CN202694208U - 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94208U
CN202694208U CN 201220249338 CN201220249338U CN202694208U CN 202694208 U CN202694208 U CN 202694208U CN 201220249338 CN201220249338 CN 201220249338 CN 201220249338 U CN201220249338 U CN 201220249338U CN 202694208 U CN202694208 U CN 2026942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shell
substrate body
substrate
opening
ru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4933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彦铭
陈智崴
苏志铭
陈圣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r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24933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942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942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9420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该金属壳体结构包括:一壳体单元、一第一基板单元、一第二基板单元、一天线单元及一导电单元。壳体单元包括至少一金属壳体,其中金属壳体具有至少一贯穿开口。第一基板单元包括至少一设置在金属壳体内且邻近贯穿开口的第一基板本体。第二基板单元包括至少一设置在金属壳体内且邻近第一基板本体的第二基板本体。天线单元包括至少一设置在第一基板本体上且与贯穿开口对应的天线模块,其中天线模块电性连接于第二基板本体。导电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彼此分离一特定距离且电性连接于金属壳体与第一基板本体之间的导电元件。通过上述设计,以增加本实用新型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的天线效能。

Description

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尤指一种具有天线功能的全金属壳体结构及使用于壳体单元内的天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科技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领域中,例如影音节目、无线通信、卫星定位等等,而信号收发电路为了能够因应电子装置的需求,也逐渐朝向缩小化发展,并且也可整合于电子装置中,以提高使用上的便利性。然而随着电子装置所具备的无线通信功能(例如,行动通信功能、全球卫星定位功能、无线网络功能或数字广播功能等)逐渐多元化的需求下,在每一个信号收发电路整合至电子装置内后,电子装置的制造商还必须将各自的天线配置于电子装置所剩的空间中,由于天线是信号收发电路中影响无线通信质量的重要元件之一,在电子装置的体积逐渐朝短、小、轻、薄的设计趋势发展时,对于电子装置的制造商而言,要如何将各种信号收发电路的天线整合于电子装置中,俨然已成为研究人员所欲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天线功能的全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金属壳体结构,该金属壳体结构包括:一壳体单元、一第一基板单元、一第二基板单元、一天线单元及一导电单元。该壳体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及与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相对应且枢接于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至少一第二金属壳体,其中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具有至少一贯穿开口。该第一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上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的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该第二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至少一第二基板本体。该天线单元包括设置在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上且与上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相对应的至少一天线模块,其中上述至少一天线模块电性连接于上述至少一第二基板本体。该导电单元包括彼此分离一特定距离且电性连接于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与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之间的至少两个导电元件。
进一步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具有一第一前侧端部及一与第一前侧端部相对应的第一后侧端部,至少一第二金属壳体具有一第二前侧端部及一与第二前侧端部相对应的第二后侧端部,壳体单元包括一连接于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第一后侧端部与至少一第二金属壳体的第二后侧端部之间的枢接元件,且至少一贯穿开口形成于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第一前侧端部上且被一遮蔽元件所遮盖。
进一步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与上表面相对应的下表面,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第一前侧端部为一连接于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且从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上表面往下表面的方向逐渐内缩的弧面,且至少一贯穿开口贯穿所述弧面。
进一步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具有靠近第一前侧端部的至少一凸肋,且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与至少两个导电元件均设置在至少一凸肋上。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设置在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且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两个相反的末端部分别通过至少两个锁固元件而分别定位在至少两个导电元件上。
进一步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设置在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且每一个导电元件的其中一部分设置在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每一个导电元件的另外一部分通过至少一锁固元件而定位在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末端部上。
进一步地,至少一天线模块包括一微波基板、分别设置于微波基板的两个相反的侧端部上的至少两个接地部、两个设置于微波基板上且分别连接于至少两个接地部的辐射部、及至少一设置于微波基板上且连接于其中一个辐射部的馈入部。
本实用新型另外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全金属壳体结构,该全金属壳体结构包括:一壳体单元、一第一基板单元、一第二基板单元、一天线单元及一导电单元。该壳体单元包括至少一金属壳体,其中上述至少一金属壳体具有至少一贯穿开口。该第一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上述至少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上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的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该第二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上述至少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至少一第二基板本体。该天线单元包括设置在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上且与上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相对应的至少一天线模块,其中上述至少一天线模块电性连接于上述至少一第二基板本体。该导电单元包括彼此分离一特定距离且电性连接于上述至少一金属壳体与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之间的至少两个导电元件。
进一步地,至少一金属壳体具有一第一前侧端部及一与第一前侧端部相对应的第一后侧端部,且至少一贯穿开口形成于至少一金属壳体的第一前侧端部上且被一遮蔽元件所遮盖。
进一步地,至少一金属壳体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与上表面相对应的下表面,至少一金属壳体的第一前侧端部为一连接于至少一金属壳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且从至少一金属壳体的上表面往下表面的方向逐渐内缩的弧面,且至少一贯穿开口贯穿弧面。
进一步地,至少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具有靠近第一前侧端部的至少一凸肋,且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与至少两个导电元件均设置在至少一凸肋上。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设置在至少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且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两个相反的末端部分别通过至少两个锁固元件而分别定位在至少两个导电元件上。
进一步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设置在至少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且每一个导电元件的其中一部分设置在至少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每一个导电元件的另外一部分通过至少一锁固元件而定位在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末端部上。
进一步地,至少一天线模块包括一微波基板、分别设置于微波基板的两个相反的侧端部上的至少两个接地部、至少两个设置于微波基板上且分别连接于至少两个接地部的辐射部、及至少一设置于微波基板上且连接于其中一个辐射部的馈入部。
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天线结构,该天线结构使用于一壳体单元内,该壳体单元包括具有至少一贯穿开口的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及与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相对应且枢接于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至少一第二金属壳体,其中该天线结构包括:一第一基板单元、一第二基板单元、一天线单元及一导电单元。该第一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上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的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该第二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至少一第二基板本体。该天线单元包括设置在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上且与上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相对应的至少一天线模块,其中上述至少一天线模块电性连接于上述至少一第二基板本体。该导电单元包括彼此分离一特定距离且电性连接于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与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之间的至少两个导电元件。
进一步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具有一第一前侧端部及一与第一前侧端部相对应的第一后侧端部,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具有靠近第一前侧端部的至少一凸肋,且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与至少两个导电元件均设置在至少一凸肋上。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设置在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且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两个相反的末端部分别通过至少两个锁固元件以分别定位在至少两个导电元件上。
进一步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设置在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且每一个导电元件的其中一部分设置在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每一个导电元件的另外一部分通过至少一锁固元件而定位在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末端部上。
进一步地,至少一天线模块包括一微波基板、分别设置于微波基板的两个相反的侧端部上的至少两个接地部、至少两个设置于微波基板上且分别连接于至少两个接地部的辐射部、及至少一设置于微波基板上且连接于其中一个辐射部的馈入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全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其可通过“至少一设置在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上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的第一基板本体”、“至少一设置在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上且对应于上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的天线模块”与“至少两个彼此分离一特定距离且电性连接于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与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之间的导电元件”的设计,以增加本实用新型具有天线功能的全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的天线效能。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部分被挖掉部分第一金属壳体并移除遮蔽元件后的放大上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被挖掉部分第一金属壳体并移除遮蔽元件后的放大上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壳体单元  1      第一金属壳体  10
                 贯穿开口      100
                 第一前侧端部  101
                 第一后侧端部  102
                 上表面        103
                 下表面        104
                凸肋            105
                遮蔽元件        106
                第二金属壳体    11
                第二前侧端部    111
                第二后侧端部    112
                枢接元件        12
第一基板单元  2 第一基板本体    20
                第一末端部      20A
                第二末端部      20B
第二基板单元  3 第二基板本体    30
                缺槽            300
天线单元      4 天线模块        40
                微波基板        400
                接地部          401
                辐射部          402
                馈入部          403
导电单元      5 导电元件        50
锁固元件    S
导线        W
键盘模块    K
显示屏幕    D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其中图1为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A部分被挖掉部分第一金属壳体并移除遮蔽元件后的放大上视示意图。由上述图中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天线功能的全金属壳体结构,其包括:一壳体单元1、一第一基板单元2、一第二基板单元3、一天线单元4及一导电单元5。
首先,配合图1、图2及图3所示,壳体单元1包括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10及至少一对应于第一金属壳体10且枢接于第一金属壳体10的第二金属壳体11,其中第一金属壳体10具有至少一贯穿开口100(如图3所示)。举例来说,第一金属壳体10可为一用来固持笔记型电脑的键盘模块K的底座金属壳体,且第二金属壳体11可为一用来固持笔记型电脑的显示屏幕D的上盖金属壳体。然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第一金属壳体10与第二金属壳体11不以所述所举的例子为限。
再者,配合图1、图2及图3所示,第一金属壳体10具有一第一前侧端部101及一对应于第一前侧端部101的第一后侧端部102,第一金属壳体10具有一上表面103及一对应于上表面103的下表面104,第一金属壳体10的内表面上具有至少一靠近第一前侧端部101的凸肋105,且第二金属壳体11具有一第二前侧端部111及一对应于第二前侧端部111的第二后侧端部112。此外,壳体单元1包括一连接于第一金属壳体10的第一后侧端部102与第二金属壳体11的第二后侧端部112之间的枢接元件12,且贯穿开口100形成于第一金属壳体10的第一前侧端部101上且被一遮蔽元件106所遮盖(配合图2与图3所示)。举例来说,第一金属壳体10的第一前侧端部101可为一连接于第一金属壳体10的上表面103与下表面104之间且从第一金属壳体10的上表面103往下表面104的方向渐渐内缩的弧面,且贯穿开口100可以贯穿此弧面。然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第一金属壳体10与第二金属壳体11不以所述所举的例子为限。
另外,配合图1与图3所示,第一基板单元2包括至少一设置在第一金属壳体10内且邻近贯穿开口100的第一基板本体20,其中第一基板本体20可以对应于贯穿开口100。举例来说,第一基板本体20可设置在第一金属壳体10的内表面上且设置在凸肋105上。再者,第二基板单元3包括至少一设置在第一金属壳体10内且邻近第一基板本体20的第二基板本体30。举例来说,第二基板本体30可设置在第一金属壳体10的内表面上,且第二基板本体30具有一面向天线单元4的缺槽300。然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第一基板本体20与第二基板本体30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
此外,配合图1与图3所示,天线单元4包括至少一设置在第一基板本体20上且对应于贯穿开口100的天线模块40,其中天线模块40可以非常靠近贯穿开口100,且天线模块40可通过一导线W(如图3中的连接于第二基板本体30与天线模块40之间的假想线),以电性连接于第二基板本体30。举例来说,天线模块40可为一芯片型天线,其中天线模块40可以包括一微波基板400、至少两个分别设置于微波基板400的两个相反侧端部上的接地部401、至少两个设置于微波基板400上且分别连接于上述至少两个接地部401的辐射部402、及至少一设置于微波基板400上且连接于其中一个辐射部402的馈入部403,且天线模块40可通过导线W以从馈入部403电性连接至第二基板本体30。然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天线模块40不以所述所举的例子为限。
再者,如图3所示,导电单元5包括至少两个彼此分离一特定距离且电性连接于第一金属壳体10与第一基板本体20之间的导电元件50。上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50可以设置在第一金属壳体10的内表面上,且上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50皆可设置在凸肋105上。举例来说,每一个导电元件50可为一贴附在第一金属壳体10的内表面上且位于凸肋105上的铜箔(copper foil),且第一基板本体20的两个相反末端部(例如第一末端部20A及第二末端部20B)可分别通过至少两个锁固元件S(例如锁固螺丝)以分别定位在上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50上。换言之,当上述两个导电元件50贴附在第一金属壳体10的内表面上,且第一基板本体20的第一末端部20A与第二末端部20B分别设置在上述两个导电元件50上后,使用者可通过上述两个锁固元件S,以同时进行“将上述两个导电元件50同时锁固在第一金属壳体10的内表面上”及“分别将第一基板本体20的第一末端部20A与第二末端部20B分别锁固在上述两个导电元件50上”的动作。然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导电元件50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4所示,图4为被挖掉部分第一金属壳体并移除遮蔽元件后的放大上视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天线功能的全金属壳体结构,其包括:一壳体单元1、一第一基板单元2、一第二基板单元3、一天线单元4及一导电单元5。由图4与图3的比较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基板本体20设置在第一金属壳体10的内表面上,且每一个导电元件50的其中一部分设置在第一金属壳体10的内表面上,每一个导电元件50的另外一部分通过至少一锁固元件S以定位在第一基板本体20的末端部上。换言之,第二实施例可预先将第一基板本体20设置在第一金属壳体10的内表面上,然后再分别贴附所述两个导电元件50的其中一部分于第一基板本体20的第一末端部20A与第一金属壳体10的内表面之间及第一基板本体20的第二末端部20B与第一金属壳体10的内表面之间,最后再分别将所述两个导电元件50的另外一部分通过至少两个锁固元件S以定位在第一基板本体20的第一末端部20A与第二末端部20B上。
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省略不用第二金属壳体11,而只使用第一金属壳体10。换言之,本实用新型也可提供一种具有天线功能的全金属壳体结构,其包括:一壳体单元1、一第一基板单元2、一第二基板单元3、一天线单元4及一导电单元5。举例来说,壳体单元1只有包括至少一金属壳体10(也即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金属壳体10),其中金属壳体10具有至少一贯穿开口100。第一基板单元2包括至少一设置在金属壳体10内且邻近贯穿开口100的第一基板本体20。第二基板单元3包括至少一设置在金属壳体10内且邻近第一基板本体20的第二基板本体30。天线单元4其包括至少一设置在第一基板本体20上且对应于贯穿开口100的天线模块40,其中天线模块40电性连接于第二基板本体30。导电单元5包括至少两个彼此分离一特定距离且电性连接于金属壳体10与第一基板本体20之间的导电元件50。
再者,本实用新型也可以提供一种不限定只应用于笔记型电脑内而可使用于任何种类的壳体单元1内的天线结构,举例来说,先定义壳体单元1包括至少一具有至少一贯穿开口100的第一金属壳体10及至少一对应于第一金属壳体10且枢接于第一金属壳体10的第二金属壳体11。天线结构包括:一第一基板单元2、一第二基板单元3、一天线单元4及一导电单元5。第一基板单元2包括至少一设置在第一金属壳体10内且邻近贯穿开口100的第一基板本体20。第二基板单元3包括至少一设置在第一金属壳体10内且邻近第一基板本体20的第二基板本体30。天线单元4包括至少一设置在第一基板本体20上且对应于贯穿开口100的天线模块40,其中天线模块40电性连接于第二基板本体30。导电单元5包括至少两个彼此分离一特定距离且电性连接于第一金属壳体10与第一基板本体20之间的导电元件50。
〔实施例的可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全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其可通过“至少一设置在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10内且邻近上述至少一贯穿开口100的第一基板本体20”、“至少一设置在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20上且对应于上述至少一贯穿开口100的天线模块40”与“至少两个彼此分离一特定距离且电性连接于上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10与上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20之间的导电元件50”的设计,以增加本实用新型具有天线功能的全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的天线效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结构包括:
一壳体单元,所述壳体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及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相对应且枢接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至少一第二金属壳体,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具有至少一贯穿开口;
一第一基板单元,所述第一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所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的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
一第二基板单元,所述第二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至少一第二基板本体;
一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上且与所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相对应的至少一天线模块,其中所述至少一天线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至少一第二基板本体;以及
一导电单元,所述导电单元包括彼此分离一特定距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与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之间的至少两个导电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具有一第一前侧端部及一与所述第一前侧端部相对应的第一后侧端部,所述至少一第二金属壳体具有一第二前侧端部及一与所述第二前侧端部相对应的第二后侧端部,所述壳体单元包括一连接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所述第一后侧端部与所述至少一第二金属壳体的所述第二后侧端部之间的枢接元件,且所述至少一贯穿开口形成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所述第一前侧端部上且被一遮蔽元件所遮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与所述上表面相对应的下表面,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所述第一前侧端部为一连接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且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所述上表面往所述下表面的方向逐渐内缩的弧面,且所述至少一贯穿开口贯穿所述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前侧端部的至少一凸肋,且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与所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均设置在所述至少一凸肋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且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两个相反的末端部分别通过至少两个锁固元件而分别定位在所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且每一个所述导电元件的其中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每一个所述导电元件的另外一部分通过至少一锁固元件而定位在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末端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天线模块包括一微波基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微波基板的两个相反的侧端部上的至少两个接地部、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微波基板上且分别连接于所述至少两个接地部的辐射部、及至少一设置于所述微波基板上且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辐射部的馈入部。
8.一种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结构包括:
一壳体单元,所述壳体单元包括至少一金属壳体,其中,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具有至少一贯穿开口;
一第一基板单元,所述第一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所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的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
一第二基板单元,所述第二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至少一第二基板本体;
一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上且与所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相对应的至少一天线模块,其中,所述至少一天线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至少一第二基板本体;以及
一导电单元,所述导电单元包括彼此分离一特定距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与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之间的至少两个导电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具有一第一前侧端部及一与所述第一前侧端部相对应的第一后侧端部,且所述至少一贯穿开口形成于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的所述第一前侧端部上且被一遮蔽元件所遮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与所述上表面相对应的下表面,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的所述第一前侧端部为一连接于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的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且从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的所述上表面往所述下表面的方向逐渐内缩的弧面,且所述至少一贯穿开口贯穿所述弧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前侧端部的至少一凸肋,且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与所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均设置在所述至少一凸肋上。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设置在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且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两个相反的末端部分别通过至少两个锁固元件而分别定位在所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上。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设置在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且每一个所述导电元件的其中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至少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每一个所述导电元件的另外一部分通过至少一锁固元件而定位在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末端部上。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属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天线模块包括一微波基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微波基板的两个相反的侧端部上的至少两个接地部、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微波基板上且分别连接于所述至少两个接地部的辐射部、及至少一设置于所述微波基板上且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辐射部的馈入部。
15.一种天线结构,所述天线结构使用于一壳体单元内,所述壳体单元包括具有至少一贯穿开口的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及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相对应且枢接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至少一第二金属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结构包括:
一第一基板单元,所述第一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所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的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
一第二基板单元,所述第二基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内且邻近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至少一第二基板本体;
一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上且与所述至少一贯穿开口相对应的至少一天线模块,其中,所述至少一天线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至少一第二基板本体;以及
一导电单元,所述导电单元包括彼此分离一特定距离且电性连接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与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之间的至少两个导电元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具有一第一前侧端部及一与所述第一前侧端部相对应的第一后侧端部,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前侧端部的至少一凸肋,且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与所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均设置在所述至少一凸肋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且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两个相反的末端部分别通过至少两个锁固元件而分别定位在所述至少两个导电元件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且每一个所述导电元件的其中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第一金属壳体的内表面上,每一个所述导电元件的另外一部分通过至少一锁固元件而定位在所述至少一第一基板本体的末端部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天线模块包括一微波基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微波基板的两个相反的侧端部上的至少两个接地部、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微波基板上且分别连接于所述至少两个接地部的辐射部、及至少一设置于所述微波基板上且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辐射部的馈入部。
CN 201220249338 2012-05-29 2012-05-29 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942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49338 CN202694208U (zh) 2012-05-29 2012-05-29 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49338 CN202694208U (zh) 2012-05-29 2012-05-29 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94208U true CN202694208U (zh) 2013-01-23

Family

ID=47549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4933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94208U (zh) 2012-05-29 2012-05-29 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9420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5797A (zh) * 2013-07-31 2015-02-11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
CN104654075A (zh) * 2014-12-26 2015-05-27 生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灯及提高led灯天线信号的方法
CN114126305A (zh) * 2020-08-28 2022-03-01 威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器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5797A (zh) * 2013-07-31 2015-02-11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
CN104345797B (zh) * 2013-07-31 2020-02-14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
CN104654075A (zh) * 2014-12-26 2015-05-27 生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灯及提高led灯天线信号的方法
CN114126305A (zh) * 2020-08-28 2022-03-01 威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器装置
CN114126305B (zh) * 2020-08-28 2024-02-06 威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00055B2 (en) Mobile device with two antennas and antenna switch modules
TWI514666B (zh) 行動裝置
CN210805993U (zh) 天线辐射体及电子设备
CN101611517B (zh) 天线
US8779988B2 (en) Surface mount device multiple-band antenna module
CN113330727A (zh) 使用喇叭结构的天线和包括该天线的电子装置
CN208157633U (zh) 天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0780900U (zh) 终端设备
CN208738422U (zh) 天线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12216958A (zh) 电子设备
CN109687105A (zh) 天线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WO2021088712A1 (zh) 天线辐射体、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2694208U (zh) 金属壳体结构及天线结构
US8581787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ntenna module
WO2022042306A1 (zh) 天线单元和电子设备
CN102685635B (zh) 喇叭模块及具有该喇叭模块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KR102266811B1 (ko) 통신 디바이스 및 통신 디바이스를 조립하기 위한 방법
CN109301476A (zh) 一种金属背盖平板lte超带宽天线
EP2824764B1 (en)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antenna device
CN105612658A (zh) 具有pifa型天线的电子设备及其无线信号发射/接收设备
CN108780943B (zh) 天线组件及包括天线组件的相机
CN208862179U (zh) 一种金属背盖平板lte超带宽天线
CN202585710U (zh) 配合天线的外壳结构及其电子装置
CN106878502B (zh) 电路板结构、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US8902110B2 (en) All-metal casing structure and antenna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Hebang Electronic (Suzhou) Co., Ltd.

Assignor: Jiaba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034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Metal casing structure and antenna structur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23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121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22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ese queens Road Central landmark York Building No. 15 9 floor

Patentee after: RRT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Jiaba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23

Termination date: 2018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