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44718U -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44718U
CN202644718U CN 201220098388 CN201220098388U CN202644718U CN 202644718 U CN202644718 U CN 202644718U CN 201220098388 CN201220098388 CN 201220098388 CN 201220098388 U CN201220098388 U CN 201220098388U CN 202644718 U CN202644718 U CN 2026447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tch
draw
stretching
double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09838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怡
刘明保
宫剑飞
郑文华
康富中
徐凌
景月岭
聂永明
朱胜利
吴林林
乐贵平
冯大斌
于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CABR
Beijing MTR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CABR
Beijing MTR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CABR, Beijing MTR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CABR
Priority to CN 20122009838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447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447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4471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建筑物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在断面方向设置框架,形成双层箱形断面,外围框架梁截面为I型,跨度范围在7~36米,在外围框架中设置环形预应力筋,在中间层框架梁中设置抛物线预应力筋,将张拉槽预留在结构内部的梁腹板侧面,当浇灌混凝土后,在张拉槽处通过中间锚具将同一预应力筋的各段首尾顺序连接并张拉,然后封堵张拉槽,其特征是:张拉槽预留在I型框架梁截面内,通过中间锚具连接并张拉预应力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结构构件端部不具备张拉锚固条件时,能够实现预应力张拉连接,可提供较好的舒适度、使用性能和结构性能,特别适用于地下重载、大跨双层框架箱形结构。

Description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的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尤其是当在框架端部不具备预应力筋张拉、锚固条件时,在结构内部的混凝土框架腹板侧面连接、张拉预应力筋的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是先安置后张预应力筋成孔的套管、构造钢筋和零件,然后安装模板和灌筑混凝土。预应力筋可先穿入套管也可以后穿。等混凝土达到强度后,用千斤顶将预应力筋张拉到要求的应力并锚于梁的两端,预压应力通过两端锚具传给构件混凝土。为了保护预应力筋不受腐蚀和恢复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预应力筋与套管之间的空隙必须用水泥浆灌实。水泥浆除起防腐作用外,也有利于恢复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为了方便施工,有时也可采用在预应力筋表面涂刷防锈蚀材料并用塑料套管或油纸包裹的无粘结后张预应力。但是,在地下结构构件的两端,通常因张拉预应力需要预留张拉槽,导致增加工程造价、延长施工工期,对一些工程来说,延长施工工期是不能接受的。在2002年11月出版的《广东土木与建筑》第11期第11页上批露了一个地下大跨、重载结构,该文章对预应力与普通混凝土结构两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并指出:预应力结构可进一步减少地铁车站的钢筋混凝土用量,减小梁/板高度,以使车站埋深较小;车站顶板跨中最大变形较小,抗裂性也较好;但考虑到采用预应力施工技术,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因此目前在地下车站施工中应慎用。该设计最终选用了普通混凝土结构方案。与预应力结构相比,这种普通混凝土结构变形较大、抗裂性能较差、耐久性能不好,经济性一般,限制了的大跨、重载结构的进一步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在其端部要求预留张拉锚固条件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该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不再要求在构件端部必须预留张拉锚固条件,而是可在结构内部的框架侧面预留张拉槽,在张拉槽中通过中间锚具完成预应力筋的连接、张拉,该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预应力张拉工艺较为简单、结构性能较好、施工难度较小、工期相对较短、造价基本不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建筑物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在平行其断面方向设置框架结构,形成双层箱形断面,框架梁截面为I型,框架梁跨高比范围在7~36米,在框架柱、顶梁和底梁中设置环形预应力筋,在框架中梁设置正反抛物线预应力筋,将张拉槽预留在结构内部受力较小、施工方便的框架梁腹板侧面,当浇灌混凝土并达到规定强度后,在张拉槽处通过中间锚具将同一预应力筋束的各段首尾顺序连接,然后在中间锚具的任一张拉端进行张拉,张拉完毕后按要求封堵张拉槽即可,其特征是:张拉槽预留在结构内部受力较小、施工方便的框架腹板侧面,在I型框架梁截面内,通过中间锚具连接并张拉预应力筋。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结构横断面为双层箱形形状,框架梁跨度L不小于7米,框架梁为I型截面,框架间距不大于L/3。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框架梁内预应力筋与传统的预应力框架梁配筋相似,呈正反抛物线分布,反弯点位置通常为0.08L~0.12L,设置在框架柱、框架顶梁和底梁的预应力筋形成一条环形曲线,框架中梁使用正反抛物线预应力筋,预应力束外形尽量与弯矩图一致,尽量靠近受拉边缘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预应力筋的束形可以是闭合曲线,也可以是非闭合曲线;如果是闭合曲线,无锚固端;如果是非闭合曲线,其端部为锚固端。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在同一榀预应力框架中,每束预应力筋的根数和预应力束数,根据设计需要设置,预应力筋布置关于框架纵向对称轴对称。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张拉槽预留在受力较小、施工方便的位置,如框架梁三分点的中和轴附近;同一预应力束预留槽和中间锚具的间距,根据设计需要设置,其范围为15~50米。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如果具备张拉空间,在中间锚具靠近结构内部或外部的一端进行张拉。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如果具备张拉锚固条件,张拉槽预留在结构内部或外部的框架端部及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构件端部不具备张拉锚固条件时,能够实现预应力张拉、锚固,特别适用于地下重载、大跨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可提供较好的舒适度和使用性能,可减少占地面积,预应力张拉工艺较为简单,结构性能较好,施工难度较小,工期相对较短,造价基本不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顶板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1#、2#预应力束断面布置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3#、4#预应力束断面布置图。
图4是图2的1-1剖面图。
图5是图3的1-1剖面图。
图中1.1#环形曲线预应力束,2.2#环形曲线预应力束,3.3#环形曲线预应力束,4.4#环形曲线预应力束,5.1#、3#预应力束的预留张拉槽,6.2#、4#预应力束的预留张拉槽,7.结构内部空间,8.结构外部,9.框架顶梁/底梁,10.中间锚具背离结构内部的一端,11.中间锚具指向结构内部的一端,12.中间锚具(又称环锚、游动锚),13.框架柱,14.正反抛物线1#预应力束,15.正反抛物线1#预应力束的预留张拉槽,16.框架中梁,17.正反抛物线预应力束的锚固端,18.正反抛物线2#预应力束,19.正反抛物线2#预应力束的预留张拉槽。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2、4中,1#环形曲线预应力束(1)为一条平面闭合曲线,由8根预应力钢绞线组成,铺放1#环形曲线预应力束(1),将1#环形曲线预应力束(1)的张拉槽(5)预留在框架顶梁/底梁(9)三分点附近中和轴的一侧,当浇灌混凝土并达到规定强度后,在张拉槽处(5)通过中间锚具(12)将1#环形曲线预应力束(1)的各段首尾顺序连接,然后在中间锚具的任一张拉端(10、11)进行张拉,张拉完毕后按要求封堵张拉槽(5)即可。2#环形曲线预应力束(2)、正反抛物线1#预应力束的实施方式基本同1#环形曲线预应力束(1)。
在图1、3、5中,3#环形曲线预应力束(3)为一条平面闭合曲线,由8根预应力钢绞线组成,铺放3#环形曲线预应力束(3),将3#环形曲线预应力束(3)的张拉槽(6)预留在框架顶梁/底梁(9)三分点附近中和轴的一侧,1#、3#环形曲线预应力束的张拉槽(5)与2#、4#环形曲线预应力束的张拉槽(6)关于框架纵向对称面反对称布置,当浇灌混凝土并达到规定强度后,在张拉槽处(6)通过中间锚具(12)将3#环形曲线预应力束(3)的各段首尾顺序连接,然后在中间锚具的任一张拉端(10、11)进行张拉,张拉完毕后按要求封堵张拉槽(6)即可,3#环形曲线预应力束(3)为一条平面闭合曲线。4#环形曲线预应力束(4)、正反抛物线2#预应力束的实施方式基本同3#环形曲线预应力束(3)。

Claims (6)

1.一种建筑物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在平行其断面方向设置框架结构,形成双层箱形断面,框架梁截面为I型,框架梁跨度范围在7~36米,在框架柱、顶梁和底梁中设置环形预应力筋,在框架中梁设置正反抛物线预应力筋,将张拉槽预留在结构内部受力较小的框架梁腹板侧面,当浇灌混凝土后,在张拉槽处通过中间锚具将同一预应力筋束的各段首尾顺序连接,然后在中间锚具的任一张拉端进行张拉,张拉完毕后封堵张拉槽即可,其特征是:张拉槽预留在结构内部受力较小的框架腹板侧面,在I型框架梁截面内,通过中间锚具连接并张拉预应力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其特征是:结构横断面为双层箱形形状,框架梁跨度L不小于7米,框架梁为I型截面,框架间距不大于L/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其特征是:框架梁内预应力筋呈正反抛物线分布,反弯点位置通常为0.08L~0.12L,设置在框架柱、框架顶梁和底梁的预应力筋形成一条环形曲线,框架中梁使用正反抛物线预应力筋,预应力束外形与弯矩图一致,靠近受拉边缘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其特征是:预应力筋的束形可以是闭合曲线,也可以是非闭合曲线;如果是闭合曲线,无锚固端;如果是非闭合曲线,其端部为锚固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其特征是:在同一榀预应力框架中,预应力筋布置关于框架纵向对称轴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其特征是:张拉槽预留在受力较小、施工方便的位置;同一预应力束预留槽和中间锚具的间距范围为15~50米。 
CN 201220098388 2012-03-15 2012-03-15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6447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098388 CN202644718U (zh) 2012-03-15 2012-03-15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098388 CN202644718U (zh) 2012-03-15 2012-03-15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44718U true CN202644718U (zh) 2013-01-02

Family

ID=47413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098388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644718U (zh) 2012-03-15 2012-03-15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447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3958A (zh) * 2012-03-15 2012-09-05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3958A (zh) * 2012-03-15 2012-09-05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CN102653958B (zh) * 2012-03-15 2013-09-11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7017B (zh) 一种预应力工业料场罩棚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3088750B (zh) 单叶双曲面空间索网主缆的特大跨径悬索桥及其建造方法
CN207553438U (zh) 共张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
CN211548066U (zh) 一种煤场、料场封闭的大跨度预应力管桁架钢结构
CN103194970A (zh) 一种带肋frp构件与混凝土组合桥面板
CN103556780B (zh) 一种翼缘防屈曲型钢-混凝土组合梁
CN203866703U (zh) 一种护栏
CN205857786U (zh) 一种采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梁的装置
CN202644842U (zh)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t型框架箱形结构
CN202850200U (zh)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CN202644716U (zh)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变截面板箱形结构
CN202466823U (zh)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t型框架箱形结构
CN202466824U (zh)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变截面板箱形结构
CN202644718U (zh)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CN102653953B (zh)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变截面板箱形结构
CN103603365A (zh) 80以下塔式起重机组装式塔吊基础
CN100422468C (zh) 大跨度大柱距拟肋型楼盖式预应力钢网格屋盖结构
CN2923870Y (zh) 大跨度大柱距拟肋型楼盖式预应力钢网格屋盖
CN102653955B (zh)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t型框架箱形结构
CN201347586Y (zh) 大跨度预应力索托桁架结构
CN102653958B (zh)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CN102653957B (zh)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t型框架箱形结构
CN102653954B (zh)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双层变截面板箱形结构
CN202787050U (zh) 一种新型预应力碳纤维布锚固装置
CN102653968A (zh) 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30911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