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01348U - 线圈结构 - Google Patents

线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01348U
CN202601348U CN2012201429824U CN201220142982U CN202601348U CN 202601348 U CN202601348 U CN 202601348U CN 2012201429824 U CN2012201429824 U CN 2012201429824U CN 201220142982 U CN201220142982 U CN 201220142982U CN 202601348 U CN202601348 U CN 2026013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loop construction
outer end
conductive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14298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信龙
薛木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ART APPROAC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ART APPROA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ART APPROAC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ART APPROA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14298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013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013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0134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圈结构,包括基板、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线圈设置于第一表面。第二线圈设置于第二表面,且对应于第一线圈。第一线圈的第一外端与第二线圈的第二外端电性连接,第一线圈的第一内端与第二线圈的第二内端电性连接。藉此,能避免使用线圈结构时产生高温。

Description

线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线圈结构,尤其是一种薄型的线圈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日渐普及,与其相关的产品亦不断的发展。其中,有许多可携式电子装置具有无线传输的功能。更甚者,这些可携式电子装置中还能具有无线充电的功能。为了实现可携式电子装置能具有上述功能,常会对线圈组件加诸电信号或磁信号,以做为无线传输用的天线,或者做为无线充电中供电流磁效应的组件。
这类的线圈组件中,通常具有线圈及铁磁性材料。其中,线圈以铁磁性材料为轴而缠绕之。然而,铁磁性材料的厚度往往会超过3mm,导致使用铁磁性材料的线圈组件的厚度超过3mm,而且铁磁性材料的重量通常不易轻量化。这些物理特性对于诉求轻薄短小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而言,会造成设计上极大的困难。因此,研究出轻薄短小的线圈结构,业已成为相关领域所欲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线圈结构,是藉由将薄型线圈设置于薄基板两面,而形成薄型的线圈结构。
本新型提供的线圈结构,包含基板、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线圈设置于第一表面。第二线圈设置于第二表面,且对应于第一线圈。第一线圈具有第一外端及第一内端,第二线圈具有第二外端及第二内端。第一外端与第二外端电性连接,第一内端与第二内端电性连接。第一外端与第二外端做为线圈结构的一电极,第一内端与第二内端做为线圈结构的另一电极。
根据本新型的线圈结构,藉由在基板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分别设置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而避免铁磁性材料的设置。且藉由第一外端与第二外端电性连接以及第一内端与第二内端电性连接,减少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等效阻值,避免线圈结构的温度上升过度。
以上的关于本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新型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新型的实施例的线圈结构的立体爆炸图;
图2绘示依照本新型的实施例的线圈结构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3绘示依照本新型的实施例的线圈结构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线圈结构
100         基板
101         第一表面
102         第二表面
110         第一线圈
111         第一外端
112         第一内端
120         第二线圈
121         第二外端
122         第二内端
131         外端导电通孔
132         端导电通孔
1401~1413线圈导电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关技术的人了解本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熟悉相关技术的人可轻易地理解本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新型的范畴。
请参照图1,绘示依照本新型的实施例的线圈结构10的立体爆炸图。本新型的线圈结构10包含基板100、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基板100具有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第一线圈110设置于第一表面101上。第二线圈120设置于第二表面102上,且对应于第一线圈110。第一线圈110具有第一外端111及第一内端112。第二线圈120具有第二外端121及第二内端122。第一外端111与第二外端121电性连接,第一内端112与第二内端122电性连接。第一外端111与第二外端121能做为线圈结构10的其中一个电极,第一内端112与第二内端122能做为线圈结构10的另一个电极。
其中,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能以相同方向螺旋配置。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皆分别由第一内端112及第二内端122以顺时针方向朝向第一外端111与第二外端121的方式螺旋配置。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例如以印刷电路板的制作方式,分别设置于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上,但不以此为限。于其它实施例中,亦能以粘贴方式,分别将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设置于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上。
为了应用于可携式产品中,必须特别设计线圈的尺寸。因此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的线宽可设计为1~1.5mm,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的线距可设计为0.2~0.5mm,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的厚度可设计为0.017~0.035mm。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的线宽约为1mm,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的线距约为0.3mm,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的厚度能约为0.02mm。基板100的厚度小于0.1mm。于本实施例中,基板100能以绝缘材料制成。其中,此绝缘材料能为聚合物材料。更甚者,此聚合物材料还能薄化为可挠的聚合物材料。此可挠的聚合物材料能例如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
请参照图2及3,分别绘示依照本新型的实施例的线圈结构10的第一视角立体图及第二视角立体图。第一视角立体图能表示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第二视角立体图能表示基板100的第二表面10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外端111与第二外端121以外端导电通孔131电性连接,第一内端112与第二内端122以内端导电通孔132电性连接。线圈结构10还包含多个线圈导电通孔1401~1413,这些线圈导电通孔1401~1413能随机散布配置于第一线圈110及该第二线圈120之间的基板100。线圈导电通孔1401~1413能穿过基板100并导通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
线圈结构10能够设置于无线传输的电路中,做为接收及发射信号的线圈使用。线圈结构10亦能设置于无线充电电路中,而做为产生电流磁效应的线圈使用。一般而言,在使用线圈结构时,线圈结构通常会产生些许热能。然而,当外端导电通孔131做为线圈结构10的其中一个电极且内端导电通孔132做为线圈结构10的另一个电极而使用线圈结构10时,因外端导电通孔131、内端导电通孔132及线圈导电通孔1401~1413使第一线圈110及第二线圈120局部导通,而使线圈结构10的温度不至于上升过度。
综上所述,本新型藉由在薄型可挠性基板的第一及第二表面分别设置薄型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而使线圈结构薄化且可挠,并避免铁磁性材料的设置。另外,藉由外端导电通孔、内端导电通孔及线圈导电通孔使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局部导通,而使线圈结构的温度不至于上升过度,而能避免可挠性基板受高温而损坏。
虽然本发明已以一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线圈,设置于该第一表面,该第一线圈具有一第一外端及一第一内端;以及
一第二线圈,设置于该第二表面,且对应于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具有一第二外端及一第二内端,该第一外端与该第二外端电性连接,该第一内端与该第二内端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端与该第二外端以一外端导电通孔电性连接,该第一内端与该第二内端以一内端导电通孔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以相同方向螺旋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的线宽为1~1.5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的线距为0.2~0.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的厚度为0.017~0.035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线圈结构还包括多个线圈导电通孔,散布配置于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之间的该基板,该些线圈导电通孔导通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厚度小于0.1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以一聚合物材料制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聚合物材料为一可挠的聚合物材料。
CN2012201429824U 2012-04-05 2012-04-05 线圈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013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429824U CN202601348U (zh) 2012-04-05 2012-04-05 线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429824U CN202601348U (zh) 2012-04-05 2012-04-05 线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01348U true CN202601348U (zh) 2012-12-12

Family

ID=47318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142982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01348U (zh) 2012-04-05 2012-04-05 线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0134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0573A (zh) * 2015-06-02 2017-01-04 介面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可挠卷收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07134354A (zh) * 2016-02-26 2017-09-05 苏州伊诺联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线圈及其制作方法
CN107171058A (zh) * 2016-03-07 2017-09-15 速码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模块
WO2019218392A1 (zh) * 2018-05-18 2019-11-21 东莞领益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线圈的充电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0573A (zh) * 2015-06-02 2017-01-04 介面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可挠卷收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07134354A (zh) * 2016-02-26 2017-09-05 苏州伊诺联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线圈及其制作方法
CN107171058A (zh) * 2016-03-07 2017-09-15 速码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模块
CN107171058B (zh) * 2016-03-07 2019-08-02 速码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模块
WO2019218392A1 (zh) * 2018-05-18 2019-11-21 东莞领益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线圈的充电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363581A1 (en) Wireless Charging Coil
US10461465B2 (en) Thin film type magnetic connector module
US20160035477A1 (en) Thin-film coil component and char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component
CN105990008A (zh) 线圈部件和具有该线圈部件的板
CN202601348U (zh) 线圈结构
US8277229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20180035532A1 (en) Electronic Terminal
CN104426244A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203608194U (zh) 一种具有天线和usb接口的线路板及无线收发装置
CN205071432U (zh) 柔性线路板
CN103595435B (zh) 一种具有天线和usb接口的线路板及无线收发装置
CN102945742A (zh) 一种充电线圈组件
CN202977150U (zh) 一种充电线圈组件
KR20130006515U (ko) 고속 커넥터 구조체
CN203219359U (zh) 移动终端
CN108092065A (zh) 电磁连接组件
CN204809393U (zh) 一种天线模组
CN105576366A (zh) 一种小型433MHz的PCB天线
CN202565603U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机壳
CN202121865U (zh) 一种用于柔性电路板的铜箔基板
CN202121866U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铜箔基板
CN103140017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6301983U (zh) 多针连接器
CN203181416U (zh) 用于印刷线路板的跳线及印刷线路板
CN207118068U (zh) 一种多层柔性线路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

Termination date: 2015040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