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43337U - 氢氧产生机 - Google Patents

氢氧产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43337U
CN202543337U CN2012200341591U CN201220034159U CN202543337U CN 202543337 U CN202543337 U CN 202543337U CN 2012200341591 U CN2012200341591 U CN 2012200341591U CN 201220034159 U CN201220034159 U CN 201220034159U CN 202543337 U CN202543337 U CN 2025433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hydrogen
oxygen
machine
conductor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3415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首沃
黄金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JIN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JIN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JIN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JIN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03415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5433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433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4333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氢氧产生机,所述氢氧产生机设置有主体,所述主体由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相互组合固定而成,其主体底座的两侧面通过套装设置有陶瓷散热板的固定框来套封住,通过该陶瓷散热板来有效降低电解槽内的温度;该氢氧产生机主要包括:自动补水装置、出气部以及进气控制装置;其中,自动补水装置连通真空补水瓶,用于适时自动补充水液至电解槽内;该出气部也可与机动车辆的引擎相连通,并配合进气控制装置来自动控制外部空气进入电解槽内,使电解槽内的氢氧燃气顺畅地流通至引擎以供使用,由此达到节能减碳、保护环境的目的,提高绿色能源科技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利用价值。

Description

氢氧产生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氢氧产生机,特别涉及体积减小并可持续产生足够的氢氧燃气,且能有效降低电解槽的温度,并可适时自动补充电解槽水量的氢氧产生机。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及工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辆已成为人类每天必备的交通工具,但这些以石油作为能源的机动车辆不但需要耗费极高的石油成本,还会排放大量的污染废气,严重地破坏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大气层,大大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并导致各种现代慢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许多相关从业人员研发出氢氧产生机来制造氢氧燃气,期望能替代石油或作为其它替代能源使用,以降低石油的购买费用,达到环保绿色能源的目的,但却因为传统的氢氧产生机所产生的氢氧燃气不足,整体体积太大,根本无法装设于机动车辆上,且因无法适时自动补充电解槽水量,不但影响氢氧燃气氢气的比重,且杂质又多,更因为水液无法适时补充而造成故障情况常常发生,同时,其结构的缺陷更会造成进气与出气的流通无法顺畅,以至于无法运用于机动车辆上,也不能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能源使用,这样缺点,不但造成使用者极大的不便与困扰,更是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无法突破的长期弊端;有鉴于此,如何能使氢氧产生机的体积减小,并可持续产生足够的氢氧燃气,且氢气的比重又高,又能有效降低电解槽的温度、适时地自动补充电解槽水量,防止水液或电解液流至引擎,从而提供顺畅充足的氢氧燃气以供各种机动车辆使用,是当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所极欲研发及突破的技术及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发明人针对前述氢氧产生机的诸项缺点,精心研究,积极研发、创作,凭借多年研究此行业的专业经验与心得,创作出本申请的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氢氧产生机,该氢氧产生机设置有自动补水装置,不但可适时自动补充电解槽水量,使电解槽内的氢氧燃气的氢气保持较高比重,提供充足燃料给各种机动车辆使用,更可有效防止水液或电解液流至引擎,达到节能减碳、保护环境以及提高绿色能源科技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利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氢氧产生机,该氢氧产生机在主体底座两侧面的开口套设有陶瓷散热板,以随时有效散发电解槽内的热气,达到降温的目的,使氢氧产生机具备优越性。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氢氧产生机,该氢氧产生机的进气控制装置供外部的空气流通至氢氧产生机的电解槽内,使氢氧燃气能够持续顺畅地由出气部排出并流通到引擎,完全不会引发电解槽的真空状态,且在不使用氢氧燃气时,也可自动塞住进气部的进气口,由此阻止外部空气进入并防止氢氧燃气外漏,提高了氢氧产生机的优越性与实用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氢氧产生机,该氢氧产生机设置有主体,该主体内部形成有电解槽,且主体由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对应组合固定而成;该氢氧产生机包含有自动补水装置;其中,自动补水装置在主体上盖的上端穿设有补水口,该补水口往上延伸形成有自动补水端,往下延伸形成有延伸管,且自动补水端延伸出主体上盖的顶端;其中,延伸管内璧固定设置有U型限位套件,该限位套件内部设置有弹簧,该弹簧延伸穿过补水口,且在弹簧最上端顶设有球体,使该球体设置于自动补水端的内壁且位于补水口上方,限位套件底部穿设有穿孔;该球体的直径小于自动补水端的内径,使球体与自动补水端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其中,自动补水端的顶部内壁固定设置有止挡套管,由此阻挡球体弹出自动补水端外部;其中,球体为钢球;其中,补水口的一端形成有半圆弧形缺口;该自动补水装置进一步包含有真空补水瓶;该真空补水瓶通过自动补水管与自动补水端相连通;其中,延伸管的内径从上往下逐渐加大,延伸管的外壁形成有突块,以供一连接管从下往上套固于该延伸管的外壁;该延伸管底端形成有管体末端,由此控制自动补水装置补充水量至电解槽的水位;其中,主体上盖内部往下延伸设置有透气管,该透气管环设于延伸管外围,且延伸管的外壁与透气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透气管穿设有至少一个透气孔;该氢氧产生机设置有主体,该主体内部形成有电解槽,且主体由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对应组合固定而成;该氢氧产生机进一步包含有陶瓷散热板;该主体底座的至少一侧面穿设有开口;其中,瓷散热板套设于主体底座侧面的开口处,以将开口完全封套住,并使得陶瓷散热板固定于主体底座的至少一侧面,陶瓷散热板套设于一固定框的内侧;至少一个固定孔穿设于主体底座的开口的边缘处,至少一个固定件穿过该固定框的四周边缘,以对应固接于开口的边缘处所穿设的固定孔内,由此将开口完全封套住,使该陶瓷散热板固定于主体底座侧面;该氢氧产生机设置有主体,该主体内部形成有电解槽,且主体由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对应组合固定而成;该氢氧产生机进一步包含有进气控制装置;其中,进气控制装置在主体上盖的上端穿设有进气口,该进气口往上延伸形成有进气端,往下延伸形成有通气管,且进气端延伸出主体上盖顶端;其中,通气管内设置有弹簧,该弹簧最上端顶设有球体,使球体设置于通气管内且位于进气口正下方;其中,球体的直径小于通气管内径,使球体与通气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通气管的底部内壁固定设置有止挡套管,由此阻挡弹簧及其顶端的球体掉出通气管外部;其中,球体为钢球;其中,进气口一端形成有半圆弧形缺口;其中,进气端内设置有滤气单元,且进气端顶部内壁固定设置有止挡套管,由此阻止该滤气单元弹出进气端外部,该滤气单元可依据需要为不织布;该氢氧产生机设置有主体,该主体内部形成有电解槽,且主体由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对应组合固定而成;其中,氢氧产生机的电解槽内固定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极组;该电极组主要包含有多槽孔电极片、平板电极片以及绝缘垫圈;该多槽孔电极片与平板电极片为交错排列平行设置,且每一多槽孔电极片与每一平板电极片之间形成有电极空间,绝缘垫圈的轴心位置套设有具备套环穿孔的导电套环,该多槽孔电极片与平板电极片的一侧边缘分别穿设有套孔,以供绝缘垫圈对应套入,使电极片与绝缘垫圈的套环穿孔之间形成为具有绝缘效果的绝缘环层,且相对于套孔的另一侧边缘穿设有穿孔,该平行设置且相邻的多槽孔电极片与平板电极片具有绝缘垫圈的一侧呈反方向排列设置,通过第一螺柱与第二螺柱分别由相反方向穿入平行设置的多槽孔电极片与平板电极片的两侧边缘,使相邻平行设置的电极片呈绝缘状态,且间隔平行设置的电极片具有导电状态;其中,多槽孔电极片的正反两面穿设有多个尖锥斜孔,且该尖锥斜孔由多个斜锥面所围设而成;其中,多槽孔电极片导通正极电或负极电;其中,平板电极片导通正极电或负极电;其中,电极片一侧边缘所穿设的套孔的孔径大于另一侧边缘所穿设的穿孔;该电极组的第一螺柱与第二螺柱上分别套设有第一L型固定架以及第二L型固定架;该第一L型固定架以及第二L型固定架的一端分别套设于电极组的第一螺柱与第二螺柱上;第一导电螺柱与第二导电螺柱分别穿过第一L型固定架以及第二L型固定架的另一端,进而再分别由氢氧产生机的主体底座的内部底端穿过第一导电线槽孔和第二导电线槽孔;其中,穿过第一导电线槽孔的第一导电螺柱上螺接固定有至少一个螺母,穿过第二导电线槽孔的第二导电螺柱上也螺接固定有至少一个螺母,由此将电极组固定设置于主体底座内部;其中,电极组的第一螺柱上套设有第一导电线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该第一导电线另一端的第二导电扣环套设于主体底座内部的第一导电螺柱上;其中,穿过第一导电线槽孔的第一导电螺柱上另外套设有第二导电线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且通过至少一个螺母将第二导电线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固定于主体底座外部的第一导电螺柱上;第一导电线与第二导电线均导通正极或负极电;其中,电极组的第二螺柱上套设有第一导电线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该第一导电线另一端的第二导电扣环套设于主体底座内部的第二导电螺柱上,穿过第二导电线槽孔的第二导电螺柱上另外套设有第二导电线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且通过至少一个螺母将第二导电线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固定于主体底座外部的第二导电螺柱上,第一导电线与第二导电线均导通有正极或负极电;该氢氧产生机进一步包含有出气部,该出气部在主体上盖的上端穿设有出气口,该出气口往上延伸形成有出气端,往下形成有滤气容置空间,且出气端延伸出主体上盖的顶端;该滤气容置空间内设置有过滤单元,且于滤气容置空间的底部内壁固定设置有止挡套管,由此阻止过滤单元往下滑出滤气容置空间外部,该过滤单元可依据需要为过滤网;主体底座的底端的一角落处穿设有第一导电线槽孔,另一斜对角落处穿设有第二导电线槽,主体底座的底端穿设有至少一个污水排放孔,主体上盖的内侧边缘往下延伸设置有至少一个勾型体,勾型体底端形成有勾部,以对应勾接固定于主体底座内侧的勾槽,使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相互组合固定为一体;其中,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相互对应组固的位置处设置有防水单元者。
通过上述的技术手段得知,本实用新型不但能降低氢氧产生机的电解槽的温度,适时自动补充电解槽的水量,使电解槽内的氢氧燃气的氢气保持较高比重、减小氢氧产生机的体积,并有效防止水液或电解液流至引擎,提供充足且无杂质的氢氧燃气给机动车辆使用,达到节能减碳、提高环保绿色能源科技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利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主体上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自动补水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自动补水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自动补水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0-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自动补水装置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10-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自动补水装置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10-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自动补水装置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自动补水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出气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进气控制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进气控制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电极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16-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电极片的分解示意图。
图16-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电极片的示意图。
图17-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电极片的示意图。
图17-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电极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绝缘垫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18-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绝缘垫圈的分解示意图。
图18-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绝缘垫圈的剖面示意图。
图19-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电极片的分解示意图。
图19-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电极片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电极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电极组及主体底座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主要组件标记说明】
1...氢氧产生机            1a...主体
10...自动补水端           10a...自动补水装置
100...补水口              1000...电解槽
1001...水液、电解液       101...主体上盖
1011...勾型体             10111...勾部
102...主体底座            1021...勾槽
1022...开口               1023...固定孔
11...止挡套管             12...球体
13...弹簧                 15...限位套件
150...穿孔                16...延伸管
160...管体末端            161...止挡突块
162...连接管              17...透气管
170...透气孔              18...真空补水瓶
19...自动补水管           20...出气端
20a...出气部              200...出气口
21...滤气容置空间         22...过滤单元
23...止挡套管             30...进气端
30a...进气控制装置        300...进气口
31...止挡套管             32...球体
33...弹簧                 35...滤气单元
36...通气管               37...止挡套管
50...陶瓷散热板            51...固定框
52...固定件                61...第一导电线槽孔
62...第二导电线槽孔        63...污水排放孔
80...电极组                800...导电空间
81...多槽孔电极片          810...尖锥斜孔
8100...锥斜面              811、821...套孔
812、822...穿孔            82...平板电极片
83...绝缘垫圈              830...绝缘环层
831...凹槽                 85...导电套环
850...套环穿孔             861...第一螺柱
8611...第一止挡螺母        8612...第一L型固定架
8613...第一导电螺柱        8615、8616、8625...螺母
862...第二螺柱             8621...第二止挡螺母
8622...第二L型固定架       8623...第二导电螺柱
87...导电垫片              911、915、921...第一导电扣环
912、922...第一导电线      913...第二导电扣环
916...第二导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功能,附以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特殊结构: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氢氧产生机1设置有主体1a,该主体1a内部形成有电解槽1000,且主体1a由主体上盖101与主体底座102对应勾接固定并组合设置而成;该氢氧产生机1主要包括:自动补水装置10a、出气部20a以及进气控制装置30a;其中,自动补水装置10a在主体上盖101的上端穿设有补水口100,该补水口100往上延伸形成有自动补水端10,出气部20a也在主体上盖101的上端穿设有出气口200,出气口200往上延伸形成有出气端20,而进气控制装置30a也在主体上盖101上穿设有进气口300,该进气口300往上延伸形成有进气端30;主体底座102的底端的一个角落处穿设有第一导电线槽孔61,另一斜对角落处穿设有第二导电线槽孔62,且主体底座102的底端的中央位置穿设有用于排放电解槽1000内因电解而长期累积的污水或废水的污水排放孔63;另外,在主体上盖101的内侧边缘往下延伸设置有多个勾型体1011,每一个勾型体1011底端形成有勾部10111,以对应勾接固定于主体底座102内侧的勾槽1021上,使主体上盖101与主体底座102相互组合固定为一体,并在内部形成有电解槽1000,以容纳固定设置电极组80并装填有适当水位的水液或电解液;其中,主体上盖101与主体底座102相互对应组合的位置处设置有防水单元1012,不但可增加组合的密合度,更可防止电解槽1000内的氢氧燃气或电解液、水液渗透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含有陶瓷散热板50,该陶瓷散热板50套设于固定框51内侧,而主体底座102的两侧面分别穿设有开口1022,且开口1022的边缘处穿设有固定孔1023,通过多个固定件52穿过该固定框51的四周边缘,以对应固接于主体底座102的开口1022边缘处所穿设的固定孔1023上,由此套设有陶瓷散热板50的固定框51紧密地将开口1022封套住,并使陶瓷散热板50固定于主体底座102的侧面,以随时有效散发电解槽1000内电极组80电解产生氢氧燃气时所产生的热气,使电解槽1000内的温度不会升高,达到降温的目的;其中,固定件52可依据需要为长型螺钉或螺柱,固定孔1023也可依据需要为螺孔。
如图7、图8、图9、图10-1、图10-2、图10-3、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氢氧产生机1的自动补水装置10a,其中,穿设于主体上盖101的补水口100往上延伸而成的自动补水端10延伸出主体上盖101的顶端,补水口100往下延伸而另外形成有延伸管16,该延伸管16底端形成有管体末端160,且延伸管16的内径从上往下逐渐加大,该延伸管16的外壁形成有突块161,使连接管162从下往上套固于延伸管16时,可承受突块161的抵挡而固定设置于延伸管16下方,以加长延伸管16的长度,本实用新型的延伸管16也可与连接管162为一体成形的管状体,而不需要分设为延伸管16及连接管162;其中,主体上盖101内部往下延伸设置有透气管17,该透气管17环设于延伸管16外围,且延伸管16外壁与透气管17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于透气管17的适当位置穿设有至少一个透气孔170;该延伸管16内壁固定设置有限位套件15,该限位套件15为U型状体,且底部穿设有穿孔150,该限位套件15的U型状体的内部设置有弹簧13,弹簧13最上端顶设有球体,使该球体12设置于自动补水端10的内壁且位于补水口100上方,由于自动补水端10的顶部内壁固定设置有止挡套管11,由此阻挡球体12弹出自动补水端10外部;该球体12可依据需要为钢球;其中,球体12的直径小于自动补水端10的内径,使球体12与自动补水端1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该补水口100的上端形成有半圆弧形缺口;其中,自动补水装置10a进一步包含有真空补水瓶18,该真空补水瓶18通过自动补水管19与自动补水端10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在实施状态下,氢氧生机1的出气端20与引擎相连通时,当引擎发动时,该氢氧产生机1的电解槽1000内会产生负压状态,使球体12被往下吸附,进而压缩其底端的弹簧13,以令球体12刚好塞住补水口100,并限位于补水口100上端的半圆弧形缺口内而不会往下掉,如图9、图10-1所示,此时,由于相互连通的自动补水端10、自动补水管19与真空补水瓶18内均为真空状态,以至于真空补水瓶18内的水液完全无法流通至自动补水端10,使电解槽1000内的氢氧燃气的氢气保持较高的比重,并有效防止水液或电解槽1000内的水液、电解液1001流至引擎;当引擎熄火时,氢氧产生机1的电解槽1000内的负压状态消除,该球体12没有往下吸附,使弹簧13不会被球体12往下压缩,进而自动往上弹回恢复到如图8所示的原来状态,并将球体12弹回,此时,由于电解槽1000内的水液、电解液1001因被电极组80电解而产生氢氧燃气,使电解槽1000内的水液、电解液1001减少并相对产生空气,该空气往上由透气管17的透气孔170进入补水口100,经过球体12与自动补水端10内壁之间的间隙流通至自动补水端10及与自动补水端10相连通的真空补水瓶18内,如图10-2所示,使真空补水瓶18内的水液自动流入氢氧产生机1的电解槽1000内,当水液流出一定水量并使电解槽1000内的水液、电解液1001的水位到达延伸管16的管体末端160时,如图10-3所示,由于空气无法再由透气管17的透气孔170流通到补水口100,使真空补水瓶18内再度呈真空状态,由此控制自动补水装置10a的水液停止流入氢氧产生机1的电解槽1000内,此时,电解槽1000内的水液、电解液1001的水量已被补充到达延伸管16的管体末端160的水位。
如图12、图13、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氢氧产生机1的出气部20a,其往上延伸所形成的出气端20延伸出主体上盖101的顶端,穿设于主体上盖101上端的出气口200往下形成有滤气容置空间21,该滤气容置空间21内填塞设置有过滤单元22,且于滤气容置空间21的底部内壁固定设置有止挡套管23,由此阻止过滤单元22往下滑出滤气容置空间21外部,当氢氧产生机1的电解槽1000内的电极组80电解水液或电解液而产生氢氧燃气时,由于氢氧燃气的比重较轻,因此会往上升并集中于滤气容置空间21内,通过滤气容置空间21的过滤单元22后,再由出气口200排出至出气端20,使氢氧燃气流通至机动车辆的引擎以供作燃料使用,该过滤单元22不但能将氢氧燃气的杂质予以过滤,并且还可使氢氧燃气均匀地排出,进而使引擎活动更加顺畅;其中过滤单元22可依据需要为密度较高且耐温的过滤网;另外,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氢氧产生机1的进气控制装置30a,其中,穿设于主体上盖101上端的进气口300往上延伸所形成的进气端30延伸出主体上盖101的顶端,进气口300往下延伸形成有通气管36;其中,进气端30内设置有气滤单元35,该气滤单元35可依据需要为耐温的不织布,以过滤由进气端30进入电解槽1000的空气,且进气端30顶部内壁固定设置有止挡套管31,由此阻止该滤气单元35弹出进气端30外部;该通气管36内另设置有弹簧33,该弹簧33最上端顶设有球体32,使该球体32设置于通气管36内且位于进气口300下方,该通气管36底部内壁固定设置有止挡套管37,使弹簧33及其顶端的球体32受止挡套管37的阻挡,而不会掉出通气管36外部;该球体32可依据需要为钢球;其中,球体32的直径小于通气管36的内径,使球体32与通气管36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该进气口300下端形成有半圆弧形缺口;当本实用新型在实施状态下时,该氢氧生机1的出气端20与引擎相连通,当引擎被发动时,该氢氧产生机1的电解槽1000内会产生负压状态,使通气管36内的球体32往下吸附,进而压缩其底端的弹簧33,以至于使球体32离开进气口300,而不会往上塞住进气口300,此时,由于外部的空气由进气端30进入并经过进气口300流通至氢氧产生机1的电解槽1000内,使氢氧燃气能够保持顺畅地由主体上盖101的出气端20排出流到引擎,完全不会造成电解槽1000的真空状态;当引擎熄火时,氢氧燃气不再由出气端20排至引擎,且电解槽1000内的负压状态也消除,通气管36内的球体32不再往下吸附,使弹簧33不往下压缩,进而往上弹回并将球体32往上推至进气口300,且恰好对应塞进该进气口300下端的半圆弧形缺口内,由此完全塞住进气口300,阻断外部的空气进入电解槽1000内,并防止氢氧燃气外漏,如图14所示。
如图15、图16-1、图16-2、图17-1、图17-2、图18-1、图18-2、图18-3、图19-1、图19-2、图20、图21、图22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电极组80固定设置于氢氧产生机1的主体底座102的电解槽1000内,该电极组80包括:多槽孔电极片81、平板电极片82以及绝缘垫圈83;其中,多槽孔电极片81以及平板电极片82为交错排列平行设置,且每一个多槽孔电极片81与每一个平板电极片82之间形成有电极空间800;该多槽孔电极片81以及平板电极片82均由金属材质所制成;其中,多槽孔电极片81的正反两面穿设有多个尖锥斜孔810,且该尖锥斜孔810由多个斜锥面8100所围设而成;该多槽孔电极片81的一侧边缘穿设有套孔811,而相对于套孔811的另一侧边缘穿设有穿孔812,且套孔811的孔径大于穿孔812;该绝缘垫圈83的轴心位置另外套设有具备套环穿孔850的导电套环85,且绝缘垫圈83的外围周边环设有凹槽831,如图18-1、图18-2、图18-3所示,该导电套环85的设置用于增强导电效果,达到更佳的导电状态;其中,多槽孔电极片81的套孔811用于供绝缘垫圈83对应套入,使多槽孔电极片81与绝缘垫圈83的套环穿孔850之间形成为绝缘环层830,该绝缘环层830具有绝缘的功能,以有效阻绝电传导至多槽孔电极片81,达到绝缘状态;如图19-1及图19-2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平板电极片82为一般传统的电极片,该平板电极片82的一侧边缘也穿设有套孔821,相对于套孔821的另一侧边缘也穿设有穿孔822,且套孔821的孔径大于穿孔822;该套孔821也供轴心位置套设有导电套环85的绝缘垫圈83对应套入,使平板电极片82与绝缘垫圈83的套环穿孔850之间也形成为绝缘环层830,该绝缘环层830具有绝缘的效果,以有效阻绝电传导至平板电极片82,达到绝缘状态;当绝缘垫圈83套入多槽孔电极片81的套孔811或平板电极片82的套孔821内时,该绝缘垫圈83外围周边的凹槽831分别对应套入多槽孔电极片81或平板电极片82的套孔811、套孔821的边缘,使绝缘垫圈83分别卡固于套孔811、套孔821内;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电极组80的第一螺柱861与第二螺柱862分别由相反方向穿入平行设置的多槽孔电极片81与平板电极片82的两侧端,使相邻平行设置的多槽孔电极片81与平板电极片82呈绝缘状态,且间隔平行设置的多槽孔电极片81(或平板电极片82)具有相互导电的状态;其中,多槽孔电极片81的绝缘垫圈83的一侧面与相邻平行设置的平板电极片82一侧的穿孔822的一侧面之间设置有导电垫片87,另外,在多槽孔电极片81的最外侧面也设置有导电垫片87,且该导电垫片87均套设于第一螺柱861或第二螺柱862上,以增强导电效果及电极组80的平稳度;该第一止挡螺母8611对应螺接固定于第一螺柱861上,且紧贴在最外侧的多槽孔电极片81的外侧,第二止挡螺母8621对应螺接固定于第二螺柱862上,并紧贴在最外侧的多槽孔电极片81的外侧,由此使交错排列设置的多槽孔电极片81与平板电极片82相互紧贴限位,以组成电极组80,且令多槽孔电极片81与平板电极片82呈交错平行排列的状态;其中,多槽孔电极片81及平板电极片82一侧边缘的套孔811、套孔821的孔径分别大于另一侧边缘的穿孔812、穿孔822,使该套孔811、套孔821分别套设有绝缘垫圈83后,其绝缘垫圈83的套环穿孔850的孔径能与多槽孔电极片81、平板电极片82另一侧边缘的穿孔812、穿孔822相同,由此供第一螺柱861、第二螺柱862合适地穿入绝缘垫圈83的套环穿孔850以及穿孔812或穿孔822;该第一螺柱861与第二螺柱862由相反方向穿入电极组80的多槽孔电极片81、平板电极片82的一侧边缘,进而让该多槽孔电极片81与平板电极片82保持交错排列平行设置的状态,不会因氢氧产生机摇晃而发生倾斜情况,使电极组80电解产生氢氧燃气更加顺畅;而该第一螺柱861、第一止挡螺母8611、第二螺柱862、第二止挡螺母8622皆为金属材质所制成,并具有良好的导电效果者;如图20、图21所示,电极组80固定设置于氢氧产生机1的电解槽1000内时,通过第一L型固定架8612、第二L型固定架8622的一端分别锁固于电极组80的第一螺柱861与第二螺柱862的末端,并由该第一螺柱861、第二螺柱862所分别对应的第一止挡螺母8611、第二止挡螺母8621来紧贴螺接于该第一螺柱861以及第二螺柱862上,使第一L型固定架8612与第二L型固定架8622的一端分别固定设置于第一螺柱861与第二螺柱862的末端,且该第一L型固定架8612与第二L型固定架8622的另一端分别穿设有第一导电螺柱8613、第二导电螺柱8623,并通过螺母8615、8625分别锁固正极或负极的导电扣环,由此将正极或负极的电传导至电极组1的多槽孔电极片81或平板电极片82;如图22所示,当正极或负极电连接导通至氢氧产生机1的电解槽1000内的电极组80的平板电极片82时,将导通有正极或负极电的第一导电线912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911套设于第一螺柱861末端上,并通过第一止挡螺母8611对应螺接固定于第一螺柱861的最末端,相互紧贴限位;第一导电螺柱8613穿过第一导电线912另一端的第二导电扣环913后,再穿过氢氧产生机1的主体底座102底端的第一导电线槽孔61;螺母8615在第一导电线槽孔61外部螺接于第一导电螺柱8613上,且第二导电线916的第一导电扣环915再套设于该第一导电螺柱8613上,再通过螺母8616螺接固定设置于第一导电螺柱8613的末端,由此使第二导电线916的第一导电扣环915、第一导电线912的第二导电扣环913紧贴限位、使正极或负极电经过第二导电线916、第一导电螺柱8613及第一导电线912传导至电极组80的平板电极片82;此时所述第一导电线912与第二导电线916导通有正极或负极电;当负极或正极电连接导通至氢氧产生机1的电解槽1000内电极组80的多槽孔电极片81时,如图15所示将导通有负极或正极电的第一导电线922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921套设于第二螺柱862末端上,并通过第二止挡螺母8621对应螺接固定于第二螺柱862的最末端,相互紧贴限位,再通过图22所示相同的设置方式,也设有第二导电螺柱来穿过第一导电线另一端的第二导电扣环后(图示中未示出),再穿过氢氧产生机1的主体底座102底端的第二导电线槽孔62,并同样设置有螺母螺接于第二导电线槽孔62外部的第二导电螺柱上,且再将第二导电线的第一导电扣环套设于该第二导电螺柱上(图示中未示出),再通过螺母对应螺接固定设置于第二导电螺柱的末端,由此前述第一导电扣环、第二导电扣环紧贴限位,使负极或正极电经由第二导电线、第二导电螺柱及第一导电线922传导至电极组80的多槽孔电极片81,此时所述第一导电线922与第二导电线导通有负极或正极电;且平板电极片82与绝缘垫圈83的套环穿孔850之间形成有具备阻绝导电的绝缘环层830,以达到绝缘效果,使该负极或正极电无法传导至每一平板电极片82,而直接由第一导电线922的第一导电扣环921,以及与第一导电扣环921相接触的导电垫片87、第二螺柱862传导至多槽孔电极片81,再通过与多槽孔电极片82相接触的导电垫片87、第二螺柱862以及绝缘垫圈83的导电套环85传导至多槽孔电极片81另一侧面的导电垫片87,进而传导至每一多槽孔电极片81,使电极组80的每一多槽孔电极片81均导通为负极或正极电;该分别被导通负极与正极的多槽孔电极片81与平板电极片82,将电解槽1000内的水液及电解液作为传导媒介,从而产生最佳短路状态,进而使该电极组80的多槽孔电极片81与平板电极片82将电解槽1000内的水液及电解液迅速电解产生氢氧燃气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该氢氧燃气能在电极空间800内快速滚动并可迅速穿过尖锥斜孔810,快速脱离多槽孔电极片81或平板电极片82,而往上浮出电解液,进而提供大量的氢气燃气,并降低杂质、提高氢气的比重及纯度,由此作为燃料及替代能源使用,还可相对减少电极组80与氢氧产生机1整体的体积并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氢氧产生机1的经济效益及能源产业的利用价值。
综合上述实用新型的结构说明得知,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新颖性及创造性有:(一)本实用新型的氢氧产生机主要设置有主体,该主体分设为主体上盖及主体底座,通过简易的勾型体与相对应的勾槽,从而将主体上盖及主体底座轻易快速组合固定为一体,达到降低人工、制造成本及精简整体体积的效果;(二)氢氧产生机的主体底座两侧面的开口,通过套设有陶瓷散热板的固定框来套设封住,使电解槽内的热气能通过陶瓷散热板将热气有效散发出,的确达到降温的目的,提高氢氧产生机的优越性;(三)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水装置中,穿设于氢氧产生机主体上盖的补水口往上形成有自动补水端,往下延伸另外形成有延伸管,该延伸管内设置有弹簧,且弹簧最上端顶设有球体,将该球体设置于自动补水端的内壁且位于补水口上方,当引擎发动时,可令电解槽内产生负压,使球体往下吸附以塞住补水口,由此控制真空补水瓶与自动补水端的连通呈真空状态而不会对氢氧产生机补水,并待引擎熄火后,电解槽内恢复常压,球体不往下吸附,进而使空气流通至真空补水瓶,即可自动补水至电解槽,不但可防止水液或电解液流至引擎,更可在引擎熄火时自动补充水液,提供足够燃料作为能源使用,更可广泛地运用于机动车辆,提高环保绿色能源的效果;(四)本实用新型的进气控制装置在通气管内设置有弹簧,该弹簧最上端顶设有球体,将球体设置于通气管内且位于进气口下方,当引擎被发动,氢氧产生机的电解槽内产生负压状态时,球体即往下吸附,并压缩其底端的弹簧,而不会往上塞住进气口,使外部的空气经过其进气端的进气口流通至电解槽内,进而让氢氧燃气能够持续顺畅地由出气端排出流通到引擎,且于引擎熄火时,电解槽内的负压状态消除,球体不再被往下吸,使弹簧往上弹回并将球体往上推至进气口,并塞进进气口,由此阻断外部的空气进入,并防止氢氧燃气外漏,提高氢氧产生机的实用性与优越性;(五)氢氧产生机的电解槽内固定设置有电极组,该电极组由多槽孔电极片与平板电极片交错排列平行设置而成,由于绝缘垫圈及其轴心的导电套环的设置,由此将电极组的每一多槽孔电极片与平板电极片分别导通为正极或负极中之一的电性,并将电解槽内的水液及电解液作为传导媒介而产生最佳短路状态,以达到最佳的电解效果,提供大量的氢气燃气,足以减少电极组及氢氧产生机整体的体积并降低制造成本,达到节能减碳、保护环境以及提高绿色能源科技产业的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其中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其它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相同技术思想及专利保护范围所做的任何变化与修饰或均等性安排,皆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专利保护范围所涵盖。
本实用新型基于以上特点而为,是相当杰出且优异的设计;其未见于刊物或公开使用,符合新型专利的申请要求,依法撰文提出申请。

Claims (35)

1.一种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产生机设置有主体,所述主体内部形成有电解槽,且所述主体由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对应组合固定而成;
所述氢氧产生机包括自动补水装置;
所述自动补水装置在所述主体上盖的上端穿设有补水口,所述补水口往上延伸形成有自动补水端,往下延伸形成有延伸管,且所述自动补水端延伸出所述主体上盖的顶端;
其中,所述延伸管内璧固定设置有限位套件,所述限位套件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延伸穿过补水口,且在弹簧最上端顶设有球体,所述球体设置于自动补水端的内壁且位于补水口上方;
其中,所述限位套件底部穿设有穿孔;
所述球体的直径小于自动补水端的内径,所述球体与自动补水端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补水端的顶部内壁固定设置有止挡套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球体为钢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口的一端形成有半圆弧形缺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补水装置进一步包含有真空补水瓶;所述真空补水瓶通过自动补水管与自动补水端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件为U型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管的内径从上往下逐渐加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管的外壁形成有突块,在所述延伸管的外壁上从下往上套固有连接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管底端形成有管体末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盖内部往下延伸设置有透气管;所述透气管环设于延伸管的外围,且延伸管的外壁与透气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管穿设有至少一个透气孔。
12.一种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产生机设置有主体,所述主体内部形成有电解槽,且主体由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对应组合固定而成;
所述氢氧产生机进一步包含有陶瓷散热板;
所述主体底座的至少一侧面上穿设有开口;
其中,所述瓷散热板套设于主体底座侧面的开口处,将开口完全封套住,且陶瓷散热板固定于主体底座的至少一个侧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散热板套设于一固定框的内侧;至少一个固定孔穿设于主体底座的开口的边缘处;至少一个固定件穿过所述固定框的四周边缘,对应固接于开口的边缘处所穿设的固定孔内,并将开口完全封套住,所述陶瓷散热板固定于主体底座的侧面。
14.一种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产生机设置有主体,所述主体内部形成有电解槽,且主体由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对应组合固定而成;
所述氢氧产生机进一步包含有进气控制装置;其中,进气控制装置在主体上盖的上端穿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往上延伸形成有进气端,往下延伸形成有通气管,且进气端延伸出主体上盖的顶端;
其中,所述通气管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最上端顶设有球体,所述球体设置于通气管内且位于进气口正下方;
其中,所述球体的直径小于通气管的内径,球体与通气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的底部内壁固定设置有止挡套管。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球体为钢球。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一端形成有半圆弧形缺口。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端内设置有滤气单元,且所述进气端顶部内壁固定设置有止挡套管。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气单元为不织布。
20.一种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产生机设置有主体,所述主体内部形成有电解槽,且主体由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对应组合固定而成;
其中,所述氢氧产生机的电解槽内固定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极组;所述电极组包括:多槽孔电极片、平板电极片以及绝缘垫圈;
所述多槽孔电极片与平板电极片为交错排列平行设置,且每一多槽孔电极片与每一平板电极片之间形成有电极空间;
其中,所述绝缘垫圈的轴心位置套设有具备套环穿孔的导电套环;
所述多槽孔电极片与平板电极片的一侧边缘分别穿设有套孔,以供绝缘垫圈对应套入,电极片与绝缘垫圈的套环穿孔之间形成为具有绝缘效果的绝缘环层,且相对于套孔的另一侧边缘穿设有穿孔;
其中,平行设置且相邻的多槽孔电极片与平板电极片具有绝缘垫圈的一侧呈反方向排列设置;
通过第一螺柱与第二螺柱分别由相反方向穿入平行设置的多槽孔电极片与平板电极片的两侧边缘,相邻平行设置的电极片呈绝缘状态,且间隔平行设置的电极片呈导电状态。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槽孔电极片的正反两面穿设有多个尖锥斜孔,且所述尖锥斜孔由多个斜锥面所围设而成。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槽孔电极片导通正极电或负极电。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电极片导通正极电或负极电。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一侧边缘穿设的套孔的孔径大于另一侧边缘所穿设的穿孔。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的第一螺柱与第二螺柱上分别套设有第一L型固定架以及第二L型固定架;所述第一L型固定架以及第二L型固定架的一端分别套设于电极组的第一螺柱与第二螺柱上;第一导电螺柱与第二导电螺柱分别穿过第一L型固定架以及第二L型固定架的另一端,进而再分别由氢氧产生机的主体底座的内部底端穿过第一导电线槽孔和第二导电线槽孔;其中,穿过第一导电线槽孔的第一导电螺柱上螺接固定有至少一个螺母;穿过第二导电线槽孔的第二导电螺柱上也螺接固定有至少一个螺母,将电极组固定设置于主体底座内部。
26.如权利要求25项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的第一螺柱上套设有第一导电线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所述第一导电线另一端的第二导电扣环套设于主体底座内部的第一导电螺柱上;其中,穿过所述第一导电线槽孔的第一导电螺柱上另外套设有第二导电线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且通过至少一个螺母将第二导电线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固定于主体底座外部的第一导电螺柱上。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线与第二导电线均导通有正极或负极电。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的第二螺柱上套设有第一导电线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所述第一导电线另一端的第二导电扣环套设于主体底座内部的第二导电螺柱上;其中,穿过第二导电线槽孔的第二导电螺柱上另外套设有第二导电线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且通过至少一个螺母将第二导电线一端的第一导电扣环固定于主体底座外部的第二导电螺柱上。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线与第二导电线均导通有正极或负极电。
30.如权利要求1、12、14、20中任一项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底座的底端的一角落处穿设有第一导电线槽孔,另一斜对角落处穿设有第二导电线槽孔。
31.如权利要求1、12、14、20中任一项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底座的底端穿设有至少一个污水排放孔。
32.如权利要求1、12、14、20中任一项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盖的内侧边缘往下延伸设置有至少一个勾型体;所述勾型体底端形成有勾部,对应勾接固定于主体底座内侧的勾槽,以使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相互组合固定为一体。
33.如权利要求1、12、14、20中任一项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盖与主体底座相互对应组合固定的位置处设置有防水单元。
34.如权利要求1、12、14、20中任一项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产生机进一步包含有出气部,所述出气部在主体上盖的上端穿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往上延伸形成有出气端,往下形成有滤气容置空间,且出气端延伸出主体上盖的顶端;
所述滤气容置空间内设置有过滤单元,且在滤气容置空间的底部内壁上固定设置有止挡套管。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氢氧产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单元为过滤网。
CN2012200341591U 2012-02-03 2012-02-03 氢氧产生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433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0341591U CN202543337U (zh) 2012-02-03 2012-02-03 氢氧产生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0341591U CN202543337U (zh) 2012-02-03 2012-02-03 氢氧产生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43337U true CN202543337U (zh) 2012-11-21

Family

ID=47164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34159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43337U (zh) 2012-02-03 2012-02-03 氢氧产生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54333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3707A (zh) * 2013-11-07 2014-02-05 三合五(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抗氧化防冻石的制备方法
CN103628083A (zh) * 2013-09-29 2014-03-12 孙金良 多功能氢氧分离发生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8083A (zh) * 2013-09-29 2014-03-12 孙金良 多功能氢氧分离发生器
CN103553707A (zh) * 2013-11-07 2014-02-05 三合五(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抗氧化防冻石的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05345B (zh) 一种防中暑型头盔结构
CN102965687A (zh) 电解水制氢氧气装置
CN202543337U (zh) 氢氧产生机
CN106430453A (zh) 电解水杯
CN103628084A (zh) 多功能氢气水制氧饮用机
CN108086400A (zh) 一种节能雨水收集净化器
CN202968214U (zh) 一种电解水槽
CN108796539A (zh) 电解槽用电极密封框
CN100560805C (zh) 旋转水流氢氧气发生器
CN105217738A (zh) 一种有1个或多个进水通道并可将进水制成电解水的方法与装置
CN202519340U (zh) 氢氧产生机的电极组
CN208055040U (zh) 一种节能雨水收集净化器
CN103480227A (zh) 氢气发生装置的气水分离器
CN108539591A (zh) 撞击式空气负离子发生器
CN201545915U (zh) 气液自流循环式氢气电解装置
CN202543338U (zh) 氢氧产生机电极组的改进结构
CN206543510U (zh) 一种苯甲醇生产的尾气吸收塔
CN104047765A (zh) 一种氢氧节油装置
CN107721035A (zh) 一种野外水质净化设备
CN207031037U (zh) 电解水杯
CN203625481U (zh) 车载制氢装置
CN201648069U (zh) 产生电解水的滤水壶
CN205895437U (zh) 节油减排提能机
CN104894597B (zh) 一种高效的电解装置
CN206768233U (zh) 一种用于汽车内燃机的布朗气体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Termination date: 2013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