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42514U - 纸张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纸张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42514U
CN202542514U CN2012200311100U CN201220031110U CN202542514U CN 202542514 U CN202542514 U CN 202542514U CN 2012200311100 U CN2012200311100 U CN 2012200311100U CN 201220031110 U CN201220031110 U CN 201220031110U CN 202542514 U CN202542514 U CN 2025425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tray
transport path
main body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3111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浩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425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4251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纸张输送装置可沿规定的输送路径输送纸张,可防止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在主体框体上的纸张托盘的破损和变形。其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具有排纸托盘、盖托盘、第二图像传感器、输送单元和排纸单元,一边沿主体框体内的原稿输送路径输送原稿,一边可从该原稿读取图像。盖托盘通过安装部、转动轴而旋转自如地安装在主体框体上,在使其绕转动轴中心转动时,与形成在板状部上的二个突出部接触而位于使用位置。当对位于使用位置的盖托盘作用过剩推压力时,盖托盘及板状部因与各突出部的接触而相互挠曲变形,防止过剩推压力所引起的载荷集中在安装部近旁。

Description

纸张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纸张输送单元可将纸张沿规定的输送路径进行输送的纸张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有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的复合机中,已知配设有纸张输送装置的设备。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复合机,具有与原稿盖一体的、作为纸张输送装置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DF:Auto Document Feeder),该原稿盖配设成将由复合机主体的上表面构成的原稿台覆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是,利用原稿输送机构对载放在原稿托盘上的原稿沿规定的输送路径进行输送,排出到原稿排出托盘。并且,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复合机构成为:在利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对原稿沿输送路径进行输送的途中,读取该原稿的图像。
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了一种涉及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发明。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构成为:从原稿托盘沿规定的输送路径来输送纸张(原稿)。并且,构成该装置主体的上部的盖构件以其一端部轴支承成转动自如,当使该盖构件转动并位于规定位置时,可将该盖构件用作为原稿托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173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097560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这里,对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原稿托盘,在应用专利文献2记载的原稿托盘的结构时产生如下的问题。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2中,起到原稿托盘功能的盖构件通过形成于装置主体上表面的转动轴,被轴支承为以该盖构件的一端部为中心转动自如。并且,该盖构件若从构成装置主体上部的状态向规定方向转动,则转动中心侧的端缘部与装置主体抵接,由此停止转动,位于可用作为原稿托盘的位置。
在这种结构中,对于可用作为原稿托盘状态的盖构件,有时施加使该盖构件进一步向规定方向转动的方向的力。例如,在用这种结构的复合机进行作业时,可假想使用者将手从上方置于可使用状态的盖构件。并且,当向进一步使盖构件转动的方向施加力时,施加的力所引起的载荷就作用在对盖构件轴支承的转动轴近旁及盖构件与装置主体的抵接部分上。其结果,由于该力,有时盖构件会从装置主体上脱落。另外,因该力所引起的载荷,也会产生使转动轴近旁的构成破损和变形的情况。在盖构件从装置主体上脱落时,由于盖构件是用作为原稿托盘的构件,因此,使用者必须将该盖构件再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装置主体上。另外,在转动轴近旁的构成产生破损和变形时,必须更换盖构件、装置主体,因此导致使用者不能利用该构成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状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纸张输送装置,利用纸张输送单元能够将纸张沿规定的输送路径进行输送,可防止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在主体框体上的纸张托盘的破损和变形。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的纸张输送装置,具有主体框体、纸张输送单元和纸张托盘,利用纸张输送单元将纸张沿输送路径进行输送。在输送路径的一端部,利用位于沿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的纸张的宽度方向两端侧的转动轴,纸张托盘的一方端缘侧轴支承成相对于所述主体框体开闭自如。该纸张托盘由具有可挠性的树脂形成,当其相对于主体框体闭合时,起到该主体框体的上部盖的功能。另外,在该纸张输送装置中,主体框体具有板状部和空间,板状部具有多个突出部。因此,在该纸张输送装置中,当使纸张托盘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相对于主体框体打开时,该纸张托盘,通过与形成于转动轴近旁的板状部上的多个突出部的接触面接触而位于能够载放纸张的使用位置,起到纸张托盘的功能。这里,在该纸张输送装置中,对于纸张托盘,向进一步打开该纸张托盘的方向施加力时,施加的力通过与纸张托盘接触的多个突出部而作用在主体框体的板状部上。该纸张托盘因由具有可挠性的树脂形成,故通过与多个突出部的接触而产生挠曲变形。另外,该纸张托盘,由于与形成于纸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的规定位置的多个突出部接触,因此,可将施加的力所引起的载荷通过突出部分散到板状部上。由此,可防止该载荷集中在转动轴近旁使其产生破损和变形的现象。另外,板状部也由具有可挠性的树脂形成,且空间位于该板状部的下方,故因为通过纸张托盘及突出部受到的力产生挠曲变形。其结果,在该纸张输送装置中,对于纸张托盘,向进一步打开该纸张托盘的方向施加力时,通过纸张托盘及板状部共同挠曲变形,从而可将载荷有效地分散,防止转动轴近旁的破损和变形。
并且,在技术方案2的纸张输送装置中,所述突出部分别形成在从所述转动轴所处的所述板状部的宽度方向端部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其结果,采用该纸张输送装置,对于纸张托盘,向进一步打开该纸张托盘的方向施加力时,能将所施加的力所引起的载荷良好地分散到板状部上,能可靠地防止该载荷集中在转动轴近旁、使其产生破损和变形的现象。
另外,在技术方案3的纸张输送装置中,所述纸张托盘在由所述转动轴轴支承的一端部具有沿所述纸张托盘的转动方向弯曲的弯曲部。另外,突出部的接触面沿所述弯曲部的曲面弯曲。因此,在纸张托盘位于使用位置时,纸张托盘的弯曲部可靠地与各突出部的接触面进行面接触。其结果,采用该纸张输送装置,由于在纸张托盘的弯曲部与各突出部的接触面进行面接触,因此,向进一步打开纸张托盘的方向施加力时,可将该施加的力所引起的载荷良好地分散到板状部上,可防止该载荷集中在转动轴近旁、使其产生破损和变形的现象。
并且,在技术方案4的纸张输送装置中,所述纸张托盘由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的构件构成。另外,主体框体的板状部具有与所述纸张托盘厚度相等的厚度。采用该纸张输送装置,在对位于使用位置的纸张托盘向进一步打开该纸张托盘的方向施加力时,可使纸张托盘的挠曲量和夹有各突出部的板状部的挠曲量大致相等,可将施加的力所引起的载荷良好地分散到板状部上,防止该载荷集中在转动轴近旁、使其产生破损和变形的现象。
另外,技术方案5的纸张输送装置是,利用读取单元在面对输送路径内配设的读取面对沿该输送路径输送的纸张的图像进行读取。另外,所述空间构成将纸张排出的排纸部。即,该纸张输送装置,可一边从纸张托盘沿输送路径向构成排纸部的空间输送原稿、一边在输送该原稿的途中利用读取单元读取该原稿的图像。即使在以这种形态使用的纸张托盘中,也像上述那样,当向进一步打开纸张托盘的方向施加力时,可防止该施加的力所引起的载荷集中在转动轴近旁、使其产生破损、变形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施形态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多功能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盖托盘处于通常位置状态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盖托盘处于使用位置状态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盖托盘处于通常位置状态的转动轴近旁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盖托盘处于使用位置状态的转动轴近旁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盖托盘处于使用位置状态的盖托盘及板状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过剩推压力作用状态的盖托盘及板状部的状态的说明图(1)。
图9是表示过剩推压力作用状态的盖托盘及板状部的状态的说明图(2)。
符号说明
1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5主体部
10主体框体
15排纸托盘
20板状部
21突出部
21A接触面
25转动轴
30盖托盘
31弯曲部
32安装部
35供纸单元
40第二图像传感器
45输送单元
50排纸单元
100多功能机
E排纸空间
R原稿输送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纸张输送装置具体化为配设在多功能机100中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实施形态。
首先,对于本实施形态的多功能机100的大致结构,参照附图来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利用以多功能机100使用时的使用者位置为基准的方向进行说明。即,图1中的右下侧作为前侧,图1中的左上侧作为后侧。另外,当从前侧看到多功能机100时作为左右的基准,图1中的左下侧作为左侧,右上侧作为右侧。
如图1、图2所示,多功能机100具有装置框体80和原稿盖90。装置框体80其内部收容有控制部、传真部、图像形成部和扫描单元85等,以执行扫描功能、传真功能和打印功能多个功能。
如图2所示,装置框体80其上表面具有原稿载放台81,该原稿载放台81由接触玻璃82构成。接触玻璃82是所谓的“压片玻璃”,形成为比长边沿装置框体80左右方向的A3纸尺寸稍大的长方形。并且,在该接触玻璃82的下方配设有扫描单元85。因此,该多功能机100的接触玻璃82,可利用构成扫描单元85的第一图像传感器86来读取载放在接触玻璃82上的原稿的图像。
具体来说,该扫描单元85具有由所谓的密接型图像传感器(CIS:Contact ImageSensor)构成的第一图像传感器86、和滑动轴等。该扫描单元85的第一图像传感器86设成能够沿滑动轴移动,一边使第一图像传感器86滑动移动、一边读取载放在接触玻璃82上的原稿的图像。
并且,原稿盖90配设成以装置框体80上表面的后端缘为轴开闭自如,在闭合的场合将原稿盖90上表面(即原稿载放台81)覆盖。因此,该原稿盖90可将载放在接触玻璃82上的原稿固定在该位置。另外,原稿盖90一体地具有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纸张输送装置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参照图1)。
接着,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形态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结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具有主体部5、主体框体10、盖托盘30和排纸托盘15等,并利用主体框体10而与原稿盖90一体地形成,该主体框体10由合成树脂(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形成。并且,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连续地一张一张供给载放在盖托盘30上的原稿,沿形成于主体框体10内的规定的原稿输送路径R输送后,排出到排纸托盘15。多功能机100在利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输送原稿的途中,能够以扫描单元85(第一图像传感器86)等读取图像的方式读取原稿的图像。
在原稿盖90的左侧部分,主体部5形成在主体框体10内部,该主体部5具有供纸单元35、第二图像传感器40、输送单元45和排纸单元50等。另外,在主体部5形成有原稿输送路径R,由供纸单元35等输送的纸张(原稿)沿该原稿输送路径R被输送。即,主体部5构成本实施形态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主要部分。
并且,盖托盘30由板状构件构成,该板状构件由合成树脂(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形成。该盖托盘30在主体部5的右端侧上方部分,配设成以与主体框体10一体突出形成的转动轴25为中心转动自如,并构成为在通常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可移动(参照图2~图4)。如图3所示,通常位置是指使该盖托盘30向接近主体部5的方向(即把盖托盘30闭合的方向)转动、与主体部5上表面接触的位置。因此,盖托盘30在处于通常位置的场合,就起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主体部5的上表面盖的功能。如图2、图4所示,使用位置是指使该盖托盘30向离开主体部5的方向(即把盖托盘30打开的方向)转动规定量的位置。因此,盖托盘30在处于使用位置的场合,就成为可将图像的读取对象即原稿载放在该盖托盘30一个面上的状态,起到所谓的原稿托盘的功能。
另外,在原稿盖90的右侧部分,形成有排纸托盘15,对通过主体部5内的原稿输送路径R而排出的原稿进行收容。这里,如图2、图4所示,在盖托盘30处于使用位置的场合,盖托盘30位于上层,排纸托盘15位于下层,盖托盘30及排纸托盘15在上下方向位于二层。
如上所述,在主体部5内形成有原稿输送路径R,该原稿输送路径R以将盖托盘30和排纸托盘15连接起来的状态形成为大致U字状,并沿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左右方向。即,原稿输送路径R不允许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向前后方向的输送。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把从盖托盘30沿原稿输送路径R朝向排纸托盘15的方向称为原稿的输送方向。原稿的宽度方向是指原稿沿原稿输送路径R输送的宽度方向(即,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中的前后方向)。
该原稿输送路径R包括:第一输送路径Ra;弯曲输送路径Rb;以及第二输送路径Rc。第一输送路径Ra是这样的大致直线状的输送路径: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上部,从盖托盘3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延伸至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左端侧(后述的主辊47的上部)。该第一输送路径Ra的下表面,由上导向件11的上表面、后述的分离垫48及构成第二图像传感器40的玻璃构件的上表面等构成。上导向件11是在盖托盘3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构成平面的部件,将盖托盘30内的原稿导向到供纸单元35。
弯曲输送路径Rb是形成为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Ra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向下方描绘成半圆状圆弧的输送路径。该弯曲输送路径Rb沿后述的主辊47的外周面形成,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左端侧(后述的主辊47的下部)与第二输送路径Rc连接(参照图2)。
第二输送路径Rc是从弯曲输送路径Rb的下端部向排纸单元50及排纸托盘15延伸的大致直线状的输送路径,位于第一输送路径Ra的下方。该第二输送路径Rc主要由下导向件12和与其具有规定间隔而相对的原稿盖90的主体框体10中的内壁面所构成。并且,该第二输送路径Rc形成于主辊47近旁的原稿盖90底面,含有沿主体框体10前后方向的开口。所述下导向件12从所述开口向排纸托盘15延伸,将沿原稿输送路径R输送的原稿导向到排纸单元50及排纸托盘15。
这里,在将原稿盖90闭合的场合,沿原稿输送路径R输送的原稿在通过所述开口时,夹着接触玻璃82而通过位于规定固定读取位置的第一图像传感器86的上侧,该原稿的第二面(正面)向下方露出。因此,该多功能机100一边利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将原稿沿原稿输送路径R进行输送,一边利用第一图像传感器86而可从该原稿的第二面(正面)读取图像。另外,如图2所示,公知的第一原稿推压部13夹着第二输送路径Rc而配设在与该开口相对的位置上。通过该开口的原稿,由于靠近接触玻璃82侧地通过,因此,多功能机100能由第一图像传感器86以更高的精度读取图像。
接着,参照图2来详细说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供纸单元35。供纸单元35配设在第一输送路径Ra的盖托盘30侧端部近旁,将载放在盖托盘30上的原稿一张一张分离,并将其供给到输送单元45。如图2所示,供纸单元35包括:吸入辊36;分离辊37;以及分离垫38。
吸入辊36在供纸单元35的输送方向上游侧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沿第一输送路径Ra上表面的位置上。该吸入辊36,通过由公知的驱动传递机构传递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而向规定方向(图2中为顺时针)旋转驱动。由此,吸入辊36可将载放在盖托盘30上的原稿向分离辊37方向(即输送方向下游侧)进行输送。
分离辊37在吸入辊36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主体框体10上。该分离辊37随着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而向规定方向(图2中为顺时针)旋转驱动。分离垫38在第一输送路径Ra的下表面侧配设在与所述分离辊37相对的位置上。该分离垫38受到朝向所述分离辊37外周面的施力。因此,分离辊37可通过与分离垫38联动而仅将与分离辊37接触的原稿分离并将其输送到输送单元45侧(即,输送方向下游侧)。
并且,主体部5上,在沿第一输送路径Ra的规定位置,配设有第二图像传感器40及第二原稿推压部14。第二图像传感器40由所谓的密接型图像传感器(CIS:ContactImage Sensor)构成,且其在供纸单元35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沿第一输送路径Ra的下表面配设。因此,该多功能机100可利用第二图像传感器40而从沿第一输送路径Ra输送的原稿的第一面(反面)读取图像。另外,第二原稿推压部14与第一原稿推压部13相同,是公知的构成,其沿第一输送路径Ra的上表面配设在与第二图像传感器40相对的位置上。因此,由于原稿靠近第二图像传感器40侧地通过,因此,多功能机100能由第二图像传感器40以更高的精度读取图像。
接着,详细说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输送单元45。输送单元45配设在供纸单元35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将由供纸单元35供纸的原稿沿原稿输送路径R输送到排纸单元50。该输送单元45具有输送辊46、主辊47和多个夹紧辊。
输送辊46,在供纸单元35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近旁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沿第一输送路径Ra上表面的位置上。该输送辊46随着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而旋转驱动,通过与夹着第一输送路径Ra而配设在与该输送辊46相对的位置上的夹紧辊联动,从而将原稿输送到输送方向下游侧。
主辊47,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主体部5的左侧端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主体框体10上,随着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而旋转驱动。如上所述,弯曲输送路径Rb沿该主辊47的外周面形成。即,该主辊47的外周面构成弯曲输送路径Rb的一部分。
这里,主辊47通过与夹紧辊联动而将沿第一输送路径Ra输送的原稿夹持,该夹紧辊配设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Ra与弯曲输送路径Rb的大致边界处的主辊47上部,主辊47随着所述电动机的驱动而旋转,由此可将该原稿沿弯曲输送路径Rb输送。
此外,主棍47通过与夹紧棍联动而将沿弯曲输送路径Rb输送的原稿夹持,该夹紧棍配设在所述弯曲输送路径Rb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Rc的大致边界处的主棍47下方,主棍47随着所述电动机的驱动而旋转,由此可将该原稿向第二输送路径Rc输送。
接着,详细说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的排纸单元50。排纸单元50将沿原稿输送路径R输送的原稿排出到排纸托盘15。该排纸单元15具有排纸棍51和夹紧棍。排纸棍51,在第二输送路径Rc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即,原稿输送路径R的末端部)近旁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沿第二输送路径Rc上表面的位置上。另外,该排纸棍51随着所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而旋转驱动,通过与夹着第二输送路径Rc而配设在与排纸棍51相对的位置上的夹紧棍联动,从而将沿第二输送路径Rc输送的原稿夹持,该排纸棍51随着所述电动机的驱动而旋转,由此可将该原稿向排纸托盘15排出。
如上所述,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中,盖托盘30借助转动轴25可转动地安装在主体部5的主体框体10上。这里,对于盖托盘30和该盖托盘30中的转动轴25近旁的安装结构,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
如图2等所示,该盖托盘30由规定厚度(以下称为托盘厚度Da)的板状构件构成,具有弯曲部31和安装部32。安装部32在该盖托盘30的转动轴25侧的端部形成在宽度方向(主体框体10的前后方向)的两端上。各安装部32垂直立设在盖托盘30的主体部分(原稿的载放面)上(参照图7),分别具有插通孔。如图5、图6所示,该插通孔内插通形成于主体框体10的转动轴25。因此,通过将主体框体10的转动轴25插通在安装部32的插通孔内,该盖托盘30被转动自如地安装在主体框体10上。
并且,弯曲部31是在铅垂截面上、安装部32近旁的盖托盘30的主体部分形成为弯曲形状的部分。在盖托盘30处于通常位置的场合,从铅垂截面看,该弯曲部31弯曲成向主体框体10外侧(即从通常位置向使用位置的转动方向)突出。
另一方面,主体框体10在转动轴25的下方具有板状部20。该板状部向转动轴25的主体部5外侧(图2中的右侧)延伸形成上导向件11。并且,板状部20与主体框体10相同,由合成树脂(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形成为具有规定厚度(以下称为板状部厚度Db)的板状。
并且,在板状部20上,在该板状部20的端缘部分(排纸托盘15侧)具有二个突出部21(参照图2~图7)。该突出部21,在板状部20的宽度方向(主体框体1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从板状部20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形成。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各突出部21,在板状部20的端缘部分中形成在从该板状部2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即转动轴25的下方)离开规定距离L的位置。并且,各突出部21在该突出部21的上表面具有接触面21A。如图5所示,该接触面21A弯曲成与盖托盘30的弯曲部31对应的凹形。
另外,在该板状部20的下方,排纸空间E形成在排纸单元5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参照图2~图7)。排纸空间E,是将沿原稿输送路径R输送、并由排纸单元50排出的原稿收容于排纸托盘15时该原稿通过的空间。
如图3、图4所示,在本实施形态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中,盖托盘30利用安装部32及转动轴25而安装成以该转动轴25为中心转动自如,可在通常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移动。这里,当使盖托盘30从通常位置(参照图3)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规定量时,盖托盘30的弯曲部31表面就与突出形成在板状部20上的各突出部21的接触面21A相接触。因此,盖托盘30,通过与各突出部21的接触而静止成相对于上导向件11表面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成为可将原稿载放在该盖托盘30上的状态。即,该盖托盘30通过与各突出部21的接触而位于使用位置(参照图4),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可利用供纸单元35等将载放在使用位置的原稿沿原稿输送路径R输送。
这里,在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中,在盖托盘30处于使用位置的场合,有时在将盖托盘30向下方推下的方向对盖托盘30施加过剩的力。作为具体例子,可例举这样的情况:在使用者使用多功能机100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时,在其准备过程中,将手放置在位于使用位置的盖托盘30的上表面,作用了体重。在本实施形态中,将如此对盖托盘30施加的过剩的力称为“过剩推压力F”。另外,所谓的推压力的“过剩”,是指大大超过基于盖托盘30的原稿最大装载量的载荷。
如上所述,盖托盘30,在主体部5侧的端缘近旁利用安装部32及转动轴25而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在主体框体10上,在位于使用位置的场合,该盖托盘30的弯曲部31表面与形成于板状部20的各突出部21接触(参照图4)。
并且,在对位于使用位置的盖托盘30施加了过剩推压力F的场合,盖托盘30基于过剩推压力F而使朝向排纸空间E方向推下的方向的载荷作用在板状部20及突出部21上。这里,该盖托盘30由具有一定的可挠性的合成树脂(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形成,并形成为厚度具有托盘厚度Da的板状。因此,在对位于使用位置的盖托盘30施加了过剩推压力F的场合,盖托盘30基于过剩推压力F,以与突出部21的接触部分为支点、从沿输送方向的截面看向上方突出地进行弯曲变形(参照图8)。
此时,由于盖托盘30由安装部32及转动轴25轴支承,因此,在沿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前后方向的截面中,盖托盘30与二处的突出部21接触、且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向下方突出地弯曲变形(参照图9)。并且,盖托盘3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与图7所示的不施加过剩推压力F状态相比位于更下方(即板状部20及排纸空间E侧)。
另外,在对盖托盘30施加过剩推压力F的场合,基于该过剩推压力F的载荷,随着盖托盘30与各突出部21的接触,也作用在板状部20上。这里,板状部20与盖托盘30相同,由具有一定可挠性的合成树脂(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形成,并形成为具有与托盘厚度Da相同厚度即板状部厚度Db的板状。因此,板状部20基于夹着各突出部21而受到的载荷进行弯曲变形。具体来说,在沿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前后方向的截面中,板状部20弯曲变形成其各突出部21的形成部分突出到最下方(即排纸空间E侧)。并且,板状部20的各突出部21的形成部分,与图7所示的不施加过剩推压力F的状态相比位于更下方(即排纸空间E侧)(参照图8、图9)。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形态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中,即使是盖托盘30受到过剩推压力F的场合,通过盖托盘30的弯曲部31附近向排纸空间E方向挠曲进行弯曲变形,从而可减少该过剩推压力F波及到各安装部32的影响(即,基于过剩推压力F的安装部32的变形量)。其结果,采用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可防止盖托盘30的安装部32和转动轴25的破损,还可防止因安装部32从转动轴25上脱落而使盖托盘30脱离主体框体10的现象。
另外,随着盖托盘30与各突出部21的接触,板状部20、各突出部21近旁都向排纸空间E方向挠曲进行弯曲变形。其结果,在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中,由于盖托盘30及板状部20相互挠曲变形,故可防止基于过剩推压力F的载荷集中在盖托盘30的各安装部32近旁。即,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即使是盖托盘30受到过剩推压力F的场合,由于盖托盘30及板状部20相互挠曲变形,故能更可靠地防止盖托盘30的安装部32和转动轴25的破损。另外,由于托盘厚度Da及板状部厚度Db是相同的,因此,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即使是盖托盘30受到过剩推压力F的场合,也可使盖托盘30及板状部20的挠曲变形大致均等,可将基于过剩推压力F的载荷分散。
并且,在板状部20中,各突出部21分别形成在从所述安装部32及转动轴25所处的所述板状部20宽度方向端部离开规定距离L的位置上。其结果,采用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在盖托盘30受到过剩推压力F的场合,不会使过剩推压力F所引起的载荷集中在转动轴25近旁,可通过盖托盘30分散到板状部20上,能可靠地防止该载荷集中在转动轴25近旁、使其产生破损、变形的现象。
另外,在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中,盖托盘30在安装部32侧的端部近旁具有弯曲部31,在形成于板状部20的各突出部21的上表面具有接触面21A。该接触面21A具有与弯曲部31相同的曲面。因此,在盖托盘30位于使用位置的场合,各突出部21通过接触面21A而与盖托盘30的弯曲部31进行面接触。因此,即使是位于使用位置的盖托盘30受到过剩推压力F的场合,采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相比于弯曲部31与突出部21为点接触的场合,可将过剩推压力F所引起的载荷通过盖托盘30而良好地分散到板状部20上,可防止该载荷集中在转动轴25近旁、使其产生破损、变形的现象。
此外,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在沿着从盖托盘30连接排纸托盘15的原稿输送路径R的位置,具有第一图像传感器86和第二图像传感器40。因此,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在利用供纸单元35等而将原稿沿原稿输送路径R输送的途中,可从原稿读取图像。在以如此形态使用的盖托盘30中,也如上述那样,在向进一步将盖托盘30打开的方向施加力的场合,可防止该施加的力所引起的载荷集中在转动轴25近旁、使其产生破损、变形的现象。
以上,根据实施形态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完全限于上述的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作各种改进。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将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配设在具有扫描功能和复印功能等的多功能机100中的情况作为一例子,但并不限定于这种形态。例如,也可将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应用于具有扫描功能的原稿读取装置中。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虽然是在板状部20上形成突出部21的结构,但也可将板状部20构成为平板状,在盖托盘30的弯曲部31上形成突出部。另外,板状部20及盖托盘30的弯曲部31两者也可分别形成突出部21。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虽然板状部20上两个部位形成有突出部21,但并不限定于此形态,只要包含该二个部位,也可在其它部位形成突出部21。

Claims (5)

1.一种纸张输送装置,具有:主体框体,该主体框体具有输送纸张的规定的输送路径;纸张输送单元,该纸张输送单元将所述纸张沿输送路径输送;以及纸张托盘,在所述输送路径的一端部,利用位于沿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的纸张的宽度方向两端侧的转动轴,该纸张托盘的一方端缘侧被轴支承成相对于所述主体框体开闭自如,该纸张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纸张托盘由具有可挠性的树脂形成,
所述纸张托盘在相对于所述主体框体闭合时,构成所述主体框体的上表面,
所述纸张托盘在相对于所述主体框体打开时,位于能够将纸张载放在该纸张托盘上的使用位置,
所述主体框体具有:
板状部,该板状部在所述转动轴近旁,位于所述纸张托盘的下方,由具有可挠性的树脂形成;以及
空间,该空间在所述板状部的下方,与所述输送路径的另一端部连通,且能够通过由所述纸张输送单元输送的纸张,
所述板状部具有多个突出部,该突出部从该板状部向上方突出形成在沿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的纸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的规定位置上,该突出部的上端部具有在所述纸张托盘位于所述使用位置的情况下与该纸张托盘接触的接触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分别形成在从所述转动轴所处的所述板状部的宽度方向端部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张托盘在由所述转动轴轴支承的一端部具有沿所述纸张托盘的转动方向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突出部的接触面沿所述弯曲部的曲面弯曲。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张托盘由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的构件构成,
所述主体框体的板状部具有与所述纸张托盘厚度相等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读取单元,所述读取单元具有面对所述输送路径内配设的读取面,对沿该输送路径输送的纸张的图像进行读取,
所述空间构成排纸部,所述排纸部将在沿输送路径由所述纸张输送单元输送的途中、图像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纸张排出。
CN2012200311100U 2011-01-31 2012-01-31 纸张输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425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7496A JP2012159553A (ja) 2011-01-31 2011-01-31 用紙搬送装置
JP2011-017496 2011-07-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42514U true CN202542514U (zh) 2012-11-21

Family

ID=46840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31110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42514U (zh) 2011-01-31 2012-01-31 纸张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59553A (zh)
CN (1) CN2025425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4230A (zh) * 2013-01-31 2014-08-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3687B2 (ja) * 2017-12-01 2022-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94455B2 (ja) * 2018-01-30 2020-05-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原稿送り装置、および原稿送り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4230A (zh) * 2013-01-31 2014-08-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装置
CN103964230B (zh) * 2013-01-31 2016-08-3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59553A (ja) 201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398591A1 (en) Image recording device
US9821967B2 (en) Image recording device
CN101850910B (zh) 图像处理装置
JP528794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7458577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8540238B2 (en) Automatic sheet transporting apparatus, and automatic document scanning apparatus with the automatic sheet transporting apparatus
US8373911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US8749856B2 (en) Configuration for multiple reading units in an image reading device
CN202542514U (zh) 纸张输送装置
CN2795166Y (zh) 在图像阅读设备中的给纸器
US5878319A (en) Image scanner having a single contact glass and contact-type image sensor movable under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US8807553B2 (en) Image recording device
CN107697669B (zh) 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US11352226B2 (en) Sheet feed device
CN105035795B (zh) 片状物传送装置
JP2006340369A (ja) スキャナー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09737A (zh) 供送装置以及图像记录装置
JP6070148B2 (ja) 給送装置
US8649073B2 (en) Configurable scanner assembly
CN2887804Y (zh) 具有挡纸功能的取纸机构
JP5686157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9232098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04079751B (zh) 片状物运送装置和图像读取设备
US20220329708A1 (en) Reading apparatus
JP648893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