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95560U - 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 Google Patents
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495560U CN202495560U CN2012201018583U CN201220101858U CN202495560U CN 202495560 U CN202495560 U CN 202495560U CN 2012201018583 U CN2012201018583 U CN 2012201018583U CN 201220101858 U CN201220101858 U CN 201220101858U CN 202495560 U CN202495560 U CN 2024955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ase
- unit
- coupling
- coupling unit
- shift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移相器和基站天线。移相器包括:第一移相单元,所述第一移相单元设置在载体板上,包括径向部件和U形部件;第二移相单元,所述第二移相单元设置在另一载体板上,包括圆弧形的第一耦合部件和圆弧形的第二耦合部件,其中所述第二耦合部件包括分别与所述U形部件的两条支节对应的两个耦合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移相单元通过枢转轴在所述径向部件的圆心端连接到所述第二移相单元,以使所述径向部件的圆周端与所述第一耦合部件电耦合,所述U形部件的两条支节分别与所述第二耦合部件的相应的两个耦合部分电耦合。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利用T形的径向部件和U形部件,可以进一步缩小移相器的体积,减小空间占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高频移相器是电下倾基站天线的一个必要组件,该器件通过改变天线单元之间的相对相位可调节天线波束的下倾角度,从而方便通信网络的优化。通常所用的移相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并且移相频带相对较窄,因此在当今大规模基站天线中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体积的移相器。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相器,所述移相器包括:
第一移相单元,所述第一移相单元设置在载体板上,包括径向部件和U形部件,所述径向部件包括圆心端、径向延伸部和圆周端,所述U形部件的两条支节构成以所述径向部件的圆心端为圆心以所述径向部件延伸方向为径向的同心圆弧;
第二移相单元,所述第二移相单元设置在另一载体板上,包括圆弧形的第一耦合部件和圆弧形的第二耦合部件,其中所述第二耦合部件包括分别与所述U形部件的两条支节对应的两个耦合部分,所述第二移相单元包括信号输入部分和信号输出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移相单元通过枢转轴在所述径向部件的圆心端连接到所述第二移相单元,以使所述径向部件的圆周端与所述第一耦合部件电耦合,所述U形部件的两条支节分别与所述第二耦合部件的相应的两个耦合部分电耦合,在所述第一移相单元围绕所述枢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移相单元转动时,所述第一移相单元的所述径向部件的圆周端沿所述第一耦合部件滑动, 同时所述第一移相单元的所述U形部件的两条支节沿所述第二耦合部件的相应耦合部分滑动。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站天线,所述基站天线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相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利用T形的径向部件和U形部件,可以进一步缩小移相器的体积,减小空间占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相器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相器的第一移相单元的示意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相器的第二移相单元的示意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相器替代方案的示意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相器替代方案的第一移相单元的示意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相器替代方案的第二移相单元的示意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相器替代方案处于一个极限位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移相器替代方案的示意结构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移相器替代方案的第一移相单元的示意结构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移相器替代方案的第二移相单元的示意结构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移相器替代方案处于一个极限位置的示意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 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相器10的示意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相器10的第一移相单元100的示意结构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相器10的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示意结构图。
在图1中,第一移相单元100以阴影部分表示,而第二移相单元200以空白部分表示,以下相同。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利用枢转轴400彼此叠置地在装配在一起,使得第一移相单元100可以相对于第二移相单元200枢转,以实现移相目的。下面结合图2和图3详细说明第一移相单元100和第二移相单元200的具体结构。
如图2所示,第一移相单元100包括径向部件120,两个U形部件140和160。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第一移相单元100一般是设置在载体板例如印刷电路板(PCB)、塑料板、陶瓷板等基材表面上的电镀或者镶嵌的金属带线。为了描述清楚,在图2中未示出所述的载体板,本说明书以下的附图中均作相同处理。
在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径向部件120、两个U形部件140和160这三者之间在载体板上彼此电绝缘。径向部件120包括圆心端122、径向延伸部124和圆周端126。从图2中可以看出,径向部件120大致限定了以圆心端122为圆心,以径向延伸部124为半径的圆形区域,该圆形区域的半径为R0。U形部件140的支节142、144彼此平行延伸,构成以圆心端122为圆心的同心圆弧,其中支节142所在的圆弧的半径为R1,而支节144所在的圆弧的半径为R11,并且R11>R1,因此也可以说支节142为径向内侧的支节,而支节144为径向外侧的支节。连接部146大致沿着该半径为R1或R11的圆弧的径向延伸并将支节142、144连接起来。同样,U形部件160的支节162、164彼此平行延伸,构成以圆心端122为圆心的同心圆弧,其中支节162所在的圆弧的半径为R2,而支节164所在的圆弧的半径为R22,并且R22>R2,因此也可以说支节162为径向内侧的支节,而支节164为径向外侧的支节。连接部166大致沿着该半径为R2或R22的圆弧的径向延伸并将支节162、164连接起来。如图2所示,U形部件140的支节142与U形部件160的支节162大致处在相同的圆周上,即R1=R2,U形部件140的 支节144与U形部件160的支节164大致处在相同的圆周上,即R11=R22。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两个U形部件140、160可以限定同心但不处于相同圆周上的同心圆弧,R1可以不同于R2,并且R11不同于R22,只要两个U形部件140、160可以围绕共同的圆心形成同心圆弧即可。
在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径向部件120与两个U形部件140、160大致径向对置,并且U形部件140、160关于径向部件120大致对称分布,并且U形部件140、160的连接部分146、166较之其U形的开口更靠近径向部件120。也就是说,如果认为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所处的方位角度为0度,则U形部件140、160的连接部分146、166之间的中线所处的方位角度为180度,即U形部件140、160与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径向对置地形成圆弧。径向部件120的圆心端122包括孔123,该孔123用来装配枢转轴400。从图2可以看出,圆心端122为环状部分。根据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可以包括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部分,使得径向部件120整体大致成T形,所述圆周延伸部分可以在移相器的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耦合时,在两者之间提供更好的耦合效果,有利于能量传输。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U形部件140、160的支节142、146、162、166各自的长度,以及连接部分146、166的长度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移相器的具体需要来确定,可以相等或者不等。在一种实施例中,U形部件140、160结构相同,因此支节142的长度等于支节162的长度,而支节144的长度等于支节164的长度。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由径向部件120、U形部件140、160构成的第一移相单元100整体形成在载体板上。在移相器10工作时,第一移相单元100围绕枢转轴400相对于第二移相单元200枢转,以调节移相器的输出信号的相位。
下面结合图3详细描述移相器10的第二移相单元200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第二移相单元200包括与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径向部件120耦合的第一耦合部件220;用于输入信号以及进行功率分配的传输部件210;分别与两个U形部件140、160耦合的第二耦合部件240、260。与第一移相单元100一样,第二移相单元200也整体形成在载体板上。载体板的材料如上所述。下面分别详细描述。
如图3所示,传输部件210包括输入部分212;与输入部分电连接或者整体形成的功分部分214和218;与功分部分214和218电连接或者整体形成的耦合部分216,其中输入部分212为信号输入端口,功分部分214和218主要起连接作用,并用于根据需要对输入信号进行功率分配,耦合部分216用于将输入信号耦合到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圆心端122。从图3可以看出,耦合部分216包括孔213,该孔213用于装配枢转轴400,以便通过枢转轴400将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耦接在一起。
第一耦合部件220包括输出部分222、输出部分224和耦合部分226。结合图2和图3并参照图1可以看出,耦合部分226形成以耦合部分216为圆心的圆弧,使得在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耦接在一起时,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沿耦合部分226滑动,从而根据圆周端126在耦合部分226上的位置不同,来调整输出部分222、224处的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如图3所示,第二移相单元200中用于与第一移相单元的U形部件140耦合的第二耦合部件240包括耦合部分242、244,耦合部分242、244分别形成与U形部件140的支节142、144对应的圆弧,因此,耦合部分242可以称为径向内侧的耦合部分,而耦合部分244可以称为径向外侧的耦合部分,其中耦合部分242一端与功分部分214电连接或者整体形成,以便输入信号可以经由功分部分214传输到耦合部分242,耦合部分244一端形成输出部分248,用于输出经过移相的信号。同样,第二移相单元200中用于与第一移相单元100的U形部件160耦合的第二耦合部件260包括耦合部分262、264,耦合部分262、264分别形成与U形部件160的支节162、164对应的圆弧,因此耦合部分242可以称为径向内侧的耦合部分,而耦合部分244可以称为径向外侧的耦合部分,其中耦合部分262一端与功分部分218电耦接或者整体形成,以便输入信号可以经由功分部分218传输到耦合部分262,耦合部分264一端形成输出部分268,用于输出经过移相的信号。
结合图1可以看出,在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装配在一起时,U形部件140的两条支节142、144分别与第二耦合部件240的耦合部分242、244重叠而电耦合,以便传输信号。同样,U形部件160的两条支节162、164分别与第二耦合部件260的耦合部分262、264重叠而电耦合,以便传输信号。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第一移相单元100 围绕枢转轴400枢转到两个极限位置时,保证U形部件140的两条支节142、144分别与第二耦合部件240的耦合部分242、244仍能重叠一部分,并且保证U形部件160的两条支节162、164分别与第二耦合部件260的耦合部分262、264仍能重叠一部分。图1表示的是第一移相单元10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一个极限位置的情形,此时U形部件140与第二耦合部件240仍保持一部分重叠,而U形部件160与第二耦合部件260的重叠区域达到最大。
下面结合图1、图2和图3具体说明移相器10的工作过程。信号经由第二移相单元200的输入部分212输入后,在输入部分212与功分部分214相结合的部分分成两路,以下分别称为第一路信号和第二路信号,其中第一路信号经由功分部分214传输到耦合部分216,在耦合部分216处再分成两路,以下分别称为第三路信号和第四路信号,其中第三路信号经由耦合部分216与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圆心端122之间的电耦合而传输到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径向部件120,然后第三路信号经由径向部件120的径向延伸部分124到达圆周端126,接着经由圆周端126与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一耦合部件220的耦合部分226之间的电耦合传输到耦合部分226,并进一步分成两路信号,以下分别称为第五路和第六路信号,其中第五路信号经由耦合部分226的左侧的第一部分227传输到输出部分222并输出,第六路分路经由耦合部分226的右侧的第二部分228传输到输出部分224并输出。
第四路信号经由功分部分218传输到耦合部分262,接着经由耦合部分262与第一移相单元100的U形部件160的支节162之间的电耦合而传输到U形部件160,接着经由连接部分166传输到U形部件160的支节164,然后经由支节164与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二耦合部件260的耦合部分264之间的电耦合而传输到耦合部分264,最后经由输出部分268输出。
第二路信号经由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二耦合部件240的耦合部分242与第一移相单元100的U形部件140的支节142之间的电耦合传输到支节142,接着经由连接部分146传输到支节144,然后经由支节144与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二耦合部件240的耦合部分244之间的电耦合而传输到耦合部分244,最后经由输出部分248输出。
根据上述的移相器,可以在第二移相单元的输出部分222、224、248、268实现四路输出,如果再将输入部分212处的输入信号的一部分进行功分后直接输出,则可以得到1分5的移相结构。
以下结合图1、2和3具体说明移相器10的实现相位调整的过程。例如,图1所示,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沿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一耦合部件220的耦合部分226滑动,即向第一部分227方向滑动,则输出部分222处的输出信号的相位比输出部分224处的输出信号的相位超前。在这种状态下,第一移相单元100的U形部件16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二耦合部件260重合程度最大,即重叠的量最大,而U形部件140与第二耦合部件240的重合程度最小,即重叠的量最小,由此导致输出部分248处的输出信号的相位较之输出部分268处的输出信号的相位滞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如图1所示的逆时针旋转极限位置位置时,可以让各输出部分的输出信号相位同步(不超前也不滞后),可以通过调整输出部分的长度来调整输出部分的相位,例如增大输出部分222、268的长度,或者减小224、248的长度,以使得各输出部分222、224、248、268处的输出信号相位同步。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沿着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围绕枢转轴400相对于第二移相单元200转动第一移相单元100,将导致222、268处的输出信号的相位等比例地分别滞后于224、248处的输出信号。例如,输出部分222与224分别输出-10度和+10度,而输出部分268与248分别输出-20度与+20度。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第一移相单元100相对于第二移相单元转动的角度,以实现所需要的移相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简单形式,在仅需要2路移相输出信号的情况下,第一移相单元100可以仅包括径向部件120和一个U形部件,例如U形部件140,从而更进一步减小移相器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移相单元200仅包括第一耦合部件220以及第二耦合部件240,其中第一耦合部件220仅包括输出部分222,而第二耦合部件240包括输出部分248。或者,在另一种简单的情况下,第一移相单元100可以仅包括两个U形部件140和160,不包括径向部件120,而与之对应,第二移相单元200仅包括两个第二耦合部件240、260,不包括第一耦合部件220,从而进一步减小移相器的尺寸,其中第二耦合部件240包括输出部分248,第二耦合部件260包括输出部分268。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存在多种替代的形式。图4至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替代方案的示意结构图。为了描述方便,图4至图11中与图1对应的部件、部分仍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4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替代方案,移相器10包括第一移相单元100和第二移相单元200。在图4中,以阴影部分示出的为第一移相单元100,而以空白部分示出的为第二移相单元200。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利用枢转轴400彼此叠置地在装配在一起,使得第一移相单元100可以相对于第二移相单元200枢转,以实现移相目的。下面结合图5和图6详细说明第一移相单元100和第二移相单元200的具体结构。
如图5所示,第一移相单元100包括径向部件120,两个U形部件140和160。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第一移相单元100一般是设置在载体板例如印刷电路板(PCB)、塑料板、陶瓷板等基材表面上的电镀或者镶嵌的金属带线。为了描述清楚,在图5中未示出所述的载体板,本说明书以下的附图中均作相同处理。
第一移相单元100的U形部件140、160仍然关于径向部件120大致对称分布,并且U形部件140、160的连接部分146、166较之其U形的开口更靠近径向部件120。U形部件140的支节142、144彼此平行延伸,构成以圆心端122(图4中未示出)为圆心的同心圆弧,其中支节142所在的圆弧的半径为R1,而支节144所在的圆弧的半径为R11,并且R11>R1,连接部146大致沿着该半径为R1或R11的圆弧的径向延伸并将支节142、144连接起来。同样,U形部件160的支节162、164彼此平行延伸,构成以圆心端122为圆心的同心圆弧,其中支节162所在的圆弧的半径为R2,而支节164所在的圆弧的半径为R22,并且R22>R2,连接部166大致沿着该半径为R2或R22的圆弧的径向延伸并将支节162、164连接起来。与图1至3所示实施例相同,U形部件140的支节142与U形部件160的支节162大致处在相同的圆周上,即R1=R2,U形部件140的支节144与U形部件160的支节164大致处在相同的圆周上,即R11=R22。与图1至3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径向部件120与两个U形部件140、160径向同向设置。也就是说,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与U形部件140、160的连接部分146、166之间的中线所处的方位角度为大致相同。或者说,径向部件120从U形部件140、160的连接部分146、166之间穿过。
如图6所示,第二移相单元200包括径向延伸的输入部分212;呈圆弧段的第一耦合部件220;包括两个圆弧段耦合部分242、244的第二耦合部件 240以及包括两个圆弧段耦合部分262、264的第二耦合部件260,其中第一耦合部件220所处的圆弧为以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径向部件120的圆心端122为圆心,以径向部件120的径向延伸部分124(见图5)为半径的圆弧,该圆弧的半径以R0表示。第二耦合部件240的圆弧段部分242、244分别与第一移相单元的U形部件140的支节142、144所处的圆弧段对应,而第二耦合部件260的圆弧段部分262、264分别与第一移相单元100的U形部件160的支节162、164所处的圆弧段对应。在图4中,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一耦合部件220所处圆弧段的半径R0大于第一移相单元的U形部件140、160的支节144、164所处的圆弧半径,即所述径向外侧的支节所处的圆弧的半径R1和R2(R1=R2)。因此,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一耦合部件220在圆周方向的外侧包围第二耦合部件240、260。与图1至3所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移相单元200中,第一耦合部件220与第二耦合部件240、260的支节244、264整体形成。在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配合在一起时,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将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一耦合部件220分成两部分,即第一部分227和第二部分228。具体来说,第一部分227与第二耦合部件240的支节244整体形成,而第二部分228与第二耦合部件260的支节264整体形成。第一耦合部件220上的输出部分222、224分别设置在第一部分227和第二部分228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根据移相需求,确定输出部分222、223分别在第一部分227和第二部分228上的位置。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耦合部件240的支节242和第二耦合部件260的支节262上的输出部分248、268与图1至3所示实施例大致类似。
如图4至6所示,与图1至3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径向部件120的圆心端122包括孔123,该孔123用来装配枢转轴400。与图1至3不同的是,第二移相单元200的输入部分212沿着径向延伸至圆心,并且包括在圆心端形成的耦合部分216,耦合部分216包括孔213,该孔213用于装配枢转轴400,以便通过枢转轴400将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耦接在一起。
从图4可以看出,在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装配在一起时,U形部件140的两条支节142、144分别与第二耦合部件240的耦合部分242、244重叠而电耦合,以便传输信号。同样,U形部件160的两条支 节162、164分别与第二耦合部件260的耦合部分262、264重叠而电耦合,以便传输信号。与图1至3所示实施例相同,在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第一移相单元100围绕枢转轴400相对于第二移相单元200枢转到两个极限位置时,保证U形部件140的两条支节142、144分别与第二耦合部件240的耦合部分242、244仍能保持一部分重叠,并且保证U形部件160的两条支节162、164分别与第二耦合部件260的耦合部分262、264仍能保持一部分重叠。图7表示的是第一移相单元10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一个极限位置的情形,此时U形部件140与第二耦合部件240仍保持一部分重叠,而U形部件160与第二耦合部件260的重叠区域达到最大。
下面参照图4至图7具体说明移相器10的工作过程。信号经由第二移相单元200的输入部分212输入并传输至耦合部分216。在耦合部分216处,输入的信号经由耦合部分216与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圆心端122之间的电耦合而传输到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径向部件120,并沿着径向部件120传输至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在圆周端126处,输入信号经由圆周端126与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一耦合部件220之间的电耦合而传输到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一耦合部件220,并分成两路,为了区别叙述而称为第一路信号和第二路信号,其中第一路信号经由第一部分227传输并且可以从输出部分222输出第一路输出信号。第一路信号继续沿着第一部分227传输到第二耦合部件240的支节244,然后经由支节244与第一移相单元100的U形部件140的支节144之间的电耦合传输到U形部件140的支节144,接着沿着U形部件140传输至支节142,然后经由支节142与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二耦合部件240的支节242之间的电耦合传输到支节242,最后从输出部分248输出第二路输出信号。与上述过程类似,可以在第二移相单元200的输出部分224、268分别得到第三路输出信号和第四路输出信号。
如图7所示,在第一移相单元100相对于第二移相单元200顺时针转动的情况下,在输出部分222、248得到的第一、第二路输出信号将比在输出部分224、268得到的第三、第四路输出信号的相位滞后。在使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移相量需求,转动不同的角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以根据具体的移相需求,设计第一移相单元100的U形部件140、160的各支节142、144、162、164的长度,或者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二耦合部件240、260的各耦合部分242、244、262、264的长度,或者选择输出部分222、224 在第一耦合部件220上的位置,以实现期望的移相相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简单形式,在仅需要2路移相输出信号的情况下,第一移相单元100可以仅包括径向部件120和一个U形部件,例如U形部件140,从而更进一步减小移相器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移相单元200仅包括第一耦合部件220,以及第二耦合部件240,其中第一耦合部件220仅包括输出部分222,而第二耦合部件240包括输出部分248。或者,在另一种简单的情况下,第一移相单元100可以仅包括两个U形部件140、160,不包括径向部件120,而与之对应,第二移相单元200包括第一耦合部件220和两个第二耦合部件240、260,从而进一步简化结构,其中第二耦合部件240包括输出部分248,第二耦合部件260包括输出部分268。
图8至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替代方案。图8所示的方案与图4所示的移相器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一耦合部件220所处圆弧段的半径R0小于第一移相单元的U形部件140、160的支节144、164即所述的径向内侧的支节所处的圆弧的半径R1和R2(R1=R2)。因此,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二耦合部件240、260在圆周方向的外侧包围第一耦合部件220。与图4所示实施例相同,在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配合在一起时,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将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一耦合部件220分成两部分,即第一部分227和第二部分228,其中如图10所示,第一部分227与第二耦合部件240的支节242整体形成,而第二部分228与第二耦合部件260的支节262整体形成。
如图8至图10所示,与图1至3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径向部件120的圆心端122包括孔123,该孔123用来装配枢转轴400。与图4至图7所示相同,第二移相单元200的输入部分212沿着径向延伸至圆心,并且包括在圆心端形成的耦合部分216,耦合部分216包括孔213,该孔213用于装配枢转轴400,以便通过枢转轴400将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耦接在一起。
从图8可以看出,在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装配在一起时,U形部件140的两条支节142、144分别与第二耦合部件240的耦合部分242、244重叠而电耦合,以便传输信号。同样,U形部件160的两条支节162、164分别与第二耦合部件260的耦合部分262、264重叠而电耦合, 以便传输信号。与图1至3所示实施例相同,在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第一移相单元100围绕枢转轴400相对于第二移相单元200枢转到两个极限位置时,保证U形部件140的两条支节142、144分别与第二耦合部件240的耦合部分242、244仍能保持一部分重叠,并且保证U形部件160的两条支节162、164分别与第二耦合部件260的耦合部分262、264仍能保持一部分重叠。图11表示的是第一移相单元100相对于第二移相单元20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一个极限位置的情形,此时U形部件140与第二耦合部件240仍保持一部分重叠,而U形部件160与第二耦合部件260的重叠区域达到最大。
下面参照图8至11具体说明移相器10的工作过程。信号经由第二移相单元200的输入部分212输入并传输至耦合部分216。在耦合部分216处,输入的信号经由耦合部分216与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圆心端122之间的电耦合而传输到第一移相单元100的径向部件120,并沿着径向部件120的径向传输部分122传输至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在圆周端126处,输入信号经由圆周端126与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一耦合部件220之间的电耦合而传输到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一耦合部件220,并分成两路,为了区别叙述而称为第一路信号和第二路信号,其中第一路信号经由第一部分227传输并且可以从输出部分222输出第一路输出信号。第一路信号在第一部分227与第二耦合部件240的支节242相连的地方分出一部分,沿着支节242传输并经由支节242与第一移相单元100的U形部件140的支节142之间的电耦合传输到U形部件140的支节142,接着沿着U形部件140传输至支节144,然后经由支节144与第二移相单元的第二耦合部件240的支节244之间的电耦合传输到支节244,最后从输出部分248输出第二路输出信号。与上述过程类似,可以在第二移相单元200的输出部分224、268分别得到第三路输出信号和第四路输出信号。
如图11所示,在第一移相单元100相对于第二移相单元200顺时针转动的情况下,在输出部分222、248得到的第一、第二路输出信号将比在输出部分224、268得到的第三、第四路输出信号的相位滞后。在使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移相量需求,转动不同的角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以根据具体的移相需求,设计第一移相单元100的U形部件140、160的各支节142、144、162、164的长度,或者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第二耦合部件 240、260的各耦合部分242、244、262、264的长度,以实现期望的移相相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简单形式,在仅需要2路移相输出信号的情况下,第一移相单元100可以仅包括径向部件120和一个U形部件,例如U形部件140或者160,从而更进一步减小移相器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移相单元200仅包括第一耦合部件220,以及第二耦合部件240,其中第一耦合部件220仅包括输出部分222,而第二耦合部件240包括输出部分248。或者,在另一种简单的情况下,第一移相单元100可以仅包括两个U形部件140、160,不包括径向部件120,而与之对应,第二移相单元200包括第一耦合部件220和两个第二耦合部件240、260,从而进一步简化结构,其中第二耦合部件240包括输出部分248,第二耦合部件260包括输出部分268。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利用T形的径向部件和U形部件,可以进一步缩小移相器的体积,减小空间占用率。而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加工简单、装配容易,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基站天线,所述基站天线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相器。
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方案,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组合,并且利用彼此之间的结构特征以适应具体应用场合的结构。因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描述的特征,在适当的情况下也适用于其他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移相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器(10)包括:
第一移相单元(100),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设置在载体板上,包括径向部件(120)和U形部件(140;160),所述径向部件(120)包括圆心端(122)、径向延伸部(124)和圆周端(126),所述U形部件(140;160)的两条支节(142、144;162、164)构成以所述径向部件(120)的圆心端(122)为圆心以所述径向部件(120)延伸方向为径向的同心圆弧;
第二移相单元(200),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设置在另一载体板上,包括圆弧形的第一耦合部件(220)和圆弧形的第二耦合部件(240;260),其中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包括分别与所述U形部件(140;160)的两条支节(142、144;162、164)对应的两个耦合部分(242、244;262、264),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包括信号输入部分(212)和信号输出部分(222、224;248、268);
其中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通过枢转轴(400)在所述径向部件(120)的圆心端(122)连接到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以使所述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与所述第一耦合部件(220)电耦合,所述U形部件(140;160)的两条支节(142、144;162、164)分别与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的相应的两个耦合部分(242、244;262、264)电耦合,在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围绕所述枢转轴(400)相对于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转动时,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的所述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沿所述第一耦合部件(220)滑动,同时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的所述U形部件(140;160)的两条支节(142、144;162、164)沿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的相应耦合部分(242、244;262、264)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的所述U形部件(140;160)与所述径向部件(120)的所述圆周端(126)径向对置地形成圆弧,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的所述输入部分(212)与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电连接,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的所述输出部分(222、224;248、268)设置在所述第一耦合部件(220)上以及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上径向外侧的所述耦合部分(244;264)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部件(140;160)与所述径向部件(120)的所述圆周端(126)径向同向地形成圆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的所述第一耦合部件(220)的圆弧半径大于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的径向外侧的所述耦合部分(244;264)的圆弧半径,所述第一耦合部件(220)与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上径向外侧的所述耦合部分(244;264)电连接,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的所述输入部分(212)与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的所述径向部件(120)电耦合,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的所述输出部分(222、224;248、268)设置在所述第一耦合部件(220)上以及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上径向内侧的所述耦合部分(242;262)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的所述第一耦合部件(220)的圆弧半径小于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的径向内侧的所述耦合部分(242;262)的圆弧半径,所述第一耦合部件(220)与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上径向内侧的所述耦合部分(242、262)电连接,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的所述输入部分(212)与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的所述径向部件(120)电耦合,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的所述输出部分(222、224;248、268)设置在所述第一耦合部件(220)上以及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上径向外侧的所述耦合部分(244;264)上。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包括两个所述U形部件(140;160),所述两个U形部件(140;160)开口方向大致相反,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包括分别与所述两个U形部件(140;160)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的所述径向部件(120)的所述圆周端(126)包括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部分,使得所述径向部件(120)大致形成T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U形部件(140;160)关于所述径向部件(120)大致对称设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U形部件(140;160)的支节(142、144;162、164)长度相等或者不等。
10.一种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移相器(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1018583U CN202495560U (zh) | 2012-03-16 | 2012-03-16 | 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1018583U CN202495560U (zh) | 2012-03-16 | 2012-03-16 | 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495560U true CN202495560U (zh) | 2012-10-17 |
Family
ID=47001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101858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95560U (zh) | 2012-03-16 | 2012-03-16 | 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49556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61917A (zh) * | 2018-03-02 | 2018-08-28 | 南京澳博阳射频技术有限公司 | 基站天线相位调节装置和基站天线 |
CN112585815A (zh) * | 2018-08-22 | 2021-03-3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调整向多个天线输入的信号相位的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电子装置 |
CN113363724A (zh) * | 2021-05-31 | 2021-09-07 | 武汉虹信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可切换波束的移相器及天线 |
-
2012
- 2012-03-16 CN CN2012201018583U patent/CN20249556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61917A (zh) * | 2018-03-02 | 2018-08-28 | 南京澳博阳射频技术有限公司 | 基站天线相位调节装置和基站天线 |
CN112585815A (zh) * | 2018-08-22 | 2021-03-3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调整向多个天线输入的信号相位的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电子装置 |
CN113363724A (zh) * | 2021-05-31 | 2021-09-07 | 武汉虹信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可切换波束的移相器及天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14291B (zh) | 具有多级移相器的相控阵天线 | |
AU2004310213B2 (en) | Phased array antenna system with controllable electrical tilt | |
WO2017036339A1 (en) | Phase shifter assembly | |
CN100512044C (zh) | 具有可变波束宽度的波束形成网络 | |
CN202523820U (zh) | 移相器以及天线 | |
CN108432036B (zh) | 移相器和天线 | |
CN104810577A (zh) | 一种基站电调天线宽频带慢波移相器 | |
CN202495560U (zh) | 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 |
US20050030249A1 (en) | Antenna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in particular for its operation | |
CN102005629B (zh) | 一种指针移相器 | |
KR101075983B1 (ko) | 안테나 위상 변위기 | |
CN102938482A (zh) | 可调移相器及具有该可调移相器的天线 | |
CN109193161B (zh) | 移相器及天线 | |
CN102306872B (zh) | 电调天线对称多路功分移相器 | |
CN105680178A (zh) | 二维电子扫描天线 | |
CN201066714Y (zh) | 带线移相器 | |
CN110707398A (zh) | 一种应用于基站电调天线馈电网络的移相装置 | |
KR101223747B1 (ko) | 안테나 위상 변위기 | |
CN102369631A (zh) | 一种移相器 | |
CN202564505U (zh) | 一种电调天线快慢波移相器 | |
CN202178391U (zh) | 电调天线对称多路功分移相器 | |
US20090195329A1 (en) | Variable phase shifter | |
WO2012092884A2 (zh) | 移相器和天线 | |
CN113540794B (zh) | 移相装置、天线及基站 | |
US9774082B2 (en) | Reconfigurable antenna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