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59382U -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59382U
CN202259382U CN 201120307848 CN201120307848U CN202259382U CN 202259382 U CN202259382 U CN 202259382U CN 201120307848 CN201120307848 CN 201120307848 CN 201120307848 U CN201120307848 U CN 201120307848U CN 202259382 U CN202259382 U CN 2022593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cell
array
fresnel lens
solar photovoltaic
concentrating so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2030784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智勇
卫明
王桐
叶征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Ruide Xingyang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 20112030784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2593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593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5938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属于光伏领域,其包括菲涅耳透镜阵列、平面基板和至少两块光电池;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处于顶层;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为一块整体透镜,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有至少两组成同心圆环状的锯齿;每组同心圆环形成一个菲涅耳透镜,所有菲涅耳透镜组成阵列形式;所述平面基板设置于底层;所述至少两块光电池设置于所述平面基板上表面并排布为光电池阵列形式,所述光电池阵列中的光电池数目和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中的菲涅耳透镜数相同,且每块光电池对应一个菲涅耳透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散热简单、聚光焦距短、太阳能利用率高且光电池芯片内部无需排布电极。

Description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最有应用价值的清洁能源之一,是未来基础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但是,长久以来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太阳能的密度低,且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不高。为了降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价格,高倍聚光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运而生。聚光光伏发电技术通过透射或反射将接收到的太阳能放大成百上千倍,然后将放大的能量聚焦于效率极高的小光电池上。该技术利用大面积、便宜的聚光装置来代替昂贵而且供应紧张的单晶硅原料,进而达到大幅度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的目的,使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跟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具有质量轻、同比发电量比平板电池高30-40%、同比价格是平板电池的一半、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造型美观大方、易于大范围组合安装形成大规模的光伏发电站等特点,因此聚光光伏发电技术已成为未来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主要走向。
现有技术中,透射式聚光光伏发电主要采用传统的菲涅耳(Fresnel)透镜作为聚光光学元件,将大量太阳光聚焦到一块多节太阳能光电池上。为了采集更多太阳光以实现高聚光比,现有技术中用于聚光光伏发电的菲涅耳透镜口径通常比较大(例如:50mm×50mm),而传统菲涅耳透镜的口径难以做大,此外,由于聚焦后的光斑很小(例如聚焦到2mm×2mm),这样导致辐射到每个光电池芯片局部上的太阳光能量高度集中,容易损伤甚至烧坏光电池芯片,即该种技术存在很大的散热难题,为了使聚焦到太阳能电池上的太阳强分布均匀,该种聚光光伏装置中一般需要添加二次匀光装置。此外,现有的采用大口径菲涅耳透镜的聚光光伏装置还存在聚焦焦距长以致光伏装置无法小型化,以及光电池芯片内须排布电极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大口径菲涅耳聚光光伏发电技术中的太阳能电池散热难、聚光焦距长以及光电池芯片内须排布电极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散热简单、聚光焦距短、太阳能利用率高光电池芯片内部无需排布电极。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包括:菲涅耳透镜阵列1、平面基板2和至少两块光电池3。
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1处于顶层;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1为一块整体透镜,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有至少两组相同的成同心圆环状的锯齿;所述每组相同的同心圆环形成一个菲涅耳透镜,所有菲涅耳透镜组成阵列形式。
所述平面基板2设置于底层。
所述至少两块光电池3设置于所述平面基板2的上表面并排布为光电池阵列形式,所述光电池阵列中的光电池3的数目和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1中的菲涅耳透镜数相同,且每块光电池3对应一个菲涅耳透镜。
每块所述光电池3位于该光电池3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聚焦光斑上。
各所述菲涅耳透镜的下表面外围形状为方形,任意两个菲涅耳透镜的下表面完全一致且各菲涅耳透镜下表面无分割地紧密排列在一起。
每块光电池3由金属薄片4和嵌套于所述金属薄片4中央的受光区域5构成;任一所述光电池3的受光区域5的面积小于该光电池3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下表面面积,每块光电池3的金属薄片4上设置有所述光电池3的电流输出电极6。
所述平面基板2包括:金属散热底板9和镀于其上的绝缘散热薄膜8;所述光电池3通过绝缘散热薄膜8固定于所述金属散热底板9上。
所述金属散热底板9的热膨胀系数与所述金属薄片4的热膨胀系数相同。
该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位于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1和所述平面基板2之间的复合曲面反射镜。
所述至少两个复合曲面反射镜紧密排列成复合曲面反射镜阵列,复合曲面反射镜阵列中的复合曲面反射镜数目和光电池阵列中的光电池3的数目相同;每个复合曲面反射镜的底部出光口处封接一个光电池3,上端开口封接于所述光电池3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下表面,各所述复合曲面反射镜的内表面为反射面。
所述复合曲面反射镜为复合抛物面反射镜10。
所述复合曲面反射镜为复合双曲面反射镜11。
该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位于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1和平面基板2之间的漏斗型平凸透镜12。
上述的平凸透镜12紧密排列成平凸透镜阵列,所述平凸透镜阵列中的平凸透镜12的数目和所述光电池阵列中的光电池3的数目相同;每个所述平凸透镜12对应于一块光电池3和与该光电池3相对应的菲涅耳透镜,且每个所述平凸透镜12的光轴与其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光轴重合;每个所述平凸透镜12的平面端的大小与其所对应的光电池3的受光区域等大,且所述平面端紧贴所述光电池3的受光区域5;每个所述平凸透镜12的凸面端与其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下表面不相接触,且所述凸面端的口径与该平凸透镜12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口径相等。
所述平凸透镜12的侧面涂覆有反光层。
相对于现有的采用大口径菲涅耳透镜的聚光光伏发电技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光电池上的光强变小并得到分散散热,同时无须二次匀光装置。
2、聚焦光斑较小,对太阳跟踪的精确度要求降低。在和大口径菲涅耳透镜具有同等聚光比的情况下,光电池的使用面积大大减小。
3、光电池芯片中不含有电极,电极只是设置于光电池芯片外围,太阳能利用率得以提高。
4、菲涅耳透镜的聚光焦距可以做得很小,有效降低了光伏发电组件的高度,有利于装置小型化。
在具有上述优点的基础上,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复合曲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而言,不再需要追日装置,太阳能利用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在具有上述优点的基础上,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平凸透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而言,聚光焦距进一步缩短,太阳能利用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菲涅耳透镜阵列1的下表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块光电池3与用作散热板的平面基板2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具有复合抛物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具有复合抛物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具有复合双曲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具有复合双曲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具有平凸透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具有平凸透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1、菲涅耳透镜阵列,2、平面基板,3、光电池,4、金属薄片,5、受光区域,6、电极,7、绝缘带,8、绝缘散热薄膜,9、金属散热底板,10、复合抛物面反射镜,11、复合双曲面反射镜,12、平凸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该装置中采用若干个小口径菲涅耳透镜组成的菲涅耳透镜阵列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大口径菲涅耳透镜,并将现有技术中对应大口径菲涅耳透镜的光电池缩小为若干个分别对应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中的菲涅耳透镜的小光电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聚光焦距短且光电池上局部热量过于集中的问题。特别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菲涅耳透镜阵列为一块整体透镜。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菲涅耳透镜阵列1、平面基板2和至少两块光电池3。
菲涅耳透镜阵列1处于顶层,为一块整体透镜,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有至少两组相同的成同心圆环状的锯齿,每组相同的同心圆环形成一个菲涅耳透镜,所有菲涅耳透镜组成阵列形式。平面基板2设置于底层。光电池3设置于平面基板2上表面并排布为光电池阵列形式,光电池阵列中的光电池3的数目和菲涅耳透镜阵列1中的菲涅耳透镜数相同,且每块光电池对应一个菲涅耳透镜。具体地,每个光电池3位于其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聚焦光斑位置。图1中,菲涅尔透镜阵列1上方的多个平行箭头表示垂直入射太阳光,即箭头所表示方向即为所述菲涅尔透镜的光轴方向。
实际上,本实施例以及以后所有实施例中所述的菲涅耳透镜阵列都为M×N行阵列,其中,M和N均取值为正整数,且M和N不同时取值为1。不失一般性,以下为方便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例的附图中均将菲涅耳透镜阵列表示为3×4的矩阵进行说明。
图2为图1中菲涅耳透镜阵列1的下表面示意图。由图2可见:菲涅耳透镜阵列1中的每个菲涅耳透镜的下表面具有同心圆环状锯齿且外围形状为方形,且所有菲涅耳透镜下表面无分割地紧密排列在一起。
现有的采用大口径菲涅耳透镜进行聚光光伏发电的技术中,考虑到对日追踪的要求,虽然聚焦光斑很小,但是光电池芯片还是需要设计的较大。此种情况下,光电池受光面上各处产生的光生电流大小不均且无法跨越整个光电池传输到其外缘,因此,现有的大口径菲涅耳透镜聚光光伏发电组件中,通常需要在光电池芯片中设置电流输出电极,这样增加了光电池生产工艺的复杂性,还会使光电池的有效受光面分布不均匀。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所述难题以有效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中的光电池由金属薄片和嵌套于所述金属薄片中央的受光区域构成,具体如图3所示。图3为图1所示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的A-A剖视图。其中,每块光电池3的受光区域5嵌套于所述金属薄片4中央,任一光电池3的受光区域5的面积小于该光电池3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下表面面积,每块光电池3的金属薄片4上设置有该光电池3的电流输出电极6。图3中为方便表示,仅画出4个电极6而不画出电极6的实际连线,具体实施时,电极数量及连线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
较佳地,任意两块相邻光电池3之间由绝缘带7绝缘隔离,如图4所示。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中,平面基板2除了用于作为光电池3的固定板,还可同时作为散热板使用。图5为一块光电池3与用作散热板的平面基板2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平面基板2作为散热板时,平面基板2可包括绝缘散热薄膜8和金属散热底板9。光电池3通过绝缘散热薄膜8固定于金属散热底板9上。绝缘散热薄膜8用于使光电池3及其电极电路和金属散热底板9之间有良好的热接触而不导电。现有技术中,由于光电池受光不均匀导致光电池局部发烫而容易烧坏光电池芯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由于将大口径菲涅耳透镜拆分为小口径菲涅耳透镜阵列,同时选用更小的光电池芯片对应每一块菲涅耳透镜,这样使得聚焦到每块光电池上的光强度得以减少,避免了光电池上的热量过于集中,显然,在选用合理的金属散热底板后,光电池的散热问题在上述基础上得到进一步优化解决。
较佳地,金属散热底板9的热膨胀系数与光电池3中的金属薄片4的热膨胀系数相同,从而在温度变化时,使金属薄片4和金属散热底板9的膨胀一致并均匀,这样各金属薄片之间的电气接头就不会在温度变化时脱开。
综上所述,相对于现有的采用大口径菲涅耳透镜的聚光光伏发电技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上述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聚光口径小,因此经过聚光后,辐射到每个光电池上的能量小,这样可以分散散热,同时无须二次匀光装置。
2、充分利用聚集透镜的聚光效果,通常可以聚焦到非常小的光斑(例如聚焦倍数可达1万倍),由于菲涅尔透镜口径比较小,因此光电池芯片相对光斑而言比较大,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太阳跟踪的精确度。此外,由于聚焦光斑较小,因此在和大口径菲涅耳透镜具有同等聚光比的情况下,大大减小了现有技术中光电池的使用面积。
3、光电池芯片中不含有电极,电极只是设置于光电池芯片外围,太阳能利用率得以提高。
4、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光伏装置中将现有的大口径菲涅耳透镜转化为多个小口径的菲涅耳透镜阵列,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每个菲涅耳透镜的聚光焦距可以做得很小(例如比常规大口径菲涅耳透镜小十倍),这样使得光伏发电组件的高度得到有效降低,有利于装置小型化,运输、安装等都很方便。
实施例二
考虑到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应用在没有使用追日装置的光伏发电系统中时,若太阳高度变化会导致入射至菲涅耳透镜阵列的太阳光非垂直入射,此时部分边缘光线经各有效菲涅耳透镜折射后不能到达各菲涅耳透镜所对应的光电池的受光区域上,太阳能利用率降低。为解决此问题,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又提供另外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该种装置在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任意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中添加了:至少两个位于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1和平面基板2之间的复合曲面反射镜。所述至少两个复合曲面反射镜紧密排列成复合曲面反射镜阵列,复合曲面反射镜阵列中的复合曲面反射镜数目和光电池阵列中的光电池3数目相同。每个复合曲面反射镜的底部出光口处封接一个光电池3,上端开口封接于该光电池3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下表面,各复合曲面反射镜的内表面为反射面。
入射阳光在此种复合曲面反射镜中通过几次反射到达底部出光孔,光流失较少,尤其可以对于斜入射的太阳光进行有效收集,达到最大理论聚光比,该种聚光器的运行不需要随时跟踪太阳位置,只需根据季节调节方位,结构简单、操控方便,由于在太阳能聚光技术中,复合曲面反射镜聚光器已是成熟的技术,此处不再多做说明。
本实施例二中所提供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同样能够具备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各种附加技术特征,例如将平面基板同时作为散热板使用等,此处不再详述。
较佳地,所述复合曲面反射镜是截面为抛物线的复合抛物面反射镜(CPC,Compound Parabolic Collector),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具有复合抛物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图6所示装置是在图1所示装置的基础上添加了若干个复合抛物面反射镜10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具有复合抛物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该装置中任意两块相邻光电池3之间以绝缘带7绝缘隔离。
较佳地,所述复合曲面反射镜是截面为双曲线的复合双曲面反射镜(CHC,Compound Hyperbolic Collector),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具有复合双曲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图8所示装置是在图1所示装置的基础上添加了若干个复合双曲面反射镜11所得到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复合双曲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该装置中任意两块相邻光电池3之间以绝缘带7绝缘隔离。
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复合曲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也具有前面所述的不含有复合曲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的优点,虽然结构更为复杂一些,但是该种装置可以用在没有追日装置的光伏系统中,太阳能利用率更高。
实施例三
类似于实施例二,为了进一步提高实施例一所提供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的太阳能利用率,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又提供另外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该种装置在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任意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中添加了至少两个漏斗型平凸透镜。
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具有平凸透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由图10可见,该装置在图1所示基础上添加了至少两个位于菲涅耳透镜阵列1和平面基板2之间的漏斗型平凸透镜12。所述至少两个平凸透镜12紧密排列成平凸透镜阵列,平凸透镜阵列中的平凸透镜12的数目和光电池阵列中的光电池3的数目相同;每个平凸透镜12对应于一块光电池3和与该光电池3对应的菲涅耳透镜,且每个平凸透镜12的光轴与其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光轴重合;每个平凸透镜12的平面端的大小与其所对应的光电池的受光区域等大,且所述平面端紧贴其所对应的光电池3的受光区域5;每个平凸透镜12的凸面端与其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下表面不相接触,且所述凸面端口径与该菲涅耳透镜的口径相等。在菲涅耳透镜的光轴方向上,菲涅耳透镜阵列1和平凸透镜阵列之间有一定的空气间隔。
较佳地,所述平凸透镜的侧面涂覆有反光层,用于将入射至侧面的太阳光进行反射。
显然,每个平凸透镜12首先作为凸透镜,用于将其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折射后的太阳光进一步聚焦到它们所对应的光电池上,其次,侧面具有反光层的平凸透镜12还可将进入平凸透镜12后射至其侧面的太阳光进一步来回全反射后导向光电池3。这样,当太阳高度较低时,入射至菲涅耳透镜阵列1上的太阳光能够尽可能多地被菲涅耳透镜和平凸透镜12折射至光电池上,光伏装置的太阳能利用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其中,所述平凸透镜由透明材料制成。
本实施例三中所提供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同样能够具备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各种附加技术特征,例如将平面基板同时作为散热板使用等,此处不再详述。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具有平凸透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该装置中任意两块相邻光电池3之间以绝缘带7绝缘隔离。
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复合曲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不仅具有前面所述的不含有复合曲面反射镜的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的优点,而且由于平凸透镜的使用,不仅太阳能利用率得到提高,聚光焦距还可进一步缩短,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菲涅耳透镜阵列(1)、平面基板(2)和至少两块光电池(3);
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1)处于顶层;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1)为一块整体透镜,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有至少两组相同的成同心圆环状的锯齿;所述每组相同的同心圆环形成一个菲涅耳透镜,所有菲涅耳透镜组成阵列形式;
所述平面基板(2)设置于底层;
所述至少两块光电池(3)设置于所述平面基板(2)的上表面并排布为光电池阵列形式,所述光电池阵列中的光电池(3)的数目和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1)中的菲涅耳透镜数相同,且每块光电池(3)对应一个菲涅耳透镜;
每块所述光电池(3)位于该光电池(3)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聚焦光斑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菲涅耳透镜的下表面外围形状为方形,任意两个菲涅耳透镜的下表面完全一致且各菲涅耳透镜下表面无分割地紧密排列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块光电池(3)由金属薄片(4)和嵌套于所述金属薄片(4)中央的受光区域(5)构成;任一所述光电池3的受光区域(5)的面积小于该光电池(3)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下表面面积,每块光电池(3)的金属薄片(4)上设置有所述光电池(3)的电流输出电极(6)。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基板(2)包括:金属散热底板(9)和镀于其上的绝缘散热薄膜(8);所述光电池(3)通过绝缘散热薄膜(8)固定于所述金属散热底板(9)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散热底板(9)的热膨胀系数与所述金属薄片(4)的热膨胀系数相同。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位于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1)和所述平面基板(2)之间的复合曲面反射镜;
所述至少两个复合曲面反射镜紧密排列成复合曲面反射镜阵列,复合曲面反射镜阵列中的复合曲面反射镜数目和光电池阵列中的光电池(3)的数目相同;每个复合曲面反射镜的底部出光口处封接一个光电池(3),上端开口封接于所述光电池(3)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下表面,各所述复合曲面反射镜的内表面为反射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曲面反射镜为复合抛物面反射镜(1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曲面反射镜为复合双曲面反射镜(11)。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位于所述菲涅耳透镜阵列(1)和平面基板(2)之间的漏斗型平凸透镜(12);
上述的平凸透镜(12)紧密排列成平凸透镜阵列,所述平凸透镜阵列中的平凸透镜(12)的数目和所述光电池阵列中的光电池(3)的数目相同;每个所述平凸透镜(12)对应于一块光电池3和与该光电池(3)相对应的菲涅耳透镜,且每个所述平凸透镜(12)的光轴与其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光轴重合;每个所述平凸透镜(12)的平面端的大小与其所对应的光电池(3)的受光区域等大,且所述平面端紧贴所述光电池(3)的受光区域(5);每个所述平凸透镜(12)的凸面端与其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下表面不相接触,且所述凸面端的口径与该平凸透镜(12)所对应的菲涅耳透镜的口径相等。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凸透镜(12)的侧面涂覆有反光层。
CN 201120307848 2011-08-23 2011-08-23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2593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20307848 CN202259382U (zh) 2011-08-23 2011-08-23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20307848 CN202259382U (zh) 2011-08-23 2011-08-23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59382U true CN202259382U (zh) 2012-05-30

Family

ID=46120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20307848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259382U (zh) 2011-08-23 2011-08-23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259382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0511A (zh) * 2011-08-23 2011-12-14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JP2014209584A (ja) * 2013-03-26 2014-11-0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集光型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集光型太陽光発電パネル及び集光型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用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
CN105453274A (zh) * 2014-03-12 2016-03-30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聚光光伏模块、聚光光伏面板和用于聚光光伏模块的柔性印刷电路
CN106024961A (zh) * 2016-06-16 2016-10-12 昆山诃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CN111953290A (zh) * 2020-08-19 2020-11-17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热电联合多功能玻璃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0511A (zh) * 2011-08-23 2011-12-14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JP2014209584A (ja) * 2013-03-26 2014-11-0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集光型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集光型太陽光発電パネル及び集光型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用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
CN105453274A (zh) * 2014-03-12 2016-03-30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聚光光伏模块、聚光光伏面板和用于聚光光伏模块的柔性印刷电路
CN106024961A (zh) * 2016-06-16 2016-10-12 昆山诃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CN111953290A (zh) * 2020-08-19 2020-11-17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热电联合多功能玻璃装置
CN111953290B (zh) * 2020-08-19 2023-03-14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热电联合多功能玻璃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0511B (zh)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CN101719739A (zh) 一种双抛物柱面反射聚光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
CN202259382U (zh)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US9905718B2 (en) Low-cost thin-film concentrator solar cells
CN101795099A (zh) 一种太阳能发电系统
CN101277078B (zh) 一种太阳能聚光光伏发电系统
CN200989672Y (zh) 一种高性能太阳能装置
CN101814870B (zh) 太阳能槽式温差发电装置
CN101388625A (zh) 一种太阳能聚光发电装置
CN1996738A (zh) 一种高性能太阳能装置
CN106024961A (zh) 一种密集阵列式聚光太阳能光伏装置
CN103137760A (zh) 微集成太阳能聚光发电组件
CN203608146U (zh) 一种平板型太阳能聚光器
CN201550050U (zh) 一种双抛物柱面反射聚光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
CN102607195A (zh) 分布式均衡发电太阳能光热镜场
CN102683461B (zh) 一种聚光太阳能装置
CN205212776U (zh) 光电转换系统
CN103411754A (zh) 反射式聚光光伏聚光器光斑强度分布测量方法
CN209982433U (zh) 一种非跟踪式聚光光伏发电装置
CN101521242A (zh) 高效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202996871U (zh) 一种聚光反射式光伏模组的发电、供热联产装置
CN102263146A (zh) 太阳能电池装置
CN202034394U (zh) 一种聚光太阳能装置
CN205282487U (zh) 光电转换系统
CN202018982U (zh) 一种聚光太阳电池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GUANGDONG RUIDE XINGYANG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EIJING INDUSTRY UNIVERSITY

Effective date: 201301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100124 CHAOYANG, BEIJING TO: 528437 ZHONGSHAN, GUANGDO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116

Address after: 528437 Zhongshan Torch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one of the torch Road, No. 22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Ruide Xingyang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24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ing Park, No. 100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917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