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54068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54068U
CN202254068U CN201120397540XU CN201120397540U CN202254068U CN 202254068 U CN202254068 U CN 202254068U CN 201120397540X U CN201120397540X U CN 201120397540XU CN 201120397540 U CN201120397540 U CN 201120397540U CN 202254068 U CN202254068 U CN 2022540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piral case
heat exchanger
condition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9754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绍林
金海元
刘北泉
肖林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12039754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2540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540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5406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内的蜗壳部件(80),在壳体(10)的同侧分别设置第一吸风口(10a)和第二吸风口(10b),空调器还包括:第一换热器(100a),用于与第一吸风口(10a)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器(100b),用于与第二吸风口(10b)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与第一换热器(100a)和第二换热器(100b)换热后的空气进入蜗壳部件(80)的蜗壳吸入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能够提高空调器的风量和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是单面吸风的离心风叶,无法满足大风量的需求。此外,现有技术中分体落地式空调器空调的出风口是一直裸露在空调器的外部,截面普遍都是方形的,外观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风量和换热效果的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蜗壳部件,在所述壳体的同侧分别设置第一吸风口和第二吸风口,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换热器,用于与所述第一吸风口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器,用于与所述第二吸风口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进入所述蜗壳部件的蜗壳吸入口。
优选地,所述蜗壳部件的蜗壳吸入口包括第一蜗壳吸入口和第二蜗壳吸入口;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双向吸风离心风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蜗壳部件中,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出风口部件,其上设置出风口;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出风口部件驱动连接,使所述出风口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可升降地设置,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
优选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齿轮,通过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齿条,与所述出风口部件固定连接,并与所述齿轮啮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步进电机。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底座,包括顶面,所述底座的上部伸入所述壳体的底部;中隔板,具有通气口;密封板,固定设置于所述蜗壳部件的蜗壳排放口上,其内周与所述蜗壳排放口的外周相配合,其外周与所述出风口部件的内周相配合;其中,壳体内部的所述顶面与所述中隔板之间的部分形成第一内腔,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中;壳体内部的所述中隔板与所述密封板之间的部分形成第二内腔,所述蜗壳部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双向吸风离心风叶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中。
优选地,所述底座还包括:气室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吸风口连通;气室,接纳从所述气室进气口进入的空气;气室出气口,设置于所述顶面上,进入所述气室的空气经所述气室出气口流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气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在所述第一内腔中呈V形放置,并与所述壳体形成V形空间;经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在所述V形空间内汇合,通过所述中隔板的所述通气口流入所述第二内腔后进入所述蜗壳部件的所述第一蜗壳吸入口和所述第二蜗壳吸入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采用了双进风口、双换热器的设置,提高了空调器的风量和换热效果。还因设置了可升降的出风口部件,可以实现空调器的出风口在工作时打开,停机时隐藏的功能。另外,将空调器外壳的断面形状设计为椭圆形,使空调器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处于关机状态时的前方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处于关机状态时的后方立体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处于运行状态时的前方立体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处于运行状态时的后方立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处于运行状态时的纵截面剖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6,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10和设置于壳体10内部的蜗壳部件80、出风口部件20和升降装置。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壳体10的后面分别设置第一吸风口10a和位于第一吸风口10a下方的第二吸风口10b,空气可分别通过两个吸风口被吸入空调器内部,如图5至图6所示,在空调器内还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吸风口10a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器100a和用于与第二吸风口10b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器100b;与第一换热器100a和第二换热器100b换热后的空气进入蜗壳部件80的蜗壳吸入口。将第一吸风口10a和第二吸风口10b设置在壳体10的同侧,可使壳体10的加工更加方便,在本实施例中将两个吸风口均设置在壳体10后面还能使空调器更加美观。
参见图5至图6,本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双向吸风离心风叶70。蜗壳部件80包括第一蜗壳吸入口80a、第二蜗壳吸入口80b和蜗壳排放口80c。第一驱动装置优选地为电机60。双向吸风离心风叶70可旋转地设置于蜗壳部件80中,并通过电机60驱动。双向吸风离心风叶70可从第一蜗壳吸入口80a和第二蜗壳吸入口80b从两侧分别吸入空气并将空气从蜗壳排放口80c排出。
设置双向吸风离心风叶70、第一吸风口10a、第二吸风口10b、第一换热器100a和第二换热器100b的目的是提高空调器的风量,更好地适应用户的需求。
本实施例中,出风口部件20上设置有出风口20a;升降装置与出风口部件20驱动连接,控制出风口部件20,使出风口部件20相对于壳体10可实现升降。这样,在空调器关闭时,出风口部件20下降,隐藏于壳体10内部,出风口20a被关闭;而空调器运行时,出风口部件20在升降装置的控制下从壳体10内伸出,出风口20a随之打开。
参见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升降装置设置于空调器的后面,包括第二驱动装置、齿轮40和齿条30。其中第二驱动装置优选地为步进电机50。齿轮40通过步进电机50驱动。步进电机50与齿轮40设置于壳体10上。具体地,在壳体背面的适当位置固定连接一支架,该支架可以是一段垂直于壳体10设置的槽钢,其中槽钢的槽底面竖直设置,以槽钢的槽底面为界,在槽钢的凹槽内安装步进电机50,在凹槽的对侧安装齿轮40。齿条30与齿轮40啮合。齿条30固定设置于出风口部件20上,例如可以通过螺接的方式将齿条30和出风口部件20连接在一起。为了实现齿轮40与齿条30的啮合,在壳体10的竖直方向上还开设有便于齿条30露出和移动的长条形槽口。
图1至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关机状态时,出风口部件20隐入壳体10内的情形;图3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运行状态时,出风口部件20伸出壳体10内的情形。空调器开始运行时,步进电机50驱动齿轮40转动,齿轮40与齿条30啮合,齿条向上运动,从而使出风口部件20上升至出风口20a完全裸露在外部。当空调器不需要工作时,步进电机50驱动齿条30向下运动,出风口部件20下降至出风口完全20a插入空调器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外壳10的横截面可以设置为椭圆形。这样的设置可以使空调器更加美观。但是,空调器外壳10的断面形状不限于椭圆形,也可以为矩形或圆形等其它适当的形状。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包括:底座110,底座110包括顶面110d,底座110的上部伸入壳体10的底部;中隔板90,其具有通气口90a;密封板80d,固定设置于蜗壳部件80的蜗壳排放口80c上,其内周与蜗壳排放口80c的外周相配合,其外周与出风口部件20的内周相配合。其中,壳体10内部的顶面110d与中隔板90之间的部分形成第一内腔120,第一换热器100a与第二换热器100b设置于第一内腔120中;壳体10内部的中隔板90与密封板80d之间的部分形成第二内腔130,蜗壳部件80、第一驱动装置60和双向吸风离心风叶70设置于第二内腔130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00a与第二换热器100b在第一内腔120中优选地呈V形放置,第一换热器100a与第二换热器100b在第一内腔120中呈V形放置使两个换热器的出气侧共同形成了一个V形空间。
如图5所示,底座110还包括:气室进气口110a,设置于底座110的侧面,与第二吸风口10b连通;气室110c,接纳从气室进气口110a进入的空气;气室出气口110b,设置于顶面110d上;进入气室110c的空气经气室出气口110b流至第二换热器100b的进气侧。
以上实施例的空调器其工作过程如下:
空气分别从第一吸风口10a和第二吸风口10b进入空调器的内腔。从第一吸风口10a进入的空气穿过第一换热器100a并与之进行热交换。从第二吸风口10b进入的空气经过底座110的气室进气口110a、气室110c和气室出气口110b进入空调器的第一内腔120,与第二换热器100b进行热交换。与第一换热器100a和第二换热器100b换热后的空气在V形空间内汇合到一起,经中隔板90的通气口90a流入第二内腔130,从双向吸风离心风叶70的两侧通过第一吸入口80a和第二吸入口80b被吸入蜗壳部件80,再从蜗壳部件80顶部的涡壳排放口80c向上排出气体,最后通过出风口部件20的出风口20a向空调器外部排出换热后的气体。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采用了双进风口、双向离心式风叶的设置,提高了空调器的风量和换热效果;空调器的出风口在工作时打开,停机时隐藏;空调器外壳的断面形状设为椭圆形,使空调器更加美观。因此,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从整体上,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和美观程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的蜗壳部件(8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0)的同侧分别设置第一吸风口(10a)和第二吸风口(10b),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第一换热器(100a),用于与所述第一吸风口(10a)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换热器(100b),用于与所述第二吸风口(10b)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0a)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00b)换热后的空气进入所述蜗壳部件(80)的蜗壳吸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部件(80)的蜗壳吸入口包括第一蜗壳吸入口(80a)和第二蜗壳吸入口(80b);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第一驱动装置(60);
双向吸风离心风叶(70),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蜗壳部件(80)中,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装置(60)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出风口部件(20),其上设置出风口(20a);
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出风口部件(20)驱动连接,使所述出风口部件(20)相对于所述壳体(10)可升降地设置,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20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
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壳体(10)固定连接;
齿轮(40),通过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
齿条(30),与所述出风口部件(20)固定连接,并与所述齿轮(40)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步进电机(5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底座(110),包括顶面(110d),所述底座(110)的上部伸入所述壳体(10)的底部;中隔板(90),具有通气口(90a);
密封板(80d),固定设置于所述蜗壳部件(80)的蜗壳排放口(80c)上,其内周与所述蜗壳排放口(80c)的外周相配合,其外周与所述出风口部件(20)的内周相配合;其中,
壳体(10)内部的所述顶面(110d)与所述中隔板(90)之间的部分形成第一内腔(120),所述第一换热器(100a)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00b)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120)中;
壳体(10)内部的所述中隔板(90)与所述密封板(80d)之间的部分形成第二内腔(130),所述蜗壳部件(80)、所述第一驱动装置(60)和所述双向吸风离心风叶(70)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130)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0)还包括:气室进气口(110a),设置于所述底座(110)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吸风口(10b)连通;
气室(110c),接纳从所述气室进气口(110a)进入的空气;
气室出气口(110b),设置于所述顶面(110d)上,进入所述气室(110c)的空气经所述气室出气口(110b)流至所述第二换热器(100b)的进气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00a)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00b)在所述第一内腔(120)中呈V形放置,并与所述壳体(10)形成V形空间;经所述第一换热器(100a)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00b)换热后的空气在所述V形空间内汇合,通过所述中隔板(90)的所述通气口(90a)流入所述第二内腔(130)后进入所述蜗壳部件(80)的所述第一蜗壳吸入口(80a)和所述第二蜗壳吸入口(80b)。
CN201120397540XU 2011-10-18 2011-10-18 空调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540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97540XU CN202254068U (zh) 2011-10-18 2011-10-18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97540XU CN202254068U (zh) 2011-10-18 2011-10-18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54068U true CN202254068U (zh) 2012-05-30

Family

ID=46115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97540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54068U (zh) 2011-10-18 2011-10-18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254068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6393A (zh) * 2015-08-25 2015-11-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WO2017016346A1 (zh) * 2015-07-30 2017-02-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立式空调
CN109059136A (zh) * 2018-07-09 2018-12-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结构、净化器及出风结构的控制方法
CN109458664A (zh) * 2018-11-29 2019-03-12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空调风道结构
WO2019047466A1 (zh) * 2017-09-07 2019-03-14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效的hvac内机
CN110887182A (zh) * 2019-11-08 2020-03-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口组件、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16346A1 (zh) * 2015-07-30 2017-02-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立式空调
CN105066393A (zh) * 2015-08-25 2015-11-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5066393B (zh) * 2015-08-25 2018-0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WO2019047466A1 (zh) * 2017-09-07 2019-03-14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效的hvac内机
CN109059136A (zh) * 2018-07-09 2018-12-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结构、净化器及出风结构的控制方法
CN109458664A (zh) * 2018-11-29 2019-03-12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空调风道结构
CN110887182A (zh) * 2019-11-08 2020-03-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口组件、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0887182B (zh) * 2019-11-08 2023-10-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口组件、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54068U (zh) 空调器
CN105091106B (zh) 立式空调净化器一体机
MY136575A (en) Air conditioner
CN103162353A (zh) 空调器
CN21669375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525169A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16844922U (zh) 一种通风装置及移动空调
CN206222600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4180435A (zh) 空调壁挂机
CN206361810U (zh) 空调柜机
CN203478494U (zh) 节能换气装置
WO2023185047A1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201110602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17482887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EP4151913A1 (en)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CN209131039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628909Y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9622985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2438040Y (zh) 分体挂壁式空调器
CN202598698U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包括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206222465U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07004867U (zh) 一种抗台风离心式屋顶风机
CN220338579U (zh) 一种空调出风结构、空调器
CN22081791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2062462B (zh) 窗机进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