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40390U - 卡扣 - Google Patents

卡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140390U
CN202140390U CN201120135887U CN201120135887U CN202140390U CN 202140390 U CN202140390 U CN 202140390U CN 201120135887 U CN201120135887 U CN 201120135887U CN 201120135887 U CN201120135887 U CN 201120135887U CN 202140390 U CN202140390 U CN 2021403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ch
fastener
foot
pressed
abut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1358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川敦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NIFCO PLASTIC MANUFACTUR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NIFCO PLASTIC MANUFACTUR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NIFCO PLASTIC MANUFACTUR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NIFCO PLASTIC MANUFACTUR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1358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1403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1403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14039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卡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无损卡扣的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对构成卡扣的扣件压入栓部件的阻力,并在栓部件压入之前的位置能将该扣件与栓部件适当地暂时卡住。栓部件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通过上述压入而与脚部的被抵接部抵接,该第二抵接部位于比该第一抵接部靠压入后方侧;在利用第一抵接部将脚部的一部分扩展开之后,通过进一步压入栓部件而使脚部的另一部分扩展开。并且,将作为暂时卡定机构的卡合部设置在沿栓部件的轴向方向上成为上述第一抵接部所在的侧面部与第二抵接部所在的侧面部之间的部位。在将栓部件的一部分容纳在扣件内的上述压入前的位置具有将栓部件与扣件暂时卡住的暂时卡定机构。

Description

卡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由栓部件与供该栓部件压入的扣件构成的卡扣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在,已有由栓部件与供该栓部件压入的扣件构成的也被称为带栓卡扣的卡扣(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201217号公报)。这种卡扣具有下述结构:通过从使栓部件的脚部穿过形成于卡固对象物上的贯通孔的状态,将栓部件压入该扣件内,从而使该脚部扩展开而卡固在该卡固对象物上。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卡扣中,在栓部件前端形成有使该栓部件中间细的凹部,在未将栓部件压入主体内的状态下,形成于扣件脚部的前端内侧的爪部使得进入该凹部的扣件与栓部件暂时卡住。然而,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卡扣中,即使是这种使扣件与栓部件暂时卡住的状态,也需要一边使扣件的脚部弹性变形一边将栓部件压入扣件内直到上述爪部进入到凹部的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使构成这种卡扣的扣件与栓部件在栓部件压入之前的位置,不让扣件的脚部产生弹性变形就能暂时卡住。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卡扣包括栓部件和扣件,该扣件具有突缘部及利用从该突缘部侧压入的上述栓部件通过弹性变形而扩展开的脚部,其特征在于,扣件的脚部分割成两部分以上,并且在将栓部件的一部分容纳在扣件内的上述压入前的位置具有将栓部件与扣件暂时卡住的暂时卡定机构,从大致棱柱状的栓部件中相对着的侧面部的各端部延伸地形成该暂时卡定机构,并且将该暂时卡定机构作为与在位于扣件突缘部内的相邻的脚部间的部位形成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上述栓部件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通过上述压入而与脚部的被抵接部抵接,该第二抵接部位于比该第一抵接部靠压入后方侧;
在利用第一抵接部将脚部的一部分扩展开之后,通过进一步压入栓部件而将脚部的另一部分扩展开;并且,
将作为暂时卡定机构的卡合部预先设置在沿栓部件的轴向方向上成为第一抵接部所在的侧面部与第二抵接部所在的侧面部之间的部位。
在栓部件的第一抵接部未与被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脚部不产生弹性变形。随后,当将栓部件压入到使第一抵接部与被抵接部抵接的位置时,则只有脚部的一部分因弹性变形而被扩展开。并且,直到该脚部的一部分扩展开之前,脚部的另一部分不会产生弹性变形。然后,当将栓部件压入到使第二抵接部与被抵接部抵接的位置时,则脚部的另一部分因弹性变形而被扩展开。由此,扣件将卡固对象物夹在突缘部和脚部之间而卡住该卡固对象物。在这种卡扣中,由于不会使扣件的脚部的一部分的扩展开与另一部分的扩展开同时产生,因而在最终的卡住的状态下,能够在使该脚部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都扩展开的同时,将栓部件对扣件的压入阻力抑制到一定值以下。与此同时,还能预先将上述主体与栓部件做成在对扣件脚部的扩展开不造成影响的部位使扣件的脚部在扩展开之前的阶段处于不分离的状态(暂时卡住的状态)。
如果在上述栓部件上,在将该栓部件压入到扣件中的位置,预先设置与被卡合部卡合的附加卡合部,则可以通过该被卡合部与附加卡合部的卡合而稳定地维持将扣件的脚部扩展开来的状态。
将上述卡合部和附加卡合部做成凹部,将被卡合部做成突部为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在作为卡合部的凹部的内壁中,若将位于附加卡合部一侧的内壁预先做成随着靠近附加卡合部一侧其深度具有使作为该卡合部的凹部变浅的倾斜度,则通过从上述暂时卡住的状态再压入轴体而能顺利地将被卡合部从卡合部拔出。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按照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构成卡扣的扣件与栓部件在栓部件压入之前的位置,不让扣件的脚部产生弹性变形就暂时卡住。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由于暂时卡定机构在相对着的侧面部延伸地形成,因此在形成销部件时,可以使用只向一方向滑动的滑块,或不使用滑块。
附图说明
图1是卡扣的分离立体图。
图2是卡扣的立体图。
图3是在图2的相当于A-A线的位置的卡扣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将构成卡扣的扣件插入到卡固对象物的贯通孔中的状况的剖视结构图,扣件与栓部件处于暂时卡住的状态,图4(b)相对于图4(a)的断面位置相差90度。
图5是表示将栓部件从图4的状态开始压入到扣件内的状态的剖视结构图,图5(b)相对于图5(a)的断面位置相差90度。
图6是表示将栓部件从图5的状态进一步压入到扣件内的状态的剖视结构图,图6(b)相对于图6(a)的断面位置相差90度。
图7是表示将栓部件已压入到扣件内的状态的剖视结构图,图7(b)相对于图7(a)的断面位置相差90度。
图8是图4状态的卡扣在与图4不同的位置的剖切端面图。
图9是图7状态的卡扣在与图7不同的位置的剖切端面图。
图10是在相当于图9的B-B线的位置的卡扣的剖视图。
图11是构成卡扣的扣件的俯视图。
图12是构成卡扣的扣件的仰视图。
图13是构成卡扣的扣件的侧视图。
图14是构成卡扣的扣件的剖视图。
图15是构成卡扣的栓部件的侧视图。
图16是从与图15相差90度的方向观察的构成卡扣的栓部件的侧视图。
图17是在相当于图15的C-C线的位置的栓部件的剖视图。
图18是在相当于图15的D-D线的位置的栓部件的剖视图。
图19是构成卡扣的栓部件的仰视图。
图20是在相当于图19的E-E线的位置的栓部件的剖视图。
图21是在相当于图19的F-F线的位置的栓部件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的栓部件的压入行程量与压入阻力的相关关系的概念图。
图中:1-栓部件,10-第一抵接部,11-第二抵接部,2-扣件,20-突缘部,21-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22,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典型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卡扣由栓部件1及供该栓部件1压入的扣件2构成,通过从将扣件2的脚部21穿过形成于卡固对象物P上的贯通孔Pa中的状态,将栓部件1压入该扣件2内,从而将该脚部21扩展开,使卡扣卡住在卡固对象物P上。典型的是,卡扣如下使用:通过从将分别具有上述贯通孔Pa的多个卡固对象物P以使该贯通孔Pa相互连通的方式重合的状态,将扣件2的脚部21穿过这些贯通孔Pa而使其扩展开,从而借助于于卡扣将这多个卡固对象物P相互卡紧(图7)。
扣件2具有突缘部20及通过因从该突缘部20侧压入的上述栓部件1弹性变形而扩展开的脚部21。
在图示的例子中,突缘部20构成为呈外径比上述贯通孔Pa大的圆板状。另一方面,脚部21构成为具有可穿过该贯通孔Pa的大小。
脚部21使脚基部211与突缘部20的一个表面连为一体,并向与该一个表面正交的方向突出。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突缘部20上形成有大致圆形的供栓部件1插入的承接孔20a。脚部21由四个具有宽度较宽的内外表面且呈细长板状的相同形状相同尺寸的弹性脚片214、214...构成,使被这四个弹性脚片214、214...围绕的栓部件1的承接空间213与上述承接孔20a连通。各弹性脚片214的配置如下:分别使其一端与从承接孔20a的孔边缘部向内侧突出的连接部215的突出端连接成一体,由该一端形成上述脚基部211,并且由另一端形成脚部21的脚端末212。在相邻的弹性脚片214之间形成了大致相等的间隔。上述连接部215构成为具有与弹性脚片214大致相等的宽度。
另外,在各弹性脚片214的另一端侧分别形成有向脚部21的内侧突出的突部216。因各弹性脚片214的突部216,上述承接空间213在脚部21的脚端末212一侧变窄。突部216具有朝向突缘部20侧的倾斜面216a。突部216的顶部216b与弹性脚片214的另一端之间形成与脚部21的未图示的中心线平行的平面216c。并且,在各弹性脚片214的外表面上,在其另一端侧形成有随着朝向该另一端向脚部21的外径变细方向的倾斜引导面214a。利用该倾斜引导面214a可以让扣件2的脚部21顺利地穿过卡固对象物P的贯通孔Pa。
另外,该脚部21的横截面轮廓形状形成为,在该脚部21的外侧与假想的圆的圆弧大致相仿,并且,在该脚部21的内侧与假想的四边形的边大致相仿。即,上述各弹性脚片214分别形成为,使其外表面为与上述假想的圆的圆弧大致相仿的弯曲面214b,而使其内表面为与上述假想的四边形的边大致相仿的平面214c(图3、图10、图11)。由此,在本例子中,与将脚部21的横截面轮廓形状的内外都构成为与假想的圆的圆弧相仿的情况相比,通过栓部件1的压入易于使脚部21因弹性变形而扩展开。
另一方面,将脚部21的上述突部216作为被抵接部,上述栓部件1具有通过上述压入而与该被抵接部抵接的第一抵接部10,以及位于比该第一抵接部10靠压入后方侧的第二抵接部11。并且,在通过该第一抵接部10使脚部21的一部分扩展开之后,通过继续压入栓部件1而使第二抵接部11与上述被抵接部抵接,从而使脚部21的另一部分扩展开。
即,虽然将栓部件1的一部分容纳在扣件2内并利用后述的暂时卡定机构将栓部件1与扣件2暂时卡住,但在栓部件1的第一抵接部10未与被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以下,称为压入前的位置)下,脚部21不会产生弹性变形(图4)。随后,若将栓部件1压入到使第一抵接部10与被抵接部抵接的位置,则仅有脚部21的一部分因弹性变形而扩展开。在图示的例子中,此时,构成脚部21的四个弹性脚片214、214...中,只有位于背靠背位置的两个弹性脚片214向外侧张开(图5)。并且,直到该脚部21的一部分扩展开成为脚部21的另一部分的其余两个弹性脚片214都不会产生弹性变形。然后,若将栓部件1压入到使第二抵接部11与被抵接部抵接的位置,则成为脚部21的另一部分的其余两个弹性脚片214因弹性变形而扩展开(图6、图7)。由此,卡扣将卡固对象物P夹在突缘部20与脚部21之间并卡住卡固对象物P。
在本实施方式的卡扣中,由于扣件2的脚部21的一部分的扩展开与另一部分的扩展开不会同时产生,因而在最终的卡住状态下,在能将该脚部21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都扩展开的同时,还能将栓部件1压入到扣件2中的压入阻力抑制到一定值以下。图22表示了这个概念。图22中,横轴为栓部件1的压入行程量,越向右该行程量越大。纵轴为压入阻力。图22中,用点划线表示的是可以认为是由扣件2的脚部21的一部分产生的压入阻力,用虚线表示的是可以认为是由扣件2的脚部21的另一部分产生的压入阻力,用实线表示的是两种阻力的合成阻力。
具体地说,上述栓部件1具有大致呈棱柱状的主体部12和圆板状部13。主体部12的一端与圆板状部13的一个面连接成一体。主体部12构成为具有能通过扣件2的承接孔20a插入到脚部21的承接空间213中的大小。圆板状部13构成为,使其外径比主体部12的大小更大,将栓部件1压入到扣件2中直到使该圆板状部13碰到扣件2的突缘部20的另一个面。在将栓部件1已压入到扣件2中的位置,上述承接孔20a被圆板状部13封闭。
栓部件1的主体部12构成为,其横截面形状在该主体部12的各处与上述假想的四边形大致相仿。即,栓部件1的主体部12具有一对相对着的第一侧面部120、120和一对相对着的第二侧面部120’、120’。在图示的例子中,各第一侧面120、120呈平面状,在各第一侧面120、120两边的角部121、121形成有在栓部件1的轴线方向呈延续较长的肋状,在各第二侧面120’、120’沿栓部件1的轴线方形成有棱状突起部123。该左右的角部121、121之间的距离与弹性脚片214的宽度尺寸大致一致,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使各弹性脚片214分别位于各第一侧面部120、第二侧面部120’的左右的角部121、121之间的状态下,将栓部件1通过承接孔20a而从其另一端侧导入到承接空间213中(图3)。因此,在将栓部件1与扣件2组合了的状态下,对应的栓部件1的角部121分别容纳在突缘部20内的相邻的连接部215、215之间。在栓部件1的背靠背位置的一对第一侧面部120、120之间的距离、以及一对第二侧面部120’、120’的棱状突起部12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与构成为在扣件2的脚部21的相对位置的两个弹性脚片214、214的上述平面214c的内表面间的距离大致一致。
在成为栓部件1的主体部12的第二侧面部120’、120’的棱状突起部123的前端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平面部122,该平面部122在棱状突起部123的压入前端形成于相邻的上述角部121、121之间,并使设在棱状突起部123前端的第二端末120’a后退到比主体部12的另一端靠栓部件1的压入后方侧。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主体部12的背靠背位置的两个第二侧面部120’通过该平面部122而使该第二端末120’a后退到栓部件1的压入后方侧。即,主体部12在背靠背的位置分别具有平面部122。该两处平面部122、122的底面间的距离比位于构成扣件2的脚部21的相对位置的两个弹性脚片214的突部216间的距离更小。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使第二端末120’a自该平面部122后退的第二侧面部120’的该端末构成上述第二抵接部11,并且,由其余的第一侧面部120的第一端末120a构成上述第一抵接部10。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栓部件1的第一抵接部10的形成部位与第二抵接部11的形成部位之间,在该栓部件1的圆周方向形成有一定角度量的偏移。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抵接部11相对于第一抵接部10形成在相差90度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使第二端末120’a自上述平面部122后退的第二侧面部120’的棱状突起部123的中间部120b相比,端末部作为卡合部120c向外侧伸出,使突部216与第二抵接部11抵接而扩展开的弹性脚片214在该突部216的顶部216b越过端末部的位置稍微回弹,从而使该顶部216b与卡合部120c卡合(图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扣具有在将上述栓部件1的一部分容纳在扣件2内的上述压入前的位置暂时卡住栓部件1与扣件2的暂时卡定机构。与此同时,该暂时卡定机构在沿栓部件1的轴线方向上位于上述第一抵接部10所在的第一侧面部120与第二抵接部11所在的第二侧面部120’之间,作为与形成于扣件2的突缘部20内的被卡合部20b卡合的卡合部14。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卡合部14形成在位于第一抵接部10所在的第一侧面部120与第二抵接部11所在的侧面部第二120之间的上述角部121。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扣件2和栓部件1在对扣件2的脚部21的扩展开不造成影响的部位,即使在扣件2的脚部21扩展开之前阶段也处于不分离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栓部件1上,在将该栓部件1压入到扣件2中的位置设有与被卡合部20b卡合的附加卡合部15。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该被卡合部20b与附加卡合部15的卡合而稳定地维持将扣件2的脚部21扩展开来的状态。
该卡合部14及附加卡合部15分别设置在栓部件1的主体部12的上述角部121。因此,附加卡合部15位于比卡合部14靠栓部件1的压入后方侧。另一方面,被卡合部20b是扣件2的突缘部20的承接孔20a的孔边缘部,并分别设置在位于相邻的连接部215间的部位。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栓部件1的主体部12的角部121分别形成有沿着栓部件1的压入方向的槽121a。在该槽121a内,在该压入方向上形成有上下隔开间隔的三处隆起部121b。并且,位于栓部件1的压入前端侧的隆起部121b与中间的隆起部121b之间作为上述卡合部14,而位于压入后方侧的隆起部121b与圆板状部13之间作为上述附加卡合部15。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扣件2的相邻的连接部215、215之间,分别形成有向承接孔20a的中心突出的突部20c。该突部20c构成为具有容纳在上述槽121a中的大小。另外,隔着扣件2的承接孔20a的中心彼此相对的一对突部20c、20c间的距离与位于通过栓部件1的中心的假想的直线上的上述槽121a间的距离大致一致。并且,当将栓部件1从上述主体部12的另一端侧导入主体2内时,则在使弹性脚片214的突部216与第一抵接部10接触的跟前位置,突缘部20内的突部20c进入卡合部14并卡合(暂时卡住状态)。然后,从该暂时卡住状态将栓部件1压入扣件2内时,则突缘部20内的突部20c进入附加卡合部15并卡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4及附加卡合部15是凹部,上述突部20c作为被卡合部20b起作用。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扣件2的突缘部20的突部20c的形成位置与突缘部20的边缘部之间形成有沿该突缘部20的中心方向延续的切槽20d,突部20c的形成部位可利用该切槽20d弹性变形。当将栓部件1从上述主体部12的另一端侧导入到扣件2内时,则突部20c与位于栓部件1的压入前端侧的隆起部121b抵接而使该突部20c的形成部位向外侧开始挠曲而容许栓部件1的导入,直到突部20c越过隆起部121b的位置,并且通过进行该越过时突部20c的形成部位的回弹而使该突部20c进入卡合部14中并形成上述暂时卡住状态,当从该暂时卡住状态将栓部件1压入到扣件2内时,突部20c便与上述中间的隆起部121b抵接而使该突部20c的形成部位再度向外侧开始挠曲而容许栓部件1的导入,直到突部20c越过位于后方侧的隆起部121b的位置,通过进行该越过时突部20c的形成部位的回弹而使该突部20c进入附加卡合部14中。
在图示的例子中,位于栓部件1的压入前端侧的隆起部121b做成使朝向该压入前端侧的侧面为随着朝向压入后方侧而逐渐升高的倾斜面121c,从而使越过作为该隆起部121b的被卡合部20b的突部20c变得顺畅。另外,栓部件1的上述中间的隆起部121b及位于栓部件1的压入后方侧的隆起部121b也做成使朝向栓部件1的压入前端侧的侧面为随着朝向压入后方侧而逐渐升高的倾斜面121c,从而使越过作为该中间的隆起部121b的被卡合部20b的突部20c也变得顺畅。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卡合部14的凹部的内壁中位于附加卡合部15一侧的内壁具有随着靠近附加卡合部15一侧成为该卡合部14的凹部逐渐变浅的倾斜面。
此外,位使以上说明的卡箍的应具有弹性变形特性的部位具有该特性,通过利用合成树脂来构成该卡箍的全部或一部分而能很容易地实现。

Claims (5)

1.一种卡扣,包括栓部件和扣件,该扣件具有突缘部及利用从该突缘部侧压入的上述栓部件通过弹性变形而扩展开的脚部,其特征在于,
扣件的脚部分割成两部分以上,并且在将栓部件的一部分容纳在扣件内的上述压入前的位置具有将栓部件与扣件暂时卡住的暂时卡定机构,
从大致棱柱状的栓部件中相对着的侧面部的各端部延伸地形成该暂时卡定机构,并且将该暂时卡定机构作为与在位于扣件突缘部内的相邻的脚部间的部位形成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栓部件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通过上述压入而与脚部的被抵接部抵接,该第二抵接部位于比该第一抵接部靠压入后方侧;
在利用第一抵接部将脚部的一部分扩展开之后,通过进一步压入栓部件而使脚部的另一部分扩展开;并且,
将作为暂时卡定机构的卡合部设置在沿栓部件的轴向方向上成为上述第一抵接部所在的侧面部与第二抵接部所在的侧面部之间的部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在栓部件上,在将该栓部件压入到扣件中的位置,设有与被卡合部卡合的附加卡合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卡合部和附加卡合部为凹部,被卡合部为突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在作为卡合部的凹部的内壁中,位于附加卡合部一侧的内壁具有随着靠近附加卡合部一侧使作为该卡合部的凹部变浅的倾斜度。
CN201120135887U 2011-04-26 2011-04-26 卡扣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403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35887U CN202140390U (zh) 2011-04-26 2011-04-26 卡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35887U CN202140390U (zh) 2011-04-26 2011-04-26 卡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40390U true CN202140390U (zh) 2012-02-08

Family

ID=45551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13588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40390U (zh) 2011-04-26 2011-04-26 卡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14039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94043A (zh) * 2015-10-20 2017-04-26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螺母部件
CN110901295A (zh) * 2018-09-14 2020-03-24 健信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化车辆轮圈盖结构及其扣合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94043A (zh) * 2015-10-20 2017-04-26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螺母部件
CN110901295A (zh) * 2018-09-14 2020-03-24 健信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化车辆轮圈盖结构及其扣合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69178A (zh) 卡扣件
CN102782341A (zh) 卡扣
CN102459930B (zh) 卡子与可安装部件的装配结构
US9630572B2 (en) Clip
CN102886753B (zh) 用于精确定位部件的弹性管对准系统
US6729793B2 (en) Assembly of two pieces of bodywork made of plastics material for joining edge to edge
CN103201525B (zh) 卡夹
US10670058B2 (en) Clip
CN103573761A (zh) 弹性平均对准系统的半圆形对准特征
CN102817892A (zh) 紧固件
CN101900155A (zh) 卡具
CN207297565U (zh) 弹簧夹
US20150043993A1 (en) Clamp for fastening a panel to a holder and resulting assembly
KR101871264B1 (ko) 횡방향 런너 커넥터 및 메인 런너 수용 홀
CN202140390U (zh) 卡扣
CN101143043A (zh) 用于拉链的下止和包括该下止的拉链
US9562564B2 (en) Guide carriage of a linear guide
US9004568B2 (en) Cowling fastening structure
EP2006196A1 (en) Safety release for fender
JP5138450B2 (ja) 二部材組み付け構造
US20210188203A1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exterior members
CN209875641U (zh) 一种板材之间的连接结构
CN106930504A (zh) 一种新式地板拼合组装结构
CN210284137U (zh) 卡扣及汽车车身
CN101469729B (zh) 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