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10810U - 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 - Google Patents

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10U
CN202110810U CN2009201798812U CN200920179881U CN202110810U CN 202110810 U CN202110810 U CN 202110810U CN 2009201798812 U CN2009201798812 U CN 2009201798812U CN 200920179881 U CN200920179881 U CN 200920179881U CN 202110810 U CN202110810 U CN 202110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attaches
pitch
sound
r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7988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勇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2017988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110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110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11081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此类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其特征在于:(1)至(10)型均用消音键使主管与高音附管转换演奏,用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多簧片法,用加键法,用高音附管筒音改变法。本实用新型制作的材质可用竹、硬杂木、红木;可用合成的胶木、塑料、树脂、玻璃钢等;可用不锈钢、铜锌铅、铜锌铅镍等其他金属合金。加工中,可把主管、伴音附管、高音附管用一块板材制成,使其演奏管的管壁更薄,音色更美。优点是:生产较简单,基本不改变原演奏指法技法,音域均增加了六至十多个音,使其音域宽广,音色更优美,民族乐器得以发扬光大。

Description

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民族乐器,具体地说是一种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 
背景技术  目前流行演奏的葫芦丝,演奏的手指为七至八个,这种乐器的潜能未能发挥出来,最大的缺点是音域窄,以筒音作“5(读sao,凡出现阿拉伯个位数字均念音乐简谱唱名,但括弧内的阿拉伯数字仍为数字,下同)”、第三孔作“1”(1=D)的葫芦丝为例(下同),低音区仅至低音“3”,高音区仅至中音“6”,因此,许多歌曲不能演奏,使葫芦丝这种中国民族乐器难以进入民乐队合奏、齐奏,这是该乐器的遗憾之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音域不足之处,提供十种类型的音域宽广的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 
(1)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这种葫芦丝由主管及左右侧附管组成。原葫芦丝主管上有七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簧片,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孔,称主管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下同);主管中音6孔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控制其键的开闭;主管低音6孔的下方依次新设二个孔,出“泛音”低音2、1,这二个泛音孔分别用键控制开闭,吹奏时分别用左右小指按起即可(简称泛音2、1)。左侧附管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因对其进行了改造,故称其为伴音附管(下同),其特征在于:伴音附管顶部增加 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在伴音附管音孔上新设一键,作用是其键打开伴音附管则响,闭合伴音附管则不响,简称“伴音孔键”(下同)。右侧附管其顶部与管体无簧片、无音孔,因对其进行了改造,故称其为高音附管(下同),其特征在于: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片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八个孔,分别为反面设二个孔、正面设六个孔,反面二孔位置在高音附管最上方,反面最上方孔为消音孔其作用与主管消音孔相同,消音孔的下面的孔为高音6,正面依次为高音5、3、2、1,中音6、7和筒音中音5;高音附管的高音6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或左手大拇指控制;如若使高音附管音响亮度效果更理想,可在此附管顶端再增设一同音簧片,此附管顶端安装的同音簧片最多可安装三片,高音附管此特点亦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1)至(10)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故本说明书(2)至(10)型此特征省略(下同)。 
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一活动键,此活动键的作用是盖住两管的消音孔的其中一个孔,使其始终保持其中一个管演奏,消音孔处的活动键,简称消音键(下同);此特征亦是(1)至(10)型的基本特征,故本说明书(2)至(10)型此特征省略。 
(2)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这种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与(1)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型在主管上增设了中音4孔,此孔设在主管的反面,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或右手小指控制。 
这种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组成。原葫芦丝主管上有七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簧片,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 上方新设一个孔,称主管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主管中音6孔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控制其键的开闭;主管反面新设4音孔,用键控制其开闭;主管低音6孔的下方依次新设二个孔,出“泛音”低音2、1,这二个泛音孔分别用键控制开闭,吹奏时分别用左右小指按起即可。伴音附管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其特征在于: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在伴音附管音孔上新设“伴音孔键”,作用是其键打开伴音附管则响,闭合则伴音附管不响。高音附管其顶部与管体无簧片、无音孔,其特征在于:高音附管顶部新设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八个孔,分别为反面设二个孔、正面设六个孔,反面二孔位置在高音附管最上方,反面最上方孔为消音孔其作用与主管消音孔相同,消音孔的下面的孔为高音6,正面依次为高音5、3、2、1,中音6、7和筒音中音5;高音附管的高音6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或左手大拇指控制。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3)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这种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与(1)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型在主管上去掉了中音6孔及其键,在高音附管上去掉了高音6孔及其键,增设了中音4孔,此孔设在主管的反面,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或右手小指控制。 
这种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组成。原葫芦丝主管上有七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簧片,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孔,称主管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 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主管去掉了中音6孔;主管反面新设4音孔,用键控制其开闭;主管低音6孔的下方依次新设二个孔,出“泛音”低音2、1,这二个泛音孔分别用键控制开闭,吹奏时分别用左右小指按起即可。伴音附管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其特征在于: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在伴音附管音孔上新设“伴音孔键”,作用是其键打开伴音附管则响,闭合伴音附管则不响。高音附管其顶部与管体无簧片、无音孔,其特征在于:高音附管顶部新设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七个孔,反面设一个孔、正面设六个孔,反面孔位置在高音附管最上方,为消音孔,正面依次为高音5、3、2、1,中音6、7和筒音中音5;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4)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这种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与(1)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型在主管上去掉了中音6孔及其键,去掉泛音2、1孔及其键;去掉伴音孔键;在高音附管上去掉了高音6孔及其键、以及去掉高音附管上的高音5孔;高音附管上的高音3孔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或右手小指控制。此型高音附管的音孔演奏指法为:均用右手手指,高音2用食指、高音1用中指、中音7用无名指、中音6用小指(如小指按中音6孔不方便,可加键)。 
这种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组成。原葫芦丝主管上有七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簧片,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原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孔,称主管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 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主管去掉了中音6孔。伴音附管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其特征在于: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高音附管其顶部与管体无簧片、无音孔,其特征在于:高音附管顶部新设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六个孔,反面设一个孔、正面设五个孔,反面孔位置在高音附管最上方,为消音孔;正面音孔依次为高音3、2、1,中音6、7和筒音中音5。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5)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这种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与(1)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型在主管上去掉了中音6孔及其键,去掉泛音2、1孔及其键,增设了中音4孔,此孔设在主管的反面,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或右手小指控制;去掉伴音孔键,在高音附管上去掉了高音6孔及其键。 
这种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组成。原葫芦丝主管上有七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簧片,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有二个孔,其中原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孔,称主管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主管反面新设4音孔,用键控制其开闭;主管正面去掉了中音6孔。伴音附管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其特征在于: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高音附管其顶部与管体无簧片、无音孔,其特征在于:高音附管顶部新设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面下设七个孔,反面设一个孔、正面设六个孔,反面 孔位置在高音附管最上方,为消音孔,正面依次为高音5、3、2、1,中音6、7和筒音中音5。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6)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这种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与(1)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型在主管上去掉泛音2、1孔及其键,去掉伴音孔键。 
这种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组成。原葫芦丝主管上有七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簧片,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孔,称主管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主管中音6孔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控制其键的开闭;其余保留不变。伴音附管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其特征在于: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高音附管其顶部与管体无簧片、无音孔,其特征在于:高音附管顶部新设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八个孔,分别为反面设二个孔、正面设六个孔,反面二孔位置在高音附管最上方,反面最上方孔为消音孔其作用与主管消音孔相同,消音孔的下面的孔为高音6,正面依次为高音5、3、2、1,中音7、6和筒音中音5;高音附管的高音6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或左手大拇指控制。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7)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这种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与(1)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型在主管上去掉泛音1孔及其键;高音 附管筒音作中音7,设八个孔,自上而下分别是反面消音孔——左手大拇指控制,正面超高音1——左手食指控制、高音6——左手中指控制、高音5——左手无名指控制、高音4——右手食指控制、高音3——右手中指控制、高音2——右手无名指控制、高音1——右手小指控制。 
这种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组成。原葫芦丝主管上有七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簧片,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孔,称主管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主管中音6孔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控制其键的开闭;主管低音6孔的下方依次新设一个孔,出“泛音”低音2,这个泛音孔用键控制开闭,吹奏时分别用左手小指按起即可。伴音附管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其特征在于: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在伴音附管音孔上新设伴音孔键,作用是其键打开伴音附管则响,闭合伴音附管则不响。高音附管其顶部与管体无簧片、无音孔,其特征在于: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片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八个孔;如右手小指按高音1孔不方便,可在此孔处设一键。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8)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这种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与(1)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型在主管上去掉泛音2、1孔及其键,去掉伴音孔键;高音附管筒音作中音7,设九个孔,自上而下分别是反面消音孔——左手大拇指控制,正面超高音1——左手食指控制、 反面加键高音7——右手大拇指控制、高音6——左手中指控制、高音5——左手无名指控制、高音4——手食指控制、高音3——右手中指控制、高音2——右手无名指控制、高音1——右手小指控制。 
这种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组成。原葫芦丝主管上有七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簧片,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孔,称主管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主管中音6孔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控制其键的开闭。伴音附管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其特征在于: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高音附管其顶部与管体无簧片、无音孔,其特征在于: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片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九个孔,筒音作中音7;如右手小指按高音1孔不方便,可在此孔处设一键。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9)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这种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与(1)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型在主管上去掉泛音2、1孔及其键;去掉伴音孔键;高音附管筒音作中音7,设九个孔,自上而下分别是反面消音孔——左手大拇指控制,反面超高音2——右手大拇指控制、正面超高音1——左手食指控制、高音6——左手中指控制、高音5——左手无名指控制、高音4——右手食指控制、高音3——右手中指控制、高音2——右手无名指控制、高音1——右手小指控制。 
这种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组成。原葫芦丝主管上 有七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簧片,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孔,称主管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主管中音6孔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控制其键的开闭。伴音附管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其特征在于: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高音附管其顶部与管体无簧片、无音孔,其特征在于: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片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九个孔;如右手小指按高音1孔不方便,可在此孔处设一键。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10)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这种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与(1)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型在主管上去掉中音6孔及其键,去掉泛音2、1孔及其键;去掉伴音孔键;高音附管筒音作中音6,设八个孔,自上而下分别是反面消音孔——左手大拇指控制,正面超高音1——左手食指控制、高音6——左手中指控制、高音5——左手无名指控制、高音3——右手食指控制、高音2——右手中指控制、高音1——右手无名指控制、中音7——右手小指控制。 
这种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组成。原葫芦丝主管上有七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簧片,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上方新设一个孔,称主管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伴音附管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其特征在于: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高音附管其顶部与管体无簧片、无音孔, 其特征在于: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片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八个孔,筒音作中音6;如右手小指按中音7孔不方便,可在此孔处设一键。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吹奏方法如下:以(1)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为例,若演奏主管,则用左手大拇指按消音键,使其闭紧主管消音孔,此时主管响而高音附管不响;若演奏高音附管,则用左手大拇指消音键,使其闭紧高音附管消音孔,此时高音附管响而主管不响。演奏指法是:左手——大拇指控制消音键,食指演奏主管中音5或高音附管的高音5,中指演奏主管中音3或高音附管的高音3,无名指演奏主管中音2或高音附管的高音2;右手——大拇指控制主管中音6以及高音附管高音6等键,食指演奏主管中音1或高音附管的高音1,中指演奏主管低音7或高音附管的中音7,无名指演奏主管低音6或高音附管的中音6;左右手小指演奏主管泛音2、1音键。 
以上十种类型的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演奏的指法可随制作后的音孔位置及个人演奏习惯而变化。 
以上十种类型的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制作的材料、材质可以是竹、硬杂木、红木;可以是合成材料的,胶木、塑料、树脂、玻璃钢等材质;可以是不锈钢、铜锌铅、铜锌铅镍等合金材质并其它金属合金材质。 
以上十种类型的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在硬杂木、红木及合成材料的加工中,可以把主管、伴音附管、高音附管用一块板材制成,使其连成一体,以减少加工环节及成本,使其演奏管的管壁更薄,音色 更美。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运用10手指基本不改变原演奏方法、与原葫芦丝结构基本相同,使熟悉原演奏法的演奏者,可以很快接受该新型产品及其演奏技巧;该产品的生产也很容易。左侧伴音附管吹奏时形成的重音效果,使葫芦丝音色更美;更重要的是葫芦丝的音域宽了,所增加的六个至十一个音,用增加泛音法、高音附管法、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多簧片法、加键法、用消音键使主管与高音附管转换演奏法,扩大了葫芦丝的演奏音域,大大丰富了葫芦丝的表现力,无论是音色还是音域均有了很大提高,使葫芦丝有了加入我国民乐队的实力,该创意是葫芦丝乐器的又一个突破。 
附图说明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分别是本实用新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1)、(2)、(3)、(4)、(5)、(6)、(7)、(8)、(9)、(10)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原葫芦丝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1)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是由主管11及伴音附管12和高音附管13组成的。主管11顶端原设有一片簧片14,主管11共十个孔,自上而下依次为新设的主管消音孔15,原有七个孔中音6、5、3、2、1和低音7、6,以及新增的二个泛音孔分别为低音2、1;伴音附管12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16,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 伴音附管音孔上新设伴音孔键17;高音附管13顶部新增设一至三片簧片18(另二片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正面新增设八个孔自上而下分别为高音附管消音孔19,高音6、5、3、2、1和中音7、6(筒音中音5图中未表示出来);20为消音键在反面。 
图2,(2)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由主管11伴音附管12高音附管13组成的。主管11顶端原设有一片簧片14,主管11共十一个孔,自上而下依次为新设一主管消音孔15,原有七个孔——中音6、5、3、2、1和低音7、6,以及新增的二个泛音孔低音2、1,另外主管反面新设了中音4孔,;伴音附管12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16,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伴音附管音孔上新设伴音孔键17;高音附管13顶部新设一至三片簧片18(另二片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正面新设八个孔自上而下分别为高音附管消音孔19,高音6、5、3、2、1和中音7、6(筒音中音5图中未表示出来);20为消音键在反面。 
图3,(3)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由主管11伴音附管12高音附管13组成的。主管11顶端原设有一片簧片14,主管11共十个孔,自上而下依次为新设一主管消音孔15,原有的七个孔改为六个孔——去掉中音6,保留中音5、3、2、1和低音7、6,以及新增的二个泛音孔低音2、1,另外主管反面新设了中音4孔,;伴音附管12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16,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伴音附管音孔上新设伴音孔键17;高音附管13顶部新设一至三片簧片18(另 二片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正面新设七个孔自上而下分别为高音附管消音孔19,高音5、3、2、1和中音7、6(筒音中音5图中未表示出来);20为消音键在反面。 
图4,(4)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由主管11伴音附管12高音附管13组成的。主管11顶端原设有一片簧片14,主管11共七个孔,自上而下依次为新设一主管消音孔15,原有的七个孔改为六个孔——去掉中音6,保留中音5、3、2、1和低音7、6;伴音附管12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16,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高音附管13顶部新设一至三片簧片18(另二片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正面新设六个孔自上而下分别为高音附管消音孔19,高音3、2、1和中音7、6(筒音中音5图中未表示出来);20为消音键。 
图5,(5)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由主管11伴音附管12高音附管13组成的。主管11顶端原设有一片簧片14,主管11共八个孔,自上而下依次为新设一主管消音孔15,原有的七个孔改为六个孔——去掉中音6,保留中音5、3、2、1和低音7、6,主管反面新设中音4孔;伴音附管12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16,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高音附管13顶部新设一至三片簧片18(另二片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正面新设七个孔自上而下分别为高音附管消音孔19,高音5、3、2、1和中音7、6(筒音中音5图中未表示出来);20为消音键在反面。 
图6,(6)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由主管11伴音附管12高音附管13组成的。主管11顶端原设有一片簧片14,主管11共八个孔,自上而下依次为新设一主管消音孔15,原有的七个音孔不变;伴音附管12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16,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高音附管13顶部新设一至三片簧片18(另二片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正面新设八个孔自上而下分别为高音附管消音孔19,高音6、5、3、2、1和中音7、6(筒音中音5图中未表示出来);20为消音键在反面。 
图7,(7)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由主管11伴音附管12高音附管13组成。主管11顶端原设有一片簧片14,主管11共九个孔,最上面的孔为新设的消音孔15,最下面的孔为新设的泛音孔低音2,原有的七个音孔不变;伴音附管12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16,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伴音附管孔用键17控制开闭;高音附管13顶部新设一至三片簧片18(另二片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正面新设八个孔自上而下分别为高音附管消音孔19,超高音1、高音6、5、4、3、2、1,筒音作中音7。20是消音键在反面。 
图8,(8)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由主管11伴音附管12高音附管13组成。主管11顶端原设有一片簧片14,主管11共八个孔,最上面的孔为新设的消音孔15,在主管的反面,原有的七个音孔不变;伴音附管12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16,伴音 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高音附管13顶部新设一至三片簧片18(另二片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正面新设九个孔自上而下分别为高音附管消音孔19,超高音1、高音7、6、5、4、3、2、1,筒音作中音7。20是消音键在反面。 
图9,(9)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由主管11伴音附管12高音附管13组成。主管11顶端原设有一片簧片14,主管11共八个孔,最上面的孔为新设的消音孔15,在主管的反面,原有的七个音孔不变;伴音附管12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16,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高音附管13顶部新设一至三片簧片18(另二片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正面新设九个孔,自上而下分别为高音附管消音孔19,超高音2(在反面)、1,高音6、5、4、3、2、1,筒音作中音7。20是消音键在反面。 
图10,(10)型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由主管11伴音附管12高音附管13组成。主管11顶端原设有一片簧片14,主管11共八个孔,最上面的孔为新设的消音孔15,在主管的反面,原有的七个音孔不变;伴音附管12上原设有一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伴音簧片16,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高音附管13顶部新设一至三片簧片18(另二片簧片图中未表示出来),正面新设八个孔,自上而下分别为高音附管消音孔19,超高音1,高音6、5、3、2、1和中音7,筒音作中音6。20是消音键 在反面。 
以上十种类型的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的具体实施方式,图中所示新增孔的各个位置,以实际制作中的音孔位置为准,不必拘泥于图中所画的位置。 
十种类型所加的键之所以图中未画出,一是因为目前流行的铜管乐、木管乐的键早已将其涵盖,波姆系统已于十九世纪流行于世界;二是键画出后,易造成音孔不明的现象;故此。 
图11,是原葫芦丝结构。由主管11及左侧附管12、右侧附管13组成。主管11顶部设有一片簧片14;主管11上设有七个出音孔,自下而上依次为低音6、7孔,中音1、2、3、5、6孔。左侧附管12上设有一个孔,出中音3,其顶部设有一片伴音簧片16。右侧附管13无簧片,无音孔。 

Claims (10)

1.一种高低音转换葫芦丝,该葫芦丝由主管、伴音附管和高音附管组成,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主管消音孔,主管中音6孔用键控制开闭,主管低音6孔的下方依次新设二个孔出“泛音”低音2、1,此二孔用键控制开闭;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其音孔上新设一键,作用是其键打开伴音附管则响,闭合伴音附管则不响;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至三片高音簧片,此管新设八个孔,有反面二孔位置在附管最上方,自上而下分别是消音孔、高音6,正面六个孔是高音5、3、2、1和中音6、7,还有筒音中音5;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一消音键,其作用是盖住两管的消音孔的其中一个孔,使其始终保持其中一个管演奏。
2.一种高低音转换葫芦丝,该葫芦丝由主管、伴音附管和高音附管组成,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主管消音孔,主管中音6孔用键控制开闭,主管反面新设中音4孔用键控制开闭,主管低音6孔的下方依次新设二个孔出“泛音”低音2、1,此二孔用键控制开闭;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其音孔上新设一键,作用是其键打开伴音附管则响,闭合伴音附管则不响;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至三片高音簧片,此管新设八个孔,有反面二孔位置在附管最上方,自上而下分别是消音孔、高音6,正面六个孔是高音5、3、2、1和中音6、7,还有筒音中音5;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一消 音键,其作用是盖住两管的消音孔的其中一个孔,使其始终保持其中一个管演奏。
3.一种高低音转换葫芦丝,该葫芦丝由主管、伴音附管和高音附管组成,其特征在于:主管的上方新设一个主管消音孔,主管中音6孔去掉,主管反面新设中音4孔用键控制开闭,主管低音6孔的下方依次新设二个孔出“泛音”低音2、1,此二孔用键控制开闭;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其音孔上新设一键,作用是其键打开伴音附管则响,闭合伴音附管则不响;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至三片高音簧片,此管新设七个孔,消音孔位置在附管反面最上方,自上而下分别是正面高音孔高音5、3、2、1和中音6、7,还有筒音中音5;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一消音键,其作用是盖住两管的消音孔的其中一个孔,使其始终保持其中一个管演奏。
4.一种高低音转换葫芦丝,该葫芦丝由主管、伴音附管和高音附管组成,原葫芦丝——主管上设有七个孔,其顶部原设有一片簧片;左侧附管上设有一个孔,其顶部设有一片伴音簧片;右侧附管无孔、无簧片,其特征在于:主管的上方新设一个主管消音孔,主管中音6孔去掉,主管低音6孔的下方依次新设二个孔出“泛音”低音2、1,此二孔用键控制开闭;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至三片高音簧片,此管新设六个孔,消音孔位置在附管反面最上方,自上而下正面分别是高音孔3、2、1和中音6、7,还有筒音中音5,其高音孔3用 键控制开闭;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一消音键,其作用是盖住两管的消音孔的其中一个孔,使其始终保持其中一个管演奏。
5.一种高低音转换葫芦丝,该葫芦丝由主管、伴音附管和高音附管组成,其特征在于:主管的上方新设一个主管消音孔,主管中音6孔去掉,主管反面新设中音4孔用键控制开闭;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至三片高音簧片,此管新设七个孔,消音孔位置在附管反面最上方,自上而下分别是正面高音孔高音5、3、2、1和中音6、7,还有筒音中音5;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一消音键,其作用是盖住两管的消音孔的其中一个孔,使其始终保持其中一个管演奏。
6.一种高低音转换葫芦丝,该葫芦丝由主管、伴音附管和高音附管组成,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消音孔,主管中音6孔用键控制开闭;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至三片高音簧片,此管新设八个孔,有反面二孔位置在附管最上方,自上而下分别是消音孔、高音6,正面六个孔是高音5、3、2、1和中音6、7,还有筒音中音5;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一消音键,其作用是盖住两管的消音孔的其中一个孔,使其始终保持其中一个管演奏。
7.一种高低音转换葫芦丝,该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 管组成,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主管中音6孔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控制其键的开闭;主管低音6孔的下方依次新设一个孔,出“泛音”低音2,这个泛音孔用键控制开闭,吹奏时分别用左手小指按起即可;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在伴音附管音孔上新设一键,作用是其键打开伴音附管则响,闭合伴音附管则不响;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片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八个孔;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8.一种高低音转换葫芦丝,该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组成,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主管中音6孔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控制其键的开闭;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片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九个孔,筒音作中音7;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9.一种高低音转换葫芦丝,该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组成,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中音6的上方新设一个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主管中音6孔用键盖住,演奏时用右手大拇指控制其键的开闭;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片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九个孔;在主管与高音附 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10.一种高低音转换葫芦丝,该葫芦丝由主管、高音附管及伴音附管组成,其特征在于:主管反面上方新设一个消音孔,消音孔的作用是其孔打开后,即起到主管音不响的作用;伴音附管顶部增加一片比原伴音簧片低二度的伴音簧片,吹奏时形成三度和弦;高音附管顶部新设一片高音簧片,此附管自上而下设八个孔,筒音作中音6;在主管与高音附管两管的消音孔之间的位置,设消音键。 
CN2009201798812U 2009-09-08 2009-09-08 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110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798812U CN202110810U (zh) 2009-09-08 2009-09-08 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798812U CN202110810U (zh) 2009-09-08 2009-09-08 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10810U true CN202110810U (zh) 2012-01-11

Family

ID=45436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79881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110810U (zh) 2009-09-08 2009-09-08 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11081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0399A (zh) * 2013-08-05 2013-11-13 王勇武 内外转换葫芦丝
CN104347053A (zh) * 2013-08-05 2015-02-11 王勇武 内外转换葫芦丝
CN107134275A (zh) * 2016-02-26 2017-09-05 郭雅志 一种多音葫芦丝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0399A (zh) * 2013-08-05 2013-11-13 王勇武 内外转换葫芦丝
CN104347053A (zh) * 2013-08-05 2015-02-11 王勇武 内外转换葫芦丝
CN104347053B (zh) * 2013-08-05 2019-01-08 王勇武 内外转换葫芦丝
CN107134275A (zh) * 2016-02-26 2017-09-05 郭雅志 一种多音葫芦丝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10810U (zh) 高低音管转换葫芦丝
CN104700824A (zh) 数码乐队弹奏法
CN201369158Y (zh) 高音附管葫芦丝
CN201262822Y (zh) 高八度和弦葫芦丝
CN101833945B (zh) 一种降e超高音唢呐萨克斯管
CN2715290Y (zh) 低音b音笛尾管
CN205541863U (zh) 24孔复音口琴
CN201707889U (zh) 一种降e超高音唢呐萨克斯管
CN203480823U (zh) 一种多音孔的迷你萨克斯
CN208400469U (zh) 一种立式钢琴六音孔全钢板
CN2814598Y (zh) 全开孔系统萨克斯乐器
CN201489802U (zh) 一种改良式文枕琴
CN211455271U (zh) 一种九孔笛
CN2904196Y (zh) 宽音域葫芦丝
CN206946919U (zh) 一种民族管乐器的半音按键装置
CN208538463U (zh) 一种便于掌握含吹咀量的葫芦丝
CN202210406U (zh) 易于吹奏的萨克斯
CN204155601U (zh) 一种音域更宽的竖吹巴乌
CN203839020U (zh) 简便多孔笛
CN213211671U (zh) 一种九孔短箫
CN2924713Y (zh) 三合一大三角钢琴
CN210692064U (zh) 单簧管
CN220796280U (zh) 一种新型音阶排列形式的十孔口琴
CN2819366Y (zh) 加装扩音管的葫芦丝
CN202473194U (zh) 加筝扬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1

Termination date: 201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