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67993U - 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67993U
CN202067993U CN2011200765700U CN201120076570U CN202067993U CN 202067993 U CN202067993 U CN 202067993U CN 2011200765700 U CN2011200765700 U CN 2011200765700U CN 201120076570 U CN201120076570 U CN 201120076570U CN 202067993 U CN202067993 U CN 202067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light
support plate
pliability
emitting di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765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纪永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NTECH ELEC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NNTECH ELEC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NTECH ELEC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NNTECH ELECTRONIC Corp
Priority to CN2011200765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067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67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6799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包含第一壳体、第一端子组、第二壳体以及第二端子组。第一壳体设置于载板上,且具有凹槽以及可挠性卡合部,可挠性卡合部形成于凹槽的一侧。第一端子组设置于第一壳体中,且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凹槽中。第二壳体具有卡合结构,且卡合结构形成于第二壳体对应可挠性卡合部的位置上,且用以卡合可挠性卡合部。第二端子组设置于第二壳体中。其中,当第二壳体自第一壳体拆卸时,可挠性卡合部弯折,以使卡合结构与可挠性卡合部分离。

Description

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尤指一种应用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与载板间的连接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发光二极管发光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且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低能耗、长寿命等优点,已有越来越多的照明工程采用发光二极管为光源。另外,发光二极管可于安全低电压下工作,也可以连续开关闪断。因此,发光二极管遂逐渐成为照明的新趋势。
已知的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照明产品,大多是将发光二极管以焊锡焊接于一金属载板上,再由外部施加电压而使发光二极管发光。然而,已知是采用手工焊接将发光二极管固定于金属基板上,由于,金属机板的散热与导热的速度相当快将造成冷焊、空焊等问题外,以及需要另外的加热过程才能顺利的把接线焊接金属机板上。且另一缺点,由于连接器外观皆是方型的,对于应用于金属机板的发光二极管十分不适用,因为在金属机板上开方型孔的工艺会比圆型的孔,所将花费更多制程时间。
有鉴于此本创作人将常用的方型连接器更改成适合金属机板钻孔工艺的外型(如圆型),并且采用不易吸光的白色光二极管焊接于金属基板上,用以克服先前的技术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包含第一壳体、第一端子组、第二壳体以及第二端子组。第一壳体设置于载板上,且具有凹槽以及可挠性卡合部,可挠性卡合部形成于凹槽的一侧。第一端子组设置于第一壳体中,且具有一端子连接部,端子连接部贯穿第一壳体且位于凹槽中。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凹槽中,第二壳体上形成有穿孔以及卡合结构,且卡合结构形成于第二壳体对应可挠性卡合部的位置上,且用以卡合可挠性卡合部。第二端子组设置于第二壳体中,第二端子组于端子连接部通过穿孔后与端子连接部电性接触。其中,当第二壳体自第一壳体拆卸时,可挠性卡合部弯折,以使卡合结构与可挠性卡合部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利用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凹槽中时,第一端子组的端子连接部可由第二壳体的穿孔与第二端子组形成电性接触。当使用者欲将第二壳体自第一壳体拆卸时,可将第一壳体的可挠性卡合部弯折,由此,可使卡合结构与可挠性卡合部分离,从而将第二壳体自第一壳体的凹槽中抽出。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不仅可简化组装部骤,更可方便地将折卸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设计上更加具有弹性。
附图说明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由以下的创作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第一壳体、第一端子组、第二壳体以及第二端子组的组合图。
图5为图4的侧视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的第一壳体、第一端子组、第二壳体以及第二端子组沿X-X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1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1的分解图。如图1至图3所示,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1包含第一壳体3、第一端子组5、第二壳体7以及第二端子组9。第一壳体3设置于载板11上,且载板11具有至少一发光二极管110(于图2中显示一个),发光二极管110设置于载板11上且与载板11电性连接,且载板11是较佳地为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其亦可为铝板,端视实际需求而定。于此实施例中,载板11的外观为一圆型,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中,载板11的外观亦可为一方型,端视实际需求而定。
第一壳体3具有凹槽30以及可挠性卡合部32,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包含本体34以及突出部36,一破孔112形成于载板11对应突出部36的位置上。本体34设置于载板11上,突出部36突出形成于本体34上,且可经由破孔112穿设载板11而突出于载板11。需说明的是,凹槽30与可挠性卡合部32分别形成于突出部36上,且可挠性卡合部32形成于凹槽30的一侧。换言之,凹槽30及可挠性卡合部32分别与本体34位于载板11相反的两侧(如图1及图2所示)。
另外,第一端子组5设置于第一壳体3中,且第一端子组5包含端子连接部50、抵接部52以及连接部54。连接部54设置于本体34上,且其两端用以连接端子连接部50以及抵接部52。端子连接部50贯穿第一壳体3的本体34而位于凹槽30中,抵接部52抵接于载板11。于实际应用中,抵接部52可以焊接(soldering)的方式与载板11形成电性接触,且同时固定第一壳体3于载板11上,以防止第一壳体3自载板11上脱离。如此一来,上述的设计即可使发光二极管110通过载板11电连接于抵接部52。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端子组5与第一壳体3可以埋入射出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式一体成型,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第一端子组5与第一壳体3亦可设计相对应的组装结构,以达到固定其相对位置的目的。至于组装结构的设计,其是常见于先前技术中,故于此不再赘述。于实际应用中,为加强第一端子组5与第一壳体3的固定效果,第一端子组5另包含有至少一固定部56(于图3中显示二个),连接于连接部54且位于端子连接部50的一侧。固定部56包覆于第一壳体3的本体34中,以增加第一壳体3包覆第一端子组5与的面积,达到加强固定效果的功效。需说明的是,固定部56的数量与位置,视实际需求而定,不以图3中所绘示的为限。
请参阅图3至图6,图4为图1中所示的第一壳体3、第一端子组5、第二壳体7以及第二端子组9的组合图,图5为图4的侧视图,图6为图5中所示的第一壳体3、第一端子组5、第二壳体7以及第二端子组9沿X-X线的剖面图。如图3至图6所示,第二壳体7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壳体3的凹槽30中,且第二壳体7上形成有穿孔70以及卡合结构72。卡合结构72形成于第二壳体7对应可挠性卡合部32的位置上,且第二端子组9设置于第二壳体7中。当第二壳体7组装至第一壳体3上时,卡合结构72可与可挠性卡合部32卡合,以固定第二壳体7与第一壳体3的相对位置,且第一端子组5的端子连接部50于通过穿孔70后,可与第二端子组9电性接触。如此一来,第二端子组9即可由第一端子组5的端子连接部50以及抵接部52,经由载板11而电连接于发光二极管110。于此实施例中,可挠性卡合部32可为一卡槽,且卡合结构72可为一卡勾。
需说明的是,第一壳体3另具有导槽38,且第二壳体7包含一导柱74。导槽38形成于对应导柱74的位置上且用以引导导柱74,以使第二壳体7可顺利进入凹槽30中。如此一来,即可防止于第二壳体7连接于第一壳体3的凹槽30中时,因误插而导致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1损毁的情形发生。另一方面,当使用者欲将第二壳体7自第一壳体3拆卸时,仅需将可挠性卡合部32弯折,以使卡合结构72与可挠性卡合部32分离。由此,第二壳体7即可自第一壳体3脱离,使使用者可轻易完成第二壳体7与第一壳体3的拆卸。上述的第一端子组5以及第二端子组9,并不局限于设置共有四只端子组的设计模式,亦可变更设计各自为三只、四只、五只以上的多个端子作为设计上的变更,以满足客户的产品设计需求。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凹槽中时,第一端子组的端子连接部可由第二壳体的穿孔与第二端子组形成电性接触。当使用者欲将第二壳体自第一壳体拆卸时,可将第一壳体的可挠性卡合部弯折,由此,可使卡合结构与可挠性卡合部分离,从而将第二壳体自第一壳体的凹槽中抽出。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不仅可简化组装部骤,更可方便地将折卸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设计上更加具有弹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第一壳体,设置于一载板上,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凹槽以及一可挠性卡合部,该可挠性卡合部形成于该凹槽的一侧;
一第一端子组,设置于该第一壳体中,该第一端子组具有一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贯穿该第一壳体而位于该凹槽中;
一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该凹槽中,该第二壳体上形成有一穿孔以及一卡合结构,该卡合结构形成于该第二壳体对应该可挠性卡合部的位置上,且用以卡合该可挠性卡合部;以及
一第二端子组,设置于该第二壳体中,该第二端子组于该端子连接部通过该穿孔后与该端子连接部电性接触;
其中,当该第二壳体自该第一壳体拆卸时,该可挠性卡合部弯折,以使该卡合结构与该可挠性卡合部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壳体包含:
一本体,设置于该载板上;以及
一突出部,突出形成于该本体上,该突出部穿设该载板,且该凹槽与该可挠性卡合部分别形成于该突出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端子组包含:
一抵接部,抵接于该载板;以及
一连接部,设置于该本体上,该连接部以其两端延伸至该端子连接部与该抵持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抵接部以焊接的方式与该载板形成电性接触且同时固定该第一壳体于该载板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其其特征在于,中该第一端子组组另包含:
至少一固定部,连接于该连接部且位于该端子连接部的一侧,该固定部包覆于该本体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可挠性卡合部为一卡槽,且该卡合结构为一卡勾。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壳体另具有一导槽,该第二壳体包含一导柱,该导槽形成于对应该导柱的位置上且用以引导该导柱。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载板为一铝板或一电路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载板的外观为一圆型或方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载板具有至少一发光二极管,且该发光二极管电连接于该抵接部。
CN2011200765700U 2011-03-22 2011-03-22 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67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765700U CN202067993U (zh) 2011-03-22 2011-03-22 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765700U CN202067993U (zh) 2011-03-22 2011-03-22 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67993U true CN202067993U (zh) 2011-12-07

Family

ID=45061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76570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67993U (zh) 2011-03-22 2011-03-22 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0679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5782A (zh) * 2012-04-18 2013-10-30 贝尔威勒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Led灯泡及其驱动模块连接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5782A (zh) * 2012-04-18 2013-10-30 贝尔威勒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Led灯泡及其驱动模块连接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9531A (zh) 发光二极管灯管
KR20110012044U (ko) 직관형 led 램프
CN103016990B (zh) Led灯管组件
CN213453109U (zh) 一种方便拼接造型的led光源模组
CN202067993U (zh) 发光二极管用连接器
CN204477970U (zh) 一种led灯光源板与驱动板的平行对接母端连接器及led灯
US8733972B2 (en) Lighting apparatus
CN205303704U (zh) 一种用于灯具上的多功能电连接器
CN203871509U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应用此电连接器的led灯条
CN204647922U (zh) 一种led支架灯
CN205102085U (zh) 连接器及应用此连接器的led灯
CN204922693U (zh) Led液晶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
CN202955556U (zh) 线性光源条灯结构
US20230324034A1 (en) Lamp
CN201954321U (zh) 改良电源连接设计的led灯具
CN104879659A (zh) 一种led支架灯
CN204786188U (zh) 一种直管件及采用该直管件的直管式照明灯管
CN201126766Y (zh) 侧拨带灯按键开关
CN201017904Y (zh) 发光二极管
CN211176719U (zh) 一种新型快速插接灯
CN215522922U (zh) 一种用于t型led的自带绝缘壁的金属堵头
CN204629411U (zh) 一种led灯智能小卡与驱动板的连接器及智能led灯
CN204678131U (zh) 一种led光源结构
CN204403856U (zh) 一体化led直管灯
CN210379495U (zh) 灯具及灯具转接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