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83115U - 侧光式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侧光式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83115U
CN201983115U CN2011200730241U CN201120073024U CN201983115U CN 201983115 U CN201983115 U CN 201983115U CN 2011200730241 U CN2011200730241 U CN 2011200730241U CN 201120073024 U CN201120073024 U CN 201120073024U CN 201983115 U CN201983115 U CN 2019831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luminescence component
lgp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7302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威扬
林琪升
黄绍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PTF Visual Display Fuzhou Ltd
Original Assignee
CPTF Visual Display Fuzhou Ltd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PTF Visual Display Fuzhou Ltd,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iled Critical CPTF Visual Display Fu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07302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831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831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8311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一模块外框、一导光板、至少一发光组件以及一反射罩,其中模块外框具有一中央空间与一光源设置空间,导光板是设置于模块外框的中央空间内,发光组件是设置于模块外框的光源设置空间内,而发光组件与导光板是位于不同的水平位置上,反射罩是设置于模块外框的光源设置空间内,并至少位于发光组件相对于导光板的另一侧,发光组件是用以朝向反射罩发出一光源,且反射罩是用以反射发光组件发出的光源,使光源以平行于导光板的一光轴入射至导光板。本实用新型可增加发光组件发出的光源进入导光板的路径距离,藉此提高A/P比值,使显示质量得以提升。

Description

侧光式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尤指一种可提高发光组件至面板可视区的距离与相邻发光组件的间距的比值(A/P比值)的侧背式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背光模块是液晶显示器中的关键零组件,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块是用来提供充足的光亮度与分部均匀的光源,使液晶显示器具有显示影像的功能。一般而言,背光模块可分为侧光式(edge lighting)与直下式(bottom lighting)两种,其中侧光式背光模块通常具有侧边入射的光源设计,拥有量轻、薄型、低耗电的特色,常是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以及笔记型计算机屏幕的首选。请参考图1以及图2,图1以及图2为习知侧光式背光模块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习知侧光式背光模块100包括一模块外框10,一导光板12,至少一发光组件14,其中发光组件14发出的光源是以平行于导光板12的一光轴直接进入导光板12。
另外,如图2所示,在习知侧光式背光模块100中,相邻发光组件14的间距以P表示,发光组件14的发光表面至显示面板16的可视区AA投影至导光板12的距离以A表示,而发光组件14的发光表面至显示面板16的可视区AA投影至导光板12的距离与相邻发光组件14的间距P的比值(下文以A/P比值表示)可用来判断显示影像的质量,A/P比值愈大对于显示面板发光效应愈佳,而A/P比值愈小时,显示质量会受到影响。举例来说,请参考图3A以及图3B,图3A以及图3B为不同A/P比值的显示模块的示意图。如图3A所示,其中发光组件14的间距P实质上为1mm,而发光组件14的发光表面至显示面板的可视区AA投影至导光板12的距离A实质上为1.2mm,此时A/P比值实质上为1.2。如图3B所示,背光模块中发光组件14的间距P实质上加大为2mm,而发光组件14的发光表面至显示面板的可视区AA投影至导光板12的距离A实质上为1.2mm,此时A/P比值实质上为0.6。比较图3A以及图3B可知,在较高A/P比值的情况下(如图3A所示),导光板12可提供显示面板的可视区AA较均匀的光源,而A/P比值降低时(如图3B所示),导光板12提供的光源会产生区域性亮暗不均的现象,而产生热点(hot spot)H,而降低显示质量。
基于成本、总耗电量、散热以及环保等考虑,发光组件的数目必须减少。因此在不改变面板尺寸的情况下,发光组件14的间距P会相对增加。然而,在不缩小显示面板16的可视区AA的情况下,习知的侧光式背光模块100的发光组件14的发光表面至显示面板的可视区AA投影至导光板12的距离A已受到结构设计上的限制而无法相对应增加,因此无法提升A/P比值而造成显示质量的下降。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以提高A/P比值,进而提升显示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模块外框,该模块外框定义出一中央空间与一光源设置空间,其中该光源设置空间是位于该中央空间的一侧;一导光板,设置于该模块外框的该中央空间内;至少一发光组件,设置于该模块外框的该光源设置空间内,其中该发光组件与该导光板是位于不同的水平位置上;以及一反射罩,设置于该模块外框的该光源设置空间内,并至少位于该发光组件相对于该导光板的另一侧,其中该发光组件是用以朝向该反射罩发出一光源,且该反射罩是用以反射该发光组件发出的该光源,使该光源以平行于该导光板的一光轴入射至该导光板。
进一步地,其中该模块外框具有一向底部突出的结构,以形成该光源设置空间。
进一步地,其中该发光组件是设置于该光源设置空间的底部,且该发光组件的一水平位置低于该导光板的一水平位置。
进一步地,其中该反射罩包括至少一上反射面以及至少一下反射面,且该发光组件所发出的该光源是先经由该下反射面的反射至该上反射面,再藉由该上反射面的反射而进入该导光板。
进一步地,其中该模块外框具有一向上突出的结构,以形成该光源设置空间。
进一步地,其中该发光组件是设置于该光源设置空间的顶部,且该发光组件的一水平位置高于该导光板的一水平位置。
进一步地,其中该反射罩包括至少一上反射面以及至少一下反射面,且该发光组件所发出的该光源是先经由该上反射面的反射至该下反射面,再藉由该下反射面的反射而进入该导光板。
进一步地,其中该发光组件包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该侧光式背光模块可增加发光组件发出的光源进入导光板的路径距离,藉此提高A/P比值,使显示质量得以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以及图2为习知侧光式背光模块结构的示意图。
图3A以及图3B为不同A/P比值的显示模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侧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Figure 2011200730241100002DEST_PATH_IMAGE001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作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样的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别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别的基准。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当中所提及的「包括」是为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
请参考图4与图5,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如图4与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200包括一模块外框20、一导光板22、至少一发光组件24以及一反射罩26。其中模块外框20定义出一中央空间20C与一光源设置空间20L,而发光组件24是设置于中央空间20C的一侧。导光板22是设置于模块外框20的中央空间20C。发光组件24是设置于模块外框20的光源设置空间20L内,其中发光组件24与导光板22是位于不同的水平位置上。另外,反射罩26是设置于模块外框20的光源设置空间20L内,并至少位于发光组件24相对于导光板22的另一侧,其中发光组件24会朝向反射罩26发出一光源L,且反射罩26是用以反射发光组件24发出的光源L,使光源L以平行于导光板22的一光轴入射至导光板22。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外框20具有一向底部突出的结构,以形成光源设置空间20L,而发光组件24是设置于光源设置空间20L的底部,且发光组件24的一水平位置实质上低于导光板22的一水平位置。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罩26包括至少一上反射面26a以及至少一下反射面26b,且发光组件24所发出的光源L是先经由下反射面26b的反射至上反射面26a,再藉由上反射面26a的反射而进入导光板22。换言之,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发光组件24所发出的光源L的发射方向是背向于入射导光板22的方向。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反射罩26具有上反射面26a以及下反射面26b,但不限于此,反射罩26亦可为弧形或是其它形状具有上述反射效果的设计。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中,发光组件24是为发光二极管(LED),但不限于此,亦可为有机发光组件(OLED)或其它发光组件。
请再参考图5,相较于习知的侧光式背光模块,本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200利用模块外框20的向底部突出的结构形成光源设置空间20L,以增加光源L进入导光板22的路径距离,例如光源L从发光组件24发射至下反射面26b的路径距离A1、光源L从下反射面26b反射至上反射面26a的路径距离A2以及光源L从上反射面26a进入导光板22的路径距离A3。在本实施例中,光源设置空间20L的一宽度W1实质上仅略大于光源L从上反射面26a进入导光板22的路径距离A3。然而,利用反射罩26的反射,发光组件24发出的光源L进入导光板22的路径距离可增加为A1+A2+A3。因此,在不增加光源设置空间20L的宽度W1以及不缩小显示面板的可视区的情况下,仍可提高A/P比值,使显示质量得以提升。另外,根据前文所述,本实施例将发光组件24以一背向于导光板22的方式设置于光源设置空间20L内,并利用反射罩26使光源L以平行于导光板22的一光轴入射至导光板22。由于光源L是以平行于导光板22的一光轴入射至导光板22,因此可减少光源L在导光板22中发散的能量损失,进而提升光利用率。
请参考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侧视图。为了比较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相同的组件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且相同的组件以及其功能在此不加以赘述。在本实施例中,侧光式背光模块300的模块外框20具有一向上突出的结构,以形成光源设置空间30L,而发光组件24是设置于光源设置空间30L的顶部,且发光组件24的一水平位置实质上高于导光板22的一水平位置。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罩26包括至少一上反射面26a以及至少一下反射面26b,且发光组件24所发出的光源L是先经由上反射面26a的反射至下反射面26b,再藉由下反射面26b的反射而进入导光板22。另外,相较于习知的侧光式背光模块,本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300利用模块外框20的向上突出的结构形成光源设置空间30L,以增加光源L进入导光板22的路径距离,如光源L从发光组件24发射至上反射面26a的路径距离a1,光源L从上反射面26a反射至下反射面26b的路径距离a2以及光源L从下反射面26b进入导光板22的路径距离a3。在本实施例中,光源设置空间30L的一宽度W2实质上仅略大于光源L从下反射面26b进入导光板22的路径距离a3。然而,利用反射罩26的反射,发光组件24发出的光源L进入导光板22的路径距离可增加为a1+a2+a3。因此,在不增加光源设置空间30L的宽度W2以及不缩小显示面板的可视区的情况下,仍可提高A/P比值,使显示质量得以提升。
综上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具有向底部突出或是向下突出的模块外框以形成光源设置空间,其中发光组件是以背向于导光板的方式设置于光源空间内,而发光组件发出的光源经过反射罩反射的后以平行于导光板的光轴入射至导光板。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加光源设置空间的宽度以及不缩小显示面板的可视区的情况下,仍可等效的提高A/P比值,使显示质量得以提升。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可采用窄边框的设计而达到良好的影像质量,因此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8)

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模块外框,该模块外框定义出一中央空间与一光源设置空间,其中该光源设置空间是位于该中央空间的一侧;
一导光板,设置于该模块外框的该中央空间内;
至少一发光组件,设置于该模块外框的该光源设置空间内,其中该发光组件与该导光板是位于不同的水平位置上;以及
一反射罩,设置于该模块外框的该光源设置空间内,并至少位于该发光组件相对于该导光板的另一侧,其中该发光组件是用以朝向该反射罩发出一光源,且该反射罩是用以反射该发光组件发出的该光源,使该光源以平行于该导光板的一光轴入射至该导光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模块外框具有一向底部突出的结构,以形成该光源设置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发光组件是设置于该光源设置空间的底部,且该发光组件的一水平位置低于该导光板的一水平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反射罩包括至少一上反射面以及至少一下反射面,且该发光组件所发出的该光源是先经由该下反射面的反射至该上反射面,再藉由该上反射面的反射而进入该导光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模块外框具有一向上突出的结构,以形成该光源设置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发光组件是设置于该光源设置空间的顶部,且该发光组件的一水平位置高于该导光板的一水平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反射罩包括至少一上反射面以及至少一下反射面,且该发光组件所发出的该光源是先经由该上反射面的反射至该下反射面,再藉由该下反射面的反射而进入该导光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发光组件包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
CN2011200730241U 2011-03-18 2011-03-18 侧光式背光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831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730241U CN201983115U (zh) 2011-03-18 2011-03-18 侧光式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730241U CN201983115U (zh) 2011-03-18 2011-03-18 侧光式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83115U true CN201983115U (zh) 2011-09-21

Family

ID=44610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73024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83115U (zh) 2011-03-18 2011-03-18 侧光式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831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9539A (zh) * 2012-05-10 2013-11-1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导光板以及使用该导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WO2014015533A1 (zh) * 2012-07-23 2014-01-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器背框及液晶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9539A (zh) * 2012-05-10 2013-11-1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导光板以及使用该导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3389539B (zh) * 2012-05-10 2016-06-0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导光板以及使用该导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WO2014015533A1 (zh) * 2012-07-23 2014-01-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器背框及液晶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103344A1 (en) Edge-lighting led backlight and lcd thereof
CN202152969U (zh) 一种下扩散片及其侧光源led背光模块
CN102767762A (zh) 背光模组
WO2007078064A1 (en) Light guide device and back lighting modul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0451770C (zh) 背光模块
CN103092272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平面显示装置及背光模块
CN203363863U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1622411U (zh) 直下式背光面板
CN201611069U (zh) 背光模块胶框的弹性结构
CN201983115U (zh) 侧光式背光模块
CN101876424A (zh) 侧面入光式背光组件的背板
CN202327857U (zh) 一种高亮度超薄型背光源
CN202433648U (zh) 一种液晶电视及直下式液晶显示模组
CN202049303U (zh) 液晶模组
CN101471974A (zh) 屏幕与按键共用背光光源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3949043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2580846U (zh) 一种直下式led面光源
CN203465537U (zh) 电子纸屏幕智能手表
CN202629831U (zh) 背光模组
CN201420997Y (zh) 一种新型背光源
CN201477331U (zh) 荧光照明的led背光显示器
CN201539782U (zh) 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
CN202629925U (zh) 一种导光机构及便携式移动终端
CN202501254U (zh) 平板型led灯
CN202493942U (zh) 平板led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HINA PROJECTION TUB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60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604

Address after: 350015, Xingye Road, Mawei Science Park, Fujian, Fuzhou 1, China

Patentee after: Fuzhou Huaying Video & Telecom Co., Ltd.

Address before: 350015, Xingye Road, Mawei Science Park, Fujian, Fuzhou 1, China

Patentee before: Fuzhou Huaying Video & Telecom Co., Ltd.

Patentee before: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

Termination date: 201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