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10982U - 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和插拔面板 - Google Patents

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和插拔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82U
CN201910982U CN2011200172419U CN201120017241U CN201910982U CN 201910982 U CN201910982 U CN 201910982U CN 2011200172419 U CN2011200172419 U CN 2011200172419U CN 201120017241 U CN201120017241 U CN 201120017241U CN 201910982 U CN201910982 U CN 2019109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ail
cantilever
described guide
panel
suppor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1724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光智
万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01724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109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109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1098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nting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和插拔面板。本实用新型中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包括:固定于插拔面板的侧边的底座,连接所述底座、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的第一悬臂,连接所述底座、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的第二悬臂。由于防振装置不需要固定在导轨所在的侧壁,因而也就不存在为了确保例如铆钉等固定件的安装空间而限制防振装置的安装位置的问题,使得防振装置的安装数量和位置能够更加灵活,例如,插拔面板的侧边可安装任意数量的防振装置、且防振装置的位置可以任意设置。

Description

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和插拔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拔面板的安装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装设有该防振装置的一种插拔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通设备的集成度也随之越来越高。现有数通设备的机箱通常包括多个槽位,相应的槽位中可插入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面板,从而通过多个电路面板的特定功能的集成,实现数通设备的标准配置。但是,除了插入有上述电路面板的槽位之外,通常还会预留有用于扩展数通设备功能的空闲槽位,而这些空闲槽位中通常还需要插入不具有特定功能的备用面板。
如图1所示,机箱1的两个侧壁11的内侧,在对应每个槽位的位置处均具有一对导轨12。备用面板2的每个侧边23位于对应侧的侧壁11的导轨12内,即可实现备用面板2沿导轨12的插入、拔出。为了便于备用面板2沿导轨12的插入、拔出,导轨12的宽度通常会大于备用面板2的每个侧边23处的厚度,即,备用面板2的每个侧边23与对应侧的侧壁11的导轨12采用间隙配合。
这种情况下,当备用面板2沿着导轨12插入机箱1内部之后,备用面板2的前端21的两侧会通过螺钉固定于机箱1的两个侧壁11,但备用面板2的后端22则会由于上述的间隙配合而形成悬置状态。处于悬置状态的备用面板2的后端22在机箱1受到振动、或受到机箱1内散热气流的冲击时,就会发生振动、并产生异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利用一防振结构来稳定备用面板2的后端22。具体参见图2,每一导轨32靠近备用面板2的后端22的一端开口外侧,均设置有一金属防振结构33。该金属防振结构33通过铆钉34固定于机箱3的侧壁31、并具有延伸至导轨32两侧的一对金属弹片330。金属防振结构33所具有的一对金属弹片330能够从导轨32的外侧通过导轨32上表面和下表面开设的缺口35伸入至导轨32内部、并夹持位于导轨32内的备用面板2的侧边23,从而,即可在靠近备用面板2的后端22的位置处对备用面板2的侧边23实现弹性支撑,以避免备用面板2的后端22形成悬置状态。
然而,由于固定金属防振结构33所使用的铆钉34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而导轨32的宽度又不足以满足铆钉34所需要的空间,因此,铆钉34只能够固定在导轨32靠近备用面板2的后端22的一端开口外侧,从而,就使得金属防振结构33的安装位置被限制在靠近备用面板2的后端22的位置处。而且,采用金属防振结构33,还需要在导轨32开设出相应的缺口35,从而还增加了额外的加工工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装设有该防振装置的一种插拔面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包括:
可固定于插拔面板的侧边的底座;
连接所述底座朝向所述侧边的外侧的边缘、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的第一悬臂;
连接所述底座朝向所述侧边的外侧的边缘、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的第二悬臂。
优选地,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倾斜、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使得所述第一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下表面倾斜、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使得所述第二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倾斜,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挤压所述导轨的上表面的第一凸起,使得所述第一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下表面倾斜,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所述导轨的下表面、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挤压所述导轨的下表面的第二凸起,使得所述第二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相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底座进一步可套接于所述面板本体的侧边的安装柱的柱状腔体,以及,与所述柱状腔体连通的安装孔、其可用于螺钉穿过并固定于所述柱状腔体内套接的所述安装柱。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插拔面板,包括一面板本体,所述面板本体的侧边固定有防振装置,所述防振装置包括:
固定于所述面板本体的侧边的底座;
连接所述底座朝向所述侧边的外侧的边缘、并可在所述面板本体的侧边插入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的第一悬臂;
连接所述底座朝向所述侧边的外侧的边缘、并可在所述面板本体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的第二悬臂。
优选地,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倾斜、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使得所述第一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下表面倾斜、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使得所述第二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倾斜,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挤压所述导轨的上表面的第一凸起,使得所述第一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下表面倾斜,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所述导轨的下表面、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挤压所述导轨的下表面的第二凸起,使得所述第二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相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面板本体的侧边进一步具有空心腔体的安装柱;所述底座在对应所述安装柱的位置处进一步具有套接于所述安装柱的柱状腔体,并进一步具有与所述柱状腔体连通的安装孔;螺钉穿过所述安装孔、并固定于所述柱状腔体内套接的所述安装柱。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振装置,可通过其底座固定于插拔面板的侧边,并利用与底座相连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支撑插拔面板的侧边所在导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由于防振装置不是固定在导轨所在的侧壁,因而也就不存在为了确保例如铆钉等固定件的安装空间而限制防振装置的安装位置的问题,使得防振装置的安装数量和位置能够更加灵活,例如,插拔面板的侧边可安装任意数量的防振装置、且防振装置的位置可以任意设置。而且,由于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是从导轨的内部实现支撑,因而也不需要在导轨开设任何缺口,从而避免了额外的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装设有备用插拔面板的机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于机箱导轨处设置的防振结构的示意图;
图3a和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防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防振装置安装于备用插拔面板时的分解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防振装置安装于备用插拔面板后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装设有如图6所示的备用插拔面板的机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C-C向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防振装置不需要固定在导轨所在的侧壁,以便于消除例如铆钉等固定件需要安装空间的问题,从而消除由于安装空间过大而限制安装位置的问题,进而使得防振装置的安装数量和位置能够更加灵活。而且,用于实现弹性支撑的结构也不需要从导轨外侧伸入至导轨内,以便于避免在导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开设缺口。
如图3a和3b所示(图3a和图3b中所标注的方向“上”和“下”是指防振装置5安装后的方向),本实施例中满足上述条件的防振装置5包括:底座50、第一悬臂51、第二悬臂52。其中:
底座50呈扁平状,其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安装孔501、下表面在对应每个安装孔501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一个柱状腔体502,每个安装孔501与其对应的柱状腔体502连通;且,底座50的一侧边缘的一端连接第一悬臂51的根部51a、另一端连接第二悬臂52的根部52a;
第一悬臂51的端部51b从第一悬臂51的根部51a向第二悬臂52的根部52a方向延伸、并略微向上倾斜,第二悬臂52的端部52b从第二悬臂52的根部52a向第一悬臂51的根部51a方向延伸、并略微向下倾斜,从而,形成第一悬臂51的端部51b和第二悬臂52的端部52b相向设置、并上下交错;
此外,第一悬臂51的端部51b还具有向上的第一凸起51c,第二悬臂52的端部52b则具有向下的第二凸起52c。
参见图4和图5、并结合图3a和3b,防振装置5可安装于备用面板本体40的侧边43。具体说:
备用面板本体40的侧边43的内侧,在靠近备用面板本体40的后端42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放置防振装置5的凹槽44,凹槽44的底面在对应柱状腔体502的位置处又具有相应的安装柱45;
将底座50连接第一悬臂51根部51a和第二悬臂52根部52a的一侧边缘朝向备用面板本体40的侧边43外侧,再将底座50的柱状腔体502套接于对应的安装柱45,然后,将螺钉6穿过与每个柱状腔体502连通的安装孔501、并固定于每个空心腔体502内的安装柱45。
按照上述方式,即可将防振装置5的底座50固定于备用面板本体40的侧边43的内侧,参见图6。
此后,参见图7至图9、并结合图3a和3b,侧边43装设有防振装置5的备用面板本体40可插入至机箱1两侧壁11的任一对导轨12之间。
机箱1的两个侧壁11的内侧,在对应每个槽位的位置处均具有一对导轨12,将备用面板4的每个侧边43的外侧插入至对应侧的侧壁11的导轨12内;
此时,由于防振装置5的底座50安装于备用面板本体40的侧边43的内侧,因而该底座50并未插入至导轨12内部;
由此可知,由于底座50既不是固定在导轨12所在的侧壁11,因而也就不存在现有技术中为了确保例如铆钉等固定件的安装空间而限制防振装置的安装位置的问题,使得防振装置的安装数量和位置能够更加灵活,例如,插拔面板的侧边可安装任意数量的防振装置、且防振装置的位置可以任意设置(需要于相应的位置处开设凹槽44、并设置安装柱45);进而可知,由于安装件所需的安装空间不会限制防振装置的安装位置的问题,因此,除了利用螺钉6之外的其他安装方式,本实施例同样可以采用其他安装件来将底座50安装于备用面板本体40的侧边43的内侧,只是需要将例如安装孔501、柱状腔体502、安装柱45等相关的安装结构调整为适当的其他形态而已。
与此同时,由于底座50连接第一悬臂51根部51a和第二悬臂52根部52a的一侧边缘朝向备用面板本体40的侧边43外侧,因而第一悬臂51和第二悬臂52均插入在导轨12内部;
而且,特别参见图9,由于第一悬臂51的端部51b略微向上倾斜、并具有向上的第一凸起51c,因而使得该第一凸起51c能够挤压导轨12的上表面121,从而使得第一悬臂51能够支撑于导轨12的上表面121;同样地,由于第二悬臂52的端部52b略微向下倾斜、并具有向下的第二凸起52c,因而使得该第二凸起52c能够挤压导轨12的下表面122,从而使得第二悬臂52能够支撑于导轨12的下表面122。
由于第一悬臂51能够支撑于导轨12的上表面121、第二悬臂52能够支撑于导轨12的下表面122,因而通过第一悬臂51对导轨12的上表面121的弹性支撑、以及第二悬臂52对导轨12的下表面122的弹性支撑,避免备用面板4的后端42形成悬置状态。而且,由于第一悬臂51和第二悬臂52是从导轨12的内部实现支撑,因而也不需要在导轨12开设任何缺口,从而避免对机箱1所采用的额外的加工。
另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悬臂51的端部51b和第二悬臂52的端部52b相向设置,使得第一凸起51c与第二凸起52c相互靠近,因此,第一悬臂51对导轨12的上表面121的弹性支撑受力点与第二悬臂52对导轨12的下表面122的弹性支撑受力点也就相对集中,从而能够确保更好的防振效果。但即便第一悬臂51的端部51b和第二悬臂52的端部52b并不采用相向设置的方式,即第一悬臂51的根部51a的位置和/或第二悬臂52的根部52a的位置略做改变,也仅仅是无法产生更好的防振效果而已,但并不会影响第一悬臂51和第二悬臂52通过弹性支撑而产生的防振作用。
而且,第一悬臂51和第二悬臂52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
例如,第一悬臂51的端部51b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凸起51c,而是设置端部51b具有更大的倾斜角度、使端部51b能够直接支撑于导轨12的上表面121,这样,也能够实现第一悬臂51对导轨12的上表面121的弹性支撑;和/或,第二悬臂52的端部52b可以不具有第二凸起52c,而是设置端部52b具有更大的倾斜角度、使端部52b能够直接支撑于导轨12的下表面122,这样,也能够实现第二悬臂52对导轨12的下表面122的弹性支撑;
再例如,第一悬臂51的端部51b可以不向上倾斜,而是设置第一凸起51c具有更大的高度、以确保第一凸起51c能够支撑于导轨12的上表面121,这样,也能够实现第一悬臂51对导轨12的上表面121的弹性支撑;和/或,第二悬臂52的端部52b可以不向下倾斜,而是设置第二凸起52c具有更大的高度、以确保第二凸起52c能够支撑于导轨12的下表面122,这样,也能够实现第二悬臂52对导轨12的下表面122的弹性支撑。
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同时确保第一悬臂51在备用面板本体40的侧边43插入导轨12时支撑于导轨12的上表面121、第二悬臂52在备用面板本体40的侧边43插入导轨12时支撑于导轨12的下表面122,第一悬臂51和第二悬臂52可以采用任一种能够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想到的具体结构。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具有与本文所述的备用面板具有相同的轨道插拔原理的插拔面板来说,均可以采用本实施例。而且,如果选用塑料材质来实现防振装置,则相比于现有的金属防振结构33能够降低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防振装置包括:
可固定于插拔面板的侧边的底座;
连接所述底座朝向所述侧边的外侧的边缘、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的第一悬臂;
连接所述底座朝向所述侧边的外侧的边缘、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的第二悬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倾斜、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使得所述第一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下表面倾斜、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使得所述第二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倾斜,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挤压所述导轨的上表面的第一凸起,使得所述第一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下表面倾斜,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所述导轨的下表面、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挤压所述导轨的下表面的第二凸起,使得所述第二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相向设置。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进一步可套接于所述面板本体的侧边的安装柱的柱状腔体,以及,与所述柱状腔体连通的安装孔、其可用于螺钉穿过并固定于所述柱状腔体内套接的所述安装柱。
6.一种插拔面板,包括一面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本体的侧边固定有防振装置,所述防振装置包括:
固定于所述面板本体的侧边的底座;
连接所述底座朝向所述侧边的外侧的边缘、并可在所述面板本体的侧边插入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的第一悬臂;
连接所述底座朝向所述侧边的外侧的边缘、并可在所述面板本体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的第二悬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拔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倾斜、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使得所述第一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下表面倾斜、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使得所述第二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拔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倾斜,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所述导轨的上表面、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挤压所述导轨的上表面的第一凸起,使得所述第一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朝向所述导轨的下表面倾斜,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所述导轨的下表面、并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挤压所述导轨的下表面的第二凸起,使得所述第二悬臂可在所述插拔面板的侧边插入所述导轨时支撑于所述导轨的下表面。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拔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悬臂的端部相向设置。
10.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拔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本体的侧边进一步具有空心腔体的安装柱;
所述底座在对应所述安装柱的位置处进一步具有套接于所述安装柱的柱状腔体,并进一步具有与所述柱状腔体连通的安装孔;
螺钉穿过所述安装孔、并固定于所述柱状腔体内套接的所述安装柱。
CN2011200172419U 2011-01-19 2011-01-19 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和插拔面板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109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172419U CN201910982U (zh) 2011-01-19 2011-01-19 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和插拔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172419U CN201910982U (zh) 2011-01-19 2011-01-19 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和插拔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10982U true CN201910982U (zh) 2011-07-27

Family

ID=44303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17241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10982U (zh) 2011-01-19 2011-01-19 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和插拔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109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8761A (zh) * 2015-10-14 2016-02-17 浙江华鑫实业有限公司 Mdu机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8761A (zh) * 2015-10-14 2016-02-17 浙江华鑫实业有限公司 Mdu机框
CN105338761B (zh) * 2015-10-14 2018-01-30 浙江华鑫实业有限公司 Mdu机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94097Y (zh) 振动测试装置
CN200990233Y (zh) 磁架模组
RU2007141685A (ru) Распределительный шкаф дл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го монтажного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WO2013123041A1 (en) Modular stackable shelving framework and equipment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CN201910982U (zh) 插拔面板的防振装置和插拔面板
CN201590605U (zh) Pod/pdu机箱
CN103455112A (zh) 风扇固定装置
KR101327639B1 (ko) 후크걸림 방식을 이용한 분전반 브라켓
CN113668760A (zh) 一种装配式高低位连接插挂结构
CN207316833U (zh) 一种led驱动板的安装结构
CN101657082B (zh) 一种插接式机架及插接装置
CN219592856U (zh) 一种托盘结构
CN202190002U (zh) 加固型开关设备的数据采集装置
JP2005011158A (ja) 二側に拡張スロットを具えたライザーカード装置
KR200215435Y1 (ko) 전자통신장비 설치용 랙 어셈블리
CN103388643B (zh) 板卡插箱的减振装置以及板卡插箱
CN102568538A (zh) 硬盘支架
CN210377259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计算机减震机箱
CN104345838A (zh) 电子装置
CN202443366U (zh) 一种横向固定的主板
CN207264267U (zh) 一种机械硬盘固定支架
CN209746457U (zh) 一种卡扣式电脑主机
CN213082915U (zh) 一种内置双防浪板安装的固定防转结构
CN213720508U (zh) 办公桌
JP5112177B2 (ja) 端子台の記号板取付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Xinhua thre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uas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