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02191U - 侧开门防喷盒 - Google Patents
侧开门防喷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902191U CN201902191U CN201020699905XU CN201020699905U CN201902191U CN 201902191 U CN201902191 U CN 201902191U CN 201020699905X U CN201020699905X U CN 201020699905XU CN 201020699905 U CN201020699905 U CN 201020699905U CN 201902191 U CN201902191 U CN 2019021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uid cylinder
- piston
- door
- fixed
- end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tuator (AREA)
Abstract
一种侧开门防喷盒,其下液缸上方增设有上液缸,打开上活塞可以更换密封胶筒,关闭上活塞可以封闭密封胶筒继续进行作业,提高了油田工人的工作效率和测井作业效率。对于降低作业成本、提高采油率具有显著成效。此外,通过在上液缸下端套装圆螺母,上液缸外围增设侧开门,且在作业过程中侧开门锁死在关闭位置,使侧开门上下两端分别顶在上液缸下端盖的下端面以及圆螺母的上端面上,保证连续油管输送作业过程中上活塞始终处于关闭位置以封闭密封胶筒,即使误操作时,也不能打开上活塞,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用连续油管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开门防喷盒。
背景技术
防喷盒是油田用于连续油管修井、洗井、辅助电缆测井作业中防止井涌、井喷等事故发生的井口安全设备。目前,连续油管的作业大多采用单液缸防喷盒。在连续油管作业过程中需要更换已磨损的胶筒时,必须先将井口关闭,再将单液缸防喷盒解体后才能更换密封胶筒,大大降低了油田工人的工作效率和采油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侧开门防喷盒,采用双液缸结构,解决单液缸防喷盒不能在连续油管作业过程中更换密封胶筒的缺陷,提高了油田工人的工作效率和测井作业效率。对于降低作业成本、提高采油率具有显著成效。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侧开门防喷盒,具有下液缸(9),下活塞(14)位于下液缸(9)中,下液缸下端盖(15)固定在下液缸(9)的下端,且下液缸下端盖(15)的下端连接有接头(22),下活塞(14)内的上端插装有下压套(8),转换接头Ⅰ(12)与下液缸(9)的上端连通,转换接头Ⅱ(13)与下液缸(9)的下端连通。所述下液缸(9)的上端固定有立柱Ⅰ(20),立柱Ⅰ(20)的上端固定有上液缸下端盖(6),上液缸下端盖(6)上固定有立柱Ⅱ(21),立柱Ⅱ(21)的上端固定有上液缸上端盖(1),上液缸(4)固定在上液缸下端盖(6)与上液缸上端盖(1)之间;上活塞(5)的上端位于上液缸(4)中,上活塞(5)的下端套装在下压套(8)及下活塞(14)的上端,上活塞(5)的下端外壁上套装有圆螺母(11);筒体(2)的上端固定在上液缸上端盖(1)的中心孔上,下端插装在上活塞(5)中,密封胶筒(7)位于上活塞(5)中,并处于筒体(2)的下端与下压套(8)的上端之间,且密封胶筒(7)的上端面与筒体(2)的下端面之间插装有两半圆形的安装环(23);侧开门(16)通过其上固定的轴套(19)铰接在立柱Ⅰ(20)上,且轴套(19)上装有锁紧螺钉(10),侧开门(16)位于上活塞(5)的外围,并使侧开门(16)的上下两端分别顶在上液缸下端盖(6)的下端面以及圆螺母(11)的上端面上;转换接头Ⅲ(17)与上液缸(4)的上端连通,转换接头Ⅳ(18)与上液缸(4)的下端连通。
所述侧开门(16)为两扇相互对称的弧形门,分别铰接在两个立柱Ⅰ(20)上,且密贴在上活塞(5)的外壁上。
所述下液缸上(9)的上端均布有四根立柱Ⅰ(20),上液缸下端盖(6)固定在四根立柱Ⅰ(20)的上端,上液缸下端盖(6)上对称固定有八根立柱Ⅱ(21),上液缸上端盖(1)固定在八根立柱Ⅱ(21)的上端。
所述筒体(2)由外套(24)和插装固定在外套(24)内的内衬(25)构成,且外套(24)的上端固定在上液缸上端盖(1)的中心孔上,下端插装在上活塞(5)中,内衬(25)的下端头外形呈倒锥形(26),倒锥形(26)的锥面上套装有与之配合的下端面也呈锥形的隔圈(27),并使隔圈(27)的上端面顶在外套(24)的下端面上;所述倒锥形(26)及隔圈(27)位于上活塞(5)内;所述安装环(23)位于倒锥形(26)下端面与密封胶筒(7)上端面之间。
所述密封胶筒(7)的上端面具有环状倒锥形凸台(28),安装环(23)的下端面形状与密封胶筒(7)的上端面形状相吻合;密封胶筒(7)的下端面具有环状锥形凸台(29),下压套(8)的上端面形状与密封胶筒(7)的下端面形状相吻合。
所述内衬(25)由多节相互连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液缸上方增设上液缸,打开上活塞可以更换密封胶筒,关闭上活塞可以封闭密封胶筒继续进行作业,提高了油田工人的工作效率和测井作业效率。对于降低作业成本、提高采油率具有显著成效。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液缸下端套装圆螺母,上液缸外围增设侧开门,且在作业过程中侧开门锁死在关闭位置,使侧开门上下两端分别顶在上液缸下端盖的下端面以及圆螺母的上端面上,保证连续油管输送作业过程中上活塞始终处于关闭位置以封闭密封胶筒,即使误操作时,也不能打开上活塞,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图4为图1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3、4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侧开门防喷盒,具有下液缸9,下活塞14位于下液缸9中,下液缸下端盖15固定在下液缸9的下端,且下液缸下端盖15的下端连接有接头22,下活塞14内的上端插装有下压套8,转换接头Ⅰ12与下液缸9的上端连通,转换接头Ⅱ13与下液缸9的下端连通。
下液缸9的上端固定有四根均布的立柱20,上液缸下端盖6固定在四根立柱Ⅰ20的上端,上液缸下端盖6上对称固定有八根立柱Ⅱ21,上液缸上端盖1固定在八根立柱Ⅱ21的上端,上液缸4固定在上液缸下端盖6与上液缸上端盖1之间;上活塞5的上端位于上液缸4中,上活塞5的下端套装在下压套8及下活塞14的上端,上活塞5的下端通过其外壁上带有的外螺纹套装有圆螺母11;筒体2的上端固定在上液缸上端盖1的中心孔上,下端插装在上活塞5中,密封胶筒7位于上活塞5中,并处于筒体2的下端与下压套8的上端之间;两扇相互对称的弧形侧开门16通过其上固定的轴套19分别铰接在两个立柱Ⅰ20上,且轴套19上装有锁紧螺钉10,侧开门16密贴在上活塞5的外壁上,并使侧开门16的上下两端分别顶在上液缸下端盖6的下端面以及圆螺母11的上端面上;转换接头Ⅲ17与上液缸4的上端连通,转换接头Ⅳ18与上液缸4的下端连通。
所述筒体2由外套24和插装固定在外套24内相互连接的多节内衬25构成,且外套24的上端固定在上液缸上端盖1的中心孔上,下端插装在上活塞5中,内衬25的下端头外形呈倒锥形26,倒锥形26的锥面上套装有与之配合的下端面也呈锥形的隔圈27,并使隔圈27的上端面顶在外套24的下端面上;所述倒锥形26及隔圈27位于上活塞5内;倒锥形26下端面与密封胶筒7上端面之间插装有两半圆形的安装环23。所述密封胶筒7的上端面具有环状倒锥形凸台28,安装环23的下端面形状与密封胶筒7的上端面形状相吻合;密封胶筒7的下端面具有环状锥形凸台29,下压套8的上端面形状与密封胶筒7的下端面形状相吻合。
当连续油管自筒体2的上端口穿过本实用新型向井下输送时,从转换接头Ⅰ13处的油口给下液缸9的下端打液压油(最高控制压力21MPa),下活塞14向上运动通过下压套8轴向挤压密封胶筒7使其压缩变形密封连续油管外侧缝隙从而密封井液。与此同时,隔圈27将挤压密封胶筒7的轴向力分解为一部分径向力,通过筒体2的内衬25的下端面作用在安装环23上;再通过安装环23的下端面作用在密封胶筒7的上端面,由于安装环23的下端面与密封胶筒7的上端面为锥面配合,加之下压套8的上端面与密封胶筒7的下端面也为锥面配合,使密封胶筒7将连续油管包裹的更紧密,密封性能更好。
当作业过程中需要更换密封胶筒7时,从转换接头Ⅱ12处的油口给下液缸9的上端打液压油(最高控制压力21MPa)使已压缩变形的密封胶筒7释放松开。然后松开锁紧螺钉10,将两扇侧开门16向外拉动使其让开圆螺母11向上移动的空间。此时从转换接头Ⅳ18处的油口给上液缸4的下端打液压油(最高控制压力21MPa),推动上活塞5上移而露出密封胶筒7,此时先从两侧将安装环23取出,然后就可以将密封胶筒7取出进行更换,安装时先将密封胶筒7安装到位,然后再自两侧将安装环23插装到位。更换完密封胶筒7后从转换接头Ⅲ17处的油口给上液缸4的上端打液压油,推动上活塞5下移而封闭密封胶筒7。此时将侧开门16向里转动使其密贴在上活塞5的外壁上,并将锁紧螺钉10拧紧,将侧开门16锁死在关闭位置,使侧开门16上下两端分别顶在上液缸下端盖的下端面以及圆螺母的上端面上,保证连续油管输送作业过程中上活塞始终处于关闭位置以封闭密封胶筒,此时就可以继续作业了。即使误操作时,由于侧开门16的下端顶在圆螺母的上端面上,上端顶在上液缸下端盖的下端面上,圆螺母11向上移动的空间被侧开门16封闭,进而使上活塞被锁死不能向上移动,密封胶筒7始终处于封闭状态,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Claims (6)
1.一种侧开门防喷盒,具有下液缸(9),下活塞(14)位于下液缸(9)中,下液缸下端盖(15)固定在下液缸(9)的下端,且下液缸下端盖(15)的下端连接有接头(22),下活塞(14)内的上端插装有下压套(8),转换接头Ⅰ(12)与下液缸(9)的上端连通,转换接头Ⅱ(13)与下液缸(9)的下端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液缸(9)的上端固定有立柱Ⅰ(20),立柱Ⅰ(20)的上端固定有上液缸下端盖(6),上液缸下端盖(6)上固定有立柱Ⅱ(21),立柱Ⅱ(21)的上端固定有上液缸上端盖(1),上液缸(4)固定在上液缸下端盖(6)与上液缸上端盖(1)之间;上活塞(5)的上端位于上液缸(4)中,上活塞(5)的下端套装在下压套(8)及下活塞(14)的上端,上活塞(5)的下端外壁上套装有圆螺母(11);筒体(2)的上端固定在上液缸上端盖(1)的中心孔上,下端插装在上活塞(5)中,密封胶筒(7)位于上活塞(5)中,并处于筒体(2)的下端与下压套(8)的上端之间,且密封胶筒(7)的上端面与筒体(2)的下端面之间插装有两半圆形的安装环(23);侧开门(16)通过其上固定的轴套(19)铰接在立柱Ⅰ(20)上,且轴套(19)上装有锁紧螺钉(10),侧开门(16)位于上活塞(5)的外围,并使侧开门(16)的上下两端分别顶在上液缸下端盖(6)的下端面以及圆螺母(11)的上端面上;转换接头Ⅲ(17)与上液缸(4)的上端连通,转换接头Ⅳ(18)与上液缸(4)的下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开门防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开门(16)为两扇相互对称的弧形门,分别铰接在两个立柱Ⅰ(20)上,且密贴在上活塞(5)的外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开门防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液缸上(9)的上端均布有四根立柱Ⅰ(20),上液缸下端盖(6)固定在四根立柱Ⅰ(20)的上端,上液缸下端盖(6)上对称固定有八根立柱Ⅱ(21),上液缸上端盖(1)固定在八根立柱Ⅱ(21)的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开门防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由外套(24)和插装固定在外套(24)内的内衬(25)构成,且外套(24)的上端固定在上液缸上端盖(1)的中心孔上,下端插装在上活塞(5)中,内衬(25)的下端头外形呈倒锥形(26),倒锥形(26)的锥面上套装有与之配合的下端面也呈锥形的隔圈(27),并使隔圈(27)的上端面顶在外套(24)的下端面上;所述倒锥形(26)及隔圈(27)位于上活塞(5)内;所述安装环(23)位于倒锥形(26)下端面与密封胶筒(7)上端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开门防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胶筒(7)的上端面具有环状倒锥形凸台(28),安装环(23)的下端面形状与密封胶筒(7)的上端面形状相吻合;密封胶筒(7)的下端面具有环状锥形凸台(29),下压套(8)的上端面形状与密封胶筒(7)的下端面形状相吻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开门防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25)由多节相互连接而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699905XU CN201902191U (zh) | 2010-12-30 | 2010-12-30 | 侧开门防喷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699905XU CN201902191U (zh) | 2010-12-30 | 2010-12-30 | 侧开门防喷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902191U true CN201902191U (zh) | 2011-07-20 |
Family
ID=44272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699905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02191U (zh) | 2010-12-30 | 2010-12-30 | 侧开门防喷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90219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71897A (zh) * | 2010-12-30 | 2011-05-25 | 宝鸡市赛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 侧开门防喷盒 |
CN106703738A (zh) * | 2017-02-24 | 2017-05-24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连续油管防喷盒 |
-
2010
- 2010-12-30 CN CN201020699905XU patent/CN20190219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71897A (zh) * | 2010-12-30 | 2011-05-25 | 宝鸡市赛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 侧开门防喷盒 |
CN102071897B (zh) * | 2010-12-30 | 2013-07-10 | 宝鸡市赛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 侧开门防喷盒 |
CN106703738A (zh) * | 2017-02-24 | 2017-05-24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连续油管防喷盒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71897B (zh) | 侧开门防喷盒 | |
CN201902191U (zh) | 侧开门防喷盒 | |
CN201843563U (zh) | 一种机械式井下内外一体防喷器 | |
CN202937219U (zh) | 一种唇式锥面自封防喷修井装置 | |
CN106761525A (zh) | 抢喷井口和抢喷方法 | |
CN110469286A (zh) | 一种用于带压压裂的合压井口装置 | |
CN202338318U (zh) | 分层压裂控制装置 | |
CN202055795U (zh) | 双层筒状胶芯环形防喷器 | |
CN206233895U (zh) | 水平井堵水工艺管柱 | |
CN2816341Y (zh) | 泄压式封井器 | |
CN202832357U (zh) | 螺杆泵井断杆防喷器 | |
CN202731809U (zh) | 多功能封井防盗井口 | |
CN202596641U (zh) | 油、水、气井作业管柱防顶装置 | |
CN201851079U (zh) | 防盗油防冻取样阀 | |
CN203066925U (zh) | 油井双管防喷器 | |
CN201083109Y (zh) | 一种背压阀 | |
CN2742120Y (zh) | 油井捞砂作业井口防喷器 | |
CN201588584U (zh) | 旁通式采油井口装置 | |
CN204804749U (zh) | 防喷的油管头及其油气井口装置 | |
CN205349275U (zh) | 一种注蒸汽抽油井用的密闭装置 | |
CN204663452U (zh) | 全封闭防喷井口装置 | |
CN204984333U (zh) | 连续油管封井器 | |
CN201843562U (zh) | 整体式大流量套管头 | |
CN202810690U (zh) | 一种锯齿形螺纹安全接头 | |
CN201902189U (zh) | 一种防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30710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