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77591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77591U
CN201877591U CN2010202146397U CN201020214639U CN201877591U CN 201877591 U CN201877591 U CN 201877591U CN 2010202146397 U CN2010202146397 U CN 2010202146397U CN 201020214639 U CN201020214639 U CN 201020214639U CN 201877591 U CN201877591 U CN 2018775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face
electric connector
conducting terminal
plug div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1463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游万益
戴宏骐
张勇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21463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8775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775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7759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基座及自基座向前延伸形成插接部的绝缘本体、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及盖板。盖板组设于绝缘本体的插接部并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对接部。盖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自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收容平板状第一对接部的若干对接部收容槽。盖板具有前端缘,其部分突伸入对接部收容槽的下方/上方以形成有保护狭槽。第一导电端子的前端缘收容于该保护狭槽内。本实用新型的盖板保护第一导电端子的前端缘不与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碰触,避免静电释放(ESD)现象的发生。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输信号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应用非常广泛,通常来讲,可以分为桌上型电脑用电连接器、笔记本电脑用电连接器、手机用电连接器、消费性电子用电连接器,以及其他应用。USB(Universal Serial Bus)连接器是各种设备中的电连接器常见的一种通用接口。通常,我们提到USB连接器是指符合USB 2.0说明书标准的电连接器,其包括四根导电端子,分别为一根电源端子、一对传输数据的信号端子及一根接地端子。USB连接器的应用场合为连接周边设备,例如鼠标、键盘、打印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外部存储设备等。
然而,USB2.0仅能满足中低速率的信号传输,对于影音类文件,动辄文档大小达到1-2GB的情况下,现有USB2.0的传输速率显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数字媒体的日益普及以及传输文件的不断增大——甚至超过25GB,快速同步即时传输已经成为必要的性能需求。因此,2007年左右,在Intel公司的主导下,由英特尔、惠普(HP)、NEC、NXP半导体以及德州仪器(TexasInstruments)等公司共同开发出USB3.0技术,其应用领域包括个人计算机、消费及移动类产品的快速同步即时传输。
USB3.0很好的兼容了现有的USB2.0,其在现有USB2.0的基础上增设另外一组导电端子用于高速信号传输。增设的这组导电端子包括两对差分信号端子组以及位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组之间的接地端子用来消除高速信号传输的串音干扰。目前,很多公司都在积极研发、制造USB3.0连接器,然而,由于 在原有尺寸已经很紧凑的USB2.0的框架下又增设了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五根导电端子,如何组装两组导电端子或者制造具有两组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成为业者积极开发的课题。通常,为了节约组配空间,很多生产厂商采用射出成型技术将一组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成型为一体,然后再组装另外一组导电端子。然而,射出成型成本高、技术门槛高,在单价目益降低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利于生产厂商提高竞争力和抢占市场。此外,由于电连接器是安装在设有各种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其导电端子通常保留在对接端用来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电性连接。对接时,携带相反电荷的一对对接电连接器之间会产生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现象。事实上,当人与电连接器或导电端子接触时就能够产生ESD。而且,当周围环境的湿度降低50%或以下时,人体积聚的静电荷产生的瞬间电压可超过20000伏。通常情况下,ESD产生的电流很小,但产生的电压却足以摧毁一些电子装置,尤其是电路板电路元件。因此,当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时,若产生ESD现象则很容易损坏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ESD保护且易于组装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及盖板。绝缘本体具有基座及自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插接部。第一导电端子具有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一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突伸出插接部外的非弹性平板状第一对接部、收容于基座及插接部内的第一固持部及自第一固持部延伸并突伸出基座的第一尾部。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收容于插接部后部的弹性第二对接部、固持收容于基座内的第二固持部及自第二主体部延伸并突伸出基座的第二尾部。盖板组设于绝缘本体的插接部并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盖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自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收容平板状第一对接部的若干对接部收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板具有前端缘,其部分突伸入对接部收容槽的下方或上方以形成有保护狭槽,第一导电端子的前端缘收容于该保护狭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对接部及第一固持部位于相互平行的不同水平面内,其中第一导电端子具有连接部连接第一对接部及第一固持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板的第二表面向第一表面之方向开设有上述对接部收容槽,盖板的前端缘于对接部收容槽下方延伸形成有保护部,上述保护狭槽形成于该保护部与对接部收容槽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板具有相对前端面及后端面,插接部具有与盖板的后端面相对的前端面,盖板或插接部自其后端面或前端面沿对接方向凹设形成有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连接部的若干连接部收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收容槽开设于盖板的后端面,所述连接部抵靠插接部的前端面并收容于连接部收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部或者盖板自其前端面或后端面延伸形成有与连接部收容槽间隔设置的若干结合部,盖板或插接部的后端面或前端面凹设形成有干涉收容上述结合部的配合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结合部及配合孔为楔形以增强盖板及绝缘本体间的结合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部及盖板分别于各自的前端面及后端面沿对接方向凹设形成有一对对正槽,一对导引突块分别收容于对正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分别沿相对的方向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盖板于第一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后组装于插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还具有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位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接地端子,其中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用于传输高速信号,另外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用于接收高速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盖板的保护狭槽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对接部的前端缘,避免与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壳体之间产生碰触,避免ESD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盖板的立体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盖板及导引突块的部分立体组合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沿图7中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7中B-B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侧视立体组合图,其中部分结构局部剖视;
图11是沿图10中C-C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其揭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的立体分解图。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2、组设于绝缘本体2内的五根第一导电端子3、组设于绝缘本体2内的四根第二导电端子4、包覆组设于绝缘本体2外围的壳体5及组设于绝缘本体2前部的盖板7。在本实施例中, 电连接器100符合USB3.0传输标准并兼容A型USB2.0传输界面。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于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2包括矩形基座21及自该基座21前表面中部向前延伸形成的插接部22。自基座21后表面向前延伸开设有矩形收容空间210。基座21沿对接方向贯通开设有位于上方的一排第一端子收容通道211及位于下方的一排第二端子收容通道212。收容空间210为U形,其每一侧壁2102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扣肋部2101。U形支撑臂214自基座21前表面下方两侧向前延伸,其延伸至插接部22下方中部用来支撑壳体5。
插接部22具有位于上方的第一支撑面221及位于下方的第二支撑面222。四根第二端子收容槽224自第二支撑面222向上凹设并分别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212连通。五根第一端子收容槽223与对应第一端子收容通道211连通并于插接部22内部延伸穿设。第一支撑面221向下延伸开设有若干开槽2210,这些开槽2210分别与第一端子收容槽223连通,且其宽度小于第一收容槽223的宽度,即第一支撑面221部分遮盖第一端子收容槽223。第一端子收容槽223与第二端子收容槽224沿前后方向分别占据第二支撑面221及第二支撑面222,其中第一端子收容槽223与插接部22的前端面225连通。第二端子收容槽224邻近该前端面225。请特别参阅图3及图4并结合图8及图9,自插接部22的前端面225向前间隔延伸形成有四个楔形结合部226,每一结合部226位于相邻两个第一端子收容槽223之间的横向位置。插接部22前端面225的上端被向后部分切除形成第一台阶部228。一弧状结构自插接部22的前端面225下端向前突伸形成第二台阶部229。插接部22自左、右端缘处向后延伸开设有一对对正槽227,其位于第一、第二台阶部228、229之间的高度位置处。
请参阅图1至图2并结合图8及图9,第一导电端子3自前向后组入绝缘本体2内。第一导电端子3包括干涉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通道211内及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槽223内的第一固持部32、突露于插接部22的前端面225外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平板状第一对接部31、连接第一对接部31及第一 固持部32的连接部34及自第一固持部32垂直向下延伸并暴露于收容空间210内的第一尾部33。其中,连接部34略呈L形分别连接位于不同水平面内的第一固持部32及第一对接部31。连接部34连接具有相同宽度的第一对接部31及第一固持部32,连接部34的宽度小于第一对接部31及第一固持部32的宽度。组装于绝缘本体2后的连接部34贴合插接部22的前端面225。第一对接部31两侧缘及第一固持部32的两侧缘均可以设置若干倒刺以提高第一导电端子3与盖板7及绝缘本体2之间的保持力。于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固持部32的后部两侧缘设置有若干倒刺(干涉部)320。五根第一导电端子3包括用于高速信号传输之两对差分信号端子组及位于中间的接地端子。一组差分信号端子组用来接收信号,另外一组差分信号端子组用来传输信号。接地端子位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组之间以减小串音干扰。当第一导电端子3自前向后组入绝缘本体2后,其第一尾部33被向下弯折收容于收容空间210内。
请参阅图1至图2并结合图9,第二导电端子4自后向前组设于绝缘本体2内。第二导电端子4包括干涉收容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212内的平板状第二固持部42、自第二固持部42向前延伸并向下弹性弯折的第二对接部41及自第二固持部42向后延伸然后向下弯折的第二尾部43。其中,第二固持部42邻近第二尾部43的两侧设有若干倒刺(干涉部)420用来与第二端子收容通道212干涉配合。第二对接部41部分收容于第二端子收容槽224内,其弯折的前端410突露出第二支撑面222用来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性导通。第二尾部43收容于收容空间210内并与第一尾部33形成前、后两排设置。四根第二导电端子4符合A型USB 2.0传输标准,其依次为电源端子、一对正、负数据端子及接地端子。
请参阅图1至图2并结合图7至图11,壳体5为金属板材冲压形成,其包括呈矩形的、由相对的顶壁51、底壁52及相对之左、右侧壁53及后壁54围设形成的收容腔55,壳体5干涉包覆于绝缘本体2的基座21外围,底壁52与插接部22的第二支撑面222围设形成对接空间101用来收容对接连接器与 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4的对接部31、41形成电性导通。除后壁54外,其余壁均开设形成有若干弹性抵压部56,这些抵压部56弹性抵压于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壳体上以便对电连接器100形成屏蔽保护。壳体5自前向后组设于绝缘本体2上,其后部与基座21卡扣配合,底壁52收容于插接部22与支撑臂214之间。后壁54最后被向下弯折并将收容空间210封闭。左、右侧壁53后部向下延伸形成可卡扣于电路板上的卡扣57,其固持壳体5并与电路板形成电性导通。壳体5与绝缘本体2组配后,第一、第二对接部31、41突露于对接空间101内,第一固持部32部分面对壳体5的顶壁51。
请参阅图1至图2并结合图7至图9,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还包括间隔元件6,其自下向上卡扣组设于绝缘本体2的收容空间210内用来间隔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4的尾部33、43。该间隔元件6包括设有位于后排的五个第一固持孔61及位于前排的四个第二固持孔62的主体部60、自主体部60横向两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对扣持部63及自主体部60后缘向上延伸形成的挡止部64。当间隔元件6组设于绝缘本体2的收容空间210内时,扣持部63末端的扣钩630与肋部2101卡扣配合用来固定间隔元件6。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4的尾部33、43分别穿过第一、第二固持孔61、62后可以电性连接至电路板(未图示)。
请参阅图1至图2并结合图5至图11,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盖板7大致为矩形块状,其具有矩形主体部70。该主体部70具有相对的前端面73及后端面74,及与前、后端面73、74相互垂直的相对的第一表面71及第二表面72。若干对接部收容槽720自第二表面72向上凹陷一定距离形成。这些对接部收容槽720与形成于插接部22上的第二端子收容槽223位于不同水平面上用以收容第一导电端子3的第一对接部31。每一对接部收容槽720并未与前端面73相连通,盖板7的前端缘(未标号)位于对接部收容槽720下方的部分形成一弧形保护部721。该保护部721与对接部收容槽720底部形成有保护狭槽7210,第一导电端子3的前端缘310收容于该保护狭槽7210内并被保护 部721所保护。如此,可防止第一对接部31的前端缘310直接面对对接连接器,更可避免与对接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发生接触,亦即避免ESD现象的发生,从而更好的保护电器元件。自盖板7的后端面74向前端面73的方向延伸形成有四个与插接部22的楔形结合部226对应的楔形配合孔741。每一配合孔741位于相邻两个对接部收容槽720之间的横向位置处并与结合部226紧密收容配合以将盖板7组装于绝缘本体2上。五个连接部收容槽742自后端面74向前端面73方向延伸一定距离形成,其与上述楔形配合孔741间隔设置于后端面74上并对应于相应对接部收容槽720。连接部收容槽742的宽度小于对接部收容槽720的宽度,上述第一导电端子3的连接部34夹持收容于插接部22前端面225与盖板7的连接部收容槽742之间。盖板7于位于最外侧的一对连接部收容槽742的外侧分别向前端面73方向凹设形成有对正槽745,其分别与插接部22的一对对正槽227对正连通,一对导引突块8分别组设于对正槽227及对正槽745内并长于结合部226用以增加盖板7与绝缘本体2之间的预配性及结合强度,相对提高电连接器100的可靠度。此外,对应于插接部22的第一台阶部228及第二台阶部229,盖板7于临近后端面74的上端缘处突伸一定距离形成有与第一台阶部228卡合的第一突出部743。盖板7于临近后端面74的下端缘处向远离前端面73的方向突伸一定距离形成有与第二台阶部229卡合的第二突出部744,如图8及图9所示。因此,通过上述配合结构及配合方式,盖板7与绝缘本体2可以紧密结合并将连接部34及第一对接部31收容于盖板7及绝缘本体2之间。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组装顺序为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4分别从绝缘本体2的前方及后方组入绝缘本体2内,然后盖板7从绝缘本体2前方组入绝缘本体2中共同收容第一导电端子3。间隔元件6自下向上组入绝缘本体2的收容空间210内,最后壳体5组入绝缘本体2。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4利用现有冲压模具即可以完成冲压成型,且第一导电端子3的非弹性第一对接部31采用Z形构 造,构型简单,避免现有U形构型的对接部需要再次弯折的繁琐工序,同时能保证足够的结合强度及可靠度。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4均采用成本较低的组装方式分别从相对的方向组入绝缘本体2,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4的对接部31、41均位于绝缘本体2同一侧方向上,即第二支撑面222同侧方向上。其还可以将对接部31、41分别设置于绝缘本体2的不同侧面,本实用新型的组配方案均可以实现。此外,盖板7与插接部22共同配合收容第一导电端子3,其杜绝第一导电端子3的前端缘310与对接电连接器之间产生ESD现象,提供电连接器100足够的保护。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仅以该电连接器作为示例,在实际应用中任何类型的电连接器均适用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所作的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变化,仍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主张的范围中。

Claims (11)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及盖板;绝缘本体具有基座及自基座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插接部;第一导电端子具有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一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突伸出插接部外的非弹性平板状第一对接部、收容于基座及插接部内的第一固持部及自第一固持部延伸并突伸出基座的第一尾部;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收容于插接部后部的弹性第二对接部、固持收容于基座内的第二固持部及自第二主体部延伸并突伸出基座的第二尾部;盖板组设于绝缘本体的插接部并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对接部,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自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收容平板状第一对接部的若干对接部收容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具有前端缘,其部分突伸于对接部收容槽的下方或上方以形成有保护狭槽,第一导电端子的前端缘收容于该保护狭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及第一固持部位于相互平行的不同水平面内,其中第一导电端子具有连接部连接第一对接部及第一固持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第二表面向第一表面的方向开设有上述对接部收容槽,盖板的前端缘于对接部收容槽下方延伸形成有保护部,上述保护狭槽形成于该保护部与对接部收容槽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具有相对的前端面及后端面,插接部具有与盖板的后端面相对的前端面,盖板或插接部自其后端面或前端面沿对接方向凹设形成有收容第一导电端子的连接部的若干连接部收容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收容槽开设于盖板的后端面,所述连接部抵靠插接部的前端面并收容于连接部收容槽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或盖板自其前端面或后端面延伸形成有与连接部收容槽间隔设置的若干结合部,盖板或插接部的后端面或前端面凹设形成有干涉收容上述结合部的配合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及配合孔为楔形以增强盖板及绝缘本体间的结合力。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及盖板分别于各自的前端面及后端面沿对接方向凹设形成有一对对正槽,一对导引突块分别收容于对正槽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分别沿相对的方向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盖板于第一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后组装于插接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还具有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位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之接地端子,其中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用于传输高速信号,另外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用于接收高速信号。 
CN2010202146397U 2010-06-04 2010-06-04 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775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146397U CN201877591U (zh) 2010-06-04 2010-06-04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146397U CN201877591U (zh) 2010-06-04 2010-06-04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77591U true CN201877591U (zh) 2011-06-22

Family

ID=44165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1463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77591U (zh) 2010-06-04 2010-06-04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87759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0787A (zh) * 2010-06-04 2011-12-07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4917854A (zh) * 2014-03-12 2015-09-16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装置
CN108605066A (zh) * 2016-02-04 2018-09-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金属壳体的电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0787A (zh) * 2010-06-04 2011-12-07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4917854A (zh) * 2014-03-12 2015-09-16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装置
CN104917854B (zh) * 2014-03-12 2017-08-25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装置
CN108605066A (zh) * 2016-02-04 2018-09-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金属壳体的电子装置
CN108605066B (zh) * 2016-02-04 2020-12-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金属壳体的电子装置
US11157040B2 (en) 2016-02-04 2021-10-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metal hous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23305U (zh) 电连接器
CN102244325A (zh) 电连接器
US9337588B2 (en)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CN101409395B (zh) 插座电连接器及插头电连接器
CN201113076Y (zh) 插座电连接器
US7927145B1 (en) USB female connector
CN201097426Y (zh) 插座电连接器
US9537272B2 (en) Reinforc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CN201303172Y (zh) 电连接器
CN101364692B (zh) 插座电连接器
US8187039B2 (en) Sharable socket structure
US800258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tructures for preventin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US1130307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solation plate
CN201877591U (zh) 电连接器
US914798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duce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US20050106944A1 (en) Card connector
US6805585B1 (en) Low profil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923134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895024B (zh) 电连接器
CN102270785A (zh) 电连接器
CN201690006U (zh) 电连接器
CN102270787A (zh) 电连接器
CN201758192U (zh) 电连接器
CN204577681U (zh) 同轴线缆连接器
TWM505087U (zh) 電連接器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