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68670U - 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68670U
CN201868670U CN201020584046XU CN201020584046U CN201868670U CN 201868670 U CN201868670 U CN 201868670U CN 201020584046X U CN201020584046X U CN 201020584046XU CN 201020584046 U CN201020584046 U CN 201020584046U CN 201868670 U CN201868670 U CN 2018686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boss
insulating trip
contact
mak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8404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承强
李圣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INNING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INNI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INNING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INNI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58404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8686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686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6867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体、绝缘片,该绝缘体由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扣合而成,该第一绝缘体上的与该第二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L形凸台,该第二绝缘体上的与第一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分别设置有与该第一L形凸台相配合的凹槽,该第一绝缘体上的与第二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有多个L形凸扣,该第二绝缘体上的与该第一绝缘体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有与所述L形凸扣相配的多个第二L形凸台;以及用于将该绝缘片连接于该第一绝缘体或该第二绝缘体上的连接机构。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简化成型模具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绝缘体与绝缘片之间的正常配合。

Description

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种用于通信设备内的线缆连接的器件,它与相应的线缆组装后,与安装在PCB板端的插座连接器插合,实现电信号的传输,并结合线缆的特点对电信号进行EMI屏蔽保护。
目前市面上常有的产品结构模式如下图1所示,主要由上屏蔽壳101、十字沉头螺钉102、下屏蔽壳103、弹片104、十字盘头螺钉105、电信号端子106、下绝缘体107、绝缘片108、上绝缘体109、铁壳110等零部件构成,并通过下绝缘体110结合面两端设有的T形扣111、和燕尾凸扣112与上绝缘体120结合面上对应的T形槽121(见图2b)、上绝缘体结合面上设有的燕尾槽122来实现上、下绝缘体之间的固定和扣合(见图2a),同时通过下绝缘体结合面上间隔设有的凸台113和绝缘片108上对应的方形孔1081来实现下绝缘体与绝缘片之间的固定与扣合(见图3a和3b)。由于是通过下绝缘体结合面两端设有的T形扣111与上绝缘体结合面上对应的T形槽121(见图2b),图2a中是上、下绝缘体之间扣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b是扣合结构局部示意图,即图2a中标号A的放大图,下绝缘体设置的燕尾凸112与上绝缘体结合面上设有的燕尾槽122来实现上、下绝缘体之间的固定和扣合(见图4和图4b),从图2a和2b中,通过T形扣与T形槽实现上、下绝缘体之间的扣合,及从图4a和4b中可以看出,通过下绝缘体设置的燕尾凸112与上绝缘体结合面上设有的燕尾槽122来实现上、下绝缘体之间的扣合,可以看出上、下绝缘体之间扣合时扣合件的配合面较多,由于对扣合面上设置的燕尾槽和燕尾凸台的位置关系和二者之间配合的松紧度要求比较高,因此其成型的模具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由于燕尾凸台和燕尾扣配合前端的倒插不够或者倒插错动时,形成上、下绝缘体间以及上下绝缘体与绝缘片间干涉,上下绝缘体无法按正常的导向插入到正常的配合状态,如图5a和5b所示,其中图5a和5b分别是绝缘体两端的扣合结构,而C和D都表示会干涉的部位;尤其是当其中的绝缘片比较薄,而绝缘片上又必须开有与下绝缘体凸台配合的方口和进浇口时,会导致绝缘片强度不够高,绝缘片的变形和强度不够高而导致绝缘片出现变形或者绝缘片相对于绝缘体出现前后或左右错动,从而导致上下绝缘体与绝缘片间无法正常配合的情况,从而无法保证组装产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能保证产品的性能。
此外,如图6所示是铁壳变形示意图,由于铁壳加工存在的缺陷性,铁壳冲压成形后梯形口的中间会有内缩的趋势,如图中箭头所示,因此不能保证组装成品的框口尺寸,可能会导致不能正常插入焊接在PCB板上的插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上、下绝缘体之间相扣合时T形槽和T形扣之间扣合的接触面和燕尾凸台和燕尾凸扣之间扣合的接触面较多而导致成型的模具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密度插头连接器,包括外壳、绝缘体、绝缘片和两组电信号端子,该绝缘体由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扣合而成,所述两组电信号端子中的一组嵌入所述第一绝缘体,另外一组嵌入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绝缘片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之间,间隔所述两组电信号传输端子,所述第一绝缘体上的与所述第二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L形凸台,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与第一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L形凸台相配的凹槽,所述第一绝缘体上的与第二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有多个L形凸扣,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有与所述L形凸扣相配的多个第二L形凸台;以及用于将所述绝缘片连接于所述第一绝缘体或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连接机构。
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所述第一绝缘体上的与所述绝缘片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绝缘片的第一槽,所述绝缘片上与所述第一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槽相配合的第一凸台;
优选地,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与所述绝缘片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的第二槽,所述绝缘片上与所述第二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槽相配合的第二凸台。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与所述外壳内表面相接触的接触面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外壳内表面相干涉的第三凸台。
优选地,所述凹槽是U形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槽是方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槽是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台为方形凸台。
优选地,所述第二凸台为方形凸台。
优选地,所述外壳为梯形铁壳。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绝缘体上的与第二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L形凸台与第二绝缘体上的与第一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L形凸台相配的凹槽之间的扣合,并且通过第一绝缘体上的与第二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有多个L形凸扣与第二绝缘体上的与第一绝缘体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有与所述L形凸扣相配的多个第二L形凸台之间的扣合,由于第一L形凸台与凹槽之间的扣合的接触面及L形凸扣与第二L形凸台之间的扣合的接触面较少,简化了成型模具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通过在第一绝缘体上的与所述绝缘片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绝缘片的第一槽及在绝缘片上与所述第一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槽相配合的第一凸台,或者通过在第二绝缘体上的与所述绝缘片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的第二槽及在绝缘片上与所述第二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槽相配合的第二凸台来实现绝缘体与绝缘片之间的扣合,加强了绝缘片的强度,也保证了绝缘体与绝缘片之间的正常配合,从而保证组装产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保证产品的性能。
再者,由于在第一、第二绝缘体的嵌入所述外壳内表面的接触面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三凸台,通过该凸台与铁壳内表面相干涉来纠正和补偿铁壳在成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形,进而保证外壳的尺寸,保证了与插座组装的可行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a是上、下绝缘体之间通过T形扣与T形槽的扣合结构示意图;图2b是标注A的放大图;
图3a是绝缘片与下绝缘体扣合的结构图;图3b是绝缘片与下绝缘体扣合后的剖视图;图3c是凸台与方形孔之间扣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上下绝缘体之间通过燕尾凸台与燕尾凸扣的扣合结构示意图;图4b是标注B的放大图;
图5a是T形扣与T形槽之间的干涉示意图,图5b是燕尾凸台与燕尾凸扣之间的干涉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铁壳变形示意图;
图7a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插接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b是电信号端子与第一绝缘体组装之前的机构示意图;图7c是电信号端子与第一绝缘体的组装示意图;图7d是电信号端子与第一绝缘体组装后结构示意图;图7e时是电信号端子与第一绝缘体组装后的剖视图;
图8a是通过上L形凸台与U形凹槽扣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8b是标号E的放大图;图8c是通过上L形凸扣与下L行凸台扣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8d是标号F的放大图;
图9a是通过第一方槽与第一凸台扣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9b是扣合后的整体剖视图,图9c是标号G的放大图,图9d是第一绝缘体的第一凸台的结构示意图;图9e是绝缘片上的第一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第一绝缘体的第一凸台的结构示意图,图10b是第二绝缘体的第二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是第一、第二绝缘体扣合后与梯形铁壳内表面干涉的剖视图,图11b是第一绝缘体与梯形铁壳干涉的局部剖视图,图11c是第二绝缘体与梯形铁壳干涉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该高密度插头连接器包括插接主体和壳体(图中均未示)组成,为了方便理解,见下面详细描述。
如图7a所示,所述插接主体包括绝缘片1、绝缘体2、梯形铁壳3和两组电信号端子4,十字沉头螺钉5,十字盘头螺钉6,压线片7,其中绝缘体2包括第一绝缘体21,第二绝缘体22,所述插接主体还包括与第一绝缘体21对应的第一屏蔽壳210,与该第二绝缘体22对应的第二屏蔽壳220,两组电信号端子4包括第一电信号端子41和第二电信号端子(图中未示出),具体地,电信号端子41和电信号端子都含有2排电信号端子,本实施例中,所有的电信号端子的型号、规格和形状都一样。
第一绝缘体21上设置有供第一电信号端子41嵌入第一绝缘体21的嵌入槽211(见图8c),第二绝缘体22上设置有供第二电信号端子嵌入所述第二绝缘体22的嵌入槽221(见图8c),第一电信号端子41通过嵌入槽211嵌入第一绝缘体21,第二电信号端子通过嵌入槽221嵌入第二绝缘体22上,绝缘片3位于所述第一电信号端子41与第二电信号端子之间。为了方便理解,以第一绝缘体21为例,下面附图来描述绝缘体上如何插入电信号端子,其中,如图7b为第一电信号端子41与第一绝缘体21组装之前的结构图,图7c为第一电信号端子41插入所述第一绝缘体21的组装示意图,图7d是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e是组装后的剖视图。
如图8a和8b所示,第一绝缘体21上的与第二绝缘体22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L形凸台212,第二绝缘体22上的与第一绝缘体扣合的接触面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L形凸台212相配合的凹槽222;如图8c和图8d所示,第一绝缘体21上的与第二绝缘体22相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有多个L形凸扣213,第二绝缘体22上的与第一绝缘体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多个有与所述L形凸扣213相配合的第二L形凸台223。
如图9a及9b所示,作为优选,本实施中,绝缘片1通过第二绝缘体22来固定和扣合,如图9c和9d所示,第二绝缘体22上的与绝缘片1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该绝缘片的第二槽224,如图9e所示,绝缘片1上的与所述第二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与该第二槽相配合的第二凸台11。
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凹槽222的槽口是U形凹槽,第二槽224是方槽,与之相对应的第二凸台32是方形凸台,第二槽224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的槽,而第二凸台32可以设计成与之相配合的其他形状的凸台,此处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绝缘体之间是通过以下方式扣合,首先是通过在第一绝缘体21上的与第二绝缘体22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设置的第一L形凸台212与在第二绝缘体22上的与第一绝缘体21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设置的U形凹槽222之间的扣合(见图8a和图8b),具体地,图8a中体现了第一、第二绝缘体扣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b中是扣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即图8a中标号E的放大图,还通过在第一绝缘体21的与第二绝缘体22相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的L形凸扣213与在第二绝缘体22的与第一绝缘体21相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的第二L形凸台223之间的扣合(见图8c和图8d)来实现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之间的扣合,具体地,图c中体现了第一、第二绝缘体扣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d是扣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即图8c中标号F的放大图。
通过上述方式来实现第一绝缘体21、第二绝缘体22之间的扣合,由于第一L形凸台与凹槽之间的扣合的接触面及L形凸扣与第二L形凸台之间的扣合的接触面少,简化了成型模具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绝缘体22上的方槽224与绝缘片1上的第二凸台11实现第二绝缘体22与绝缘片1之间的扣合与固定(见图9a、9b、9c和9d),具体地,图9a是第二绝缘体22与绝缘片1扣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9b是扣合后的剖视图,图9c是扣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即图9b中标号G的放大图,图9d是第二绝缘体22的方槽224的结构示意图,图9e是绝缘片1中第二凸台11的结构示意图,通过绝缘片1与第二绝缘体22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的第二凸台11与在第二绝缘体22与绝缘片1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的方槽224的扣合来达到固定该绝缘片1的效果。如图9d所示,由方槽224的结构可以看出,该方槽224与第二凸台11扣合后,接触面较少,因此简化了结构,减少成本;此外,由于将用于固定绝缘片1的槽设置在第二绝缘体22上,可以根据绝缘片1的厚度来调整绝缘片1上的与第二绝缘体22的方槽扣合的第二凸台12的高度和尺寸,从而加强了绝缘片1的强度。
如图10a和图10b及图11a、11b和11c所示,第一绝缘体21上的与梯形铁壳相嵌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与梯形铁壳3的内表面相干涉的第三凸台31,第二绝缘体22上的与梯形铁壳相嵌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与梯形铁壳3的内表面相干涉的第三凸台32。
本实施例中,第三凸台31和第三凸台32的数量分别至少有3个,如图11d所示,所述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的中心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三凸台,而其余的第三凸台31关于所述第一绝缘体21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其余的第三凸台32关于所述第二绝缘体22的横向中心线对称,此外,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扣合之后称为绝缘体2,所述第三凸台31和第三凸台32关于绝缘体2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进一步地,第三凸台31和第三凸台32可以是倒插C角的凸台(见图11b和图11c),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凸台,此处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中,两组电信号端子分别通过嵌入槽211、221安装在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内,绝缘片1通过设置在本身与第二绝缘体22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的第二凸台11与在第二绝缘体与绝缘片1相扣合的接触面上间隔设置的方槽224来将绝缘片1固定在第二绝缘体22上,通过在第一绝缘体21上与第二绝缘体22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设置的第一L形凸台212与在第二绝缘体22上与第一绝缘体21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设置的U形凹槽222之间的扣合,及通过在第一绝缘体21与第二绝缘体22相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的L形凸扣213与在第二绝缘体22上的与第一绝缘体21相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的第二L形凸台223之间的扣合而组成一体,两组电信号端子41、42之间设置有绝缘片1,间隔所述两排电信号传输端子,装有两组电信号端子的绝缘体嵌置在梯形铁壳3内组成了插接本体,并通过第三凸台31和第三凸台32与梯形铁壳3的内表面相干涉(如图11a),来纠正或补偿梯形铁壳3在成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形,保证了梯形铁壳3的尺寸。
在图7a中,压线片7通过十字盘头螺钉6安装在第二屏蔽壳220,所述壳体由第一屏蔽壳210和第二屏蔽壳221通过十字沉头螺钉5装配而成,所述插接本体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组合成高密度插头连接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不对第一、第二绝缘体和绝缘片的外形结构进行限定,但是也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外形结构来达到第一、第二绝缘体之间和绝缘体与绝缘片之间扣合的效果,此外,也不对设置在第一、第二绝缘体的上的与梯形铁壳内表面相接触的接触面上间隔设置的与所述梯形铁壳的内表面相干涉的第三凸台的数量进行限定,但同样可达到对梯形铁壳内缩的补偿效果。再者,本实施例中,除了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对梯形铁壳进行的补偿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补偿方式来达到对梯形铁壳内缩的补偿效果。
具体地,该高密度插头连接器是双排双边缘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设置有100PIN的接口,可以容纳100组电信号端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的结构、组装与上述的实施例一样,此处不再赘述。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绝缘片1是通过与第一绝缘体21来固定和扣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体21上的与绝缘片1相扣合的接触面上间隔设置有用于固定该绝缘片1的第一槽,相对应地,在该绝缘片1上与该第一绝缘体21相扣合的接触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槽相配合的第一凸台,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为方槽,所述第一凸台为方形凸台,此外,所述方槽及方形凸台的数量大于或等于3个。具体地,该方槽也是关于本身所在的第一绝缘体21或第二绝缘体22的横向中心线对称,这样更有利于增强绝缘片与绝缘体之间的扣合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地想到的变化或者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包括外壳、绝缘体、绝缘片和两组电信号端子,该绝缘体由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扣合而成,所述两组电信号端子中的一组嵌入所述第一绝缘体,另外一组嵌入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绝缘片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间隔所述两组电信号传输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上的与所述第二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L形凸台,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与第一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L形凸台相配的凹槽,所述第一绝缘体上的与第二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有多个L形凸扣,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扣合的接触面的中部间隔设置有与所述L形凸扣相配的多个第二L形凸台;以及用于将所述绝缘片连接于所述第一绝缘体或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连接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所述第一绝缘体上的与所述绝缘片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绝缘片的第一槽,所述绝缘片上与所述第一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槽相配合的第一凸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与所述绝缘片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的第二槽,所述绝缘片上与所述第二绝缘体相扣合的接触面间隔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槽相配合的第二凸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与所述外壳内表面相接触的接触面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外壳内表面相干涉的第三凸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是U形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是方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是方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密度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为方形凸台。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密度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为方形凸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梯形铁壳。
CN201020584046XU 2010-10-29 2010-10-29 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686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84046XU CN201868670U (zh) 2010-10-29 2010-10-29 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84046XU CN201868670U (zh) 2010-10-29 2010-10-29 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68670U true CN201868670U (zh) 2011-06-15

Family

ID=44139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84046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68670U (zh) 2010-10-29 2010-10-29 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8686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7695A (zh) * 2020-05-27 2021-12-0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绝缘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7695A (zh) * 2020-05-27 2021-12-0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绝缘片
CN113747695B (zh) * 2020-05-27 2023-02-2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绝缘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0933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n improved terminal base
US992950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able connector having same
EP0853356B1 (en) A connector producing method and a connector produced by insert molding and a use thereof
US826241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crosstalk prevention member
US9812827B2 (en) Connector having tongue portion with peripheral support unitarily formed with metallic shell
CN102237592B (zh) 电连接器
EP2320526A1 (en) Shield case and connector having the same
CN105098540B (zh) 具有引线框架的电连接器
CN205069930U (zh) 插座连接器
US2017011767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auxiliary contact
CN102859806A (zh)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9325137B2 (en) Plug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firm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205543508U (zh) 电连接器
CN105305133A (zh) 电连接器
CN102761000A (zh) 具有保持插入件的电连接器和插座组件
US6368158B1 (en) Electric connector having integrally molded terminals and guide pins
US850048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metal shell with retaining tab for engaging with insulative housing
CN201868670U (zh) 一种高密度插头连接器
CN102683971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4167559U (zh) 电连接器
US20130196541A1 (en) Contact impedance adjusting method, contact, and connector having the same
CN103460521B (zh) 连接器
CN209880871U (zh) 第一端子组、第一端子模组、第一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US20120329322A1 (en) Connector and signal line structure
US6488541B1 (en)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7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Guangming high tech Zone East Road on the East Road No. eighteen South Sheng Ling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hinning Electron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8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Office of Gongming jade root road and Nanming Road Interchange Huahong ICT Industrial Park Buildi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Shinning Electronic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