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46244U - 臭氧高压电源 - Google Patents

臭氧高压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46244U
CN201846244U CN2010202550111U CN201020255011U CN201846244U CN 201846244 U CN201846244 U CN 201846244U CN 2010202550111 U CN2010202550111 U CN 2010202550111U CN 201020255011 U CN201020255011 U CN 201020255011U CN 201846244 U CN201846244 U CN 2018462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resistance
power supply
pin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5501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云滨
殷生鸣
于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DONGWEN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FACTOR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DONGWEN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FAC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DONGWEN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FACTOR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DONGWEN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FACTORY
Priority to CN20102025501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8462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462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4624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氧高压电源,包括电源整机箱体及箱体内的电源电路,电源电路包括控制电路、电流反馈电路、过温保护电路、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供电电路、驱动及输出电路,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流反馈电路、过温保护电路、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供电电路、驱动及输出电路连接,供电电路与驱动及输出电路连接,驱动及输出电路与电流反馈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工作频率高,整机耗能低;具有输入过压、功率转换过热及输出过流等保护功能;配有输出功率手动微调和报警指示;长期工作稳定性好,重量较轻,外形美观。

Description

臭氧高压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广泛用于环保中的污水处理及饮用水消毒、工业氧化、医药卫生、食品等领域的臭氧高压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常规臭氧高压电源,工作频率较低,能耗较大,臭氧产生量低,若要提高臭氧量,则势必提高输入功率,在能耗及运行成本增加的同时,也使电源整机的体积、重量相应增大。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作频率高、耗能低、可靠性好的(500W)臭氧高压电源。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臭氧高压电源,包括电源整机箱体及箱体内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控制电路、电流反馈电路、过温保护电路、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供电电路、驱动及输出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流反馈电路、过温保护电路、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供电电路、驱动及输出电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与驱动及输出电路连接,所述驱动及输出电路与电流反馈电路连接;
所述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13脚和15脚相连并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控制芯片U1的3脚、10脚和12脚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1的1脚和9脚相连并通过电容C4接控制地GND1,电阻R6与电容C5并联,控制芯片U1的2脚分别接电阻R5和电阻R6的一端,控制芯片U1的16脚接电容C3的正极并作为内部基准电压端Vref,电容C3的负极与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电容C1的正极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电容C1的负极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1的5脚接电容C2的一端并通过电阻R2接控制芯片U1的7脚,控制芯片U1的6脚通过电阻R1接可调电阻W1的2端,可调电阻W1的2端和3端相连,可调电阻W1的1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2A的1脚和2脚相连并接电阻R5的另一端,控制芯片U2B的7脚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7与电容C6并联,控制芯片U2B的6脚分别接电阻R7和电阻R4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正极,电阻R4的另一端接控制芯片U2A的3脚,控制芯片U2B的5脚接内部基准电压端Vref,控制芯片U2A的4脚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2A的8脚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
所述电流反馈电路中电阻R26的一端通过电容C14分别接二极管D4的负极和二极管D5的正极,电阻R26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4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接电阻R27的一端和电容C13的正极,电容C13的负极接高压输出地G,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28和电阻R29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接可调电阻W4的2端,可调电阻W4的2端和3端相连,可调电阻W4的1端接输出地G,电阻R29的另一端分别接光电耦合器U5的1脚和电容C15的一端,光电耦合器U5的2脚和电容C15的另一端相连并接输出地G,光电耦合器U5的3脚接控制地GND1,光电耦合器U5的4脚接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8脚;
所述过温保护电路中电阻R25与电容C9并联,控制芯片U4B的5脚通过电阻15分别接电阻R14和电阻R25的一端、三极管T5的基极,电阻R14的另一端接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电阻R2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5的集电极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电阻R17与电容C11并联,控制芯片U4B的6脚分别接电阻R16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4B的7脚分别接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接控制芯片U4A的2脚,电阻R19与电容C12并联,控制芯片U4A的3脚分别接电阻R21和电阻R18的一端、电容C12的正极,电容C12的负极接控制地GND1,电阻R18的另一端接可调电阻W3的2端,可调电阻W3的2端和3端相连,可调电阻W3的1端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控制芯片U4A的1脚分别接电阻R22的一端和电阻R21的另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23的一端、三极管T4的基极,电阻R2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三极管T4的集电极分别接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控制电路中二极管D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24接内部供电端V2,控制芯片U4A的4脚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4A的8脚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电容C10的正极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电容C10的负极接控制地GND1;
所述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中控制芯片U3A的2脚通过电阻R8接内部基准电压端Vref,控制芯片U3A的3脚分别接电阻R9和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7的正极、电阻R11的一端、可调电阻W2的1端,可调电阻W2的3端和2端相连并与电容C7的负极相连后接控制地GND1,电阻R11的另一端接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接内部供电端V2,控制芯片U3A的1脚分别接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13的一端和三极管T3的基极,电阻R1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3的发射极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三极管T3的集电极分别接电容C8的正极、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8脚,电容C8的负极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3A的4脚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3A的8脚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
所述供电电路中交流供电的L端通过保险管BX接输入滤波电感L1的1脚,交流供电的N端接输入滤波电感L1的2脚,输入滤波电感L1的3脚分别接整流桥BRIDGE1的1脚、变压器TRF3初级线圈的1端,输入滤波电感L1的5脚分别接整流桥BRIDGE1的3脚、变压器TRF3初级线圈的2端,输入滤波电感L1的4脚接大地E,电阻R31与电容C16并联,电阻R32与电容C17并联,整流桥BRIDGE1的2脚接电容C16的正极并作为内部功率供电端V1,电容C16的负极接电容C17的正极,电容C17的负极分别接整流桥BRIDGE1的4脚、电容C20的一端及交流热地HG,电容C20的另一端接输出地G,变压器TRF3次级线圈的3、4端分别接整流桥BRIDGE2的AC端,整流桥BRIDGE2的正端接电阻R30的一端并作为内部供电端V2,电阻R30的另一端分别接稳压芯片U6的1脚和电容C18的正极,稳压芯片U6的3脚接电容C19的正极并作为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稳压芯片U6的2脚分别与整流桥BRIDGE2的负端、电容C18和电容C19的负极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
所述驱动及输出电路中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初级线圈1端接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11脚,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初级线圈2端接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14脚,电阻R33与二极管D6并联,电阻R34与二极管D7并联,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次级线圈3端接二极管D6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分别接电阻R35的一端和场效应三极管T1的栅极,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次级线圈4端分别接场效应三极管T1的源极、电阻R35的另一端、场效应三极管T2的漏极、主变压器TRF1初级线圈的2端及电容C25的一端,场效应三极管T1的漏极接内部功率供电端V1,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次级线圈5端接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7的正极分别接电阻R36的一端和场效应三极管T2的栅极,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次级线圈6端分别接场效应三极管T2的源极、电阻R36的另一端及交流热地HG,电容C21与电容C22并联,电容C23与电容C24并联,电容C21的一端接内部功率供电端V1,电容C21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23的一端、电阻R37的一端和主变压器TRF1初级线圈的1端,电容C25的另一端接电阻R37的另一端,电容C23的另一端接交流热地HG,主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的3端接高压输出端HV.out,主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的4端接电流反馈电路中电容C14和电阻R26的相连点,高压输出地G接电流反馈电路中二极管D4的正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工作频率高,整机耗能低;具有输入过压、功率转换过热及输出过流等保护功能;配有输出功率手动微调和报警指示;长期工作稳定性好,重量较轻,外形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箱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臭氧高压电源,包括电源整机箱体1及箱体内的电源电路,电源电路包括控制电路、电流反馈电路、过温保护电路、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供电电路、驱动及输出电路,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流反馈电路、过温保护电路、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供电电路、驱动及输出电路连接,供电电路与驱动及输出电路连接,驱动及输出电路与电流反馈电路连接;
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13脚和15脚相连并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控制芯片U1的3脚、10脚和12脚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1的1脚和9脚相连并通过电容C4接控制地GND1,电阻R6与电容C5并联,控制芯片U1的2脚分别接电阻R5和电阻R6的一端,控制芯片U1的16脚接电容C3的正极并作为内部基准电压端Vref,电容C3的负极与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电容C1的正极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电容C1的负极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1的5脚接电容C2的一端并通过电阻R2接控制芯片U1的7脚,控制芯片U1的6脚通过电阻R1接可调电阻W1的2端,可调电阻W1的2端和3端相连,可调电阻W1的1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2A的1脚和2脚相连并接电阻R5的另一端,控制芯片U2B的7脚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7与电容C6并联,控制芯片U2B的6脚分别接电阻R7和电阻R4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正极,电阻R4的另一端接控制芯片U2A的3脚,控制芯片U2B的5脚接内部基准电压端Vref,控制芯片U2A的4脚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2A的8脚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
电流反馈电路中电阻R26的一端通过电容C14分别接二极管D4的负极和二极管D5的正极,电阻R26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4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接电阻R27的一端和电容C13的正极,电容C13的负极接高压输出地G,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28和电阻R29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接可调电阻W4的2端,可调电阻W4的2端和3端相连,可调电阻W4的1端接输出地G,电阻R29的另一端分别接光电耦合器U5的1脚和电容C15的一端,光电耦合器U5的2脚和电容C15的另一端相连并接输出地G,光电耦合器U5的3脚接控制地GND1,光电耦合器U5的4脚接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8脚;
过温保护电路中电阻R25与电容C9并联,控制芯片U4B的5脚通过电阻15分别接电阻R14和电阻R25的一端、三极管T5的基极,电阻R14的另一端接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电阻R2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5的集电极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电阻R17与电容C11并联,控制芯片U4B的6脚分别接电阻R16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4B的7脚分别接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接控制芯片U4A的2脚,电阻R19与电容C12并联,控制芯片U4A的3脚分别接电阻R21和电阻R18的一端、电容C12的正极,电容C12的负极接控制地GND1,电阻R18的另一端接可调电阻W3的2端,可调电阻W3的2端和3端相连,可调电阻W3的1端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控制芯片U4A的1脚分别接电阻R22的一端和电阻R21的另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23的一端、三极管T4的基极,电阻R2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三极管T4的集电极分别接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控制电路中二极管D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24接内部供电端V2,控制芯片U4A的4脚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4A的8脚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电容C10的正极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电容C10的负极接控制地GND1;
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中控制芯片U3A的2脚通过电阻R8接内部基准电压端Vref,控制芯片U3A的3脚分别接电阻R9和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7的正极、电阻R11的一端、可调电阻W2的1端,可调电阻W2的3端和2端相连并与电容C7的负极相连后接控制地GND1,电阻R11的另一端接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接内部供电端V2,控制芯片U3A的1脚分别接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13的一端和三极管T3的基极,电阻R1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3的发射极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三极管T3的集电极分别接电容C8的正极、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8脚,电容C8的负极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3A的4脚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3A的8脚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
供电电路中交流供电的L端通过保险管BX接输入滤波电感L1的1脚,交流供电的N端接输入滤波电感L1的2脚,输入滤波电感L1的3脚分别接整流桥BRIDGE1的1脚、变压器TRF3初级线圈的1端,输入滤波电感L1的5脚分别接整流桥BRIDGE1的3脚、变压器TRF3初级线圈的2端,输入滤波电感L1的4脚接大地E,电阻R31与电容C16并联,电阻R32与电容C17并联,整流桥BRIDGE1的2脚接电容C16的正极并作为内部功率供电端V1,电容C16的负极接电容C17的正极,电容C17的负极分别接整流桥BRIDGE1的4脚、电容C20的一端及交流热地HG,电容C20的另一端接输出地G,变压器TRF3次级线圈的3、4端分别接整流桥BRIDGE2的AC端,整流桥BRIDGE2的“+”端接电阻R30的一端并作为内部供电端V2,电阻R30的另一端分别接稳压芯片U6的1脚和电容C18的正极,稳压芯片U6的3脚接电容C19的正极并作为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稳压芯片U6的2脚分别与整流桥BRIDGE2的“-”端、电容C18和电容C19的负极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
驱动及输出电路中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初级线圈1端接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11脚,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初级线圈2端接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14脚,电阻R33与二极管D6并联,电阻R34与二极管D7并联,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次级线圈3端接二极管D6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分别接电阻R35的一端和场效应三极管T1的栅极,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次级线圈4端分别接场效应三极管T1的源极、电阻R35的另一端、场效应三极管T2的漏极、主变压器TRF1初级线圈的2端及电容C25的一端,场效应三极管T1的漏极接内部功率供电端V1,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次级线圈5端接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7的正极分别接电阻R36的一端和场效应三极管T2的栅极,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次级线圈6端分别接场效应三极管T2的源极、电阻R36的另一端及交流热地HG,电容C21与电容C22并联,电容C23与电容C24并联,电容C21的一端接内部功率供电端V1,电容C21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23的一端、电阻R37的一端和主变压器TRF1初级线圈的1端,电容C25的另一端接电阻R37的另一端,电容C23的另一端接交流热地HG,主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的3端接高压输出端HV.out,主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的4端接电流反馈电路中电容C14和电阻R26的相连点,高压输出地G接电流反馈电路中二极管D4的正极。
电源电路的核心部分采用PWM集成控制芯片U1,工作频率高,工作电压范围宽,图腾柱式输出结构,采用隔离变压器驱动半桥输出电路,通过输出电流反馈的调节,以稳定输出功率。同时,该电路具有多种保护功能,使用方便。
选用低噪声、低温漂、稳定性好的控制芯片及其它元器件;合理的PCB布局设计,确保控制电路与交流供电及输出完全隔离;在变压器线包结构工艺、装配工艺及高压绝缘处理等方面有严格要求,确保电源长期工作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电源整机箱体1为3U标准机箱,输出高压用高压缆线从电源整机箱体1后面板的一侧引出二根引线,分别是高压输出端H.V.Out、高压输出地G、交流供电输入端ACIN,电源整机箱体的前面板设有输入电压显示表2、输入电流显示表3、报警指示灯4及电源工作开关5。
工作原理:工频市电220V经保险BX及滤波电感L1后,一路通过桥式全波整流电路BRIDGE1及滤波后,作为输出电路的功率供电电源,另一路通过变压器TRF3、整流电路BRIDGE2及稳压芯片U6,获得内部供电V2和内部稳压供电Vcc。
控制电路的核心部分采用PWM集成控制芯片U1,从其11脚和14脚双端输出的PWM振荡脉冲信号,直接连接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该变压器既能使次级电平位移,又能使控制电路与主变换器电路隔离,耦合驱动由MOS功率三极管T1和T2、主变压器TRF1、电容C21及电容C22等组成的半桥输出电路。
在过温保护电路中,当功率转换装置工作温度过高时,温度传感器T5采集的温度电压信号,通过控制芯片U4A和U4B等,使三极管T4导通,一方面将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2脚电位拉低,使其停止工作,另一方面将开机软启动定时电容C6上的电荷放掉,等待重新启动。
在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中,当输入的交流供电电压过高时,在整流电路BRIDGE2的正输出端采集的输入过压信号V2,通过控制芯片U3A等,使三极管T3导通,将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8脚电位拉低,使其停止工作。
在驱动及输出电路中,控制电路产生的高频脉冲波,通过半桥电路,经主变压器TRF1输出高压,并通过控制、调节输出电流,来稳定输出功率。负载电容与高压变压器TRF1的漏感发生谐振,产生峰峰值为几千伏的准正弦波高压,用于驱动以电晕放电制取臭氧的装置。

Claims (2)

1.一种臭氧高压电源,包括电源整机箱体(1)及箱体内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控制电路、电流反馈电路、过温保护电路、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供电电路、驱动及输出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流反馈电路、过温保护电路、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供电电路、驱动及输出电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与驱动及输出电路连接,所述驱动及输出电路与电流反馈电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高压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整机箱体(1)后面板分别设有高压输出端HV.Out、高压输出地G、交流供电输入端AC IN,电源整机箱体的前面板设有输入电压显示表(2)、输入电流显示表(3)、报警指示灯(4)及电源工作开关(5)。 
CN2010202550111U 2010-07-12 2010-07-12 臭氧高压电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462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550111U CN201846244U (zh) 2010-07-12 2010-07-12 臭氧高压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550111U CN201846244U (zh) 2010-07-12 2010-07-12 臭氧高压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46244U true CN201846244U (zh) 2011-05-25

Family

ID=44041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55011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46244U (zh) 2010-07-12 2010-07-12 臭氧高压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84624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5318A (zh) * 2012-02-28 2012-09-05 西安费斯达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脉冲发生器控制臭氧生产系统的过流保护装置
CN104768300A (zh) * 2015-04-04 2015-07-08 郑继鑫 一种过热保护型恒流电源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5318A (zh) * 2012-02-28 2012-09-05 西安费斯达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脉冲发生器控制臭氧生产系统的过流保护装置
CN102655318B (zh) * 2012-02-28 2015-01-07 西安费斯达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脉冲发生器控制臭氧生产系统的过流保护方法
CN104768300A (zh) * 2015-04-04 2015-07-08 郑继鑫 一种过热保护型恒流电源
CN104768300B (zh) * 2015-04-04 2017-02-22 郑继鑫 一种过热保护型恒流电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5027B (zh) 全橋式準諧振直流-直流轉換器及其驅動方法
CN101867307B (zh) 臭氧高压电源
CN201846244U (zh) 臭氧高压电源
CN102355133B (zh) 一种宽范围输入、多路隔离输出高压电源电路
CN201349179Y (zh) 一种制浆机的开关电源电路
CN101807858A (zh) 小型双路正负输出高压模块电源
CN104753327A (zh) 开关电源
CN201699587U (zh) 隔离固定对称输出高压模块电源
CN101814839A (zh) 隔离固定对称输出高压模块电源
CN102810986A (zh) 一种串联拓扑led开关电源电路
CN215499645U (zh) 一种触控式灯带控制器
CN201994868U (zh) 改进型500w臭氧高压电源
CN201766513U (zh) 一种制浆机的带过零检测的开关电源
CN212413054U (zh) 一种双管反激式电源
CN204145316U (zh) 一种稳压电源电路和稳压电源
CN102255533A (zh) 一种脉宽调制推挽式负输出静电纺丝高压整机电源
CN202634818U (zh) 小体积led驱动电源
CN208862748U (zh) 一种自激振荡隔离正负电压输出变换器
CN206060569U (zh) 一种三相vienna整流器的驱动电源电路
CN104242689A (zh) 一种稳压电源电路和稳压电源
CN101895202B (zh) 稳流型隔离模块激光电源
CN202103586U (zh) 脉宽调制推挽式负输出静电纺丝高压整机电源
CN217388538U (zh) 一种升压式dc-dc适配器控制电路
CN211958849U (zh) 一种电烤箱无线充电的装置
CN103576563B (zh) 一种基于隔离电源的数据采集系统及洗衣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25

Termination date: 201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