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87247U - 迫紧环组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迫紧环组装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787247U CN201787247U CN2010202597584U CN201020259758U CN201787247U CN 201787247 U CN201787247 U CN 201787247U CN 2010202597584 U CN2010202597584 U CN 2010202597584U CN 201020259758 U CN201020259758 U CN 201020259758U CN 201787247 U CN201787247 U CN 2017872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packing ring
- ring
- annular wall
- out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ket Se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迫紧环组装构造,该迫紧环由弹性材料制成,包括环状壁墙,其内外侧分别形成内侧环状壁面及外侧环状壁面,且环状壁墙两端间设置可被弹性撑开的槽缝,该内侧环状壁面与外侧环状壁面分别设置至少局部的弹性变形区域,可在受径向力挤压作用时弹性变形,并产生对抗变形的径向迫紧力。该迫紧环可被预先束套限位于出水管的接头上,并随着嵌套进入龙头本体的安装容槽内,利用其在组装时被挤压所产生的径向迫紧力,同时迫紧作用于相对的接头与安装容槽,可有效防止出水管产生晃动。本实用新型可在较低加工精度要求下,达到良好组装牢固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迫紧环,尤其涉及一种可被应用于管件套接部位的迫紧环组装构造。
背景技术
现有水龙头的出水管与龙头本体的衔接作业,采用穿套配合后进行焊接程序,虽然对于彼此衔接部位间的加工尺寸精度要求可以降低,但也会在焊接部位外表面形成焊疤。纵然可以通过后续研磨、抛光等加工,来减少焊疤的残留,但局部残留的焊疤及研磨加工伤痕,仍不利于外表的美观性。所以,目前大多采用控制彼此衔接部位间的加工尺寸精度,并利用紧配合方式来达成。
然而,想达到理想的紧配合状态,又不影响组装的方便性,对于加工尺寸的精度就有相当高的要求。如此,会导致加工成本大幅地增加,使得生产制造与组装面临极大挑战,一旦在加工尺寸精度的控管上稍有疏忽,便会衍生许多问题,例如:产生干涉配合,而无法顺利穿套组装;或产生余隙配合,导致出水管在组装完成后晃动过大,无法达到质量上的要求,而形成瑕疵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迫紧环组装构造,可以被应用于管件套接部位间,特别如出水管与龙头本体的套接部位间,而避免采用焊接制程,并可在较低加工精度要求下快速地组装定位,以及达到有效防止出水管产生晃动,进而确保组装牢固性之显著功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迫紧环组装构造,包括:
龙头本体,包括内部空腔,所述空腔顶端处设置安装容槽,所述安装容槽顶端形成开口;
出水管,具有进水端及出水端,所述进水端处设置接头,可经由所述龙头本体的开口插入内部安装容槽中,且所述接头外周壁凹设有环槽;
迫紧环,由弹性材料所制成,且包括环状壁墙、形成于该环状壁墙内侧的内侧环状壁面、形成于该环状壁墙外侧的外侧环状壁面、位于该环状壁墙两端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以及自所述第一端沿着轴向延伸至所述第二端的狭窄状槽缝;所述槽缝可被适当地撑开扩大及回复原状;所述内侧环状壁面与外侧环状壁面上分别设置至少局部的弹性变形区域,可在受径向力挤压时产生弹性变形,所述弹性变形区域可在弹性变形时产生对抗变形的径向迫紧力,限制所述出水管相对所述龙头本体晃动;
卡扣手段,可将所述迫紧环与所述龙头本体相互卡扣定位,以限制所述出水管相对所述龙头本体轴向移动及转动。
优选地,上述环状壁墙为大致等壁厚的实心壁墙,且其外侧环状壁面上形成有若干个彼此交错毗邻且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外部突起部位及外部凹陷部位,其内侧环状壁面上形成有若干个彼此交错毗邻且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内部突起部位及内部凹陷部位;所述内部突起部位相对于所述外部凹陷部位;所述内部凹陷部位相对于所述外部突起部位;所述外部突起部位可共同形成外侧环状壁面上的弹性变形区域;所述内部突起部位可共同形成该内侧环状壁面上的弹性变形区域。
优选地,上述外部突起部位、外部凹陷部位、内部突起部位及内部凹陷部位,均由该第一端沿着轴向延伸至该第二端。
优选地,上述卡扣手段包括设置于所述龙头本体相对于内部安装容槽处的扣孔,以及设置于所述迫紧环外侧环状壁面上可弹性摆动的凸柱;该迫紧环可通过所述凸柱与所述龙头本体的扣孔相互卡扣定位。
优选地,上述外部突起部位其中之一预定部位径向突伸有所述凸柱,且环状壁墙在凸柱所在的外部突起部位沿圆周方向的两边侧,以及在凸柱一轴向侧共同设置U形缺口,凸柱所在的外部突起部位具有弹性摆动作用。
优选地,上述槽缝设置于所述外部突起部位其中之一中间处。
优选地,上述环状壁墙外侧环状壁面上形成若干个彼此交错毗邻且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外部突起部位及外部凹陷部位,其内侧环状壁面上形成有若干个彼此交错毗邻且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内部突起部位及内部凹陷部位;所述内部突起部位相对于该外部突起部位;所述内部凹陷部位相对于外部凹陷部位;所述每一外部突起部位与其相对的内部突起部位间各形成变形腔室;所述外部突起部位可共同形成该外侧环状壁面上的弹性变形区域;所述内部突起部位可共同形成该内侧环状壁面上的弹性变形区域。
优选地,上述外部突起部位、外部凹陷部位、内部突起部位、内部凹陷部位及变形腔室,均由第一端沿着轴向延伸至第二端。
优选地,上述扣手段包括设置于所述迫紧环环状壁墙上的定位孔、设置于所述龙头本体相对于内部安装容槽处的螺孔,以及可与该龙头本体的螺孔相互螺合固定、并与该迫紧环定位孔相互卡扣定位的定位螺栓。
优选地,上述环状壁墙在其中之一外部凹陷部位与其相对的内部凹陷部位间径向贯穿有所述定位孔。
优选地,上述环状壁墙由内侧环状壁墙及外侧环状壁墙彼此间以若干个沿圆周方向分布的支撑肋一体相连所构成;所述支撑肋呈涡旋状延伸,且任意两支撑肋与相对应的内侧环状壁墙与外侧环状壁墙间各形成变形腔室;所述内侧环状壁面形成于该内侧环状壁墙的内侧壁面;所述外侧环状壁面形成于该外侧环状壁墙的外侧壁面;所述外侧环状壁面均为弹性变形区域;所述内侧环状壁面均为弹性变形区域。
优选地,上述支撑肋均由第一端沿着轴向延伸至第二端。
优选地,上述槽缝由彼此相对且分别位于外侧环状壁墙及内侧环状壁墙上的外侧槽缝及内侧槽缝所构成;且该外侧槽缝与内侧槽缝位于其中两支撑肋间。
优选地,上述卡扣手段包括设置于所述迫紧环外侧环状壁墙上的定位孔、设置于所述龙头本体相对于内部安装容槽处的螺孔,以及可与龙头本体螺孔相互螺合固定、并与迫紧环定位孔相互卡扣定位的定位螺栓。
优选地,上述外侧环状壁墙在其中两支撑肋间径向贯穿有所述定位孔。
优选地,上述环状壁墙为大致等壁厚的实心壁墙,其外侧环状壁面上形成有彼此交错毗邻且沿轴向分布的至少一个外部突起部位及外部凹陷部位,其内侧环状壁面上形成有彼此交错毗邻且沿轴向分布的至少一个内部突起部位及内部凹陷部位;所述内部突起部位相对于外部凹陷部位;所述内部凹陷部位相对于外部突起部位;所述外部突起部位可单独或共同形成外侧环状壁面上的弹性变形区域;所述内部突起部位可单独或共同形成内侧环状壁面上的弹性变形区域。
优选地,上述外部突起部位、外部凹陷部位、内部突起部位及内部凹陷部位,均由所述槽缝一侧沿着圆周方向环绕延伸至另侧。
优选地,上述卡扣手段包括设置于所述迫紧环环状壁墙上的定位孔、设置于所述龙头本体相对于内部安装容槽处的螺孔,以及可与龙头本体螺孔相互螺合固定、并与迫紧环定位孔相互卡扣定位的定位螺栓。
优选地,上述弹性材料可选自橡胶材料或塑料材料任一者。
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迫紧环组装构造,由于可以透过该迫紧环在组装时,其弹性变形区域在对抗变形时产生的径向迫紧力同时迫紧于出水管与龙头本体的相对壁面,因此,可以获得牢固地组装定位效果,特别是在防止出水管晃动方面。
本实用新型迫紧环组装构造,由于可以通过迫紧环的弹性变形量,来消除出水管与龙头本体彼此间所存在的穿套间隙,同时提高结合强度,因此,可以放宽配合部位间的加工精度,进而大幅地降低加工成本,并提高产品良率。
本实用新型迫紧环组装构造,由于避免采用传统焊接制程,因此,也避免了进行后续的表面研磨加工,更不会有焊疤产生,可确保表面美观性,且整体拆装方便容易,而有助于后续维护。
本实用新型迫紧环组装构造,由于可以再配合上述卡扣手段,将出水管卡扣固定于迫紧环上,因此,除了可确保出水管产生晃动外,更可防止出水管相对龙头本体轴向移动及转动,使整体组装构造更为平稳牢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迫紧环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迫紧环的俯视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迫紧环组装构造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迫紧环的组装动作局部侧视剖面示意图,并显示迫紧环凸柱所在的外部突起部位被往内侧方向挤压变形的状态;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迫紧环的组装状态局部侧视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迫紧环的组装状态局部俯视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迫紧环部分弹性变形区域在受力后产生弹性变形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迫紧环的组装构造立体外观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迫紧环的立体外观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迫紧环的俯视平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迫紧环组装构造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迫紧环的组装状态局部侧视剖面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迫紧环的组装状态局部俯视剖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迫紧环部分弹性变形区域在受力后产生弹性变形区域在受力后产生弹性变形的状态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迫紧环组装构造的立体外观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迫紧环的立体外观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迫紧环的俯视平面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迫紧环的组装状态局部侧视剖面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迫紧环的组装状态局部俯视剖面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迫紧环部分弹性变形区域在受力后产生弹性的状态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迫紧环的立体外观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迫紧环的侧视剖面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迫紧环的组装状态局部侧视剖面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迫紧环部分弹性变形区域在受力后产生弹性变形的状态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便更直观地理解其实用新型实质。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迫紧环的第一实施例,该迫紧环10可被应用于二管件的组装衔接,特别如水龙头的龙头本体20与出水管30间,如图8所示。
本实施例的迫紧环10由弹性材料所制成,该弹性材料可选自橡胶材料或塑料材料任一者,且具有环状壁墙101、形成于该环状壁墙101内侧的内侧环状壁面11、形成于该环状壁墙101外侧的外侧环状壁面12、位于该环状壁墙101两端的第一端13及第二端14以及自该第一端13沿着轴向延伸至该第二端14的狭窄状槽缝15。该槽缝15可被适当地弹性撑开及回复原状。所述内侧环状壁面11与外侧环状壁面12分别设置有至少局部的弹性变形区域,可在受径向力挤压时产生弹性变形,如图7所示,虚线部分表示受力前的轮廓,实线部分表示受力后的轮廓,从图7中可以清楚看到各弹性变形区域产生明显变形,特别是沿着径向变形。因此,从力学原理可以轻易明白,利用这些径向的弹性变形,可产生用以对抗变形的径向迫紧力,而提供后续组装所需的迫紧力量。
所述迫紧环10的环状壁墙101为大致等壁厚的实心壁墙,且其外侧环状壁面12上形成有若干个彼此交错毗邻且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外部突起部位121及外部凹陷部位122。本实施例共形成有十个外部突起部位121及十个外部凹陷部位122。
所述迫紧环10的内侧环状壁面11上形成有若干个彼此交错毗邻且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内部突起部位111及内部凹陷部位112。本实施例共形成有十个内部突起部位111及十个内部凹陷部位112。
所述内部突起部位111相对于该外部凹陷部位122;所述内部凹陷部位112相对于该外部突起部位121;所述各外部突起部位121可共同形成该外侧环状壁面12上的弹性变形区域;所述内部突起部位111可共同形成该内侧环状壁面11上的弹性变形区域。
所述迫紧环10的外部突起部位121、外部凹陷部位122、内部突起部位111及内部凹陷部位112,皆自该第一端13沿着轴向延伸至该第二端14。
所述迫紧环10的外部突起部位121其中靠近第二端14处径向突伸有凸柱123,且该环状壁墙101在该凸柱123所在的外部突起部位121沿圆周方向的两边侧,以及在该凸柱123一轴向侧共同设置U形缺口124,使该凸柱123所在的外部突起部位121可在适当受力时产生弹性摆动作用,特别是往内侧方向的弹性摆动,并可使凸柱123在组装时,能够提供一弹性卡扣功能。需特别说明的是,该凸柱123选择设置于其中一外部突起部位121的优点在于当凸柱123受压时,其内侧相对的内部凹陷部位112可以提供允许其往内侧方向弹性摆动的空间,如图4所示,而有利于迫紧环10后续组装。
所述迫紧环10的槽缝15可设置于该外部突起部位121其中之一中间处,但不以此为限,也可设置于该外部凹陷部位122其中之一中间处,或其它任何部位,原则上,皆不影响该槽缝15在功能上的发挥。
如图2所示,由于本实施例迫紧环10的环状壁墙101大致采等壁厚设计,加上其外部突起部位121及外部凹陷部位122分别呈弧突状及凹弧状,因此,该迫紧环10的外侧环状壁面12从外观视之,大致呈规则且连续的波浪状造型。同样地,其内侧环状壁面11亦呈规则且连续的波浪状造型。
依据本实施例的迫紧环10构造,主要是利用平均分布于该外侧环状壁面12上的各外部突起部位121,以及平均分布于该内侧环状壁面11上的各内部突起部位111,来分别形成外部及内部的弹性变形区域。需特别说明的是,所述各外部突起部位121可以形成弹性变形区域,主要系藉助于其内部相对成型的内部凹陷部位112所提供的可供弹性变形空间,如图6、图7所示,利用该弹性变形空间,可以使每一外部突起部位121在受到来自于外侧的径向力作用时,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也可藉以产生往外侧方向用以对抗变形的径向迫紧力。同理,所述各内部突起部位111可以形成弹性变形区域,同样系藉助其外部相对成型的外部凹陷部位122所提供的可供弹性变形的空间,使每一内部突起部位111在受到来自于内侧的径向力作用,而产生弹性变形时,也可产生往内侧方向用以对抗变形的径向迫紧力。
本实施例迫紧环10内外侧在受到来自于内外侧方向的径向力作用时,所产生用以对抗变形的径向迫紧力,可以被运用来迫紧于供迫紧环10组装穿套于外及内的外管壁与内管壁上,特别如上述所提到的出水管30外管壁及龙头本体20内管壁,如图3、图4所示,有关该迫紧环10与龙头本体20、出水管30的组装构造,将于后面段落详细描述说明。
如图9、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迫紧环10a,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其差别在于:
本实施例的内部突起部位111相对于该外部突起部位121,而非外部凹陷部位122,且所述内部凹陷部位112系相对于外部凹陷部位122,而非外部突起部位121。
本实施例的环状壁墙101非采实心壁墙设计,更进一步说,该环状壁墙101在每一外部突起部位121与其相对的内部突起部位111间更分别形成变形腔室16,所述变形腔室16实质上是一个从该环状壁墙101第一端13贯穿至第二端14且具适当大小的圆孔,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各外部突起部位121及内部突起部位111在分别受到来自于外侧方向及内侧方向的径向力作用时,能够提供足够的弹性变形空间,如图13、图14所示,虚线部分表示受力前的轮廓,实线部分表示受力后的轮廓,依据这样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各外部突起部位121便可共同形成该外侧环状壁面12上的弹性变形区域,各内部突起部位111则可共同形成该内侧环状壁面11上的弹性变形区域,并可产生如上所述用以对抗变形的径向迫紧力。
本实施例的迫紧环10a并没有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凸柱123及U形缺口124设计,而是在该环状壁墙101的外侧环状壁面12适当处,特别是在其中一个外部凹陷部位122与其相对的内部凹陷部位112间径向贯穿一定位孔17,藉此,可使该定位孔17在组装时提供一卡扣定位功能。
如图16、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迫紧环10b大致与第二实施例类似,其差别仅在于:
本实施例的环状壁墙101由一内侧环状壁墙102及一外侧环状壁墙103彼此间以若干个沿圆周方向分布的支撑肋104一体相连所构成,且所述支撑肋104呈涡旋状延伸,同时任二支撑肋104与相对应的内侧环状壁墙102与外侧环状壁墙103间各形成变形腔室18,所述变形腔室18实质上为自第一端13贯穿延伸至第二端14且往预定圆周方向歪斜的矩形槽。所述支撑肋104皆自该第一端13沿着轴向延伸至该第二端14。
如图17所示,可以清楚得知,本实施例的内侧环状壁面11由该内侧环状壁墙102的内侧壁面所形成,而外侧环状壁面12则由该外侧环状壁墙103的外侧壁面所形成。
由于本实施例的环状壁墙101包括有内侧环状壁墙102与外侧环状壁墙103,因此,可通过在该内侧环状壁墙102及外侧环状壁墙103上分别设置内侧槽缝151及外侧槽缝152,来共同形成上述第一、二实施例的槽缝15。较佳的是,该内侧槽缝151与外侧槽缝152可选择设置在其中二支撑肋104间,而不穿越破坏任一支撑肋104,或是在设置该内侧槽缝151与外侧槽缝152的部位处选择不设置一个所述支撑肋104。
本实施例的定位孔17可以选择设置在所述外侧环状壁墙103适当处,特别可以径向贯穿其中两个上述支撑肋104间的外侧环状壁墙103。
需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内侧环状壁面11与外侧环状壁面12皆为环状平面,而没有上述第一、二实施例的凹凸设计,因此,其整个壁面全部皆可作为弹性变形区域。换言之,当该内侧环状壁面11与外侧环状壁面12分别受到来自于内侧方向及外侧方向的径向力作用时,其内侧环状壁面11与外侧环状壁面12所有接触到的表面皆可适当地产生弹性变形,如图19、图20所示,虚线部分表示受力前的轮廓,实线部分表示受力后的轮廓,所述内侧环状壁面11与外侧环状壁面12实质上可产生往彼此相对靠接方向全面性的弹性变形,并产生如同上述第一、二实施例般用以对抗变形的径向迫紧力。
更进一步说,本实施例的内侧环状壁面11与外侧环状壁面12整个壁面之所以能够产生弹性变形,主要原因在于设置在彼此间呈涡旋状延伸的各支撑肋104,以及存在于彼此间及任意两相邻支撑肋104间所形成的变形腔室18,亦即,各支撑肋104采用涡旋状延伸设计,可以确保其受径向力作用时易于产生弹性变形,而所述变形腔室则是提供允许其变形的空间。当然,就力量的传达而言,虽然该内侧环状壁面11与外侧环状壁面12皆可在对抗变形时产生径向迫紧力,但各部位所产生的径向迫紧力或许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其相连于各支撑肋104的部位处。理论上,由于可以就近地接收各支撑肋104在变形时所传送的弹力,因此在迫紧力的表现上较为明显突出,其产生的径向迫紧力效果,便会类似于第一、二实施例由各外部突起部位121与内部突起部位111所产生的径向迫紧力。
如图21、图22、图24所示,提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迫紧环10c,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其差别在于:
本实施例的外部突起部位121与外部凹陷部位122并非沿着该外侧环状壁面12的圆周方向分布,而是沿着轴向分布,且大致形成两个外部突起部位121及一个外部凹陷部位122。原则上,一个或一个以上皆在可实施范围内,而不以若干个为限。相对地,该内部突起部位111与内部凹陷部位112也是沿着轴向分布,并大致形成有一个内部突起部位111与上述外部凹陷部位122,以及两个内部凹陷部位112与上述外部突起部位121相对,且同样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由于本实施例的外部突起部位121与内部突起部位111可选择设置一个,因此,也可单独用以形成外侧环状壁面12及内侧环状壁面11上的弹性变形区域。
由于本实施例的外部突起部位121、外部凹陷部位122、内部突起部位111及内部凹陷部位112,皆沿着轴向分布,特别可自该槽缝15一侧沿着圆周方向环绕延伸至另侧。
如图3、图11、图18及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的迫紧环10、10a、10b、10c,特别可以被组装运用于上述提及之龙头本体20与出水管30间,其中:
该龙头本体20,如图3、图5所示,具有内部空腔21,该空腔21顶端处设置有一安装容槽211,该安装容槽211顶端界定出一开口212。
该出水管30,具有进水端31及出水端32;该进水端31处设置有接头33,可经由所述龙头本体20的开口212插入内部安装容槽211中,且该接头外周壁凹设有环槽331。
上述各实施例的迫紧环10、10a、10b、10c可以利用其上可被适当地撑开扩大及回复原状的槽缝15,而被预先束套限位于所述出水管20接头33的环槽331内,再随着其接头33插入所述龙头本体20的安装容槽211中,如图4、图5所示。此时,即可分别通过该迫紧环10、10a、10b、10c内侧环状壁面11与外侧环状壁面12上设置的局部或全部的弹性变形区域,在其受到来自于该内侧环槽331相对外壁面的径向力挤压作用,以及受到来自于该外侧安装容槽211相对内壁面的径向力挤压作用产生弹性变形时,所产生用以对抗变形的径向迫紧力,反向作用于相对的出水管30环槽331及龙头本体20安装容槽211,使彼此间得以沿着径向相互贴合迫紧,如图6、图13、图19及图23所示。如此,即可有效地限制该出水管30相对该龙头本体20产生晃动,特别是在使用者碰触该出水管30时。当然,为使上述迫紧环10、10a、10b、10c内侧环状壁面11与外侧环状壁面12上的弹性变形区域,得以受到内侧环槽331与外侧安装容槽211相对壁面的径向力挤压作用产生弹性变形。在尺寸设计上,该弹性变形区域的直径,在未受力的常态下,必须略大于该外侧安装容槽211的内径,方可在组装时利用彼此间的过盈配合产生径向挤压作用,而达到上述预期的弹性变形与径向迫紧效果。另外,上述迫紧环10、10a、10b、10c与安装容槽211采过盈配合方式,则迫紧环10、10a、10b、10c如何能顺利被导引进入安装容槽211将必须纳入考虑。具体可行的一个方案,是在上述迫紧环10、10a、10b、10c的第二端14与外侧环状壁面12相连的角隅处形成一可为斜面或弧面的导引面141,并在该安装容槽211顶端开口212处相对形成一环状斜面213,通过两者在组装时彼此相互导引,即可顺利地将上述迫紧环10、10a、10b、10c导引进入该安装容槽211内。
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的迫紧环10、10a、10b、10c,主要是通过在组装时所产生的径向迫紧力,同时反向作用于相互组装的出水管30与龙头本体20相对壁面上,来达到防止该出水管30产生晃动,特别是径向晃动的效果。因此,其主要目的在于施予一防止晃动的迫紧力,特别是径向迫紧力,但无法确保该出水管30不会沿着轴向相对该龙头本体20移动或脱离,也无法确保该出水管30不会沿着圆周方向相对该龙头本体20转动。由于上述各实施例的迫紧环10、10a、10b、10c可被牢固地束套限位于该出水管30的环槽331内。所以,只需要利用一卡扣手段40将上述各实施例的迫紧环10、10a、10b、10c与龙头本体20相互卡扣定位,即可达到限制该出水管30相对该龙头本体20轴向移动及转动之目的。
为达限制该出水管30相对该龙头本体20轴向移动及转动之目的,有几个不同的做法,以下系针对不同实施例的迫紧环10、10a、10b、10c分述说明。
以第一实施例的迫紧环10为例,该卡扣手段40包括设置在所述龙头本体20相对于内部安装容槽211处的扣孔22,以及设置在所述迫紧环10上可弹性摆动的凸柱123,如图5所示。由于该凸柱123具有弹性摆动特性,并可在受压时往内侧方向径向摆动,故不会妨碍该迫紧环10置入该龙头本体20的安装容槽211内,且该凸柱123可在组装对准该扣孔22时弹性复位,并卡入该扣孔22中,如此,即可使迫紧环10与该龙头本体20相互卡扣定位,而达到限制该出水管30相对该龙头本体20轴向移动及转动之功效。
以第二实施例的迫紧环10a为例,该卡扣手段40包括设置在该迫紧环10a上的定位孔17、设置于该龙头本体20相对于内部安装容槽211处的螺孔23,以及定位螺栓41,如图12、图15所示。当该迫紧环10a随着该出水管30接头33插入该龙头本体20内部安装容槽211时,可再通过该定位螺栓41与该龙头本体20的螺孔23相互螺合时,令其末端插入该迫紧环10a的定位孔17中,而将该迫紧环10a与该龙头本体20相互卡扣定位。
以第三实施例的迫紧环10b为例,其卡扣手段40包括设置在该迫紧环10b上的定位孔17、设置于该龙头本体20相对于内部安装容槽211处的螺孔23,以及可与螺孔23相互螺合固定、并与该定位孔17相互卡扣定位的定位螺栓41,如图18所示,其组装操作与卡扣结构大致与第二实施例相同。
以第四实施例的迫紧环10c为例,该卡扣手段40包括设置于该迫紧环10c上的定位孔17、设置于该龙头本体20相对于内部安装容槽211处的螺孔23,以及可与螺孔23相互螺合固定、并与该定位孔17相互卡扣定位的定位螺栓41,如图23所示,其组装操作与卡扣结构大致与第二实施例相同。
本实用新型通过迫紧环10、10a、10b、10c在受力时产生的弹性变形量,可以用来消除龙头本体20与出水管30彼此间所存在的穿套间隙,并提高两者的结合强度,因此,可以放宽配合部位间的加工精度,使加工成本可被大幅地降低,产品良率也会随之提升。
本实用新型利用迫紧环10、10a、10b、10c组装龙头本体20与出水管30,即不需要采用传统焊接制程,故可避免后续表面研磨加工,更不会有焊疤产生,可确保表面美观性,且拆装方便,有助于后续维护。
本实用新型利用上述卡扣手段40,可以进一步将出水管30卡扣固定于迫紧环10、10a、10b、10c上,因此,不仅可确保出水管30产生晃动,更可防止出水管30相对龙头本体20轴向移动及转动,故整体组装构造更为平稳牢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其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龙头本体,包括内部空腔,所述空腔顶端处设置安装容槽,所述安装容槽顶端形成开口;
出水管,具有进水端及出水端,所述进水端处设置接头,可经由所述龙头本体的开口插入内部安装容槽中,且所述接头外周壁凹设有环槽;
迫紧环,由弹性材料所制成,且包括环状壁墙、形成于该环状壁墙内侧的内侧环状壁面、形成于该环状壁墙外侧的外侧环状壁面、位于该环状壁墙两端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以及自所述第一端沿着轴向延伸至所述第二端的狭窄状槽缝;所述槽缝可被适当地撑开扩大及回复原状;所述内侧环状壁面与外侧环状壁面上分别设置至少局部的弹性变形区域,可在受径向力挤压时产生弹性变形,所述弹性变形区域可在弹性变形时产生对抗变形的径向迫紧力,限制所述出水管相对所述龙头本体晃动;
卡扣手段,可将所述迫紧环与所述龙头本体相互卡扣定位,以限制所述出水管相对所述龙头本体轴向移动及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壁墙为大致等壁厚的实心壁墙,且其外侧环状壁面上形成有若干个彼此交错毗邻且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外部突起部位及外部凹陷部位,其内侧环状壁面上形成有若干个彼此交错毗邻且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内部突起部位及内部凹陷部位;所述内部突起部位相对于所述外部凹陷部位;所述内部凹陷部位相对于所述外部突起部位;所述外部突起部位可共同形成外侧环状壁面上的弹性变形区域;所述内部突起部位可共同形成该内侧环状壁面上的弹性变形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突起部位、外部凹陷部位、内部突起部位及内部凹陷部位,均由该第一端沿着轴向延伸至该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手段包括设置于所述龙头本体相对于内部安装容槽处的扣孔,以及设置于所述迫紧环外侧环状壁面上可弹性摆动的凸柱;该迫紧环可通过所述凸柱与所述龙头本体的扣孔相互卡扣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突起部位其中之一预定部位径向突伸有所述凸柱,且环状壁墙在凸柱所在的外部突起部位沿圆周方向的两边侧,以及在凸柱一轴向侧共同设置U形缺口,凸柱所在的外部突起部位具有弹性摆动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缝设置于所述外部突起部位其中之一中间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壁墙外侧环状壁面上形成若干个彼此交错毗邻且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外部突起部位及外部凹陷部位,其内侧环状壁面上形成有若干个彼此交错毗邻且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内部突起部位及内部凹陷部位;所述内部突起部位相对于该外部突起部位;所述内部凹陷部位相对于外部凹陷部位;所述每一外部突起部位与其相对的内部突起部位间各形成变形腔室;所述外部突起部位可共同形成该外侧环状壁面上的弹性变形区域;所述内部突起部位可共同形成该内侧环状壁面上的弹性变形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突起部位、外部凹陷部位、内部突起部位、内部凹陷部位及变形腔室,均由第一端沿着轴向延伸至第二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手段包括设置于所述迫紧环环状壁墙上的定位孔、设置于所述龙头本体相对于内部安装容槽处的螺孔,以及可与该龙头本体的螺孔相互螺合固定、并与该迫紧环定位孔相互卡扣定位的定位螺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壁墙在其中之一外部凹陷部位与其相对的内部凹陷部位间径向贯穿有所述定位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壁墙由内侧环状壁墙及外侧环状壁墙彼此间以若干个沿圆周方向分布的支撑肋一体相连所构成;所述支撑肋呈涡旋状延伸,且任意两支撑肋与相对应的内侧环状壁墙与外侧环状壁墙间各形成变形腔室;所述内侧环状壁面形成于该内侧环状壁墙的内侧壁面;所述外侧环状壁面形成于该外侧环状壁墙的外侧壁面;所述外侧环状壁面均为弹性变形区域;所述内侧环状壁面均为弹性变形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肋均由第一端沿着轴向延伸至第二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缝由彼此相对且分别位于外侧环状壁墙及内侧环状壁墙上的外侧槽缝及内侧槽缝所构成;且该外侧槽缝与内侧槽缝位于其中两支撑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手段包括设置于所述迫紧环外侧环状壁墙上的定位孔、设置于所述龙头本体相对于内部安装容槽处的螺孔,以及可与龙头本体螺孔相互螺合固定、并与迫紧环定位孔相互卡扣定位的定位螺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环状壁墙在其中两支撑肋间径向贯穿有所述定位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壁墙为大致等壁厚的实心壁墙,其外侧环状壁面上形成有彼此交错毗邻且沿轴向分布的至少一个外部突起部位及外部凹陷部位,其内侧环状壁面上形成有彼此交错毗邻且沿轴向分布的至少一个内部突起部位及内部凹陷部位;所述内部突起部位相对于外部凹陷部位;所述内部凹陷部位相对于外部突起部位;所述外部突起部位可单独或共同形成外侧环状壁面上的弹性变形区域;所述内部突起部位可单独或共同形成内侧环状壁面上的弹性变形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突起部位、外部凹陷部位、内部突起部位及内部凹陷部位,均由所述槽缝一侧沿着圆周方向环绕延伸至另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手段包括设置于所述迫紧环环状壁墙上的定位孔、设置于所述龙头本体相对于内部安装容槽处的螺孔,以及可与龙头本体螺孔相互螺合固定、并与迫紧环定位孔相互卡扣定位的定位螺栓。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迫紧环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可选自橡胶材料或塑料材料任一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597584U CN201787247U (zh) | 2010-07-15 | 2010-07-15 | 迫紧环组装构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597584U CN201787247U (zh) | 2010-07-15 | 2010-07-15 | 迫紧环组装构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787247U true CN201787247U (zh) | 2011-04-06 |
Family
ID=43819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259758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87247U (zh) | 2010-07-15 | 2010-07-15 | 迫紧环组装构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787247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0299A (zh) * | 2016-08-22 | 2016-11-09 | 开平市嘉顿卫浴有限公司 | 一种无铅铜质的出水组件 |
CN108505586A (zh) * | 2018-03-02 | 2018-09-07 | 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厨房龙头 |
CN112944080A (zh) * | 2021-03-24 | 2021-06-11 | 中山市曙光铝业有限公司 | 伸缩管件连接用垫片及伸缩管件 |
-
2010
- 2010-07-15 CN CN2010202597584U patent/CN20178724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0299A (zh) * | 2016-08-22 | 2016-11-09 | 开平市嘉顿卫浴有限公司 | 一种无铅铜质的出水组件 |
CN108505586A (zh) * | 2018-03-02 | 2018-09-07 | 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厨房龙头 |
CN112944080A (zh) * | 2021-03-24 | 2021-06-11 | 中山市曙光铝业有限公司 | 伸缩管件连接用垫片及伸缩管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11789B (zh) | 螺纹构件、紧固结构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用浮体的连接结构 | |
CN201787247U (zh) | 迫紧环组装构造 | |
US6391414B1 (en) |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joining parts | |
JP6329984B2 (ja) | コーキングガンキャリア固定機構及びコーキングガン | |
CN201963983U (zh) | 水龙头组装构造 | |
DE602005013983D1 (de) | Stopfbuchsendichtung und entsprechende anordnung | |
EP0965002B1 (en) |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joining parts | |
US8418994B2 (en) | Hot-cold inlet pipe structure | |
CN203571276U (zh) | 一种管道法兰的密封结构 | |
KR20200002861U (ko) | 가공이 편리한 이경관 조립 구조 | |
US8302999B2 (en) | Faucet connecting structure | |
CN109404562B (zh) | 坐便器用分水机构以及具有所述分水机构的坐便器 | |
CN103174727A (zh) | 紧固组件 | |
JP2016118265A (ja) | 防水構造 | |
KR101262540B1 (ko) | 농업용 용수관의 분기관 결합부재 | |
CN107002924B (zh) | 管接头及淋浴软管连接结构 | |
CN205371880U (zh) | 一种车用卡箍及其内圈 | |
KR101479121B1 (ko) | 수격 방지 장치 | |
CN211231987U (zh) | 一种抱环水管用多层固定密封件 | |
CN203067845U (zh) | 斜拉的抽取式水龙头 | |
WO2020258626A1 (zh) | 一种制粒机构及颗粒机 | |
JP5908798B2 (ja) | 連結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ンクリート部材の連結装置 | |
US20210131082A1 (en) | Outlet structure of faucet valve seat | |
CN202315712U (zh) | 一种管道式超滤机及使用该管道式超滤机的家用净水系统 | |
CN210003984U (zh) | 一种采用塑料接头的龙头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20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