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86967U - 扭转减振盘 - Google Patents

扭转减振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86967U
CN201786967U CN2010205290811U CN201020529081U CN201786967U CN 201786967 U CN201786967 U CN 201786967U CN 2010205290811 U CN2010205290811 U CN 2010205290811U CN 201020529081 U CN201020529081 U CN 201020529081U CN 201786967 U CN201786967 U CN 201786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ow
dampened
disc
edge
flan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2908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福邦
张文明
张学渊
李盖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52908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86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86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8696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扭转减振盘,该扭转减振盘上具有多个弹簧窗口(1),每个所述弹簧窗口(1)都具有沿扭转减振盘的径向相对的窗口内边缘和窗口外边缘,以及沿扭转减振盘的周向相对的两个窗口侧边缘,所述窗口外边缘具有外侧翻边(2),所述窗口内边缘具有内侧翻边(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和/或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形成尖角而导致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了扭转减振盘因为应力集中而发生断裂等缺陷,具有建构简单,加工方便,易于批量生产等优点。

Description

扭转减振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合器从动部分的减振盘,具体地,涉及一种离合器从动部分的扭转减振盘。
背景技术
离合器是经常处于接合状态传递扭矩的,只有踩下离合器踏板,分离机构才会将压盘后移与摩擦片分开而呈现分离状态。此时扭矩传递中断,可以进行诸如起步、换档、制动等项操作。当汽车传动系过载时,离合器会启动打滑,对传动系实现过载保护。在摩擦片上还设有扭矩减振器,以使传动系工作更加平稳。
在离合器接合时,发动机发出的转矩经飞轮和压盘传给了从动盘两侧的摩擦片,带动从动盘本体和与从动盘本体铆接在一起的扭转减振盘转动。从动盘本体和扭转减振盘又通过减振弹簧把扭矩传给了从动盘毂。因为有弹簧的弹性作用力,所以传动系统承受的传动冲击力可以在此得到缓和。传动系统中的扭转振动会使从动盘毂相对于从动盘本体和扭转减振盘来回转动,夹在它们之间的阻尼片靠摩擦消耗扭转振动的能量,将扭转振动衰减下来。
现有的扭转减振盘主要采取如图1所示的结构。图1是现有扭转减振盘示意图。图2是根据图1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A-A方向的截面图。图3是根据图1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B-B方向的截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减震器弹簧安装在扭转减振盘的窗口1内,所述弹簧窗口1具有沿扭转减振盘的径向相对的窗口内边缘和窗口外边缘,以及沿扭转减振盘的周向相对的两个窗口侧边缘,所述窗口外边缘具有外侧翻边2,所述窗口内边缘具有内侧翻边2’,所述外侧翻边2和内侧翻边2’能起到防止弹簧从弹簧窗口1中脱离的作用。扭转减振盘的结构通常是外侧较薄,中间较厚,外侧翻边2和内侧翻边2’都是沿着窗口侧边缘切割窗口内边缘和窗口外边缘的扭转减振盘,然后将切割部向外翻折而形成的。从图2中可以看出,外侧翻边2与窗口外边缘连接处和内侧翻边2’与窗口内边缘连接处也为成角度的连接,也就是说外侧翻边2和内侧翻边2’与扭转减振盘的平面之间形成了尖角。从图3可以看出,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完全断开,从图1中可以看出内侧翻边2’也是同样的结构。因此,在扭转减振盘的弹簧窗口角上形成了尖角,并且外侧翻边2与窗口外边缘连接处和内侧翻边2’与窗口内边缘连接处也为成角度的连接。
但是,目前从市场反馈可以看出,离合器从动盘容易出现扭转减振盘故障而使从动盘总成失效的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扭转减振盘用于固定弹簧的弹簧窗口处形成尖角,在尖角处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扭转减振盘断裂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离合器从动部分的扭转减振盘,该扭转减振盘的弹簧窗口的成型采用过渡设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扭转减振盘,该扭转减振盘上具有多个弹簧窗口,每个所述弹簧窗口都具有沿扭转减振盘的径向相对的窗口内边缘和窗口外边缘,以及沿扭转减振盘的周向相对的两个窗口侧边缘,所述窗口外边缘具有外侧翻边,所述窗口内边缘具有内侧翻边,所述外侧翻边的侧边沿和/或所述内侧翻边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形成为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优选为弧面。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外侧翻边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形成为第一曲面;所述内侧翻边的侧边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曲线。
更优选地,所述内侧翻边的侧边沿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边形成所述曲线。所述曲线优选为弧线。
此外,优选地,所述外侧翻边与所述窗口外边缘之间,和/或所述内侧翻边与所述窗口内边缘之间形成第二曲面。
更优选地,所述外侧翻边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的所述连接部的第一曲面和所述外侧翻边与所述窗口外边缘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二曲面形成为一体。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形成尖角而导致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了扭转减振盘因为应力集中而发生断裂等缺陷,具有建构简单,加工方便,易于批量生产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扭转减振盘示意图;
图2是根据图1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A-A方向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图1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B-B方向的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减振盘示意图;
图5是根据图4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C-C方向的截面图;
图6是根据图4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D-D方向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扭转减振盘窗口                 2外侧翻边
21侧边沿                        2’内侧翻边
21’侧边沿                      31连接部
32第二曲面                      4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所用到的指示方向的词语都是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理解的,目的在于方便描述本实用新型,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并且,为了能够更清楚准确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下面的描述中用到的名词和术语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图1是现有扭转减振盘示意图。图2是根据图1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A-A方向的截面图。图3是根据图1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B-B方向的截面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减振盘示意图。图5是根据图4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C-C方向的截面图。图6是根据图4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D-D方向的截面图。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扭转减振盘上的多个弹簧窗口1中,每个所述弹簧窗口1都具有沿扭转减振盘的径向相对的窗口内边缘和窗口外边缘,以及沿扭转减振盘的周向相对的两个窗口侧边缘,所述窗口外边缘具有外侧翻边2,所述窗口内边缘具有内侧翻边2’,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和/或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
通过上述结构消除了原扭转减振盘翻边处形成的尖角,减小了扭转减振盘的断裂危险。如图6所示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窗口侧边缘之间的连接情况,由于图6是根据图3的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沿D-D方向的截面图,因此可知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图中所示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外侧翻边2和/或内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之间都可以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
上述的扭转减振盘的外侧翻边2和/或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该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从窗口外边缘开始的一部分和/或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从窗口内边缘开始的一部分与窗口侧边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另一种是该外侧翻边2和/或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21和21’的全部与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其中后一种情况(即该侧边沿的全部与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更为优选,下面论述其带来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曲面的过渡方式将现有的扭转减振盘窗口中的尖角结构改为曲面结构,从而避免了尖角处产生应力集中现象。由于采用曲面过渡的结构不会切断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窗口侧边缘之间的连接,图1中a表示现有的扭转减振盘窗口的外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连接处距扭转减振盘外边缘的最短距离,图4中的b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减振盘窗口的外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连接处距扭转减振盘外边缘的最短距离,因此对比图1和图4可知,图4中标示的距离b要大于图1中相应位置标示的距离a,也就是说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弧面过渡方式的外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的分离处与现有技术相比,要距离扭转减振盘圆周更远。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避免了现有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的尖角处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而且增强了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1到扭转减振盘圆周的结构强度。很显然,外侧翻边2和/或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的全部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一体结构时的距离b,要大于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从窗口外边缘开始的一部分和/或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从窗口内边缘处开始的一部分与窗口侧边缘之间为一体结构时的距离b,因此外侧翻边2和/或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的全部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一体结构更为优选。并且,由于扭转减振盘的结构为中间厚边缘薄,因此外侧翻边2处断裂的危险更大,为了避免扭转减振盘断裂故障,扭转减振盘的两个翻边中,至少外侧翻边2采用上述改进结构。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以上所描述的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和/或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的实施方式,说明书附图中关于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只是示意性地给出了外侧翻边与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的情况,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窗口侧边缘的连接方式与此相同无须赘述,并且附图只给出了最优选的实施方式,因此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的情况并未图示。
并且,为了便于加工,所述第一曲面优选为弧面。
对于扭转减振盘弹簧窗口来说,内侧翻边2’与外侧翻边2存在同样的尖角处应力集中问题,但是由于扭转减振盘为中间厚边缘薄的结构,因此,内侧翻边2’与相邻边之间形成的尖角对扭转减振盘强度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小于外侧翻边2所形成的尖角。而且,使内侧翻边2’形成与外侧翻边2相同的弧面过渡结构不仅浪费材料,而且对制造的模具要求很高,给生产造成困难。因此,优选地,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21’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曲线。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实际生产加工,优选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凹槽4,所述凹槽4的边形成所述曲线。
为了便于凹槽4的加工而采用如图4所示的结构,即所述曲线优选为弧线。
凹槽4使得内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之间的尖角形成为弧线的过渡形状,也就是说,在内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的尖角连接处加开凹槽4,从而使窗口侧边缘与内侧翻边2’之间通过弧线过渡连接,也避免了在原有的尖角处产生应力集中,由于图4已经将凹槽4的结构清楚地显示出来,因此不再结合截面图等其他视图进行描述。
虽然对比现有的扭转减振盘和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减振盘,内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连接处距扭转减振盘内边缘的最短距离不变,但是通过上述分析和实际应用的验证,由于扭转减振盘中间比边缘更厚,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对内侧翻边2’的处理方式能够满足扭转减振盘的强度要求。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如图4所示,凹槽4通过削窄内侧翻边2’形成,使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原来的尖角连接变为曲线连接,但是并不限于此种连接方式,任何能够避免形成凹槽4而能满足扭转减振盘强度需要的形式都可以应用到本实用新型中。
由于翻边相对于扭转减振盘主体弯折部分也形成为折叠的成角度的边,因此,优选地,所述外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外边缘之间,和/或所述内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内边缘之间形成第二曲面32。形成第二曲面32的目的与连接部31形成的第一曲面的目的相同,因此,对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已经形成了连接部31的第一曲面的翻边,也可以形成第二曲面32。
优选地,所述第二曲面32优选为弧面,并且所述第二曲面32所形成的弧面能与连接部31所形成的第一曲面形成为一体。
在图4中可以看到,优选地,所述外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的所述连接部31的第一曲面和所述外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外边缘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二曲面32形成为一体。这样的结构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扭转减振盘的强度,而且便于对翻边的整体加工。
在附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外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连接为一体的连接部31的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32,内侧翻边2’与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凹槽4形成曲线。根据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结合对扭转减振盘结构的分析,附图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为针对扭转减振盘主要的发生故障的部位进行改进,并且加方便节省材料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任意组合,其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之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只采用本实用新型对外侧翻边或内侧翻边的改进,或者将上述两种改进方式交叉应用,或者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之下进行其他相似的改进。

Claims (7)

1.一种扭转减振盘,该扭转减振盘上具有多个弹簧窗口(1),每个所述弹簧窗口(1)都具有沿扭转减振盘的径向相对的窗口内边缘和窗口外边缘,以及沿扭转减振盘的周向相对的两个窗口侧边缘,所述窗口外边缘具有外侧翻边(2),所述窗口内边缘具有内侧翻边(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和/或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为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翻边(2)的侧边沿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通过连接部(31)形成一体结构,该连接部(31)形成为第一曲面,并且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曲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转减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翻边(2’)的侧边沿(21’)与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凹槽(4),所述凹槽(4)的边形成所述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转减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为弧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外边缘之间,和/或所述内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内边缘之间形成第二曲面(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转减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侧边缘之间形成的所述连接部(31)的第一曲面和所述外侧翻边(2)与所述窗口外边缘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二曲面(32)形成为一体。
CN2010205290811U 2010-09-13 2010-09-13 扭转减振盘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86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290811U CN201786967U (zh) 2010-09-13 2010-09-13 扭转减振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290811U CN201786967U (zh) 2010-09-13 2010-09-13 扭转减振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86967U true CN201786967U (zh) 2011-04-06

Family

ID=43818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29081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86967U (zh) 2010-09-13 2010-09-13 扭转减振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8696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7722A (zh) * 2012-06-01 2012-10-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用辅助动力装置
CN106931050A (zh) * 2017-02-28 2017-07-07 芜湖大捷离合器有限公司 一种离合器从动盘、减振盘及窗口加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7722A (zh) * 2012-06-01 2012-10-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用辅助动力装置
CN106931050A (zh) * 2017-02-28 2017-07-07 芜湖大捷离合器有限公司 一种离合器从动盘、减振盘及窗口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62446B2 (en) Torsion vibration damping apparatus
CN102792059B (zh) 离心摆装置
JP6243709B2 (ja) 車両用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US20150362041A1 (en)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for hydrokinetic torque coupling device
CN105757165B (zh) 扭转振动减振装置
US20160195159A1 (en) Centrifugal-pendulum vibration absorbing device
CN103380312A (zh) 离心力摆装置
CN105378334A (zh) 缓冲减振器
US10072728B2 (en) Centrifugal-pendulum vibration absorbing device
US4533338A (en) Damper disc
CN201786967U (zh) 扭转减振盘
US4580672A (en) Torsion damping assembly for an automotive clutch plate
KR101428316B1 (ko) 차량용 프로펠러샤프트
KR101431219B1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US10663032B2 (en) Torsional vibration reducing device
CN205478984U (zh) 重型汽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
CN203453329U (zh) 离合器从动盘及具有该从动盘的离合器
CN201671981U (zh) 低刚度大扭矩从动盘总成
CN211371084U (zh) 一种宽转角高强度减振离合器
CN211423201U (zh) 增程式电动汽车联轴器
CN204828348U (zh) 可拆卸式离合器从动盘总成
CN104565193A (zh) 一种扭转减振器
CN105485200A (zh) 商用车用离合器从动盘
CN107208736B (zh) 具有直弹簧的扭转减振器
KR101894520B1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709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