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72349U - 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72349U
CN201772349U CN201020056732XU CN201020056732U CN201772349U CN 201772349 U CN201772349 U CN 201772349U CN 201020056732X U CN201020056732X U CN 201020056732XU CN 201020056732 U CN201020056732 U CN 201020056732U CN 201772349 U CN201772349 U CN 2017723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bright dipping
reflecting element
module backlight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05673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子斌
李宗阳
邹健龙
莫启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pt Display Technology (shenzhen)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PT Display Technology Shenzheng Ltd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PT Display Technology Shenzheng Ltd,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iled Critical CPT Display Technology Shenzheng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05673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723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723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7234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反射腔以及至少一光源,所述反射腔包括一底反射件、一顶反射件、至少一入光口以及多个出光孔洞位于所述顶反射件上,所述光源为对应所述入光口,且设于所述顶反射件的所述出光孔洞为呈疏密分布,距光源较近处的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为小于距离光源较远处的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无需设置现有的导光板,从而达成背光模组轻量化的目的。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背光模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背光板设置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具有低辐射、体积轻薄以及低耗电量的优点,已大量地被应用在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笔记型电脑、数码相机、行动电话等各式电子商品中。由于液晶面板为非自发光性的显示面板,故在液晶面板下方必须设置一背光模组,通过背光模组以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面光源才能显示影像。
请参考图1,为现有的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10的示意图,其包含一框架12、一反射片14、多个灯管16、一导光板18以及多层透明光学薄膜20。灯管16发出的光线部分直接进入导光板18,其余的光线则是在反射片14的表面反射后再进入导光板18,此外,导光板18的出光面设有透明光学薄膜20,可产生特定的光学效果使得背光模组10可以输出均匀的光线,以提供液晶显示器(图未示),在显示影像时所需的光源。
然而,现有的背光模组10所使用的导光板18大多采用塑胶作为材料,且有一定的重量,与液晶显示器往轻量化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因此,如何减少背光模组的重量,进而减少液晶显示器的重量,为当前技术欲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减少背光模组的重量的背光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一反射腔,包括:
一底反射件;
一顶反射件,与所述底反射件相对设置;
至少一入光口;以及
多个出光孔洞,位于所述顶反射件上;以及
至少一光源,对应所述入光口;
所述顶反射件包括m个区域,第(n-1)区域为紧临第(n)区域且所述第(n-1)区域较所述第(n)区域接近所述光源,所述第(n-1)区域的单位面积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小于所述第(n)区域的单位面积的所述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且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
所述出光孔洞具有相同的孔径。
设于所述第(n-1)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为大于设于所述第(n)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所述出光孔洞间的间距会随着所述出光孔洞至所述光源的距离增加而渐进式的缩减。
所述入光口位于所述反射腔的一侧面,且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光式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扩散板,且所述顶反射件为贴附于所述扩散板面对所述底反射件的一表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一反射腔,包括:
一底反射件;
一顶反射件,与所述底反射件相对设置;
至少一入光口;以及
多个出光孔洞,位于所述顶反射件上;以及
至少一光源,对应所述入光口;
所述顶反射件包括m个区域,第(n-1)区域为紧临第(n)区域且所述第(n-1)区域较所述第(n)区域接近所述光源,所述第(n-1)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孔径小于所述第(n)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孔径,且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
所述第(n-1)区域内与所述第(n)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相同。
设于所述第(n-1)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为等于设于所述第(n)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各出光孔洞的孔径会随着各出光孔洞至所述光源的距离增加而渐进式的增加。
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光式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扩散板,且所述顶反射件为贴附于所述扩散板面对所述底反射件的一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光源发出的光线为在本实用新型的反射腔内传递反射,并经由出光孔洞离开背光模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无需设置现有的导光板,从而达成背光模组轻量化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及图3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图5及图6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2以及图3。图2及图3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背光模组22的示意图,其中图2为背光模组22的侧视图,图3为背光模组22的俯视图。背光模组22包括:一反射腔24以及至少一光源26;反射腔24包括一底反射件241、一顶反射件242、一入光口243以及多个出光孔洞244,所述多个出光孔洞244设于顶反射件242上,其中底反射件241为相对设置于顶反射件242下方,且底反射件241的表面可选择性地设置微结构,以增加光线在反射腔24内的反射及散射效果。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22为一侧光式背光模组,光源26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冷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且光源26为对应入光口243设置,此外,背光模组22还可在光源26背向入光口243的一侧设置一反射件28,使得射向所述反射件的光源可在所述反射件表面反射后进入反射腔24,以提高光源26的可利用率。
其中,顶反射件242可包括m个区域,以下将以m等于2时为例来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如图3所示,顶反射件242上的出光孔洞244具有相同的孔径大小,且顶反射件242可略区分为第一区域30以及第二区域32,其中第一区域30为紧临光源26,并位于光源26与第二区域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出光孔洞244的设置为呈疏密分布,距光源26较近的第一区域30,其单位面积内的出光孔洞244的设置密度为小于距光源较远的第二区域32单位面积内的出光孔洞244的设置密度,以避免距离光源26较近的第一区域30与距离光源26较远的第二区域32的辉度差异。请一并参考图2,光源26所产生的光线为经由入光口243进入反射腔24,在由顶反射件242以及底反射件241所建构出来的反射腔内重覆反射传递,仅能经由出光孔洞244向外射出;此外,由于顶反射件241上出光孔洞244为呈疏密分布,故背光模组22的光线可均匀输出。再者,背光模组22还包括一扩散板34,所述扩散板34设置于背光模组22的一出光面,且顶反射件242为贴附于扩散板34面对底反射件241的一表面,使得由出光孔洞244射出的光线经由扩散板34,再次扩散为更均匀的面光源。
另外,顶反射件242也可具有其它实施态样。请参考图4。图4为图3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顶反射件242可略区分为m个区域,依序为第1区域41、第2区域42、第3区域43、…、第m区域4m,第(n-1)区域为紧临第(n)区域且第(n-1)区域较第(n)区域接近光源,第(n-1)区域单位面积内的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小于第(n)区域单位面积的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且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例如,当n等于2,第1区域41为紧临第2区域42且第1区域41较第2区域42接近光源,且第1区域41单位面积内的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小于第2区域42单位面积的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值得注意的是,出光孔洞244间的间距可以随着出光孔洞244至光源26的距离增加而渐进式的缩减,但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考图5及图6。图5及图6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背光模组36的示意图,其中图5为背光模组36的侧视图,图6为背光模组36的俯视图,且为清楚比较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的异同,与前一较佳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为使用相同的标号标注。如图5所示,背光模组36包括:一反射腔38以及至少一光源26;反射腔38包括:一底反射件381、一顶反射件382、一入光口383以及多个出光孔洞384、385,所述多个出光孔洞384、385设于顶反射件382上,其中底反射件381为相对设置于顶反射件382下方,且底反射件381的表面可选择性地设置微结构,以增加光源在反射腔38内的反射及散射效果。如同前一较佳实施例,背光模组36为一侧光式背光模组,光源26可以是发光二极管或冷阴极萤光灯管,且光源26为对应入光口383设置,此外,在光源26背向入光口383的一侧可设置一反射件28,以提高光源26的可利用率。
其中,顶反射件382可包括m个区域,以下将以m等于2时为例来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请参考图6,顶反射件382可略区分为第一区域30以及第二区域32,设于第一区域30内的出光孔洞384间的间距与设于第二区域32内的出光孔洞385间的间距相同,即第一区域30内与第二区域32内的出光孔洞384、385的设置密度相同;与前一较佳实施例相比,本较佳实施例所示的顶反射件382上的出光孔洞384的孔径为随出光孔洞384、385与光源26的距离变化,如图6所示,设于所述第一区域30内的出光孔洞384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出光孔洞385的孔径,以避免距离光源26较近的第一区域30与距离光源26较远的第二区域32的辉度差异。此外,背光模组36还包括一扩散板34,所述扩散板34设置于背光模组22的一出光面,且顶反射件382为贴附于扩散板34面对底反射件381的一表面,使得由出光孔洞384、385射出的光线经由扩散板34,再次扩散为更均匀的面光源。
另外,顶反射件382也可具有其它实施态样。请参考图7。图7为图6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顶反射件382可略区分为m个区域,依序为第1区域41、第2区域42、第3区域43、…、第m区域4m,第(n-1)区域为紧临第(n)区域且第(n-1)区域较第(n)区域接近光源,第(n-1)区域内的出光孔洞的孔径小于第(n)区域内的出光孔洞的孔径,且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例如,当n等于2,第1区域41为紧临第2区域42且第1区域41较第2区域42接近光源,第1区域41内的出光孔洞的孔径小于第2区域42内的出光孔洞的孔径。值得注意的是,出光孔洞的孔径可以随着出光孔洞至光源26的距离增加而渐进式的增加,但不以此为限。
本实用新型的底反射件与顶反射件可为镜面薄膜、不透明薄膜或其他具良好反射光线特性的材料,较佳为一银反射片或一由多层聚合物薄膜构成的增强型镜面反射片(enhanced specular reflector,ESR),并以蚀刻、咬花以及印刷等方法在顶反射件上形成出光孔洞。此外,出光孔洞的形状、数量、孔径大小以及设置密度可随各产品需求做调整,不局限于本实用新型所示的较佳实施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为通过顶反射件与底反射件构成反射腔,并使光线在所述反射腔内重覆反射及传递,再经光学孔洞射出;此外,顶反射件上的光学孔洞为呈疏密分布,距离光源较近处的光学孔洞设置密度较低,距离光源较远处的光学孔洞设置密度较高,以避免背光模组辉度不均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一反射腔,包括:
一底反射件;
一顶反射件,与所述底反射件相对设置;
至少一入光口;以及
多个出光孔洞,位于所述顶反射件上;以及
至少一光源,对应所述入光口;
所述顶反射件包括m个区域,第(n-1)区域为紧临第(n)区域且所述第(n-1)区域较所述第(n)区域接近所述光源,所述第(n-1)区域的单位面积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小于所述第(n)区域的单位面积的所述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且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孔洞具有相同的孔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第(n-1)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为大于设于所述第(n)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所述出光孔洞间的间距会随着所述出光孔洞至所述光源的距离增加而渐进式的缩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口位于所述反射腔的一侧面,且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光式背光模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扩散板,且所述顶反射件为贴附于所述扩散板面对所述底反射件的一表面。
6.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一反射腔,包括:
一底反射件;
一顶反射件,与所述底反射件相对设置;
至少一入光口;以及
多个出光孔洞,位于所述顶反射件上;以及
至少一光源,对应所述入光口;
所述顶反射件包括m个区域,第(n-1)区域为紧临第(n)区域且所述第(n-1)区域较所述第(n)区域接近所述光源,所述第(n-1)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孔径小于所述第(n)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孔径,且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n-1)区域内与所述第(n)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相同。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第(n-1)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为等于设于所述第(n)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各出光孔洞的孔径会随着各出光孔洞至所述光源的距离增加而渐进式的增加。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光式背光模组。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扩散板,且所述顶反射件为贴附于所述扩散板面对所述底反射件的一表面。
CN201020056732XU 2010-01-20 2010-01-20 背光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723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056732XU CN201772349U (zh) 2010-01-20 2010-01-20 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056732XU CN201772349U (zh) 2010-01-20 2010-01-20 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72349U true CN201772349U (zh) 2011-03-23

Family

ID=43752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056732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72349U (zh) 2010-01-20 2010-01-20 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7234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3385A (zh) * 2015-02-26 2015-05-1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背光模组
CN104791668A (zh) * 2015-04-30 2015-07-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CN109036116A (zh) * 2018-06-21 2018-12-18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腔、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109870848A (zh) * 2019-03-13 2019-06-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3385A (zh) * 2015-02-26 2015-05-1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背光模组
CN104791668A (zh) * 2015-04-30 2015-07-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CN109036116A (zh) * 2018-06-21 2018-12-18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腔、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109870848A (zh) * 2019-03-13 2019-06-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0329C (zh) 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CN100437276C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0445827C (zh) 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CN202101059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201555153U (zh) 均匀高亮度侧光式背光源
CN103807664A (zh) 光源模块和制作光源模块的方法
CN102059865A (zh) 导光板及其印刷方法和背光模组
US20100165634A1 (en) Ultra-thin light guidance device
CN104885239A (zh) 侧向出射型led透镜、具备该透镜的背光单元及显示装置
CN104315418A (zh) 一种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和曲面显示装置
CN201772349U (zh) 背光模组
CN101922660A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2691936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1218442Y (zh) 一种背光模块及包含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1907249B (zh) 背光模组
CN102971662B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201222148Y (zh) 背光模块的光学组件
CN101893188A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Park et al. Research trends in light guide plates for LED backlight units
CN103048727A (zh) 导光板、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
CN101792645A (zh) 一种微结构胶带
CN207318773U (zh) 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
CN202494800U (zh) 导光板、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202049255U (zh) 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
CN101158785A (zh) 侧光式背光源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HINA PROJECTION TUB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718

Owner name: CPT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PT DISPLAY TECHNOLOGY SHENZHEN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7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8000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O: 350000 FUZHOU, FUJIAN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718

Address after: 350000, No. 6 West Road, Mawei District, Fujian, Fuzhou

Patentee after: CPT DISPLAY TECHNOLOGY (SHENZHEN)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ming hi tech Industrial Park, Shenzhen, Guangdong, No. 9, Ming Tong Road, Bao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CPT Display Technology Shenzhen Ltd.

Patentee before: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23

Termination date: 201801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