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39416U - 避震器 - Google Patents

避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39416U
CN201739416U CN2010202227958U CN201020222795U CN201739416U CN 201739416 U CN201739416 U CN 201739416U CN 2010202227958 U CN2010202227958 U CN 2010202227958U CN 201020222795 U CN201020222795 U CN 201020222795U CN 201739416 U CN201739416 U CN 2017394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piston
valve
shock absorb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227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森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2022279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394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394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3941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震器,包含一上管单元、一自由活塞、一气室、一上油室、一下管单元、一下油室。上管单元具有一上管、一上盖及一活塞阀,上盖盖设于上管的顶端,活塞阀装设于上管的底端。自由活塞可滑动地设置于上管内。气室介于上盖与自由活塞之间。上油室介于自由活塞与活塞阀之间。下管单元具有一下管及下盖,下管套设于上管的底端且可相对于上管移动,下盖盖设于下管的底端。下油室介于活塞阀与下盖之间。藉由上管可相对于下管移动的特性来产生阻尼效果,并运用上管的空间来设置自由活塞及气室而使整体结构紧密,此外,由于有气室的设计,当上、下管相对移动时,自由活塞随之移动可调节容置液压油,且不会产生渗气现象。

Description

避震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震器,尤指一种装设于车辆的避震器。
背景技术
避震器是一种管状的液压装置,以消除或控制当车辆行经不平路面时悬吊弹簧所产生的震动。
请参阅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避震器一般包含一内油缸91、一外油缸92、一活塞阀93、一活塞杆94、一座阀95。当活塞杆94上下移动时,液压油经由活塞阀93上的通孔于内油缸91的上油室911与下油室912间流动而提供阻尼,以达成避震的效果。此外,当活塞杆94移动时,其占据上油室911内的体积会有所不同,所以外油缸92中设有一容置空间921以调节容置液压油,当活塞杆94上下移动时,液压油会经由座阀95而于下油室912与容置空间921间流动调节。然而,容置空间921内的液压油会与空气接触而产生渗气现象,有碍正常的阻尼功能。
请参阅图8所示,另一现有技术的避震器为了避免前述之渗气现象而于结构上有所改变,其包含一油缸81、一活塞阀82、一活塞杆83、一自由活塞84。活塞阀82与自由活塞84将油缸81区隔为上油室811、下油室812及气室813。当活塞杆83上下移动时,自由活塞84随之移动,如此则不需如前述避震器的容置空间921,亦可调节容置液压油。然而,因为增加了气室813的设计会使油缸81的长度增加,因而避震器的总长度增长,使整体结构较不紧密。
综合以上,前述二种现有技术的避震器各有其限制,所以有进一步研究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整体结构紧密并可解决渗气现象的避震器。
为达到上述的设计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避震器,包含:
一上管单元,其具有一上管、一上盖及一活塞阀,上盖盖设于上管的顶端,活塞阀装设于上管的底端;
一自由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于上管内;
一气室,其位于上管内且介于上盖与自由活塞之间;
一上油室,其位于上管内且介于自由活塞与活塞阀之间;
一下管单元,其具有一下管及下盖,下管套设于上管的底端且可相对于上管移动,下盖盖设于下管的底端;
一下油室,其位于下管内且介于活塞阀与下盖之间。
本设计的优点在于,藉由上管可相对于下管移动的特性来产生阻尼效果,并运用上管的空间来设置自由活塞及气室而使整体结构紧密,此外,由于有气室的设计,当上、下管相对移动时,自由活塞随之移动可调节容置液压油,且不会产生渗气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为现有技术的剖视图;以及
图8为另一现有技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设计为达成预定设计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避震器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上管单元10、一自由活塞14、一气室15、一上油室16、一下管单元20、一下油室23。
前述的上管单元10具有一上管11、一上盖12及一活塞阀13,上盖12盖设于上管11的顶端,活塞阀13装设于上管11的底端,由于活塞阀13为本技术领域常见的组件,所以于此不再详细说明。
前述的自由活塞14可滑动地设置于上管11内。
前述的气室15位于上管11内且介于上盖12与自由活塞14之间,其中,气室15内充满气体。
前述的上油室16位于上管11内且介于自由活塞14与活塞阀13之间,其中,上油室16内充满液压油。
前述的下管单元20具有一下管21及下盖22,下管21套设于上管11的底端且可相对于上管11移动,下盖22盖设于下管21的底端。
前述的下油室23位于下管21内且介于活塞阀13与下盖22之间,同样地,下油室23内充满液压油。
如此,当上管11与下管21相对移动时,液压油经由活塞阀13于上油室16与下油室23间流动而提供阻尼,以达成避震的效果。
当上管11相对于下管21向下移动时(即避震器整体缩短),下油室23的液压油被加压,使液压油自下油室23经由活塞阀13流往上油室16以发生阻尼力,并推动自由活塞14朝上盖12移动,使气室15容积变小而内部气压上升。
相反地,当上管11相对于下管21向上移动时(即避震器整体伸长),下油室23会产生真空吸力,同时气室15的气压也会迫使自由活塞14朝活塞阀13移动,使液压油自上油室16经由活塞阀13流往下油室23以发生阻尼力,此时,气室15容积变大而内部气压下降。
藉由上管11可相对于下管21移动的特性来产生阻尼效果,并运用上管11的空间来设置自由活塞14及气室15而使整体结构紧密,此外,由于有气室15的设计,当上、下管11、21相对移动时,自由活塞14随之移动可调节容置液压油,且不会产生渗气现象。
补充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含一侧油室24,侧油室24位于上管11的外周面与下管21的内周面之间,侧油室24内充满液压油。于上管11与下管21相对移动时,侧油室24与下油室23内的液压油经由活塞阀13与下管21之间的间隙于二者间流动。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含一气嘴17,前述的气嘴17装设于上盖12以供对气室15充气与泄气,以调整气室15内的气体压力。
由于气室15内是充满气体因而具有气体的压力,所以会造成自由活塞14向上移动时的阻力,藉由气嘴17可对气室15充气或泄气以调整气室15的压力的设计,就可以调整自由活塞14于上管11内移动时的阻力,进而调整上、下管11、21相对移动时液压油于上、下油室16、23之间流动时的阻力,从而调整整体避震器的阻尼。如此,使用者可依据个人的需要而调整阻尼,以满足每个人对于车辆舒适性的不同需求。补充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力不论在伸长或压缩时主要发生于活塞阀13处,气室15则为辅助调整阻尼力之用。
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避震器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大部分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进一步包含一内管31、一内活塞32及一活塞杆33。
前述的内管31设于下油室23内且将下油室23分隔为一内油室231及一外油室232,内管31上穿设成形有多数个穿孔311,该等穿孔311的设置密度朝邻近活塞阀13处渐增。
前述的内活塞32可滑动地设置于内管31内。
前述的活塞杆33穿设于内管31,且活塞杆33的两端分别连接活塞阀13与内活塞32。
如此,当上管11与下管12相对移动时,活塞阀13会带动活塞杆33与内活塞32,而使内活塞32于内管31内上下移动,因而使下油室23内的液压油经由内管31上的穿孔311而于内油室231与外油室232间流动。
由于该等穿孔311的设置密度朝邻近活塞阀13处渐增的设计,所以使内活塞32较邻近内管31顶端时,液压油可由较多的穿孔311同时流通而流动阻力较小,而使内活塞32的移动阻力较小,而内活塞32较邻近内管31底端时,液压油仅由较少的穿孔311同时流通而流动阻力较大,因而使内活塞32的移动阻力较大。所以,如此的设计可进一步使上管11与下管12于不同的相对位置处的阻尼有所不同。相反地,若采用该等穿孔311的设置密度朝邻近活塞阀13处渐减的设计,可使内活塞32较邻近内管31顶端时,液压油仅由较少的穿孔311同时流通而流动阻力较大,而使内活塞32的移动阻力较大,而内活塞32较邻近内管31底端时,液压油可由较多的穿孔311同时流通而流动阻力较小,因而使内活塞32的移动阻力较小。因此,藉由内管31上穿孔311的数量与位置的分布,可改变避震器在伸张与压缩时的阻尼力。
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避震器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与第二较佳实施例大部分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进一步包含一控制阀40、一第一流路43及一第二流路44。
前述的第一流路43连通内油室231与控制阀40。
前述的第二流路44连通外油室232与控制阀40。
前述的控制阀40控制第一流路43与第二流路44的连通程度。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阀40设置于下管21外,控制阀40具有一调节套41及一阀杆42,调节套41径向贯穿成形多数个孔径不同的开孔411,所述各开孔411皆连通至第二流路44,阀杆42可旋转地穿设于调节套41,且阀杆42具有一轴向通孔421及一径向通孔422,轴向通孔421连通第一流路43,径向通孔422连通轴向通孔421且可选择地连通至调节套41其中一开孔411。
如此,当旋转阀杆42时,阀杆42的径向通孔422可连通至调节套41其中一开孔411,由于开孔411的孔径是不同的,所以径向通孔422与不同开孔411连通时,即会使第一流路43与第二流路44的连通程度有所不同,当径向通孔422连通于孔径较大的开孔411时,液压油的流动阻力较小,相反地,当径向通孔422连通于孔径较小的开孔411时,液压油的流动阻力较大,如此即可调整液压油于内油室231与外油室232间的流动阻力,进而可进一步调整避震器整体的阻尼。
请参阅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避震器的第四较佳实施例与第三较佳实施例大部分相同,其差异在于控制阀40的设置位置。
相较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控制阀40是设置于下管21外,于本实施例中控制阀40是直接设置于下管21内。
同样地,当旋转阀杆42时,阀杆42的径向通孔422可连通至调节套41其中一开孔411,由于开孔411的孔径是不同的,所以径向通孔422与不同开孔411连通时,即会使第一流路43与第二流路44的连通程度有所不同,当径向通孔422连通于孔径较大的开孔411时,液压油的流动阻力较小,相反地,当径向通孔422连通于孔径较小的开孔411时,液压油的流动阻力较大,如此即可调整液压油于内油室231与外油室232间的流动阻力,同样地可进一步调整避震器整体的阻尼。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避震器,其特征是包含:
一上管单元,其具有一上管、一上盖及一活塞阀,上盖盖设于上管的顶端,活塞阀装设于上管的底端;
一自由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于上管内;
一气室,其位于上管内且介于上盖与自由活塞之间;
一上油室,其位于上管内且介于自由活塞与活塞阀之间;
一下管单元,其具有一下管及下盖,下管套设于上管的底端且可相对于上管移动,下盖盖设于下管的底端;
一下油室,其位于下管内且介于活塞阀与下盖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是进一步包含一气嘴,气嘴装设于上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是进一步包含一侧油室,侧油室位于上管的外周面与下管的内周面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是进一步包含一侧油室,侧油室位于上管的外周面与下管的内周面之间。
5.如权利要求1至4之任一项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是进一步包含一内管、一内活塞及一活塞杆,内管设于下油室内且将下油室分隔为一内油室及一外油室,内管上穿设成形有多数个穿孔,该等穿孔的设置密度朝邻近活塞阀处渐增,内活塞可滑动地设置于内管内,活塞杆穿设于内管,活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活塞阀与内活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是进一步包含一控制阀、一第一流路及一第二流路,第一流路连通内油室与控制阀,第二流路连通外油室与控制阀,控制阀控制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的连通程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是控制阀具有一调节套及一阀杆,调节套径向贯穿成形多数个孔径不同的开孔,所述各开孔皆连通至第二流路,阀杆可旋转地穿设于调节套,且阀杆具有一轴向通孔及一径向通孔,轴向通孔连通第一流路,径向通孔连通轴向通孔且可选择地连通至调节套其中一开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是控制阀设置于下管外。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是控制阀设置于下管内。
CN2010202227958U 2010-06-10 2010-06-10 避震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394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227958U CN201739416U (zh) 2010-06-10 2010-06-10 避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227958U CN201739416U (zh) 2010-06-10 2010-06-10 避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39416U true CN201739416U (zh) 2011-02-09

Family

ID=43554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22795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39416U (zh) 2010-06-10 2010-06-10 避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39416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2869A (zh) * 2011-11-22 2012-03-28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双气室连通型实体阀式减振器
CN103423359A (zh) * 2013-08-19 2013-12-04 苏州市胜能弹簧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避震器
CN104154168A (zh) * 2014-08-06 2014-11-19 江苏华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减震器的微型消声蓄能器
CN104948634A (zh) * 2015-05-26 2015-09-30 德清信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气室机动车避震器
CN106090103A (zh) * 2016-06-16 2016-11-09 江苏大学 一种用于减震器的微型皮囊蓄能器
CN111779785A (zh) * 2020-06-16 2020-10-16 宁波一力减震器有限公司 便捷式压力可调升降柱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2869A (zh) * 2011-11-22 2012-03-28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双气室连通型实体阀式减振器
CN102392869B (zh) * 2011-11-22 2013-05-01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双气室连通型实体阀式减振器
CN103423359A (zh) * 2013-08-19 2013-12-04 苏州市胜能弹簧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避震器
CN104154168A (zh) * 2014-08-06 2014-11-19 江苏华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减震器的微型消声蓄能器
CN104948634A (zh) * 2015-05-26 2015-09-30 德清信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气室机动车避震器
CN106090103A (zh) * 2016-06-16 2016-11-09 江苏大学 一种用于减震器的微型皮囊蓄能器
CN106090103B (zh) * 2016-06-16 2017-12-22 江苏大学 一种用于减震器的微型皮囊蓄能器
CN111779785A (zh) * 2020-06-16 2020-10-16 宁波一力减震器有限公司 便捷式压力可调升降柱
CN111779785B (zh) * 2020-06-16 2022-05-10 宁波一力减震器有限公司 便捷式压力可调升降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39416U (zh) 避震器
CN105377595B (zh) 角组件
JP4908421B2 (ja) 二段階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US20100109277A1 (en) Adjustable Monotube Shock Absorber
CN104514834B (zh) 减震器
CN103104649A (zh) 缓冲器
CN101936358B (zh) 减震器的活塞阀组件
CN202251612U (zh)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的油气弹簧
CN105889390A (zh) 一种新型减振支柱
US20070144848A1 (en) Hydraulic damper for vehicle
CN201013823Y (zh) 带浮动活塞的筒式液压减震器
CN202402547U (zh) 一种拉伸式缓冲器
CN106704442A (zh) 油气弹簧
JP5660667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CN201651147U (zh) 大双筒高压减震器
US20110296981A1 (en) Shock absorber
CN106090104A (zh) 可控伸缩减振器
CN201265618Y (zh) 双筒高压减震器
CN203098721U (zh) 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
CN201013824Y (zh) 带高压气囊的筒式液压减震器
CN214036647U (zh) 一种氮气减震器双腔分级阻尼结构
CN101603575A (zh) 减振器
CN201401474Y (zh) 改进结构的减振器
CN201461832U (zh) 液压式减震支柱
CN208816583U (zh) 一种油气弹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9

Termination date: 201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