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95143U - 一种新型双层布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双层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95143U
CN201695143U CN2010202249092U CN201020224909U CN201695143U CN 201695143 U CN201695143 U CN 201695143U CN 2010202249092 U CN2010202249092 U CN 2010202249092U CN 201020224909 U CN201020224909 U CN 201020224909U CN 201695143 U CN201695143 U CN 2016951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ft yarn
upper weft
stride
warp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2490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德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ung Ga Linen & Cotton (chang 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ung Ga Linen & Cotton (chang 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ung Ga Linen & Cotton (chang 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ung Ga Linen & Cotton (chang 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22490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951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951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9514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织布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双层布,包括经线和纬线,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为若干个组织结构单元,每个组织结构单元的经线包括十八根经线,纬线包括四根上层纬线和两根下层纬线,经线与上层纬线和下层纬线交织后,通过经线与上层纬线和下层纬线的穿插将上、下两层接结在一起,取代化学胶粘贴法,既节约成本,又更加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双层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织布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双层布。
背景技术
目前纺织品市场面料种类繁多,加工方法也层出不穷;粘贴多层布、压皱布等,每一种加工方法的引入都给面料以独特的风格,但粘贴是利用化工处理,压皱是采用机械折叠、压皱,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工序,加大了成本,而且一些化工处理方法带来了环境的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经粘贴和压皱处理工序而把上、下两层接结在一起的新型双层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双层布,包括经线,上层纬线和下层纬线,经线与上层纬线和下层纬线交织成若干个组织结构单元,其创新点在于:每个组织结构单元中的经线包括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第四经线、第五经线、第六经线、第七经线、第八经线、第九经线、第十经线、第十一经线、第十二经线、第十三经线、第十四经线、第十五经线、第十六经线、第十七经线和第十八经线,上层纬线包括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和第四上层纬线,下层纬线包括第一下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经线与上层纬线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相互位置关系如下:
a、第一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b、第二经线依闪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c、第三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d、第四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第二下层纬线之下;
e、第五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f、第六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g、第七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h、第八经本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i、第九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j、第十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k、第十一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l、第十二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m、第十三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第二下层纬线之下;
n、第十四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o、第十五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p、第十六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q、第十七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r、第十八经线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和第二下层纬线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第一下层纬线,第三上层纬线、第四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之上;
所述经线为单根纱线,所述上层纬线为单根纱线,下层纬线中的第一下层纬线为单根纱线,第二下层纬线为单根弹力纱线。
采用上述组织结构单元的新型双层布,由于经线与上层纬线交织后为布料的主风格面,经线与下层纬线交织后成为辅衬面,通过经线与上层纬线和下层纬线的穿插将上、下两层接结在一起,以此代替化学胶粘贴法减少了化工处理工序既降低了成本,又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同时由于下层的编织组织结构,采用了稀疏密度,而且下层纬线由单根纱与弹力纱按一定比例交替排列,织布完成整理之后,在弹力纱线回弹和上、下两层不同结构共同作用下,布面自然呈现压皱效果,这也节省了机械折叠,压皱的工序,进一步降低了压皱效果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层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织结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2,一种新型双层布,包括经线1,上层纬线2和下层纬线3,经线1与上层纬线2和下层纬线3交织成若干个组织结构单元,每个组织结构单元中的经线1包括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第四经线1-4、第五经线1-5、第六经线1-6、第七经线1-7、第八经线1-8、第九经线1-9、第十经线1-10、第十一经线1-11、第十二经线1-12、第十三经线1-13、第十四经线1-14、第十五经线1-15、第十六经线1-16、第十七经线1-17和第十八经线1-18,上层纬线2包括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三上层纬线2-3和第四上层纬线2-4,下层纬线3包括第一下层纬线3-1和第二下层纬线3-2,经线1与上层纬线2和下层纬线3交织后,其相互位置关系如下:
a、第一经线1-1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b、第二经线1-2依闪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12-2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c、第三经线1-3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d、第四经线1-4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下;
e、第五经线1-5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f、第六经线1-6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g、第七经线1-7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h、第八经本1-8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i、第九经线1-9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j、第十经线1-10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k、第十一经线1-11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l、第十二经线1-12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m、第十三经线1-13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下;
n、第十四经线1-14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o、第十五经线1-15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p、第十六经线1-16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q、第十七经线1-17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2-2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r、第十八经线1-18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所述经线1为单根纱线,所述上层纬线2为单根纱线,下层纬线3中的第一下层纬线3-1为单根纱线,第二下层纬线3-2为单根弹力纱线。
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在生产中经线1和上层纬线2交织,形成布面上层,主风格面,经线1与第一下层纬线3-1,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形成布面下层,辅衬面,在它的作用下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外观效果,所述的经线1为单根纱线,所述的纬线2为单根纱线,经线1和纬线2交织形成布面上层;所述的经线2为单根纱线,所述的第一下层纬线3-1为单根纱线,所述的第二下层纬线3-2为单根棉弹力纱线,经线1和第一下层纬线3-1,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形成下层布面;经线1和第一下层纬线3-1,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形成下层布面的同时,有一部分经纱1规律性,间断性的和上层纬线2交织,使上下层两面布接结在一起;通过本组织结构织造,辅之以材料选用,既具有一般粘贴双层布上密下疏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压皱布的外观,而且比粘贴双层布更环保,皱比机械压皱更均匀一致,保持更持久,耐洗,耐熨;将人们对绿色环保的要求和特殊布面风格的需求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所述的经线1为单根棉纱线,上层纬线2为单根棉纱线,形成上层布面,也是布的主体风格和基调。
所述的经线1为单根棉纱线和单根棉纱线的第一下层纬线3-1、单根棉弹力线的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形成下层面即辅衬面,它也是后整理时的高纬缩面,和上层面低纬缩组织特性共同作用,形成布面压皱效果,在我们的设计中也可形象的称之为外观效果形成面;和压皱相比,皱更具一致性,且持久,耐洗熨。
所述的经纬线1为单根棉线,与单根棉线的上层纬线2、第一下层纬线3-1为交织,使得上下两层紧紧结合在一起;取代化学胶粘贴法,既节约成本,又更加环保。
本实用新型的双层布所用原料均以天然纤维棉线为原料,吻合了人们越来越重视天然,回归自然的心里需求;优化组织结构,辅以原料选择,使布面兼具粘贴双层布特征,又具压皱布外观效果;但和粘贴布相比,成本更低,更环保,和压皱布相比,皱更均匀,更持久,耐洗,耐熨。

Claims (2)

1.一种新型双层布,包括经线(1),上层纬线(2)和下层纬线(3),经线(1)与上层纬线(2)和下层纬线(3)交织成若干个组织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组织结构单元中的经线(1)包括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第四经线(1-4)、第五经线(1-5)、第六经线(1-6)、第七经线(1-7)、第八经线(1-8)、第九经线(1-9)、第十经线(1-10)、第十一经线(1-11)、第十二经线(1-12)、第十三经线(1-13)、第十四经线(1-14)、第十五经线(1-15)、第十六经线(1-16)、第十七经线(1-17)和第十八经线(1-18),上层纬线(2)包括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三上层纬线(2-3)和第四上层纬线(2-4),下层纬线(3)包括第一下层纬线(3-1)和第二下层纬线(3-2),经线(1)与上层纬线(2)和下层纬线(3)交织后,其相互位置关系如下:
a、第一经线(1-1)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b、第二经线(1-2)依闪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12-2)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c、第三经线(1-3)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d、第四经线(1-4)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下;
e、第五经线(1-5)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f、第六经线(1-6)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g、第七经线(1-7)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h、第八经本(1-8)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i、第九经线(1-9)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j、第十经线(1-10)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k、第十一经线(1-11)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l、第十二经线(1-12)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m、第十三经线(1-13)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下;
n、第十四经线(1-14)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o、第十五经线(1-15)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p、第十六经线(1-16)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落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下,跨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之上,落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下,跨第四上层纬线(2-4)、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q、第十七经线(1-17)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之下,跨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之上,落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r、第十八经线(1-18)依次与第一上层纬线(2-1)、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和第二下层纬线(3-2)交织后,其位置跨第一上层纬线(2-1)之上,落第二上层纬线(2-2)、第一下层纬线(3-1),第三上层纬线(2-3)、第四上层纬线(2-4)之下,跨第二下层纬线(3-2)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双层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1)为单根纱线,所述上层纬线(2)为单根纱线,下层纬线(3)中的第一下层纬线(3-1)为单根纱线,第二下层纬线(3-2)为单根弹力纱线。
CN2010202249092U 2010-06-13 2010-06-13 一种新型双层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951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249092U CN201695143U (zh) 2010-06-13 2010-06-13 一种新型双层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249092U CN201695143U (zh) 2010-06-13 2010-06-13 一种新型双层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95143U true CN201695143U (zh) 2011-01-05

Family

ID=43396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24909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95143U (zh) 2010-06-13 2010-06-13 一种新型双层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9514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0590A (zh) * 2018-04-30 2018-07-27 河北千艺纺织品制造有限公司 毛巾
CN108642646A (zh) * 2018-04-24 2018-10-12 绍兴水乡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弹力仿压皱提花面料及其制作工艺
CN110373786A (zh) * 2019-07-16 2019-10-25 苏州欧尼迪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42646A (zh) * 2018-04-24 2018-10-12 绍兴水乡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弹力仿压皱提花面料及其制作工艺
CN108330590A (zh) * 2018-04-30 2018-07-27 河北千艺纺织品制造有限公司 毛巾
CN110373786A (zh) * 2019-07-16 2019-10-25 苏州欧尼迪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95143U (zh) 一种新型双层布
CN203159853U (zh) 竹炭纤维网布
CN202626443U (zh) 一种菱形双向弹力提花沙发套面料
CN202139377U (zh) 纤维交织面料
CN104120535A (zh) 真丝弹力透气交织织物
CN201254632Y (zh) 网布结构
CN104294447A (zh) 功能性梭织鞋面布料
CN102268764A (zh) 一种复合丝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CN201695141U (zh) 一种色织布
CN210856491U (zh) 一种牛仔面料
CN203429337U (zh) 一种棉竹抗菌抗紫外双面布
CN206749188U (zh) 一种用于跳床休闲运动的弹性网布
CN102560832A (zh) 吸湿排汗双面磨毛巾及制造工艺
CN202744723U (zh) 一种保健凉席用家居帆布
CN206956273U (zh) 一种稳定性平纹加强网布
CN201778177U (zh) 丝鸣棉丝布
CN201778181U (zh) 全涤绞棕布
CN201778184U (zh) 硬挺方框布
CN201778183U (zh) 双轴剪花布
CN201770817U (zh) 一种交织小提花布
CN204039629U (zh) 真丝弹力透气交织织物
CN202968963U (zh) 一种无纺布
CN203080187U (zh) 一种加捻布
CN203080173U (zh) 弹力重绉
CN203080181U (zh) 一种全涤绞棕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05

Termination date: 201606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