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85532U - 墨盒 - Google Patents

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85532U
CN201685532U CN2010201959323U CN201020195932U CN201685532U CN 201685532 U CN201685532 U CN 201685532U CN 2010201959323 U CN2010201959323 U CN 2010201959323U CN 201020195932 U CN201020195932 U CN 201020195932U CN 201685532 U CN201685532 U CN 2016855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 cartridge
ink
reflecting component
optical sensor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9593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洪生
马浩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19593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855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855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8553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墨盒。该墨盒包括:墨盒本体,用于改变光的传播路径的第一反光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墨盒本体上;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反光件在所述墨盒本体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墨盒本体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反光件连接。本实用新型墨盒结构简单,实现方便,可有效对墨盒是否成功装入墨盒仓,以及墨盒内墨水量水平进行检测。

Description

墨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打印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墨盒。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是由用于容纳墨水的墨盒提供墨源,经由相应的墨水流动通道将墨水输送至记录头中,并在打印信号的驱动下将墨水从记录头上设置的喷嘴喷射至纸张等记录介质上,从而在记录介质上完成字符或图形的记载。为保证喷墨打印机正常工作,需要确定墨盒安装正确,且墨盒内墨水充足,因此,需要对墨盒是否已成功装入喷墨打印机,以及墨盒内的墨水量水平进行检测。
为达到上述目的,欧洲专利EP1826009A2公开了一种墨盒装入或取出的检测方法,具体为:喷墨打印机中设有一传感器,墨盒上设有第一检测部件和第二检测部件,在墨盒装入过程中,传感器发出的光会被第一检测部件遮挡,即第一检测部件被传感器所检测;接着,随着墨盒的装入,由于第一检测部件离开传感器的感应范围,传感器发出的光可接通;最后,随着墨盒的继续装入,第二检测部件进入传感器的感应范围,从而使传感器发出的光被遮挡,即第二检测部件被传感器所检测;此时,打印机提示墨盒已正确安装,可进行下一步操作。此外,上述方案中,第二检测部件为随着墨盒中墨水量的改变而移动的杠杆,以便对墨水量进行检测。
但是,现有墨盒中的检测部件数目较多,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生产和装配效率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盒,可有效简化墨盒的结构,降低墨盒的生产工艺和成本,提高墨盒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盒,所述墨盒可拆卸地安装在设置有第一光传感器与第二光传感器的喷墨打印设备上,包括:
墨盒本体,
用于改变光的传播路径的第一反光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墨盒本体上;
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反光件在所述墨盒本体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墨盒本体上,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反光件连接。
上述的墨盒还可包括:
用于与所述第一反光件配合,改变光的传播路径的第二反光件,设置在所述墨盒本体上。且所述第二反光件靠近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反光件组成一墨水余量检测机构。
上述的墨盒中,所述第二反光件为一腔体的侧壁,所述腔体与墨水容纳部连通。所述第一反光件和所述第二反光件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反射面。
上述的墨盒中,所述第二反光件为直角棱柱,或者所述第二反光件为表面涂覆有反光材料的弧面镜。所述第一反光件为直角棱柱,或者所述第一反光件为表面涂覆有反光材料的弧面镜。
上述的墨盒中,所述墨盒本体上设置有导向轴,所述第一反光件可沿着所述导向轴而移动。
上述的墨盒中,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第一反光件之间可一体注塑成型或通过卡位连接。
上述的墨盒还可包括:
用于遮挡光的传播路径的遮光件,设置在所述墨盒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盒,通过设在墨盒本体上的第一反光件和弹性部件,在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过程中,可有效改变墨盒仓内的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实现对墨盒是否成功装入墨盒仓进行检测;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墨盒中的第二反光件通过与第一反光件配合,可改变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可有效对墨盒内的墨水量水平进行检测,避免因墨水用尽而导致喷墨打印设备损坏,提高了喷墨打印设备使用效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墨盒结构简单,实现方便,可有效降低墨盒的生产工艺和成本,提高墨盒的装配效率,简化了墨盒是否成功装入墨盒仓以及墨盒内墨水量水平的检测过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实施例一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前与墨盒仓上的光传感器之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过程中,光传感器的光路断开时墨盒和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3B图3A所示状态时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过程中,光传感器的光路再次连通时墨盒和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墨盒成功装入喷墨打印设备时,光传感器的光路断开时墨盒和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5A所示状态时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墨盒中的墨水用尽时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墨盒匹配的喷墨打印设备上的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墨盒装入墨盒仓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反光件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反光件的侧视图;
图1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墨盒装入墨盒仓过程中,第二光传感器光路断开时墨盒和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为图12A所示状态时第二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墨盒装入墨盒仓过程中,第二光传感器光路连通而第一光传感器光路断开时墨盒和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墨盒成功装入墨盒仓,第一光传感器和第二光传感器光路均断开时墨盒和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为图14A所示状态时第二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墨盒中的墨水用尽时第二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16A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实施例三成功装入墨盒仓时第二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16B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实施例三墨水用尽时第二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B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实施例一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前与墨盒仓上的光传感器之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过程中,光传感器的光路断开时墨盒和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图3B图3A所示状态时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过程中,光传感器的光路再次连通时墨盒和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墨盒成功装入喷墨打印设备时,光传感器的光路断开时墨盒和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图5A所示状态时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墨盒中的墨水用尽时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本实施例墨盒可拆卸地安装在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内,以为喷墨打印设备供应墨水,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20上设置有光传感器201,用于检测墨盒10是否装入喷墨打印设备,或者是否从喷墨打印设备中取出,从而防止喷墨打印设备的打印头由于空打而损坏。具体地,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实施例墨盒10包括墨盒本体101,该墨盒本体101上设置有第一反光件102和弹性部件103,其中,该第一反光件102可移动地设置在墨盒本体101的侧壁上,用于改变光传感器201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弹性部件103的一端固定在墨盒本体101的前端侧壁上,弹性部件103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反光件102连接,其中,弹性部件103与第一反光件102之间的连接既可通过注塑一体成型,也可通过卡位连接的方式,如弹性部件103可穿过位于第一反光件102上的通孔而使两者之间固结。在墨盒10装入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的过程中,弹性部件103可用于推动第一反光件102在墨盒本体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反光件10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上均可改变光传感器201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且第一反光件1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可至少使光传感器201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通断一次,即可使得光传感器201的光路至少连通一次。本实施例墨盒10在安装到墨盒仓20的过程中,可通过检测光传感器201的光路的通断,确定墨盒10是否成功地装入喷墨打印设备中。
本实施例中,如图1A和图1B所示,墨盒本体101可由盒体和盒盖组成,盒体和盒盖可通过振动焊接或者摩擦焊接的形式固结在一起,且盒体和盒盖均可采用塑料材料制备而成。其中,墨盒本体101的盒体内部形成有腔室,用于容纳供应至喷墨打印设备的墨水,该腔室即为墨水容纳部10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墨水容纳部104并不局限于由墨盒内部的腔室直接构成,根据实际需要,也可采用其它结构形式的墨水容纳部,例如可采用墨水袋等。
本实施例中,如图1A和图1B所示,墨盒本体101上设置有墨水供应部105,固设在墨盒本体101的底壁上,与墨水容纳部104连通设置,用于将墨水容纳部104中存储的墨水输送至喷墨打印设备的记录头上。实际应用中,墨水供应部105可利用一密封圈进行封闭,该密封圈可由硅胶制成,且具有较好的弹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1A、图1B和图2所示,墨盒本体101上可设置有导向轴106,第一反光件102可滑设在该导向轴106上,具体地,该第一反光件102可设置在滑块107上,该滑块107可套设在导向轴106上,且弹性部件103与该滑块107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反光件102可随滑块107沿导向轴10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位置比第二位置更靠近墨水供应部105。可以看出,通过设置导向轴106,可有效保证第一反光件102可沿预定方向移动并可定位在预定的位置上,提高了第一反光件102移动轨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在墨盒10装入墨盒仓20的过程中,设置在墨盒10前端的弹性部件103会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推动第一反光件102沿导向轴106移动,且在第一反光件102移动过程中,可有效地对墨盒仓20上的光传感器201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使得墨盒仓20上的光传感器201的光路断开或连通,因此,通过第一反光件102与光传感器201的配合,可通过检测光传感器201发出的光路的通断来确定墨盒10是否成功的装入喷墨打印设备,其具体检测过程将会在后面本实施例具体应用中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如图1A、图1B、图2和图6所示,为便于对墨盒10装入喷墨打印设备后,对墨盒10内的墨水量进行检测,墨盒本体101上还设置有第二反光件108,其中,第二反光件108可位于靠近墨盒本体101上的第二位置处,与第一反光件102共同组成墨水余量检测机构,用于检测墨水容纳部104内墨水的剩余量,以便在墨水用尽时,及时停止喷墨打印设备的打印工作,避免因记录头空打而造成烧毁的不良现象。同时,为保证第一反光件102与第二反光件108之间的配合效果,当第一反光件10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反光件102和第二反光件108之间的距离优选地设置为1~12mm。
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反光件108具体可为一腔体的侧壁,且该腔体可与墨水容纳部104连通,当墨水容纳部104内墨水充足时,腔体内就会充满墨水,因此,第二反光件108在腔体内侧的非反射面就会与墨水充分接触,而当墨水容纳部104内墨水用尽或将要用尽时,腔体内墨水就会减少或为空,此时第二反光件108在腔体内侧的非反射面就会直接与空气接触。
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光件102和第二反光件108上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反射面,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光件102和第二反光件108均为设置有两个反射面的棱镜,具体地,如图3B和图5B所示,第一反光件102上设置有第一反射面1021和第二反射面1022,在墨盒装机过程中,可对光传感器201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进行反射。此外,第二反光件108上设置有第三反射面1081、第四反射面1082及非反射面1083,其中,当墨盒中具有足够的墨水时,此时第二反光件108的非反射面1083与墨水接触,则此时可直接将光传感器201发出的光直接折射到墨水中,阻断光传感器201的光路,从而使得光传感器201的光路断开;而当墨盒内的墨水用尽,第二反光件108的非反射面1083不与墨水接触,此时光传感器201的光发射部发出的光会在第一反射面1021、第三反射面1081、第二反射面1022和第四反射面1082的共同作用下,反射到光传感器201的光接收部,光传感器201的光路正常连通。可以看出,通过对光传感器201的连通和断开进行检测,可有效确认墨盒内的墨水是否用尽,以便在墨水用尽时通知用户更换墨盒。
本实施例中,如图5B所示,第一反光件102和第二反光件108均可为直角棱柱,第一反光件102和第二反光件108上的反射面均相对设置,以便利用其上的反射面可有效改变光传感器201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对墨盒10是否成功装入墨盒仓20,或者墨盒10内的墨水量是否用尽进行检测,提高检测效果。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有更好的了解,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应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过程中,设置在墨盒本体101上的第一反光件102可与设置在墨盒仓20上的光传感器201配合,实现对墨盒10是否装入喷墨打印设备进行检测,以及通过第一反光件102与设置在墨盒本体101上的第二反光件108的共同作用实现对喷墨打印设备工作过程中墨水是否用尽进行检测,从而保证喷墨打印设备可稳定、可靠地工作。其中,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的过程如下:
(1)如图2所示,墨盒10为装入喷墨打印设备前,光传感器201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无任何东西阻挡,光发射部发出的光可直接被光接收部接收,光传感器201的光路处于连通状态;
(2)如图3A和图3B所示,墨盒10刚装入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20时,第一反光件102位于光传感器201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使得光传感器201的光路被第一反光件102断开。具体地,当墨盒10刚装入墨盒仓20时,位于第一位置上的第一反光件102刚好位于光传感器201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光传感器201的光反射部发出的光经过第一反光件102的第一反射面1021反射后无法回到光传感器201的光接收部,因此光传感器201的光路断开,其中光传感器201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具体可参考图3B中的箭头所示。
(3)如图4所示,随着墨盒10继续向墨盒仓20内推进,第一反光件102位于光传感器201之外,使得光传感器201的光路连通。具体地,随着墨盒10继续推进,第一反光件102已脱离光传感器201的感应区域,即第一反光件102位于光传感器201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以外的区域,光传感器201的光路保持连通。
(4)如图5A和图5B所示,随着墨盒10向墨盒仓20内进一步地推进,弹性部件103与墨盒仓20的底壁抵触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推动第一反光件102沿着导向轴向上移动,直到第一反光件102重新位于光传感器201中间,使得光传感器201的光路重新被第一反光件102断开。具体地,随着墨盒10的进一步地推进,由于弹性部件103的推动而移动至第二位置的第一反光件102再次位于光传感器201的光路传播区域内,光传感器201的光路再次被第一反光件102反射而无法回到其接收部,因此光传感器201的光路再次被断开,其中光传感器201的光发射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具体可参考图5B中的箭头所示。
可以看出,在墨盒装入墨盒仓过程中,通过对光传感器201的光路的连通和断开进行检测,即可确定出墨盒10是否成功地装入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20内,若成功装入,则可给出提示,表明墨盒10已成功安装,喷墨打印设备可正常使用。
此外,本实施例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后,还可通过检测光传感器201的光路的连通和断开确定墨盒内的墨水是否用尽,以更好地管理好墨盒10内的墨水量水平。具体地,当墨盒10成功安装到墨盒仓20后,如图5B所示,此时墨盒内的墨水量充足,第二反光件108的非反射面1083与墨水接触,因此光传感器201的光发射部发出的光经过第一反光件102的第一反射面1021发生第一次反射后,被反射到第二反光件108的第三反射面1081上,由于第二反光件108的第一反射面下方均为墨水,反射到第三反射面1081的光经过折射后进入墨水,光传感器201的光发射部发出的光就无法回到光传感器201的光接收部,光传感器201的光路断开;如图6所示,当墨盒10内的墨水将要用尽时,第二反光件108的非反射面1083的下方为空气,此时第一反射面1021反射到第三反射面1081的光会经过第三反射面1081反射到第四反射面1082,而反射到第四反射面1082的光又会被反射出去,从而被光传感器201的光接收部接收,此时,光传感器201的光路处于连通状态。
可以看出,当墨盒10成功安装后,即可通过对光传感器201的光路的连通和断开进行检测,以确定墨盒10内的墨水是否用尽,以便在墨水用尽时,提示用户更换新的墨盒,以保证喷墨打印设备安全、可靠地工作。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光传感器的光路的连通是指,光传感器中光发射部发出的光可发送至光接收部中,反之,光传感器的光路的断开是指,光传感器中光发射部发出的光无法发送至光接收部。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对光传感器的光路的连通和断开进行检测,可以通过检测电信号的形式来实现,其具体检测过程可参考现有光传感器的检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通过滑设在墨盒本体上的第一反光件和弹性部件,在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过程中,可有效改变墨盒仓内的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实现对墨盒是否成功装入墨盒仓进行检测;同时,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反光件,并与第一反光件配合改变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可有效对墨盒内的墨水量水平进行检测,避免因墨水用尽而导致喷墨打印设备损坏,提高了喷墨打印设备使用效果。本实施例墨盒结构简单,实现方便,可有效降低墨盒的生产工艺和成本,提高了墨盒的装配效率,简化了墨盒是否成功装入墨盒仓以及墨盒内墨水量水平的检测过程。
图7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墨盒匹配的喷墨打印设备上的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墨盒装入墨盒仓前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反光件的侧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反光件的侧视图;图1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墨盒装入墨盒仓过程中,第二光传感器光路断开时墨盒和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图12B为图12A所示状态时第二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墨盒装入墨盒仓过程中,第二光传感器光路连通而第一光传感器光路断开时墨盒和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图1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墨盒成功装入墨盒仓,第一光传感器和第二光传感器光路均断开时墨盒和墨盒仓的结构示意图;图14B为图14A所示状态时第二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墨盒中的墨水用尽时第二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本实施例墨盒可安装在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内,如图8所示,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2内可设置有第一光传感器21、第二光传感器22和凸起23;如图7所示,墨盒1包括墨盒本体11,以及设置在墨盒本体11上的遮光件12、第一反光件13和弹性部件14,其中,遮光件12固设在墨盒本体11的前端的上侧,与第一光传感器21相配合,用于遮挡第一光传感器21发出的光,使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路断开;第一反光件13可移动地设置在墨盒本体11上,与第二光传感器22匹配,用于改变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发射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可使得第二光传感器22发出的光无法回到其光接收部,使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连通或断开,如图12B和图14B所示;弹性部件14的一端固设在墨盒本体11上,另一端与第一反光件13连接,以便墨盒1装入墨盒仓2过程中,该弹性部件14可推动第一反光件13在墨盒本体11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反光件13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上均可改变第二光传感器22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即使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断开,且第一反光件13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至少使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通断一次,即使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至少连通一次。本实施例墨盒在安装到墨盒仓过程中,可通过对第一光传感器和第二光传感器的光路的连通和断开进行检测,以确定墨盒是否成功装入墨盒仓内。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墨盒本体11可采用塑料材料制作而成,且内部可形成相应的腔室,用于容纳供应至喷墨打印设备的墨水,该腔室即为墨水容纳部15。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墨水容纳部15并不局限于由墨盒内部的腔室直接构成,根据实际需要,也可采用其它结构形式的墨水容纳部,例如可采用墨水袋等。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墨盒1上可设置有墨水供应部16,固设在墨盒1的前壁上,可用于将墨水容纳部15内存储的墨水输送至喷墨打印设备的记录头上。此外,墨水供应部16上可设置有密封圈161和弹簧162,以便利用该密封圈161和弹簧162配合进行密封,具体地,当将墨盒1从喷墨打印设备上取出时,密封圈161可在弹簧162的弹力的作用下自动将墨水供应部16密封,从而防止墨水从出墨口泄露,提高墨盒取出时的取出效果,避免洒出的墨水造成污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墨水供应部16也可采用如实施例一方式进行密封,即利用硅胶密封圈进行密封。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遮光件12可设置在墨盒本体11前端的上侧,且可与墨盒本体11一体注塑成型。此外,遮光件12由不透光的材料制作而成,具体可以为黑色PP料,从而使得遮光件12可有效地遮挡住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发射部发出的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要,遮光件12可设置为其它合适的形状,或者采用其它合适的材料,只要可有效地遮挡第一光传感器发出的光即可。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墨盒本体11上可设置有导向轴17,第一反光件13可滑设在导向轴17上,且第一反光件13上设有可与导向轴17配合的轴孔,使得第一反光件13沿着导向轴17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其中,第二位置更靠近墨水容纳部。可以看出,通过设置导向轴17,可有效保证第一反光件13可沿预定方向移动并可定位在预定的位置上,提高第一反光件13移动轨迹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弹性部件14具体可为一弹片,当墨盒1装入墨盒仓2过程中,弹性部件14会与墨盒仓2内的凸起23抵触,弹性部件14会在凸起23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推动第一反光件13沿着导向轴17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此外,设置的弹性部件14还可有效地保证墨盒1顺利从墨盒仓内取出,具体地,当墨盒1装入墨盒仓2时,作为弹性部件14的弹片会与墨盒仓2内的凸起23抵触而发生变形,当墨盒仓2上的盖子24盖上后,弹片发生的形变无法复位;当需要取出墨盒,将墨盒仓2的盖子24打开时,盖子24施加在墨盒1上的力将会消失,此时弹性部件14会在弹力作用下发生复位,从而依靠弹性部件14的弹力将墨盒1弹出,使得墨盒1可顺利地被取出。
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墨盒本体11上还可设置有第二反光件18,位于墨盒内墨水的上方,用于与第二光传感器22、第一反光件13配合,以检测墨盒内的墨水量水平,以便在墨水用尽时,及时停止喷墨打印设备的打印工作,避免因记录头空打而造成烧毁的不良现象。同时,为保证第一反光件13与第二反光件18之间的配合效果,优选地,当第一反光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反光件13和第二反光件18之间的距离可设置为1~12mm。
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该第二反光件18具体可为一腔体的侧壁,且该腔体可与墨水容纳部15连通,当墨水容纳部15内墨水充足时,腔体内就会充满墨水,因此,第二反光件18在腔体内侧的非反射面就会与墨水充分接触,而当墨水容纳部15内墨水用尽或将要用尽时,腔体内墨水就会减少或为空,此时第二反光件18在腔体内侧的非反射面就会直接与空气接触。
本实施例中,如图7、图9、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反光件13上设置有第一反射面131和第二反射面132,在墨盒装机过程中,可对第二光传感器22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进行反射。此外,第二反光件18上设置有第三反射面181、第四反射面182及非反射面183,其中,当墨盒中具有足够的墨水时,第二反光件18的非反射面183与墨水接触,则此时可直接将第二光传感器22发出的光直接折射到墨水中,阻断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使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断开;而当墨盒内的墨水用尽或将要用尽时,第二反光件18的非反射面183不与墨水接触,而是直接与空气接触,此时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发射部发出的光会在第一反射面131、第三反射面181、第二反射面132和第四反射面182的共同作用下,反射到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接收部,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连通。可以看出,通过对第二光传感器22的连通和断开行检测,可有效确认墨盒内的墨水是否用尽,以便在墨水用尽时通知用户更换墨盒。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反光件13和第二反光件18均可为直角棱柱,以便利用其上的反射面改变第二光传感器22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对墨盒1是否成功装入墨盒仓2,或者墨盒1内的墨水量是否用尽进行检测,提高检测效果。
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有更好的了解,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应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过程中,设置在墨盒本体11上的遮光件12与第一反光件13可与设置在墨盒仓2上的第一光传感器21和第二光传感器22配合,实现对墨盒1是否装入喷墨打印设备进行检测,以及通过第一反光件与设置在墨盒本体上的第二反光件的共同作用以实现对喷墨打印设备工作过程中墨水是否用尽进行检测,从而保证喷墨打印设备可稳定、可靠地工作。其中,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的过程如下:
(1)墨盒1刚装入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2时,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被第一反光件13断开,而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路处于连通状态。具体地,如图12A所示,当墨盒1刚装入墨盒仓2时,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反射部发出的光经过第一反光件13的第一反射面131反射后无法回到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接收部,因此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断开,其中第二光传感器22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具体可参考图12B中的箭头所示;同时,由于遮光件12未进入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路传播区域,因此,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发射部发出的光可正常被其接收部接收到,因此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路是连通的。
(2)随着墨盒1继续向墨盒仓2内推进,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连通,而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路因遮光件12被断开。具体地,如图13所示,随着墨盒1继续推进,墨盒1上的弹性部件14与墨盒仓2上的凸起23抵触,弹性部件14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带动第一反光件13沿着导向轴17向后移动,直到第一反光件13与墨盒1的前壁接触,此时第一反光件13的位置已位于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传播之外的区域,因此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是连通的;此时的遮光件12刚好位于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路传播区域内,遮挡住第一光传感器21的发射部发出的光,使其无法回到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接收部,因此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路是断开的。
(3)随着墨盒1向墨盒仓2内进一步地推进,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和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路均被断开。具体地,如图14A和图14B所示,随着墨盒1的进一步地推进,被弹性部件14抵靠在墨盒1前壁上的第一反光件13再次位于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传播区域内,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再次被第一反光件13反射而无法回到其接收部,因此第二光传感器22再次被断开,其中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发射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具体可参考图14B中的箭头所示;此时的遮光件14由于还位于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路传播区域内,因此第一光传感器21的光路也是断开的。
可以看出,在墨盒装入墨盒仓过程中,可通过对第一光传感器21和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的连通和断开进行检测,即可确定出墨盒1是否最终成功地装入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仓2内,若最终成功装入,则可给出提示,以表明墨盒1已成功安装,喷墨打印设备可正常使用。
此外,本实施例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后,还可通过检测第二光传感器22光路的连通和断开确定墨盒内的墨水是否用尽,以更好地管理好墨盒1内墨水量水平。具体地,当墨盒1成功安装到墨盒仓2后,如图14B所示,此时墨盒内的墨水量充足,第二反光件18的非反射面183与墨水接触,因此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发射部发出的光经过第一反光件13的第一反射面131发生第一次反射,并将光反射到第二反光件18的第三反射面181上,由于第二反光件18的第一反射面下方均为墨水,反射到第三反射面181的光经过折射后进入墨水,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发射部发出的光就无法回到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接收部,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被断开;如图15所示,当墨盒1内的墨水将要用尽时,第二反光件18的非反射面183的下方为空气,此时第一反射面131反射到第三反射面181的光会经过第三反射面181反射到第四反射面182,而反射到第四反射面182的光又会反射出去,从而被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接收部接收,此时,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是连通的。
可以看出,当墨盒1成功安装后,即可通过对第二光传感器22的光路的连通和断开进行检测,以确定墨盒1内的墨水是否用尽,以便在墨水用尽时,提示用户更换新的墨盒,以保证喷墨打印设备安全、可靠地工作。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对第一光传感器或第二光传感器的光路的连通和断开进行检测,可以通过检测电信号的形式来实现,其具体检测过程可参考现有光传感器的检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通过滑设在墨盒本体上的第一反光件和弹性部件,在墨盒装入喷墨打印设备过程中,可有效改变墨盒仓内的第二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实现对墨盒是否成功装入墨盒仓进行检测;本实施例墨盒中的第二反光件通过与第一反光件配合,改变第二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可有效对墨盒内的墨水量水平进行检测,避免因墨水用尽而导致喷墨打印设备损坏,提高了喷墨打印设备使用效果。本实施例墨盒结构简单,实现方便,可有效降低墨盒的生产工艺和成本,提高墨盒的装配效率,简化了墨盒是否成功装入墨盒仓以及墨盒内墨水量水平的检测过程。
图16A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实施例三成功装入墨盒仓时第二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图16B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实施例三墨水用尽时第二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技术方案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反光件13和第二反光件18具体可以为表面涂覆有反光材料的弧面镜,其同样可以与第二光传感器配合实现对墨盒是否成功装入墨盒仓,以及墨盒内墨水是否用尽进行检测,从而提高喷墨打印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地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光件为可直角棱柱,第二反光件可为表面涂覆有反光材料的弧面镜;或者,第一反光件为表面涂覆有反光材料的弧面镜,第二反光件为直角棱柱,具体地,可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或设置合适的反光件,以通过改变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实现对墨盒装入,以及墨盒内墨水量进行检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墨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墨盒本体,
用于改变光的传播路径的第一反光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墨盒本体上;
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反光件在所述墨盒本体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墨盒本体上,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反光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与所述第一反光件配合,改变光的传播路径的第二反光件,设置在所述墨盒本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光件靠近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反光件组成一墨水余量检测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光件为一腔体的侧壁,所述腔体与墨水容纳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件和所述第二反光件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反射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光件为直角棱柱,或者所述第二反光件为表面涂覆有反光材料的弧面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件为直角棱柱,或者所述第一反光件为表面涂覆有反光材料的弧面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本体上设置有导向轴,所述第一反光件可沿着所述导向轴而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第一反光件之间可一体注塑成型或通过卡位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遮挡光的传播路径的遮光件,设置在所述墨盒本体上。
CN2010201959323U 2010-05-18 2010-05-18 墨盒 Expired - Lifetime CN2016855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959323U CN201685532U (zh) 2010-05-18 2010-05-18 墨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959323U CN201685532U (zh) 2010-05-18 2010-05-18 墨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85532U true CN201685532U (zh) 2010-12-29

Family

ID=43373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95932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685532U (zh) 2010-05-18 2010-05-18 墨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8553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1759A (zh) * 2012-12-25 2014-07-02 虹光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废碳粉罐状态的检测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CN105774247A (zh) * 2014-12-25 2016-07-20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和打印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1759A (zh) * 2012-12-25 2014-07-02 虹光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废碳粉罐状态的检测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CN103901759B (zh) * 2012-12-25 2019-06-28 虹光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废碳粉罐状态的检测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CN105774247A (zh) * 2014-12-25 2016-07-20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和打印系统
CN105774247B (zh) * 2014-12-25 2017-12-15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和打印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43794Y (zh) 一种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US11590758B2 (en)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having interfering surface, and set of the printing-fluid cartridges
EP0488829B1 (en) Ink container and recording head having same
CN101318410B (zh) 流体容纳容器以及使用该流体容纳容器的再填充方法
EP0768183B1 (en) Ink tank with ink container and waste ink container
CA2057315A1 (en) Ink container cartridg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02285233A (zh) 墨盒和记录设备
JP2013060002A (ja) 液体容器
US20180178527A1 (en)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including protrusion and interface
CN102285232A (zh) 记录设备和墨盒
CN201685532U (zh) 墨盒
JP2007136807A (ja) インク供給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016879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タンク
CN102285236A (zh) 记录设备和墨盒
CN102285235A (zh) 墨盒和记录设备
CN201552810U (zh) 一种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JPH058405A (ja) 複数吸液部材を備えたインク供給容器と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ヘツド
JP687888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5774247A (zh) 墨盒和打印系统
CN202826732U (zh) 液体容纳体
JP382367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840513B2 (ja)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82536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10457064B2 (en)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having cartridge, cartridge attachment section provided with tank, and consuming device
US8152286B2 (en) Ink supply device and inkjet image record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