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52993U - 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52993U
CN201652993U CN2010201426899U CN201020142689U CN201652993U CN 201652993 U CN201652993 U CN 201652993U CN 2010201426899 U CN2010201426899 U CN 2010201426899U CN 201020142689 U CN201020142689 U CN 201020142689U CN 201652993 U CN201652993 U CN 201652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or
absorbent solution
outlet
generation cavity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4268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中坚
黄虹宾
李志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EIKERUI INVESTMENT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de Trend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de Trend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de Trend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14268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52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52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5299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包括形成密闭发生腔的壳体、设置在发生腔内的换热装置,壳体顶部设有输出冷剂蒸汽的蒸汽出口,发生腔设有吸收剂溶液第一入口和吸收剂溶液第一出口,换热装置包括两块间隔设置在发生腔中部形成热水区的多孔板和连通两块多孔板之间的滴管;发生腔腔壁上设有热水入口和热水出口;吸收剂溶液第一入口设置在发生腔的顶部,吸收剂溶液第一出口设置在发生器的底部。吸收剂溶液从发生腔顶部洒落至上层多孔板时分别从各个通孔经滴管流至下层多孔板,再汇集流入至集液槽内,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而且在换热过程中不存在液位压差,保证了整个车载制冷装置的制冷效果。

Description

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制冷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型客车通常采用溴化锂空调进行制冷,溴化锂空调通常包括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四部分,其吸收器通常采用水冷方式进行散热,因此另外需要一套水循环系统。其工作原理是:从吸收器出来的溴化锂稀溶液升压经溶液热交换器,被发生器出来的高温浓溶液加热温度提高后,进入发生器。在发生器中受到外部热源的加热,溶液温度提高直至沸腾,溶液中的水份逐渐蒸发出来,而溶液浓度不断增大。发生器中蒸发出来的冷剂水蒸气进入冷凝器,冷凝器的传热管内通入冷却水,所以管外冷剂水蒸气被冷却水冷却,冷凝成水,此即冷剂水。积聚在冷凝器下部的冷剂水经节流后流入蒸发器内,因为冷凝器中的压力比蒸发器中的压力要高,冷剂水进入蒸发器后,由于压力降低首先闪蒸出部分冷剂水蒸气。因蒸发器为喷淋式热交换器,喷啉量要比蒸发量大许多倍,故大部分冷剂水是聚集在蒸发器的水盘内的,然后由冷剂水泵升压后送入蒸发器的喷淋管中,经喷嘴喷淋到管簇外表面上,在吸取了流过管内的冷媒水的热量后,蒸发成低压的冷剂水蒸气。由于蒸发器内压力较低,故可以得到生产工艺过程或空调系统所需要的低温冷媒水,达到制冷的目的。蒸发出来的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被由吸收器送来并均匀喷淋在吸收管簇外表的中间溶液所吸收,溶液重新变稀。中间溶液是由来自溶液热交换器放热降温后的浓溶液和吸收器液囊中的稀溶液混合得到的。为保证吸收过程的不断进行,需将吸收过程所放出的热量及时释放出去。中间溶液吸收了一定量的水蒸气后成为稀溶液,聚集在吸收器底部液囊中,再由发生器泵送到发生器,如此循环不已。
如图1所示,在上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的发生器10通常采用沉浸式的结构,即在封闭式的容器1中设置为合适的负压,在容器1内设置由外部热源20提供热量的热交换器2,将热交换器沉浸在溴化锂溶液3中;通过热交换器2对溴化锂溶液3进行加热,使得溴化锂溶液3中的冷剂水蒸发形成冷剂蒸汽4,冷剂蒸汽4经冷凝器30热交换后获得冷剂水5,冷剂水5在蒸发器内与环境空气热交换后形成冷剂蒸汽,并将环境空气降温,达到制冷的目的。溴化锂溶液的表层形成溴化锂浓溶液经溢流口5排出至吸收器40内并与冷剂蒸汽吸收后形成稀溶液再次被泵会至发生器10内。在这种发生器中,由于溴化锂溶液的比重非常大,使得溴化锂溶液底层的压力要大于溴化锂溶液表层的压力,即存在较大的液位压差,则底层溶液的沸点要高,则底层溴化锂溶液形成的冷剂蒸汽的温度偏高,进而阻碍了冷剂水的蒸发,影响到制冷效果。
另外,由于发生器采用的是沉浸式结构,热交换器的换热管需要足够的面积才能获得较高的换热效率,这就决定了发生器内换热管要么设置为多层,要么设置为所有的换热管在同一层的结构。但是多层换热管的结构需要较高液位的溴化锂溶液才能将其浸没,使得液位压差进一步增加;而单层换热管的结构虽然能够降低液位,但需要较大的面积,这对于空间有限的车体而言受到较大的限制。
此外,在发生器内,导入的溴化锂稀溶液与被浓缩后的溴化锂浓溶液直接混合在发生腔内,使得从溢流口导出的溴化锂溶液浓度较低,从而使得吸收器内的吸收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内沉浸式结构由于存在液位压差的问题而造成制冷效果差的缺陷,提供一种不存在液位压差的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包括形成密闭发生腔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发生腔内且将吸收剂溶液与外部热源进行热交换的换热装置,所述壳体顶部设有输出冷剂蒸汽的蒸汽出口,所述发生腔设有吸收剂溶液第一入口和吸收剂溶液第一出口,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两块间隔设置在发生腔中部形成热水区且表面均布设有多个通孔的多孔板、连通所述两块多孔板上对应通孔的滴管;所述发生腔腔壁上位于所述热水区位置处设有热水入口和热水出口;所述吸收剂溶液第一入口设置在所述发生腔的顶部,所述吸收剂溶液第一出口设置在所述发生器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发生腔内位于所述热水区顶部的位置设有网孔板,所述网孔板上均布设有多个网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网孔孔径小于所述多孔板的通孔孔径。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网孔板上设有加强筋。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滴管为蛇形弯管,使得吸收剂溶液在滴管内的行程增长,延长了与热水进行热交换的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蒸汽出口处设有挡液板。
实施本实用新型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两块多孔板将发生腔中部隔成密闭空间,形成热水区,多孔板上均布设有多个通孔,对应通孔通过滴管连通,使得热水区上下侧的空间被多根滴管连通,即滴管贯穿热水区;当吸收剂溶液从发生腔顶部洒落至上层多孔板时分别从各个通孔经滴管流至下层多孔板,再汇集流入至集液槽内,即吸收剂溶液被滴管分成多个支路与热水区的热水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在吸收剂溶液在滴管中与热水进行热交换时产生冷剂蒸汽自动上升并从发生腔底部设置的蒸汽出口导出。通过将吸收剂溶液第一入口设置在发生器顶部,而吸收剂溶液第一出口设置在发生腔底部,使得集液槽内的吸收剂溶液从发生腔顶部洒落至换热装置上,经换热装置换热后,形成冷剂蒸汽从蒸汽出口导出,而吸收剂溶液被浓缩后从吸收剂溶液第一出口导出。由于吸收剂溶液从上之下经过换热装置,在换热装置处不会汇集成溶液层,而是分散经过换热装置,因此在换热过程中不存在液位压差,形成的冷剂蒸汽的温度完全由发生腔内压力控制,因而不会阻碍冷剂水的蒸发,从而保证了整个车载制冷装置的制冷效果。在该发生器内浓稀溶液不混合,使得从吸收剂溶液第一出口导出至吸收器的吸收剂浓溶液浓度较高,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进而提高整个车载制冷装置的制冷效率。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溴化锂制冷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优选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优选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4是图3的I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优选实施例中网孔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3、4、5、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的第一实施例中,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密闭的发生腔10,发生腔10内设有换热装置30。壳体1上设有将发生腔10内产生的冷剂蒸汽输出的蒸汽出口2,优选将蒸汽出口2设置在发生腔10顶部位置,方便冷剂蒸汽溢出。发生腔的顶部设有吸收剂溶液第一入口11,用于将吸收器送来的吸收剂稀溶液导入从顶部发生腔内;发生腔的底部设有吸收剂溶液第一出口12,用于将吸收剂浓溶液导出至吸收器。吸收剂溶液从发生腔10顶部向下洒落,经换热装置30换热后吸收热量形成冷剂蒸汽;冷剂蒸汽上升至蒸汽出口2排出,而吸收剂稀溶液被浓缩形成吸收剂浓溶液,汇聚在发生腔底部的集液区20。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换热装置30包括两块表面均布设有多个通孔41a的多孔板41和连通两块多孔板41上对应通孔41a的滴管42。其中,两块多孔板41间隔设置在发生腔10中部形成热水区43,在发生腔10腔壁上位于所述热水区位置处设有热水入口33和热水出口34。通过设置两块多孔板41将发生腔10中部隔成密闭空间,形成热水区43,多孔板41上均布设有多个通孔41a,对应通孔41a通过滴管42连通,使得热水区上下侧的空间被多根滴管42连通,即滴管42贯穿热水区;当吸收剂溶液从发生腔10顶部洒落至上层多孔板41时分别从各个通孔41a经滴管42流至下层多孔板41,再汇聚至发生器底部;即吸收剂溶液被滴管42分成多个支路与热水区的热水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在吸收剂溶液在滴管42中与热水进行热交换时产生冷剂蒸汽自动上升并从发生腔10底部设置的蒸汽出口2导出。在本实施例中,滴管42优选设置为蛇形弯管,这使得吸收剂溶液在滴管42内的行程增长,延长了与热水进行热交换的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为了使得从吸收剂溶液第一入口12出来的吸收剂溶液能够均匀地洒落至多孔板41上,优选在发生腔10顶部固定设置网孔板44。如图7所示,网孔板44上均布设有多个网孔44a,网孔44a的孔径最好设置为小于滴管42孔径,使得从吸收剂溶液第一入口12导入的吸收剂溶液能够均匀到达网孔板44上的各个网孔44a并被分隔为多个支路后从网孔板44洒落至多孔板41上。网孔板44的厚度设置为较薄,这使得吸收剂溶液被网孔板44分隔为多个液滴后快速通过网孔44a并滴落至多孔板41上,使得吸收剂溶液能够均匀地到达各个滴管42内。最好设置网孔板44上网孔44a的位置与多孔板41上通孔41a的位置相对应,使得从网孔44a滴落的溶液液滴能够正好落入多孔板41的通孔41a处进入滴管42内。此时,最好在网孔板44底部设置加强筋45,以便增加网孔板44的强度,避免因溶液重量使得网孔板44发生变形。
发生腔10和蒸汽出口2处为蒸汽通道50,为了防止吸收剂溶液进入到蒸汽出口,可将蒸汽通道50设置为迂回型通道。迂回型通道的结构形式可以是蛇形通道或多个U形通道连通形成。在本优选实施例中,优选在在蒸汽通道50内相对的内侧面上设置多块挡液板51,挡液板51交错固定在相对的侧面上,最好将这些挡液板51设置在冷剂蒸汽通道50内的上下侧面上,从而将冷剂蒸汽通道50设置成迂回型通道。这样就能在车体行驶过程中防止溶液因震荡而进入蒸汽出口2。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包括形成密闭发生腔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发生腔内且将吸收剂溶液与外部热源进行热交换的换热装置,所述壳体顶部设有输出冷剂蒸汽的蒸汽出口,所述发生腔设有吸收剂溶液第一入口和吸收剂溶液第一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两块间隔设置在发生腔中部形成热水区且表面均布设有多个通孔的多孔板、连通所述两块多孔板上对应通孔的滴管;所述发生腔腔壁上位于所述热水区位置处设有热水入口和热水出口;所述吸收剂溶液第一入口设置在所述发生腔的顶部,所述吸收剂溶液第一出口设置在所述发生器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腔内位于所述热水区顶部的位置设有网孔板,所述网孔板上均布设有多个网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孔径小于所述多孔板的通孔孔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板上设有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滴管为蛇形弯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出口处设有挡液板。
CN2010201426899U 2010-03-22 2010-03-22 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52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426899U CN201652993U (zh) 2010-03-22 2010-03-22 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426899U CN201652993U (zh) 2010-03-22 2010-03-22 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52993U true CN201652993U (zh) 2010-11-24

Family

ID=43118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42689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52993U (zh) 2010-03-22 2010-03-22 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529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1176A (zh) * 2015-10-21 2018-07-31 泰克尼普法国公司 用于汽化的第一流体与用于冷却和/或冷凝的第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装置以及相关的设备和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1176A (zh) * 2015-10-21 2018-07-31 泰克尼普法国公司 用于汽化的第一流体与用于冷却和/或冷凝的第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装置以及相关的设备和方法
US11686531B2 (en) 2015-10-21 2023-06-27 Technip Energies France Device for the exchange of heat between a first fluid intended to be vaporized and a second fluid intended to be cooled and/or condensed, and associated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58549B (zh) 一种水循环蒸发换热冷却式冷凝器
CN102000437A (zh) 一种带气液分离布膜功能的降膜蒸发器
CN110296626A (zh) 一种板式蒸发端以及海水淡化系统
CN110038313A (zh) 一种蒸发器入口管设计方法及其海水淡化系统
CN109422316A (zh) 一种管板式换热装置及其海水淡化系统
CN201652993U (zh) 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CN202849080U (zh) 曲回式太阳袋多效喷淋制盐装置
CN102701304B (zh) 一种用于聚光式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的海水蒸发器
CN205014696U (zh) 一种水循环式分级冷却冷凝器
CN201706788U (zh) 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CN101963417B (zh) 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CN217025363U (zh) 一种制备工业氨水的装置
CN103449547B (zh) 串列式多级等温加热多效回热加湿除湿太阳能海水淡化机
CN102000438A (zh) 水平椭圆管降膜蒸发/冷凝器
CN207210010U (zh) 一种新型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
CN201706797U (zh) 车载制冷装置的吸收器
CN205330711U (zh) 一种矿用空气冷却设备
CN201876011U (zh) 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CN201926202U (zh) 车载制冷装置的吸收器
CN201653008U (zh) 车载制冷装置的冷凝器
CN205174936U (zh) 一种立式蒸发冷凝器
CN205014859U (zh) 一种水循环蒸发式冷凝器
CN201706796U (zh) 车载制冷装置吸收器
CN201876020U (zh) 车载制冷装置的冷凝器
CN201876012U (zh) 车载制冷装置的吸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HENZHEN WEIKERUI INVESTMENT CONSULTING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GUIDE TREND TECHNOLOGY SHENZHEN

Effective date: 201210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8107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O: 518000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030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Futian District news Road and King Road Interchange orpine name Park (two) 3 804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Weikerui Investment Consult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7,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Gongming Town, Baoan District Ming Road junction Chen Chen Industrial Park, B3 building, 2 floor

Patentee before: Guide Trend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24

Termination date: 201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