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52140U - 光源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52140U
CN201652140U CN2010201455529U CN201020145552U CN201652140U CN 201652140 U CN201652140 U CN 201652140U CN 2010201455529 U CN2010201455529 U CN 2010201455529U CN 201020145552 U CN201020145552 U CN 201020145552U CN 201652140 U CN201652140 U CN 2016521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mp bar
bar structure
bearing
conducting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4555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瑞雄
谢襦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PT Display Technology Fujian Ltd
Fujian Huay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Huay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Huay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Huay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14555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521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521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5214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源装置及其背光模块,所述光源装置包含一灯条结构、复数个光源、一第一轴承、一第二轴承及一驱动装置。该灯条结构具有一第一导电端及一第二导电端。复数个光源设置于该灯条结构上,用来发射光线至一导光板。该第一轴承套设于灯条结构的第一导电端。该第二轴承套设于灯条结构的第二导电端。该驱动装置连接于灯条结构的第一导电端,用来驱动该灯条结构相对于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旋转,以使复数个光源所发射出的光线产生混光效果。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光源装置及其背光模块,尤指一种具有可旋转的灯条结构的光源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为了能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如今所使用的方法是利用背光模块以提供充足亮度与分布均匀的面光源至液晶显示器,进而使液晶显示器显示出相对应的影像,由此可知,背光模块是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组件之一。目前背光模块所使用的光源主要有冷阴极射线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以及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两种。
不同于冷阴极射线管可以直接发出白光,使用单色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往往必须额外增设反射罩以及导光板以作为混光之用。举例来说,请参阅图1,其是先前技术一背光模块10的部份侧视图。如图1所示,背光模块10包含有一发光二极管组12、一第一反射罩14、一第一导光板16、一第二反射罩18,以及一第二导光板20。发光二极管组12可为单色发光二极管(即红光发光二极管、绿光发光二极管,以及蓝光发光二极管)分散排列的光源组合,如此一来,发光二极管组12所发射的红光、绿光,以及蓝光就可直接地或是经过第一反射罩14的反射而入射至第一导光板16。接着,在经过第一导光板16内所产生的混光过程后,从第一导光板16所射出的光线即可混合成白光。最后,在经过第二反射罩18的反射后,即可入射至第二导光板20,进而产生面光源以作为后续液晶显示器显示之用。
由上述可知,单色发光二极管混光方式需要额外设置一块导光板以及一片反射罩以提供足够的混光距离,如此不仅会增加背光模块的组件成本,同时也会增加背光模块在液晶显示器内所占用的空间。除此之外,由于需额外增设一段混光路径,使用单色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往往具有较高的光损率。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旋转的灯条结构的光源装置及其背光模块,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其包含有一灯条结构,其具有一第一导电端以及一第二导电端;复数个光源,其设置于该灯条结构上,该复数个光源用来发射光线至一导光板;一第一轴承,其套设于所述灯条结构的第一导电端;一第二轴承,其套设于所述灯条结构的第二导电端;以及一驱动装置,其连接于所述灯条结构的第一导电端,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灯条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旋转,以使所述复数个光源所发射出的光线产生混光效果。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含有一导光板;一反射罩,其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一侧;以及一光源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反射罩内,该光源装置进一步包含有:一灯条结构,其具有一第一导电端以及一第二导电端;复数个光源,其设置于所述灯条结构上,该复数个光源用来发射光线至所述导光板;一第一轴承,其套设于所述灯条结构的第一导电端;一第二轴承,其套设于该灯条结构的第二导电端;以及一驱动装置,其连接于所述灯条结构的第一导电端,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灯条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旋转,以使所述复数个光源所发射出的光线产生混光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其是利用驱动装置驱动灯条结构相对于轴承旋转的方式,以使设置于灯条结构上的光源所产生的红光、绿光、蓝光可以高于人眼视觉暂留的频率依次入射至导光板,进而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以产生高色彩饱和度的白光。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块不仅可节省以往需额外增设导光板及反射罩的组件成本以及降低背光模块整体所需占用的设置空间,同时由于不须额外增设一段混光距离,因此具有较低的光损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先前技术背光模块的部份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部份侧视图。
图3为图2所示光源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一轴承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背光模块的组件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光源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其是本实用新型一背光模块50的部份侧视图。如图2所示,背光模块50包含有一导光板52、一反射罩54,以及一光源装置56;反射罩54设置于导光板52的一侧,其是用来反射光源装置56所发射的光线至导光板52;接着请参阅图3,其是图2所示光源装置56的放大示意图,光源装置56设置于反射罩54内,如图3所示,光源装置56包含有一灯条结构58、复数个光源60、一第一轴承62、一第二轴承64,以及一驱动装置66;灯条结构58具有一第一导电端P1以及一第二导电端P2,在本实用新型中,灯条结构58上可具有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导电端P1与第二导电端P2以及传导电力至复数个光源60的导线配置,以导通复数个光源60与第一导电端P1以及第二导电端P2之间的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电性连接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气连接),其相关配置方式常见于先前技术中,故此处不再赘述。
复数个光源60设置于灯条结构58上,复数个光源60较佳地包含有至少一红光发光二极管68(于图3中显示十个)、至少一绿光发光二极管70(于图3中显示十个),以及至少一蓝光发光二极管72(于图3中显示十个),如图3所示,红光发光二极管68、绿光发光二极管70,以及蓝光发光二极管72是以放射状排列方式环绕设置于灯条结构58上(但不受此限),其分别用来发射红光、绿光,以及蓝光至导光板52,以作为背光模块50后续光源处理之用。
第一轴承62以及第二轴承64分别套设于灯条结构58的第一导电端P1以及第二导电端P2上,在此实施例中,第一轴承62以及第二轴承64较佳地由导电材质所组成,如金属材质等。第一轴承62的结构设计可参阅图4,图4系为图3所示第一轴承62的放大示意图。由图4可知,第一轴承62较佳地为一滚珠轴承,也就是说,第一轴承62是利用本身内部的滚珠与第一导电端P1进行接触,以同时达到灯条结构58可相对于第一轴承62旋转以及可传输电力至灯条结构58的第一导电端P1上的效果,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轴承64亦可较佳地为一滚珠轴承,其相关结构设计与第一轴承62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驱动装置66连接于灯条结构58的第一导电端P1,驱动装置66用以驱动灯条结构58相对于第一轴承62以及第二轴承64旋转,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66可为一般常见用来驱动对象旋转的装置,如电机等。
此外,请参阅图5,其系为第2图所示背光模块50之组件爆炸示意图,如图5所示,背光模块50另包含有一传输导线74,传输导线74设置于反射罩54上且电性连接于用来控制背光模块50的运作的电路板与供电装置(于图5中未显示)。换句话说,传输导线74可使光源装置56装设于反射罩54上时,与驱动装置66电性导通,用以传输所需电力以及相关控制讯号至驱动装置66,进而控制驱动装置66的运作,如旋转频率调整、开关控制等。另外,传输导线74亦可同时与第一轴承62以及第二轴承64电性导通,用以经由第一轴承62以及第二轴承64传输所需电力至设置于灯条结构58上的复数个光源60。在本实用新型中,传输导线74较佳地为一软性印刷电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排线,其可以贴附方式设置于反射罩54上,但不受此限,其也可改为一般导线穿设于反射罩54上。
现针对背光模块50的作动进行详细介绍。请参阅图2以及图5,当光源装置56设置于导光板52的一侧且安装于反射罩54内时,透过灯条结构58内的导线配置、第一导电端P1以及第二导电端P2分别与第一轴承62以及第二轴承64接触导通,以及第一轴承62、第二轴承64与传输导线74电性连接,光源装置56上的复数个光源60即可接收传输导线74所传来的电力而发光,也就是说,红光发光二极管68、绿光发光二极管70,以及蓝光发光二极管72即可利用传输导线74所传来的电力以分别发射红光、绿光,以及蓝光至导光板52。于此同时,透过与传输导线74的电性连接,驱动装置66亦可接收传输导线74所传来的电力而驱动灯条结构58相对于第一轴承62以及第二轴承64旋转,此处,背光模块50可控制驱动装置66以高于人眼视觉暂留的频率(意即高于60Hz)驱动灯条结构58旋转。值得注意的是,在灯条结构58旋转的过程中,由于灯条结构58的第一导电端P1以及第二导电端P2分别与第一轴承62以及第二轴承64之连接是采用360度环状接触导通之设计,因此,无论灯条结构58相对于第一轴承62以及第二轴承64旋转至哪一角度,灯条结构58的第一导电端P1以及第二导电端P2都会与第一轴承62以及第二轴承64互相接触,故设置于灯条结构58上的红光发光二极管68、绿光发光二极管70,以及蓝光发光二极管72均可接收到传输导线74所传来的电力而发光。
如此一来,透过驱动装置66以高于人眼视觉暂留的频率驱动灯条结构58旋转的方式,红光发光二极管68、绿光发光二极管70,以及蓝光发光二极管72所发出之光线就可以依次入射至导光板52,后续再由先前技术中常见的混光方法(如色序混光法、应用于数字光学处理投影机上的时序混光法等),进而产生高色彩饱和度的白光。
值得一提的是,请参阅图6,其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光源装置100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编号相同,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于此不再赘述。光源装置100包含有灯条结构58、复数个光源102、第一轴承62、第二轴承64,以及驱动装置66。光源102与上述实施例所提及的光源60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于灯条结构58上的方式。如图6所示,每一光源102是以内建嵌合的方式设置于灯条结构58上,举例来说,若光源102为高功率发光二极管,则可将如图6所示灯条结构58所提供的容置空间作为封装发光二极管芯片的结构外壳,而直接将高功率发光二极管之相关组件(如反射杯、发光二极管芯片等)直接嵌合于灯条结构58上,藉以缩减其在设置于灯条结构58上时所需占用的空间,进而提升灯条结构58与光源102之间的空间配置弹性(如可增加光源102的配置个数等)或是可达到缩减灯条结构58之尺寸的效果。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光源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单色发光二极管,其亦可采用其它可设置于灯条结构58上的RGB光源,举例来说,其亦可为RGB发光二极管,也就是说,每一光源均可同时发出红光、绿光以及蓝光以入射至导光板52,用以增强光源装置56所提供的光线强度。至于采用何种光源,视背光模块50的实际应用而定。
相较于先前技术中利用额外装设一块导光板以及一片反射罩以提供足够的混光距离的设置方式,本实用新型是利用驱动装置驱动灯条结构相对于轴承旋转的方式,以使设置于灯条结构上的光源所产生的红光、绿光、蓝光可以高于人眼视觉暂留的频率依次入射至导光板,进而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以产生高色彩饱和度的白光。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块不仅可节省以往需额外增设导光板及反射罩的组件成本以及降低背光模块整体所需占用的设置空间,同时由于不须额外增设一段混光距离,故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之背光模块亦可具有较低的光损率。

Claims (17)

1.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包含有:
一灯条结构,其具有一第一导电端以及一第二导电端;
复数个光源,其设置于该灯条结构上,该复数个光源用来发射光线至一导光板;
一第一轴承,其套设于所述灯条结构的第一导电端;
一第二轴承,其套设于所述灯条结构的第二导电端;以及
一驱动装置,其连接于所述灯条结构的第一导电端,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灯条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旋转,以使所述复数个光源所发射出的光线产生混光效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光源包含有至少一红光发光二极管、至少一绿光发光二极管,以及至少一蓝光发光二极管,所述红光发光二极管、绿光发光二极管,以及蓝光发光二极管以放射状的排列方式环绕设置于所述灯条结构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光源均为一RGB发光二极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光源以放射状的排列方式环绕设置于所述灯条结构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光源嵌合于所述灯条结构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驱动该灯条结构以高于人眼视觉暂留的频率相对于该第一轴承以及该第二轴承旋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驱动该灯条结构以60Hz的频率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旋转。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以及该第二轴承分别由导电金属材质所组成。
9.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含有:
一导光板;
一反射罩,其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一侧;以及
一光源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反射罩内,该光源装置进一步包含有:
一灯条结构,其具有一第一导电端以及一第二导电端;
复数个光源,其设置于所述灯条结构上,该复数个光源用来发射光线至所述导光板;
一第一轴承,其套设于所述灯条结构的第一导电端;
一第二轴承,其套设于该灯条结构的第二导电端;以及
一驱动装置,其连接于所述灯条结构的第一导电端,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灯条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旋转,以使所述复数个光源所发射出的光线产生混光效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光源包含有至少一红光发光二极管、至少一绿光发光二极管,以及至少一蓝光发光二极管,所述红光发光二极管、该绿光发光二极管,以及该蓝光发光二极管以放射状排列之方式环绕设置于该灯条结构上。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光源均为一RGB发光二极管。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光源以放射状的排列方式环绕设置于所述灯条结构上。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光源嵌合于该灯条结构上。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系用来驱动该灯条结构以高于人眼视觉暂留的频率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旋转。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灯条结构以60Hz的频率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旋转。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另包含有:
一传输导线,其设置于所述反射罩上且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该传输导线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运作以及将电力经由所述第一轴承与第一导电端的连接以及第二轴承与第二导电端的连接传输至所述复数个光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导线为一软性印刷电路排线。
CN2010201455529U 2010-03-30 2010-03-30 光源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521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455529U CN201652140U (zh) 2010-03-30 2010-03-30 光源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455529U CN201652140U (zh) 2010-03-30 2010-03-30 光源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52140U true CN201652140U (zh) 2010-11-24

Family

ID=43117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45552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52140U (zh) 2010-03-30 2010-03-30 光源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5214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7657A (zh) * 2015-10-19 2015-12-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08506790A (zh) * 2018-02-07 2018-09-07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应用其的显示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7657A (zh) * 2015-10-19 2015-12-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WO2017067242A1 (zh) * 2015-10-19 2017-04-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05137657B (zh) * 2015-10-19 2018-03-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US9964689B2 (en) 2015-10-19 2018-05-0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506790A (zh) * 2018-02-07 2018-09-07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应用其的显示装置
CN108506790B (zh) * 2018-02-07 2020-01-24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应用其的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33577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342973B (en) Light source utilizing a flexible circuit carrier
EP2927578B1 (en)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CN100465731C (zh) 线光源和使用其的背光单元
EP2080057B1 (en) Lighting device, backlight unit,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thereof
CN104880860B (zh) 背光组件和包括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
US20060087866A1 (en) LED backlight
KR20120012150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3149720A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20050231978A1 (en) High efficiency low power LED backlighting system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8198430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10536135A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を照明する照明システム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1092894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8294660B2 (en) Bl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201652140U (zh) 光源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US8174842B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module
KR20160003971A (ko) 표시 장치
WO2012086452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051864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CN100514152C (zh) 发光器件和液晶显示器
US10048432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1008741A (zh) 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
KR102267174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0110230U (zh) 一种led显示模块
CN111063300A (zh) 显示模块、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24

Termination date: 201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