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22008U - 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22008U
CN201622008U CN2009202716364U CN200920271636U CN201622008U CN 201622008 U CN201622008 U CN 201622008U CN 2009202716364 U CN2009202716364 U CN 2009202716364U CN 200920271636 U CN200920271636 U CN 200920271636U CN 201622008 U CN201622008 U CN 2016220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ongated hole
hand
radiating fin
hole
pres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716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森展
焦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intek Computer Suzhou Co Ltd
Pega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intek Computer Suzhou Co Ltd
Pega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intek Computer Suzhou Co Ltd, Pega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Maintek Computer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27163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220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220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2200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模块。散热鳍片具有长形孔与二个注入孔。所述这些注入孔分别形成于长形孔的两端且位于长形孔的同一侧。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鳍片以及散热模块的优点是:在散热鳍片的垂直段部分,注入孔内注入的接合材料,在其有限的融熔时间内,可在重力作用下沿导热管与长形孔内壁间的间隙向下流动,以填充垂直段部分的间隙。

Description

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结构,且特别涉及一种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电脑已成为诸多行业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电脑内部绘图芯片、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效能的不断提升,散热模块对维持这些电子元件及其电脑运行的稳定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散热模块可包括散热鳍片和导热管。散热鳍片具有长形孔,以供导热管穿过。导热管与长形孔内壁之间可填充接合材料,以使导热管和散热鳍片可以紧密结合。
图1A~图1C所示为已知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请一并参考图1A~图1C。在图1A中,散热鳍片6具有一个注入孔62,其位于长形孔61的中央上方;在图1B中,散热鳍片7具有两个注入孔72、73,其在长形孔71的中央上方成对称分布;在图1C中,散热鳍片8亦具有两个注入孔82、83,其分别对称地形成于长形孔81的两端并位于长形孔81的两侧。在图1A~图1C中,接合材料(图未示)皆从各个注入孔注入以填充导热管(图未示)与长形孔内壁之间的间隙。
接合材料从注入孔进入后是利用导热管与长形孔内壁之间的毛细力来产生流动以填满所有间隙。然而,实际在制造时由于存在制造公差,因此不能精确地控制间隙的大小。由此,常常会导致毛细力在图1A~图1C所示的散热鳍片的垂直段中断而无法确保接合材料可以均匀地填满所有间隙,如此则影响了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模块,以解决散热鳍片的垂直段中断而无法确保接合材料可以均匀地填满所有间隙从而影响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鳍片,具有长形孔与二个注入孔。所述这些注入孔分别形成于长形孔的两端且位于长形孔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包括导热管、接合材料以及多个散热鳍片。每一个散热鳍片具有长形孔与二个注入孔。长形孔供导热管穿过。所述这些注入孔分别形成于长形孔的两端且位于长形孔的同一侧,所述这些注入孔用以注入接合材料,以填充导热管与长形孔内壁间的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鳍片以及散热模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两个注入孔分别形成于长形孔的两端且位于长形孔的同一侧。因此,在散热鳍片的垂直段部分,注入孔内注入的接合材料,在其有限的融熔时间内,可在重力作用下沿导热管与长形孔内壁间的间隙向下流动,以填充垂直段部分的间隙。如此,即可解决先前技术中因为毛细力在垂直段中断而使得接合材料无法均匀填满所有间隙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面将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A~1C所示为现有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分解图。
图8所示为图7中的散热模块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鳍片1具有长形孔11、二注入孔12、13、折边14以及止挡部15。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长形孔11即为扁平状,其可由两个侧边16、17以及两个对称的弧形部18、19依次连接形成。换言之,弧形部18、19即为长形孔11的两端,侧边16、17则分别连接这两端。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实施例中,当散热鳍片1与导热管(图未示)结合时,导热管即可从长形孔11中穿过。
于本实施例中,二注入孔12、13分别形成于长形孔11的两端且位于长形孔11的同一侧。具体而言,二注入孔12、13可以长形孔11的中心线Z为轴对称地设置于侧边16的两端的上方并于侧边16与长形孔11连通。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二注入孔12、13亦可对称地设置于侧边17的两端的下方,只要确保散热鳍片1与导热管结合时,二注入孔12、13位于侧边的两端的上方,即长形孔11的弧形部18、19(长形孔11的两端)的上方即可。如此,注入孔12、13内注入的接合材料(图未示),在其有限的融熔时间内,可利用重力作用沿间隙向下流动,以填充垂直段部分的间隙。
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例中,以注入孔12为例,注入孔12具有第一部分121、第二部分122以及第三部分123。第三部分123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并且,第一部分121的下侧连接于侧边16的第一端a,第二部分122的下侧连接于弧形部18的一端,而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的上侧则分别连接于第三部分123的两侧。于本实施例中,注入孔12的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皆可为直线,例如可为垂直线,第三部分123可为弧形。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类似地,于本实施例中,注入孔13亦可具有第一部分131、第二部分132以及第三部分133。第三部分133连接第一部分131与第二部分132。并且,第一部分131的下侧连接于侧边16的第二端b,第二部分132的下侧连接于弧形部19的一端,而第一部分131与第二部分132的上侧则分别连接于第三部分133的两侧。于本实施例中,注入孔13的第一部分131与第二部分132亦可为直线,例如可为垂直线,第三部分133可为弧形。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尽管于本实施例中,注入孔12、13成对称设计,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注入孔12、13亦可成不对称设计。
于本实施例中,折边14可由长形孔11的边缘向外翻折形成。具体而言,两个侧边16、17以及两个对称的弧形部18、19的边缘可向外翻折以形成折边14。在将多个散热鳍片1与导热管结合时,折边14可使相邻的散热鳍片1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从而更好地散热。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止挡部15可由注入孔12、13的第二部分122、132的部分边缘翻折形成。以注入孔12处为例,止挡部15的一端连接于弧形部18所形成的折边14,另一端与侧边16所形成的折边14等高。类似地,在注入孔13处,止挡部15具有上述相同的结构,故在此不再赘述。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在其它实施例中,亦可不设置此止挡部15。
于本实施例中,止挡部15可用于引导接合材料自注入孔12、13往下流入长形孔11,防止其外泄。
于本实施例中,当散热鳍片1与导热管结合时,导热管可从侧边16的下方穿过长形孔11。接合材料分别从注入孔12、13注入,并由注入孔12、13与长形孔11的连通处进入导热管与长形孔11内壁间的间隙。在散热鳍片1的垂直段部分的间隙(例如弧形部18与导热管之间的间隙),接合材料可在重力作用下沿间隙向下流动,以填充垂直段部分的间隙。在散热鳍片1的水平段部分的间隙(例如侧边16与导热管之间的间隙),接合材料可利用毛细力沿间隙流动以填充水平段部分的间隙。由此,可解决先前技术中因为毛细力在垂直段部分中断而使得接合材料无法均匀填满所有间隙的问题。
图3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鳍片2具有长形孔21、二注入孔22、23、折边24以及止挡部25。长形孔21、折边24以及止挡部25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应部分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鳍片2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散热鳍片1的区别仅在于注入孔的形状不同。
于本实施例中,注入孔22具有第一部分221、第二部分222以及第三部分223。第一部分221、第二部分222以及第三部分223的连接关系同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应部分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注入孔23与注入孔22成对称关系,故关于注入孔23的结构亦不赘述。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注入孔22、23可不对称。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注入孔22、23的第一部分221、231分别与第三部分223、233对应地形成连续平滑的圆弧。第二部分222、232仍为直线,例如可为垂直线。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图4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请参考图4。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鳍片3具有长形孔31、二注入孔32、33以及折边34。长形孔31、注入孔32、33以及折边34皆与第二实施例中的对应部分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鳍片3与第二实施例中的散热鳍片2的区别仅在于,散热鳍片3不具有止挡部。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图5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鳍片4具有长形孔41、二注入孔42、43以及折边44。长形孔41与折边44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应部分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鳍片4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散热鳍片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散热鳍片4不具有止挡部,并且,注入孔的形状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于本实施例中,注入孔42具有第一部分421、第二部分422以及第三部分423。第一部分421、第二部分422以及第三部分423的连接关系同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应部分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注入孔43与注入孔42成对称关系,故关于注入孔43的结构亦不赘述。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注入孔42、43可不对称。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注入孔42、43的第一部分421、431、第二部分422、432以及第三部分423、433皆为弧形,并且可分别依次连接形成一连续平滑的圆弧。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图6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示意图。请参考图6。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鳍片5具有长形孔51、二注入孔52、53以及折边54。长形孔51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应部分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下文仅对差别部分进行描述。
于本实施例中,二注入孔52、53可为圆形,且皆与长形孔51不连通。并且,于本实施例中,二注入孔52、53的中线M1、M2分别与侧边56的第一端a、第二端b相交。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侧边57、部分的弧形部58、59以及部分的侧边56可向外翻折形成折边54。具体而言,在侧边56与弧形部58、59上,面对注入孔52、53的一侧皆未形成折边,以使接合材料(图未示)能顺畅地分别自注入孔52、53流入长形孔51。尽管于本实施例中,注入孔52、53成对称设计,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注入孔52、53亦可不对称,即二个注入孔52、53的其中之一可与长形孔51连通。
于本实施例中,在注入孔52、53中分别注入接合材料,由于在侧边56与弧形部58、59上,面对注入孔52、53的一侧皆未形成折边,因此接合材料受热熔融后可依靠重力作用垂直向下流入长形孔51中,以填充导热管(图未示)与长形孔51内壁间的间隙。与上述这些实施例相同,在散热鳍片5的垂直段部分的间隙(例如弧形部58与导热管之间的间隙),接合材料可在重力作用下沿间隙向下流动,以填充垂直段部分的间隙。在散热鳍片5的水平段部分的间隙(例如侧边56与导热管之间的间隙),接合材料可利用毛细力沿间隙流动以填充水平段部分的间隙。
图7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分解图。图8所示为图7中的散热模块的组合图。请一并参考图2、图7以及图8。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模块9包括多个散热鳍片1,导热管91以及接合材料92。导热管91穿过各个散热鳍片1的长形孔11,接合材料92用于填充导热管91与长形孔11内壁间的间隙。
于本实施例中,每个散热鳍片1的结构在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已详细介绍,故在此不再赘述。尽管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9是以包括图2所示的散热鳍片1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散热模块9中的散热鳍片亦可以是图3、图4、图5或图6所示的散热鳍片。
于本实施例中,导热管91的截面与长形孔11的形状相对应且略小于长形孔11,以使其可穿过长形孔11。具体而言,导热管91可从多个散热鳍片1的侧边16的下方穿过长形孔11,此时,每个散热鳍片1的注入孔12、13均位于侧边16的两端的上方,即长形孔11的弧形部18、19的上方。完成后,多个散热鳍片1即依次间隔排列在导热管91上。此外,各个散热鳍片1的上下两侧边可向外翻折,以确保相邻的散热鳍片1之间可保持一定的距离,保证空气流通以加强散热效果。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接合材料92可为条状固体,并且,接合材料92可为锡膏或其它适合的材料。此外,接合材料92截面的形状与注入孔12、13的形状相对应,大小略小于注入孔12、13,以供穿设于注入孔12、13中。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接合材料92亦可为膏状固体或其它样态。
于本实施例中,在两条接合材料92分别穿设于注入孔12、13中后(如图8所示),可加热接合材料92,使接合材料92受热熔融。当接合材料92填满所有间隙后,可冷却接合材料92,以使散热鳍片1可与导热管91紧密结合。
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例中,当接合材料92受热熔融后,在止挡部15的导引下,接合材料92分别自侧边16的第一端a和第二端b沿导热管91与长形孔11内壁间的间隙流动。在垂直段部分,接合材料92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以填充弧形部18、19与导热管91间的间隙。在水平段部分,接合材料92利用毛细力均匀地填充侧边16、17与导热管91间的间隙。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散热鳍片以及散热模块中,两个注入孔分别形成于长形孔的两端且位于长形孔的同一侧。因此,在注入孔内注入接合材料后,在其有限的融熔时间内,接合材料会同时利用重力作用以及毛细力来均匀填充导热管与长形孔内壁间的间隙。即,在散热鳍片的垂直段部分,接合材料可在重力作用下沿间隙向下流动,以填充垂直段部分的间隙;在散热鳍片的水平段部分,接合材料可在毛细力作用下沿间隙流动,以填充水平段部分的间隙。如此,即可解决先前技术中因为毛细力在垂直段中断而使得接合材料无法均匀填满所有间隙的问题。较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散热鳍片与导热管之间的热传导性。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知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出种种等同的改变或替换,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散热鳍片,其特征是,具有:
长形孔;以及
二个注入孔,分别形成于所述长形孔的两端且位于所述长形孔的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是,所述长形孔具有连接所述长形孔两端的侧边,至少其中的一个注入孔于所述侧边与所述长形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是,至少其中的一个注入孔与所述长形孔不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是,所述长形孔具有连接所述长形孔两端的侧边,所述注入孔的中线与所述侧边的对应的一端相交。
5.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是,包括:
导热管;
接合材料;以及
多个散热鳍片,每一个散热鳍片具有长形孔与二个注入孔,所述长形孔供所述导热管穿过,所述这些注入孔分别形成于所述长形孔的两端且位于所述长形孔的同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是,所述导热管的截面呈扁平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是,所述长形孔具有连接所述长形孔两端的侧边,至少其中的一个注入孔于所述侧边与所述长形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是,至少其中的一个注入孔与所述长形孔不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是,所述长形孔具有连接所述长形孔两端的侧边,所述注入孔的中线与所述侧边的对应的一端相交。
CN2009202716364U 2009-11-18 2009-11-18 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220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716364U CN201622008U (zh) 2009-11-18 2009-11-18 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716364U CN201622008U (zh) 2009-11-18 2009-11-18 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22008U true CN201622008U (zh) 2010-11-03

Family

ID=43025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7163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22008U (zh) 2009-11-18 2009-11-18 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220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28419B (zh) 用于热交换器的板、热交换器和包括热交换器的空气冷却器
CN102223782B (zh) 散热器
CN201622008U (zh) 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模块
CN204362490U (zh) 一种高效散热光模块装置
US20120138284A1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CN202607994U (zh) 一种模具冷却水道的密封结构
CN108697029A (zh) 用于显示设备的散热板制造方法
CN203912363U (zh) 回流焊接固定装置
CN203648123U (zh) 一种新型组合导向孔式浮阀塔板
CN204834601U (zh) 芯片散热结构
CN102252559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2425269U (zh) 电子元器件冷板
CN106197094B (zh) 一种换热器
CN209279720U (zh) 一种热交换器及包含其的空调
CN101742884B (zh) 鳍片及使用该鳍片的散热装置
CN208998632U (zh) 一种冷却塔高效型填料
CN201201094Y (zh) 波峰焊锡炉多重比例均流板
CN203590609U (zh) 一种钢板结构
CN103448221A (zh) 一种模具冷却水道的密封结构
CN213873919U (zh) 一种换热管及加氢气化炉
CN204669801U (zh) 一种新型液冷散热器
CN215991783U (zh) 一种改良型的散热器回流焊注锡孔结构
CN101666591B (zh) 散热片、散热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CN205200761U (zh) 新型空调焊接防上锡工装
CN201044559Y (zh) 一种散热器和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

Termination date: 20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