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97549U - 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597549U CN201597549U CN2010203010303U CN201020301030U CN201597549U CN 201597549 U CN201597549 U CN 201597549U CN 2010203010303 U CN2010203010303 U CN 2010203010303U CN 201020301030 U CN201020301030 U CN 201020301030U CN 201597549 U CN201597549 U CN 2015975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bag
- passenger vehicle
- processing unit
- safety air
- external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其包括一个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连接至少一个超声波传感器以及至少一个安全气囊;处理单元还连接有一个里程信号G。处理单元连接四个超声波传感器,分别为超声波传感器C1~C4。处理单元连接两个安全气囊,分别为安全气囊AG1以及安全气囊AG2。处理单元为安全气囊处理电脑MRS。超声波传感器C1~C4沿客车车辆前保险杠均匀布置;超声波传感器C1~C4沿客车车辆前保险杠均匀布置连接在安全气囊处理电脑MRS的输入端。安全气囊AG1位于客车车辆前保险杠内部。安全气囊AG2位于客车车辆前风挡与前脸蒙皮结合处。里程信号G连接在安全气囊处理电脑MRS的车速信号输入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适用于车辆制造及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虽然为人们提供了舒适、便捷的生活,但是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保有量的大幅增加,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在增加,所以汽车和内部乘员的被动安全性能也就自然而然的受到关注。车内安全气囊做为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汽车碰撞后,乘员与车身构件尚未发生“二次碰撞前”迅速在两者之间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气垫,使乘员因惯性而移动时“扑在气垫上”从而缓和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普通的车辆安全气囊分布在车内前方(正副驾驶位),车内左右两侧(车内前排和后排),车内前方的安全气囊,在意外发生的瞬间可以有效的保护驾驶员和副驾驶位乘员的头部和胸部,因为正面发生的猛烈碰撞会导致车辆前方大幅度的变形,而车内乘员会随着这股猛烈的惯性向前俯冲,造成跟车内构件的相互撞击,车内正驾驶位置的安全气囊可以有效的防止在发生碰撞时方向盘顶到驾驶者的胸部,避免致命的伤害。车内左右两侧气囊是保护汽车遭侧面碰撞以及车辆翻滚时乘员的安全,一般安装于车门上,在车辆遭到侧面碰撞会导致车门严重变形,以至于无法开启车门,车内乘员被困于车内,侧面安全气囊可以有效的保护车内驾乘人员来自侧面撞击导致的腰部,腹部,胸部外侧,以及胳膊的伤害,保证身体上肢的活动能力和逃生能力。因此多数汽车配置将精力放在车辆的主动和被动安全上,对车外保护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上述传统的安全气囊装置虽然对车内的驾乘人员有一定的安全保护作用,但是却忽视了路上行人的安全问题,在发生人车事故时,第一个碰撞部位应该是行人腿部,接着行人会被汽车巨大的车速惯性撞飞,汽车是一个钢铁巨物,行人的血肉之躯会遭到非常严重的创伤甚至是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其中46%为步行者、骑自行车者或者两轮机动车使用者,这一比例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会更高,所以解决车辆外部行人的安全防护问题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客车前部外置安全气囊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客车前部外置安全气囊装置,在客车外前保险杠部位内置安全气囊1;在客车外前脸与风挡玻璃连接部位内置安全气囊2;
在客车对行人的碰撞过程中,第一个碰撞部位应该是车辆前保险杠与行人腿部,当发生较严重的正面碰撞事故时,通过传感碰撞信号,安全气囊1和安全气囊2将同步被ECU触发(在发生轻微的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事故,或车尾碰撞,或翻车时,安全气囊系统一般不会触发),客车外前保险杠部位的安全气囊1一旦触发,气体立即充入气袋,并在行人腿部前迅速膨胀、充满,通过能量吸收,从而减轻了对行人腿部的伤害,当行人腿部受到车辆的撞击后,由于惯性车辆继续前行,行人上身继续向客车前脸部位倾倒,由于安全气囊2已充气,行人陷入已展开的气袋中,其向前冲的惯性得到缓冲,展开后气囊受到驾乘人员身体的挤压时,吸收碰撞能量,使气体以一定速率排出,减轻气袋对行人的作用力,从而减少了行人头部、颈部、胸部和上身部位受伤的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意效果是:通过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减轻客车与行人正面碰撞时,客车车辆对行人身体的伤害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器原理图。
其中,C1、超声波传感器1;C2、超声波传感器2;C3、超声波传感器3;C4、超声波传感器4;MRS、安全气囊处理电脑;AG1、安全气囊1;G、里程信号;AG2、安全气囊2、。超声波传感器C1_C4沿客车车辆前保险杠均匀布置,安全气囊AG1位于客车车辆前保险杠内部,安全气囊AG2位于客车车辆前风挡与前脸蒙皮结合处;
具体实施方式
超声波传感器C1_C4用来探测车辆于行人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其探测信号分别输入MRS安全气囊处理电脑,G为车速里程信号输入,AG1、AG2为安全气囊触发输出信号,当客车车速超过30公里/小时,同时超声波传感器C1_C4探测到车辆与行人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小于1米时,MRS安全气囊处理电脑同时触发AG1和AG2安全气囊动作,AG1安全气囊在两个前大灯之间的部位展开,保证了人腿部的安全,AG1安全气囊在客车车辆前风挡与前脸蒙皮之间的部位展开,提供行人与车辆的二次碰撞保护。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在图1中,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超声波传感器C1、超声波传感器C2、超声波传感器C3、超声波传感器C4连接在MRS安全气囊处理电脑输入端,G连接在MRS安全气囊处理电脑车速信号输入端,AG1为安全气囊1触发输出端,AG1为安全气囊2触发输出端,EC为电源输入端,超声波传感器C1_C4沿客车车辆前保险杠均匀布置,安全气囊AG1位于客车车辆前保险杠内部,安全气囊AG2位于客车车辆前风挡与前脸蒙皮结合处。
Claims (8)
1.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个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连接至少一个超声波传感器以及至少一个安全气囊;处理单元还连接有一个里程信号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四个超声波传感器,分别为超声波传感器C1~C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两个安全气囊,分别为安全气囊AG1以及安全气囊AG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为安全气囊处理电脑MRS。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传感器C1~C4沿客车车辆前保险杠均匀布置;超声波传感器C1~C4沿客车车辆前保险杠均匀布置连接在安全气囊处理电脑MRS的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AG1位于客车车辆前保险杠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AG2位于客车车辆前风挡与前脸蒙皮结合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里程信号G连接在安全气囊处理电脑MRS的车速信号输入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3010303U CN201597549U (zh) | 2010-01-19 | 2010-01-19 | 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3010303U CN201597549U (zh) | 2010-01-19 | 2010-01-19 | 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597549U true CN201597549U (zh) | 2010-10-06 |
Family
ID=42808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30103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97549U (zh) | 2010-01-19 | 2010-01-19 | 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59754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85628A (zh) * | 2012-08-13 | 2012-11-21 | 李冰 | 汽车撞击力缓解气囊 |
-
2010
- 2010-01-19 CN CN2010203010303U patent/CN20159754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85628A (zh) * | 2012-08-13 | 2012-11-21 | 李冰 | 汽车撞击力缓解气囊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14806A (zh) | 汽车对行人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 | |
CN201712565U (zh) | 一种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 | |
US20210171148A1 (en) | Safe motorbike | |
CN201824996U (zh) | 一种汽车座椅头枕 | |
CN105564364A (zh) | 汽车撞击时被动防护装置 | |
CN201056189Y (zh) | 触发式汽车相撞缓冲装置 | |
CN201998937U (zh) | 一种带有侧安全气囊的汽车座椅 | |
CN205468936U (zh) | 汽车撞击时被动防护装置 | |
CN203372177U (zh) | 应用在汽车上的主动行人保护系统 | |
CN109080574B (zh) | 一种稳定性高的汽车安全气囊架装置 | |
CN201597549U (zh) | 客车外置安全气囊装置 | |
CN105711536A (zh) | 一种头枕安全气囊 | |
CN1857946A (zh) | 车外安全气囊 | |
CN202764904U (zh) | 一种汽车安全带 | |
CN202156377U (zh) |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装置 | |
CN207360268U (zh) | 一种可移动安全气囊 | |
CN201026850Y (zh) | 汽车安全防护和辅助紧急制动装置 | |
CN201432633Y (zh) | 带有双安全气囊的减轻碰撞损失汽车 | |
WO2006030453A2 (en) |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safety of a vehicle | |
GB2417930A (en) | Pedestrian airbag protection system | |
CN207683490U (zh) | 一种汽车全方位安全座椅系统 | |
CN204432596U (zh) | 一种用于减轻撞击事故危害的汽车车外安全气囊系统 | |
Ariffin et al. | Exploratory study on airbag suitability for small engine capacity motorcycle in Malaysia | |
CN101927741A (zh) | 保护汽车碰撞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1966842A (zh) | 汽车碰撞气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006 Termination date: 201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