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84566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584566U CN201584566U CN2009202730183U CN200920273018U CN201584566U CN 201584566 U CN201584566 U CN 201584566U CN 2009202730183 U CN2009202730183 U CN 2009202730183U CN 200920273018 U CN200920273018 U CN 200920273018U CN 201584566 U CN201584566 U CN 2015845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l shell
- housing body
- shell
- wall portion
- outer me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外金属壳体、容纳装设在外金属壳体内且具有隔板的绝缘壳体、设置于绝缘壳体的导电端子、及对应套设于隔板的内金属壳体,内金属壳体包含一前壁、分别由前壁上、下侧弯折延伸的两横壁、及由其中一横壁两侧弯折延伸的两弯折部,外金属壳体具有两侧壁、及连接于两侧壁的两勾片,各勾片包含一前墙部、及一连接于前墙部并延伸于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内侧面的侧墙部,勾片的前墙部挡止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前侧,且勾片的侧墙部抵接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内侧;借此,使得内金属壳体不易脱离而且外金属壳体两侧壁不易外张变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可使内金属壳体不易脱离而且外金属壳体两侧壁不易外张变形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88219924揭示有一公知的电连接器,为了加强内遮蔽壳体的稳固性,其两侧分别具有往外延伸的弹片,两弹片反折于金属壳体的侧壁处,且弹片的端部弯曲以勾扣于金属壳体的配合孔中。
上述的电连接器虽然利用弹片勾扣于金属壳体可增加内遮蔽壳体的稳固性,但由于弹片是翻折于金属壳体外侧,弹片也会因为插头电连接器(图未示)频繁的插拔而松动,使得内遮蔽壳体仍然可沿插头电连接器拔出方向松脱。而且,组装内遮蔽壳体时,须再加工将弹片弯折,以勾扣于金属壳体,而使组装程序复杂且工艺不容易控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内金属壳体不易脱离而且外金属壳体两侧壁不易外张变形的电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外金属壳体,其具有相对的前端与后端,该外金属壳体于该前端形成有一开口;一绝缘壳体,其容纳装设在该外金属壳体内,该绝缘壳体具有至少一往该开口方向延伸的隔板;多个导电端子,其设置于该绝缘壳体;以及至少一内金属壳体,其对应套设于该隔板,该内金属壳体包含一设于该隔板前侧的前壁、分别由该前壁上、下侧弯折延伸且设于该隔板上、下侧的两横壁、及由该其中之一横壁两相对侧分别往该另一横壁方向弯折延伸的两弯折部,该外金属壳体具有相对的两侧壁、及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侧壁且与该内金属壳体的两弯折部对应的两勾片,各所述勾片包含一由该侧壁前端往该开口方向弯折延伸的前墙部、及一连接于该前墙部并延伸于该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内侧面的侧墙部,该勾片的前墙部挡止该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前侧,且该勾片的侧墙部抵接该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内侧。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可利用外金属壳体的勾片的前墙部挡止住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使内金属壳体不易由外金属壳体脱离,同时以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抵接住勾片的侧墙部,从而令外金属壳体的侧壁不易外张变形。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其中为便于说明将右侧的部分勾片予以省略。
图7为图6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0为图9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其中为便于说明将右侧的部分勾片予以省略。
图12为图1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主视图。
图14为图13的14-14剖视图。
图15为图13的15-15剖视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10’外金属壳体
101、101’前端
102、102’后端
103、103’开口
104、104’插接空间
11、11’顶壁
12、12’底壁
121 板体
122 接合处
13、13’侧壁
131、131’焊接脚
132、132’嵌合槽
133、133’扣片
134、134’卡扣孔
14 插片
15、15’勾片
151、151’前墙部
152、152’侧墙部
20、20’第一舌板模块
21、21’主体
211、211’基座
212、212’舌板
22 导电端子
221 第一导电端子
2212 接触部
2214 焊接部
222 第二导电端子
2222 接触部
2224 焊接部
30、30’第二舌板模块
31、31’主体
311、311’基座
312、312’舌板
32 导电端子
321 第一导电端子
3212 接触部
3214 焊接部
322 第二导电端子
3222 接触部
3224 焊接部
40、40’支撑架
41、41’基部
412 固定孔
413 固定孔
42、42’隔板
421 凸块
43、43’侧墙
431 嵌合块
432 卡槽
47 容置空间
50、50’内金属壳体
51、51’前壁
52、52’横壁
521 固定脚
522 固定脚
53、53’接地片
531、531’弯折部
532、532’弹性部
533、533’接触部
54 接地片
60 定位块
61 定位孔
62 定位孔
63 定位孔
64 定位孔
65 卡体
68 插孔
70、70’后盖
71、71’基体
711 定位凹槽
72、72’侧墙
721、721’扣槽
80、80’后金属壳体
81、81’后壁
82、82’直壁
83 卡扣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为双层堆叠的板上型式(STANDARD TYPE)设计,包括:一外金属壳体10、一绝缘壳体(包含两舌板模块20、30、及支撑架40)、及一内金属壳体50。外金属壳体10以金属材料制成,且具有相对的前端101与后端102,外金属壳体10于前端101形成有一开口103。
绝缘壳体的构造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件式的设计,以第一、第二舌板模块20、30、及介于两舌板模块20、30之间的支撑架40相互组装而成。或者,绝缘壳体也可为单件式的设计(图未示)。其中第一、第二舌板模块20、30各包含一主体21、31、及多个导电端子22、32,主体21、31具有一基座211、311、及一自基座211、311往开口103方向延伸的舌板212、312。
第一舌板模块20的多个导电端子22以具有导电性及弹性的金属材料制成,包含一排第一导电端子221、及一排第二导电端子222。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21、222分别包含一往开口103方向弯折延伸的接触部2212、2222、及一往下延伸的焊接部2214、2224。
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21、222组装于主体21的舌板212,第一导电端子221的接触部2212凸伸出舌板212的一侧表面,且焊接部2214往下伸出基座211外。而第二导电端子222的接触部2222也露出于舌板212的同一侧表面,且焊接部2224往下伸出基座211。
借此,第一导电端子221的接触部2212与第二导电端子222的接触部2222呈交错地排布,且第二导电端子222的接触部222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221的接触部2212前方。而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21、222的焊接部2214、2224是呈前、后两列排布。
请继续参阅图3与图4,第二舌板模块30的导电端子32同样包含一排第一导电端子321与一排第二导电端子322,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21、322的构造大致相同于第一舌板模块20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21、222,包含一接触部3212、3222、及一焊接部3214、3224。第二舌板模块30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21、322的组装方式大致相同于第一舌板模块20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21、222,此处不再赘述。
在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21、322组装于主体31的舌板312后,第一导电端子321的接触部3212与第二导电端子322的接触部3222也呈交错地排布,且第二导电端子322的接触部322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21的接触部3212前方。而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21、322的焊接部3214、3224是呈前、后两列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两舌板模块20、30的第一导电端子221、321的数量各为四根,而第二导电端子222、322的数量各为五根,以符合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3.0信号传输规范,但未有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3与图4,支撑架40包含一基部41、一自基部41往开口103方向并与两舌板212、312平行延伸的隔板42、自基部41两侧往后延伸的两侧墙43、及一由两侧墙43共同界定的容置空间47。各侧墙43外表面凸设有一嵌合块431,而内表面分别设有一卡槽432。
内金属壳体50包含一设于支撑架40的隔板42前侧的前壁51、分别由前壁51上、下侧弯折延伸且设于隔板42上、下侧的两横壁52、及分别连接于其中之一横壁52两相对侧的两接地片53。所述两横壁52后端分别往后延伸出固定脚521、522,而支撑架40的基部41上、下侧在对应固定脚521、522的位置分别设有固定孔412、413。各接地片53具有一由其中之一横壁52大概呈直角地往另一横壁52方向弯折延伸的弯折部531、一由弯折部531侧向沿横壁52侧边延伸的弹性部532、及一由弹性部532末端弯曲形成的接触部533。此外,内金属壳体50可在前壁51前端面进一步弯折延伸出另一接地片54,借此与其他外部元件(图未示)接触而实现接地的功效。
外金属壳体10的具体构造包含一顶壁11、一底壁12、及连接于顶壁11与底壁12两侧的两侧壁13。开口103由顶壁11、底壁12、及两侧壁13前端共同构成。底壁12由相邻的两板体121接合而成,且底壁12在两板体121的接合处122往后延伸出一插片14。两侧壁13为相对的设置,且各侧壁13设有多个个由其底部延伸出的焊接脚131、及一延伸至后端102的嵌合槽132。
此外,外金属壳体10另具有分别连接于两侧壁13且与内金属壳体50的两弯折部531对应的两勾片15,两勾片15位于支撑架40的隔板42前方,各勾片15包含一由侧壁13前端往开口103方向弯折延伸的前墙部151、及一连接于前墙部151并延伸于内金属壳体50的弯折部531内侧面的侧墙部152。
请继续参阅图3与图4并配合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装时,相邻两舌板模块30、20分别组装于支撑架40上、下侧以构成所述绝缘壳体,此时支撑架40的基部41夹置于相邻两舌板模块20、30的基座211、311之间,且相邻两舌板模块30、20的舌板312、212之间夹设有隔板42。而内金属壳体50的固定脚521、522分别插置固定于固定孔412、413,且前壁51设于支撑架40的隔板42前侧,两横壁52分别设于隔板42上、下侧,使内金属壳体50对应套设于支撑架40的隔板42。
外金属壳体10由前往后地套设于绝缘壳体(包含两舌板模块20、30、及支撑架40)外(意即绝缘壳体被容纳装设在外金属壳体10内)。外金属壳体10的嵌合槽132嵌合于支撑架40的两嵌合块431。支撑架40的隔板42并将外金属壳体10的开口103分隔出两插接空间104(请配合参阅图6),而且两舌板模块20、30的舌板212、312分别伸入两插接空间104内。
此时内金属壳体50的两接地片53的接触部533分别抵接于外金属壳体10的两侧壁13内侧,以实现接地的功效。而外金属壳体10的各勾片15的前墙部151挡止于内金属壳体50的弯折部531前侧,而且勾片15的侧墙部152抵接于内金属壳体50对应的弯折部531内侧(请配合参阅图6与图7);借此,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可利用勾片15的前墙部151挡止内金属壳体50的弯折部531,使内金属壳体50不易由外金属壳体10脱离,同时勾片15的侧墙部152抵接内金属壳体50的弯折部531,可令外金属壳体10的两侧壁13不易外张变形。
另外,支撑架40的隔板42前端可进一步往前延伸出相对的两凸块421(请配合参阅图6与图7),两凸块421分别伸入外金属壳体10的两侧壁13与两勾片15的侧墙部152之间。各凸块421邻设于内金属壳体50对应的弯折部531,且凸块421与勾片15的侧墙部152之间相隔一段距离。
因此,即使在受到强大的外力影响,而使得仅靠内金属壳体50的弯折部531对勾片15的侧墙部152的抵持已无法阻止外金属壳体10的侧壁13外张,仍可借着所述邻设于弯折部531的凸块421挡止住侧墙部152,来防止外金属壳体10的侧壁13外张,从而形成一双重防止外张的机制。
请继续参阅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更包括一定位块60、一后盖70、及一后金属壳体80。其中,定位块60以绝缘材料制成,其由前至后地形成多个贯穿其上表面与下表面的定位孔61、62、63、64。定位块60两侧分别设有一供支撑架40的卡槽432卡扣的卡体65。定位块60另设有一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用以供外金属壳体10的插片14插置的插孔68。
后盖70包含一基体71、及连接于基体71两侧的两侧墙72,基体71下表面内凹形成多个贯穿至基体71前、后端面的定位凹槽711。各侧墙72外表面内凹形成有延伸至其后端面的扣槽721。外金属壳体10的侧壁13弯折出一与扣槽721对应的扣片133。
后金属壳体80包含一后壁81、及由后壁81两侧往前弯折延伸的两直壁82,各直壁82外侧表面弯折出卡扣片83,而外金属壳体10的各侧壁13设有供卡扣片83对应卡扣的卡扣孔134。
组装时,定位块60可借卡体65卡接于支撑架40的卡槽432,使定位块60自支撑架40的下方往上组装固定于容置空间47内且位于第一舌板模块20的后方。此时,各导电端子221、222、321、322的焊接部2214、2224、3214、3224分别穿设定位于定位块60的定位孔61、62、63、64。外金属壳体10的插片14插置于定位块60的插孔68中,以使外金属壳体10的接合处122不易被张开,且加强防止定位块60掉落。
后盖70由后往前地组装于第二舌板模块30后方,且使第二导电端子322穿设定位于后盖70的定位凹槽711内,以防止各第二导电端子322发生变形或变形后产生的碰触短路。此外,外金属壳体10的扣片133对应扣接于后盖70的扣槽721,以防止外金属壳体10往前脱离。
后金属壳体80由后往前地组装于外金属壳体10后端部,并使两直壁82贴靠两侧壁13近后端外表面,且以卡扣片83对应卡扣于外金属壳体10的卡扣孔134,借此与外金属壳体10共同提供一较佳的防止电磁干扰(EMI)功效。
请参阅图8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元件仍与第一实施例采用相同的标号表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为双层堆叠的板下型式(REVERSE TYPE)设计,图中为方便说明,以外金属壳体10’的底壁12’朝上的方向(意即与实际使用的方向相反)显示。其中外金属壳体10’也具有前端101’、后端102’、开口103’、插接空间104’、顶壁11’、侧壁13’、焊接脚131’、嵌合槽132’、扣片133’、及卡扣孔134’。
绝缘壳体由相邻的两舌板模块30’、20’、介于两舌板模块30’、20’之间的支撑架40’、后盖70’、及定位块(图未示)所构成。两舌板模块20’、30’各包含主体21’、31’、及导电端子22、32。主体21’、31’各具有基座211’、311’、及舌板212’、312’。两舌板模块20’、30’除了导电端子221、222、321、322的型式及组装的前后顺序上略有不同外,其余大致相同,故不再加以赘述。
支撑架40’也具有基部41’、自基部41’往开口103’方向延伸的隔板42’、及自基部41’两侧往后延伸的两侧墙43’。基部41’夹置于相邻两舌板模块20’、30’的基座211’、311’之间,且相邻两舌板模块30’、20’的舌板312’、212’之间夹设有隔板42’。而后盖70’包含基体71’、侧墙72’、及扣槽721’。
另外,内金属壳体50’具有前壁51’、横壁52’、接地片53’、弯折部531’、弹性部532’、及接触部533’。前壁51’取消了如第一实施例的接地片54而呈平坦状。内金属壳体50’的两接地片53’的接触部533’分别抵接于外金属壳体10’的两侧壁13’内侧(请配合参阅图14),以实现接地的功效。外金属壳体10’的各勾片15’的前墙部151’挡止于内金属壳体50’的弯折部531’前侧,而且勾片15’的侧墙部152’抵接于内金属壳体50’对应的弯折部531’内侧(请配合参阅图13至图15)。
后金属壳体80’具有后壁81’、直壁82’、及卡扣片(图未示),而可同样地组装于外金属壳体10’后端部。
此外,支撑架40’的隔板42’前端延伸出两凸块421’分别伸入外金属壳体10’的两侧壁13’与两勾片15’的侧墙部152’之间。各凸块421’邻设于内金属壳体50’对应的弯折部531’,且凸块421’与勾片15’的侧墙部152’之间相隔一段距离(请配合参阅图12)。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可利用外金属壳体的勾片的前墙部挡止住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使内金属壳体不易由外金属壳体脱离,同时以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抵接住勾片的侧墙部,从而令外金属壳体的侧壁不易外张变形。在等效变化的实施上,上述构造也可应用于多层堆叠的电连接器,而可同样达到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目的及功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外金属壳体,其具有相对的前端与后端,该外金属壳体于该前端形成有一开口;
一绝缘壳体,其容纳装设在该外金属壳体内,该绝缘壳体具有至少一往该开口方向延伸的隔板;
多个导电端子,其设置于该绝缘壳体;以及
至少一内金属壳体,其对应套设于该隔板,该内金属壳体包含一设于该隔板前侧的前壁、分别由该前壁上、下侧弯折延伸且设于该隔板上、下侧的两横壁、及由该其中之一横壁两相对侧分别往该另一横壁方向弯折延伸的两弯折部,该外金属壳体具有相对的两侧壁、及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侧壁且与该内金属壳体的两弯折部对应的两勾片,各所述勾片包含一由该侧壁前端往该开口方向弯折延伸的前墙部、及一连接于该前墙部并延伸于该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内侧面的侧墙部,该勾片的前墙部挡止该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前侧,且该勾片的侧墙部抵接该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内金属壳体的其中之一横壁两相对侧分别延伸一接地片,各所述接地片包含该弯折部、一由该弯折部侧向沿该横壁侧边延伸的弹性部、及一由该弹性部末端弯曲形成的接触部,该内金属壳体的接触部抵接于该外金属壳体的侧壁内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隔板前端设有两凸块分别伸入该外金属壳体的两侧壁与两勾片的侧墙部之间,该凸块邻设于该内金属壳体的弯折部,且该凸块与该勾片的侧墙部之间相隔一段距离。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设有往该开口方向延伸的至少两舌板,相邻的所述两舌板之间夹设有该隔板。
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内金属壳体的两横壁后端分别往后延伸出固定脚,该绝缘壳体在对应该固定脚的位置分别设有固定孔,该固定脚插置固定于该固定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2730183U CN201584566U (zh) | 2009-11-27 | 2009-11-27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2730183U CN201584566U (zh) | 2009-11-27 | 2009-11-27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584566U true CN201584566U (zh) | 2010-09-15 |
Family
ID=42726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20273018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84566U (zh) | 2009-11-27 | 2009-11-27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58456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94435A (zh) * | 2011-06-28 | 2012-03-28 |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 一种尾部灌封腔侧面开槽的金属壳体微矩形连接器 |
CN113270768A (zh) * | 2020-02-14 | 2021-08-17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屏蔽电连接器 |
-
2009
- 2009-11-27 CN CN2009202730183U patent/CN20158456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94435A (zh) * | 2011-06-28 | 2012-03-28 |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 一种尾部灌封腔侧面开槽的金属壳体微矩形连接器 |
CN113270768A (zh) * | 2020-02-14 | 2021-08-17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屏蔽电连接器 |
CN113270768B (zh) * | 2020-02-14 | 2024-05-10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屏蔽电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315863U (zh) | 插座电连接器及插头电连接器 | |
US8708750B2 (en) | Combo connector | |
CN201797081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364678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2214882B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1490387U (zh) | 直立式电连接器 | |
TW201417417A (zh) | 可正、反向插接之插頭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 |
CN101499573A (zh) | 音频插头连接器 | |
CN20158456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30793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752721B (zh) | 电连接器、对接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201282235Y (zh) | 层叠式插座电连接器 | |
CN2884608Y (zh) | 插头、插座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US20160372871A1 (en) | A Power Plug Connector Can Be Plugged in Both Normal and Reverse Way | |
CN202308487U (zh) | 直立式连接器及其组合 | |
JP4141468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205178178U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1438517U (zh) | 插座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156280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58456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205942U (zh) | 电连接器壳体 | |
CN201178229Y (zh) | 音频插头及其连接器 | |
CN20159054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12961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79426U (zh) | 双接口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