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39723U - 辅助光源棒 - Google Patents

辅助光源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39723U
CN201539723U CN2009201699732U CN200920169973U CN201539723U CN 201539723 U CN201539723 U CN 201539723U CN 2009201699732 U CN2009201699732 U CN 2009201699732U CN 200920169973 U CN200920169973 U CN 200920169973U CN 201539723 U CN201539723 U CN 2015397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fill
emitting diode
sourc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6997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源
庄英德
陈亿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Y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Y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16997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397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397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3972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光源棒,是由一高导光率材质构成的导光体,在轴向设有通孔而形成一管体结构,并在所述导光体的两端设有发光源,所述发光源的光线会自导光体的两端传导开,而形成均匀的混光棒体,所述辅助光源棒,是应用在照明灯管的配色及萤幕的背光场合,能节省成本并提供更广的色域。

Description

辅助光源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光源棒,尤指一种条状发光棒,可以密集并列组成为LCD背光,或者置入一般发光二极管的长形(日光灯)灯管内,作为混合光源的一种辅助光源棒。
背景技术
自从白光发光二极管(LED)被大量使用以来,照明设备就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而以密集的白光发光二极管作为照明灯具的光源更是目前常用的照明技术手段,但是以密集的白光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时,又有一些瓶颈有待克服;例如:所谓的白光发光二极管,并非直接发出白色光,而是采用蓝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再用磷光剂把部分或全部光转化成一或多种其他颜色的光(波长较长的光),当所有光混合起来后,看起来便像白光;(例如:以蓝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加上黄色萤光粉所制成的白光),但所述“白光”并非真实的白光,只是让黄光刺激人体眼中的红光和绿光受体,加上原有余下的蓝光亦刺激人体眼中的蓝光受体,看起看起来就像白色光,而其所呈现的色泽常被称作「月光的白色」,因此这种“替代性的白色光”并非最佳白光的色泽,但虽然如此,其价格仍是居高不下;另外,由于此种以蓝光发光二极管与磷光剂在转化过程中,有部分能量化成热能,造成能量损耗,因此这类白光发光二极管的效率型都较低,以其制成的日光灯型灯管效率并不是很好,其色彩饱和度(Ra)约为70。
因此,最佳的白光,应所述是以蓝色、红色、绿色所配成的白色光源,其色域较广,属于较佳的色泽,因此,若能以低成本制成一种辅助光源棒,用来调节或搭配不同的色泽,以构成白光的色源,将其应用在照明或电子萤幕的背光,可达到节省成本,并且得到色彩饱和度更好、发热较少、光线均匀的光源棒。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一种辅助光源棒,是由一高导光率材质构成的导光体,是在轴向设有通孔而形成一管体结构,在所述导光体的两端则设有发光源,所述发光源的光线会自导光体的两端传导开,由于所述导光体本身是由高导光率的材质构成,能形成均匀的混光棒体,所述辅助光源棒即可应用在许多照明及电子萤幕的背光场合,能大幅降低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光源棒,其包含有:
一高导光率材质构成的导光体,在轴向设有通孔而形成一管体结构;
二发光源,分别设于所述导光体的两端部,所述发光源包含有至少一颗发光二极管,以及一控制电路板。
较佳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发光二极管为红光发光二极管。
较佳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发光二极管为绿光发光二极管。
较佳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导光体两端的发光二极管为同色系。
较佳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导光体两端的发光二极管为不同色系。
较佳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导光体两端的发光二极管为蓝光发光二极管。
较佳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辅助光源棒是置于日光灯管内。
较佳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辅助光源棒是以多根并列的方式排列出一定区域的发光体而构成萤幕的背光。
较佳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导光体表面具有聚光颗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将本实用新型使用在灯管的照明时,能提供色域更佳的白光,且兼具有发热较少、亮度提高的优点,以提升灯具的品质。
将本实用新型使用在背光板上时,则可减少白光发光二极管的数目,且制造简单,良率极高,制造更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纵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背光板的实施例图;
图4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灯管的实施例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导光体;11-通孔;100-端部;101-端部;20-发光源;21-电路板;22-发光二极管;30-灯管;40-主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审查委员能清楚了解本发明的内容,仅以下列说明搭配图式,说明如后。
请参看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光源棒主要包含有:
一由高导光率的材质构成的导光体10,是在轴向设有通孔11而形成一管体结构。
二发光源20,分别设于导光体10的两端部100、101,且所述发光源20包含有至少一颗发光二极管22,以及一控制电路板21,所述发光二极管22的数目可以随需要而增加,但本实用新型仅以一颗作为示意,至于发光二极管22的规格则可采用各种照明用的现有规格,不需要特别限定,包括:表面粘着(SMT)式及具两长接脚的发光二极管零件规格皆可。
当导光体10两端发光源20的发光二极管22的被启亮时,光线会自导光体10的两端传导开,尤其导光体10本身是由高导光率的材质构成,即能形成均匀的混光体而散出,如图2所,而以所述结构所构成的辅助光源棒即可应用在许多照明及电子萤幕的场合。
请参看图3所示,是以本实用新型的多支辅助光源棒并排,以组成板状或栅状的发光结构体,以形成背光的光源,尤其是使用在萤幕(LCD)的背光板上时,多个导光体10是紧密的并排,而两端的发光源20是采用白光发光二极管22,则每支的导光体10均为一条白色的光源带,而组成一整片的背光光源,由于所述条状的白色光源带仅需要两端设置发光二极管22,在数量上较现有的少,因此可以减少零件的成本,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良的应用实施例。
再则,如图1至3所示的导光体10上又可设有或凹或凸的聚光颗粒,以增加亮度,另外在一侧面又可贴设有反光膜,以达到光线的反射,均是本实用新型特征下的应用,本实用新型并不另赘绘图式,合先陈明。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光源棒亦可作为白光的调色之用,请参看图4所示,是将多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光源棒置入一发光二极管的灯管30中,所述灯管30的上方设有现有的具多个发光二极管41的电路板42作为主光源40且所述发光二极管41可设为蓝色;而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光源棒则置于下方,但是在导光体10两端的发光源20是采用红光或绿光,故当蓝色的主光源40,加上本实用新型多个辅助光源棒分别发出均匀的红光及绿光,依当时光线的强度而设成一定的比例,即可混合出色域广的白光,是本实用新型应用的另一实例。
至于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光源棒置入灯管30的数目,可依实际的亮度而增加或减少,并不需要拘泥,也可以增加辅助光源棒两端的发光二极管22数目(亮度),或者将一辅助光源棒内直接混合红色及红色的综合光,惟此乃在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为前提下,依现有技能所做的简单转换,仍属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畴。
再则,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辅助光源棒在两端所设的发光源20亦可采用蓝光,可应用在其他场合的光线混光的需要。
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但能应用在萤幕的背光模块,用以取代现有薄而难制造的背光板,达到简化制造流程,及节省成本的目的;而本实用新型又可实施于配色成为白光照明的辅助光源,在产业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例如:辅助光源棒的数目、配色比例等,皆可依现有技术简单改变,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辅助光源棒,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
一高导光率材质构成的导光体,在轴向设有通孔而形成一管体结构;
二发光源,分别设于所述导光体的两端部,所述发光源包含有至少一颗发光二极管,以及一控制电路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光源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为红光发光二极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光源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为绿光发光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光源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两端的发光二极管为同色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光源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两端的发光二极管为不同色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光源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两端的发光二极管为蓝光发光二极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光源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光源棒是置于日光灯管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光源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光源棒是以多根并列的方式排列出一定区域的发光体而构成萤幕的背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光源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表面具有聚光颗粒。
CN2009201699732U 2009-09-22 2009-09-22 辅助光源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397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699732U CN201539723U (zh) 2009-09-22 2009-09-22 辅助光源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699732U CN201539723U (zh) 2009-09-22 2009-09-22 辅助光源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39723U true CN201539723U (zh) 2010-08-04

Family

ID=42591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6997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39723U (zh) 2009-09-22 2009-09-22 辅助光源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397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3171B (zh) 具有多组光源的照明系统
CN103292212B (zh) 发光装置
CN107621668A (zh) 具有均质光输出的光纤光面板
CN103032765A (zh) 一种光源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霓虹灯显示装置
CN203686775U (zh) 一种ld补光背光装置
CN104360537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1226305A (zh) 使用混色led光源结合绿色led光源的lcd背光系统
CN101676598A (zh) 背光源和液晶显示器
CN201166314Y (zh) 使用混色led光源结合绿色led光源的lcd背光系统
CN201539723U (zh) 辅助光源棒
CN201539722U (zh) 具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灯管
US20110194307A1 (en) Multi-directional light incidence back light plate
TW200839149A (en) A compensating light guide
CN202633301U (zh) 一种led照明装置
CN101226306A (zh) 一种使用led光源的lcd背光系统
CN202484671U (zh) 一种带可调光的照明装置
CN218762977U (zh) 一种可实现动态效果的前位置灯
CN105679916A (zh) 一种色温可调发光装置
CN201265818Y (zh) 一种使用白色led光源的lcd背光系统
CN205746571U (zh) 一种水族照明用led混合集成光源
CN203055906U (zh) 一种高色纯度led
CN201166313Y (zh) 一种使用led光源的lcd背光系统
CN205299381U (zh) 一种led灯具系统
CN218845877U (zh) 一种发光均匀的彩色led灯带
CN201875533U (zh) 多方向采光的背光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04

Termination date: 201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