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32774Y -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32774Y
CN201432774Y CN2009200968854U CN200920096885U CN201432774Y CN 201432774 Y CN201432774 Y CN 201432774Y CN 2009200968854 U CN2009200968854 U CN 2009200968854U CN 200920096885 U CN200920096885 U CN 200920096885U CN 201432774 Y CN201432774 Y CN 201432774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tube
foldable base
axostylus axostyle
base
buck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09688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文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2009688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432774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432774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32774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是针对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的折叠器予以改进的设计,该折叠器包含有一上折叠座与下折叠座;其中:上折叠座,枢设于把手竖管底端;下折叠座,枢设于前轮叉架顶端;该下折叠座的轴杆上枢设有一扣合座,扣合座上端形成一扣勾部,扣勾部恰勾掣于上折叠座的侧缘,扣合座底端与下折叠座间垫设有一弹簧,借由弹簧的顶推令扣合座上端的扣勾部保持扣合于上折叠座侧缘,以形成一第二道扣合构造。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骑乘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
背景技术
如图1至图6所示,为使折叠式自行车的把手竖管10亦能折叠,有些折叠式自行车乃于把手竖管10底端与前轮叉架20顶端设有一折叠器30。上述现有折叠器30,包含有一上折叠座30A与下折叠座30B;其中:
上折叠座30A(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4所示),是枢设于把手竖管10底端,其一侧边借由一轴杆31与下折叠座30B枢设,上折叠座30A可依轴杆31做折叠旋转动作,而在对应轴杆31的另一侧边则设有一呈L字形的卡扣槽32。
下折叠座30B(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4所示),是枢设于前轮叉架20顶端,其对应上折叠座30A所设L字形卡扣槽32的一侧边设有一轴杆33,轴杆33一端与下折叠座30B间垫设有一弹簧34,另一端凸伸出下折叠座30B一侧边,轴杆33中段垂直枢设有一杆柱35,令杆柱35与轴杆33呈T字状枢接在一起,杆柱35另一端套设有一垫块36,并以一偏心轴37枢接一把柄38。
借由上述构造,当欲将把手竖管10固定成竖立状时,首先将把手竖管10依上折叠座30A与下折叠座30B枢设的轴杆31向上掀转成竖立状,并使上折叠座30A与下折叠座30B靠合在一起(如图4所示);接着,按压凸伸出下折叠座30B一侧边的轴杆33,使轴杆33往另一端位移,同时带动垂直枢设于轴杆33上的杆柱35对准上折叠座30A的L字形卡扣槽32开口端;然后,操作把柄38将杆柱35往上提并移入上折叠座30A的L字形卡扣槽32内,而当杆柱35移入L字形卡扣槽32内时,轴杆33将受其一端所垫设的弹簧34顶推往另一端位移,同时带动垂直枢设于轴杆33上的杆柱35移入L字形卡扣槽32的封闭端;接着,可将把柄38往上扳转呈直立状(如图1、图2所示),利用把柄38与杆柱35枢接端的偏心轴37设计,而可经由垫块36紧压扣合于上折叠座30A上面,令上折叠座30A与下折叠座30B结合在一起,进而使把手竖管10固定成竖立状供骑乘。
当欲将把手竖管10折收时,首先按压凸伸出下折叠座30B一侧边的轴杆33,使轴杆33往另一端位移,同时带动垂直枢设于轴杆33上的杆柱35位移脱离L字形卡扣槽32的封闭端;接着,将把柄38往下扳成水平状,以释放垫块36对上折叠座30A的压扣力;然后,操作把柄38将杆柱35拉离上折叠座30A的L字形卡扣槽32(如图5所示);接着,即可依上折叠座30A与下折叠座30B枢设的轴杆31将把手竖管10向下掀转,进而可将把手竖管10折收(如图6所示)。
上述现有折叠器20,虽然可借由把柄38与杆柱35枢接端的偏心轴37设计,令把柄38往上扳转呈直立状时,其可将上折叠座30A与下折叠座30B紧压扣合在一起,以形成第一道扣合构造;同时,利用轴杆33一端所垫设的弹簧34顶推,令杆柱35能卡扣于L字形卡扣槽32的封闭端,以形成第二道扣合构造;而第一道扣合构造与第二道扣合构造的操作有连动关联,换言之,解除第一道扣合构造必须先解除第二道扣合构造,因此第一道扣合构造与第二道扣合构造之间并无安全上的辅助关系,以致在使用上存在实质的危险性;尤其,上折叠座30A上所设的L字形卡扣槽32,其封闭端与开放端间的转弯角隅在使用一段时日后很容易磨损形成一圆弧角,以致一旦把柄38对上折叠座30A的压扣松动,轴杆33即有可能受外力而滑脱L字形卡扣槽32的封闭端,进而滑移脱离L字形卡扣槽32,造成上折叠座30A与下折叠座30B的松脱,而使骑乘存在危险性。
又,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为提供折叠式自行车的把手竖管10能调整高度,有些折叠式自行车是在把手竖管10套设一伸缩管10A,并于把手竖管10上端设一夹具11;当伸缩管10A在调整高度后可借由夹具11夹持固定。
上述现有把手竖管10,虽然可借由伸缩管10A调整高度,并借由夹具20夹持固定;但由于伸缩管10A并无最大调整高度的安全限制构造设计,以致使用者很可能过度调整伸缩管10A高度,使伸缩管10A下端留在把手竖管10内的长度过短,而使夹具20无法有效的将伸缩管10A牢固夹持固定,进而影响骑乘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其能够提高骑乘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是针对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的折叠器予以改进的设计,该折叠器包含有一上折叠座与下折叠座;其中:上折叠座,枢设于把手竖管底端,其一侧边借由一轴杆与下折叠座枢设,而在对应轴杆的另一侧边则设有一呈1字形的卡扣槽;下折叠座,枢设于前轮叉架顶端,其对应上折叠座所设1字形卡扣槽的一侧边设有一轴杆,轴杆中段垂直枢设有一杆柱,令杆柱与轴杆呈T字状枢接在一起,杆柱另一端套设有一垫块,并以一偏心轴枢接一把柄;其特征在于:该下折叠座的轴杆上枢设有一扣合座,扣合座上端形成一扣勾部,扣勾部恰勾掣于上折叠座的侧缘,扣合座底端与下折叠座间垫设有一弹簧,借由弹簧的顶推令扣合座上端的扣勾部保持扣合于上折叠座侧缘,以形成一第二道扣合构造。借此,提高折叠式自行车的骑乘安全性。
前述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其中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包含一用以调整高度的伸缩管,并于把手竖管上端设一夹具,把手竖管与伸缩管间设有一限位绳。
前述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其中限位绳上端连结有一限位块,而该伸缩管底端内缘设有一止挡凸唇。
前述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其中限位绳底端借由一螺栓螺锁固定于把手竖管底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能够提高骑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的侧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I-I部位的剖视图。
图4现有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的剖视图,显示把手竖管依上折叠座与下折叠座枢设的轴杆向上掀转成竖立状。
图5是现有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的立体示意图,显示杆柱位移脱离L字形卡扣槽的状态。
图6是现有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的立体示意图,显示上折叠座依与下折叠座枢设的轴杆将把手竖管向下掀转的状态。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II-II部位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面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显示扣合座上端的扣勾部勾掣于上折叠座侧缘的状态。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显示按压扣合座底端令其上端的扣勾部脱离上折叠座侧缘的状态。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显示上折叠座依与下折叠座枢设的轴杆将把手竖管向下掀转的状态。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显示借由限位绳可避免伸缩管过度的调整高度。
图中标号说明:
<现有技术>
10  把手竖管               10A 伸缩管
11  夹具                   20  前轮叉架
30  折叠器                 30A 上折叠座
30B 下折叠座               31  轴杆
32  卡扣槽                 33  轴杆
34  弹簧                   35  杆柱
36  垫块                   37  偏心轴
38  把柄
<本实用新型>
40  把手竖管               40A 伸缩管
41  夹具                   42  止挡凸唇
50  前轮叉架               60  折叠器
60A 上折叠座                 60B 下折叠座
61  轴杆                     62  卡扣槽
63  轴杆                     64  杆柱
65  垫块                     66  偏心轴
67  把柄                     70  扣合座
71  扣勾部                   72  弹簧
80  限位绳                   81  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40底端与前轮叉架50顶端间设有一折叠器60,该折叠器60包含有一上折叠座60A与下折叠座60B;其中:
上折叠座60A(请同时参阅图7至图9所示),是枢设于把手竖管40底端,其一侧边借由一轴杆61与下折叠座60B枢设,上折叠座60A并可依轴杆61做折叠旋转动作,而在对应轴杆61的另一侧边则设有一呈1字形的卡扣槽62;
下折叠座60B(请同时参阅图7至图10所示),是枢设于前轮叉架50顶端,其对应上折叠座60A所设1字形卡扣槽32的一侧边设有一轴杆63,轴杆63中段垂直枢设有一杆柱64,令杆柱64与轴杆63呈T字状枢接在一起,杆柱64另一端套设有一垫块65,并以一偏心轴66枢接一把柄67。
借由上述构造,把手竖管40可依上折叠座60A与下折叠座60B枢设的轴杆61做折叠旋转动作,而当把手竖管40依轴杆61向上掀转成竖立状时,其可操作把柄67将杆柱64往上提并移入上折叠座60A的1字形卡扣槽62内;然后,可将把柄64往上扳转呈直立状(如图7、图8所示),利用把柄67与杆柱64枢接端的偏心轴66设计,而可经由垫块65紧压扣合于上折叠座60A上面,令上折叠座60A与下折叠座60B结合在一起,以形成第一道扣合构造。
上述实施例中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其构造与现有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大同小异,且由于并非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所在,因此于此不再进一步赘述;而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不同的地方,亦即本实用新型为达到目的所应用的技术特征在于:
如图7至图10所示,该下折叠座60B的轴杆63上枢设有一扣合座70,扣合座70上端形成一扣勾部71,扣勾部71恰可勾掣于上折叠座60A的侧缘,扣合座70底端与下折叠座60B间垫设有一弹簧72,借由弹簧72的顶推令扣合座70上端的扣勾部71能保持扣合于上折叠座60A侧缘,以形成一第二道扣合构造。
借由上述构造,如图7、图8、图10所示,当把手竖管40依轴杆61向上掀转成竖立状,并使上折叠座60A与下折叠座60B靠合在一起时,扣合座70上端的扣勾部71即可勾掣于上折叠座60A的侧缘,此时把手竖管40即可保持竖立状;接着,即可进行上述第一道扣合构造的上扣操作。
当欲将把手竖管40折收时,则可进行上述第一道扣合构造的解扣操作,此时把手竖管40仍可保持竖立状(如图11所示);然后,再按压扣合座70底端令其上端的扣勾部71脱离上折叠座60A,把手竖管40即可依上折叠座60A与下折叠座60B枢设的轴杆61做折叠旋转动作,以完成第二道扣合构造的解扣操作(如图12、图13所示)。
由是,上述第一道扣合构造与第二道扣合构造在操作上显然并无连动关联;换言之,当欲进行上扣时,则第二道扣合构造将先上扣,然后再进行第一道扣合构造的上扣操作;而欲进行解扣时,则先进行第一道扣合构造的解扣操作,然后再进行第二道扣合构造的上扣操作;因此,在第一道扣合构造与第二道扣合构造必须个别上、解扣的情形下,当有其中一道扣合构造解扣,至少还有一道扣合构造保持上扣状态;如此,本实用新型确有助于提高折叠式自行车的骑乘安全性。
另,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40包含有一用以调整高度的伸缩管40A,并于把手竖管40上端设一夹具41;当伸缩管40A在调整高度后可借由夹具41夹持固定;其中:
该把手竖管40与伸缩管40A间设有一限位绳80,而借由限位绳80可避免伸缩管40A过度的调整高度,使伸缩管40A下端留在把手竖管40内的长度过短,而使夹具41无法有效的将伸缩管40A牢固夹持固定,进而影响骑乘的安全性。
上述限位绳80的较佳实施例是,限位绳80的上端连结有一限位块81,并配合于伸缩管40A底端内缘设有一止挡凸唇42,限位绳80底端则借由一螺栓43螺锁固定于把手竖管40底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关新型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申请。

Claims (4)

1.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是针对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的折叠器予以改进的设计,该折叠器包含有一上折叠座与下折叠座;其中:
上折叠座,枢设于把手竖管底端,其一侧边借由一轴杆与下折叠座枢设,而在对应轴杆的另一侧边则设有一呈1字形的卡扣槽;
下折叠座,枢设于前轮叉架顶端,其对应上折叠座所设1字形卡扣槽的一侧边设有一轴杆,轴杆中段垂直枢设有一杆柱,令杆柱与轴杆呈T字状枢接在一起,杆柱另一端套设有一垫块,并以一偏心轴枢接一把柄;其特征在于:
该下折叠座的轴杆上枢设有一扣合座,扣合座上端形成一扣勾部,扣勾部恰勾掣于上折叠座的侧缘,扣合座底端与下折叠座间垫设有一弹簧,借由弹簧的顶推令扣合座上端的扣勾部保持扣合于上折叠座侧缘,以形成一第二道扣合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包含一用以调整高度的伸缩管,并于把手竖管上端设一夹具,把手竖管与伸缩管间设有一限位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绳上端连结有一限位块,而该伸缩管底端内缘设有一止挡凸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绳底端借由一螺栓螺锁固定于把手竖管底端。
CN2009200968854U 2009-05-25 2009-05-25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32774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0968854U CN201432774Y (zh) 2009-05-25 2009-05-25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0968854U CN201432774Y (zh) 2009-05-25 2009-05-25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32774Y true CN201432774Y (zh) 2010-03-31

Family

ID=42051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09688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32774Y (zh) 2009-05-25 2009-05-25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432774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82846A (zh) * 2016-05-19 2016-08-24 何潮辉 自行车折叠头管
CN112896398A (zh) * 2021-02-25 2021-06-04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基于绿色出行的人力滑板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82846A (zh) * 2016-05-19 2016-08-24 何潮辉 自行车折叠头管
CN105882846B (zh) * 2016-05-19 2019-01-18 佛山市南海松岗亿创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自行车折叠头管
CN112896398A (zh) * 2021-02-25 2021-06-04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基于绿色出行的人力滑板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72816U (zh) 自行车座升降装置
CN103330423B (zh) 一种儿童娱乐床
CN202490113U (zh) 一种升降折叠电动轮椅
CN110254584B (zh) 一种便于运输的蔬菜篮
TW201819245A (zh) 電動二輪車電池盒開啟構造
CN201432774Y (zh)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
CN207466873U (zh) 一种滑板车
CN106741426A (zh) 电动折叠三轮车
CN101549733B (zh) 折叠自行车及其折叠方法
CN110116745A (zh) 运货助人双功能电动爬楼车
CN205955636U (zh) 一种扶手杆可折叠的挂梯
CN107569334A (zh) 一种新型电动轮椅
CN202416936U (zh) 悬空小车位停车系统
CN201052250Y (zh) 一种助行推车
CN108382516B (zh) 一种构态可变的折叠自行车
CN201915274U (zh) 气压或液压可控无级调节升降烫衣板
CN101401705B (zh) 一种新型压力锅
CN203780711U (zh)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
CN202089167U (zh) 可折叠、变形的脚踏车
CN204161545U (zh) 带有可翻转顶篷的电动车
CN209539243U (zh) 一种滑动型人字梯
CN108528601B (zh) 一种微型电动车
CN201376631Y (zh) 折叠自行车
CN107878650A (zh) 一种滑板车
CN206914483U (zh) 一种车座可移动的电动三轮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3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