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98277Y - 屏蔽簧片 - Google Patents

屏蔽簧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98277Y
CN201398277Y CN200920152198XU CN200920152198U CN201398277Y CN 201398277 Y CN201398277 Y CN 201398277Y CN 200920152198X U CN200920152198X U CN 200920152198XU CN 200920152198 U CN200920152198 U CN 200920152198U CN 201398277 Y CN201398277 Y CN 20139827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ing
arc
shielding finger
reed body
spring lea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5219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涛
薛鹏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15219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98277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9827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9827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屏蔽簧片,包括弧形顶部、分别依次平滑过渡连接在弧形顶部两端的两个中间倾斜部、两个弧形连接部以及两个卡接部。两个弧形连接部对称布置。两条卡接部的自由端之间的空间形成卡接口。在两个弧形连接部、两个中间倾斜部和弧形顶部上贯穿有至少一条与簧片本体中心线垂直的缝隙。两个中间倾斜部的延长线间的夹角B为18°-24°;簧片本体的高度H与宽度W的比值为H∶W=(4.5-5.5)∶8。当本实用新型受到压缩而产生形变时,弧形顶部与金属外壳接触的面积大,屏蔽效果好;同时在较宽的间隙下也能够保证屏蔽所需要的接触面积,而且在插拔过程中不容易脱落,故本实用新型适用的间隙宽,使用方便省力。

Description

屏蔽簧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屏蔽簧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需要有电磁屏蔽设计,用来实现电子设备免受外部电磁波干扰,同时也使电子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波无法向外部辐射,不干扰其他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基本构成了屏蔽结构,但是由于电子设备内安装有插拔模块等装置,在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与这些装置之间形成了间隙,会有少部分电磁波通过金属外壳上的间隙进行辐射。为了更好地实现电子设备的屏蔽功能,通常需要对设备金属外壳上的间隙进行电磁屏蔽设计。
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内装有插拔模块2,在金属外壳1与插拔模块2之间形成有间隙,电磁波可借由该间隙进行辐射。为了解决该问题,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设计方式就是在插拔模块2上对应外壳1位置的卡槽金属板21上均匀安装若干个屏蔽簧片3。屏蔽簧片3将位于间隙两侧的金属外壳1与卡槽金属板21进行电气搭接,以减小金属外壳1上的间隙,从而消除从电子设备金属外壳的间隙进行的电磁辐射。
如图2A、图2B和图2C所示,传统的屏蔽簧片的结构包括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簧片本体3。该簧片本体3包括一个弧形顶部31、对称且平滑过渡连接在该弧形顶部31两端的两个中间倾斜部32、分别平滑过渡连接在两个中间倾斜部32另一端的弧形连接部33,以及分别平滑过渡连接在两个弧形连接部33的两个卡接部34。其中卡接部34相对于水平面向簧片本体3内倾斜一小角度。两条卡接部34的自由端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从而形成卡接口35。两个弧形连接部33对称布置,且开口相对,均朝向簧片本体3内。两个中间倾斜部32的延长线的夹角A等于或者大于110°。在两个弧形连接部33的朝向中间倾斜部32的上半部分、两个中间倾斜部32以及弧形顶部31上均匀贯穿有两条与簧片本体3中心线垂直的缝隙36。上述传统的屏蔽簧片的长度L为9.1mm,宽度W为5mm,高度H为2mm,卡接口的宽度W1为1.6mm。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为了安装屏蔽簧片,需要在插拔模块2的对应金属外壳1的卡槽金属板21上开设若干对平行布置的卡槽211,每个卡槽211的长度L为10.0mm,宽度W为1.4mm,每对卡槽211之间的距离M为3.4mm。卡槽金属板21的厚度为0.8-1.0mm。安装时,将屏蔽簧片的两个卡接部34插入一对卡槽211即可。
上述传统结构的屏蔽簧片主要由弧形顶部31和两个中间倾斜部32以及两个卡接部34组成,且两个中间倾斜部32的延长线的夹角A等于或大于110°,故屏蔽簧片的横截面形状呈近似扁三角形。理论和实践证明,屏蔽簧片可以起到屏蔽作用的间隙为0.2-0.8mm,而在实际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由于制造和装配偏差,实际的间隙范围要超出0.2-0.8mm的范围。而使用这种传统的呈近似扁三角形的屏蔽簧片,当间隙小于0.2时,插拔力明显增大,不但使用费力,而且屏蔽簧片被压缩易产生永久变形而容易从卡槽211中脱出,失去了屏蔽电磁波的作用;当间隙大于0.8mm时,屏蔽簧片由于没有和金属壳体1有效接触而起不到屏蔽的作用,同时在振动等常规运动条件下屏蔽簧片很容易脱落。所以传统结构的屏蔽簧片间隙的适用范围窄。另外,由于上述传统结构的屏蔽簧片的材料为厚度0.08mm的不锈钢,所以弹性较差,质地较硬,压缩力大,压缩后容易产生永久变形,使用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间隙范围宽,且能够有效屏蔽电磁波的屏蔽簧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包括簧片本体,该簧片本体包括弧形顶部、分别平滑过渡连接在所述弧形顶部两端的两个中间倾斜部、分别平滑过渡连接在两个中间倾斜部另一端的两个弧形连接部以及分别平滑过渡连接在两个弧形连接部另一端的卡接部。所述两个弧形连接部对称布置,且弧形开口均朝向所述簧片本体内。所述两条卡接部的自由端之间的空间形成卡接口。在所述两个弧形连接部、两个中间倾斜部和弧形顶部上贯穿有至少一条与所述簧片本体中心线垂直的缝隙。其中所述两个中间倾斜部的延长线间的夹角B为18°-24°;所述簧片本体的高度H与宽度W的比值为H∶W=(4.5-5.5)∶8。
所述屏蔽簧片由铍铜合金材料制成。
所述两个中间倾斜部的延长线间的夹角B为21°。
所述簧片本体的高度H与宽度W的比值优选为H∶W=5∶8。
所述簧片本体的宽度W为4mm。
所述两条卡接部的自由端之间的空间距离W1为1.4mm。
所述卡接条与所述侧板之间的夹角C为68°-74°,优选为71°。
所述弧形顶部呈单一半径的圆弧形状。
所述至少一条缝隙均布在所述两个弧形连接部、两个中间倾斜部和弧形顶部上。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中,簧片本体包括弧形连接顶板、分别平滑过渡连接在弧形连接顶板两端的两个侧板,分别通过弧形过渡板连接到两个侧板的两条卡接条。由于所述两个侧板的延长线间的夹角B为18°-24°,簧片本体的高度H与宽度W的比值为H∶W=(4.5-5.5)∶8,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形成近似半圆形,当屏蔽簧片受到压缩而产生形变时,弧形连接顶板与金属外壳接触的面积大,所以屏蔽效果好;同时在较宽的间隙下也能够保证屏蔽所需要的接触面积,而且在插拔过程中不容易脱落,故本实用新型适用的间隙宽,使用方便省力。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传统结构的屏蔽簧片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立体图;
图2A是传统的屏蔽簧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图2A所示传统结构的屏蔽簧片的主视图;
图2C是图2A所示传统结构的屏蔽簧片的俯视图;
图2D是图2A所示传统结构的屏蔽簧片的侧视图;
图3表示用于安装传统结构的屏蔽簧片的插拔模块的插拔金属板的结构;
图4是图1中的A部分放大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图5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的主视图;
图5C是图5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的俯视图;
图5D是图5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应当注意,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只用于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5A、图5B、图5C和图5D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由厚度为0.05mm的铍铜合金材料制成,该种材料质地软,弹性好,经多次变形仍可恢复原状,使用寿命长。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也可以由其他弹性好的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包括簧片本体4。所述簧片本体4包括弧形顶部41、分别平滑过渡连接在该弧形顶部41两端的两个中间倾斜部42、分别平滑过渡连接在该两个中间倾斜部42另一端的两个弧形连接部43,以及分别平滑过渡连接在两个弧形连接部43另一端部的两个两条卡接部44。其中弧形顶部41呈单一半径的圆弧形状,即该弧形顶部41是圆弧形的,并且半径是一个确定的值,而不是由多段圆弧连接成的。当然也可以视具体情况将该弧形顶部41制成多段圆弧平滑过渡连接而成的形状。两个弧形连接部43对称布置,且开口相对,均朝向簧片本体4内部。两个中间倾斜部42的延长线间的夹角B为21°,该B角比较小,使得簧片本体4的高度相对比较高,顶部较饱满。当簧片本体4被压缩时,其弧形顶部41与金属外壳1接触的面积大,屏蔽效果好。该B角不限于21°,其范围在18°-24°之间均是可行的。在两个弧形连接部43、两个中间倾斜部42和弧形顶部41上均匀贯穿有两条与簧片本体4中心线垂直的缝隙46。缝隙46的作用在于降低簧片本体4的刚性,在保证可靠接触前提下,插拔方便省力。两条卡接部44对称布置,卡接部44与中间倾斜部42之间的夹角C为71°,71°的C角有利于防止簧片本体4脱落,该角度C不限于71°,在68°-74°之间均是可行的。两条卡接部44的自由端之间具有距离W1的空间,从而形成卡接口45。簧片本体4的高度H与宽度W的比值为H∶W=5∶8,簧片本体4的高度H与宽度W的比值不限于5∶8,该比值在(4.5-5.5)∶8范围内都是可行的。当H∶W=4.5∶8时,簧片本体4的整体形状稍微扁平些,当H∶W=5.5∶8时,簧片本体4的整体形状稍微高挑些。经试验证明,簧片本体4的高度H与宽度W的这种比例关系可以使簧片本体4在多次被压缩过程中不易变形、脱落。
本实用新型中,簧片本体4上缝隙的数量不限于两条,还可以是3条、10条等,具体视簧片本体4的长度而定,当簧片本体4比较长时,缝隙数量就多些,相应地当簧片本体4比较短时,缝隙数量就少些。通常簧片本体4为细长条状,具有10条甚至数10条缝隙。使用时可根据插拔模块2上的卡槽211的长度在细长状的簧片本体上截取一段,该截取下来的部分可能包括1条缝隙、两条缝隙或者3条缝隙等。当簧片本体4上设置多条缝隙46时,也可以不是均匀布置在两个弧形连接部43、两个中间倾斜部42和弧形顶部41上,而是根据具体结构随意设置的。
如图5A、图5B、图5C和图5D所示的屏蔽簧片中,簧片本体4的宽度W为4mm,高度H为2.5mm。两个卡接部44的自由端之间的空间距离W1为1.4mm,即卡接口45的宽度为1.4mm。这种特定尺寸的屏蔽簧片4可以直接安装到如图3所示的现有的插拔模块2的卡槽金属板21上,而无需作任何改变。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不限于上述尺寸,为适应其他规格的插拔模块2的卡槽金属板21结构,屏蔽簧片4也可以是在满足条件:高度H与宽度W的比值为H∶W=5∶8前提下的其他尺寸,卡接口45的宽度也不限于1.4mm,其可以随卡槽金属板21上的一对卡槽211之间的距离作适应性调整。
实验证明,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在间隙为0.1mm时,插拔模块2在电子设备100上连续进行100次插拔,屏蔽簧片仍不会从插拔模块2上脱落;在间隙为1.0mm时,屏蔽簧片仍能保证良好的屏蔽效果,而且在振动等常规运动条件下屏蔽簧片也不易脱落。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簧片的间隙适用范围为0.1mm-1.0mm,比传统的屏蔽簧片的适用间隙宽。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屏蔽簧片,包括簧片本体(4),该簧片本体(4)包括弧形顶部(41)、分别平滑过渡连接在所述弧形顶部(41)两端的两个中间倾斜部(42)、分别平滑过渡连接在两个中间倾斜部(42)另一端的两个弧形连接部(43)以及分别平滑过渡连接在两个弧形连接部(43)另一端的卡接部(44);其中所述两个弧形连接部(43)对称布置,且弧形开口均朝向所述簧片本体(4)内;所述两条卡接部(44)的自由端之间的空间形成卡接口(45);在所述两个弧形连接部(43)、两个中间倾斜部(42)和弧形顶部(41)上贯穿有至少一条与所述簧片本体(4)中心线垂直的缝隙(46),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中间倾斜部(42)的延长线间的夹角B为18°-24°,所述簧片本体(4)的高度H与宽度W的比值为H∶W=(4.5-5.5)∶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簧片由铍铜合金材料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中间倾斜部(42)的延长线间的夹角B为2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本体(4)的高度H与宽度W的比值为H∶W=5∶8。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本体(4)的宽度W为4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卡接部(44)的自由端之间的空间距离W1为1.4m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44)与所述中间倾斜部(42)之间的夹角C为68°-74°。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44)与所述中间倾斜部(42)之间的夹角C为7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顶部(41)呈单一半径的圆弧形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蔽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条缝隙(46)均布在所述两个弧形连接部(43)、两个中间倾斜部(42)和弧形顶部(41)上。
CN200920152198XU 2009-04-28 2009-04-28 屏蔽簧片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98277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52198XU CN201398277Y (zh) 2009-04-28 2009-04-28 屏蔽簧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52198XU CN201398277Y (zh) 2009-04-28 2009-04-28 屏蔽簧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98277Y true CN201398277Y (zh) 2010-02-03

Family

ID=41620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52198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98277Y (zh) 2009-04-28 2009-04-28 屏蔽簧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98277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4994A (zh) * 2016-03-18 2016-06-22 深圳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簧圈
CN105722381A (zh) * 2016-03-18 2016-06-29 深圳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簧圈
CN108718070A (zh) * 2018-07-27 2018-10-30 江苏银佳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母线槽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4994A (zh) * 2016-03-18 2016-06-22 深圳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簧圈
CN105722381A (zh) * 2016-03-18 2016-06-29 深圳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簧圈
CN105722381B (zh) * 2016-03-18 2018-10-26 深圳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簧圈
CN108718070A (zh) * 2018-07-27 2018-10-30 江苏银佳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母线槽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38799U (zh) 一种电路板支架
US1078460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1060115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apable of improving high frequency performance
US20200220291A1 (en) Terminal
US1127696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824224B2 (en) Printed board connector
US9891394B2 (en) Transceiver module plug connector
US10797449B2 (en) Connector having one-piece housing
CN201398277Y (zh) 屏蔽簧片
US9257805B2 (en) Rotatable fram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support system
CN102738647B (zh) 连接器组件
CN201576863U (zh) 电连接器
CN110867670A (zh) 一种配电箱柜接线端子组件
US917832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3150720U (zh) 弹簧夹和接线盒
US11469533B2 (en) Electrical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in vertical compression contact with chip module
CN204966724U (zh) Idc公头连接器
CN105449454A (zh) 卡缘连接器
CN108198705A (zh) 鸭嘴式触头及使用该触头的开关设备
CN210576490U (zh) 一种母排快速连接装置
CN201491461U (zh) 一种拉手条的簧片
CN203415728U (zh) 压线端子
CN203813038U (zh) 导电母排无孔连接件
US11706879B2 (en) Subrack and module assembly comprising the subrack
CN204243251U (zh) 一种通信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Xinhua thre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uas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20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