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63271Y - 叶片泵/马达 - Google Patents

叶片泵/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63271Y
CN201363271Y CNU2009201051471U CN200920105147U CN201363271Y CN 201363271 Y CN201363271 Y CN 201363271Y CN U2009201051471 U CNU2009201051471 U CN U2009201051471U CN 200920105147 U CN200920105147 U CN 200920105147U CN 201363271 Y CN201363271 Y CN 20136327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cap
air
motor
vane pump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92010514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东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92010514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6327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6327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6327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叶片泵或马达,其左、右端盖上分别设置两个进气口和出气口,并通过双气路对其叶片的工作进行控制。本实用新型叶片泵通过采用双气路结构后,不仅具有结构简单、输出气压脉动小等优点,而且反馈压力气为叶片提供背压使泵的输出压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通过改变工作腔中后端排气区的曲面形状,使叶片泵具有输出多种工作压力气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叶片马达则还具有气压受力均匀,输出扭矩脉动小,既适于在高速小扭矩场合使用,也能够在低速大扭矩场合使用,同时,利用压力气为叶片提供背压来替代现有的弹簧,简化了结构,使其工作更加可靠、稳定。

Description

叶片泵/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叶片泵和马达。
背景技术
根据结构不同,现有气动泵可分为:齿轮泵、柱塞泵、叶片泵,其中,叶片泵以其体积小、容积效率高、气压脉动小等优点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由于叶片泵是利用旋转过程中叶片的离心作用来变换泵体的容积空间进行工作的,当气压作用在叶片外侧端的压力等于或大于叶片离心力时,就会把叶片压回其在转子上的安装槽,而使叶片泵不能正常工作,再加上叶片泵自身存在的强度、密封不严等问题,因而,叶片泵的极限输出气压通常不会太高,由此限制了叶片泵的使用范围。
而对于叶片马达,虽然具有体积小、容积效率高等优点,但同样存在工作气压不能太高,而只适合在高速小扭矩场合使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叶片泵和马达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上经过改进的叶片泵和马达,与以往的叶片泵相比,其极限输出气压得到显著提高,而且体积小,噪音低,造价低,同时,可实现多种功能;与以往的马达相比,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控制简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叶片泵或马达包括左端盖、右端盖、锭子、转子、叶片、工作轴,锭子被夹持固定在左右端盖之间,叶片安装在转子上的叶片槽中,转子配装在锭子内腔中,工作轴以键接形式与转子同轴固定,工作轴一端或两端伸出同侧端盖实现动力的输入或输出;其中,锭子内腔沿周向均布有若干个相同的作用段,两两作用段之间由与转子外圆周面相配装的第一圆弧段相隔,每个作用段均由直径大于第一圆弧段并与其同心的第二圆弧段和对称设置在第二圆弧段两侧并与其平滑相接的曲线过渡段构成,曲线过渡段的径向尺寸从第二圆弧段到第一圆弧段逐渐减小,转子上叶片槽的数量等于作用段数量的N倍,N为≥6的整数,第一圆弧段的圆心角为:360°÷(N×作用段数),第二圆弧段的圆心角是第一圆弧段的2倍;叶片两侧壁与叶片槽壁气密相配,每个叶片槽径向底部均设置有周向宽度小于叶片厚度的通气槽,转子外圆周面与每个作用段内表面之间围成一个工作腔,随着转子的转动,该工作腔在叶片作用下被沿转子转动方向分成分别与其第二圆弧段和两曲线过渡段相对应的前端进气区、中间平衡区和后端排气区;左端盖与锭子内腔相接表面上,在与每个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气区相对应的扇形区域内均设置有为转子叶片槽底部通气槽供气的副供气孔,并且该副供气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所述扇形区域,左端盖外表面上设置的第一进气口与副供气孔相接,同时,左端盖或锭子上针对每个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气区均设置有相应的主供气孔,该主供气孔与设置在左端盖或锭子外表面上的第二进气口相接;右端盖与锭子内腔相接表面上,在与每个工作腔中的后端排气区相对应的扇形区域内均设置有供转子叶片槽底部通气槽排气的副排气孔,该副排气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所述扇形区域,右端盖外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出气口与副排气孔相接,右端盖或锭子上针对每个工作腔中的后端排气区均设置有相应的主排气孔,该主排气孔与设置在右端盖或锭子外表面上的第二出气口相接。
进一步,所述曲线过渡段为圆弧段或抛物线段,并且曲线过渡段与所述第二圆弧段相切连接。
进一步,所述左右端盖上为同一所述工作腔相配的副供气孔与副排气孔沿周向互为镜像。
进一步,所述副供气孔为一径向位置与通气槽相对应并周向延伸的长孔。
进一步,所述长孔的前端为一尖角状,并且其径向宽度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加大,以与叶片下方不断扩大的腔室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副供气孔由一组相互连通、周向间隔排列、径向位置与通气槽相对应的气孔构成。
进一步,所述副供气孔组中的各气孔沿转子叶片槽底部通气槽所在的圆柱面排列,并且各气孔直径随叶片的不断伸出逐渐加大,以与叶片下方不断扩大的腔室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为每个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气区供气的主供气孔设置在左端盖与锭子工作腔相接的表面上,并且该主供气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前端进气区,所述与主供气孔相接的第二进气口设置在左端盖外表面上所述供每个工作腔中的后端排气区排气的主排气孔设置在右端盖与锭子工作腔相接的表面上,并且该主排气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后端排气区,所述与主排气孔相接的第二出气口设置在右端盖外表面上。
进一步,所述左右端盖上为同一所述工作腔相配的主供气孔与主排气孔沿周向互为镜像。
进一步,所述主供气孔为一径向位置与所述后端排气区相对应并周向延伸的长孔。
进一步,所述长孔的前端为一尖角状,并且其径向宽度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加大,以与径向尺寸逐渐加大的前端进气区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主供气孔由一组相互连通、周向间隔排列、径向位置与所述后端排气区相对应的气孔构成。
进一步,所述主供气孔组中的各气孔沿与转子外圆周面相同的圆柱面排列,并且各气孔直径逐渐加大,以与径向尺寸逐渐加大的前端进气区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转子上叶片槽的数量为所述锭子上作用段数的6倍。
进一步,所述左端盖内部设置有大小两个与所述转子同心的环形气道,该两环形气道分别与左端盖外表面上的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相接,其中,内侧环形气道与所述副供气孔相连通,外侧环形气道与所述主供气孔相连通;所述右端盖内部设置有大小两个与所述转子同心的环形气道,该两环形气道分别与右端盖外表面上的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相接,其中,内侧环形气道与所述副排气孔相连通,外侧环形气道与所述主排气孔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左端盖内部的外侧环形气道为带有缺口的半环形,其上的缺口供内侧环形气道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的连接气道穿过所述右端盖内部的外侧环形气道与内侧环形气道相连通,并且其上的所述第一出气口与第二出气口合二为一。
进一步,所述左端盖上的外侧环形气道为带有缺口的半环形,其上的缺口供内侧环形气道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的连接气道穿过;所述右端盖上的外侧环形气道为带有缺口的半环形,其上的缺口供内侧环形气道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的连接气道穿过。
进一步,所述叶片泵/马达上的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之间、第一进气口与供气管路之间还设置有控制阀,通过控制阀可实现气路的如下控制:切断第一进气口与供气管路之间的连接,并使第一进气口与第一出气口和/或第二出气口连通;使第一进气口与供气管路连通,并使第一、第二出气口单独向外输出高压气;使第一进气口与供气管路连通,并使第一、第二出气口相互连通后共同向外输出高压气。
进一步,在所述锭子内腔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周向中心处还设置有一润滑油输出口,该润滑油输出口通过油道与设置在锭子外表面上的润滑油输入口相接。
进一步,所述左右端盖里侧表面上还分别设置有直线状润滑油槽,该润滑油槽一端与设置有所述润滑油输出口的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周向中心相对,另一端与相应端盖上设置的与所述工作轴相配合的轴孔相接,并且该润滑油槽偏离相应端盖的径向线设置。
进一步,所述工作轴与所述转子花键连接,工作轴内设置有润滑油路,该润滑油路的输出口设置在工作轴上的花键部位处、输入口设置在工作轴伸出左端盖或右端盖的部位上,工作轴上还套装有与其上的润滑油输入口相匹配的加油环,并利用该加油环向润滑油路提供润滑油。
进一步,所述左端盖或所述右端盖内设置有润滑油路,该润滑油路的输入口设置在相应端盖的轴向外表面上,输出口位于该端盖上设置的与所述工作轴相配合的轴孔内表面上,并同时与该端盖的轴向里侧表面相接。
本实用新型叶片泵通过采用双气路结构后,不仅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容积效率高、输出高压气脉动小等优点,而且反馈压力气为叶片提供背压可有效提高泵的输出压力,从而使叶片泵满足高输出气压工作场合的需要。另外,通过改变工作腔中后端排气区的曲面形状,可以改变其两个出气口输出的气压,使叶片泵具有输出多种工作压力高压气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叶片马达则还具有气压受力均匀,输出扭矩脉动小,既适于在高速小扭矩场合使用,也能够在低速大扭矩场合使用,同时,利用压力气为叶片提供背压来替代现有的弹簧,简化了结构,使其工作更加可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叶片泵或马达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序号1所示左端盖A向视图;
图3为左端盖剖视图;
图4为图1中序号4所示右端盖C向视图;
图5为右端盖剖视图;
图6为图1中序号2所示锭子B向视图;
图7为图1中序号8所示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8为左右端盖上主副供气孔和主副排气孔的周向配置状态放大图;
图9为锭子、转子、叶片装配状态示意图;
图10为三作用时的锭子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四作用时的锭子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叶片马达工作原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叶片泵工作原理图;
图14为图1中序号2所示锭子上设置有润滑油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D-D视图;
图16为图1中序号1所示左端盖里侧表面上设置有润滑油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中序号4所示右端盖里侧表面上设置有润滑油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中序号6所示工作轴上设置有润滑油路时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9为与序号6所示工作轴相配的加油环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20为序号4所示右端盖上设置润滑油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本实用新型利用进气口进行润滑时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叶片泵或马达包括左端盖1、右端盖4、锭子2、转子8、叶片5、工作轴6,锭子2通过螺钉7被夹持固定在左右端盖之间,左右端盖与锭子的连接面上设置有密封圈(图中未示出),参见图6、图7、图9,转子8配装在锭子2上的内腔22中,叶片5一一配装在转子8上的叶片槽81中,左端盖1、右端盖4及锭子2之间设置有定位销3,工作轴6通过其花健61配装在转子8上,工作轴6左端安装在左端盖1上设置的轴孔12中,其右端经右端盖4上的轴孔42伸出与外界动力相连,用于输入或输出动力,左端盖1上设置有一主进气口11和一副进气口13,右端盖4上设置有一主出气口41和一副出气口43。
如图2、图3所示,左端盖1上设置有定位销孔10、中心轴孔12、螺纹安装孔14、两组主供气孔16和16′、两组副供气孔17和17′、密封圈安装槽15,左端盖1内部设置有两个与中心轴孔12同心的环形气道18、19,其中,环形气道18与左端盖1外表面上的主进气口11相接,环形气道19与副进气口13相接,环形气道18带有供副进气口13与环形气道19的连通气道穿过的缺口。两组主供气孔16和16′均与环形气道18相接,两组副供气孔17和17′均与环形气道19相接。
副进气口13与环形气道19之间的连通气道也可从环形气道18的轴向一侧绕过,这时环形气道18上则无须再设置相应的缺口。
如图4、图5所示,右端盖4与左端盖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上设置有定位销孔40、中心轴孔42、供螺钉7穿过的安装孔44、两组主排气孔46和46′、两组副排气孔47和47′、密封圈安装槽45,其内部设置有两个环形气道48、49,环形气道48与主排气口41相接,环形气道49与副排气口43相接,环形气道48上带有同样的缺口。两组主排气孔46和46′均与环形气道48相接,两组副排气孔47和47′均与环形气道49相接。
同理,环形气道48也可采用不带缺口的完整环形结构。
如图6所示,锭子2上设置有供螺钉7穿过的安装孔23、定位孔21和内腔22,内腔22对称设置有两个作用段,两个作用段之间由两个圆弧段24相隔,圆弧段24的圆心角为30°,每个作用段均由圆弧段26和对称设置在其两侧的曲线过渡段25构成,其中曲线过渡段25同样为圆弧段,并且与圆弧段26相切连接,圆弧段26的圆心角为圆弧段24的两倍,即60°。
除了圆弧段,曲线过渡段25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曲线,如抛物线。曲线过渡段25通过采用不同的曲线,可以使内腔在曲线过渡段按所需的函数增大或减小。
如图7所示,转子8外缘沿周向均布有12个叶片槽81,每个叶片槽81的底部均设置有一断面为圆弧的通气槽82,通气槽82的直径小于叶片槽81的宽度。通气槽82上方的叶片槽81的深度不小于叶片5的高度,以避免将转子8装配到锭子2上的内腔22中时叶片5与圆弧段24产生干涉。叶片槽81的宽度与叶片5的宽度相匹配,以保证将叶片5插入后在其下方形成一气密腔室。转子8中心还设置有与工作轴6上的花健61相匹配的花健孔83,转子的外圆直径与锭子2内腔22中的圆弧段24的直径相匹配。
为了保证叶片泵或马达的正常工作,转子8上叶片槽81的数量需要与锭子2上内腔22中所包含的作用段的数量相关联,二者的关系式如下:
叶片槽数量=N×作用段数
其中N为整数,并且≥6。
图7中转子8上的叶片槽81的按N=6确定的,也可选用7或8,甚至更多。N的数值相当于每个作用段所对应的叶片槽数。
如图8、图9所示,转子8通过其外圆周面配装在锭子2内腔22中的圆弧段24上,同时,为了保证叶片泵或马达的正常工作,左右端盖1、4上设置的主副供气孔组、主副排气孔组的数量、位置与锭子2上的内腔22中作用段的数量、位置和转子8上叶片槽底部通气槽82的位置都相互关联。
如图8所示,将转子8装配到锭子2上的内腔22中后,转子8外圆周面与内腔22中的每个作用段均围成一工作腔,在转子8按图8中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该工作腔分为前端进气区E′、中间平衡区K和后端排气区F′,中间平衡区与圆弧段26相对应,前端进气区E′和后端排气区F′则分别与圆弧段26两侧的曲线过渡段25相对应。需要说明的是,锭子2内腔22中设置有两个作用段,装配转子8后,锭子2内腔22中共围成两个工作腔,因左侧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气区与扇形区域E重叠、后端排气区与扇形区域F重叠,因此,为了表示清楚,仅在右侧工作腔中用阴影表示出前端进气区E′和后端排气区F′,并同时在两个工作腔中用阴影表示出中间平衡区K。
下面以左侧工作腔为例对主副供气孔、主副排气孔与锭子2上工作腔和转子8上叶片槽底部通气槽82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左端盖1上的主供气孔组16设置左端盖1与左侧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气区相接的表面上,组中各气孔沿转子8外圆所在的圆柱面间隔排列,并周向覆盖前端进气区E′,因前端进气区E′的径向尺寸沿转子8转动方向从小逐渐加大,因此,相应地各气孔孔径也沿周向逐渐加大,以使二者相互匹配,同时,为了与前端进气区E′的起点相对应,前端第一个气孔为带有尖角的小长孔;左端盖1里侧表面上的副供气孔组17位于与前端进气区E′相对应的扇形区域E中,并周向覆盖该扇形区域E,组中的各供气孔沿转子8上叶片槽底部通气槽82所在的圆柱面间隔排列,因转子8上的叶片5在前端进气区E′内随着转子转动逐渐向外伸出,使得其下方所封闭的腔室逐渐加大,因此,为了保证向叶片5下方的腔室可靠供气,副供气孔组17中的各气孔的孔径从前向后逐渐加大。
由于进入中间平衡区K后,转子8上的叶片5在保持径向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沿圆弧段26滑动,因此,主副供气孔组16、17周向覆盖扇形区域E,即前端进气区E′所覆盖的周向范围后,即可保证向前端进气区E′及叶片5下方腔室的稳定供气。
左端盖1实现的是对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气区E′及叶片5下方的腔室供气,右端盖4需要完成的则是将工作腔中后端排气区F′及叶片5下方腔室中的气可靠排出,因此,右端盖4的结构与左端盖1基本相同,只是需要使其里侧表面上的主副排气孔组46、47的周向位置与左端盖1上的主副供气孔16、17的周向位置相配即可,即:如图中所示,装配后,右端盖4上与左侧工作腔相配的主副排气孔组46、47位于与后端排气区F′相对应的扇形区域F内,并分别与左端盖上的主副供气孔组16、17沿周向互为镜像,也就是相对工作腔中的中间平衡区的中心线互为镜像
上述采用的主副供气孔组16(16′)、17(17′)和主副排气孔组46(46′)、47(47′)也可由长孔来代替,与长孔相比,上述实施例中的气孔组有助于保证端盖的整体强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图8中右侧所示,副供气孔组17、17′周向可超出与前端进气区E′相对应的扇形区域E,并尽可能向中间平衡区K的中线靠近,这样在中间平衡区的前半程也保持对叶片5下方腔室的供气状态,有助于克服因泄漏和温度变化对叶片5下方腔室气压造成的影响。在保持左右端盖上的副供气孔组17(17′)与副排气孔组47(47′)互为镜像的情况下,副排气孔组也更有利于叶片5下方的腔室向外排气。
上述实施例为两作用的叶片泵或马达,如图10、1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制成三作用、四作用,甚至更多作用,但不论采用几作用,其锭子内腔中的相邻作用段之间均由与转子相匹配的圆弧段相隔,并且每个作用段均由中间圆弧段及其两侧平滑相接的曲线过渡段构成,同时,左右端盖上针对每个转子与各作用段围成的工作腔均配置有主副供气孔和主副排气孔。为了保证叶片泵和马达的正常工作,转子上所设置叶片的数量为:N×作用段数,N为≥6的整数;锭子内腔中两两作用段之间所夹圆弧段的圆心角为:360°÷(N×作用段数);每个作用段中的中间圆弧段的圆心角为720°÷(N×作用段数)。
本实用新型既可以作叶片泵使用,也可作叶片马达使用。
如图12所示,将左端盖1上的主进气口11与供气管H相接,副进气口与供气管I相接,当两供气管H、I中均为压力气,其中,供气管I的压力气用于驱动叶片从叶片槽中向外滑出,供气管H中的压力气则用于驱动转子旋转,这时,本实用新型就作为叶片马达使用。在作为马达使用时,供气管I中的气压必须大于供气管H中气压,以保证叶片可靠向外滑出;同时,右端盖4上的主副出气口41、43可相互连通后共同向外排气,也可直接在右端盖4内使两环形气道相连通,而在右端盖4上只设置一个出气口。
将锭子中各作用段中的中间圆弧段两侧的曲线过渡段对称设置,可实现马达的正反向工作。
如图13所示,当在左端盖1副进气口13的供气管I上以及右端盖4的主副出气口处设置控制阀G1、G2、G3,并在出气口与副进气口13之间设置连接管道J后,本实用新型则通过控制阀既可以作为叶片泵使用,也可作为叶片马达使用,并且在作为叶片泵使用时,可以有多种控制形式。
1、打开控制阀G1使供气管I与副进气口13连通,关闭控制阀G2、G3,切断连接管道J与主副出气口41、43之间的连接,叶片泵通过主副出气口41、43向外输出压力气,并且通过改变锭子内腔中各作用段前端曲线过渡段的形状,可使主副出气口41、43分别输出两种不同压力的压力气,这时既可以将两压力气混合后向外输出,也可分别向外输出。
2、关闭控制阀G1,切断供气管I与副进气口13之间的连接,打开控制阀G2和/或G3,将其中一个出气口的压力气反馈到副进气口13,对叶片工作进行控制,可进一步提高泵的输出压力,并且通过向副进气口13分别反馈三种不同压力的压力气,可实现泵的多种输出压力控制。
为了保证工作中润滑良好,本实用新型叶片泵或马达上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润滑油路。
图14、15为润滑油路的第一种设置方式。如图中所示,双作用锭子2顶部在圆弧段24周向中心设置有一润滑油路101,该油路同时位于锭子2厚度方向的中心。
工作时,润滑油路101位于锭子2外表面上的润滑油输入口通过管路与润滑油供应装置(图中未示出)相接,润滑油供应装置提供的润滑油从润滑油路101位于锭子2内腔圆弧段24上的输出口流出,并随着转子8的转动不断地被转子8上的叶片5带入锭子2内腔中的各个部位,从而实现对叶片与锭子之间、叶片与转子之间、叶片与左右端盖之间、转子与左右端盖之间、以及工作轴与左右端盖之间相对滑动面的润滑。
为了使润滑油能够顺利散布到上述各个相对滑动面处,如图16、17所示,可同时在左右端盖1、4的里侧端面上设置润滑油槽102、103,两油槽102、103向径向外侧延伸到与锭子2上的圆弧段24中心相接,向径向里侧延伸到与左右端盖上的中心轴孔相接,这样,从圆弧段24中心点处流出的润滑油可径油槽102、103流到各个需要润滑的滑动面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两油槽影响叶片5的正常滑动,也同时为了避免油槽影响叶片5与端盖之间的密封状态,油槽102、103应如图中所示分别在两端盖里侧表面上偏离端盖的径向线设置。另外,为了避免油槽对泵或马达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油槽偏离端盖径向线的角度不可过大,以防止油槽周向与左右端盖上的副供气孔17或副排气孔47′重叠连通。
具体应用中,可将本实用新型叶片泵或马达按图示状态放置,即工作轴6处于水平状态、并且润滑油路101位于锭子顶部,这时,润滑油供应装置可采用一般油池,并使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入润滑油路101中。
润滑油路除了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外,也可采用如图18、19所示的第二种方式来设置。在该种方式中,润滑油路设置在工作轴6上,润滑油输出口105设置在工作轴6上的花键部位处,润滑油输入口106设置在工作轴6伸出右端盖4的部位上,输出口105、输入口106通过工作轴内部设置的油道104相接,工作轴6上还套装有加油环107,加油环107上设置有加油口108和环状油槽109,加油口108通过环状油槽109与工作轴上的润滑油输入口106相接,加油环107与右端盖相固定。
工作时,外部润滑油供应装置径加油口108向锭子2内腔中各个滑动面提供润滑油。
图20所示为润滑油路的第三种设置方式。如图所示,在该种方式中,润滑油路110设置在右端盖4上,工作时,外部润滑油供应装置通过润滑油路110向锭子2内腔中各个滑动面提供润滑油。
另外,本实用新型叶片泵或马达上在不设置专门润滑油路结构的情况下,还可按图21所示方式来实现工作中泵或马达的润滑。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除了作为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使用之外,可在与左端盖1上的副进气口13相接的管路上设置一润滑油池111,通过进气口的进气将润滑油带入到锭子2内腔中,实现对叶片泵或马达上各个滑动面的润滑。

Claims (23)

1、一种叶片泵或马达,包括左端盖、右端盖、锭子、转子、叶片、工作轴,锭子被夹持固定在左右端盖之间,叶片安装在转子上的叶片槽中,转子配装在锭子内腔中,工作轴以键接形式与转子同轴固定,工作轴一端或两端伸出同侧端盖实现动力的输入或输出;其特征在于,锭子内腔沿周向均布有若干个相同的作用段,两两作用段之间由与转子外圆周面相配装的第一圆弧段相隔,每个作用段均由直径大于第一圆弧段并与其同心的第二圆弧段和对称设置在第二圆弧段两侧并与其平滑相接的曲线过渡段构成,曲线过渡段的径向尺寸从第二圆弧段到第一圆弧段逐渐减小,转子上叶片槽的数量等于作用段数量的N倍,N为≥6的整数,第一圆弧段的圆心角为:360°÷(N×作用段数),第二圆弧段的圆心角是第一圆弧段的2倍;叶片两侧壁与叶片槽壁气密相配,每个叶片槽径向底部均设置有周向宽度小于叶片厚度的通气槽,转子外圆周面与每个作用段内表面之间围成一个工作腔,随着转子的转动,该工作腔在叶片作用下被沿转子转动方向分成分别与其第二圆弧段和两曲线过渡段相对应的前端进气区、中间平衡区和后端排气区;左端盖与锭子内腔相接表面上,在与每个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气区相对应的扇形区域内均设置有为转子叶片槽底部通气槽供气的副供气孔,并且该副供气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所述扇形区域,左端盖外表面上设置的第一进气口与副供气孔相接,同时,左端盖或锭子上针对每个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气区均设置有相应的主供气孔,该主供气孔与设置在左端盖或锭子外表面上的第二进气口相接;右端盖与锭子内腔相接表面上,在与每个工作腔中的后端排气区相对应的扇形区域内均设置有供转子叶片槽底部通气槽排气的副排气孔,该副排气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所述扇形区域,右端盖外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出气口与副排气孔相接,右端盖或锭子上针对每个工作腔中的后端排气区均设置有相应的主排气孔,该主排气孔与设置在右端盖或锭子外表面上的第二出气口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过渡段为圆弧段或抛物线段,并且曲线过渡段与所述第二圆弧段相切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端盖上为同一所述工作腔相配的副供气孔与副排气孔沿周向互为镜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供气孔为一径向位置与通气槽相对应并周向延伸的长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孔的前端为一尖角状,并且其径向宽度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加大,以与叶片下方不断扩大的腔室相匹配。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供气孔由一组相互连通、周向间隔排列、径向位置与通气槽相对应的气孔构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供气孔组中的各气孔沿转子叶片槽底部通气槽所在的圆柱面排列,并且各气孔直径随叶片的不断伸出逐渐加大,以与叶片下方不断扩大的腔室相匹配。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为每个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气区供气的主供气孔设置在左端盖与锭子工作腔相接的表面上,并且该主供气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前端进气区,所述与主供气孔相接的第二进气口设置在左端盖外表面上;所述供每个工作腔中的后端排气区排气的主排气孔设置在右端盖与锭子工作腔相接的表面上,并且该主排气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后端排气区,所述与主排气孔相接的第二出气口设置在右端盖外表面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端盖上为同一所述工作腔相配的主供气孔与主排气孔沿周向互为镜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供气孔为一径向位置与所述后端排气区相对应并周向延伸的长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孔的前端为一尖角状,并且其径向宽度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加大,以与径向尺寸逐渐加大的前端进气区相匹配。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供气孔由一组相互连通、周向间隔排列、径向位置与所述后端排气区相对应的气孔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供气孔组中的各气孔沿与转子外圆周面相同的圆柱面排列,并且各气孔直径逐渐加大,以与径向尺寸逐渐加大的前端进气区相匹配。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上叶片槽的数量为所述锭子上作用段数的6倍。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内部设置有大小两个与所述转子同心的环形气道,该两环形气道分别与左端盖外表面上的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相接,其中,内侧环形气道与所述副供气孔相连通,外侧环形气道与所述主供气孔相连通;所述右端盖内部设置有大小两个与所述转子同心的环形气道,该两环形气道分别与右端盖外表面上的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相接,其中,内侧环形气道与所述副排气孔相连通,外侧环形气道与所述主排气孔相连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内部的外侧环形气道为带有缺口的半环形,其上的缺口供内侧环形气道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的连接气道穿过;所述右端盖内部的外侧环形气道与内侧环形气道相连通,并且其上的所述第一出气口与第二出气口合二为一。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上的外侧环形气道为带有缺口的半环形,其上的缺口供内侧环形气道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的连接气道穿过;所述右端盖上的外侧环形气道为带有缺口的半环形,其上的缺口供内侧环形气道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的连接气道穿过。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泵/马达上的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之间、第一进气口与供气管路之间还设置有控制阀,通过控制阀可实现气路的如下控制:切断第一进气口与供气管路之间的连接,并使第一进气口与第一出气口和/或第二出气口连通;使第一进气口与供气管路连通,并使第一、第二出气口单独向外输出高压气;使第一进气口与供气管路连通,并使第一、第二出气口相互连通后共同向外输出高压气。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泵/马达上的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之间、第一进气口与供气管路之间还设置有控制阀,通过控制阀可实现气路的如下控制:切断第一进气口与供气管路之间的连接,并使第一进气口与第一出气口和/或第二出气口连通;使第一进气口与供气管路连通,并使第一、第二出气口单独向外输出高压气;使第一进气口与供气管路连通,并使第一、第二出气口相互连通后共同向外输出高压气。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锭子内腔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周向中心处还设置有一润滑油输出口,该润滑油输出口通过油道与设置在锭子外表面上的润滑油输入口相接。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端盖里侧表面上还分别设置有直线状润滑油槽,该润滑油槽一端与设置有所述润滑油输出口的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周向中心相对,另一端与相应端盖上设置的与所述工作轴相配合的轴孔相接,并且该润滑油槽偏离相应端盖的径向线设置。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轴与所述转子花键连接,工作轴内设置有润滑油路,该润滑油路的输出口设置在工作轴上的花键部位处、输入口设置在工作轴伸出左端盖或右端盖的部位上,工作轴上还套装有与其上的润滑油输入口相匹配的加油环,并利用该加油环向润滑油路提供润滑油。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或所述右端盖内设置有润滑油路,该润滑油路的输入口设置在相应端盖的轴向外表面上,输出口位于该端盖上设置的与所述工作轴相配合的轴孔内表面上,并同时与该端盖的轴向里侧表面相接。
CNU2009201051471U 2009-01-16 2009-01-16 叶片泵/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6327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9201051471U CN201363271Y (zh) 2009-01-16 2009-01-16 叶片泵/马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9201051471U CN201363271Y (zh) 2009-01-16 2009-01-16 叶片泵/马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63271Y true CN201363271Y (zh) 2009-12-16

Family

ID=41473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920105147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63271Y (zh) 2009-01-16 2009-01-16 叶片泵/马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63271Y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6539A (zh) * 2012-10-25 2013-03-13 王德忠 三转子叶片泵或马达各单体封闭腔的容积循环增减装置
CN102966540A (zh) * 2012-10-25 2013-03-13 王德忠 叶片不与转子侧壁产生全园周摩擦的叶片泵或马达
CN102996436A (zh) * 2012-10-25 2013-03-27 王德忠 三转子叶片泵或马达各单体封闭腔的容积循环增减装置
CN102997022A (zh) * 2012-11-23 2013-03-2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油泵的自润滑结构
CN103097732A (zh) * 2010-10-22 2013-05-08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叶片泵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7732A (zh) * 2010-10-22 2013-05-08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叶片泵
CN103097732B (zh) * 2010-10-22 2015-08-26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叶片泵
CN102966539A (zh) * 2012-10-25 2013-03-13 王德忠 三转子叶片泵或马达各单体封闭腔的容积循环增减装置
CN102966540A (zh) * 2012-10-25 2013-03-13 王德忠 叶片不与转子侧壁产生全园周摩擦的叶片泵或马达
CN102996436A (zh) * 2012-10-25 2013-03-27 王德忠 三转子叶片泵或马达各单体封闭腔的容积循环增减装置
CN102997022A (zh) * 2012-11-23 2013-03-2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油泵的自润滑结构
CN102997022B (zh) * 2012-11-23 2015-06-1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油泵的自润滑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8747B (zh) 双油路叶片泵/马达
CN201363271Y (zh) 叶片泵/马达
CN100379991C (zh) 变量泵
US4551080A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sliding vane pump/hydraulic motor
CN102094954A (zh) 离合器装置
CN206175209U (zh) 涡旋压缩机
US6491586B1 (en) Flow passage structure for shaft-press-fitted flange members
US10202977B2 (en) Vane pump device having different discharging pressures
CN201218200Y (zh) 一种可变排量的内啮合转子泵
US20070248480A1 (en) Multiple Section External Gear Pump With the Internal Manifold
CN103582760A (zh) 具有设置在轴内的容量控制阀的内齿轮泵液压设备
US20160265527A1 (en) Oil pump
US3650642A (en) Pumping system including variable displacement vane pump
US10731646B2 (en) Vane pump device having two different discharge amounts
CN216342554U (zh) 一种双向配油的内曲线液压马达
CN105650234A (zh) 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及其叶片泵、叶片马达
JP6707339B2 (ja) 油圧装置、油圧式無段変速機
US2417218A (en) Rotary variable-speed hydraulic transmission
US6428417B2 (en) Flow passage structure for shaft-press-fitted flange members
CN210218093U (zh) 一种双作用叶片泵
CN109404276B (zh) 一种双作用叶片泵
CN108071584A (zh) 涡旋压缩机
US10662944B2 (en) Vane pump device having multiple discharge pressures
US3364868A (en) Rotary piston engine
US3642387A (en) Cam-actuation system for variable displacement vane pum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Termination date: 201301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