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8747B - 双油路叶片泵/马达 - Google Patents

双油路叶片泵/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8747B
CN101338747B CN200810147023XA CN200810147023A CN101338747B CN 101338747 B CN101338747 B CN 101338747B CN 200810147023X A CN200810147023X A CN 200810147023XA CN 200810147023 A CN200810147023 A CN 200810147023A CN 101338747 B CN101338747 B CN 1013387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end cap
vane pump
motor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470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8747A (zh
Inventor
胡东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81014702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387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38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8747A/zh
Priority to PCT/CN2009/070172 priority patent/WO201001770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87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87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0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 F04C2/3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groups F04C2/02, F04C2/08, F04C2/22, F04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2/34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groups F04C2/02, F04C2/08, F04C2/22, F04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s F04C2/08 or F04C2/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2/344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groups F04C2/02, F04C2/08, F04C2/22, F04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s F04C2/08 or F04C2/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inner member
    • F04C2/3446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groups F04C2/02, F04C2/08, F04C2/22, F04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s F04C2/08 or F04C2/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inner member the inner and outer member being in contact along more than one line or surfa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2/00 - F04C14/00
    • F04C15/06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50/00Geometry
    • F04C2250/10Geometry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F04C2250/101Geometry of the inlet or outlet of the in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左、右端盖上分别设置两个进油口和出油口,并通过双油路对其叶片的工作进行控制。本发明叶片泵通过采用双油路结构后,不仅具有结构简单、输出油压脉动小等优点,而且反馈压力油为叶片提供背压使泵的输出压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通过改变工作腔中后端排油区的曲面形状,使叶片泵具有输出多种工作压力油的功能。本发明叶片马达则还具有油压受力均匀,输出扭矩脉动小,既适于在高速小扭矩场合使用,也能够在低速大扭矩场合使用,同时,利用压力油为叶片提供背压来替代现有的弹簧,简化了结构,使其工作更加可靠、稳定。

Description

双油路叶片泵/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油路叶片泵和马达。
背景技术
根据结构不同,现有液压泵可分为:齿轮泵、柱塞泵、叶片泵,其中,叶片泵以其体积小、容积效率高、油压脉动小等优点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由于叶片泵是利用旋转过程中叶片的离心作用来变换泵体的容积空间进行工作的,当油压作用在叶片外侧端的压力等于或大于叶片离心力时,就会把叶片压回其在转子上的安装槽,而使叶片泵不能正常工作,再加上叶片泵自身存在的强度、泄漏等问题,因而,叶片泵的极限输出油压通常不会太高,由此限制了叶片泵的使用范围。
而对于叶片马达,虽然具有体积小、容积效率高等优点,但同样存在工作油压不能太高,而只适合在高速小扭矩场合使用的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叶片泵和马达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上经过改进的叶片泵和马达,与以往的叶片泵相比,其极限输出油压得到显著提高,而且体积小,噪音低,造价低,同时,可实现多种功能;与以往的马达相比,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控制简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包括左端盖、右端盖、锭子、转子、叶片、工作轴,锭子被夹持固定在左右端盖之间,叶片安装在转子上的叶片槽中,转子配装在锭子内腔中,工作轴以键接形式与转子同轴固定,工作轴一端或两端伸出同侧端盖实现动力的输入或输出;其中,锭子内腔沿周向均布有若干个相同的作用段,两两作用段之间由与转子外圆周面相配装的第一圆弧段相隔,每个作用段均由直径大于第一圆弧段并与其同心的第二圆弧段和对称设置在第二圆弧段两侧并与其平滑相接的曲线过渡段构成,曲线过渡段的径向尺寸从第二圆弧段到第一圆弧段逐渐减小,转子上叶片槽的数量等于作用段数量的N倍,N为≥6的整数,第一圆弧段的圆心角为:360°÷(N×作用段数),第二圆弧段的圆心角是第一圆弧段的2倍;叶片两侧壁与叶片槽壁气密相配,每个叶片槽径向底部均设置有周向宽度小于叶片厚度的油槽,转子外圆周面与每个作用段内表面之间围成一个工作腔,随着转子的转动,该工作腔在叶片作用下被沿转子转动方向分成分别与其第二圆弧段和两曲线过渡段相对应的前端进油区、中间平衡区和后端排油区;左端盖与锭子内腔相接表面上,在与每个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油区相对应的扇形区域内均设置有为转子叶片槽底部油槽供油的副供油孔,并且该副供油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所述扇形区域,左端盖外表面上设置的第一进油口与副供油孔相接,同时,左端盖或锭子上针对每个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油区均设置有相应的主供油孔,该主供油孔与设置在左端盖或锭子外表面上的第二进油口相接;右端盖与锭子内腔相接表面上,在与每个工作腔中的后端排油区相对应的扇形区域内均设置有供转子叶片槽底部油槽排油的副排油孔,该副排油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所述扇形区域,右端盖外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出油口与副排油孔相接,右端盖或锭子上针对每个工作腔中的后端排油区均设置有相应的主排油孔,该主排油孔与设置在右端盖或锭子外表面上的第二出油口相接。
进一步,所述曲线过渡段为圆弧段或抛物线段,并且曲线过渡段与所述第二圆弧段相切连接。
进一步,所述左右端盖上为同一所述工作腔相配的副供油孔与副排油孔沿周向互为镜像。
进一步,所述副供油孔为一径向位置与油槽相对应并周向延伸的长孔。
进一步,所述长孔的前端为一尖角状,并且其径向宽度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加大,以与叶片下方不断扩大的腔室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副供油孔由一组相互连通、周向间隔排列、径向位置与油槽相对应的油孔构成。
进一步,所述副供油孔组中的各油孔沿转子叶片槽底部油槽所在的圆柱面排列,并且各油孔直径随叶片的不断伸出逐渐加大,以与叶片下方不断扩大的腔室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为每个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油区供油的主供油孔设置在左端盖与锭子工作腔相接的表面上,并且该主供油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前端进油区,所述与主供油孔相接的第二进油口设置在左端盖外表面上;所述供每个工作腔中的后端排油区排油的主排油孔设置在右端盖与锭子工作腔相接的表面上,并且该主排油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后端排油区,所述与主排油孔相接的第二出油口设置在右端盖外表面上。
进一步,所述左右端盖上为同一所述工作腔相配的主供油孔与主排油孔沿周向互为镜像。
进一步,所述主供油孔为一径向位置与所述后端排油区相对应并周向延伸的长孔。
进一步,所述长孔的前端为一尖角状,并且其径向宽度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加大,以与径向尺寸逐渐加大的前端进油区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主供油孔由一组相互连通、周向间隔排列、径向位置与所述后端排油区相对应的油孔构成。
进一步,所述主供油孔组中的各油孔沿与转子外圆周面相同的圆柱面排列,并且各油孔直径逐渐加大,以与径向尺寸逐渐加大的前端进油区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转子上叶片槽的数量为所述锭子上作用段数的6倍。
进一步,所述左端盖内部设置有大小两个与所述转子同心的环形油道,该两环形油道分别与左端盖外表面上的所述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相接,其中,内侧环形油道与所述副供油孔相连通,外侧环形油道与所述主供油孔相连通;所述右端盖内部设置有大小两个与所述转子同心的环形油道,该两环形油道分别与右端盖外表面上的所述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相接,其中,内侧环形油道与所述副排油孔相连通,外侧环形油道与所述主排油孔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左端盖内部的外侧环形油道为带有缺口的半环形,其上的缺口供内侧环形油道与所述第一进油口相连的连接油道穿过;所述右端盖内部的外侧环形油道与内侧环形油道相连通,并且其上的所述第一出油口与第二出油口合二为一。
进一步,所述左端盖上的外侧环形油道为带有缺口的半环形,其上的缺口供内侧环形油道与所述第一进油口相连的连接油道穿过;所述右端盖上的外侧环形油道为带有缺口的半环形,其上的缺口供内侧环形油道与所述第一排油口相连的连接油道穿过。
进一步,所述双油路叶片泵上的所述第一进油口与所述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之间、第一进油口与供油管路之间还设置有控制阀,通过控制阀可实现油路的如下控制:切断第一进油口与供油管路之间的连接,并使第一进油口与第一出油口和/或第二出油口连通;使第一进油口与供油管路连通,并使第一、第二出油口单独向外输出压力油;使第一进油口与供油管路连通,并使第一、第二出油口相互连通后共同向外输出压力油。
本发明叶片泵通过采用双油路结构后,不仅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容积效率高、输出油压脉动小等优点,而且反馈压力油为叶片提供背压可有效提高泵的输出压力,从而使叶片泵满足高输出油压工作场合的需要。另外,通过改变工作腔中后端排油区的曲面形状,可以改变其两个出油口输出的油压,使叶片泵具有输出多种工作压力油的功能。本发明叶片马达则还具有油压受力均匀,输出扭矩脉动小,既适于在高速小扭矩场合使用,也能够在低速大扭矩场合使用,同时,利用压力油为叶片提供背压来替代现有的弹簧,简化了结构,使其工作更加可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叶片泵或马达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序号1所示左端盖A向视图;
图3为左端盖剖视图;
图4为图1中序号4所示右端盖C向视图;
图5为右端盖剖视图;
图6为图1中序号2所示锭子B向视图;
图7为图1中序号8所示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8为左右端盖上主副供油孔和主副排油孔的周向配置状态放大图;
图9为锭子、转子、叶片装配状态示意图;
图10为三作用时的锭子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四作用时的锭子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叶片马达工作原理图;
图13为本发明叶片泵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叶片泵或马达包括左端盖1、右端盖4、锭子2、转子8、叶片5、工作轴6,锭子2通过螺钉7被夹持固定在左右端盖之间,左右端盖与锭子的连接面上设置有密封圈(图中未示出),参见图6、图7、图9,转子8配装在锭子2上的内腔22中,叶片5一一配装在转子8上的叶片槽81中,左端盖1、右端盖4及锭子2之间设置有定位销3,工作轴6通过其花健61配装在转子8上,工作轴6左端安装在左端盖1上设置的轴孔12中,其右端经右端盖4上的轴孔42伸出与外界动力相连,用于输入或输出动力,左端盖1上设置有一主进油口11和一副进油口13,右端盖4上设置有一主出油口41和一副出油口43。
如图2、图3所示,左端盖1上设置有定位销孔10、中心轴孔12、螺纹安装孔14、两组主供油孔16和16′、两组副供油孔17和17′、密封图安装槽15,左端盖1内部设置有两个与中心轴孔12同心的环形油道18、19,其中,环形油道18与左端盖1外表面上的主进油口11相接,环形油道19与副进油口13相接,环形油道18带有供副进油口13与环形油道19的连通油道穿过的缺口。两组主供油孔16和16′均与环形油道18相接,两组副供油孔17和17′均与环形油道19相接。
副进油口13与环形油道19之间的连通油道也可从环形油道18的轴向一侧绕过,这时环形油道18上则无须再设置相应的缺口。
如图4、图5所示,右端盖4与左端盖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上设置有定位销孔40、中心轴孔42、供螺钉7穿过的安装孔44、两组主排油孔46和46′、两组副排油孔47和47′、密封圈安装槽45,其内部设置有两个环形油道48、49,环形油道48与主排油口41相接,环形油道49与副排油口43相接,环形油道48上带有同样的缺口。两组主排油孔46和46′均与环形油道48相接,两组副排油孔47和47′均与环形油道49相接。
同理,环形油道48也可采用不带缺口的完整环形结构。
如图6所示,锭子2上设置有供螺钉7穿过的安装孔23、定位孔21和内腔22,内腔22对称设置有两个作用段,两个作用段之间由两个圆弧段24相隔,圆弧段24的圆心角为30°,每个作用段均由圆弧段26和对称设置在其两侧的曲线过渡段25构成,其中曲线过渡段25同样为圆弧段,并且与圆弧段26相切连接,圆弧段26的圆心角为圆弧段24的两倍,即60°。
除了圆弧段,曲线过渡段25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曲线,如抛物线。曲线过渡段25通过采用不同的曲线,可以使内腔在曲线过渡段按所需的函数增大或减小。
如图7所示,转子8外缘沿周向均布有12个叶片槽81,每个叶片槽81的底部均设置有一断面为圆弧的油槽82,油槽82的直径小于叶片槽81的宽度。油槽82上方的叶片槽81的深度不小于叶片5的高度,以避免将转子8装配到锭子2上的内腔22中时叶片5与圆弧段24产生干涉。叶片槽82的宽度与叶片5的宽度相匹配,以保证将叶片5插入后在其下方形成一气密腔室。转子8中心还设置有与工作轴6上的花健61相匹配的花健孔83,转子的外圆直径与锭子2内腔22中的圆弧段24的直径相匹配。
为了保证叶片泵或马达的正常工作,转子8上叶片槽81的数量需要与锭子2上内腔22中所包含的作用段的数量相关联,二者的关系式如下:
叶片槽数量=N×作用段数
其中N为整数,并且≥6。
图7中转子8上的叶片槽81的按N=6确定的,也可选用7或8,甚至更多。N的数值相当于每个作用段所对应的叶片槽数。
如图8、图9所示,转子8通过其外圆周面配装在锭子2内腔22中的圆弧段24上,同时,为了保证叶片泵或马达的正常工作,左右端盖1、4上设置的主副供油孔组、主副排油孔组的数量、位置与锭子2上的内腔22中作用段的数量、位置和转子8上叶片槽底部油槽82的位置都相互关联。
如图8所示,将转子8装配到锭子2上的内腔22中后,转子8外圆周面与内腔22中的每个作用段均围成一工作腔,在转子8按图8中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该工作腔分为前端进油区E′、中间平衡区K和后端排油区F′,中间平衡区与圆弧段26相对应,前端进油区E′和后端排油区F′则分别与圆弧段26两侧的曲线过渡段25相对应。需要说明的是,锭子2内腔22中设置有两个作用段,装配转子8后,锭子2内腔22中共围成两个工作腔,因左侧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油区与扇形区域E重叠、后端排油区与扇形区域F重叠,因此,为了表示清楚,仅在右侧工作腔中用阴影表示出前端进油区E′和后端排油区F′,并同时在两个工作腔中用阴影表示出中间平衡区K。
下面以左侧工作腔为例对主副供油孔、主副排油孔与锭子2上工作腔和转子8上叶片槽底部油槽82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左端盖1上的主供油孔组16设置左端盖1与左侧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油区相接的表面上,组中各油孔沿转子8外圆所在的圆柱面间隔排列,并周向覆盖前端进油区E′,因前端进油区E′的径向尺寸沿转子8转动方向从小逐渐加大,因此,相应地各油孔孔径也沿周向逐渐加大,以使二者相互匹配,同时,为了与前端进油区E′的起点相对应,前端第一个油孔为带有尖角的小长孔;左端盖1里侧表面上的副供油孔组17位于与前端进油区E′相对应的扇形区域E中,并周向覆盖该扇形区域E,组中的各供油孔沿转子8上叶片槽底部油槽82所在的圆柱面间隔排列,因转子8上的叶片5在前端进油区E′内随着转子转动逐渐向外伸出,使得其下方所封闭的腔室逐渐加大,因此,为了保证向叶片5下方的腔室可靠供油,副供油孔组17中的各油孔的孔径从前向后逐渐加大。
由于进入中间平衡区K后,转子8上的叶片5在保持径向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沿圆弧段26滑动,因此,主副供油孔组16、17周向覆盖扇形区域E,即前端进油区E′所覆盖的周向范围后,即可保证向前端进油区E′及叶片5下方腔室的稳定供油。
左端盖1实现的是对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油区E′及叶片5下方的腔室供油,右端盖4需要完成的则是将工作腔中后端排油区F′及叶片5下方腔室中的油可靠排出,因此,右端盖4的结构与左端盖1基本相同,只是需要使其里侧表面上的主副排油孔组46、47的周向位置与左端盖1上的主副供油孔16、17的周向位置相配即可,即:如图中所示,装配后,右端盖4上与左侧工作腔相配的主副排油孔组46、47位于与后端排油区F′相对应的扇形区域F内,并分别与左端盖上的主副供油孔组16、17沿周向互为镜像,也就是相对工作腔中的中间平衡区的中心线互为镜像。
上述采用的主副供油孔组16(16′)、17(17′)和主副排油孔组46(46′)、47(47′)也可由长孔来代替,与长孔相比,上述实施例中的油孔组有助于保证端盖的整体强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图8中右侧所示,副供油孔组17、17′周向可超出与前端进油区E′相对应的扇形区域E,并尽可能向中间平衡区K的中线靠近,这样在中间平衡区的前半程也保持对叶片5下方腔室的供油状态,有助于克服因泄漏和温度变化对叶片5下方腔室油压造成的影响。在保持左右端盖上的副供油孔组17(17′)与副排油孔组47(47′)互为镜像的情况下,副排油孔组也更有利于叶片5下方的腔室向外排油。
上述实施例为两作用的叶片泵或马达,如图10、11所示,本发明还可制成三作用、四作用,甚至更多作用,但不论采用几作用,其锭子内腔中的相邻作用段之间均由与转子相匹配的圆弧段相隔,并且每个作用段均由中间圆弧段及其两侧平滑相接的曲线过渡段构成,同时,左右端盖上针对每个转子与各作用段围成的工作腔均配置有主副供油孔和主副排油孔。为了保证叶片泵和马达的正常工作,转子上所设置叶片的数量为:N×作用段数,N为≥6的整数;锭子内腔中两两作用段之间所夹圆弧段的圆心角为:360°÷(N×作用段数);每个作用段中的中间圆弧段的圆心角为720°÷(N×作用段数)。
本发明既可以作叶片泵使用,也可作叶片马达使用。
如图12所示,将左端盖1上的主进油口11与供油管H相接,副进油口与供油管I相接,当两供油管H、I中均为压力油,其中,供油管I的压力油用于驱动叶片从叶片槽中向外滑出,供油管H中的压力油则用于驱动转子旋转,这时,本发明就作为叶片马达使用。在作为马达使用时,供油管I中的油压必须大于供油管H中油压,以保证叶片可靠向外滑出;同时,右端盖4上的主副出油口41、43可相互连通后共同向外排油,也可直接在右端盖4内使两环形油道相连通,而在右端盖4上只设置一个出油口。
将锭子中各作用段中的中间圆弧段两侧的曲线过渡段对称设置,可实现马达的正反向工作。
如图13所示,当在左端盖1副进油口13的供油管I上以及右端盖4的主副出油口处设置控制阀G1、G2、G 3,并在出油口与副进油口13之间设置连接管道J后,本发明则通过控制阀既可以作为叶片泵使用,也可作为叶片马达使用,并且在作为叶片泵使用时,可以有多种控制形式。
1、打开控制阀G1使供油管I与副进油口13连通,关闭控制阀G2、G3,切断连接管道J与主副出油口41、43之间的连接,叶片泵通过主副出油口41、43向外输出压力油,并且通过改变锭子内腔中各作用段前端曲线过渡段的形状,可使主副出油口41、43分别输出两种不同压力的压力油,这时既可以将两压力油混合后向外输出,也可分别向外输出。
2、关闭控制阀G1,切断供油管I与副进油口13之间的连接,打开控制阀G2和/或G 3,将其中一个出油口的压力油反馈到副进油口13,对叶片工作进行控制,可进一步提高泵的输出压力,并且通过向副进油口13分别反馈三种不同压力的压力油,可实现泵的多种输出压力控制。
另外,参照图3、图4,本发明除了作为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使用之外,也可作为气动泵使用,这时只需在主进油口11和主出油口41处各设置一润滑油池,并提高主进油口1和主出油口41及其各自与左右端盖内的环形油道的垂直位置,使油池中的油既不会封堵进气通道,又可自动从主供油孔组和主排油孔组中的垂直方向最低的一个油孔流到端盖与转子之间即可。当作为气动泵使用时,需要保证转子上的工作轴处于水平状态。

Claims (20)

1.一种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包括左端盖、右端盖、锭子、转子、叶片、工作轴,锭子被夹持固定在左右端盖之间,叶片安装在转子上的叶片槽中,转子配装在锭子内腔中,工作轴以键接形式与转子同轴固定,工作轴一端或两端伸出同侧端盖实现动力的输入或输出;其特征在于,锭子内腔沿周向均布有若干个相同的作用段,两两作用段之间由与转子外圆周面相配装的第一圆弧段相隔,每个作用段均由直径大于第一圆弧段并与其同心的第二圆弧段和对称设置在第二圆弧段两侧并与其平滑相接的曲线过渡段构成,曲线过渡段的径向尺寸从第二圆弧段到第一圆弧段逐渐减小,转子上叶片槽的数量等于作用段数量的N倍,N为≥6的整数,第一圆弧段的圆心角为:360°÷(N×作用段数),第二圆弧段的圆心角是第一圆弧段的2倍;叶片两侧壁与叶片槽壁气密相配,每个叶片槽径向底部均设置有周向宽度小于叶片厚度的油槽,转子外圆周面与每个作用段内表面之间围成一个工作腔,随着转子的转动,该工作腔在叶片作用下被沿转子转动方向分成分别与其第二圆弧段和两曲线过渡段相对应的前端进油区、中间平衡区和后端排油区;左端盖与锭子内腔相接表面上,在与每个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油区相对应的扇形区域内均设置有为转子叶片槽底部油槽供油的副供油孔,并且该副供油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所述扇形区域,左端盖外表面上设置的第一进油口与副供油孔相接,同时,左端盖或锭子上针对每个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油区均设置有相应的主供油孔,该主供油孔与设置在左端盖或锭子外表面上的第二进油口相接;右端盖与锭子内腔相接表面上,在与每个工作腔中的后端排油区相对应的扇形区域内均设置有供转子叶片槽底部油槽排油的副排油孔,该副排油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所述扇形区域,右端盖外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出油口与副排油孔相接,右端盖或锭子上针对每个工作腔中的后端排油区均设置有相应的主排油孔,该主排油孔与设置在右端盖或锭子外表面上的第二出油口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过渡段为圆弧段或抛物线段,并且曲线过渡段与所述第二圆弧段相切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端盖上为同一所述工作腔相配的副供油孔与副排油孔沿周向互为镜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供油孔为一径向位置与油槽相对应并周向延伸的长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孔的前端为一尖角状,并且其径向宽度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加大,以与叶片下方不断扩大的腔室相匹配。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供油孔由一组相互连通、周向间隔排列、径向位置与油槽相对应的油孔构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供油孔组中的各油孔沿转子叶片槽底部油槽底所在的圆柱面排列,并且各油孔直径随叶片的不断伸出逐渐加大,以与叶片下方不断扩大的腔室相匹配。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为每个工作腔中的前端进油区供油的所述主供油孔设置在左端盖与锭子工作腔相接的表面上,并且该主供油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前端进油区,与主供油孔相接的所述第二进油口设置在左端盖外表面上;供每个工作腔中的后端排油区排油的所述主排油孔设置在右端盖与锭子工作腔相接的表面上,并且该主排油孔周向覆盖其所在的后端排油区,所述与主排油孔相接的第二出油口设置在右端盖外表面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端盖上为同一所述工作腔相配的主供油孔与主排油孔沿周向互为镜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供油孔为一径向位置与所述后端排油区相对应并周向延伸的长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孔的前端为一尖角状,并且其径向宽度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加大,以与径向尺寸逐渐加大的前端进油区相匹配。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供油孔由一组相互连通、周向间隔排列、径向位置与所述后端排油区相对应的油孔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供油孔组中的各油孔沿与转子外圆周面相同的圆柱面排列,并且各油孔直径逐渐加大,以与径向尺寸逐渐加大的前端进油区相匹配。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上叶片槽的数量为所述锭子上作用段数的6倍。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内部设置有大小两个与所述转子同心的环形油道,该两环形油道分别与左端盖外表面上的所述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相接,其中,内侧环形油道与所述副供油孔相连通,外侧环形油道与所述主供油孔相连通;所述右端盖内部设置有大小两个与所述转子同心的环形油道,该两环形油道分别与右端盖外表面上的所述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相接,其中,内侧环形油道与所述副排油孔相连通,外侧环形油道与所述主排油孔相连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内部的外侧环形油道为带有缺口的半环形,其上的缺口供内侧环形油道与所述第一进油口相连的连接油道穿过;所述右端盖内部的外侧环形油道与内侧环形油道相连通,并且其上的所述第一出油口与第二出油口合二为一。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上的外侧环形油道为带有缺口的半环形,其上的缺口供内侧环形油道与所述第一进油口相连的连接油道穿过;所述右端盖上的外侧环形油道为带有缺口的半环形,其上的缺口供内侧环形油道与所述第一排油口相连的连接油道穿过。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油路叶片泵上的所述第一进油口与所述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之间、第一进油口与供油管路之间还设置有控制阀,通过控制阀可实现油路的如下控制:切断第一进油口与供油管路之间的连接,并使第一进油口与第一出油口和/或第二出油口连通;使第一进油口与供油管路连通,并使第一、第二出油口单独向外输出压力油;使第一进油口与供油管路连通,并使第一、第二出油口相互连通后共同向外输出压力油。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油路叶片泵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油路叶片泵上的所述第一进油口与所述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之间、第一进油口与供油管路之间还设置有控制阀,通过控制阀可实现油路的如下控制:切断第一进油口与供油管路之间的连接,并使第一进油口与第一出油口和/或第二出油口连通;使第一进油口与供油管路连通,并使第一、第二出油口单独向外输出压力油;使第一进油口与供油管路连通,并使第一、第二出油口相互连通后共同向外输出压力油。
20.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所述的叶片泵,该叶片泵作气动泵使用。
CN200810147023XA 2008-08-12 2008-08-12 双油路叶片泵/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87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47023XA CN101338747B (zh) 2008-08-12 2008-08-12 双油路叶片泵/马达
PCT/CN2009/070172 WO2010017700A1 (zh) 2008-08-12 2009-01-16 叶片泵/马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47023XA CN101338747B (zh) 2008-08-12 2008-08-12 双油路叶片泵/马达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8747A CN101338747A (zh) 2009-01-07
CN101338747B true CN101338747B (zh) 2010-06-02

Family

ID=40212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4702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8747B (zh) 2008-08-12 2008-08-12 双油路叶片泵/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38747B (zh)
WO (1) WO20100177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8747B (zh) * 2008-08-12 2010-06-02 胡东文 双油路叶片泵/马达
CN102748278B (zh) * 2009-06-15 2015-03-25 张树春 一种叶片泵/马达
CN101581301B (zh) * 2009-06-15 2014-02-05 胡东文 一种叶片泵/马达
WO2012045164A1 (en) * 2010-10-05 2012-04-12 Magna Powertrain Inc. Dual outlet pump
CN103122818A (zh) * 2013-01-29 2013-05-29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定子和马达
CN103321905A (zh) * 2013-07-10 2013-09-25 上海霍雷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直流电动加油泵的叶片
CN107131123A (zh) * 2017-07-21 2017-09-05 世特科汽车工程产品(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排量叶片泵
RU200870U1 (ru) * 2020-07-02 2020-11-16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науки Институт машиноведения им. А.А. Благонраво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ИМАШ РАН) 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й мотор
CN112664448A (zh) * 2021-01-10 2021-04-16 胡东文 一种轴轨式叶片泵/马达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51051Y (zh) * 1995-10-03 1997-04-02 王永清 平稳四缸径向柱塞油泵
CN2525279Y (zh) * 2001-09-27 2002-12-11 黄皆军 新型汽车方向叶片泵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3723A (en) * 1975-04-30 1980-01-15 Sundstrand Corporation Rotary vane pump having multi-independent outputs due to stator surfaces of different contour
CN1010337B (zh) * 1985-05-16 1990-11-07 杨德贵 内切大圆弧卸荷叶片泵或马达
CN1018468B (zh) * 1990-12-13 1992-09-30 余侃 双叶片三作用式流体机械
EP0679808B1 (de) * 1994-04-26 1999-10-13 LuK Fahrzeug-Hydraulik GmbH & Co. KG Flügelzellenpumpe
CN2561964Y (zh) * 2001-07-07 2003-07-23 周庆耕 双凸轮转子叶片泵
CN101338747B (zh) * 2008-08-12 2010-06-02 胡东文 双油路叶片泵/马达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51051Y (zh) * 1995-10-03 1997-04-02 王永清 平稳四缸径向柱塞油泵
CN2525279Y (zh) * 2001-09-27 2002-12-11 黄皆军 新型汽车方向叶片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8747A (zh) 2009-01-07
WO2010017700A1 (zh) 2010-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8747B (zh) 双油路叶片泵/马达
CN100379991C (zh) 变量泵
CN201363271Y (zh) 叶片泵/马达
CN102384085A (zh) 具有容量调节系统的压缩机
US4551080A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sliding vane pump/hydraulic motor
CN103547806B (zh) 摆线泵、摆线马达和摆线传动系统
DK161986B (da) Hydraulisk rotationsmaskine med to hastigheder
US4909714A (en) Pressure balanced external gear pump or motor of floating shaft type
US6491586B1 (en) Flow passage structure for shaft-press-fitted flange members
CN206175209U (zh) 涡旋压缩机
US10202977B2 (en) Vane pump device having different discharging pressures
CN103582760A (zh) 具有设置在轴内的容量控制阀的内齿轮泵液压设备
US20070248480A1 (en) Multiple Section External Gear Pump With the Internal Manifold
CN203879737U (zh) 一种滑片泵
US20160265527A1 (en) Oil pump
EP2894294B1 (en) Control ring for a hydrostatical device
CN217055578U (zh) 齿轮泵
US10731646B2 (en) Vane pump device having two different discharge amounts
WO2015072302A1 (ja) オイルポンプ装置およびリリーフ弁
JP6707339B2 (ja) 油圧装置、油圧式無段変速機
CN109404276B (zh) 一种双作用叶片泵
US10662944B2 (en) Vane pump device having multiple discharge pressures
CN107477344B (zh) 一种可变排量转子机油泵及具有其的润滑系统、发动机
CN219012760U (zh) 一种整体式耐背压摆线液压马达结构
CN215444392U (zh) 液压叶片泵泵芯、液压叶片泵、液压泵站和液压传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2

Termination date: 201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