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45372Y - 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45372Y
CN201345372Y CNU2008201387505U CN200820138750U CN201345372Y CN 201345372 Y CN201345372 Y CN 201345372Y CN U2008201387505 U CNU2008201387505 U CN U2008201387505U CN 200820138750 U CN200820138750 U CN 200820138750U CN 201345372 Y CN201345372 Y CN 20134537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r ring
lug
battery
electrod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387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建华
蒋路霞
沈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1387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45372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4537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4537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隔圈及使用该隔圈的电池,电池隔圈包括隔圈板和至少一个贯通隔圈板用于穿过极耳的通孔,其中,通孔长度方向包括中央部和端部,中央部含有一狭缝,端部为防止极耳边缘受挤压的大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隔圈的通孔具有两侧较宽的大孔,可保证极耳两侧不被破坏,特别相对于现有两侧引出的卷绕极耳,可保证极耳两侧圆弧不被破坏,有效改善极耳打皱等造成电池短路等安全隐患,且通孔具有中间较窄的狭缝,有利于极耳在孔内定位,防止极耳移动倾斜,造成负极耳与正极片接触,电池短路,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作为高比能量化学电源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照相机、便携式仪器仪表等领域,也是各国大力研究的电动汽车、空间电源的首选配套电源,成为可替代能源的首选,因此人们对二次电池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装配方形锂离子电池的过程:将电极芯的正(负)极极耳穿过通孔,将隔圈板与电极芯的顶部固定后,再将电极芯套装在电池壳中,最后盖板与电池壳密封连接。这样,隔圈板将盖板和电极芯隔开,防止了盖板与电极芯的直接接触,造成电池安全隐患。
现有隔圈上的通孔形状,都是一个长方形的孔,极耳两侧特别是卷绕极耳两侧圆弧易被破坏,易造成极耳打皱,出现电池的短路等安全隐患。同时通孔顶部与底部等宽,造成装配时,极耳穿入槽内困难,降低了生产效率;或造成极耳不易固定,电池的移动、振荡,极耳极易在槽内晃动,造成极耳倾斜,至使负极耳与极芯顶部的正极片相接触,造成电池短路,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隔圈易出现震动短路,且易破坏极耳两侧的缺点,提供一种防震动短路,且极耳两侧不被破坏的隔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性能高的防震动短路的电池。
一种电池隔圈,包括隔圈板和至少一个贯通隔圈板用于穿过极耳的通孔,其中,通孔长度方向包括中央部和端部,中央部含有一狭缝,端部为防止极耳边缘受挤压的大孔。
一种电池,包括隔圈、盖板、电池壳体和电极芯,其中,电极芯和隔圈位于电池壳体内,盖板与电池壳体密封连接;电极芯引出的正负极耳至少一个穿过隔圈的通孔与盖板连接,隔圈为上述电池隔圈。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隔圈的通孔具有两端较宽的大孔,可保证极耳两侧边缘不被破坏,特别相对于现有先进的在电极芯两端引出卷绕极耳的电池,可保证卷绕极耳两侧边缘圆弧不被破坏,有效改善极耳打皱等造成电池短路等安全隐患,且通孔具有中间较窄的狭缝,有利于极耳在孔内定位,防止极耳移动倾斜,造成负极耳与正极片接触,电池短路,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隔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隔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隔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隔圈与挡板连接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隔圈与挡板连接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隔圈与挡板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挡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隔圈易出现震动短路,且易破坏极耳两侧的缺点,提供一种防震动短路,且极耳两侧不被破坏的隔圈。
一种电池隔圈,包括隔圈板和至少一个贯通隔圈板用于穿过极耳的通孔,其中,通孔长度方向包括中央部和端部,中央部含有一狭缝,端部为防止极耳边缘受挤压的大孔。其中,大孔的形状依据极耳两侧边缘的形状而定,特别针对于现有技术先进的动力电池的大电流引出卷绕极耳或卷绕引出端子,本实用新型优选大孔为端部含有圆弧的孔,保证卷绕极耳或引出端子的圆弧面不受挤压,防止极耳或引出端子折损或掉料。隔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含有一个此种通孔,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常规通孔组合,多个通孔间相互平行;也可以只含有此种多个通孔,多个通孔间相互平行。隔圈的外形、形状、大小与电池壳体内型腔相匹配,电池不同,稍有差异,目的是起到绝缘作用,一般采用PP、PFA、PPS、PET等绝缘材料注塑而成,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隔圈需耐电解液。
同时本实用新型为了进一步防止正负极耳的接触,防止电池短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优选电极芯两端分别引出正负极耳,本实用新型的隔圈可以优选为此种电极芯设计。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隔圈也可以为普通一端引出正负极耳的电极芯设置,即隔圈上还含有隔绝正负极耳的凸台,此凸台位于穿过正负极耳的通孔的中间,防止正负极耳接触,防止电池短路。
其中,极耳固定孔与圆弧孔的连接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平滑连接,如倒角或弧面,进一步实现极耳两侧圆弧不被破坏,有效改善极耳打皱等造成电池短路等安全隐患。
其中,本实用新型优选狭缝的宽度比需固定的极耳厚度大0.1%-100%,进一步优选大5%-50%;长度比需固定的极耳宽度小0.1%-100%,进一步优选5%-50%,实现对极耳的固定,防止极耳的位移,造成短路等。对于一般的极耳,极耳厚度为大0.02mm-0.2mm;极耳宽度为3mm-10mm,即本实用新型优选极耳固定孔的宽度为10mm-100mm,进一步优选30mm-80mm;长度为极耳宽度的5mm-60mm,进一步优选8mm-20mm,对于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卷绕极耳,卷绕极耳厚度为0.3mm-3mm;极耳宽度为10mm-100mm,即本实用新型优选极耳固定孔的宽度为50mm-120mm,进一步优选80mm-120mm;长度为5mm-60mm,进一步优选8mm-20mm,不仅能更好的固定极耳,而且使卷绕极耳的圆弧边缘正好处于宽松的大孔区域,防止对圆弧边缘的挤压,造成对极耳的破坏。
其中,大孔的形状是依据极耳端部形状而设计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简单制作性能优良的电极芯,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以一边为基准对齐放置,在宽度方向上错开放置,露出所述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上不含电极材料的极耳区。并且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中间含有隔膜,负极极片上含有电极材料部分完全覆盖正极极片上含有电极材料部分的情况下进行卷绕得到电极芯;即根据优选的卷绕极耳结构,优选大孔为末端含有圆弧的圆弧孔,在套壳的过程中,圆弧孔能给电极芯极耳特别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卷绕极耳圆角让出足够的空间,很好的保护电极芯极耳圆角边缘,电极芯极耳圆角不受挤压,不会产生折皱、掉料等现象。设置在极耳固定空两端,使极耳两侧圆弧处于宽松的环境,防止挤压发生调料、折损等情况,减少损伤,有效改善极耳打皱等造成电池短路等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优选圆弧孔的宽度为大于极耳厚度0.5%,小于电极芯厚度,进一步优选为大于极耳厚度20%,小于电极芯厚度80%;同时为了易于实现,可优选圆弧孔的长度为大于极耳宽度20%,小于壳腔内宽。
本实用新型优选通孔的底部能固定电极芯,使电极芯与隔圈固定连接,很好的保证了穿过隔圈的极耳与电极芯的一体化,降低了电池移动时电极芯对极耳的作用力,进一步实现了极耳的固定,同时保证电极芯与极耳的相互连接,防止极耳脱落等电极芯的损坏;同时电极芯的隔膜边缘等保护在隔圈里,套壳时隔膜沿套壳方向折皱的风险降低,防止电池性能降低,提高了电池的生产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不用再采用胶纸等固定电极芯两端,节约了胶纸,节约了成本,同时简化了工艺。
电极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设置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正极片延伸出隔膜的未覆料区为正极耳;负极片在另一端延伸出隔膜的未覆料区为负极耳;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卷绕成电极芯,极耳、极耳与隔膜、电极芯边缘连接处及电极芯呈厚度渐变。因此,本实用新型优选隔圈的通孔在高度方向的形状可形象类似于喇叭口等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小头为通孔顶部,较窄,易于固定极耳,防止电池移动、振荡等极耳在孔内晃动造成极耳的倾斜,避免负极耳与电极芯顶部的正极片相接触造成电池短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大头为通孔底部用于固定厚度较大的电极芯,同时本实用新型优选通孔底部的内表面呈弧度渐变,形状可以形象类似于具有导向作用的楔形斜面,同时优选与极耳、极耳与隔膜、电极芯边缘连接处及电极芯呈厚度渐变的区域相配合,简单实现对极耳和电极芯的固定,且通孔的底部与通孔顶部的平滑连接,方便极耳的导向穿入,防止损伤极耳,造成极耳褶皱,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成品率。
为了防止集流体的褶皱或断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情况,本实用新型电极芯的负载于集流体上的电极材料含有第一厚度区域和第二厚度区域,其中,第一厚度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大于第二厚度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并且第一厚度区域和第二厚度区域之间还含有一过渡区域,过渡区域内电极材料厚度从第一厚度区域到第二厚度区域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其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厚度区域、过渡区域、第二厚度区域和极耳区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划分:以平行于该集流体一边的方向为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为宽度方向,所述集流体上任意一宽度方向上的线为宽度线,任意一宽度线上含有电极材料的区域从中点到一边依次分为:第一厚度区域、过渡区域、第二厚度区域和极耳区。本实用新型优选,从第一厚度区域到第二厚度区域的方向上,即在宽度线上,过渡区域的宽度为1-10mm,第二厚度区域宽度为1-10mm。优选为过渡区域的宽度为3-8mm,第二厚度区域宽度为3-8mm。其中,过渡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不大于第一厚度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第二厚度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不大于过渡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其中,过渡区域与第一厚度区域和第二厚度区域平滑连接;本实用新型优选第一厚度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为20-350um,过渡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为15-300um,第二厚度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为10-250um。优选情况下,过渡区域中电极材料的最大厚度与第一厚度区域的厚度相同,过渡区域的最小厚度与第二厚度区域的厚度相同。进一步优选情况下,所述第一厚度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与第二厚度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比为2-10:1。为更好的防止集流体的褶皱或断裂,充分发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极极片的优点,过渡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的递减梯度为5-300um/mm,优选为10-150um/mm。其中,递减梯度的计算方法为:
递减梯度=(过渡区域最大厚度-最小厚度)÷过渡区域宽度。
第一厚度区域和第二厚度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均一,过渡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递减梯度相同。
在宽度方向上,第二厚度区域与过渡区域相对的一侧为不含电极材料的极耳区,极耳区宽度为10-100mm,优选为20-70mm。
我们可以根据极耳、极耳与隔膜、电极芯边缘连接处及电极芯的厚度不一致并结合本实用新型此处优选的厚度变化形状来成型,卡住电极芯。本实用新型能确保极耳前段顺利通过,极耳与电极芯结合部位不能通过,使得电极芯在长度方向位置相对固定。本实用新型根据一般电极芯的规格,优选通孔底部的最宽处宽度比极耳厚5%,与电极芯均厚处等厚,正好卡住电极芯。
同时为了方便折极耳,可以在隔圈板上在通孔一侧设置凸台,同时又利于占用空间,减少注液量,本实用新型优选凸台一底边与通孔一长度方向顶边重合,为了方便引出极耳引出端子,本实用新型优选只含有一个凸台,且只与通孔长度方向一条顶边重合,通孔长度方向另一条顶边相对来说低于此顶边,预留空置区域,方便极耳上的电极引出端子的引出。
当隔圈包括至少两个平行通孔时,本实用新型优选通孔间隔壁中间含有凹槽,使隔圈壁厚一致,大大改善了隔圈注塑时因壁厚不均导致的缩水变形现象。
凹槽两端连接横梁,横梁可以为任意形状,起到支撑隔圈的作用,加强隔圈的强度,本实用新型优选横梁的形状为扇形凸台,占用一定的体积空间,减少注电解液的量。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了一种安全性能高的电池,包括隔圈、盖板、电池壳体和电极芯,电极芯和隔圈位于电池壳体内,盖板与电池壳体密封连接,电极芯引出正负极耳,正负极耳至少一个穿过隔圈的通孔与盖板连接,其中,隔圈为上述电池隔圈。
其中,本实用新型优选电池还包括挡板,挡板位于电极芯侧面,挡板与隔圈侧面固定连接。
根据电池或电池组的相关卷绕情况,可以在电极芯的一端也可以在电极芯的两端分别引出极耳,因此可以在电池的一端设置绝缘隔圈,也可以在电池的两端分别设置隔圈绝缘,穿出极耳、电极引出端子等电流引出单元。
本实用新型为了进一步防止正负极耳的接触,防止电池短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优选电极芯两端分别引出正负极耳,因此进一步优选,电池包括两个上述电池隔圈和两挡板,两隔圈分别位于电极芯两端,引出正负极耳,两挡板分别位于电极芯两小侧面,即当电极芯为卷绕得到时电极芯两小侧面为圆弧面,隔圈与挡板固定连接。
为了实现对电极芯的固定,特别防止对电池或电池组大的颠簸、振荡,本实用新型的隔圈与挡板固定连接应结合牢固,本实用新型优选固定连接为卡扣连接,即可通过隔圈组侧面含有凸起,此凸起可以为任意形状,例如三角形、方形、圆形、及多边形,可以为实体或环形,同时与隔圈连接的挡板对应含有卡扣连接的凹槽。此卡扣结构起到初定位的作用,通过在卡扣处采取焊接或粘接等方式进行加固,保证了电极芯保护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焊接技术为本领域人员公知的各种焊接技术,例如超声波焊、热熔焊、激光焊等;粘接技术为本领域人员公知的各种粘接技术,例如热熔胶粘接、环氧胶粘接等。
其中,挡板的宽度可以根据电极芯的型号和个数进行调整,例如,当用于固定保护单个电芯时,防止电极芯圆弧面的损伤,挡板的宽度根据电极芯的规格大小进行调配,根据常规电极芯的厚度5mm-50mm,一般优选为与电极芯厚度相当,进一步优选为比电极芯厚度大5%-20%。当用于固定多个电芯时,固定多个电极芯在同一条直线上,防止多个电芯间的相对位移,影响电池组性能,本实用新型的挡板宽度优选比多个平行设置的电芯的厚度之和大5%-20%。
挡板的长度为可以根据电芯长度进行调整,可为电芯长度的50%-150%,优选为电芯长度的80%-100%。
本实用新型优选挡板的形状为长方形,同时优选挡板边缘含有保护电极芯圆弧面的加强圆角,即加强了侧板强度,又利用了电极芯圆角与壳之间的死角,同时圆角与电极芯圆角相匹配,保护电极芯圆角,即当电池只含有一个电极芯时优选挡板面为圆弧面,当电池含有多个电极芯时,防止此挡板占用电池空间,优选挡板边缘含有加强圆角即可,将电极芯圆角保护在内。使侧板的保护作用增加,增强了电极芯骨架的支撑强度,同时圆角对电极芯的圆弧侧面也有很好的保护。本实用新型优选挡板的材料为PP、PFA、PPS、PET等,便宜易得,易于与隔圈的固定连接;同时挡板也可以通过一般的注塑即可得到,简短易实现。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此种材料需耐电解液;机械强度较强,才能最佳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固定保护电极芯的作用。充分利用了电极芯圆角处的空间,在现有的空间下,大大增加了侧面挡板的强度,同时圆角与电极芯圆角相匹配,保护电极芯圆角。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一般的电池或电池组,大大提高了电池或电池组的安全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结合附图1和附图2每个隔圈11包括隔圈板12和贯通隔圈板12用于穿过极耳的通孔13,通孔13长度方向包括中央部一狭缝131,和与此狭缝131平滑连接的两端部的宽度大于狭缝131的圆弧孔132;平行通孔间隔壁中间含有凹槽51,凹槽51两端连接扇形凸台52。
如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隔圈11的剖面图,通孔13的底部内表面1311与极耳32、极耳与电极芯边缘连接处31及电极芯3的厚度渐变相配合;隔圈板12上在通孔13一侧还设有用于折既耳的凸台15;平行通孔间隔壁中间含有凹槽51,凹槽51两端连接扇形凸台52。
如附图4和附图5为隔圈与挡板连接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电极芯两端的两个隔圈11与位于电极芯两个小侧面侧的挡板2通过隔圈11的侧面凸起14和挡板2上的凹槽21固定连接;平行通孔间隔壁中间含有凹槽51,凹槽51两端连接扇形凸台52。
如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隔圈与挡板的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隔圈11的侧面含有一凸起14与挡板2上的凹槽21固定连接。
如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挡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侧面挡板2的边缘处增加与电极芯3相匹配的加强圆角2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隔圈通孔呈两头大中间窄的骨头形,在套隔圈时能够很好的保护卷绕后的极芯上极耳两侧的圆角不受破坏,有效改善由于极耳打皱导致的短路等隐患。
(2)隔圈通孔底部能固定电极芯,防止电极芯窜动,降低了振动、滑动对电极芯的影响和电极芯与极耳的相互作用;同时隔膜边缘保护在隔圈里,降低了套壳时隔膜沿套壳方向褶皱的风险;通孔底部的内表面呈弧度渐变,且通孔底部与通孔顶部平滑连接,装配时,极耳顺着弧度渐变面穿入通孔,方便易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成品率。
(3)隔圈板上设置凸台,占用空间,减少注液量,只含有一个凸台,且只与通孔长度方向一条顶边重合,通孔长度方向另一条顶边相对来说低于此顶边,预留空置区域,方便极耳上的电极引出端子的引出。
(4)平行通孔间隔壁中间含有凹槽,含有凹槽,使隔圈壁厚一致,大大改善了隔圈注塑时因壁厚不均导致的缩水变形现象。
(5)凹槽两端连接扇形凸台横梁,起到支撑隔圈的作用,加强隔圈的强度,凸台形状为圆弧形,占用一定的体积空间,减少注电解液的量。
(6)电池还含有挡板,与隔圈组合为一体,有效固定电极芯,避免电池在制造与使用过程电极芯在电池高度方向上的窜动,很好的保护了极芯。且在套电池壳时,以隔圈为支撑骨架,改善了电极芯的受力方式,减小了套壳时外力对极芯的影响。
(7)隔圈与挡板采用卡扣定位,同时又焊接或粘接成为整体,绝缘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强。
(8)挡板的加强圆角使侧板的强度大大增加,增强了电极芯骨架的支撑强度,同时圆角又对电极芯侧面做了保护。
本实用新型能对电极芯进行很好的保护,防止电极芯在移动过程中受到损伤,改善电极芯在组装时的受力情况,避免产生隔膜打皱和极耳破损、极片掉料等现象,提高了电池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

Claims (21)

1、一种电池隔圈,包括隔圈板和至少一个贯通隔圈板用于穿过极耳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长度方向包括中央部和端部,所述中央部含有一狭缝,所述端部为防止极耳边缘受挤压的大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包括至少两个贯通隔圈板用于穿过极耳的通孔,所述通孔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部与端部的连接为平滑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的宽度比需固定的极耳厚度大0.1%至100%;长度比需固定的极耳宽度小0.1%至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孔为末端含有圆弧的圆弧孔,圆弧孔的宽度比极耳边缘宽0.1%至1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高度方向包括接近于电池电极芯的底部和远离电池电极芯的顶部,所述通孔底部能固定电极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底部的内表面呈弧度渐变,所述通孔底部与通孔顶部平滑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板上在通孔一侧还设有用于折极耳的凸台。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通孔间隔壁中间含有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两端连接横梁。
11、一种电池,包括隔圈、盖板、电池壳体和电极芯,所述电极芯和隔圈位于电池壳体内,所述盖板与电池壳体密封连接,所述电极芯引出正负极耳,所述正负极耳至少一个穿过隔圈的通孔与盖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为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隔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设置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正极片延伸出隔膜的未覆料区为正极耳;所述负极片在另一端延伸出隔膜的未覆料区为负极耳;所述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卷绕成电极芯,极耳、极耳与隔膜、电极芯边缘连接处及电极芯呈厚度渐变。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负载于集流体上的电极材料;所述电极材料含有第一厚度区域和第二厚度区域,所述第一厚度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大于第二厚度区域中电极材料的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区域和第二厚度区域之间还含有一过渡区域,过渡区域内电极材料厚度从第一厚度区域到第二厚度区域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底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厚度渐变相配合,固定电极芯。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芯两端分别引出正负极耳,所述正负极耳为卷绕极耳,宽度方向两端含有圆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的厚度为0.1mm-10mm;极耳宽度为2mm-300mm。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位于电极芯侧面,所述挡板与隔圈固定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芯包括上下两端面、两小侧面和两扁平大侧面;所述电池包括两个隔圈和两个挡板,所述隔圈分别位于电极芯两端面侧,所述挡板分别位于电极芯小侧面边;所述隔圈和挡板固定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为卡扣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侧面含有凸起,所述与隔圈连接的挡板对应于凸起含有卡扣连接的凹槽。
21、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边缘含有保护电极芯圆弧面的加强圆角。
CNU2008201387505U 2008-08-26 2008-11-14 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45372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387505U CN201345372Y (zh) 2008-08-26 2008-11-14 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42086.6 2008-08-26
CN200810142080.9 2008-08-26
CN200810142080 2008-08-26
CNU2008201387505U CN201345372Y (zh) 2008-08-26 2008-11-14 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45372Y true CN201345372Y (zh) 2009-11-11

Family

ID=41276957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38726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45371Y (zh) 2008-08-26 2008-11-14 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CN2008101818178A Active CN101662045B (zh) 2008-08-26 2008-11-14 一种电极芯组件及含有该电极芯组件的电池
CNU200820138748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45382Y (zh) 2008-08-26 2008-11-14 一种电极芯组件及含有该电极芯组件的电池
CNU200820138750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45372Y (zh) 2008-08-26 2008-11-14 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38726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45371Y (zh) 2008-08-26 2008-11-14 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CN2008101818178A Active CN101662045B (zh) 2008-08-26 2008-11-14 一种电极芯组件及含有该电极芯组件的电池
CNU200820138748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45382Y (zh) 2008-08-26 2008-11-14 一种电极芯组件及含有该电极芯组件的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201345371Y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77767A1 (en) * 2010-05-31 2013-04-10 BYD Company Limited Battery space, battery protecting device and power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9244296A (zh) * 2018-09-26 2019-01-18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托盘
CN113794036A (zh) * 2021-09-29 2021-12-14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极耳支架及单体电池
CN113948821A (zh) * 2020-07-17 2022-01-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隔圈、电池及电池包
CN114430086A (zh) * 2022-01-25 2022-05-03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组件及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45371Y (zh) * 2008-08-26 2009-11-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CN201430167Y (zh) * 2009-05-13 2010-03-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隔圈、电芯保护结构以及动力电池
CN203179967U (zh) * 2013-04-09 2013-09-04 东莞乔登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锂电池结构
CN103531837A (zh) * 2013-09-18 2014-01-22 福建卫东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侧集流电池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36900B (zh) * 2014-07-31 2018-06-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隔圈、电芯保护组件及动力电池
JP6343713B2 (ja) 2014-07-31 2018-06-13 ビーワイディ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Byd Company Limited バッテリースペーサ、電気芯部保護アセンブリ、及び電力バッテリー
KR20190134458A (ko) 2018-05-25 2019-12-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하우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CN113764789B (zh) * 2020-05-18 2023-04-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CN113764786B (zh) * 2020-05-18 2022-10-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CN114597605B (zh) * 2020-12-04 2023-11-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CN112563628B (zh) * 2020-12-09 2023-02-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46528B1 (ko) * 2004-11-29 2006-11-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조 방법
CN201022084Y (zh) * 2006-10-24 2008-02-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盖板及具有该盖板的二次电池
CN201345371Y (zh) * 2008-08-26 2009-11-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77767A1 (en) * 2010-05-31 2013-04-10 BYD Company Limited Battery space, battery protecting device and power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EP2577767A4 (en) * 2010-05-31 2014-12-03 Byd Co Ltd BATTERY COMPARTMENT, BATTERY PROTECTION DEVICE AND POWER BATTERY THEREWITH
US8962181B2 (en) 2010-05-31 2015-02-24 Shenzhen Byd Auto R&D Company Limited Battery space, battery protecting device and power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9244296A (zh) * 2018-09-26 2019-01-18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托盘
CN113948821A (zh) * 2020-07-17 2022-01-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隔圈、电池及电池包
CN113948821B (zh) * 2020-07-17 2023-06-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隔圈、电池及电池包
CN113794036A (zh) * 2021-09-29 2021-12-14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极耳支架及单体电池
CN113794036B (zh) * 2021-09-29 2024-02-13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支架及单体电池
CN114430086A (zh) * 2022-01-25 2022-05-03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组件及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2045A (zh) 2010-03-03
CN101662045B (zh) 2013-07-24
CN201345371Y (zh) 2009-11-11
CN201345382Y (zh) 2009-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45372Y (zh) 一种电池隔圈及含有该电池隔圈的电池
CN207353371U (zh) 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软连接结构
CN207611809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08550896A (zh) 一种全极耳卷绕圆柱锂离子电池装配方法
CN103996875B (zh)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芯包生产系统以及生产方法
CN105655531A (zh) 电芯及电化学装置
JP5730442B2 (ja) 絶縁部材が装着された二次電池
CN114824675A (zh) 一种电芯转接片及其焊接方法
CN102945929B (zh) 多极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10851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4024082A (zh) 电池、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KR100871345B1 (ko) 안전성 및 용량을 향상시킨 이차전지
CN208336372U (zh) 电极极片、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
TWI472084B (zh) 具有優異產率及安全性之二次電池
CN101958430A (zh) 连续叠片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芯及锂离子电池
CN113812016A (zh) 极片、应用该极片的电极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KR20130054916A (ko) 집전체, 축전 소자 및 집전체의 제조 방법
CN201498558U (zh) 具有直贴式极耳的软包装动力锂离子电池
CN209344143U (zh) 动力电池盖板
WO2019148963A1 (zh) 电池芯、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CN116111036A (zh) 电芯以及用电设备
CN105336900A (zh) 一种电池隔圈、电芯保护组件及动力电池
CN108281584B (zh) 一种车载电池
CN219017778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8586283U (zh)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