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35230Y - 支撑架 - Google Patents

支撑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35230Y
CN201335230Y CNU2008201815118U CN200820181511U CN201335230Y CN 201335230 Y CN201335230 Y CN 201335230Y CN U2008201815118 U CNU2008201815118 U CN U2008201815118U CN 200820181511 U CN200820181511 U CN 200820181511U CN 201335230 Y CN201335230 Y CN 20133523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f spring
pivot
main body
supporting frame
fixed bloc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8151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家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filed Critical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Priority to CNU20082018151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3523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3523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3523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rrors, Picture Frames, Photograph Stands, And Related Fasten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架,包括一主体、两个固定件、及一板簧,所述两个固定件可同步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的相对两侧,所述板簧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板簧的第一端部固持于所述主体,所述板簧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两个固定件;这样,所述支撑架装设于一屏幕本体后侧时,可利用板簧的扭转变形而使支撑架相对屏幕本体旋转,达到调整屏幕本体的倾斜角度的功能。

Description

支撑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架,特别涉及一种用以装设在显示器的屏幕本体后侧,而可相对屏幕本体调整角度的支撑架。
背景技术
现有显示器具有屏幕本体与支撑架两部分,屏幕本体与支撑架之间设有枢纽器,以便于连接屏幕本体与支撑架。显示器的支撑架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为装设于屏幕本体底部的支撑架,该种支撑架使用时,其屏幕本体不与桌面接触,而通过支撑架将显示器直立于桌面上。另一种为简易支撑架,其装设于屏幕本体后侧,该种支撑架使用时,其屏幕本体底部直接与桌面接触,且使得支撑架支撑于屏幕本体的背面。
上述的简易支撑架是借助枢纽器的设计,以调整支撑架与屏幕本体之间的夹角,从而改变屏幕本体的倾斜角度。然而其枢纽器是利用垫圈、华司等组件的紧密结合来提供扭力,其组件数量较繁多而且复杂,造成支撑架的体积较大,同时其制造成本较高,组装过程较复杂且耗费工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架,其利用板簧取代传统的枢纽器结构,而达成可相对屏幕本体调整角度的功能。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架,包括:一主体;两个固定件,所述两个固定件可同步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的相对两侧;以及一板簧,所述板簧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板簧的第一端部固持于所述主体,所述板簧的第二端部固定连结于所述两个固定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具有结构简单、构件少的特点,可降低制造成本,简化组装过程,并节省组装工时,同时利用板簧的变形而取代传统的扭力产生方式,可使得支撑架的体积变小,形成一种薄形化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架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架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3的5-5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3的6-6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3的7-7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架与屏幕本体结合的侧视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主体
11   容置槽
12   开口
13   枢孔
131  弧形侧壁
132  端壁
14   挡板
20   第一固定件
21   枢轴
211  弧形配合面
212  抵接面
22   结合部
221  结合孔
23   安装部
231  安装板
232  通孔
30   第二固定件
31   枢轴
311  弧形配合面
312  抵接面
32   结合部
321  结合孔
33   安装部
331  安装板
332  通孔
40   板簧
41   第一端部
42   第二端部
421  穿孔
43   弯折部
50   锁固件
100  屏幕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架包括:一主体10、一第一固定件20、一第二固定件30、一板簧40、及一锁固件50。
主体10呈长板状,主体10靠近顶端位置的内部设有一容置槽11,用以容置板簧40。主体10的前端面设有一开12,开12与容置槽11相连通。容置槽11的两个内壁在靠近开12底部位置彼此相对地凸设有两个挡板14。
主体10两侧分别设有一枢孔13,该两个枢孔13与容置槽11连通且分别贯穿至主体10两侧端面,枢孔13包含由主体10形成的两个弧形侧壁131及两个端壁132,该两个弧形侧壁131相对地设置,该两个端壁132分别与该两个弧形侧壁131相连接。
第一固定件20具有一枢轴21、一结合部22、及一安装部23。其中枢轴21的外形与主体10的枢孔13相对应,枢轴21包含位在枢轴21相对两侧的两个弧形配合面211、及分别与该两个弧形配合面211相连接的两个抵接面212,该两个弧形配合面211、两个抵接面212分别与主体10的枢孔13的两个弧形侧壁131、两个端壁132相对应。
结合部22由枢轴21一端靠近后侧处往主体10内部方向延伸而成,结合部22设有一贯穿至其前、后端面的结合孔221。安装部23为L形片体且由枢轴21另一端往远离主体10方向延伸而成,弯折形成,具有一安装板231。安装板231设有一通孔232。
第二固定件30同样具有一枢轴31、一结合部32、及一安装部33。其中枢轴31包含相对设置的两个弧形配合面311及连接于该两个弧形配合面311两端的两个抵接面312,该两个弧形配合面311、两个抵接面312分别与主体10的枢孔13的两个弧形侧壁131、两个端壁132相对应。
结合部32由枢轴31一端靠近前侧处往主体10内部方向延伸而成,结合部32设有一贯穿至其前、后端面的结合孔321。安装部33为L形片体且由枢轴31另一端往远离主体10方向延伸而成,弯折形成,具有一安装板331。安装板331设有一通孔332。
板簧40为金属制的长形板体,板簧40具有一第一端部41及一第二端部42,第一端部41与第二端部42分别位在板簧40的底部与顶部,第二端部42具有一穿孔421,穿孔421与第一固定件20的结合孔221及第二固定件30的结合孔321相对应。
请参阅图4至图7并搭配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组装时,主体10的两个枢孔13对应收容第一固定件20的枢轴21与第二固定件30的枢轴31并提供两者一定的移动空间,使得该两个枢轴21、31可在该两个枢孔13内移动,且该两个枢轴21、31的弧形配合面211、311对应贴靠该两个枢孔13的弧形侧壁131,从而使得第一固定件20与第二固定件30可转动地设置于主体10的相对两侧。
此外,其中一枢孔13的两个端壁132可对应挡止枢轴21的两个抵接面212,以限制枢轴21的转动角度(如图5所示)。而另一枢孔13的两个端壁132可对应挡止枢轴31的两个抵接面312,以限制枢轴31的转动角度(如图7所示)。
而板簧40容置于主体10的容置槽11内,且该两个挡板14挡止于板簧40的第一端部41前侧(如图6所示),使得板簧40的第一端部41固持于主体10内。
第二固定件30的结合部32与第一固定件20的结合部22相互迭置(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且板簧40的第二端部42夹设于第一固定件20的结合部22与第二固定件30的结合部32之间,并利用锁固件50依序穿过第二固定件30的结合孔321、板簧40的穿孔421、及第一固定件20的结合孔221而将第一固定件20的结合部22、第二固定件30的结合部32、及板簧40的第二端部42锁固在一起(如图6所示),使得第一固定件20与第二固定件30可同步地相对主体10转动;通过上述的组成以形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使用时,请参阅图8及图3所示,该支撑架利用该两个安装板231、331的两个通孔232、332配合两个螺丝(图未示)而装设于屏幕本体100后侧。欲调整屏幕本体100的倾斜角度时,只要扳动该支撑架的主体10相对屏幕本体100旋转,即可带动板簧40产生扭转变形,从而达到调整屏幕本体的倾斜角度的功能。
另外,请再参阅图1及图6所示,板簧40可进一步于其中段处设置至少一弯折部43,以使板簧40在受到第一固定件20与第二固定件30的带动时,较易于在弯折部43产生扭转变形,以控制板簧40产生变形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弯折部43的数量为两个,但未有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以板簧40的扭转变形而产生支撑屏幕本体100重量的力量,以取代传统的扭力产生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简单且构件较少,因此制造成本可降低,组装过程可简化,组装工时较短,同时由于板簧40较不占空间,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可减少其厚度,具有薄形化的外观。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体;
两个固定件,所述两个固定件可同步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的相对两侧;以及
一板簧,所述板簧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板簧的第一端部固持于所述主体,所述板簧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两个固定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两侧分别设有一枢孔,所述两个固定件分别具有一枢轴,所述两个枢轴可移动的对应收容于所述两个枢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枢孔包含相对设置的两个弧形侧壁、及分别与所述两个弧形侧壁相连接的两个端壁,每一枢轴包含对应贴靠于所述两个弧形侧壁的两个弧形配合面、及对应于所述两个端壁且分别与所述两个弧形配合面相连接的两个抵接面,所述各枢孔的两个端壁对应挡止所述枢轴的两个抵接面,以限制各枢轴的转动角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固定件分别设有一由所述枢轴往所述主体内部方向延伸的结合部,所述两个结合部相互迭置,所述板簧的第二端部夹设于所述两个固定件的结合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更包括一锁固件,所述两个固定件的结合部分别设有供所述锁固件穿设的一结合孔,且所述板簧的第二端部设有供所述锁固件穿设的一穿孔,以使所述两个固定件的结合部与所述板簧的第二端部锁固在一起。
6、如权利要求2、3、4或5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固定件分别设有一由所述枢轴往远离所述主体方向延伸的安装部。
7、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设有一用以容置所述板簧的容置槽、及一位在所述主体前端面且与所述容置槽相通的开口,所述容置槽的两内壁在靠近所述开口位置相对地凸设有两个挡板,所述两个挡板挡止于所述板簧的第一端部前侧,以使所述板簧的第一端部固持于所述主体内。
8、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中段处设有至少一弯折部。
CNU2008201815118U 2008-12-24 2008-12-24 支撑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3523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815118U CN201335230Y (zh) 2008-12-24 2008-12-24 支撑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815118U CN201335230Y (zh) 2008-12-24 2008-12-24 支撑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35230Y true CN201335230Y (zh) 2009-10-28

Family

ID=41286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81511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35230Y (zh) 2008-12-24 2008-12-24 支撑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35230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5193A (zh) * 2011-12-30 2013-07-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显示设备的支撑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5193A (zh) * 2011-12-30 2013-07-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显示设备的支撑装置
CN103185193B (zh) * 2011-12-30 2016-08-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显示设备的支撑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399894A1 (en) In-vehicle monitor support structure
CN106761095B (zh)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门铰链
CN101725804A (zh) 铰链结构
CN201335230Y (zh) 支撑架
CN205000799U (zh) 家具铰链的保护装置
CN202345460U (zh) 弹簧回位组件及应用有该组件的汽车顶棚拉手
CN102092346B (zh) 手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
CN201047384Y (zh) 双向旋转式枢纽器
CN109577800B (zh) 门体组件和具有其的家用电器
CN105113895A (zh) 家具铰链的保护装置
CN212737870U (zh) 杯托
CN220365448U (zh) 小型扭簧式铰链
CN205589127U (zh) 一种嵌入式车载手机固定组件
CN212073876U (zh) 中央通道对开式扶手箱
CN113497395A (zh) 隐藏式插座
CN210510879U (zh) 镜面广告机构
CN113090150A (zh) 铰链
CN207842610U (zh) 一种滑道及车辆
CN208112708U (zh) 一种镶合式手机支架
CN207809206U (zh) 一种汽车内后视镜
CN110962751A (zh) 中央通道对开式扶手箱
CN214727919U (zh) 一种烧烤炉及其万向轮支撑座
CN213399169U (zh) 一种投影仪外壳组件及投影仪
CN108944374B (zh) 用于车辆的天窗组件及车辆
CN215662884U (zh) 一种用于车门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8

Termination date: 2014122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