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78037Y -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78037Y
CN201278037Y CNU2008202107268U CN200820210726U CN201278037Y CN 201278037 Y CN201278037 Y CN 201278037Y CN U2008202107268 U CNU2008202107268 U CN U2008202107268U CN 200820210726 U CN200820210726 U CN 200820210726U CN 201278037 Y CN201278037 Y CN 20127803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face
imaging
object side
lens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21072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原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n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n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n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n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7803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7803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该摄像透镜不仅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抑制强度强的重影的发生。摄像透镜(1)具备:弯月形的负透镜(L1):其被配置在最靠物体侧,并将凹面朝向物体侧;接合透镜(LC),其被配置在最靠像侧,不仅最靠物体侧的面为凸面,并且由正的透镜彼此接合而成;和光阑,其被配置在接合透镜(LC)的物体侧的正前方;并且,轴向边缘光线(2)的对接合透镜(LC)最靠物体侧的面的入射角(αi)为8°以上,且轴向边缘光线(2)的从接合透镜(LC)最靠像侧的面的出射角(αe)为8°以上。

Description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更详细地涉及一种适合于在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等摄像元件的车载用相机、监视相机等使用的摄像透镜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汽车搭载相机等摄像装置,对汽车的前方、侧方、后方等进行拍摄,来进行外部环境的识别,例如,进行人行道的白线识别或障碍物感知等的系统被实用化。这样,作为适用于车载用相机的车载用透镜,是明亮的光学系统并具有良好的成像性能且可廉价制造,是重要的。
近年来,在上述摄像装置使用的CCD或CMOS等摄像元件的超小型化及高像素化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具备这些摄像元件的摄像设备本体的小型化也得以发展,对其所搭载的摄像透镜也要求小型化、轻量化。另外,昼夜使用车载用相机或监视相机等,尤其就车载用相机而言,为了白天进行可视光的拍摄、夜间进行近红外光的拍摄,所以,需要从可视区域至近红外区域的宽的波段所对应的光学系统。
专利文献1记载有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正的第1透镜、正的第2透镜、负的第3透镜、光阑、负的第4透镜及正的第5透镜的接合透镜而成的中望远透镜。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有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正的3片透镜而成的第1透镜群、由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而成的第2透镜群、光阑、由负的透镜及正的透镜的接合透镜而成的第3透镜群、由1片以上的正的透镜而成的第4透镜群而成的中望远透镜。
【专利文献1】专利公开平11-2716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公开平5-224119号公报
在车载用相机中,在使用时有时对开车的车头灯等强光由摄像元件或透镜面等反射后会生成重影。根据重影的程度,存在图像不能正确认识之虞,所以,要求应对的方法。在成为重影原因的反射面中,摄像元件面的反射率也比透镜面的反射率大,所以,由摄像元件面和透镜面的反射所引起的重影比由透镜面和透镜面的反射所引起的重影强度还强。由此,尤其需要将由摄像元件面和透镜面的反射所引起的重影强度减少。
然而,基于如以上考虑而实施了重影对策的透镜少,在上述专利文献1、2也没有关于重影应对方法的记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可抑制强度强的重影的发生的摄像透镜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具备:负的弯月形透镜,其被配置在最靠物体侧,并将凹面朝向物体侧;接合透镜,其被配置在最靠像侧,不仅最靠物体侧的面为凸面,并且由正的透镜彼此接合而成;和光阑,其被配置在该接合透镜的物体侧的正前方,并且,轴向边缘光线的对上述接合透镜最靠物体侧的面的入射角为8°以上,且上述轴向边缘光线的从上述接合透镜最靠像侧的面的出射角为8°以上。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透镜中的整个系统的所有透镜的空气接触面中,上述轴向边缘光线的从空气向各面的入射角优选为6°以上,且上述轴向边缘光线的从各面向空气的出射角优选为6°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透镜、和将由该摄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在该接合透镜的物体侧的正前方配置的光阑”中的“正前方”是指在接合透镜和光阑之间没有插入其他光学要素,而不是指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轴向边缘光线”是指从光轴上的物点出发且通过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瞳端的光线。
另外,上述的“轴向边缘光线的对上述接合透镜最靠物体侧的面的入射角”是指轴向边缘光线向该面入射的位置中的由该面的法线和轴向边缘光线所成角度。关于“轴向边缘光线的从空气向各面的入射角”也相同。另外,“轴向边缘光线的从上述接合透镜最靠像侧的面的出射角”是指轴向边缘光线从该面出射的位置中的由该面的法线和轴向边缘光线所成的角度。关于“轴向边缘光线的从各面向空气的出射角”也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透镜按照面的法线和入射的轴向边缘光线所成的角度、及面的法线和出射的轴向边缘光线的角度为给定角度以上的大的角度的方式进行规定。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由各面对光进行反射时,其反射光容易扩展变大,在此反射光到达像面时,具有像面上的光密度变低的倾向,结果,能够使强度强的重影难以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透镜,因轴向边缘光线的入射角及出射角为大于规定角度的构成,所以,通过多重反射再次入射到像面的光容易变广,可抑制强度强的重影的发生。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像装置,因具备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透镜,所以,在图面上难以发生强度强的重影,与不实施重影应对方法的摄像装置相比,可提供更为正确的影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剖面和表示轴向边缘光线的图。
图2是表示轴向边缘光线对接合透镜的入射角和出射角的图。
图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多重反射时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多重反射时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多重反射时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多重反射时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多重反射时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8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用摄像装置的配置的图。
图中:1-摄像透镜,2-轴向边缘光线,3-平行光线组、5-摄像元件,100-汽车,101、102-车外相机,103-车内相机,Di(i=1、2、3…)-第i个面和第i+1个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Pim-成像位置,L1-第1透镜,L2-第2透镜,L3-第3透镜,L4-第4透镜,L5-第5透镜,L6-第6透镜,LC-接合透镜,Ri(i=1、2、3…)-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St-孔径光阑,Z-光轴,αi-入射角,αe-出射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透镜的实施方式,然后说明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的透镜剖面图。图1也一并表示了轴向边缘光线(轴上光线的最外周光线)2。需要说明的是,此图1所示的构成例对应于图8所示的下述的实施例1的透镜构成。另外,图9~图1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其他构成例的透镜剖面图,这些对应于下述的实施例2~5的透镜构成。实施例1~5的摄像透镜因基本的透镜构成相同,所以,以下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举例说明图1所示构成例的摄像透镜1。
摄像透镜1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负的第1透镜L1,其为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正的第2透镜L2,其将凸面朝向物体侧;正的第3透镜L3:其为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负的第4透镜L4,其为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孔径光阑St,和接合透镜LC,其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第5透镜L5及正的第6透镜L6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孔径光阑St不表示其形状或大小而表示其在光轴Z上的位置。另外,在图1中,考虑到在摄像装置适用摄像透镜1的情况,也图示了在包含摄像透镜的成像位置Pim的像面配置的摄像元件5。摄像元件5将摄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例如,由CCD图像传感器等而成。
图1虽未表示,但在摄像装置适用摄像透镜1时,优选根据安装透镜的相机侧的构成,在摄像透镜1和摄像元件5之间配置玻璃盖或低通滤波器、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紫外线截止滤波器等各种滤波器。例如,在车载用相机使用本摄像透镜、用作夜间视觉补助用暗视相机时,也可在透镜系统和摄像元件之间插入截止从紫外光至蓝色光的滤波器。
摄像透镜1为了解决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按照强度强的重影难以发生的方式构成。具体而言,如图2的部分放大图所示,摄像透镜1按照轴向边缘光线2的对接合透镜LC最靠物体侧的面的入射角αi为8°以上,且轴向边缘光线2的对接合透镜LC最靠像侧的面的出射角αe为8°以上的方式构成。
另外,为了使强的重影难以发生,优选将摄像透镜1构成为:在整个系统的所有透镜的空气接触面中,轴向边缘光线2从空气对各面的入射角优选为6°以上,且轴向边缘光线2从各面对空气的出射角优选为6°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言及的入射角、出射角全部是在光线入射或出射的点中的各面的法线和光线所成角度。图2用虚线图示了入射点及出射点中的各面的法线。
重影是由在摄像元件5或透镜面等反射的光入射至摄像元件5而产生的。在各透镜面中,在光线入射时,若入射的点中的面的法线和光线所成角度(入射角)小,则由透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和入射光所成角度变小,所以,再次在摄像元件5上的有效范围内(图像形成区域)聚光,成为强度强的重影的可能性变高。
另外,如果是一般的旋转对称光学系统,则轴向边缘光线从某一透镜面的出射角,与该轴向边缘光线由摄像元件5反射后再次入射到相同的透镜面时的入射角相等。即,图2下侧的轴向边缘光线2由摄像元件5反射后再次入射到第6透镜L6时的入射角(上侧的轴向边缘光线2和第6透镜L6的像侧的法线所成角度,未图示)与图2所示的出射角αe变成相同的大小。如上述,入射角小则容易发生强度强的重影,所以,为了抑制此重影,优选对各面的入射角、即从各面的出射角的大小要大。
由以上情况可知,关于入射角和出射角双方,优选为规定角度以上的大小。需要说明的是,因在空气接触面中的反射率比在接合面上的反射率更高,所以,优选考虑有关空气接触面的入射角和出射角。
另外,在摄像元件5上的反射率大于透镜面上的反射率,所以,由摄像元件5反射且由任一透镜面反射后再次入射到摄像元件5的光线的重影,其强度比由透镜面彼此的反射引起的重影的强度更强。因此,通过考虑由摄像元件5反射的情况,可高效率地抑制强的重影。
另外,在考虑由摄像元件5反射的情况时,在图面中心聚光的轴上光线,比在主光线斜入射于摄像元件5上而从画面中心偏离的轴外光线,在画面内产生重影的可能性更高。因此,针对轴向边缘光线规定其入射角、出射角是有效的。
进一步,由位于比孔径光阑St更靠物体侧的透镜所反射的光线有可能被孔径光阑St遮光,相对于此,由位于比孔径光阑St更靠像侧的透镜面和摄像元件5所反射的光线不会被孔径光阑遮光,所以,容易发生成为问题的重影。因此,在位于比孔径光阑St更靠像侧的接合透镜中,规定入射角和出射角是尤其有效的。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中,基于上述考察,对轴向边缘光线的入射角αi及出射角αe进行了规定,由此,可高效地抑制强度强的重影。通过按照入射角αi及出射角αe处于上述角度以上的方式构成,所反射的光扩展变大,像面上的聚光密度容易变小,所以,容易抑制强度强的重影的发生。
另外,摄像透镜1的接合透镜LC因由正透镜彼此的接合而构成,所以,可将最终面设为凸面或曲率小的凹面,就可防止由摄像元件5反射且由最终面再次反射的耀斑光在摄像元件5上高密度地聚光,抑制强度强的重影。对此,假设将最靠像侧的透镜设为负透镜时,整个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以下,称作最终面)成为曲率大的凹面,由摄像元件5反射的光在最终面再次反射并再次在摄像元件5上聚集,成为强度强的耀斑,即,重影的可能性高。
图3~图7表示在本摄像透镜1中,使平行光线群3入射且将摄像元件5和各透镜面设为反射面时进行多重反射的光线示踪模拟的结果。图3表示由摄像元件5和接合透镜LC的最靠物体侧的面产生的反射;图4表示由摄像元件5和接合透镜LC的最靠像侧的面产生的反射;图5表示由摄像元件5和第1透镜L1的物体侧的面产生的反射;图6表示由摄像元件5和第3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产生的反射;图7表示由摄像元件5和第4透镜L4的像侧的面产生的反射。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图7中因容易观察,所以,使平行光线群3从轴上光线持有微小的角度,也适当设定其直径。
在图3~图7的任一情况下也可知:由摄像元件5和各透镜面反射后再次向摄像元件5入射的光成为发散光,并在摄像元件5上的聚光密度不高,所以,不发生强度强的重影。即,在图3~图7所示例的由摄像元件5和各透镜面的反射中,通过本摄像透镜1可良好地抑制强的重影。
接下来,说明摄像透镜1的其他构成及其作用·效果。
在摄像透镜1中,在最靠物体侧配置的第1透镜L1是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负透镜,由此,容易获得长的后焦距和F值小的明亮的光学系统。通过具有长的后焦距,在摄像透镜1和摄像元件5之间充分配置玻璃盖或滤波器等,并在安装它们时容易对其进行调整。
接合透镜LC在使后焦距变长的同时,在有利于补正色相差和像面弯曲方面起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接合透镜LC的最靠物体侧的面的第5透镜L5的物体侧的面,按照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方式构成,就更有利于像差补正。
需要说明的是,在接合透镜LC中,优选按照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随着从物体侧朝向像侧而变大的方式构成,如此构成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1。通过此构成,在确保长的后焦距的同时,保持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的平衡,并可良好地保持像面弯曲。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在车载用相机等严酷的环境中使用本摄像透镜时,在最靠近物体侧配置的透镜优选使用耐抗因风雨所致的表面裂化、直射日光所致的温度变化,而且,耐抗油脂·洗涤剂等化学药品的材质,即,耐水性、耐气候性、耐酸性、耐药品性等高的材质。
另外,作为在最靠物体侧所配置的透镜材质,优选使用坚固的不易割裂的材质,具体而言,优选使用玻璃或透明的陶瓷。陶瓷具有比普通的玻璃强度高、耐热性高等的性质。
例如,在车载用相机适用本摄像透镜时,要求可在寒冷地域的外部空气至热带地区的夏季的汽车内广的温度范围使用。在广的温度范围使用时,作为透镜的材质优选使用线膨胀系数小的材质。另外,为了廉价制作透镜,优选所有透镜为球面透镜。
[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具体的数值实施例。首先,以实施例1为例进行说明。图8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图,表1表示透镜数据。
[表1]
实施例1透镜数据
  Si面号码   Ri(曲率半径)   Di(面间隔)   Ndj(折射率)   γdj(阿贝数)
  123456789(孔径光阑)10   -14.460-20.73816.639-2236.5067.24612.92721.7774.343∞8.188   1.800.203.500.203.300.441.451.530.201.73   1.922861.883001.883001.922861.78800   18.940.840.818.947.4
  1112   22.129283.412   1.585.24   1.80518   25.4
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Si表示将最靠物体侧的构成要素的面设为第1个而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i(i=1、2、3、…)个的面号码;Ri表示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Di表示第i个面和i+1个面的光轴Z上的面间隔;Ndj表示将最靠物体侧的光学要素设为第1个而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j(j=1、2、3、…)个光学要素的对d线的折射率,γdj表示第j个光学要素的对d线的阿贝数。在表1中,曲率半径及面间隔的单位为mm,就曲率半径而言,将在物体侧为凸时设为正,在像侧为凸时设为负。需要说明的是,表1的透镜数据也包含表示了孔径光阑St。
图9~图12分别表示实施例2~5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构成图,表2~表5分别表示透镜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图12中,也包含表示了在包含成像位置Pim的像面配置的摄像元件5,图示的孔径光阑St不表示其形状或大小而表示其在光轴Z上的位置。另外,在各实施例中,透镜数据表中的Ri、Di(i=1、2、3、…)对应于透镜构成图的符号Ri、Di。
[表2]
实施例2透镜数据
  Si面号码   Ri(曲率半径)   Di(面间隔)   Ndj(折射率)   γdj(阿贝数)
  123456789(孔径光阑)10   -15.088-20.42915.901254.4677.51914.42325.3424.216∞7.286   1.500.463.500.244.000.291.501.170.201.80   1.922861.883001.834811.922861.77250   18.940.842.718.949.6
  1112   31.341∞   3.003.72   1.80518   25.4
[表3]
实施例3透镜数据
  Si面号码   Ri(曲率半径)   Di(面间隔)   Ndj(折射率)   γdj(阿贝数)
  123456789(孔径光阑)101112   -14.390-19.54720.955-94.9487.18711.06721.1214.722∞8.97039.943-155.046   2.000.203.470.203.400.571.501.550.201.821.565.84   1.922861.834811.834811.922861.804001.80518   18.942.742.718.946.625.4
[表4]
实施例4透镜数据
  Si面号码   Ri(曲率半径)   Di(面间隔)   Ndj(折射率)   γdj(阿贝数)
  1234567   -14.452-18.49723.017-112.4917.31211.03419.478   2.000.203.290.203.920.491.50   1.922861.834811.883002.14353   18.942.740.817.8
  89(孔径光阑)101112   4.867∞9.356-775.339-55.281   1.430.201.901.485.74 1.883001.84666 40.823.8
[表5]
实施例5透镜数据
  Si面号码   Ri(曲率半径)   Di(面间隔)   Ndj(折射率)   γdj(阿贝数)
  123456789(孔径光阑)101112   -14.447-16.93922.0521226.1347.45811.65721.0014.939∞9.483-108.297-44.037   2.000.203.070.204.150.471.501.410.201.931.595.74   2.143531.834811.883002.143531.883001.92286   17.842.740.817.840.818.9
在上述实施例1~5的摄像透镜中,作为构成整个系统的所有透镜的材质,使用对d线的折射率大于1.75的材质。为了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优选各个透镜的光焦度大,但为了增大光焦度而使面的曲率半径缩小,则难以补正包括色像差在内的诸像差。为了面的曲率半径不缩小而加大光焦度,只要采用如上述的折射率高的材质即可,由此,在抑制诸像差的同时,可谋求小型化。需要说明的是,出于同样的理由,所有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优选大于1.8。
表6表示实施例1~5的摄像透镜中的各种数据。在表6中,焦距为整个系统的焦距,f5为第5透镜L5的焦距,f6为第6透镜L6的焦距,αi为轴向边缘光线2的对接合透镜LC的最靠物体侧的面的入射角,αe为轴向边缘光线2的从接合透镜LC的最靠像侧的面的出射角。另外,αmin是在整个系统的所有透镜的空气接触面中、轴向边缘光线2的从空气对各面的入射角及轴向边缘光线2的从各面向空气的出射角中的最小值。在表6中,焦距、后焦距、f5、f6的单位为mm,全视角αi、αe、αmin的单位为度。
如从表6所知,实施例1~5全部为:αi为8°以上、αe为8°以上、αmin为6°以上、且可抑制强度强的重影的构成。
[表6]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焦距F值全视角后焦距f5f6αiαeαmin   14.031.4525.685.2415.6429.7311.7819.739.43   13.601.4026.433.7211.9038.9212.0320.3010.06   14.501.4524.895.8414.0239.5912.5220.9111.35   14.501.4624.885.7410.4870.2412.8822.3012.88   14.501.4624.885.749.9579.4713.0922.879.60
图13~图17分别表示上述实施例1~5所涉及的的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散光像差、畸变像差(歪曲像差)、倍率色像差的像差图。各像差图虽表示将e线(波长546.07nm)设为基准波长的像差,但球面像差图及倍率色像差图中也表示有关g线(波长435.83nm)、C线(波长656.3nm)、s线(波长852.11nm)的像差。畸变像差图表示在利用整个系统的焦距f、半视角θ(变数处理,0≤θ≤ω),且将理想像高设为f×tanθ时距其的偏移量。球面像差图的Fno.为F值,其他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角。
如从以上数据所知,上述实施例1~5是F值小至1.40~1.46的值,并在整个可视区域至近红外的宽波段中良好地补正了各像差,且具有可容易插入滤波器等的长的后焦距、小型的构成。进一步,上述实施例1~5因全部不使用非球面,而全部由球面透镜构成,所以,可廉价制造。如此,实施例1~5的摄像透镜适合在用于拍摄汽车前方、侧方、后方等影像的车载用相机等使用。
图18中作为使用例表示在汽车100搭载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的状态。在图18中,汽车100具备用于拍摄其助手席侧侧面的死角范围的车外相机101和用于拍摄汽车100后侧的死角范围的车外相机102、被安装于后视镜的背面用于拍摄与司机相同视野范围的车内相机103。车外相机101和车外相机102和车内相机103为摄像装置,具备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和将摄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5。
如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因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抑制强度强的重影的发生的构成,所以,车外相机101、102及车内相机103也可获得良好的像,同时难以发生强度强的重影。
以上,例举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可以进行种种变形。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及折射率的值可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所示的值,可取其他值。
另外,在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中,以图示说明了在车载用相机适用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用途,例如,也可适用于移动终端用相机或监视相机等。

Claims (3)

1.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具备:弯月形的负透镜,其被配置在最靠物体侧,并将凹面朝向物体侧;接合透镜,其被配置在最靠像侧,不仅最靠近物体侧的面为凸面,并且由正的透镜彼此接合而成;和光阑,其被配置在该接合透镜的物体侧的正前方,
轴向边缘光线的对上述接合透镜最靠物体侧的面的入射角为8°以上,且上述轴向边缘光线的从接合透镜最靠像侧的面的出射角为8°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整个系统的所有透镜的空气接触面中,上述轴向边缘光线的从空气对各面的入射角为6°以上,且上述轴向边缘光线的从各面对空气的出射角为6°以上。
3.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和
将该摄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CNU2008202107268U 2007-12-20 2008-10-06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78037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28237 2007-12-20
JP2007328237A JP2009151047A (ja) 2007-12-20 2007-12-20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78037Y true CN201278037Y (zh) 2009-07-22

Family

ID=40895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210726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78037Y (zh) 2007-12-20 2008-10-06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51047A (zh)
CN (1) CN201278037Y (zh)
TW (1) TWM3569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52825A (zh) * 2018-06-06 2019-05-1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片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88894A (ja) * 2015-03-30 2016-11-04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52825A (zh) * 2018-06-06 2019-05-1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片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51047A (ja) 2009-07-09
TWM356923U (en) 2009-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73961Y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1231379B (zh) 摄像透镜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CN201765374U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1387739B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4407431B (zh) 一种光学镜头
CN101387740A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1508431U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3324564U (zh) 摄像镜头
CN101339288B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1273960Y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1587232B (zh) 新型百万像素广角镜头
CN104914553B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3676098B (zh) 光学影像撷取系统镜组
CN102466869A (zh) 摄像镜头
CN112485890A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05866930A (zh) 一种高清镜头
CN101762866B (zh) 一种广角镜头及摄像机
CN101726832A (zh) 一种内窥镜镜头组件
CN201311519Y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1045197A (zh) 高清广角日夜共焦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CN204129319U (zh) 一种大通光高解析度变焦镜头
CN201344994Y (zh) 广角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1344995Y (zh) 广角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1438237U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1434930Y (zh) 百万像素大孔径车载前视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2

Termination date: 201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