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72973Y - 新型排集水管 - Google Patents

新型排集水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72973Y
CN201272973Y CNU2008201453884U CN200820145388U CN201272973Y CN 201272973 Y CN201272973 Y CN 201272973Y CN U2008201453884 U CNU2008201453884 U CN U2008201453884U CN 200820145388 U CN200820145388 U CN 200820145388U CN 201272973 Y CN201272973 Y CN 20127297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ollection pipe
water drainage
tube chamb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4538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伟文
郑国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Xiangjiang Plastic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YAO OPTICAL TECHNOLOGY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YAO OPTICAL TECHNOLOGY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YAO OPTICAL TECHNOLOGY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14538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72973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7297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7297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排集水管,其设有纵向管腔,该管腔的底部开有至少一条纵向开口。本实用新型利用了重力原理,由于排集水管的开口设于底部,上部及两侧皆为密封式设计,这样泥土等固体不会因重力作用掉入管腔沉积造成淤塞。同样原理,也有效地利用了植物根部生长的向地性,避免植物根部长入管腔引起堵塞。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达到排水或集水、防堵及自洁性能,使排水集水管能长期高效排集水。

Description

新型排集水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专业用途的新型排集水管,主要通用在山坡、护土墙及房屋等建筑物之地基等自然或人工建造的结构以作排水、防积水用途;也可以适合用于机械设备作排水、保持水位及分离液体等应用。
背景技术
山体滑坡、山泥崩塌是一常见的天然灾害。随着人工开发、建筑越来越多,塌方的出现常造成巨大的人生生命及财产的损失。预防山体滑坡成为近代建筑的一个大课题。以前人们大多以石头、砖头等作防土墙,这些简单方法可以有效地挡住雨水冲刷及压紧土壤,以致有效防止塌方。
随着现代化发展,建筑规模越来越大,砖瓦石头已不再有足够的防护能力及跟不上建筑的成本与速度。现代的公路、建筑等相关的护土墙都已采用了混凝土的结构。
混凝土的结构提供了足够的强度、灵活的适应性及易于建造,但却缺乏良好的排水性。这样水份易于积聚在护土墙内的土壤中。如土壤中的水份含量增加,不但增加了土壤的重量,并减低了土壤的粘性,这样反而增加了滑坡、塌方的危险。因此现代建筑都对山坡、地基等结构的排水性非常重视。
其中最常用的排水结构为带有若干进水孔11的排水管1(如图1所示),该排水管1以接近水平的形式安装插入斜坡或地基中间(如图2),图中2为固体护土结构,3为斜坡泥土层。此结构让斜坡、土堆内的积水通过进水孔11进入排水管1,然后通过排水管1内形成的纵向管道流出护土墙外,从而有效地防止过度的积水。但这简单结构容易让泥土4也一同穿过进水孔11进入排水管1内(如图3),最终引致管道堵塞并失去了排水性能,因而实际的寿命比设计的理论寿命要短得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达到排水或集水、防堵及自洁性能的新型排集水水管,使排水集水管能长期高效排集水。
为达成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新型排集水管,其设有纵向管腔,该管腔的底部开有至少一条纵向开口。
所述开口的一边缘或两边缘设有向管腔内延伸有摺面,把管腔分割成两个互相连通腔室,即与开口直接相连的外腔及不与开口相连的内腔。
所述内腔的顶部较底部壁距少。
所述排集水管设有多个管腔。
所述管腔内设有连接内腔壁两个不同位置的加强筋。
所述开口两边缘设有向外凸出的筋条。
所述排集水管为倒U形,其底部的两U形壁端部设有向内凸出的筋条,两筋条之间形成所述。
所述管腔底部开有两条开口,两开口中间的管壁与主体通过连接部相连;两开口的外侧边缘向管腔内延伸有摺面,该摺面与连接部把管腔分割成四个管腔,即两个与开口直接相连的外腔及两个不与开口相连的内腔。
距所述开两侧边缘一段距离处,设有向管腔内延伸的摺面,把管腔分割成三个互相连通的腔室,即一个与开口直接相连的外腔及两个不与开口相连的内腔。
所述开口的两侧边缘均向管腔内延伸有摺面,把管腔分割成三个互相连通的腔室,即一个与开口直接相连的外腔及两个不与开口相连的内腔;该两摺面之间设有若干并未贯穿整个排集水管的扣接端子。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将开口开设于排集水管的管腔底部,根据流体静力学原理,在液体中同一点位置各方向之压力是相等的,即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压力都相等,而在高度或深度方向因位置而变化,深度越深,压力越大。因此当液面高于排集水管底部开口时,液体便会因压力而流入管腔,液体进入管腔便会因压力及重力作用向管端开口纵向流动,从而达到排水功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同时也利用了重力原理,由于排集水管的开口设于底部,上部及两侧皆为密封式设计,这样泥土等固体不会因重力作用掉入管腔沉积造成淤塞。同样原理,也有效地利用了植物根部生长的向地性,避免植物根部长入管腔引起堵塞。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达到排水或集水、防堵及自洁性能,使排水集水管能长期高效排集水。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排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排水管在山坡安装示意图;
图3是传统排水管容易沉积泥土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图9A-图9D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五的剖面示意图;
图10A-图10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至实施例八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使用示意图一;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使用示意图二;
图13A-图13D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至实施例十二的剖面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三的剖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四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4、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述排集水管9的管腔底部开有纵向开口91,该开口91可纵向贯穿排集水管9。根据流体静力学原理,在液体中同一点位置各方向之压力是相等的,即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压力都相等,而在高度或深度方向因位置而变化,深度越深,压力越大。如图6、7所示,当液面5高于排集水管9底部开口91时,液体便会因压力而流入管腔,液体进入管腔便会因压力及重力作用(因为液面5与管腔液面存在液压差h),向管端开口纵向流动,从而达到排水功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同时也利用了重力原理,排集水管9的开口91设于底部,上部及两侧皆为密封式设计,这样泥土4等固体不会因重力作用掉入管腔沉积造成淤塞(如图8)。同样原理,也有效地利用了植物根部生长的向地性,避免植物根部长入管腔引起堵塞。
上述实施例一所述排集水管9为基本型简易结构,其机械强度较弱,且管形也为简单的圆形。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对排集水管横截面的改良,来达到适合各种机械性能、强度及操作性等要求。如图9A至9D即给出了多种改良型的排集水管。
如图9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所述的排集水管9为“Ω”型,即其管腔底部开有纵向贯穿的开口91,开口91的两边缘设有向外凸出的筋条92,从而增加管体的强度及机械性能。
如图9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所述的排集水管9为倒U形,其底部的两U形壁端部设有向内凸出的筋条92,两筋条92之间形成开口91。该排集水管9的底部方形结构也可以增加管体的强度。
如图9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所述的排集水管9外壁有圆形,内壁为圆形,其管腔底部开有纵向贯穿的开口91。该结构可增加管体的四角强度,弥补了因底部开口所减少的强度。
如图9D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所述的排集水管9管腔底部开有纵向贯穿的开口91,其管腔内部设有横向加强筋93,对管体两侧形成内拉作用,从而增加强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五的结构可增加强度的同时,还可再引入了沉淀及流体动力学原理,可以更有效地加强防堵、自洁等性能。具体如图10A至图10C。
如图10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所述的排集水管9管腔底部开有纵向贯穿的开口91,开口91的其中一边缘向管腔内延伸有一摺面94,把管腔分割成两个互相连通的腔室,即与开口91直接相连的外腔95及不与开口91相连的内腔96,且摺面94与管壁之间为直倒角。
如图10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七,所述的排集水管9管腔底部开有纵向贯穿的开口91,开口91的其中一边缘向管腔内延伸有一摺面94,把管腔分割成两个互相连通的腔室,即与开口91直接相连的外腔95及不与开口91相连的内腔96,且摺面94与管壁之间为圆弧倒角。
如图10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八,所述的排集水管9管腔底部开有纵向贯穿的开口91,开口91的两侧边缘均向管腔内延伸有摺面94,把管腔分割成三个互相连通的腔室,即一个与开口91直接相连的外腔95及两个不与开口91相连的内腔96,且摺面94与管壁之间为圆弧倒角。
通过上述实施例六至实施例八的改进,在排集水管9底部的液体入口处一侧或两侧增加了摺面94,使管腔截面积减少,因而液体流速加快。现以实施例七为例,如图11、12所示,经长年累月地使用后,液体流入管腔时,小部分沙泥4会随水(液体)流动被冲入外腔95。如沙泥、杂质的重量小或颗粒小,便会随水流沿管道纵向流出。较大较重的沙粒杂质便沉积在管道外腔95,沉积的砂粒越高,其重力作用就越能防止砂土继续进入,有效地减慢沙土沉积速度。同时保持了液体的流通性,液体可有效地通过外腔95剩余空间纵向从管端流出,如水量大时更可溢出外腔95流入内腔96,再由内腔96纵向流往管端出口。当外腔95被沙泥堵满时,液体、水份也可经外腔95渗入,溢出内腔96而被排出。因而可保持水道的长期通畅,可以有效地加强防堵、自洁等性能。
再如图13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九,所述的排集水管9管腔底部开有纵向贯穿的两条开口91,为使两开口91中间的管壁与主体相连,该处管壁与主体管壁之间设有连接部97;另,两开口91的外侧边缘向管腔内延伸有摺面94,该摺面94与连接部97把管腔分割成四个管腔,即两个与开口91直接相连的外腔95及两个不与开口91相连的内腔96,且摺面94向管体截面对称线一侧倾斜,从而使内腔95顶部较底部壁距要少。
如图13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十,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九的区别在于:在排集水管9的管腔内部设有横向加强筋93,两侧还设有斜向加强筋98。
如图13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十一,所述的排集水管9管腔底部开有纵向贯穿的开口91,距开口91两侧边缘一段距离处,设有向管腔内延伸的摺面94,把管腔分割成三个互相连通的腔室,即一个与开口91直接相连的外腔95及两个不与开口91相连的内腔96,且摺面94向管体截面对称线一侧倾斜,从而使内腔95顶部较底部壁距要少。
如图13D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十二,本实施例本上述实施例十一的区别在于:在排集水管9的管腔内部设有横向加强筋93。
上述实施例九至实施例十二再次对排集水管的截面进行改良,其设计特点在于两方面:一是做成了左右对称的多管腔结构,有效地增加了机械性强度,如抗压性、抗屈曲性等等,例如连接部97、横向加强筋93及斜向加强筋98,以及实施例十一、十二中,摺面94与开口91边缘之间的一段管壁,都可以起到加强的作用。其二是利用了流体动力学原理,令外腔95顶部较底部壁距少,腔道窄,使底部水流较慢,让沙泥杂质易于沉淀,阻止砂泥从底部进入,而上部较窄,水流较急,有效地利用水流带动悬浮的砂土流出管端外。
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十三,所述的排集水管9管腔底部开有纵向贯穿的开口91,开口91的两侧边缘均向管腔内延伸有摺面94,把管腔分割成三个互相连通的腔室,即一个与开口91直接相连的外腔95及两个不与开口91相连的内腔96。该两摺面94之间设有若干扣接端子99,该扣接端子99并未纵向贯穿整个排集水管9,以便可以使水渗入。而该扣接端子99与摺面94之间可通过扣接结构相互连接,该扣接结构可为燕尾槽941和燕尾块991,也可为其它结构。本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结合强化、固定等结构(即扣接端子99)作管材的强度或固定改善。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十四,本实施例在一长方形管体上开设若干纵向管腔,每个管腔内都形成一个排集水管结构,即在管腔底部开有至少一条开口91,图中为两个开口,还可设置摺面94及连接部97等结构。本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构成片状的组合式管排。
本实用新型还有如下几点需要说明:
一.本实用新型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了生产与应用等方面的可行性。生产方面最简单方法是使用常规管材,经过纵向锯出窄缝便可生成基本型的排集水管。如使用金属,可使用一般的片材卷曲、屈摺等机械即可直接成型。如使用塑料,可通过成型模具,利用挤押或称压出成型机,直接成型异型管材。
二.本实用新型在外型方面可因工程结构或施工需要,做成圆形、方形或任何异形结构,以配合各种环境及工程结构与施工的需要。
三.本实用新型在应用方面可应用到现有除需密封的导管外任何排水、集水的管导结构。并可有效地配合需有良好排水能力的工程,以砂石基础的疏水系统中应用。在沉淀、排污等系统中,亦可应用在初次等各级的沉淀池中作排水管,让固态废物与液体废水分离,达到高效的初级过滤分离作用。
四.本实用新型可因应应用场合的要求,如固体颗粒大小,液体的流量、流速等对排集水管底部开口的大小作调节以发挥不同的功能。从而也可应用在做纸、食品等需要分离液体的生产工业机械中。
五.本实用新型如应用软性材料,亦可应用于弯曲不固定形的排液等结构中。

Claims (10)

1、一种新型排集水管,其设有纵向管腔,其特征在于:该管腔的底部开有至少一条纵向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排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一边缘或两边缘设有向管腔内延伸有摺面,把管腔分割成两个互相连通腔室,即与开口直接相连的外腔及不与开口相连的内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排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的顶部较底部壁距少。
4、如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新型排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集水管设有多个管腔。
5、如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新型排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腔内设有连接内腔壁两个不同位置的加强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排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两边缘设有向外凸出的筋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排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集水管为倒U形,其底部的两U形壁端部设有向内凸出的筋条,两筋条之间形成所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排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腔底部开有两条开口,两开口中间的管壁与主体通过连接部相连;两开口的外侧边缘向管腔内延伸有摺面,该摺面与连接部把管腔分割成四个管腔,即两个与开口直接相连的外腔及两个不与开口相连的内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排集水管,其特征在于:距所述开两侧边缘一段距离处,设有向管腔内延伸的摺面,把管腔分割成三个互相连通的腔室,即一个与开口直接相连的外腔及两个不与开口相连的内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排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两侧边缘均向管腔内延伸有摺面,把管腔分割成三个互相连通的腔室,即一个与开口直接相连的外腔及两个不与开口相连的内腔;该两摺面之间设有若干并未贯穿整个排集水管的扣接端子。
CNU2008201453884U 2008-08-26 2008-08-26 新型排集水管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72973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453884U CN201272973Y (zh) 2008-08-26 2008-08-26 新型排集水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453884U CN201272973Y (zh) 2008-08-26 2008-08-26 新型排集水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72973Y true CN201272973Y (zh) 2009-07-15

Family

ID=40883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45388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72973Y (zh) 2008-08-26 2008-08-26 新型排集水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72973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5282A (zh) * 2011-10-09 2012-02-08 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下渗漏排水波纹管
CN102828522A (zh) * 2011-06-16 2012-12-19 张家港市贝尔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塑料排水管道
CN101660311B (zh) * 2008-08-26 2013-12-04 晖耀光电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新型排集水管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0311B (zh) * 2008-08-26 2013-12-04 晖耀光电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新型排集水管
CN102828522A (zh) * 2011-06-16 2012-12-19 张家港市贝尔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塑料排水管道
CN102345282A (zh) * 2011-10-09 2012-02-08 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下渗漏排水波纹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31109U (zh) 一种用于分流制雨水入河污染物截控的多维生态排水系统
CN103643612A (zh) 浅草沟及浅草沟的制造方法
CN108060623B (zh) 海绵城市建设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CN206090587U (zh) 一种边坡聚流生态灌水系统
CN201272973Y (zh) 新型排集水管
CN111236275B (zh) 一种鱼鳞坑与截流沟综合径流拦蓄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CN103866774A (zh) 用于护坡与崩岗排水固土的沟管网防护体
CN101660311B (zh) 新型排集水管
CN212582728U (zh) 一种带有绿化结构的挡土墙
CN203755322U (zh) 用于护坡与崩岗排水固土的沟管网防护体
CN111379238B (zh) 发育侵蚀沟的沟头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113124A (zh) 一种坡地集水系统
CN209636585U (zh) 一种人行道植草沟
CN207727658U (zh) 一种具有雨水收集、存储及反渗的处理系统
CN206737077U (zh) 一种用于小区的生态排水沟
WO2014198240A1 (zh) 一种多重过滤排灌水管、全方位种植盆及过滤排灌管组
CN207484386U (zh) 丘陵地带沟道内水库结构以及对不同高度梯田的灌溉系统
CN209323457U (zh) 一种水利工程绿化挡土墙
CN211721238U (zh) 一种景观广场的生态植草沟
CN110924381A (zh) 一种岩土工程边坡的防渗水结构
CN218203940U (zh) 一种水利涵洞支架
CN206467715U (zh) 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
CN220395028U (zh) 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绿色建筑
CN216475459U (zh) 一种道路改造施工用快捷装配的雨水收水井
CN212052805U (zh) 一种园林生态固坡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XIAMEN XIANGJIANG PLASTIC CHEMIC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UIYAO OPTICAL TECHNOLOGY XIAMEN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8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20

Address after: Guangming Road Jimei Xinglin District of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No. 1 361000

Patentee after: Xiamen Xiangjiang Plastic Chemic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Guangming Road Jimei Xinglin District of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No. 1 361000

Patentee before: Huiyao Optical Technology Xiamen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