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59933Y - 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59933Y
CN201259933Y CNU2008201357105U CN200820135710U CN201259933Y CN 201259933 Y CN201259933 Y CN 201259933Y CN U2008201357105 U CNU2008201357105 U CN U2008201357105U CN 200820135710 U CN200820135710 U CN 200820135710U CN 201259933 Y CN201259933 Y CN 20125993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nnector
terminal
sidewall
electric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3571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建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Corp
Priority to CNU20082013571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59933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5993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5993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包含:一基部;多个侧壁,所述多个侧壁的一端连接设置于该基部的同一表面;至少一个第一端子,排列设置于该基部和所述多个侧壁之间;以及至少一个线圈,缠绕于所述多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当该电连接器与另一电连接器连接时,至少一个线圈流通有电流以产生磁力于所缠绕的该侧壁上,使得缠绕有所述至少一个线圈的该侧壁通过该磁力磁性吸附该另一电连接器,进而保持两个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

Description

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性连接结构,特别是一种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种高科技的电子装置不断地被研发生产于市面上,为使得电子装置的功能更加丰富实用,自电子装置所衍生的各类辅助装置与配件亦持续地被创作出来,着实令人们在各样电子装置的应用上有更佳的效率,进而使人们能享受较过去更加丰富与便利的生活环境。
两个装置之间的电性连接,多是通过两个相对应的电连接器相互结合,以提供两个装置之间的信号传递。举例来说,外接硬盘、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可携式导航装置、打印机、鼠标和键盘等周边装置可连接有一信号线,而再利用于信号线的另一端上的电连接器与设置于电脑上相对应的电连接器相结合,以于两个电子装置(周边装置和电脑)之前传递信号。再者,信号传输线两端的电连接器分别连接设置于两个电脑上相对应的电连接器,以达到两个电子装置(两个电脑)之间的信号传递。此外,电子装置与电源线亦可通过电连接器而相互连接,以由电源线传递电源给电子装置。然而,一般来说,电连接器以侧向设置于电子装置上,并且相对应的两个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亦是以侧向连接。因此,为了确保两个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两个电连接器会设置有相对应的卡扣结构或锁固结构,以避免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无法保持两个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即一电连接器从另一电连接器上脱落。
一般的两个装置之间在进行信号或电源传递时,通常两个装置之间会连接有电源线或信号线。然而,当使用者不慎踩踏或拉扯电源线或信号线时,由于两个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相当稳固,因而致使重量较轻的装置从摆放的平台上坠落到地面而损坏,或者是使得电连接器受损。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以此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电连接器设计容易因外力而造成装置和/或电连接器损坏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披露一种电性连接结构,包括相互对应的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
第一电连接器包括:基部、多个侧壁、至少一个第一端子和至少一个线圈。所述多个侧壁的一端连接设置于基部的同一表面。并且,第一端子排列设置于基部和侧壁之间。线圈则缠绕于至少一侧壁上。
第二电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端子和至少一个接触面。各第二端子与各第一端子成对对应。
于第二电连接器与第一电连接器连接时,第二端子电性连接对应的该第一端子,且第一电连接器缠绕有线圈的侧壁的另一端与第二电连接器的接触面接触。其中,当第二电连接器与第一电连接器连接时,第一电连接器的线圈流通有电流以产生磁力于线圈所缠绕的侧壁上,进而使具有磁力的侧壁磁性吸附第二电连接器的接触面。
于此,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用以传递信号或电源,因此线圈可电性连接至第一端子,以于第一端子电性连接第二端子时,通过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所传递的信号或电源获得产生磁力所需的电流。其中,第一端子可包括有正端子及负端子,各线圈的一端连接至正端子,而线圈的另一端则连接至负端子,以由第一端子获得电流。
此外,亦可由第一电连接器外部额外提供电流给第一电连接器的线圈,以使其产生电力。
再者,第一端子包括有多个正端子及多个负端子,且正端子及负端子对称排列设置,以避免反插造成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损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含:一基部;多个侧壁,所述多个侧壁的一端连接设置于该基部的同一表面;至少一个第一端子,排列设置于该基部和所述多个侧壁之间;以及至少一个线圈,缠绕于所述多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当该电连接器与另一电连接器连接时,至少一个线圈流通有电流以产生磁力于所缠绕的该侧壁上,使得缠绕有所述至少一个线圈的该侧壁通过该磁力磁性吸附该另一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应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可保持两个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并且在外力拉扯下两个电连接器可轻易解除,以避免利用电连接器的装置受外力拉扯而移动,同时可避免电连接器因外力拉扯而损坏。
以上的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性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性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性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性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性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性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性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性连接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性连接结构的平面示意图;以及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电性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第一电连接器          110基部
110a第一表面             130侧壁
130a第一端               130b第二端
150第一端子              150a第一端子
150b第一端子             150c第一端子
150d第一端子             170线圈
200第二电连接器          210基部
210a第一表面             220绝缘壳体
220a一侧               222凹槽
230侧壁                230a第一端
230b第二端             232接触面
250第二端子            250a第二端子
250b第二端子           250c第二端子
250d第二端子           300传输线
310插头                400变压器
410电路                +正端子
-负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现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可应用但不限制于笔记本电脑、行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可携式导航装置、打印机、变压器等电子装置的电源插座上。再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还可应用但不限制于周边装置与电脑等两个电子装置的电性连接上。换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可应用于电子装置与电源线或信号线的电性连接。
请参照图1A、图1B和图1C,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性连接结构,其包含第一电连接器100和第二电连接器200。
第一电连接器100包括:基部110、多个侧壁130、至少一个第一端子150和至少一个线圈170。
侧壁130的一端连接设置于基部110的同一表面上。于此,基部110具有第一表面110a。侧壁130的第一端130a连接设置于基部110的第一表面110a上。并且,侧壁130可位于设置于基部110的第一表面110a的边缘,且沿着第一表面110a的边缘设置。
第一端子150则排列设置于基部110和侧壁130之间。当设置有多个第一端子150时,第一端子150之间可大致上相互平行。
线圈170则缠绕于侧壁130上。于此,可利用单一条线圈170依序缠绕所有的侧壁130,亦可一条线圈170缠绕一个侧壁130。其中,可于每个侧壁130上均缠绕线圈170,亦可只于其中几个侧壁130(单一个或两个以上)上缠绕线圈170。
于此,用以缠绕线圈170的侧壁130可采用可受磁的材质(例如:金属),以至于可通过通入电流流通线圈170来产生磁力给侧壁130,进而使侧壁130具有磁力。举例来说,可使用但非局限于铁心作为用以缠绕线圈170的侧壁130。
为了清楚说明,以两个侧壁130为例,但不局限于此,两个侧壁130设置于基部110的第一表面110a的相对两边缘,以至于两个侧壁130与基部110构成倒U形结构。而第一端子150则排列于两个侧壁130与基部110所构成倒U形结构的容置空间内。其中,第一端子150的一端朝基部110的第一表面110a延伸,而第一端子150的另一端则朝倒U形结构的开口(即远离基部110的第一表面110a的方向)延伸。再者,第一端子150的轴心可大致上垂直于基部110的第一表面110a。此外,基部110和侧壁130可为一体不可分的结构。
第二电连接器200包括:至少一个接触面232和至少一个第二端子250。
各第二端子250与各第一端子150成对对应。即,第二端子250一对一对应第一端子150。并且,第二端子250的排列设置会对应于第一端子150的排列设置,以至于当第二电连接器200与第一电连接器100连接时,成对对应的第一端子150和第二端子250可相互电性连接。
于第二电连接器200与第一电连接器100连接时,第二端子250电性连接对应的第一端子150,且第一电连接器100缠绕有线圈170的侧壁130的另一端(即相对于第一端130a的第二端130b)与第二电连接器200的接触面232接触。
并且,当第二电连接器200与第一电连接器100连接时,第一电连接器100的线圈170流通有电流以于线圈170所缠绕的侧壁130上产生磁力,进而使具有磁力的侧壁130磁性吸附第二电连接器200的接触面232。因此,即可通过侧壁130与接触面232之间的磁性吸附来维持两个电连接器(即第一电连接器100和第二电连接器200)之间的连接。
于此,第一端子150和第二端子250用以传递信号或电源,因此线圈170可电性连接至第一端子150。因此,当第一端子150电性连接第二端子250时,线圈170可通过第一端子150和第二端子250之间所传递的信号或电源获得产生磁力所需的电流。其中,第一端子150可包括有正端子(+)及负端子(-),各线圈170的一端连接至正端子(+),而线圈170的另一端则连接至负端子(-),以由第一端子150获得电流。
此外,亦可由第一电连接器100外部额外提供电流给第一电连接器100的线圈170,以使其产生电力。
于此,接触面232可采用可磁性吸附的材质。举例来说,可使用但非局限于金属作为接触面232。
于此,第二电连接器200亦可还包括基部210和多个侧壁230。基部210具有第一表面210a。侧壁230的第一端230a连接设置于基部210的第一表面210a上。并且,侧壁230可位于设置于基部210的第一表面210a的边缘,且沿着第一表面210a的边缘设置。其中,侧壁230可与基部210构成倒U形结构。此外,基部210和侧壁230可为一体不可分的结构。
第二端子250则排列设置于基部210和侧壁230之间。当设置有多个第二端子250时,第二端子250之间可大致上相互平行。
此外,第二电连接器200的侧壁230可对应于第一电连接器100的侧壁130。因此,当第二电连接器200与第一电连接器100连接时,第二电连接器200的侧壁230的第二端230b接触对应的第一电连接器100的侧壁130的第二端130b。也就是说,接触面232位于第二电连接器200的侧壁230的第二端230b上。
再者,参照图2,第二电连接器200亦可还包括绝缘壳体220。
接触面232和第二端子250设置于绝缘壳体220的外表面上。换言之,基部210相对于设置侧壁230的另一表面衔接于绝缘壳体220的外表面。接触面232位于侧壁230相对于衔接基部210的另一端上。而第二端子250则设置于基部210和侧壁230之间,并且第二端子250的一端延伸至绝缘壳体220内部,以与绝缘壳体220内部的电路电性相连。
此外,第二电连接器200的绝缘壳体220的一侧可由绝缘壳体220内部的电路延伸出传输线300,例如:信号线或电源线等,以传递信号或电源。传输线300可为外部包覆有绝缘材料的金属线。
此外,参照图3,第二端子250可设置于绝缘壳体220内,并且于绝缘壳体220用以连接第一电连接器100的一侧220a显露出第二端子250与第一端子150接合的一端。而接触面232则设置于绝缘壳体220用以连接第一电连接器100的一侧220a的外表面上。
于此,参照图4,绝缘壳体220可具有凹槽222,以助于保持两个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凹槽222位于绝缘壳体220用以连接第一电连接器100的一侧220a。凹槽222的形状相应于第一电连接器100的侧壁130的第二端130b,以至于当第二电连接器200与第一电连接器100连接时,侧壁130的第二端130b可插设在对应的凹槽222内,并与设置于凹槽222内的接触面232接触。
参照图5,亦可改为第一电连接器100还包括绝缘壳体220。并且,为了美观,基部110、侧壁130、第一端子150和线圈170可设置于绝缘壳体220内。并且,于绝缘壳体220用以连接第二电连接器200的一侧220a显露出第一端子150与第二端子250接合的一端,以及显露出缠绕有线圈170的侧壁130的第二端130b。
再者,基部110、侧壁130、第一端子150和线圈170亦可设置于绝缘壳体220外部,设置方式大致上相同于图2所示的第二电连接器200。
参照图6A和图6B,第一电连接器100可设计有多个第一端子150a、150b、150c、150d,而第二电连接器200则具有相应于第一端子150a、150b、150c、150d的第二端子250a、250b、250c、250d。
为了避免反插的状况发生,第一端子150a、150b、150c、150d的排列方式可为对称排列。以三个第一端子150a、150b、150c为例,第一端子150a、150b、150c可依序为正端子(+)、负端子(-)和正端子(+),此时第二端子250a、250b、250c亦同样依序为正端子(+)、负端子(-)和正端子(+),如图6A所示。此外,第一端子150a、150b、150c亦可依序为负端子(-)、正端子(+)和负端子(-),此时第二端子250a、250b、250c则依序为负端子(-)、正端子(+)和负端子(-)。再以四个第一端子150a、150b、150c、150d为例,第一端子150a、150b、150c、150d可依序为正端子(+)、负端子(-)、负端子(-)和正端子(+),此时第二端子250a、250b、250c、250d亦同样依序为正端子(+)、负端子(-)、负端子(-)和正端子(+),如图6B所示。此外,第一端子150a、150b、150c、150d可依序为负端子(-)、正端子(+)、正端子(+)和负端子(-),此时第二端子250a、250b、250c、250d亦同样依序为负端子(-)、正端子(+)、正端子(+)和负端子(-)。
并且,同一个电连接器的多个正端子之间可呈现电性并联的连接状态。而同一个电连接器的多个负端子之间亦可呈现电性并联的连接状态。
举例来说,参照图7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应用于变压器400上,一电连接器(即第一电连接器100)设置于变压器400上,而另一电连接器(即第二电连接器200)设置于传输线300的一端。并且于传输线300的一端设置有插头310。第一端子150的一端电性连接至变压器400内部的电路410(图中仅示范性示出)。线圈170电性连接至第一端子150。并且第二端子250电性连接至传输线300。
当第一电连接器100和第二电连接器200连接时,第一端子150电性连接对应的第二端子250,且第一电连接器100缠绕有线圈170的侧壁130与第二电连接器200的侧壁230上的接触面接触。
并且,当第二电连接器200与第一电连接器100连接时,第一电连接器100的线圈170流通有电流而产生磁力于线圈170所缠绕的侧壁130上。此时,侧壁130即可利用磁力来磁性吸附第二电连接器200的侧壁230,以维持两个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
并且,于插头310接受到电源时,电源可依序流经传输线300、第二端子250和第一端子150,而传送到变压器400,以供应电子装置(即变压器400及变压器400后端电性连接的电子装置)所需的电力。
应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可保持两个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并且在外力拉扯下两个电连接器可轻易解除,以避免利用电连接器的装置受外力拉扯而移动,同时可避免电连接器因外力拉扯而损坏。

Claims (10)

1.一种电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电连接器,包括:
一基部;
多个侧壁,所述多个侧壁的一端连接设置于该基部的同一表面;
至少一个第一端子,排列设置于该基部和所述多个侧壁之间;以及
至少一个线圈,缠绕于所述多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上;以及;
一第二电连接器,与该第一电连接器连接,该第二电连接器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端子,每个至少一个第二端子与每个至少一个第一端子成对对应,其中于该第二电连接器与该第一电连接器连接时,各第二端子电性连接对应的该第一端子;以及
至少一个接触面,于该第二电连接器与该第一电连接器连接时,接触所述多个侧壁中缠绕有所述至少一个线圈的侧壁的另一端;
其中,当该第二电连接器与该第一电连接器连接时,该第一电连接器的所述至少一个线圈流通有电流以于缠绕有所述至少一个线圈的该侧壁上产生磁力,使得具有该磁力的该侧壁磁性吸附该第二电连接器的所述至少一个接触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线圈电性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子包括有至少一个正端子及至少一个负端子,每一个线圈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正端子的其中之一,且每一个线圈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负端子的其中之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子包括有多个正端子及至少一个负端子,且所述多个正端子及所述至少一个负端子对称排列设置于该第一电连接器的该基部和该第一电连接器的所述多个侧壁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子包括有至少一个正端子及多个负端子,且所述至少一个正端子及所述多个负端子对称排列设置于该第一电连接器的该基部和该第一电连接器的所述多个侧壁之间。
6.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部;
多个侧壁,所述多个侧壁的一端连接设置于该基部的同一表面;
至少一个第一端子,排列设置于该基部和所述多个侧壁之间;以及
至少一个线圈,缠绕于所述多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上;
其中,当该电连接器与另一电连接器连接时,至少一个线圈流通有电流以产生磁力于所缠绕的该侧壁上,使得缠绕有所述至少一个线圈的该侧壁通过该磁力磁性吸附该另一电连接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线圈电性连接至所述至少一第一端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端子包括有至少一个正端子及至少一个负端子,每一个线圈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正端子的其中之一,且每一个线圈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至少一负端子的其中之一。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子包括有多个正端子及至少一个负端子,且所述多个正端子及所述至少一个负端子对称排列设置于该第一电连接器的该基部和该第一电连接器的所述多个侧壁之间。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子包括有至少一个正端子及多个负端子,且所述至少一个正端子及所述多个负端子对称排列设置于该第一电连接器的该基部和该第一电连接器的所述多个侧壁之间。
CNU2008201357105U 2008-10-07 2008-10-07 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59933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357105U CN201259933Y (zh) 2008-10-07 2008-10-07 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357105U CN201259933Y (zh) 2008-10-07 2008-10-07 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59933Y true CN201259933Y (zh) 2009-06-17

Family

ID=40774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35710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59933Y (zh) 2008-10-07 2008-10-07 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59933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4944B (zh) * 2010-01-12 2012-07-04 上海浦帮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移动设备自动取电用电磁离合装置
CN106159473A (zh) * 2015-04-24 2016-11-23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4944B (zh) * 2010-01-12 2012-07-04 上海浦帮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移动设备自动取电用电磁离合装置
CN106159473A (zh) * 2015-04-24 2016-11-23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组件
CN106159473B (zh) * 2015-04-24 2019-02-12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79879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for dual signal transmission protocol
US7753689B1 (en) Plug connector with right angle cover
CN2874838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WO2012142606A3 (en)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2932759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1259933Y (zh) 电性连接结构及其电连接器
CN201397963Y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
CN2833912Y (zh) 具有可分离结构的连接器线缆组合
CN205846389U (zh) 转接连接器
US2010030460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terminal-connecting element thereof
CN215681030U (zh) 一种插针式连接器
CN211088666U (zh) 一种y型数据线及连接端头
CN202487850U (zh) 插座连接器
TWI380540B (en) Audio plug connector
CN202127115U (zh) 复合式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
CN103378453B (zh) 电连接器插座
CN206332248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1252217Y (zh) 电连接器
CN219874125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8070262U (zh) 板对板插头电连接器
CN217720029U (zh) 一种连接器公头
CN214706490U (zh) 一种具有导线分隔结构的电连接器
CN202564730U (zh) 电连接器
CN210535883U (zh) 一种type-c母座及电子设备
CN216085616U (zh) 一种多接口的音频转接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17

Termination date: 201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