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33184Y - 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 - Google Patents

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33184Y
CN201233184Y CNU2008201153220U CN200820115322U CN201233184Y CN 201233184 Y CN201233184 Y CN 201233184Y CN U2008201153220 U CNU2008201153220 U CN U2008201153220U CN 200820115322 U CN200820115322 U CN 200820115322U CN 201233184 Y CN201233184 Y CN 201233184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ing furnace
furnace body
air outlet
heat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1532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良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82011532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33184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33184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33184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其主要在于复数个具作业空间的加热炉体,是在作业空间的两侧分别设有入、出风通道,所述的入风通道是相通于具入风调节阀的入风口,并配置有鼓风机以及加热器,而出风通道则相通于具出风调节阀的出风口,其中,各加热炉体是在出风口处设有连通管,并以连通管串接另一加热炉体的入风口,且以串接的首、末端加热炉体的入、出风口使流动的冷、热风形成对流,进而可使一加热炉体出风通道排出的热风导流至另一加热炉体的入风通道再利用,使另一加热炉体利用流入已具有热度的热风而辅助升温;如此,可使入、出风口相互串接的各加热炉体依序将排出的热风导流至相邻串接的加热炉体再回收利用,以节省各加热炉体电能的耗费,达到节省能源以及成本的实用效益。

Description

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可使入、出风口相互串接的各加热炉体依序将排出的热风导流至相邻串接的加热炉体再利用,而可辅助相邻串接的加热炉体迅速升温,以节省各加热炉体的能源以及成本的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今,加热炉体可应用于半导体预烧机、LCD老化测试机等,使待测物件在高温环境下执行测试作业,请参阅图1,复数个并排的第一、二加热炉体10、20配置在工作场所,各第一、二加热炉体10、20的内部是分别设有用来容置待测物件的第一、二作业空间11、21,第一、二作业空间11、21的两侧各相通于第一、二入风通道12、22以及第一、二出风通道13、23,其中,第一、二入风通道12、22是各别相通位于炉体顶板处的第一、二入风口14、24,并配置有第一、二鼓风机15、25以及第一、二加热器16、26,而第一、二出风通道13、23则各别相通位于炉体顶板处的第一、二出风口17、27,另在第一入、出风通道12、13以及第二入、出风通道22、23间各设有第一、二调节阀门18、28,用来调节第一、二出风口17、27的排风量;请参阅图2,第一、二加热炉体10、20在使用时,可利用第一、二鼓风机15、25分别将炉外的冷风由第一、二入风口14、24抽入在第一、二入风通道12、22中,并经由第一、二加热器16、26加热,使得冷风升温转变为热风,且将热风抽送流入第一、二作业空间11、21中,令第一、二作业空间11、21内的温度上升至预设温度,之后,各第一、二作业空间11、21内的热风再流入至第一、二出风通道13、23,所述的第一、二出风通道13、23内的部份热风是经第一、二调节阀门18、28而回流至第一、二入风通道12、22中,另一部份热风则由第一、二出风口17、27排出至炉体外部,使得第一入、出风口14、17以及第二入、出风口24、27分别令流入、出的冷、热风形成对流,以保持炉内的风压,进而使第一、二作业空间11、21保持在高温作业环境,以供待测物件在高温环境下执行测试作业;然而,第一、二加热炉体10、20的第一、二出风口17、27是将热风直接排出在炉体外部,但热风的流失对于第一、二加热炉体10、20及其所在处的工作场所均会造成影响,即第一、二加热炉体10、20的第一、二作业空间11、21均必须保持在预设温度,当内部的热风向外流散时,其热度也随之流失,若内部温度低在预设温度,所述的第一、二加热器16、26则必须耗费更多电力加热,方可使第一、二作业空间11、21升温并保持在预设温度,以确保测试品质,造成耗费电能而增加成本的缺失,再者,所述的第一、二加热炉体10、20大多设置在具有空调设备的工作场所,当第一、二作业空间11、21的热风均流散在工作场所时,即会使工作场所的温度升高,若工作场所设置较多的加热炉体,各加热炉体流散在工作场所的热风则相对增加,而工作场所的温度也更加升高,导致空调设备必须更加耗费电源而降低工作场所的温度,方可使工作场所保持在适当的室温,造成耗费能源而增加成本的缺失。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可将各加热炉体排出的热风导引再利用,并节省加热炉体与工作场所二者耗费的电能以及成本的加热炉体,即为业者研发的目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将各加热炉体发热再回收利用,以节省各加热炉体电能的耗费,达到节省能源以及成本的实用效益。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可减少各加热炉体的热风流散在工作场所,以避免工作场所的温度升高,而降低空调设备的电源耗费,达到节省能源以及成本的实用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复数个具有作业空间的加热炉体,各作业空间的侧方设有入、出风通道,所述的入风通道是相通于具有入风调节阀的入风口,并配置有鼓风机以及加热器,而出风通道则相通于具有出风调节阀的出风口,其中,各加热炉体的出风口是以连通管依序串接另一加热炉体的入风口,并以串接的首、末端加热炉体的入、出风口使流动的冷、热风形成对流。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加热炉体作业空间的两侧板分别开设有复数个入风通孔以及出风通孔用来相通于入风通道以及出风通道。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加热炉体的连通管具有通风调节阀。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加热炉体在入、出风通道间设有调节阀门。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加热炉体的入风口、出风口、鼓风机以及加热器设置在作业空间的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可使入出风口相互串接的各加热炉体依序将排出的热风导流至相邻串接的加热炉体中再利用,而可辅助相邻串接的加热炉体升温,以减少加热炉体以及工作场所的电源耗费,而有效节省能源以及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习式复数个并排加热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习式复数个并排加热炉体的使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复数个并排加热炉体的外观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复数个并排加热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复数个并排加热炉体的使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复数个并排加热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复数个并排加热炉体的使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第一加热炉体是10;第一作业空间是11;第一入风通道是12;第一出风通道是13;第一入风口是14;第一鼓风机是15;第一加热器是16;第一出风口是17;第一调节阀门是18;第二加热炉体是20;第二作业空间是21;第二入风通道是22;第二出风通道是23;第二入风口是24;第二鼓风机是25;第二加热器是26;第二出风口是27;第二调节阀门是28;第一加热炉体是30;第一作业空间是31;第一入风通孔是311;第一出风通孔是312;第一入风通道是32;第一出风通道是33;第一鼓风机是34;第一加热器是35;第一入风口是36;第一入风调节阀是361;第一出风口是37;第一出风调节阀是371第一调节阀门是38;第二加热炉体是40;第二作业空间是41;第二入风通孔是411;第二出风通孔是412;第二入风通道是42;第二出风通道是43;第二鼓风机是44;第二加热器是45;第二入风口是46;第二入风调节阀是461;第二出风口是47;第二出风调节阀是471;第二调节阀门是48;连通管是50、50A;通风调节阀是51;第三加热炉体是60;第三作业空间是61;第三入风通道是62;第三出风通道是63;第三鼓风机是64;第三加热器是65;第三入风口是66;第三出风口是6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实用新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述如后:
请参阅图3、图4所示,所述的工作场所配置有并排的第一、二加热炉体30、40,第一、二加热炉体30、40的内部是分别设有用来容置待测物件的第一、二作业空间31、41,第一、二作业空间31、41的两侧板是分别开设有复数个第一、二入风通孔311、411以及第一、二出风通孔312、412,其第一、二入风通孔311、411是相通于第一、二入风通道32、42,而第一、二出风通孔312、412则相通于第一、二出风通道33、43,所述的第一、二入风通道32、42是分别在第一、二作业空间31、41的上方配置有第一、二鼓风机34、44以及第一、二加热器35、45,并相通位于炉体顶板上且具有第一、二入风调节阀361、461的第一、二入风口36、46,而第一、二出风通道33、43则相通位于炉体顶板上且具有第一、二出风调节阀371、471的第一、二出风口37、47,其中,所述的第一加热炉体30的第一出风口37是以具有通风调节阀51的连通管50串接在第二加热炉体40的第二入风口46,并以第一加热炉体30的第一入风口36以及第二加热炉体40的第二出风口47使流入、出的冷、热风形成对流,而保持炉内的风压,另在第一入、出风通道32、33间与第二入、出风通道42、43间分别设有第一、二调节阀门38、48,用来调节第一、二出风通道33、43流入第一、二入风通道32、42的热风量。
请参阅图5所示,第一、二加热炉体30、40在使用时,是分别以第一、二鼓风机34、44抽取炉外的冷风,并使冷风由第一、二入风口36、46流入第一、二入风通道32、42中,由于第一、二入风口36、46设有第一、二入风调节阀361、461,而可利用第一、二入风调节阀361、461调整流入的冷风量,再以第一、二加热器35、45对流入的冷风加热,使冷风升温转变为热风,所述的热风是由第一、二入风通孔311、411流入第一、二作业空间31、41中,使第一、二作业空间31、41在热风的吹送下,而形成一高温作业环境,以供待测物件在高温作业环境下执行测试作业,之后,所述的通过第一、二作业空间31、41的热风则由第一、二出风通孔312、412流出至第一、二出风通道33、43,第一、二出风通道33、43内的部份热风可经由第一、二调节阀门38、48回流至第一、二入风通道32、42中,在混合冷风后,再经第一、二加热器35、45加热,即可循环输送至第一、二作业空间31、41,而第一、二出风通道33、43内的另外部份热风则可流入第一、二出风口37、47,由于第一、二出风口37、47设有第一、二出风调节阀371、471,是可利用第一、二出风调节阀371、471再调节部份热风排出在炉外,并将部份已具有热度的热风导引回收流入连通管50再利用,所述的连通管50也设有通风调节阀51可调节流入第二入风口46的热风量,并使第一加热炉体30排出的热风流入第二入风口46,且与第二入风口46流入的冷风相混合,再使冷、热风一并流入第二入风通道42中,并经第二加热器45加热,由于连通管50导引流入第二入风口46的热风已具有热度而可辅助升温,使得第二加热器45毋须如同第一加热器35以较大的电能对冷风加热升温,而可以较小的电能对流动在第二入风通道42的冷、热风加热升温,使得第二作业空间41可迅速升温,进而第一加热炉体30排出的热风可再回收利用,以辅助使第二加热炉体40的第二作业空间41迅速形成一高温作业环境,并节省电能,再者,由于第一加热炉体30排出的部份热风是经连通管50流入相互串接的第二加热炉体40中,而可减少第一加热炉体30排出在工作场所中的热风量,以避免工作场所的温度升高,而降低空调设备的电源耗费,达到节省能源以及成本的实用效益。
请参阅图6、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热能再利用结构可应用于更多并排的加热炉体,即第一、二、三加热炉体30、40、60各具有第一、二、三作业空间31、41、61,所述的第一、二、三作业空间31、41、61的两侧是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入风通道32、42、62以及第一、二、三出风通道33、43、63,所述的第一、二、三入风通道32、42、62配置有第一、二、三鼓风机34、44、64以及第一、二、三加热器35、45、65,并相通于第一、二、三入风口36、46、66,而第一、二、三出风通道33、43、63则相通于第一、二、三出风口37、47、67,其中,所述的第一加热炉体30的第一出风口37是以连通管50串接在第二加热炉体40的第二入风口46,而第二加热炉体46的第二出风口47则以连通管50A串接在第三加热炉体60的第三入风口66,进而第一、二、三加热炉体30、40、60在使用时,是分别以第一、二、三鼓风机34、44、64抽取炉外的冷风,并使冷风由第一、二、三入风口36、46、66流入第一、二、三入风通道32、42、62中,再以第一、二、三加热器35、45、65对流入的冷风加热,使冷风升温转变为热风,并令热风流入第一、二、三作业空间31、41、61中,使第一、二、三作业空间31、41、61在热风的吹送下,而形成一高温作业环境,以供待测物件在高温作业环境下执行测试作业,之后,所述的通过第一、二、三作业空间31、41、61的热风则流出至第一、二、三出风通道33、43、63,而第一、二、三出风通道33、43、63内的热风是流入第一、二、三出风口37、47、67,而第一出风口37的热风是由连通管50导引流入第二入风口46,令具有热度的热风与第二入风口46流入的冷风相混合而辅助升温,使得第二加热器45可以较小的电能对流动在第二入风通道42的冷、热风加热升温,以使第二作业空间41可迅速升温,而第二出风口47的热风是由连通管50A导引流入第三入风口66,令具有热度的热风与第三入风口66流入的冷风相混合而辅助升温,使得第三加热器65可以较小的电能对流动在第三入风通道62的冷、热风加热升温,以使第三作业空间61可迅速升温,达到节省能源以及成本的实用效益。
据此,本实用新型可使入出风口相互串接的各加热炉体依序将排出的热风导流至相邻串接的加热炉体中再利用,而可辅助相邻串接的加热炉体升温,以减少加热炉体以及工作场所的电源耗费,而有效节省能源以及成本。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复数个具有作业空间的加热炉体,各作业空间的侧方设有入、出风通道,所述的入风通道是相通于具有入风调节阀的入风口,并配置有鼓风机以及加热器,而出风通道则相通于具有出风调节阀的出风口,其中,各加热炉体的出风口是以连通管依序串接另一加热炉体的入风口,并以串接的首、末端加热炉体的入、出风口使流动的冷、热风形成对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炉体作业空间的两侧板分别开设有复数个入风通孔以及出风通孔用来相通于入风通道以及出风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炉体的连通管具有通风调节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炉体在入、出风通道间设有调节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炉体的入风口、出风口、鼓风机以及加热器设置在作业空间的上方。
CNU2008201153220U 2008-05-19 2008-05-19 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33184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153220U CN201233184Y (zh) 2008-05-19 2008-05-19 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153220U CN201233184Y (zh) 2008-05-19 2008-05-19 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33184Y true CN201233184Y (zh) 2009-05-06

Family

ID=40619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15322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33184Y (zh) 2008-05-19 2008-05-19 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33184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3207A (zh) * 2012-10-08 2014-04-09 致茂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烧机测试装置
CN103868366A (zh) * 2012-12-18 2014-06-18 南通华兴磁性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热回收预烧窑
WO2016015357A1 (zh) * 2014-07-30 2016-02-04 郎溪普瑞泰渔具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碳素复合材料椭圆形船桨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3207A (zh) * 2012-10-08 2014-04-09 致茂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烧机测试装置
CN103868366A (zh) * 2012-12-18 2014-06-18 南通华兴磁性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热回收预烧窑
WO2016015357A1 (zh) * 2014-07-30 2016-02-04 郎溪普瑞泰渔具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碳素复合材料椭圆形船桨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67155B (zh) 一种可对余热进行回收利用的陶瓷窑炉
CN201233184Y (zh) 加热炉体的热能再利用结构
CN201662211U (zh) 一种双水泵燃气采暖热水炉
CN201413021Y (zh) 单纱浆纱机烘房加热装置
CN201129932Y (zh) 加热炉体的热能回收循环结构
CN205448296U (zh) 节能控温型热风炉
CN205101196U (zh) 用于油漆烘干的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系统
CN202543265U (zh) 热处理淬火炉热回收装置
CN205528408U (zh) 一种浮法玻璃退火窑热风供热系统
CN206073125U (zh) 一种直接空冷塔余热循环系统
CN202048627U (zh) 可伸缩出风口有独立冷、热风出口结构的壁挂式空调
CN204115218U (zh) 一种循环式新风加热装置
CN203820631U (zh) 一种玻璃板加热炉用对流箱
CN207527649U (zh) 一种嵌入式气电组合灶具
CN203190602U (zh) 热水器
CN105674557A (zh) 节能控温型热风炉
CN106196104B (zh) 蓄热式催化分解床热能回收系统
CN205536533U (zh) 一种太阳能空气能一体式热水器
CN201417022Y (zh) 一种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燃气分配装置
CN205262079U (zh) 锅炉尾气烘干石膏板装置
CN205482279U (zh) 热风恒温外循环控制系统
CN204943857U (zh) 一种多功能空压机热能回收热水器
CN201772108U (zh) 一种燃气分配装置
CN104515220A (zh) 一种风冷、水冷组合式中央空调
CN219036665U (zh) 一种燃煤锅炉干排渣系统冷却风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06

Termination date: 201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