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79427Y - 混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混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79427Y
CN201179427Y CNU2008200060799U CN200820006079U CN201179427Y CN 201179427 Y CN201179427 Y CN 201179427Y CN U2008200060799 U CNU2008200060799 U CN U2008200060799U CN 200820006079 U CN200820006079 U CN 200820006079U CN 201179427 Y CN201179427 Y CN 20117942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water
air
air inflow
inflow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0607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子健
宫川幸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ESE TOKYO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APPRATU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ESE TOKYO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APPRATU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ESE TOKYO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APPRATU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ESE TOKYO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APPRATUS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00607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79427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7942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7942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装置,其包括罐;设置在罐的上部的水流入口;直径比水流入口直径小且设置在罐的下部的水排出口;设置在罐的水流入口近旁的空气流入口;设置在空气流入口的空气流入管;和具有使空气流入管内的空气流动变形成螺旋状的多个连续叶片且设置在空气流入管内的叶片部件,其中在罐内混合从水流入口出来的水和从空气流入管出来的空气中的氧,将水和氧的混合水由水排出口排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混合装置,在不采用提高水的流速的特殊装置的情况下,提高水和氧的混合效率。

Description

混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水和氧的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知道,为了使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等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提高水中的溶氧浓度。例如对于养殖池,为了健全地培养生物,必须提高对海水或淡水的供氧量。另外,对于污水处理槽,为了促进用于生物分解的好氧型微生物的活化,必须提高对污水或污泥等的供氧量。
但是,一般对于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等而言,仅靠通过其水面由空气自然溶入水中的氧,并不能充分发挥上述功能。因此,已有水循环装置的提案,其是通过将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等的水用泵汲取上来,在规定的罐内与空气积极混合,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达到所要的程度后将水返回(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具体地,上述罐在其上部具有喷嘴,向罐内的下方喷射经泵加压的水;在其下部具有排出口,将该喷射的水排出。另外,在喷嘴的中央设置连通大气和罐内的管道,通过由喷嘴向罐内的下方喷射的水的负压,使大气中的空气通过该管道被吸入罐内。通过这种结构,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可以在罐内将汲取上来的水与空气混合,然后将提高了溶氧浓度的水返回。
[专利文献1]特开2001-293467号公报
技术内容
使用上述罐混合水和空气(即氧)时,向罐内吸入空气的速度越高,其混合效率就越高。
另一方面,根据上述罐的构成,空气的吸入速度取决于由喷嘴出来的水的喷射速度。例如,已经知道这种吸入速度与由喷嘴供给的加压水的流速是同等程度的。因此,为了提高空气的吸入速度,必须提高向喷嘴供给加压水的泵的流速。即,为了提高水和氧的混合效率,必须提高泵的运转效率。
其结果是,为了提高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等的功能,需要配置更大容量的泵,与此同时泵的耗能量也随之增加。这样,在设备和维护两方面都会有成本增加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课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装置,可以不采用提高水的流速的特殊装置,而提高水和氧的混合效率。
为解决前述课题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混合装置,其包括罐;设置在前述罐的上部的水流入口;直径比前述水流入口直径小且设置在前述罐的下部的水排出口;设置在前述罐的前述水流入口近旁的空气流入口;设置在前述空气流入口的空气流入管;和具有使前述空气流入管内的空气流动变形成螺旋状的多个连续叶片且设置在前述空气流入管内的叶片部件,其中在前述罐内混合从前述水流入口出来的水和从前述空气流入管出来的空气中的氧,将前述水和前述氧的混合水由前述水排出口排出。
技术效果
在不采用提高水的流速的特殊装置的情况下,提高水和氧的混合效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施方案的混合装置的外观构成例的斜视图。
图2表示本实施方案的混合装置的构成例的断面图。
图3表示本实施方案的空气吸引部件的构成例的断面图和部分斜视图。
图4用于说明使用本实施方案的混合装置的水和氧的混合方法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施方案的空气吸引部件的另一构成例的断面图。
符号说明
1混合装置             2水槽              3泵
4供水管               5排水管            10罐
10a上侧曲面部         10b下侧曲面部      10c主体部
11水流入口            11a、11b、12a短管
12水排出口            12b接头            13空气流入口
20、20’空气吸引部件  21空气流入管       22、22’叶片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混合装置
以下参考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案的混合装置1的构成例。
本实施方案的混合装置1具有水流入口11和水排出口12按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相对设置的近圆柱形的罐10,和设置在该罐10的水流入口11近旁的空气吸引部件20。
罐10为例如金属制的近圆柱形的容器,其上部由随着向上圆柱直径渐小的上侧曲面部10a构成,其下部也由随着向下圆柱直径渐小的下侧曲面部10b构成。另外,在上侧曲面部10a和下侧曲面部10b之间,为圆柱直径一定的主体部10c。在形成本实施方案的罐10时,可以将上侧曲面部10a和下侧曲面部10b焊接于主体部10c,或者,也可以将上侧曲面部10a、下侧曲面部10b和主体部10c一体成形。
在罐10上部的中央部,形成为使水流入罐10内的圆形水流入口11,通过焊接等将例如金属制的短管11a(水流入管)连接至该水流入口11。另外,在该短管11a的开口部,进一步连接例如树脂制的短管11b(水流入管)。短管11a和短管11b之间例如通过形成于短管11a外周面的外螺纹和形成于短管11b内周面的内螺纹的螺丝固定而连接。
在罐10下部的中央部,形成为使罐10内的水排出的圆形水排出口12,通过焊接等将例如金属制的短管12a(水排出管)连接至该水流入口12。另外,在该短管12a的开口部,连接例如金属制的规定的接头12b。通过该接头12b,相对于短管12a可以接上例如后述的规定长度的树脂制的管。
在本实施方案中,设定水排出口12的直径小于水流入口11的直径。
空气吸引部件
空气吸引部件20包括空气流入管21和叶片部件22,其中所述空气流入管21嵌插于形成于罐10上面的水流入口11近旁的空气流入口13、略平行于短管11a、11b设置;所述叶片部件22在该空气流入管21内形成螺旋形状。
空气流入管21是为使大气中的空气从上方开口部流入、使空气从下方开口部流出至罐10内的部件。在实施方案中,空气流入管21下方的开口部,达到上侧曲面部10a和主体部10c的边界。空气流入管21相对于空气流入口13通过焊接等连接。
叶片部件22为例如将180度左旋叶片和180度右旋叶片交互地多次接合而得到的金属制的部件(参考图3)。在本实施方案中,叶片部件22具有与空气流入管21的内侧面适当触抵的形状和尺寸,通过这种触抵的摩擦力,叶片部件22在空气流入管21内保持可装卸的状态。
混合方法
参考图4,对采用具有前述构成的混合装置1的水和氧的混合方法进行说明。
如该图所示,混合装置1保持在例如作为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的水槽2的水面之上,使水流入口11在上、水排出口12在下。另外,水槽2中设置有向上汲水的泵3。泵3和混合装置1的短管11b之间通过例如树脂制的供水管4连接,通过例如树脂制的排水管5连接混合装置1的接头12b。通过这种结构,水槽2内的水通过泵3向上汲取至混合装置1,在混合装置1中与空气混合,然后返回水槽2内。
在罐10的内部,由于水排出口12的直径小于水流入口11的直径,会产生如箭头所示的漩涡。沿着构成罐10上下的上侧曲面部10a和下侧曲面部10b内壁的弯曲形状,通过附壁效应促进这种漩涡的形成。所谓附壁效应,一般是指将物体置于流动中时,沿着该物体流动方向发生改变的流体现象。
另外,当水从水流入口11流入罐10内时,通过文丘里效应,大气中的空气通过空气吸引部件20吸至罐10内。所谓文丘里效应,是指一定流速的流体流动时,其周围的压力降低,将周边空气带入该流体中的流体现象。此时,空气通过在空气流入管21和叶片部件22之间形成的螺旋状的空间,在做箭头所示的螺旋运动的同时,被吸至罐10内。像这样做螺旋运动的空气的速度,与假如空气吸引部件20只有空气流入管21构成的情况下的空气速度相比,更为迅速。即,通过螺旋效应使空气流动如同旋风状,因而增加空气流速。
在以上内容中,对于促进水漩涡形成的罐10的内部,由于流入经空气吸引部件20增加了流速的空气,高效地搅拌水和空气。
在假如空气吸引部件20只有空气流入管21构成的情况下,空气的吸入速度与经供水管4供给水流入口11的加压水的流速是同等程度的。另一方面,按照本实施方案的混合装置1,通过在空气流入管21和叶片部件22之间形成的螺旋状的空间,即使加压水的流速相同,也可以提高空气的吸入速度。据此,不用特地提高泵3的运转效率,也可以提高水和空气(即氧)的混合效率。
因此,对于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等,由于没有必要特地设置更大容量的泵,所以不会增加泵的耗能量。即,不用增加设备和维护成本,也可以提高养殖池或污水处理槽等的功能。
本实施方案的混合装置1至少包括罐10;水流入口11;直径比水流入口11小的水排出口12;设置在水流入口11近旁的空气流入口13;设置于空气流入口13的空气流入管21;和具有使空气流入管21内的空气流动变形成螺旋状的多个连续叶片、设置在空气流入管21内的叶片部件22,其中在罐10内混合从水流入口11出来的水和从空气流入管21出来的空气中的氧,将水和氧的混合水由水排出口12排出为好。据此,在不采用提高水的流速的特殊装置的情况下,提高水和氧的混合效率。
另外,如前所述,叶片部件22相对于空气流入管21是可装卸的。据此,例如如果预先准备几个180度左旋叶片和180度右旋叶片的不同个数的叶片部件22,则可以只通过更换该叶片部件22,进行与空气吸入速度相应的设计变更。例如,可以通过增加叶片个数、同时增加空气流动的螺旋次数,来提高空气的吸入速度等。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空气流入管21和叶片部件22也可以作为空气吸引部件20一体成形。如果一体成形的话,则可以简化空气吸引部件20的加工过程。
另外,如前所述,罐10具有圆柱形的主体部10c、与主体部10c相连且越向上部直径越小的上侧曲面部10a、与主体部10c相连且越向下部直径越小的下侧曲面部10b。据此,通过前述的附壁效应,罐10内的水流有效地产生漩涡。但并不限于此,罐10也可以仅成为圆柱形。这种情况下,简化罐10的加工过程。或者,主体部10c的形状并不限于圆柱,例如根据设计上的情况等,也可以是多角柱。另外,罐10也可以形成上侧曲面部11a、主体部11c和下侧曲面部11b,总体上形成球形。通过形成球形增加罐10的强度。
另外,如前所述,罐10包括作为结合于水流入口11的水流入管的短管11a、11b,和作为结合于水排出口12的水排出管的短管12a,短管11a、11b相对于空气流入管21,略平行地配置。据此,增加了前述文丘里效应,通过空气吸引部件20将大气中的空气有效吸入罐10内。但是,并不限于此,如果至少在水流入口11的近旁设置空气流入口13,例如根据设计上的情况等,可以将短管11a、11b和空气流入管21交叉配置。例如相对于沿着图1的Z方向的短管11a、11b,空气流入管21也可以沿着X方向或Y方向等配置。
其他的实施方案
前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是把本实用新型限定在解释内容当中。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变更、改良,本实用新型中也包括这些等价方案。
本实施方案的空气吸引部件20并不限于图3所示的结构。空气吸引部件20’也可以包括如图5所示的全部同向旋转成螺旋形的叶片部件22’。另外,叶片部件22、22’并不限于将金属制板材扭转加工并焊接而成的。例如,在特氟龙等树脂制圆柱的侧面形成成螺旋形状的沟,将该圆柱嵌合入空气流入管21中,也可以作为空气吸引部件。
另外,与本实施方案的空气吸引部件20的罐10相对侧的开口部,虽然为了将大气中的空气吸入罐10内形成了单纯开放端,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与空气吸引部件20的罐10相对侧的开口部连接到容纳有高浓度氧的气体容器或臭氧发生器等的输出口,将氧或臭氧等直接供给罐10内与水混合。据此,更加提高水中的溶氧浓度。
进一步地,在图4所示的循环系统中,通过将加热器等卷绕在本实施方案的罐10上并加热,可以对水槽2内的水保温。如若考虑到这样的用途,罐10如前所述优选金属制,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树脂制。在树脂制的情况下,混合装置1具有轻量化的优点。

Claims (4)

1.一种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罐;
设置在前述罐的上部的水流入口;
直径比前述水流入口直径小且设置在前述罐的下部的水排出口;
设置在前述罐的前述水流入口近旁的空气流入口;
设置在前述空气流入口的空气流入管;和
具有使前述空气流入管内的空气流动变形成螺旋状的多个连续叶片且设置在前述空气流入管内的叶片部件,
其中,在前述罐内混合从前述水流入口出来的水和从前述空气流入管出来的空气中的氧,并将前述水和前述氧的混合水由前述水排出口排出。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叶片部件相对于前述空气流入管是可装卸的。
3.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罐具有圆柱形的主体部、与前述主体部相连且越向前述上部直径越小的上侧曲面部、和与前述主体部相连且越向前述下部直径越小的下侧曲面部。
4.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结合于前述水流入口的水流入管,和结合于前述水排出口的水排出管,其中前述水流入管相对于前述空气流入管略平行地配置。
CNU2008200060799U 2008-02-04 2008-02-04 混合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79427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60799U CN201179427Y (zh) 2008-02-04 2008-02-04 混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60799U CN201179427Y (zh) 2008-02-04 2008-02-04 混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79427Y true CN201179427Y (zh) 2009-01-14

Family

ID=40248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06079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79427Y (zh) 2008-02-04 2008-02-04 混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79427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7840A (zh) * 2011-05-22 2011-09-21 韶关市力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氧气饱和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7840A (zh) * 2011-05-22 2011-09-21 韶关市力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氧气饱和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46688B1 (ko) 오폐수 처리용 마이크로 제트폭기장치
CN207632522U (zh) 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器
WO2001097958A9 (fr) Generateur de bulles d'air fines et dispositif de generation de bulles d'air fines muni de ce generateur
CN100544808C (zh) 一种射流膜-生物反应器的方法与装置
CN203807246U (zh) 一种复式多级射流曝气装置
CN206692350U (zh) 提升式喷射旋流组合曝气器
CN201890803U (zh) 一种射流曝气器
CN102633375A (zh) 高效气液混合曝气装置及方法
CN203530035U (zh) 一种射流曝气器
CN203602394U (zh) 一种射流式臭氧光催化-膜处理有机废水装置
WO200503037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xing of two fluids
JP2002059186A (ja) 水流式微細気泡発生装置
CN201179427Y (zh) 混合装置
CN111072235B (zh) 兼氧mbr一体化处理设备
CN208667234U (zh) 用于污水处理的充氧装置
CN101508486A (zh) 厌氧反应器立体液流搅拌装置
CN102300630B (zh) 具有气体注入装置和/或导流板的降流式混合器
CN101502764A (zh) 混合装置
CN108328756A (zh) 一种空气导流水处理装置、系统及方法
CN208667224U (zh) 跌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一体处理设备
CN208800021U (zh) 一种气液混合装置
CN206970295U (zh) 一种跌水曝气装置
CN209507726U (zh) 一种污泥生物淋滤专用曝气装置
CN207498144U (zh) 一种新型曝气头
CN202717734U (zh) 一种节能蛋白质分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14

Termination date: 201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