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77915Y - 地月星动仪 - Google Patents
地月星动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77915Y CN201177915Y CNU2008200459830U CN200820045983U CN201177915Y CN 201177915 Y CN201177915 Y CN 201177915Y CN U2008200459830 U CNU2008200459830 U CN U2008200459830U CN 200820045983 U CN200820045983 U CN 200820045983U CN 201177915 Y CN201177915 Y CN 201177915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oid
- earth
- moon
- spheroid
- su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地月星动仪,包括有太阳体、地球体和月球体,太阳体固定设置在一支架上,地球体朝着太阳体公转,其地球体设置在与太阳体上方或下方,并与太阳体之间设有一定的水平距离,月球体设置在地球体背向太阳体的位置上;地球体和月球体均绕太阳体公转,公转轨迹所在平面与水平面成23°26′夹角;月球体与地球体之间设有一定的垂直距离,并平行于公转轨迹平面以一定直径的轨迹绕地球体转动。本实用新型是根据已知的天文数据和天文现象,对地球的轨道重新设计,能让人们了解到太阳系的动力来源,计算出太阳系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其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适用于科研与教学,有利于人们认识整个太阳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文教学仪器,特别是一种地月星动仪。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172508Y中公开一种模拟天体运动立体教具,主要由三角支架、旋转架、动力源、公制刻度盘、平行光源、太阳、月球、地球、时差刻度盘、农历刻度盘组成,可演示太阳、地球、月球运行轨迹及与其位置相对应的农历、公历时刻,当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运行位置符合一定条件时,可显示月全食、月偏食和日全食、日偏食。该结构是针对现有书本上解释的天体运动轨迹而设计。
本人发现天文学知识对地球设计时忽略了中国古代早已得出太阳射线与黄道成23°26′夹角的重要数据,在地球轨道设计时只用了赤道与黄道成23°26′的关系,造成了很多与现实天文现象不符的地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能把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的运转规律显示出来的地月星动仪,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地月星动仪,包括有太阳体、地球体和月球体,太阳体固定设置在一支架上,地球体朝着太阳体公转,其结构特征是地球体设置在与太阳体上方或下方,并与太阳体之间设置有一定的水平距离,月球体设置在地球体背向太阳体的位置上;地球体和月球体均绕太阳体公转,公转轨迹所在平面与水平面成一定夹角;月球体与地球体之间设置有一定的垂直距离,并平行于公转轨迹平面以一定直径的轨迹绕地球体转动。
所述支架竖直设置,中部设置太阳体,顶部设置有与水平面成66°34′夹角的转轴或轴套,并与环形轨道中心连接,环形轨道为地球体和月球体的公转轨迹,与水平面成23°26′夹角,地球体和月球体设置在环形轨道上。
所述月球体绕地球体转动的轨迹直径为地球体直径与月球体直径之和。
所述地球体和月球体分别设置在环形轨道下方和上方,月球体通过垂直环形轨道平面的L形转轴与环形轨道连接,转轴中心偏离地球体中心一个月球体半径的距离,转轴弯臂长度为地球体半径减月球体半径的长度。
所述地球体与太阳体之间设置有金星体和水星体,地球体北侧设置有北斗星体,月球体背后方向设置有火星体、木星体和土星体。
所述环形轨道上设有若干星体,星体通过线条或连杆与环形轨道连接。
所述支架表面正对转轴或轴套的倾斜方向俯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均布设置有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标示。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月球周期仪,包括分别根据地球体和月球体大小比例设置的大小两块圆板,大圆板固定设置在支架上,背部设置有摆杆,摆杆长度为大圆板半径长度,一端偏离大圆板中心一个小圆板半径的距离与支架或大圆板连接,另一端与小圆板外径连接。
本实用新型根据已知的天文数据和天文现象,对地球的轨道重新设计,能让人们了解到太阳系的动力来源,计算出太阳系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其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适用于科研与教学,有利于人们认识整个太阳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4,本地月星动仪,包括有太阳体1、地球体4和月球体6,太阳体固定设置在一支架12上,地球体朝着太阳体公转。地球体4设置在与太阳体上方,并与太阳体之间设置有一定的水平距离,月球体6设置在地球体4背向太阳体1的位置上。地球体4和月球体6均绕太阳体1公转。支架12竖直设置,中部设置太阳体1,顶部设置有与水平面成66°34′夹角的轴套14,并与环形轨道10中心连接,环形轨道10为地球体4和月球体6的公转轨迹,与水平面成23°26′夹角。地球体4和月球体6分别设置在环形轨道10的下方和上方。月球体6与地球体4之间设置有一定的垂直距离,并平行于环形轨道平面以地球体直径与月球体直径之和的直径轨迹绕地球体4转动。月球体6通过垂直环形轨道平面的L形转轴11与环形轨道10连接,转轴中心偏离地球体中心一个月球体半径的距离,转轴弯臂长度为地球体半径减月球体半径的长度。地球体4与太阳体1之间设置有金星体3和水星体2,地球体北侧设置有北斗星体5,月球体6背后方向设置有火星体7、木星体9和土星体8。环形轨道10上设置有若干星体13,星体通过线条或连杆与环形轨道连接。支架12表面正对轴套14的倾斜方向俯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均布设置有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标示(夏至和秋分标示图中未示出)。支架12上设置有月球周期仪,包括分别根据地球体和月球体大小比例设置的大小两块圆板,大圆板15固定设置在支架12上,背部设置有摆杆16,摆杆长度为大圆板半径长度,一端偏离大圆板中心一个小圆板17半径的距离与支架或大圆板连接,另一端与小圆板外径连接。
Claims (8)
1.一种地月星动仪,包括有太阳体(1)、地球体(4)和月球体(6),太阳体固定设置在一支架(12)上,地球体朝着太阳体公转,其特征是地球体设置在与太阳体上方或下方,并与太阳体之间设置有一定的水平距离,月球体设置在地球体背向太阳体的位置上;地球体和月球体均绕太阳体公转,公转轨迹所在平面与水平面成一定夹角;月球体与地球体之间设置有一定的垂直距离,并平行于公转轨迹平面以一定直径的轨迹绕地球体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支架竖直设置,中部设置太阳体,顶部设置有与水平面成66°34′夹角的转轴或轴套(14),并与环形轨道(10)中心连接,环形轨道为地球体和月球体的公转轨迹,与水平面成23°26′夹角,地球体和月球体设置在环形轨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月球体绕地球体转动的轨迹直径为地球体直径与月球体直径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地球体和月球体分别设置在环形轨道下方和上方,月球体通过垂直环形轨道平面的L形转轴(11)与环形轨道连接,转轴中心偏离地球体中心一个月球体半径的距离,转轴弯臂长度为地球体半径减月球体半径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地球体与太阳体之间设置有金星体(3)和水星体(2),地球体北侧设置有北斗星体(5),月球体背后方向设置有火星体(7)、木星体(9)和土星体(8)。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环形轨道上设置有若干星体(13),星体通过线条或连杆与环形轨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支架表面正对转轴或轴套的倾斜方向俯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均布设置有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标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月球周期仪,包括分别根据地球体和月球体大小比例设置的大小两块圆板,大圆板(15)固定设置在支架上,背部设置有摆杆(16),摆杆长度为大圆板半径长度,一端偏离大圆板中心一个小圆板(17)半径的距离与支架或大圆板连接,另一端与小圆板外径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0459830U CN201177915Y (zh) | 2008-04-01 | 2008-04-01 | 地月星动仪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0459830U CN201177915Y (zh) | 2008-04-01 | 2008-04-01 | 地月星动仪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77915Y true CN201177915Y (zh) | 2009-01-07 |
Family
ID=40217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045983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77915Y (zh) | 2008-04-01 | 2008-04-01 | 地月星动仪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77915Y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55808A (zh) * | 2012-09-14 | 2013-01-02 | 廖云开 | 太阳年地球四季模型 |
-
2008
- 2008-04-01 CN CNU2008200459830U patent/CN20117791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55808A (zh) * | 2012-09-14 | 2013-01-02 | 廖云开 | 太阳年地球四季模型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258109U (zh) | 光电浑天仪 | |
CN201156351Y (zh) | 太阳视运动地平坐标定位仪 | |
CN201177915Y (zh) | 地月星动仪 | |
US6722890B2 (en) | Interactive astronomical system and method | |
CN206400937U (zh) | 地理教学用晨昏线演示教具 | |
CN101373564B (zh) | 地月星动仪 | |
CN2602448Y (zh) | 全自动智能三球仪 | |
CN204143761U (zh) | 一种天体视运动演示仪 | |
CN2828986Y (zh) | 周年晨昏仪 | |
CN102494664B (zh) | 太阳方位测量仪及其测量方法 | |
CN2845071Y (zh) | 地球月球运行演示仪 | |
CN110060565B (zh) | 带地平高度及方位角调节机构的天球仪 | |
CN201489726U (zh) | 多功能晨昏仪 | |
CN206649817U (zh) | 一种地理教学模型 | |
CN204808751U (zh) | 经典物理浑天仪 | |
CN111583775A (zh) | 日地月模行仪 | |
CN2674572Y (zh) | 动态地球仪 | |
CN200972724Y (zh) | 太阳视运动轨迹光学跟踪仪 | |
CN100590680C (zh) | 日照地球现象仪 | |
CN204596322U (zh) | 一种地理教学用的双球仪 | |
CN203895047U (zh) | 地理双球仪 | |
CN102097030A (zh) | 日心天球·三球仪 | |
CN2615792Y (zh) | 天地日月演象仪 | |
US6524112B1 (en) | Interactive astronomical system and method | |
CN202258104U (zh) | 带夜半球的万向地球仪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