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50017Y - 马达线圈 - Google Patents

马达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50017Y
CN201150017Y CNU2008200000675U CN200820000067U CN201150017Y CN 201150017 Y CN201150017 Y CN 201150017Y CN U2008200000675 U CNU2008200000675 U CN U2008200000675U CN 200820000067 U CN200820000067 U CN 200820000067U CN 201150017 Y CN201150017 Y CN 20115001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motor
connecting portion
coil ring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0006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银树
尹佐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00006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50017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5001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5001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线圈,其包含一线圈环体、一承载板、一封装体及一对电连接件。该线圈环体由一导线卷绕形成,该线圈环体具有二导线连接端及一支撑面;该承载板具有一承载面,该承载面用以贴接该线圈环体的支撑面;该封装体用以包覆该线圈环体及承载板;该对电连接件分别连接该线圈环体的二导线连接端,且该对电连接件部分裸露于该封装体的外部。

Description

马达线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马达线圈,特别是关于一种可达到提升马达组装便利性及提高马达制造合格率的功效的马达线圈。
背景技术
一般现有马达通常包含数个线圈及一磁铁单元,利用线圈通以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与一磁性体(如磁铁)产生的磁场相互感应,进而带动马达的一转子旋转。在现有马达线圈的制作中,请参照图1所示,将一条连续的导线顺时针或逆时针卷绕形成一预定的圈数(即匝数),而形成一线圈9,并将该导线的二端予以保留,以作为与其他线圈或周边电路连接的电连接端91及92。
一般而言,上述现有线圈具有下列缺点,例如:(1)该电连接端91及92与其他线圈或周边电路之间通常利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作业,然而,在小型马达中,由于导线的线径极细,因此在焊接过程中会因拉扯而造成电连接端91及92断线的问题,导致需更换整组线圈,进而增加制造成本;(2)另外,当数个线圈9欲进行连接时,为使各线圈9产生预定方向的磁场,则需要针对各线圈9的电连接端91及92加以注记其正及负极性,以利于结线作业,然而由于各线圈的电连接端91及92在外观上并无不同,因此容易因为极性的误记而造成马达无法正常运作,此时需将极性误记的线圈9解焊后再从新焊接,因而导致加工复杂度增加;(3)再者,在各线圈9制作过程中,或欲将该线圈9组装至马达时,由于各线圈9是裸露于外部,因此在上述二个过程中有可能因加工作业而造成绝缘漆的磨损(例如受加工作业所用工具的接触破坏),进而导致线圈9产生短路现象,从而增加马达制造的不合格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进一步改良上述现有马达线圈,消除上述现有线圈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藉由提供一种马达线圈,以达到提升马达组装便利性及提高马达制造合格率的功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线圈,其包含一线圈环体、一承载板、一封装体及一对电连接件。该线圈环体由一导线卷绕形成,该线圈环体具有二导线连接端及一支撑面;该承载板具有一承载面,该承载面用以贴接该线圈环体的支撑面;该封装体用以包覆该线圈环体及承载板;该对电连接件分别连接该线圈环体的二导线连接端,且该对电连接件部分裸露于该封装体的外部。
其中:
该电连接件具有一个内连接部及一个外连接部,该内连接部包埋于该封装体内部,引接该线圈环体的导线连接端,该外连接部为裸露于该封装体的外部。
该电连接件的外连接部的组装方向可与该承载板的承载面垂直或平行。
该线圈环体还可具有一个中心孔,该中心孔轴向贯穿该线圈环体,且该中心孔的轴向与该支撑面相互垂直。
该马达线圈还可具有一个组合孔,该组合孔贯穿该线圈环体、该承载板及该封装体,且该组合孔的贯穿方向与该承载面垂直。
该组合孔可位于该马达线圈的中心位置。
该线圈环体可为三角环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利用封装体包覆该线圈环体及承载板,并藉由包覆于该封装体内部的内连接部及裸露于该封装体外部的外连接部进行该线圈环体的驱动控制,其确实可提高该马达线圈的组装便利性及提高该马达制造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现有马达线圈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的侧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应用于一轴向气隙马达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线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线圈应用于一径向气隙马达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马达线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马达线圈应用于一轴向气隙马达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马达线圈          11  线圈环体     111  导线连接端   112 导线连接端
113 支撑面         114 中心孔       12  承载板        121 承载面
13  封装体         14  电连接       141 内连接部      142 外连接部
2   驱动电路板     21  电连接部     3   马达线圈      31  线圈环体
311 导线连接端     312 导线连接端   313 支撑面        314 中心孔
32  承载板         321 承载面       33  封装体        34  电连接
341 内连接部       342 外连接部     4   马达线圈      41  线圈环体
411 导线连接端     412 导线连接端   413 支撑面        42  承载板
421 承载面         43  封装体       44  电连接        441 内连接部
442 外连接部       45  组合孔       8   轴管          9  线圈
91  电连接端       92  电连接端     L   绕线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1包含一线圈环体11、一承载板12、一封装体13及一对电连接件14。该线圈环体11是藉由一导线沿着一绕线轴心L卷绕形成,该线圈环体11具有二导线连接端111、112、一支撑面113及一中心孔114,其中该支撑面113与该绕线轴心L相互垂直;而该中心孔114是位于该线圈环体11的中央位置,并轴向贯穿该线圈环体11,且该中心孔114的轴向与该支撑面113相互垂直。再者,该线圈环体11可选择以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卷绕方式,以控制该线圈环体11产生磁场的方向(即N极与S极的流出及流入方向)。
请再参照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1的承载板12可选自一非金属承载板或一金属承载板,该承载板12具有一承载面121,该承载面121可供该线圈环体11的支撑面113进行贴接;该封装体13是用以包覆该线圈环体11及该承载板12,其中该封装体13为一非导磁且非导电的材料,例如由一环氧树脂所形成的胶体封装体。藉此,该承载面121不但平行于该支撑面113,且该承载面121亦垂直于该绕线轴心L,藉由上述结合方式可增加该线圈环体11及承载板12封装于该封装体13内部的定位及支撑效果。
如图2、3所示,由于该线圈环体11及承载板12已包覆于该封装体3,因此在外观上,不会裸露该线圈环体11及承载板12,如此可防止披覆于该线圈环体11外的绝缘漆受到磨损,进而防止该线圈环体11短路。再者,该线圈环体11由于与外部空气隔离,而可避免因氧化而加速导线老化,进而影响其导电性。
请再参照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对电连接件14为一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或银制的电连接件,该对电连接件14分别连接该线圈环体11的二导线连接端111及112,且部分电连接件14裸露于该封装体13外部。更详言之,如图3所示,各电连接件14包含一内连接部141及一外连接部142,各电连接件14的内连接部141是包覆于该封装体13的内部,用以引接该线圈环体11的导线连接端111或112;各电连接件14的外连接部142则是裸露于该封装体13的外部。藉此,该线圈环体11可利用该对电连接件14的二外连接部142与其他周边电路进行电连接,并可由该二外连接部142通予电流,以便驱动该线圈环体11产生磁场。再者,在该马达线圈1制作完成后,可利用一测试电流进行其正负极性的测试,并将该马达线圈1所属的正负极性标示于该外连接部142的附近,以便增加与其他周边电路进行电连接时的辨识度。
请参照图4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1应用于一轴向气隙马达时,该马达线圈1的电连接件14的外连接部142可对应组合于一驱动电路板2的二电连接部21,并藉由该驱动电路2驱动该马达线圈1内的线圈环体11,以便该线圈环体11产生一轴向磁场。在此一应用情况下,该马达线圈1的电连接件14的外连接部142与该驱动电路板2的组装方向与该承载板12的承载面121相互垂直。
请参照图5、6所示,其揭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线圈。该马达线圈3同样包含一线圈环体31、一承载板32、一封装体33及一对电连接件34。该线圈环体31亦具有二导线连接端311、312、一支撑面313及一中心孔314;该承载板32同样具有一承载面321;且该电连接件34亦具有一内连接部341及一外连接部342。该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线圈3与该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1的构造及设置方式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马达线圈3的电连接件34的外连接部342的组装方向是与该承载板32的承载面321相互平行。藉由上述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线圈3与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1的组装差异可知,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线圈3可进一步应用于径向气隙马达(如图6所示),如此可增加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线圈在应用上不同的选择。
请参照图7、8所示,其揭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马达线圈。该马达线圈4同样包含一线圈环体41、一承载板42、一封装体43及一对电连接件44。该线圈环体41亦具有二导线连接端411、412及一支撑面413;该承载板42同样具有一承载面421;且该电连接件44亦具有一内连接部441及一外连接部442。该第三实施例的马达线圈4与该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线圈1的构造及设置方式大致相同。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实施例的马达线圈环体41为一三角环状。该马达线圈4具有一组合孔45,以便组装至马达的一轴管8,如图8所示。其中该组合孔45优选为贯穿该马达线圈4,且该组合孔45较佳是位于该马达线圈4的中心位置。更详言之,该组合孔45贯穿该线圈环体41、该承载板42及该封装体43,且该组合孔45的贯穿方向与承载面421垂直。
请再参照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马达线圈4亦可进一步应用于轴向气隙马达。如此可增加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线圈在应用上不同的选择,且藉由该组合孔45的设置可增加组装上的便利性。如上所述,图2的本实用新型利用该封装体13包覆该线圈环体11及承载板12,并藉由包覆于该封装体13内部的内连接部141及裸露于该封装体13外部的外连接部142进行该线圈环体11的驱动控制,其确实可提高该马达线圈1的组装便利性及提高该马达制造的合格率。

Claims (10)

1、一种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个线圈环体,由一条导线卷绕形成,该线圈环体具有二个导线连接端及一个支撑面;
一个承载板,具有一个承载面,该承载面贴接于该线圈环体之支撑面;
一个封装体,该封装体包覆该线圈环体及该承载板;及
一对电连接件,分别连接该线圈环体的二个导线连接端,且该对电连接件部分裸露于该封装体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具有一个内连接部及一个外连接部,该内连接部包埋于该封装体内部,引接该线圈环体的导线连接端,该外连接部为裸露于该封装体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的外连接部的组装方向与该承载板的承载面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的外连接部的组装方向与该承载板的承载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环体还具有一个中心孔,该中心孔轴向贯穿该线圈环体,且该中心孔的轴向与该支撑面相互垂直。
6、一种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个线圈环体,由一条导线卷绕形成,该线圈环体具有二个导线连接端及一个支撑面;
一个承载板,具有一个承载面,该承载面贴接于该线圈环体的支撑面;
一个封装体,包覆该线圈环体及该承载板;
一对电连接件,分别连接该线圈环体的二个导线连接端,且该对电连接件部分裸露于该封装体的外部;及
一个组合孔,贯穿该线圈环体、该承载板及该封装体,且该组合孔的贯穿方向与该承载面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孔位于该马达线圈的中心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环体为三角环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具有一个内连接部及一个外连接部,该内连接部包埋于该封装体内部,引接该线圈环体的导线连接端,该外连接部裸露于该封装体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线圈,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件的外连接部的组装方向与该承载板的承载面垂直。
CNU2008200000675U 2008-01-04 2008-01-04 马达线圈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50017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00675U CN201150017Y (zh) 2008-01-04 2008-01-04 马达线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00675U CN201150017Y (zh) 2008-01-04 2008-01-04 马达线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50017Y true CN201150017Y (zh) 2008-11-12

Family

ID=40117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00067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50017Y (zh) 2008-01-04 2008-01-04 马达线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50017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8187B (zh) * 2008-01-04 2011-04-06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线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8187B (zh) * 2008-01-04 2011-04-06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线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78025Y (zh) 磁性线圈模组及设有该模组的电连接器
CN101512873B (zh) 线圈架装置
JP2013021824A5 (zh)
CN207938440U (zh) 一种线圈部件
CN105322686A (zh) 一种三相绕组无刷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及其绕线方法
US6633219B2 (en) Coil for automated mounting
CN206517191U (zh) 一种空心杯有刷电机
CN201150017Y (zh) 马达线圈
CN110896681A (zh) 电机的定子结构、定子组装结构和电机
US20110209914A1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cables and electric apparatus
CN101478187B (zh) 马达线圈
US6531864B2 (en) High torque electromagnetic devices
CN206585400U (zh) 微型风扇
CN108539931A (zh) 以旋转变压器为传感器的伺服驱动装置
US6121788A (en) Method and fixture for evaluating stator core quality in production
JP2009153360A (ja) モーターコイル
CN104578604B (zh) 一种无刷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DE102017221392A1 (de) Statoreinheit und motor
CN209216716U (zh) 片式电感器
CN201150016Y (zh) 马达线圈模组
CN101764448A (zh) 马达定子装置
CN112992475B (zh) 比流器
US10989205B2 (en) Micro fan
CN101478188A (zh) 马达线圈模组
CN220510835U (zh) 电机定子及具有其的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