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41565Y - 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41565Y CN201141565Y CNU2008200000463U CN200820000046U CN201141565Y CN 201141565 Y CN201141565 Y CN 201141565Y CN U2008200000463 U CNU2008200000463 U CN U2008200000463U CN 200820000046 U CN200820000046 U CN 200820000046U CN 201141565 Y CN201141565 Y CN 201141565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ner tube
- positive
- light emitting
- emitting diode
- lamp st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关于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系包含:至少一对互相平行或缠绕的正负极导线、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裸晶片以及绝缘封胶;其中该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端及负极端分别与该正负极导线电性接触,并利用绝缘封胶将前述构件封装为一灯条内管。据此,达到快速生产、降低成本且有效缩小灯条内管尺寸的功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尤指一种有效缩小灯条内管外径,并可有效增进产能降低成本的设计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传统习知的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s)结构,主要是由至少一发光晶片10(一般称为裸晶片)以及二互为平行且相互对应的导线架11、12所组成,一般来说,发光晶片10黏着在其中一导线架12上,该发光晶片10设有至少一金属丝13(蓝绿色光类型的发光晶片因正极负极位置位于同侧,故需二条金属丝连接各导线架),用以与另一导线架11电性连接,使导线架11、12间形成封闭状的电性回路,而后,再利用一绝缘封胶14,将上述的所述构件封装为一灯柱状,仅露出各导线架11、12的引脚111、121(如图1所示)。
然,上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大多使用于照明用灯具,一般俗称为灯泡(Lamp)类型的发光二极管(如图1所示),组装时仅需将引脚111、引脚121依正负极位置插接在发光二极管专用的灯座上(图中未示),即可简易地完成组装,并点亮发光二极管;但,上述发光二极管运用于具挠性的发光灯条时,为避免灯座影响灯条挠性,多半省略灯座(如图2所示),而是直接将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引脚111及负极引脚121直接焊接于正极导线15以及负极导线16上,令各发光晶片10与正极导线15、负极导线16间形成一封闭状的灯串回路,再利用绝缘封胶14将该灯串回路封装为一灯条内管100,而后,于该灯条内管100外部包覆一PVC胶(图中未示)即成为目前常见的发光二极管灯串成品。
惟,前述灯条内管制作方式,其缺点在于:须逐一将各颗发光二极管一一焊接,导致制程过于繁琐,严重影响产能,由于该灯条内管100内部至少需容纳发光晶片10以及封装发光二极管的封胶14、导线架11、12,乃致灯条内管100所形成的外径θ1过大,并无法有效地将内管100外径设计为细小状,导致发光灯条所能运用的领域受限。
为此,如何有效地改良并简化发光二极管所构成的灯条内管结构,使其可大量且快速生产,并可具备将灯条内管外径有效缩小,进而增加灯条所能运用的领域乃为本实用新型所钻研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系包括多颗发光二极管的裸晶片,其正极、负极端分别与正极导线与负极导线电连接,以及将多颗裸晶片以及正极导线、负极导线将三者封装为一体的透明封胶,该结构有别于传统所采用的已封装完毕的发光二极管颗粒,而直接使多颗裸晶片(未封装的晶片)与正极导线、负极导线封装为一内管,故可有效缩小灯条内管外径,节省发光二极管后端封装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为达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包含:
一对正负极导线,系互为平行地或是相互缠绕地设置;
至少一裸晶片,其具有正极端及负极端,分别与该正负极导线作一电连接;以及,
一绝缘封胶,系包覆所述导线及各裸晶片成为一体,而形成一灯条内管。
如此的构成,可简易地达到快速生产且有效缩小灯条内管尺寸的双重功效。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其中该正极导线与负极导线未与裸晶片接触的部分表面涂布有绝缘胶。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其中所述正负极导线可为聚酯漆包铜线、尼龙外被聚酯漆包铜线或是聚氯乙烯漆包钢线材质所构成的漆包线。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该内管结构可利用下列方法完成:
步骤1:将正极导线与负极导线分置于治具上的导线位置;
步骤2:将各裸晶片分置于治具上的晶片位置,并使裸晶片负极端与正极端分别与正负极导线作一电性接触;
以及
步骤3:利用绝缘封胶直接将正极导线、负极导线以及裸晶片封装为一灯条内管;
如此的构成,可简易地达到快速生产且有效缩小灯条内管尺寸的双重功效。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其中所述正负极导线与裸晶片的正极端、负极端间所采用的电性连接方式,可直接于各极端与导线间连接一金属丝(俗称为打线)方式,或是令正(负)极端直接接触正极(负极)导线的方式,令裸晶片的正(负)极端与正极(负极)导线间形成一电性连接,亦即,当该裸晶片为红光或黄光种类的裸晶片时,由于该裸晶片负极端位于裸晶片下端,该裸晶片正极端则是位于裸晶片上端,该种裸晶片的负极端可直接与该负极导线电性接触,该种裸晶片的正极端与正极导线间并连接有一金属丝来产生电性连接的效果;
又,当该裸晶片为蓝光或绿光种类的裸晶片时,该种裸晶片负极端与正极端均位于晶片上端,该种裸晶片的正极端与负极端需分别透过一金属丝来与正极导线及负极导线作一电性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有别一般需将发光二极管的引脚分别焊于正极导线以及负极导线的方式,直接利用封胶将裸晶片与正极导线、负极导线固定并包覆为一体,令裸晶片不需一一焊接,仅以绝缘封胶进行封装,令裸晶片与正极导线、负极导线间产生一封闭电性回路的外,亦可达到快速大量且快速生产的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舍弃多余的发光二极管零件如导线架以及灯状(Lamp)的封胶,直接采用裸晶片,不仅可省去发光二极管后端的成本,并可将发光灯条的外径尺寸控制在最小状态,进而增加发光灯条所能运用的领域。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上述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余功效,兹举较佳实施例,配合图示加以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习知的发光二极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习知的发光灯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制造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组合示意图,系显示红黄光发光晶片与正极导线与负极导线结合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A线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系显示蓝绿光发光晶片与正极导线与负极导线的结合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A线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系显示增设有第2正极导线以及第2负极导线。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系显示正负极导线与第2正负极导线的电流出入端设一电流切换器并令正负极导线通电。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系显示各正负极导线的电源输入端设一电流切换器并令第2正负极导线通电。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系显示正负极导线中段位置设一电流切换器的切换并控制正负极导线下半段的各裸晶片交错点亮。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系显示正负极导线中段位置设一电流切换器的切换并控制正负极导线的各裸晶片交错点亮。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另一结构示意图,系显示该包覆于内管外部的外管结构。
图14为图13的B-B线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光晶片(以下简称裸晶片)可为各式类型的裸晶片,如红黄光裸晶片、蓝绿光裸晶片等等,本实用新型不加以局限,本实用新型主要是以红黄光、蓝绿光类型的裸晶片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为的技术特征及功效,于此先行述明。
请参阅图3至图7,图3为制造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组合示意图,显示红黄光发光晶片与正极导线与负极导线结合示意图。图5为图4的A-A线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显示蓝绿光发光晶片与正极导线与负极导线的结合示意图。图7为图6的A-A线剖面示意图。
如所述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系利用治具来达到高效率制造,该治具上设有导线位置以及多个放置裸晶片的晶片位置,所述晶片位置间的间距为等距或非等距皆可,且该灯条内管结构的制造步骤,在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利用下列制造步骤制造内管结构:
将连接电源正极导线30以及负极导线40平行地分置治具的导线位置上(步骤1),一般来说,连接外部的正极电源的导线定义为正极导线30,连接外部负极电源的导线定义为负极导线40(如图4所示),所述导线在与裸晶片电连接后,需对导线表面进行绝缘层涂布,所述绝缘层可为聚酯、尼龙外被聚酯或聚氯乙烯,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局限,只要可对导线上提供绝缘性质即可,以避免因正极导线30与负极导线40相接触所产生的短路;
将各发光二极管晶片(以下简称裸晶片50)分置于治具上的晶片位置,并使所述裸晶片50正极端51与负极端52分别与正极导线30、负极导线40作一电性接触(步骤2),所述正负极导线30、40与裸晶片50的正极端、负极端51、52间的电性连接方式,为了通过直接于各极端与导线间连接一金属丝511(俗称打线),以及令负极端52直接接触负极导线40方式,令正极端51与正极导线30以及令负极端52与负极导线40之间形成一电性连接(如图5所示)。
其后,再利用绝缘封胶60将正极导线30、负极导线40以及裸晶片50封装三者直接封装为一灯条内管70(步骤3)(如图4及图5所述),进而达到快速生产且有效缩小灯条内管70外径θ2的双重功效。
请再次参阅图4至图7,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裸晶片50与正极导线、负极导线30、40三者间所采用的电性连接方式,视裸晶片50的种类而定,一般来说,采用红光或黄光裸晶片50’类型时,该裸晶片50’的负极端52大多在裸晶片50’下端,该裸晶片50’的正极端51位于裸晶片50’上端,此种裸晶片50’的负极端52与负极导线40间,系采用直接接触而电性连接的方式,而其正极端51与正极导线30之间,系连接一金属丝511来产生电性连接(如图5所示);若该裸晶片50为蓝光或绿光种类的裸晶片50”时,由于该种裸晶片50”负极端与正极端均位于裸晶片50”上端,故,该种裸晶片50”的正极端51与负极端52分别连接一金属丝511、511,来与正极导线30及负极导线40产生电性连接(如图6至图7所示)。
请参阅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显示增设有第2正极导线以及第2负极导线。
如所述图所示,由于红黄光类型的裸晶片50’与蓝绿光类型的裸晶片50”的正极端51与负极端52位置不尽相同外,且各类型的裸晶片50’、50”所需的电流规格亦不同(红黄光类型裸晶片使用DC 18V、蓝绿光类型的裸晶片50’使用DC27V),若将不同种类的裸晶片50’、50”装设在同一灯条内管70时,需增设至少一对正、负极导线,负责供应不同规格电流以及提供不同的电性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系将增设的正、负极导线定义为第2正极导线30’以及第2负极导线40’,负责供不同类型的裸晶片50’、50”适当电流,图8为例,图8于同一灯条内管70内部穿插地设置有红光裸晶片R、蓝光裸晶片B、黄光裸晶片Y以及绿光裸晶片G四种类型的裸晶片50’、50”(一般俗称为四彩灯)时,本实施例将原本所设的正极导线30及负极导线40与同类型的红光裸晶片R以及黄光裸晶片Y作一电性连接,并提供DC18V电源,另所增设的第2正极导线30’及第2负极导线40’与同类型的蓝光裸晶片B以及绿光裸晶片G电性连接,并提供DC27V电源,如此一来,即可将不同类型的裸晶片50’、50”电性连接,令各式类型的裸晶片50’、50”均可同时被安装于同一灯条内管70中,使灯条内管70可同时呈现多色光变化的光源效果。
请参阅图9至图12,图9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显示正负极导线与第2正负极导线的电流出入端设一电流切换器并令正负极导线通电。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显示各正负极导线的电源输入端设一电流切换器并令第2正负极导线通电。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显示正负极导线中段位置设一电流切换器的切换并控制正负极导线下半段的各裸晶片交错点亮。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显示正负极导线中段位置设一电流切换器的切换并控制正负极导线的各裸晶片交错点亮。
请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亦可于正负极导线30、40与第2正负极导线30’、40’的电流出入端(如图9所示)或是各正负极导线30、40、30’、40’的中段位置设一电流切换器S(如图9及图11所示),用以控制电流,令各正负极导线30、40、30’、40’的裸晶片可进行交错地点亮或是闪烁效果,如图9所示,当电流切换器S设于正负极导线30、40与第2正负极导线30’、40’的电流出入端时,可选择令正负极导线30、40上的裸晶片点亮(如图9所示)或是令第2正负极导线30’、40’上的裸晶片50点亮(如图10所示);如图11至图12所示,该电流切换器S亦可设于各正负极导线30、40、30’、40’的中段位置,用以控制灯条内管70上半部及下半部的裸晶片50交错点亮。
请参阅图13至图14,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另一结构示意图,显示该包覆于内管外部的外管结构。图14为图13的B-B线剖面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灯条内管70外部,可另行包覆一聚氯乙烯(PVC)胶所形成的外管71,使其形成一发光灯串700(如图13所示),于本实用新型中为令发光灯串700具备一韧性,亦可于外管71内部设至少一牵引线711(如图14所示),用以提供发光灯串700适当韧性,避免其不易受到拉扯而断裂或是因为发光灯串700挠性过大,造成不易装设等困扰,此外,所述牵引线711、711亦可同时为具导电性质的金属所构成(最好为镀锡铜线材质),通过该金属牵引线711、711亦可与设在灯条内管70的正极导线30以及负极导线40的尾端相连,进而与正极导线30、负极导线40间形成一电性回路(如图13所示)。
本实用新型已藉上述较佳实施例加以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
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技术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对正负极导线,互为平行地或是相互缠绕地设置;
至少一裸晶片,其具有正极端及负极端,并分别与该正负极导线作一电性接触;以及,
一绝缘封胶,将所述导线及各裸晶片包覆为一细长的灯条内管。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正极导线与负极导线未与裸晶片接触部分涂布有绝缘胶。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极导线与裸晶片的正极端、负极端采用金属丝及/或直接接触来产生电性连接。
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裸晶片为数个相同及/或不同类型的裸晶片且对应地具有数对该正负极导线,分别提供不同电流规格予不同类型的裸晶片。
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对正负极导线间设有至少一电流切换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0000463U CN201141565Y (zh) | 2008-01-04 | 2008-01-04 | 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0000463U CN201141565Y (zh) | 2008-01-04 | 2008-01-04 | 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41565Y true CN201141565Y (zh) | 2008-10-29 |
Family
ID=40069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00004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41565Y (zh) | 2008-01-04 | 2008-01-04 | 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41565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28562A (zh) * | 2011-06-03 | 2012-08-08 | 田茂福 | 带有全防水灌胶结构的led灯条及制作方法 |
WO2014183231A1 (zh) * | 2013-05-16 | 2014-11-20 | Tian Maofu | 带有全防水灌胶结构的led灯条及制作方法 |
-
2008
- 2008-01-04 CN CNU2008200000463U patent/CN20114156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28562A (zh) * | 2011-06-03 | 2012-08-08 | 田茂福 | 带有全防水灌胶结构的led灯条及制作方法 |
CN102628562B (zh) * | 2011-06-03 | 2015-02-18 | 田茂福 | 带有全防水灌胶结构的led灯条及制作方法 |
WO2014183231A1 (zh) * | 2013-05-16 | 2014-11-20 | Tian Maofu | 带有全防水灌胶结构的led灯条及制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26120B (zh) | Tl改型管中led的安装 | |
CN102918670B (zh) | 发光装置 | |
US10920941B1 (en) | LED meshwork lamp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 |
WO2012079217A1 (zh) | 一种led灯串 | |
CN102418862B (zh) | 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 |
CN203500909U (zh) | 照明用光源以及照明装置 | |
CN115405878A (zh) | 单根导线的led灯串及照明装置 | |
CN105135383B (zh) | 灯丝电连接结构 | |
CN201141565Y (zh) | 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结构 | |
CN112797331A (zh) | 三线或多线点控式贴片led灯串 | |
CN101476705A (zh) | 发光二极管的灯条内管制造方法及其结构 | |
CN217655878U (zh) | Led灯珠及led灯带 | |
CN214948370U (zh) | 三线或多线点控式贴片led灯串 | |
CN204986915U (zh) | 灯丝电连接结构 | |
WO2018086180A1 (zh) | 横泡式led灯头注塑式防水灯串 | |
CN202158533U (zh) | Led内置电源日光灯中电源板与灯板的排针连接装置 | |
JP3141135U (ja) | 発光ダイオードの灯列インナーチューブ構造 | |
CN203703691U (zh) | 照明用光源以及照明装置 | |
CN206771253U (zh) | 灯珠可逐一点亮的3pin三色led灯 | |
CN106531866B (zh) |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 |
CN215061447U (zh) | Led灯串 | |
CN105757500A (zh) | 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的导电结构 | |
CN209087899U (zh) | 一种彩色的led灯丝 | |
CN201284944Y (zh) | 全彩led节能软体灯带 | |
CN107466136A (zh) | 一种led模组及发光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9 Termination date: 2014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