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31224Y - 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31224Y
CN201131224Y CNU2007200761173U CN200720076117U CN201131224Y CN 201131224 Y CN201131224 Y CN 201131224Y CN U2007200761173 U CNU2007200761173 U CN U2007200761173U CN 200720076117 U CN200720076117 U CN 200720076117U CN 201131224 Y CN201131224 Y CN 201131224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oxygen
free
increasing device
end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07611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振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IR-SOURCE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IR-SOURCE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IR-SOURCE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IR-SOURCE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07611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31224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31224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31224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油润滑滑片压缩机为气源的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使其能提供与风机一样的完全无油的压缩空气,并获得比风机更高的工作压力。该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无油润滑滑片式压缩机和设置在增氧池底的曝氧管,所述无油润滑滑片式压缩机的出气管通过输气导管与所述曝氧管相连。本实用新型的增氧装置运转平稳,排出空气均匀、连续、干净,使压缩空气有利于在水体中形成大密度微小气泡的扩散运动,从而使水体的溶氧度、温度、水体生态得以维持全面的平衡。具有传统的搅拌式和以风机作为气源的充气式增氧机无法比拟的高效、节能、环保、深层平衡溶氧和方便使用的特点。

Description

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氧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水产人工养殖业高速发展,人工养殖的水产品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70%,成为世界水产养殖的第一大国。但是养殖的水平却很低,还是以粗放式养殖为主。除了利用自然水域以外,以挖掘农田来作为养殖水面的情况比比皆是。于是产生了以下主要问题:由于产量低效益不高,造成产业整体抵御风险能力极低:与种植业争土地;鱼病虾病发生几率极高且交叉感染,过量用药频频造成食品安全危机;鱼虾的大量排泄物、过剩的饲料、鱼虾的蜕皮及尸体等腐变造成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换水频繁,且大多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成为江河湖海的又一大污染源。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发展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而发展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相当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新型养殖机械研制开发,由于发达国家基本不进行水产品的人工养殖,故很少有先进的养殖机械面世。如果引进国外用于水处理的先进机械,一是不一定适合我国水产养殖水平的实际情况,二则价格昂贵也用不起。
俗话说“养鱼养虾先养水”,这句话说明水质的管理和良好的水体对于水产养殖的重要性,而其中水体溶氧量是决定养殖水体优劣的决定因素。目前提高水体溶氧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物理曝气增氧和化学增氧剂增氧,其中以物理曝气增氧为主要方法。
物理曝气增氧的实质就是使气相中的氧向液相中转移。气相中的氧转移为液相中的溶解氧,是通过流体运动形成气液接触界面来完成的,这称为曝气扩散技术。按照流体运动的性质来区分,曝气扩散技术有两种基本形式:液相流体主运动型和气相流体主运动型。
以液相流体主运动型的曝气机械主要有叶轮(水车)式、转刷(转盘)式、射流式。其技术特征为:动能作用于重质液相流体运动,轻质气相流体是被动接触。在叶轮或转刷(盘)搅动处、射流口附近产生局部连续的气液接触界面。
以气相流体主运动型的称为鼓风曝气,即由鼓风机机械输送气相流体,经曝气管(器)的扩散作用以升泡运动的方式形成气液接触界面。其技术特征是:动能作用于轻质气相运动,重质液相流体为被动接触,由升泡的上升运动产生立体连续的气液界面。鼓风曝气以气相(轻质)流体作为主动运动,以立体连续升泡作为充氧形式,其氧转化能力高于机械曝气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再从水体中的溶氧分布情况来分析:水体在太阳辐射下产生了温度,但太阳的热能在水体下20厘米就大部分被水吸收,水本身导热非常慢,上层的水温升高密度减小,底层的水温改变不大密度就大于上层。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在中层形成薄薄一层水温变化剧烈的“温跃层”,把上下两层水严格的隔开。上层水因为能接受阳光,水中的微小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丰富的氧气。而下层水因为“温跃层”的阻隔,不能与上层水对流,水中有机物多,耗氧大,原来的一点氧气很快就消耗殆尽。“温跃层”下部的水得不到上层溶氧的补充而成为无氧、毫无生产能力的停滞的死水。(有资料表明,8-9月的夏季下午3时,测得水深1米处的溶氧量仅为4.90毫克/升,2米处仅为1.23毫克/升。)也由于上、下水层不能对流,底层沉淀的营养物质又到不了水体上层,水生物繁育缓慢,其结果就是整个水体变得生产力低下,严重影响养殖产量。更严重的是,一旦光照减弱气温降低,下层水的温度高于上层水的时候,上层水就会沉降到水底,下层水上升形成对流,长期积累的残渣剩饵会翻到整个水层而使溶氧消耗殆尽,从而造成水生物死亡的危险。而鼓风曝氧的另一个优越性恰恰就在于能使整个水体充分对流,溶氧和营养分布十分均匀。
由此,又引出另一个命题:作为鼓风曝氧的终端设备一曝气管(器)在曝气扩散技术中的地位。前面说到:“鼓风曝气以气相(轻质)流体作为主动运动,以立体连续升泡作为充氧形式”,“泡”是从曝氧管中分割出来的,“泡”的大小决定“泡表膜”的多少,“泡表膜”越多氧利用率就越高。采用氧利用率来评价曝气管(器)的技术性能当然是曝气管的孔越细越好。但是,微孔曝气管需要一定的压力(0.05MPa)来冲破管壁的阻力;在水产养殖生产中,越细的孔也越容易被曝气管管壁上滋生的细菌膜堵住(一般在曝氧管使用后的15-20天)。但根据对曾经使用风机配微孔曝气管进行“鼓风曝气”的水产养殖企业调查,目前还没有一款风机能有效起到即冲破管壁阻力又能清除细菌膜的作用。说到底,高分子微孔曝气管作为产品早已问世,苦于没有相应的机械配套以凸显其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油润滑滑片压缩机为气源的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使其能提供与风机一样的完全无油的压缩空气,并获得比风机更高的工作压力。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无油润滑滑片式压缩机和设置在增氧池底的曝氧管,所述无油润滑滑片式压缩机的出气管通过输气导管与所述曝氧管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无油润滑滑片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和电机,压缩机本体包括气缸、进气端盖、驱动端盖和转子,转子偏心设置在气缸内,转子上设有多个滑片槽,各滑片槽内安装有滑片,其特点是,还包括一离心风扇,所述的压缩机本体在面向电机的一端设有连接圈,所述的电机在面向压缩机本体的一端设有连接圈,离心风扇安装在电机主轴上并设置在上述两连接圈之间,压缩机本体和电机通过上述两连接圈连成一体;所述的转子的一轴端通过联轴节与离心风扇传动相连,转子与气缸内壁之间在最接近处设有最小工作间隙,转子两端面与进气端盖、驱动端盖之间设有最小工作间隙。
所述无油润滑滑片压缩机还包括一导风罩,该导风罩设置在气缸外壁的散热片外围,其一端连接在压缩机本体的连接圈上,另一端位于压缩机本体的进气端盖外周,与进气端盖构成冷却空气的进风口。
所述的转子两端转轴与进气端盖、驱动端盖之间分别设有挡圈。
所述输气导管可采用PVC管或者是其他硬质材料管,以提供相当的强度。
所述曝氧管采用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多孔的曝氧管,管壁最大阻力≤0.02Mpa,使用时曝氧管在水体中的布管可随水池形状而定。
所述曝氧管上悬挂有重物,以便于曝氧管沉入水底。
本实用新型的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采用无油润滑滑片压缩机作气源,可获得比风机高得多的工作压力,能获得较高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尤其十分适合于水体深度较深的作业场合。对水深和曝气管阻力增加不敏感。
无油润滑滑片压缩机由于其结构特征所决定的,运转平稳,排出空气均匀、连续、干净,使压缩空气有利于在水体中形成大密度微小气泡的扩散运动,从而使水体的溶氧度、温度、水体生态得以维持全面的平衡。具有传统的搅拌式和以风机作为气源的充气式增氧机无法比拟的高效、节能、环保、深层平衡溶氧和方便使用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油润滑滑片压缩机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进气端盖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曝氧管的铺设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曝氧管的铺设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曝氧管的铺设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包括:无油润滑滑片式压缩机,参见图1,配合参见图2、图3,其包括压缩机本体1、电机2和离心风扇3。压缩机本体1在面向电机的一端设有连接圈4,电机2在面向压缩机本体1的一端设有连接圈5,离心风扇3安装在电机主轴上并设置在上述两连接圈之间,压缩机本体1和电机2通过上述两连接圈连成一体。
压缩机本体1包括气缸11、进气端盖12、驱动端盖13、转子14和导风罩15。气缸11和进气端盖12、驱动端盖13之间采用凸缘定位和连接,转子14偏心设置在气缸11内,转子14上设有多个滑片槽141,各滑片槽内安装有滑片142。转子14的一轴端通过联轴节6与离心风扇3传动相连,转子14与气缸11内壁之间在最接近处设有最小工作间隙,转子两端面与进气端盖12、驱动端盖13之间设有最小工作间隙。导风罩15设置在气缸11外壁的散热片111外围,其一端连接在压缩机本体1的连接圈4上,另一端位于压缩机本体1的进气端盖12外周,与进气端盖12构成冷却空气的进风口。
转子14两端转轴与进气端盖12、驱动端盖13之间分别设有轴承16、挡圈17和轴承盖18,其中挡圈17设置在转子端面与轴承16之间,通过对挡圈17轴向长度的调整,可以使转子两端面与进气端盖12、驱动端盖13之间形成既不接触又能保持最小的工作间隔。在进气端盖12、驱动端盖13与挡圈17之间分别设有密封圈19,在驱动端盖13侧的轴承盖内还设有油封10。密封圈19和油封10用于阻止润滑油脂流入气缸内或流出机外。
参见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进气端盖12的侧视图。在进气端盖12的一侧设有进气口121,盖内设有进气槽122与该进气口121连通,进气槽122还与气缸11的内腔连通。
无油润滑滑片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可结合图1、图2、图3说明如下:当电动机2转动时,其动力通过离心风扇3、联轴节6带动转子14旋转,转子上的滑片142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滑片槽141中滑出,其外端紧贴于气缸11的内壁,并将气缸与转子之间的月牙形空间分隔为若干个工作小室B,空气经过空气滤清器过滤后从压缩机进气端盖12上的进气口121和进气槽122被吸入工作小室,随着转子14的转动,工作小室的容积逐渐变小,使被封闭在其内的空气受到压缩而压力升高。当封闭的工作小室与气缸上的排气孔C接通时,压缩空气便从排气孔排出,提供使用。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滑片采用自润滑材料制成,故其端部对气缸内壁的磨擦面上不需要另外的润滑措施,其产生的磨擦热和空气压缩热由离心风扇在旋转时产生的强制冷却空气带走。
在对增氧池进行增氧时,曝氧管设置在增氧池底的,其通过输气导管与无油润滑滑片式压缩机的出气管相连。曝氧管的铺设十分简便,其接法按不同的水面面积而异,以求取得最佳的曝氧效果。
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曝氧管的铺设用于池宽6m以下的小池,输气导管7采用PVC或硬质材料管从无油滑片式压缩机出气管接出,入水至增氧池底10cm处与高分子微孔曝氧管8相连接,并用重物9将曝氧管8坠至离池底10cm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曝氧管铺的设用于池宽8-18m的中型池,输气导管7采用PVC或硬质材料管从无油滑片式压缩机出气管接出并分为2-3根分管,入水至池底10cm处与高分子微孔曝氧管8相连接,曝氧管8之间的距离3-4m,并用重物9将曝氧管8坠至离池底10cm即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曝氧管的铺设用于池宽20m以上的养殖池,输气导管采用PVC或硬质材料管从无油滑片式增氧压缩机出气管接出,主输气管71略短于养殖池总长度,贯穿整个养殖池,入水至池底10cm处与高分子微孔曝氧管8呈十字型相连接,曝氧管8之间的距离3-4m,并用重物9将曝氧管8坠至离池底10cm即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8)

1.一种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无油润滑滑片式压缩机和设置在增氧池底的曝氧管,所述无油润滑滑片式压缩机的出气管通过输气导管与所述曝氧管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油润滑滑片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和电机,压缩机本体包括气缸、进气端盖、驱动端盖和转子,转子偏心设置在气缸内,转子上设有多个滑片槽,各滑片槽内安装有滑片,还包括一离心风扇,所述的压缩机本体在面向电机的一端设有连接圈,所述的电机在面向压缩机本体的一端设有连接圈,离心风扇安装在电机主轴上并设置在上述两连接圈之间,压缩机本体和电机通过上述两连接圈连成一体;所述的转子的一轴端通过联轴节与离心风扇传动相连,转子与气缸内壁之间在最接近处设有最小工作间隙,转子两端面与进气端盖、驱动端盖之间设有最小工作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油润滑滑片压缩机还包括一导风罩,该导风罩设置在气缸外壁的散热片外围,其一端连接在压缩机本体的连接圈上,另一端位于压缩机本体的进气端盖外周,与进气端盖构成冷却空气的进风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子两端转轴与进气端盖、驱动端盖之间分别设有挡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导管为硬质材料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导管为PVC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氧管采用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多孔的曝氧管,管壁最大阻力≤0.02Mpa。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氧管上悬挂有重物。
CNU2007200761173U 2007-11-13 2007-11-13 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31224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761173U CN201131224Y (zh) 2007-11-13 2007-11-13 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761173U CN201131224Y (zh) 2007-11-13 2007-11-13 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31224Y true CN201131224Y (zh) 2008-10-15

Family

ID=40059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076117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31224Y (zh) 2007-11-13 2007-11-13 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31224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6481A (zh) * 2012-12-12 2013-04-10 万松柏 一种太阳能光伏水面多功能发电机
CN112167159A (zh) * 2020-09-11 2021-01-05 佛山市创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氧装置
CN112167159B (zh) * 2020-09-11 2024-06-04 佛山市创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氧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6481A (zh) * 2012-12-12 2013-04-10 万松柏 一种太阳能光伏水面多功能发电机
CN112167159A (zh) * 2020-09-11 2021-01-05 佛山市创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氧装置
CN112167159B (zh) * 2020-09-11 2024-06-04 佛山市创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4592B (zh) 一种低功耗高效的水体曝气增氧装置
CN207483463U (zh) 一种超声波微纳米气泡曝气增氧发生器
CN201238534Y (zh) 一种水底曝气增氧装置
CN103202261B (zh) 一种增氧调水机
CN205865630U (zh) 一种抗风浪海洋养殖网箱
JP2011038762A (ja) 風力駆動式省エネルギ温調空気供給システム
CN204047632U (zh) 水产养殖微孔管道曝气增氧装置
CN204752716U (zh) 管式光生物反应器
CN104855329B (zh) 一种增氧机叶轮及具有该增氧机叶轮的增氧机
CN201131224Y (zh) 无油滑片式增氧装置
CN201194506Y (zh) 一种自动换水同时发电的海水养殖池
CN211746311U (zh) 一种基于静态混合的渔塘增氧系统
CN211474329U (zh) 高效海浪潮汐洋流、风、光发电及海洋牧农场、净化平台
CN203269664U (zh) 一种低功耗高效的水体曝气增氧装置
CN204722060U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太阳能增氧机设备
CN201363228Y (zh) 小型水力发电装置
CN103420486A (zh) 盆景式增氧生态湿地装置及利用其净化黑臭河道的方法
CN209403312U (zh) 用于双壳贝类苗种中间培育的封闭充气式上升流培育装置
CN207957922U (zh) 一种水体净化增氧机
CN208490622U (zh) 一种多用途高效增氧机
CN206978454U (zh) 一种具有深度可调式结构的池塘高效增氧机
CN207411270U (zh) 一种应用于水产养殖生态环境调控与修复的装置
CN201595089U (zh) 叶轮喷水式增氧机
CN201758676U (zh) 冷水鱼类网箱度夏系统
CN212573903U (zh) 一种循环水驱动的养殖池充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15

Termination date: 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