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97051Y - 侧光式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侧光式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97051Y
CN201097051Y CNU2007201482609U2007201482609U CN200720148260U CN201097051Y CN 201097051 Y CN201097051 Y CN 201097051Y CN U2007201482609U2007201482609 U CNU2007201482609U2007201482609 U CN U2007201482609U2007201482609U CN 200720148260 U CN200720148260 U CN 200720148260U CN 201097051 Y CN201097051 Y CN 20109705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module backlight
groove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482609U20072014826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宇芳
张益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PT DISPLAY TECHNOLOGY (SHENZHEN)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iled Critical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1482609U20072014826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9705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9705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9705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光源;以及一导光板,具有一侧边的入光面及一向上的出光面,此入光面具有一对应此光源的凹槽,且此凹槽的表面具有多数个凹面镜。经由这些设置于导光板的凹槽表面的凹面镜,光源可更进一步地到达导光板的各个部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可有效地改善“车头灯效应”现象的发生并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均一性。

Description

侧光式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尤指一种可改善侧光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在中小尺寸的背光模组的领域中,近来为了节省整个背光模组于运作时所消耗的电能,业界皆积极开发使用发光二极管做为光源的产品。但是,由于发光二极管(如白光发光二极管)为一“点光源”,而非“线光源”,所以相较于以往的使用冷阴极管(CCFL)的背光模组而言,目前利用发光二极管做为光源的背光模组具有较为严重的“车头灯效应”(hot spot),使得整个背光模组无法提供具有均匀亮度分布。意即,当背光模组运作时,使用者可轻易地看出显示器靠近光源(发光二极管)部分区域的亮度比显示器其余部分区域的亮度为大,且此一部分的发光形状类似一汽机车所使用的车头灯照亮的区域的分布形状。
如图1所示,已知的侧光式背光模组1包括:一导光板11及多数个发光二极管12。其中,导光板11具有一入光面111及多数个凹槽112,且多数个凹槽112分别设置于其上。此外,发光二极管12的位置是对应于凹槽112的位置,以使其所提供的光源经由凹槽112的表面113而进入导光板11内。但是,由于发光二极管12所提供的光源仅在凹槽112的表面113经过一次“折射”便进入导光板11内,这些光源并无法均匀地分布至导光板的各个部分,所以已知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仍无法完全抑制“车头灯效应”的发生。
因此,业界亟需一种可改善“车头灯效应”的现象发生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以提升此一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外观品味”及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均一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其可改善“车头灯效应”的现象发生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以提升此一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外观品味”及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均一性。
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源;以及
一导光板,具有一侧边的入光面及一向上的出光面,该入光面具有一对应该光源的凹槽,且该凹槽的表面具有多数个凹面镜。
其中该些凹面镜的形状为U形、半圆形、半椭圆形、圆弧形、具有弧形顶端的多边形或前述各种形状的组合。
其中该凹槽宽度为该些凹面镜宽度的25至30倍。
其中该些凹面镜的数目是介于35至50。
其还包括一位于该导光板的底表面的反射片。
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源;以及
一导光板,具有一侧边的入光面、一向上的出光面及一凹槽,该凹槽对应于该光源,且该凹槽的表面具有多数个凹面镜;
其中,该凹槽具有一底面,且该底面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具有一间距。
其中该些凹面镜的形状为U形、半圆形、半椭圆形、圆弧形、具有弧形顶端的多边形或前述各种形状的组合。
其中该凹槽宽度为该些凹面镜宽度的25至30倍。
其中该些凹面镜的数目是介于35至50。
其还包括一位于该导光板的底表面的反射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这些设置于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具的导光板的凹槽表面的凹面镜,发光二极管所提供的光源除了因为被凹槽折射而改变其行进方向外,它们亦可再一次地被这些形成于凹槽的表面的凹面镜折射而到达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各个部分。意即,在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所提供的光源均会经过至少两次的“折射”,才会进入导光板内并分别到达导光板的各个部分。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相较于已知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而言,可更有效地改善“车头灯效应”现象的发生并且可进一步地提升其“外观品味”及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均一性。
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具的导光板的凹槽表面的凹面镜可具有任何形状,其形状较佳为U形、半圆形、半椭圆形、圆弧形、具有弧形顶端的多边形或前述各种形状的组合。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具的导光板在每一个凹槽中可具有任何数目的凹面镜,其数目较佳介于35至50,最佳介于40至45。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可配合使用任何种类的光源,其较佳为发光二极管或任何类型的点光源。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可配合使用任何种类的发光二极管,其较佳为红光发光二极管、绿光发光二极管、蓝光发光二极管或白光发光二极管。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可还包括一任何类型的反射装置于其导光板的底表面,其较佳为一反射片或一具有反射功能的膜层。
附图说明
为使审查员方便简捷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能够更为显现,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是已知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具的凹槽的局部放大上视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具的凹槽的局部放大上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2包括:一导光板21,其具有一侧边的入光面22、一向上的出光面23、多数个凹槽24、多数个凹面镜25,以及多数个发光二极管26。其中,多数个凹槽24分别设置于导光板21的入光面22上。此外,如图2B所示,每一个凹槽24均具有一表面241,而前述的凹面镜25便分别设置于其上。最后,多数个发光二极管26分别设置在对应于多数个凹槽24的位置上,以使这些发光二极管26所提供的光源经由凹槽24及凹面镜25而进入导光板21内。此外,为了提升导光板21所提供的光源的亮度,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于导光板21的底表面(图中未示)设置一反射片27,以将那些从导光板的底表面逸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21内。另一方面,为了更进一步地提升导光板21所提供的光源的均匀性,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导光板21可选择性地设置多数个网点(图中未示)于其中,使前述的经由凹槽24及凹面镜25而进入导光板21内的光源被这些网点产生杂乱地散射现象,再从出光面23射出。
如图2A所示,那些形成于导光板21的入光面22的多数个凹槽24均具有相同的宽度,且虽然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26的数目为3,但其数目并不仅限于此。此外,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可依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使用不同数目的发光二极管26,以提供最适合此一应用的光源。同样地,虽然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26为白光发光二极管,但其种类亦不局限于白光发光二极管,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亦可依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种类的发光二极管26以提供不同颜色的光源,如蓝光、绿光或红光等。
接着,请参阅图2B,其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具的凹槽的局部放大上视示意图,其是将图2A中位于导光板21一端的区域A加以放大而得。如图2B所示,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凹槽24为半圆形,而形成于其表241的凹面镜25的形状则为U,且每一凹面镜25的宽度均相同。需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具的导光板中,凹槽24及凹面镜25的数目及形状并不限于图2A及图2B所示的数目及形状,它们亦可具有不同的数目及不同的形状。实际上,在每一个凹槽24中,形成于其表面241的凹面镜25的数目较佳介于35至50,最佳介于40至45。此外,当“凹槽24的宽度”介于“凹面镜25的宽度”的25至30倍时,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克服前述的“车头灯效应”的效果较佳,且可显著提升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外观品味及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均一性。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3包括:一导光板31,其具有一侧边的入光面32、一向上的出光面33、多数个凹槽34、多数个凹面镜35,以及多数个发光二极管36。其中,多数个凹槽34分别具有一底面341,且每一凹槽34的底面341与导光板31的入光面32具有一间距。此外,每一个凹槽34亦具有一表面342,而前述的凹面镜35便分别设置于其上。最后,多数个发光二极管36分别设置在对应于多数个凹槽34的位置上,以使这些发光二极管36所提供的光源能均匀地进入导光板31内。此外,为了提升导光板31所提供的光源的亮度,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于导光板31的底表面(图中未示)设置一反射片37,以将那些从导光板的底表面逸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31内。另一方面,为了更进一步提升导光板31所提供的光源的均匀性,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导光板31可选择性地设置多数个网点(图中未示)于其中,使前述的进入导光板31内的光源被这些网点产生杂乱地散射现象,再从出光面33射出。
再如图3A所示,那些形成于导光板31的邻近入光面32的一端的多数个凹槽34均具有相同的宽度,也就是它们所分别具有的底面341的宽度均相同。此外,这些凹槽34所具有的底面距离入光面32之间距也都相同。此外,虽然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36的数目为3,但其数目并不仅限于此。此外,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可依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使用不同数目的发光二极管36,以提供最适合此一应用的光源。同样地,虽然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36为白光发光二极管,但其种类亦不局限于白光发光二极管,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亦可依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种类的发光二极管36以提供不同颜色的光源,如蓝光、绿光或红光等。
接着,请参阅图3B,其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具的凹槽的局部放大上视示意图,其是将图3A中位于导光板31一端的区域B加以放大而得。如图3B所示,在此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具的导光板31的凹槽34为半圆形,而形成于其表面342的凹面镜35的形状亦为半圆形,且每一凹面镜35的宽度均相同。需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具的导光板中,凹槽34及凹面镜35的数目及形状并不限于图3A及图3B所示的数目及形状,它们亦可具有不同的数目及不同的形状。实际上,在每一个凹槽34中,形成于其表面342的凹面镜35的数目较佳介于35至50,最佳介于40至45。此外,当“凹槽34的宽度”介于“凹面镜35的宽度”的25至30倍时,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克服前述的“车头灯效应”的效果较佳,且可显著提升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外观品味及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均一性。
综上所述,由这些设置于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具的导光板的凹槽表面的凹面镜,发光二极管所提供的光源除了因为被凹槽折射而改变其行进方向外,它们亦可再一次地被这些形成于凹槽的表面的凹面镜折射而到达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各个部分。意即,在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所提供的光源均会经过至少两次的“折射”,才会进入导光板内并分别到达导光板的各个部分。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相较于已知的侧光式背光模组而言,可更有效地改善“车头灯效应”现象的发生并且可进一步地提升其“外观品味”及提高背光模组亮度的均一性。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10)

1.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源;以及
一导光板,具有一侧边的入光面及一向上的出光面,该入光面具有一对应该光源的凹槽,且该凹槽的表面具有多数个凹面镜。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凹面镜的形状为U形、半圆形、半椭圆形、圆弧形、具有弧形顶端的多边形或前述各种形状的组合。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凹槽宽度为该些凹面镜宽度的25至30倍。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凹面镜的数目是介于35至50。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位于该导光板的底表面的反射片。
6.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源;以及
一导光板,具有一侧边的入光面、一向上的出光面及一凹槽,该凹槽对应于该光源,且该凹槽的表面具有多数个凹面镜;
其中,该凹槽具有一底面,且该底面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具有一间距。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凹面镜的形状为U形、半圆形、半椭圆形、圆弧形、具有弧形顶端的多边形或前述各种形状的组合。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凹槽宽度为该些凹面镜宽度的25至30倍。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凹面镜的数目是介于35至50。
1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位于该导光板的底表面的反射片。
CNU2007201482609U2007201482609U 2007-05-15 2007-05-15 侧光式背光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9705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482609U2007201482609U CN201097051Y (zh) 2007-05-15 2007-05-15 侧光式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482609U2007201482609U CN201097051Y (zh) 2007-05-15 2007-05-15 侧光式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97051Y true CN201097051Y (zh) 2008-08-06

Family

ID=39924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482609U200720148260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97051Y (zh) 2007-05-15 2007-05-15 侧光式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97051Y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9838B (zh) * 2007-12-28 2011-03-09 夏普株式会社 面光源以及包含面光源的液晶显示器
CN102434852A (zh) * 2010-09-29 2012-05-02 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其导光板
WO2014067195A1 (zh) * 2012-11-05 2014-05-0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4251419A (zh) * 2013-06-26 2014-12-31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块
CN107300808A (zh) * 2017-07-12 2017-10-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08613095A (zh) * 2017-01-03 2018-10-02 联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及车载发光装置
CN110145704A (zh) * 2018-02-13 2019-08-20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9838B (zh) * 2007-12-28 2011-03-09 夏普株式会社 面光源以及包含面光源的液晶显示器
CN102434852A (zh) * 2010-09-29 2012-05-02 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其导光板
WO2014067195A1 (zh) * 2012-11-05 2014-05-0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4251419A (zh) * 2013-06-26 2014-12-31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块
CN108613095A (zh) * 2017-01-03 2018-10-02 联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及车载发光装置
CN107300808A (zh) * 2017-07-12 2017-10-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10145704A (zh) * 2018-02-13 2019-08-20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97051Y (zh) 侧光式背光模组
CN202091834U (zh) Led平面灯
US20100002461A1 (en) Light guide bar with patterned surface to enhance light uniformity and intensity
CN103217733A (zh) 导光板与背光模组
CN102182966A (zh) 背光照明装置及其背光照明方法
CN201487827U (zh) 一种面光源用导光板以及应用该导光板的侧发光面板灯
CN102588802A (zh) Led平面灯
CN204986868U (zh) 电视机直下式迷你型反射式光学透镜
CN201078652Y (zh) 导光led照明灯具结构
JPWO2012105315A1 (ja) 棚板用導光素子および照明装置
CN204573843U (zh) 标志灯
CN201925854U (zh) Led光学透镜的结构
CN203979947U (zh) 渐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
WO2009100610A1 (zh) 均匀发光的导光板
JP3148425U (ja) 自動販売機
CN204665031U (zh) 一种带有超薄电镀透镜的led舞台灯
CN202501389U (zh) 一种两面设有导光点的导光板及照明灯具
CN202927537U (zh) 一种led曲面导光灯
CN201836815U (zh) 一种拼图式导光板
CN202452307U (zh) Led平面灯
CN202452308U (zh) Led平板灯
CN102454925A (zh) Led平面灯
CN203686785U (zh) 一种led面板灯
CN203068249U (zh) 一种具有平面发光效果的led灯
CN202511161U (zh) 一种位置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PT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HINA PROJECTION TUB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72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TAIWAN, CHINA TO: 350000 FUZHOU, FUJIAN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724

Address after: 350000, Fujian, Fuzhou Province, Mawei West Road, No. 1, building 6, third, fourth floor

Patentee after: CPT DISPLAY TECHNOLOGY (SHENZHEN)CO., LTD.

Address before: Taipei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06

Termination date: 201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