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75493Y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075493Y CN201075493Y CNU2007200542462U CN200720054246U CN201075493Y CN 201075493 Y CN201075493 Y CN 201075493Y CN U2007200542462 U CNU2007200542462 U CN U2007200542462U CN 200720054246 U CN200720054246 U CN 200720054246U CN 201075493 Y CN201075493 Y CN 201075493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nnector
- row
- insulating body
- connecting portion
- conducting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其中所述导电端子分为第一排导电端子和第二排导电端子,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与第二排导电端子之间设有屏蔽板,所述屏蔽板包括水平部及由水平部向下弯折延伸的延伸部。从而,能全面且有效的防止电磁干扰,保证电连接器正常的电性传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一种用于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连接多个对接电子元件的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和若干排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端子容纳孔,导电端子收容于端子容纳孔中,在绝缘本体外部还设有可用于防止电磁干扰的遮蔽壳体。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若干可收容对接电子组件的收容空间,遮蔽壳体包覆于绝缘本体的外部,设有与上述收容空间相匹配的开口。然而,由于所述的电连接器中设有若干排导电端子,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之间会产生电磁干扰,进而影响电连接器正常的电性传输;又如一些此类电连接器,于第一、第二导电端子间设有一中间遮蔽片,虽然防止了第一、第二导电端子间的电磁干扰,但子电路板与第二导电端子间仍存在电磁干扰作用,影响电连接器正常的电性传输。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其能保证电连接器正常的电性传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其中所述导电端子分为第一排导电端子和第二排导电端子,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与第二排导电端子之间设有屏蔽板,所述屏蔽板包括水平部及由水平部向下弯折延伸的延伸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由于在第一排导电端子与第二排导电端子之间设有屏蔽板,所述屏蔽板包括水平部及由水平部向下弯折延伸的延伸部,从而,能全面且有效的防止电磁干扰,保证电连接器正常的电性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没有安装遮蔽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没有安装绝缘本体和遮蔽壳体的组合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连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5所示的连接装置处于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图5所示的连接装置处于闭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图7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可连接在主电路板2上,包括遮蔽壳体3、绝缘本体4、发光二极管5、导电端子6、子电路板7、连接装置8和屏蔽板9。遮蔽壳体3包覆于绝缘本体4的外部,由金属片一体成型而成,该遮蔽壳体3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设有分隔壁33,以形成第一开口30、第二开口31和第三开口32,所述遮蔽壳体3的分隔壁33向内延伸设有接触片34。
所述绝缘本体4的上、中、下设有用于收容对接电子组件(未图标)的第一、第二、第三收容空间40、41、42,该第一、第二、第三收容空间40、41、42可与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开口30、31、32相匹配,该收容空间两侧为镂空设置,即在该收容空间的两侧没有设置侧壁,这样能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且由于两侧为镂空设置,大大减少了电连接器1的尺寸,能实现电连接器1的小型化。所述绝缘本体4设有水平壁46,所述水平壁46设有可与屏蔽板9相配合的空腔460。另,所述绝缘本体4后部设有可收容屏蔽板9的容纳空间45(如图3所示),在绝缘本体4中还设有若干端子容纳孔(未图示),所述导电端子6收容于该端子容纳孔内,在绝缘本体4的上端两侧设有用以收容发光二极管5的收容槽43,在绝缘本体4的后部设有用以固持子电路板7的凸柱44(如图3所示)。
所述发光二极管5包括位于发光二极管5一端的发光部50和用以将发光二极管5与子电路板7相连的导电部51。
请参照图4至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6分为第一排导电端子60和第二排导电端子61,其中,通过子电路板7与连接装置8电性连接的导电端子为第一排导电端子60,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60包括第一接触部600及与子电路板相连的第一连接部601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接触部600与第一连接部601的第一中间部602;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61包括第二接触部610及第二连接部611以及用于连接第二接触部610与第二连接部611的第二中间部612。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排导电端61下方还设有第三排导电端子60′,该第三排导电端子60′包括第三接触部600′及第三连接部601′以及用于连接第三接触部600′与第三连接部601′的第三中间部602′。
所述屏蔽板9设置在第一排导电端子60与第二排导电端子61之间,该屏蔽板9包括水平部90及由水平部90向下弯折延伸的延伸部91,其中所述水平部90位于第一中间部602和第二中间部612之间,可有效防止第一排导电端子60与第二排导电端子61间的电磁干扰;所述延伸部91位于上述第一连接部611与子电路板7之间(当然,所述延伸部91也可位于连接部601′与第二连接部61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未图示),可有效防止第二排导电端子61与电路板7间的电磁干扰,所述水平部90与延伸部91共同作用,起到全面防止电磁干扰的作用。所述延伸部91收容于绝缘本体4的容纳空间45内,其末端接近绝缘本体4的底面。上述水平壁46设置在第一排导电端子60和第二排导电端子61之间,所述水平壁46可与水平部90相配合。所述水平部90设有固定弹片900,所述水平壁46的空腔460内设有台阶部461,所述水平部90收容于水平壁46的空腔460中,且所述固定弹片900可与台阶部461相配合。另,所述水平部90前端可与遮蔽壳体3的接触片34相导接。
如图3所示,子电路板7包括分别位于其上、中、下部的可与发光二极管5导电部51相导接的第一导接孔70、用以与第一导电端子60第一连接部601相连的触点71、用以与连接装置8相连通的第二导接孔72。其中,触点71上方还设有用以收容绝缘本体4上凸柱44的通孔73,另,在子电路板7上还设有可与连接装置8相配合的收容孔74。
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连接装置8包括若干脚接端子80和与所述脚接端子80相配合的基体81,及用以固定脚接端子80至基体81的固持盖82。所述固持盖82和基体81之间设有用于连接两者的连接部83,所述固持盖82可通过连接部83绕基体81在180度内自由转动。在基体81与固持盖82一端还设有凸出部84,该凸出部84可收容在子电路板7上的收容孔74中。其中,脚接端子80可与第二导接孔72相连接,每根脚接端子80均包括用以与子电路板7相配合的导通部800,与主电路板2相电性连接的电连接部801及收容于基体81与固持盖82之间的配合部802。所述子电路板7与脚接端子的导通部800相连接,所述主电路板2与脚接端子的电连接部801相电性连接。在所述基体81上设有若干孔810,用以收容所述的脚接端子80。另,所述固持盖82上设有将固持盖82固定至基体81的卡持部820,该卡持部820为钩形,形状大致呈“L”形,相应地,在所述的基体81上设有与卡持部820相配合地卡扣部811。所述固持盖82设置在基体81上,可绕基体81在180度内自由转动,使其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切换(如图8至图10所示)。当固持盖82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的卡持部820扣合在基体81的卡扣部811上,以固定该固持盖82。此时,所述的固持盖82可抵压住脚接端子80的配合部802,以将脚接端子80稳固的固定在基体81中。这样,脚接端子80之间不会出现偏差,可实现信号的稳定传输。
组装时,如图1至图3所示,首先,将第一导电端子60及连接装置8分别安装到子电路板7上,将发光二极管5安装到子电路板7的第一导接孔70实现电性连接。其次,将第二导电端子61、第一导电端子60’安装到绝缘本体4中,再将屏蔽板9安装至绝缘本体4中,使其位于第二导电端子61的上方。然后,将组装后的子电路板7固定在绝缘本体4的后缘。最后,将遮蔽壳体3包覆在组装后的绝缘本体4上,且遮蔽壳体3的第一、第二、第三开口30、31、32与绝缘本体4的第一、第二、第三收容空间40、41、42相匹配。另外,将连接装置8中脚接端子80的电连接部801与主电路板2焊接导通,以此实现整个电连接器1与主电路板2的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由于在第一排导电端子与第二排导电端子之间设有屏蔽板,从而,能全面且有效的防止电磁干扰,保证电连接器的正常电性传输。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分为两排导电端子,所述两排导电端子之间设有屏蔽板,所述屏蔽板包括水平部及由水平部向下弯折延伸的延伸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末端接近绝缘本体底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排导电端子均包括接触部及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接触部与连接部的中间部,所述屏蔽板的水平部位于两排导电端子的中间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另设有子电路板,所述其中一排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及与子电路板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接触部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中间部,所述另一排导电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及第二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第二接触部与第二连接部的第二中间部,所述延伸部位于第二连接部与子电路板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后部设有容纳空间,所述延伸部收容于该容纳空间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在两排导电端子之间设有水平壁,所述水平部与水平壁相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壁设有空腔,所述水平部容纳于空腔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设有固定弹片,相应地,所述水平壁在空腔一侧设有可与固定弹片相配合的台阶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所述屏蔽板可与遮蔽壳体相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设有开口,该开口设有分隔壁,以形成第一、第二开口,所述分隔壁向内延伸设有可与水平部相导接的接触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0542462U CN201075493Y (zh) | 2007-07-17 | 2007-07-17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0542462U CN201075493Y (zh) | 2007-07-17 | 2007-07-17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075493Y true CN201075493Y (zh) | 2008-06-18 |
Family
ID=39520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054246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75493Y (zh) | 2007-07-17 | 2007-07-17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075493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23322B2 (en) | 2015-09-30 | 2018-03-20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Stacking connector and stacking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multiport arrangement |
CN109888858A (zh) * | 2015-06-16 | 2019-06-14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耐用性改善的无线充电器 |
-
2007
- 2007-07-17 CN CNU2007200542462U patent/CN201075493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88858A (zh) * | 2015-06-16 | 2019-06-14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耐用性改善的无线充电器 |
US9923322B2 (en) | 2015-09-30 | 2018-03-20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Stacking connector and stacking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multiport arrangement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917027Y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1230069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323341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US7517254B2 (en) | Modular jack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base element | |
CN2800559Y (zh) | 电连接器 | |
US8450620B2 (en) | Electronic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CN201029127Y (zh) | 电连接器 | |
CN2562408Y (zh) | 电池连接器 | |
CN2932759Y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US7393246B2 (en) | Transfer card structure | |
KR100486990B1 (ko) | 무접지형 전기 커넥터 | |
CN201075493Y (zh) | 电连接器 | |
KR101013738B1 (ko) | Rf 스위치를 구비한 동축커넥터 | |
CN201230009Y (zh) | 电连接器 | |
JPH11144823A (ja) | 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その実装構造 | |
US8282419B2 (en) | eSATA connector structure | |
CN201230076Y (zh) | 电连接器 | |
JP3160458U (ja) | プリント基板用端子台装置 | |
CN101989698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0941447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323338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JP2004127519A (ja) | スタック式電子カードコネクタ | |
CN201278392Y (zh) | 一种应用于pcb电路板的接线端子 | |
CN200987026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13068Y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