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57086Y - 全旋转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全旋转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57086Y
CN201057086Y CNU2007201016638U CN200720101663U CN201057086Y CN 201057086 Y CN201057086 Y CN 201057086Y CN U2007201016638 U CNU2007201016638 U CN U2007201016638U CN 200720101663 U CN200720101663 U CN 200720101663U CN 201057086 Y CN201057086 Y CN 20105708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hole
rotary
wheel
cylind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0166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符晓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72010166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57086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5708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5708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具体为一种全旋转发动机。解决现有旋转发动机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构复杂、效率低等问题。全旋转发动机,包含其内有两圆形腔的缸体和与缸体固定的前缸盖、后缸盖,在缸体的两圆形腔中心分别设有通过轴承支撑于前、后缸盖上可同步旋转的转轴,两转轴上分别固定有旋转活塞轮和旋转密封轮,前、后缸盖的端面上分别开有废气排气孔、混合气进气孔、新鲜气体出孔、新鲜气体进孔,在旋转活塞轮的两端分别设有其上开有配气孔的前配气齿轮、后配气齿轮。该全旋转发动机结构设计科学、合理,主要活动部件运动形式均为单向旋转运动,没有摆动、往复运动部件,能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等一切需要动力的领域。

Description

全旋转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具体为一种全旋转发动机。
背景技术
人们公认往复运动活塞发动机因其连杆、曲轴、气门等固有的结构导致其具有结构复杂、效率低等缺点,目前有很多旋转发动机的设计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如有代表性的汪克尔旋转活塞发动机。但这些现有的旋转发动机结构设计不甚合理,在设计中仍然可以发现往复运动或摆动的影子,而这些因素仍将导致结构复杂、效率低或不好加工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旋转发动机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构复杂、效率低等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全旋转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全旋转发动机,包含其内有两圆形腔的缸体和与缸体固定的前缸盖、后缸盖,在缸体的两圆形腔中心分别设有通过轴承支撑于前、后缸盖上的转轴,两转轴的一端分别固定有相互啮合且齿数相同的同步齿轮;两转轴上分别固定有旋转活塞轮和旋转密封轮,旋转活塞轮和旋转密封轮为柱面气密滚动接触的等直径圆柱体,旋转活塞轮上设有与缸体圆形腔内壁密封配合的活塞头,旋转密封轮的柱面与缸体的圆形腔内壁密封配合且其上设有弧形缺口,旋转活塞轮和旋转密封轮的安装相位保证当旋转活塞轮的活塞头与旋转密封轮接触时正好与弧形缺口相对(这样可保证带有活塞头的旋转活塞轮与旋转密封轮之间相互滚动);在前缸盖的端面上开有位于前缸盖上部的废气排气孔和位于前缸盖下部的混合气进气孔,废气排气孔和混合气进气孔的中心位于同一以转轴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在后缸盖的端面上开有位于后缸盖上部的新鲜气体出孔和位于后缸盖下部的新鲜气体进孔,新鲜气体出孔和新鲜气体进孔的中心位于同一以转轴中心为圆心的圆同上;在旋转活塞轮的两端分别设有经轴承固定于转轴上且与旋转活塞轮端面和缸体端面密封接触的前配气齿轮、后配气齿轮,前、后配气齿轮上分别开有配气孔,前、后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中心所在的圆周分别与前缸盖上的废气排气孔中心所在圆周、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中心所在圆周的半径相同;在旋转密封轮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于转轴上且分别与前、后配气齿轮啮合的前配气同步齿轮、后配气同步齿轮,配气齿轮与配气同步齿轮的齿数比为2∶1;旋转活塞轮和旋转密封轮的密封接触处和旋转活塞轮上的活塞头将旋转活塞轮和缸体圆形腔内壁之间的空间密闭地分为前腔和后腔(以活塞头的转向为参照,活塞头前方的空间为前腔),安装时前、后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分别位于前腔和后腔;在缸体上开有位于与旋转活塞轮配合的圆形腔下部的火花塞孔,火花塞孔内密封设置有火花塞(火花塞没有超出缸体圆形腔内壁的工作弧面,不妨碍活塞头的通过);由于配气齿轮与配气同步齿轮的齿数比为2∶1且转轴一端相互啮合的齿轮的齿数相同,发动机工作时旋转活塞轮转两圈,配气齿轮转一圈。旋转活塞轮转两圈(同时配气齿轮转一圈)为发动机的一个工作过程。发动机的每一个循环工作过程包括如下的行程:1、废气排出和新鲜气体吸入;2、混合气(燃气或雾化燃油与压缩空气的混合气体)喷入;3、点火爆发和新鲜气体压出。
旋转活塞轮转动的第一圈为废气排出和新鲜气体吸入行程,在该行程,前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位于发动机内的前腔且该配气孔与前缸盖上的废气排气孔相对,后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位于发动机内的后腔且该配气孔与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进孔相对,随着旋转活塞轮的转动(依靠启动力或运转的惯性力),活塞头压缩前腔使容积逐渐变小,前腔内的废气经前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和与之相对的前缸盖上的废气排气孔排出;后腔容积逐渐变大,新鲜气体经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进孔和与之相对的后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被吸入后腔;新鲜气体吸入的结构设计,可避免随着活塞头的转动在前、后腔之间形成压力差(如果没有新鲜气体吸入的结构设计,随着活塞头的转动,后腔压力将降低),而影响发动机的运行效率;同时吸入的新鲜气体在后续行程中可转化为压力气体而贮存在配套的压力贮气罐中,无需为压力贮气罐再额外配置充气泵,有利于减化发动机的结构或配套装置。
活塞头与弧形缺口相交后,旋转活塞轮进入第二圈转动。混合气喷入行程,前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位于发动机内的后腔且该配气孔与前缸盖上的混合气进气孔相对,混合气喷入后腔。
点火爆发和新鲜气体压出行程,前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位于发动机内的后腔且该配气孔与前缸盖上的混合气进气孔脱离相对位置,此时后腔处于完全密封状态,火花塞点火,混合气爆发,推动旋转活塞轮转动;此时后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位于发动机内的前腔且该配气孔与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相对,随着旋转活塞轮的转动,活塞头压缩前腔使容积逐渐变小,前腔内的新鲜气体经后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和与之相对的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排出。此时,旋转活塞轮完成两圈转动,配气齿轮完成一圈转动。然后发动机再次进入废气排出和新鲜气体吸入行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还包含一个经输气管与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相通的压力贮气罐,压力贮气罐的出气口与前缸盖上的混合气进孔连通。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排出的压力气体经输气管压入压力贮气罐。这样,吸入的新鲜气体在点火爆发和新鲜气体压出行程中可转化为压力气体而贮存在配套的压力贮气罐中,作为混合气中压缩空气的气源,无需为压力贮气罐再额外配置充气泵,有利于简化发动机的结构或配套装置。
在混合动力应用时,而在需要复用时,通过管道阀门的切换,压力贮气罐(为加大空气储量可增加设置大的高压气罐)的出气口还可与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进孔连通。这样以压缩空气代替(无压力)新鲜空气,在吸气行程中输入发动机内腔(后腔),推动旋转活塞轮做功,而在能量可回收时,如减速、下坡时,通过管道阀门的切换,将汽缸里部分或全部压缩空气输往大的高压气罐,能量以压缩空气方式存储,以此实现能量的回收复用,提高发动机的效率。
前缸盖上的废气排气孔、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和新鲜气体进孔为弧形孔。这样可使废气排放充分,新鲜气体吸入和排出充分。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旋转活塞轮、旋转密封轮、配气轮之间通过齿轮建立同步运转关系,主要活动部件运动形式均为单向旋转运动,没有摆动、往复运动部件,爆发做功行程长,输出扭矩大,直接旋转动力输出;同时进排气阻力小、充气系数高、燃烧充分、震动小、噪音低,结构简单、重量轻、效率高,能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等一切需要动力的领域,对于环保、节能,具有广泛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前缸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后缸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前缸盖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后缸盖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A-A剖视图——啮合中的配气齿轮和配气同步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发动机运行于废气排出和新鲜气体吸入行程时的瞬态图之一;
图8为发动机运行于废气排出和新鲜气体吸入行程时的瞬态图之二;
图9为发动机运行于废气排出和新鲜气体吸入行程时的瞬态图之三;
图10为发动机运行于废气排出和新鲜气体吸入行程时的瞬态图之四;
图11为发动机运行于混合气喷入行程时的瞬态图;
图12为发动机运行于点火爆发和新鲜气体压出行程时的瞬态图之一;
图13为发动机运行于点火爆发和新鲜气体压出行程时的瞬态图之二;
图中:1-缸体,2-前缸盖,3-后缸盖,4、5、6、7-轴承,8、9-转轴,10、11-同步齿轮,12-旋转活塞轮,13-旋转密封轮,14-活塞头,15-弧形缺口,16-废气排气孔,17-混合气进气孔,18-新鲜气体出孔,19-新鲜气体进孔,20、21-轴承,22-前配气齿轮,23-后配气齿轮,24、25-配气孔,26-前配气同步齿轮,27-后配气同步齿轮,28-火花塞,29、30-平面压力轴承,31-衬套,32、33-缸盖衬套,34、35-平面压力轴承,36、37-平面压力轴承,38、39、40、41-输气管,42-平衡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全旋转发动机,包含其内有两圆形腔的缸体1和与缸体固定的前缸盖2、后缸盖3,在缸体的两圆形腔中心分别设有通过轴承4、5、6、7支撑于前、后缸盖上的转轴8、9,两转轴的一端分别固定有相互啮合且齿数相同的同步齿轮10、11;两转轴上分别固定有旋转活塞轮12和旋转密封轮13,旋转活塞轮12和旋转密封轮13为柱面气密滚动接触的等直径圆柱体,旋转活塞轮12上设有与缸体圆形腔内壁密封配合的活塞头14,旋转密封轮13的柱面与缸体的圆形腔内壁密封配合且其上设有弧形缺口15,旋转活塞轮12和旋转密封轮13的安装相位保证当旋转活塞轮的活塞头与旋转密封轮接触时正好与弧形缺口相对(这样可保证带有活塞头的旋转活塞轮与旋转密封轮之间相互滚动);在前缸盖2的端面上开有位于前缸盖上部的废气排气孔16和位于前缸盖下部的混合气进气孔17,废气排气孔16和混合气进气孔17的中心位于同一以转轴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在后缸盖3的端面上开有位于后缸盖上部的新鲜气体出孔18和位于后缸盖下部的新鲜气体进孔19,新鲜气体出孔18和新鲜气体进孔19的中心位于同一以转轴中心为圆心的圆同上;在旋转活塞轮的两端分别设有经轴承20、21固定于转轴8上且与旋转活塞轮端面和缸体端面密封接触的前配气齿轮22、后配气齿轮23,前、后配气齿轮22、23上分别开有配气孔24、25,前、后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中心所在的圆周分别与前缸盖上的废气排气孔中心所在圆周、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中心所在圆周的半径相同;在旋转密封轮13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于转轴9上且分别与前、后配气齿轮22、23啮合的前配气同步齿轮26、后配气同步齿轮27,配气齿轮22、23与配气同步齿轮26、27的齿数比为2∶1;旋转活塞轮12和旋转密封轮13的密封接触处和旋转活塞轮上的活塞头14将旋转活塞轮和缸体圆形腔内壁之间的空间密闭地分为前腔和后腔(以活塞头的转向为参照,活塞头前方的空间为前腔),安装时前、后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24、25分别位于前腔和后腔;在缸体1上开有位于与旋转活塞轮配合的圆形腔下部的火花塞孔,火花塞孔内密封设置有火花塞28(火花塞没有超出缸体圆形腔内壁的工作弧面,不妨碍活塞头的通过)。在旋转活塞轮12与前、后配气齿轮22、23之间分别设有平面压力轴承29、30,用于进一步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并提高两者之间的密封性。为增加使用寿命且便于维修更换,缸体1的内壁固定有衬套31;在前缸盖2、后缸盖3的内侧分别固定有缸盖衬套32、33且缸盖衬套32、33上开有与前、后缸盖上的孔(废气排气孔、混合气进气孔,新鲜气体出孔、新鲜气体进孔)对应的孔,同时为减小前、后配气齿轮和前、后配气同步齿轮与缸盖衬套之间的摩擦并使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密封性,在前、后配气齿轮22、23与缸盖衬套32、33之间设置有平面压力轴承34、35,在前、后配气同步齿轮26、27与缸盖衬套32、33之间设有平面压力轴承36、37。为方便进、排气,前缸盖2上的废气排气孔16、混合气进气孔17上以及后缸盖3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新鲜气体进孔19上分别连接有输气管38、39、40、41。还包含一个经输气管40与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相通的压力贮气罐(图中未显示),压力贮气罐的出气口与前缸盖2上的混合气进孔17连通。压力贮气罐的出气口还可与后缸盖3上的新鲜气体进孔19连通。前缸盖2上的废气排气孔16、后缸盖3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和新鲜气体进孔19为弧形孔(图2、图3所示)。根据实际需要弧形孔的扇形角可在30°-180°之间进行选择。这样可使废气排放充分,新鲜气体吸入和排出充分。为降低因开孔对前、后缸盖强度的影响,前缸盖2上的废气排气孔16、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和新鲜气体进孔19还可是由圆形孔或三角形孔间隔排列而成的弧形孔列(如图4、图5所示)。根据工艺的需要,旋转活塞轮12上的活塞头14可以跟主体分开制作,采用一种已知的原理结构再固定到一起,这样方便制造、安装、维护、维修。为了满足旋转动平衡及润滑需求,前、后配气齿轮22、23上开有平衡槽孔42,平衡槽孔42离开轴心的最远端距离不能超过旋转活塞轮圆弧部分的半径,也就是不能影响汽缸的密封度。同样,旋转活塞轮12、旋转密封轮13也可作类似的动平衡处理。发动机的所有部件可以采用常规金属或合金制造,有些零件,如前、后配气齿轮、前后缸盖上的衬套甚至旋转活塞轮、旋转密封轮、缸体衬套的全部或零件的局部,可以采用工业陶瓷制作,以求达到更好的耐磨、耐高温、低热涨、密封效果。
发动机的具体工作过程如图7-图13所示,其中图7-图10为废气排出和新鲜气体吸入行程;图11为混合气喷入行程;图12-图13为点火爆发和新鲜气体压出行程。结合附图对发动机的具体工作过程进一步描述如下:
如附图7所示,在初始的状态下,旋转活塞轮12上的活塞头14指向最左端(180°),活塞头14隐藏在旋转密封轮13上的弧形缺口15内而不被卡死,此时整个气缸内的左半部分由旋转密封轮13占据密封,右半部分由于活塞头14和弧形缺口15密封度并不好,所以汽缸空腔未被真正意义分割,此时前配气齿轮22上的配气孔24处于最右端(0°),与前缸盖2上的废气排气孔16重叠,因而汽缸空腔通过前配气齿轮22上的配气孔24、前缸盖2上的废气排气孔16、废气输气管38与外界大气相同,依靠启动力或运转的惯性力,旋转活塞轮12逆时针转动,汽缸空腔内的废气开始被扫出。后配气齿轮23上的配气孔25与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进孔19即将重叠。
进入图8所示的瞬态,旋转活塞轮12的圆柱面与旋转密封轮13的圆柱面相互密封接触,活塞头14开始与右半部分圆形腔内壁相互密封,这样旋转活塞轮12和旋转密封轮13的密封接触处和旋转活塞轮上的活塞头14将旋转活塞轮和缸体圆形腔内壁之间的空间密闭地分为前腔和后腔,在前腔内,前配气齿轮22上的配气孔24与前缸盖2上的废气排气孔16继续保持重叠,前腔内的废气继续被活塞头扫出汽缸;在后腔内,后配气齿轮23上的配气孔25与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进孔19开始重叠,此时外界的新鲜空气经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进孔19、后配气齿轮23上的配气孔25被吸入或压入后腔。
进入图9所示的瞬态,旋转活塞轮12的圆柱面与旋转密封轮13的圆柱面相互密封接触,前腔内继续排废气,后腔继续吸入新鲜空气。
进入图10所示的瞬态,前腔内,前配气齿轮22上的配气孔24与前缸盖2上的废气排气孔16已经分离不再重叠,前腔废气扫出结束;后腔内,后配气齿轮23上的配气孔25与后缸盖3上的新鲜气体进孔19也已经分离不再重叠,此时后腔内已充满了新鲜空气。此时,旋转活塞轮12已经旋转接近一圈,前、后配气齿轮22、23旋转角度接近180°。
进入图11所示的瞬态,旋转活塞轮12开始第二圈旋转,旋转活塞轮12的圆柱面与旋转密封轮13的圆柱面再次保持相互密封接触,活塞头14行进到再次与右半部分圆形腔内壁相互密封,汽缸后腔内,前配气齿轮22上的配气孔24与前缸盖2上的混合气进气孔17重叠,先前被压缩起来的空气此时通过混合气进气孔17连同雾化燃油(气)一起喷入后腔,形成一定混合比、一定压力的可燃(爆)气体;汽缸前腔内,后配气齿轮23上的配气孔25与后缸盖3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重叠,此时前腔内的新鲜空气被压缩,经过后配气齿轮23上的配气孔25、后缸盖3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排出,送往压力贮气罐(图中未画出)。
进入图12所示的瞬态,后腔内,前配气齿轮22上的配气孔24与前缸盖2上的混合气进气孔17不再重叠,具有一定压力的可燃(爆)气体在后腔里处于密闭状态,此时在火花塞28打火引燃下,可燃(爆)气体开始爆发燃烧,推动旋转活塞轮12旋转做功,机械能通过转轴8输出。前腔内,后配气齿轮23上的配气孔25与后缸盖3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继续保持重叠,前腔内此前被吸入的新鲜空气被压缩,经后配气齿轮23上的配气孔25、后缸盖3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送往高压气罐(图中未画出),以备下个进气循环时再次进入汽缸。
进入图13所示的瞬态,当旋转活塞轮12在爆发燃烧气体(废气)的推动下,旋转到如图13所示的角度时,前腔内,后配气齿轮23上的配气孔25与后缸盖3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脱离重叠,即前腔内已完成新鲜气体的压缩排出;后腔内,充满废气,前配气齿轮2上的配气孔24与前缸盖2上的废气排气孔16即将重叠。此时旋转活塞轮12爆发行程也即将结束,旋转活塞轮12已经旋转接近两圈,前、后配气齿轮22、23旋转角度接近360°。
当旋转活塞轮12在惯性力驱动下再旋转一些时,再次进入如图7所示的瞬态。此时,前配气齿轮22上的配气孔24与前缸盖2上的废气排气孔16重叠,汽缸内废气将排出到大气。到此,点火爆发和新鲜气体压出行程结束,旋转活塞轮12已经旋转整两圈(720°),前、后配气齿轮22、23旋转整一圈(360°),全旋转发动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可以单缸(一个单元)工作,也可以多缸串联共轴工作,每个单元各自独立,可以设计他们爆发行程在相位上保持均匀,从而使动力输出也均匀。各个单元可以共享高压气罐、进气管道、空气滤清器、消声器、散热系统、润滑系统等部件。
在材料选择及工艺处理允许的情况下,如图1、2、3所示的,上下汽缸盖衬套32、33可以分别与上下汽缸盖2、3做为一体,而双弧形汽缸衬套31可以和气缸壁1做成一个整体。
在材料选择及工艺处理允许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的,平面压力轴承(瓦)29、30、34、35、36、37可以省掉,可以通过加工工艺控制一些旋转部件之间的间隙,形成润滑油膜,以便减少摩擦。
本全旋转发动机少加改动还可以回收复用能量,以混合动力模式工作。比如再设置一个大的高压气罐,在能量可回收时,如减速、下坡时,通过管道阀门的切换,将汽缸里部分或全部压缩空气输往大的高压气罐,能量以压缩空气方式存储;而在需要复用时,通过管道阀门的切换,大的高压气罐的出气口与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进孔连通。这样以压缩空气代替(无压力)新鲜空气,在吸气行程中注入发动机内腔(后腔),推动旋转活塞轮做功,此时全旋转发动机通过管道阀门的切换,不再压缩空气,原先的压缩行程,汽缸空气不送往高压气罐,而直接排向大气,以便减小阻力,此时,压缩空气储存的能力再次转化为机械能。
本全旋转发动机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零件少,没有摆动、往复运动部件,震动小,汽缸做功行程长,爆发行程做功直接为旋转输出,扭矩大,因而效率高。
本全旋转发动机可以用于一切需要动力的场所,如汽车、摩托车等交通运输工具。

Claims (10)

1.一种全旋转发动机,其特征为:包含其内有两圆形腔的缸体(1)和与缸体固定的前缸盖(2)、后缸盖(3),在缸体的两圆形腔中心分别设有通过轴承(4、5、6、7)支撑于前、后缸盖上的转轴(8、9),两转轴的一端分别固定有相互啮合且齿数相同的同步齿轮(10、11);两转轴上分别固定有旋转活塞轮(12)和旋转密封轮(13),旋转活塞轮(12)和旋转密封轮(13)为柱面气密滚动接触的等直径圆柱体,旋转活塞轮(12)上设有与缸体圆形腔内壁密封配合的活塞头(14),旋转密封轮(13)的柱面与缸体的圆形腔内壁密封配合且其上设有弧形缺口(15),旋转活塞轮(12)和旋转密封轮(13)的安装相位保证当旋转活塞轮的活塞头与旋转密封轮接触时正好与弧形缺口相对;在前缸盖(2)的端面上开有位于前缸盖上部的废气排气孔(16)和位于前缸盖下部的混合气进气孔(17),废气排气孔(16)和混合气进气孔(17)的中心位于同一以转轴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在后缸盖(3)的端面上开有位于后缸盖上部的新鲜气体出孔(18)和位于后缸盖下部的新鲜气体进孔(19),新鲜气体出孔(18)和新鲜气体进孔(19)的中心位于同一以转轴中心为圆心的圆同上;在旋转活塞轮的两端分别设有经轴承(20、21)固定于转轴(8)上且与旋转活塞轮端面和缸体端面密封接触的前配气齿轮(22)、后配气齿轮(23),前、后配气齿轮(22、23)上分别开有配气孔(24、25),前、后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中心所在的圆周分别与前缸盖上的废气排气孔中心所在圆周、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中心所在圆周的半径相同;在旋转密封轮(13)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于转轴(9)上且分别与前、后配气齿轮(22、23)啮合的前配气同步齿轮(26)、后配气同步齿轮(27),配气齿轮(22、23)与配气同步齿轮(26、27)的齿数比为2∶1;旋转活塞轮(12)和旋转密封轮(13)的密封接触处和旋转活塞轮上的活塞头(14)将旋转活塞轮和缸体圆形腔内壁之间的空间密闭地分为前腔和后腔,安装时前、后配气齿轮上的配气孔(24、25)分别位于前腔和后腔;在缸体(1)上开有位于与旋转活塞轮配合的圆形腔下部的火花塞孔,火花塞孔内密封设置有火花塞(2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其特征为:在旋转活塞轮(12)与前、后配气齿轮(22、23)之间分别设有平面压力轴承(29、3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其特征为:缸体(1)的内壁固定有衬套(31);在前缸盖(2)、后缸盖(3)的内侧分别固定有缸盖衬套(32、33)且缸盖衬套(32、33)上开有与前、后缸盖上的孔对应的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其特征为:在前、后配气齿轮(22、23)与缸盖衬套(32、33)之间设置有平面压力轴承(34、35),在前、后配气同步齿轮(26、27)与缸盖衬套(32、33)之间设有平面压力轴承(36、37)。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其特征为:前缸盖(2)上的废气排气孔(16)、混合气进气孔(17)上以及后缸盖(3)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新鲜气体进孔(19)上分别连接有输气管(38、39、40、41)。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其特征为:还包含一个经输气管(40)与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相通的压力贮气罐,压力贮气罐的出气口与前缸盖(2)上的混合气进孔(17)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其特征为:压力贮气罐的出气口还与后缸盖(3)上的新鲜气体进孔(19)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其特征为:前缸盖(2)上的废气排气孔(16)、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和新鲜气体进孔(19)为弧形孔。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其特征为:前缸盖(2)上的废气排气孔(16)、后缸盖上的新鲜气体出孔(18)和新鲜气体进孔(19)是由圆形孔或三角形孔间隔排列而成的弧形孔列。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旋转发动机,其特征为:前、后配气齿轮(22、23)上开有平衡槽孔(42),平衡槽孔(42)离开轴心的最远端距离不能超过旋转活塞轮圆弧部分的半径。
CNU2007201016638U 2007-06-14 2007-06-14 全旋转发动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5708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016638U CN201057086Y (zh) 2007-06-14 2007-06-14 全旋转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016638U CN201057086Y (zh) 2007-06-14 2007-06-14 全旋转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57086Y true CN201057086Y (zh) 2008-05-07

Family

ID=39425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01663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57086Y (zh) 2007-06-14 2007-06-14 全旋转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57086Y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3921B (zh) 转子发动机及其转子单元
US3797464A (en) Balanced rotary combustion engine
CN100478552C (zh) 全旋转发动机
CN110671195B (zh) 一种缸套活塞转子复合式发动机
US3208437A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8571381A (zh) 三冲程内冷式转子发动机
RU193641U1 (ru) Роторный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й двигатель-компрессор с функцией двигателя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US3789809A (en) Rotary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01057086Y (zh) 全旋转发动机
US4553503A (en) Rotary piston machine
WO2009103210A1 (zh) 棘轮式转子发动机
CN105275599A (zh) 行星齿轮式三角转子发动机
CN103147851B (zh) 受控转子块四行程转子发动机
CN2269469Y (zh) 双头活塞旋转式发动机
CN2911205Y (zh) 旋转活塞式内燃机
CN203321677U (zh) 一种发动机的纯切线式传动结构
CN111305944A (zh) 一种偏心双转子传动装置
CN201687542U (zh) 二冲程发动机旋转轴配气系统
CN111120083B (zh) 一种双转子活塞发动机
US3835818A (en) Method of operating a rotary pisto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184786Y (zh) 环形汽缸对置式活塞发动机
CN212656894U (zh) 一种偏心双转子传动装置
CN103343709B (zh) 受控转子块往复四行程转子发动机
CN108757166A (zh) 一种四冲程转子发动机
CN1085731A (zh) 自举旋转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0614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