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50408Y - 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050408Y CN201050408Y CNU2007201522339U CN200720152233U CN201050408Y CN 201050408 Y CN201050408 Y CN 201050408Y CN U2007201522339 U CNU2007201522339 U CN U2007201522339U CN 200720152233 U CN200720152233 U CN 200720152233U CN 201050408 Y CN201050408 Y CN 201050408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ostylus axostyle
- perforation
- elastomer
- variable flow
- control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eck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其包括至少一具备回复力的单向活门,设于进气口至节气阀门间,该单向活门包括一轴杆、一固定部、一单向部、及一回力部,其中该固定部设有供轴杆置入的穿孔,该单向部包括一对单向活叶,且该对单向活叶分别设有轴孔,该回力部包括至少一弹性体与至少一夹持体,其中该弹性体与夹持体可被穿置于轴杆上,而该弹性体本体至少一端向外延伸设有一延伸弹性体,夹持体的前端则可结合于延伸弹性体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进气口至节气阀间适当位置,设置至少一具备适当回复力作用的单向活门,使可调整操控引擎,可以使引擎快速达到相对于现有自然进气时相应于各真空度的各转速,以及控制各转速燃烧所需的空气量,而且其组成结构稳固,且可有效避免供回复单向活门的弹性体受损脱出掉落,适于应用在车辆的引擎,以及类似用途的引擎上。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的进气系统中,均以各进气管段内部及其信道要求保持畅通无阻,即减少或移除任何可能阻碍进气的装置或机构为最基本的要素。
现有的技术是在汽车的进气系统中,进气口至节气阀门间,并无单向控制进气的方法及装置。
现有汽车例,进气岐管为位于节气阀门后、各燃烧汽缸前的进气管段,通常设置成各进气岐管长度相同;低转速时由于汽缸活塞动作产生吸力较高,所以进气歧管内的真空度较高,高转速时进气歧管内的真空度即较低;而较长的进气管有利于低转速时的扭力表现,但不利于高转速时的扭力及马力等各项表现时的需求;再者,踩踏油门动作行程的深浅,即为节气阀门的开度,即决定进气量,进而决定喷油量;又节气阀门的开度即相对应于引擎各不同的转速,当然,不同档位的不同转速即相对应于引擎各不同的真空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稳固结合能力的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避免供回复单向活门的弹性体受损脱出掉落的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的装置包括至少一具备回复力的单向活门,该单向活门包括一轴杆、一固定部、一单向部、及一回力部;该固定部设有两相通的开口,在该固定部相对的两弧形面上则对应设有一可供轴杆置入的穿孔,且其中一穿孔设为可与轴杆紧配的孔径;该单向部包括一对单向活叶,且该对单向活叶分别设有至少一轴孔;该回力部包括至少一弹性体与至少一夹持体,其中该弹性体本体与该夹持体后端设有一可供轴杆穿入的信道,使弹性体与夹持体可被穿置于轴杆上,而该弹性体本体至少一端向外延伸设有一延伸弹性体,夹持体的前端则可结合于该延伸弹性体上。
据此,使上述轴杆自固定部一弧形面上所设的与轴杆紧配的穿孔置入后,可依序贯穿该两单向活叶的轴孔、弹性体与两夹持体相通的信道,使该单向部与回力部可活动枢接于轴杆上,而使单向部可活动于固定部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不仅不妨碍正常加油,更可以调整操控引擎、可以使引擎快速达到相对于现有自然进气时相应于各真空度的各转速,即快速踩踏油门动作时,能有效改变使快速反应加速,使车辆换挡更迅速、更快速、更顺畅,不仅在超车、高速状态时不需重踩油门,立即能有效加油有效提速,使车辆在行进间更安全,在市区走走停停的情况下,更可改善起步有所停顿的状况。
2.本实用新型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利用轴杆与穿孔紧配的设计,以及利用凹坑来达到使穿孔变形而稳固结合轴杆于固定部内,以提高整体结构的结合强度。
3.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夹持体两足端螺旋体的设计,以有效旋入而与弹性体的两足端(即延伸弹性体)相结合,而有效避免弹性体因弹性往复回复或其它因素,导致弹性体形成受损或断裂,使延伸弹性体断裂掉入引擎汽缸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成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轴杆、单向活叶、弹性体及夹持体结合时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图2图中单向活叶抵压弹性体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合后的立体外观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施力于凹坑后使穿孔变形时的局部状态剖示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体断裂时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单向活门;2-轴杆;21-导角;3-固定部;30-本体;31、32-开口;33、34-穿孔;35、36-凹坑;4-单向部;41、42-单向活叶;411、421-轴孔;5-回力部;51-弹性体;52、53-夹持体;522、532-螺旋体;511、521、531-信道;512-延伸弹性体;513-延伸弹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其包括至少一具备适当回复力的单向活门1。其中单向活门1包含一轴杆2、一固定部3、一单向部4、及一回力部5。
该轴杆2两端设有导角21,该固定部3包括一环形本体30,在该本体30两端形成两相通的开口31、32,在该固定部3相对的两弧形面上则对应设有一可供轴杆2置入的穿孔33、34,且其中一穿孔33设为可与轴杆2紧配的孔径,即该穿孔33的孔径相当于轴杆2的轴径,以使可与轴杆2形成紧配,另该等穿孔33、34一侧另设有一凹坑35、36,该凹坑35、36与穿孔33、34间形成一距离,使外力向凹坑35、36施力时,该凹坑35、36可往穿孔33、34方向挤压,而使穿孔33、34可往该轴杆导角的方向变形,而迫紧穿置于穿孔33、34内的轴杆2。
该单向部4包括一对单向活叶41、42,且该对单向活叶41、42分别设有至少一轴孔411、421。该回力部5包括一弹性体51与至少一夹持体,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是在弹性体51上下两端各设有一夹持体52、53,其中该弹性体51为一弹簧,而该回力部5是通过由弹性体51的回复力使单向活叶41、42保持常闭的状态,而在引擎汽缸吸入空气时,可抵压该弹性体51而打开单向活叶41、42(如图2、3所示)。该弹性体51本体与该两夹持体52、53后端设有一可供轴杆2穿入信道511、521、531,而该弹性体51本体两端向外延伸设有延伸弹性体512、513,且延伸弹性体512、513是弹性体51本体两端向外延伸绕设至少一圈环形体或螺旋形体所形成(本实施例是以设置为复数圈的螺旋形体为例),而两夹持体52、53的前端形成至少一圈螺旋体522、532,使该环形体绕设522、532在延伸弹性体512、513上后,可结合封闭延伸弹性体512、513(如图2所示)。
实施时,请再参阅图5、6,当轴杆2自固定部3上的穿孔33置入时,该轴杆2可与该穿孔33形成紧配的状态,而置入时,依序穿入该对单向活叶41、42所设的轴孔411、421及回力部5所包括的弹性体51与供分别设置于弹性体51上下两端的两夹持体52、53后端,使得该单向部4与回力部5皆可活动结合于轴杆2上,而当该轴杆2穿入固定部3弧形面上另一穿孔34时,可对于固定部3弧形面两穿孔33、34旁所设的凹坑35、36进行施力,使该凹坑35、36受外力后向穿孔33、34方向挤压,而使得轴杆2因穿孔33、34被挤压变形后,而稳固地结合于固定部3内。
据此,本实用新型适当回复力的单向活门1通过单向活叶41、42与弹性体51可保持随时往关闭进气方向减少进气的状态,引擎于各真空度相应的各转速时,引擎透过引擎汽缸真空吸力吸入空气时亦吸引拉扯单向活门1,当单向活门1的回复力设置恰当时,即令单向活门1开至恰好供给所需空气流量的开度,所以,踩踏油门动作不仅打开节气阀亦同时会拉扯单向活门1,使自本实用新型装置起、包含节气阀门乃至进气岐管的真空度变化得更敏锐明显,此实际上即反应在快速起步及各转速时的扭力明显增加及加速明显变快上。
此外,如图7所示,两夹持体52、53是完全不受力,故可不虞断损!当弹性体51可能会因弹性往复回复或其它因素,导致弹性体51形成受损或断裂,本实用新型由于通过由在弹性体51两端分别通过两夹持体52、53前端的螺旋体522、532结合于弹性体51的延伸弹性体512、513上,以避免延伸弹性体512、513断裂掉入引擎汽缸内。
一般在上坡路段遇到砂石车等大型车辆后,欲超车时原来由于提速较迟缓的关系,必须在砂石车(或他车)后先提升转速,再左出超越前车,所以常常会提速后,安全可超越时机已消失,而变成无效提速,当然也无效而增加耗油!而本实用新型单向活叶的适当回复力,让进气岐管保持各种状态时的最佳真空度,所以让引擎达到下一个动作状态相对真空度的时间更短,所以可缩短各种反应时间。
以下举一使用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测试例:由于2,000C.C及3,000C.C在高速公路上很容易超过速限,所以,找到800C.CMatizSE(2002/0128,500kms)自排车,以相同状况、双人130公斤、开冷气、均油门到底,在10度至30度5.5公里长上坡高速公路测试比较,三次中每次最高速均为90或91公里,加装本实用新型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后,三次中每次最高速均为99或100公里!目前市面上各种举凡所谓逆电流、磁石磁化、二次进气、或二次进气再改进、负极接地等,均无法于相同条件下,让车速由90或91公里变成99或100公里!因此装用本实用新型装置后,若稍再加油、不需重踩油门,立即能有效加油有效提速,所以能让车辆在行进间更安全。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不仅不妨碍正常加油,更可以调整操控引擎、可以使引擎快速达到相对于现有自然进气时相应于各真空度的各转速,即快速踩踏油门动作时,能有效改变使快速反应加速,使车辆换挡更迅速、更快速、更顺畅,不仅在超车、高速状态时不需重踩油门,立即能有效加油有效提速,使车辆在行进间更安全,在市区走走停停的情况下,更可改善起步有所停顿的状况。
本实用新型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利用轴杆与穿孔紧配的设计,以及利用凹坑来达到使穿孔变形而稳固结合轴杆于固定部内,以提高整体结构的结合强度。
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夹持体两足端螺旋体的设计,以有效旋入而与弹性体的两足端(即延伸弹性体)相结合,而有效避免弹性体因弹性往复回复或其它因素,导致弹性体形成受损或断裂,使延伸弹性体断裂掉入引擎汽缸内。
本实用新型归纳现有汽车在有关进气系统的各项繁冗原理,研创出仅以简单装置即能获得相当高效程度的各项回馈,不仅不妨碍正常加油,其能快速反应且优于原车各转速时的扭力,更可以操控是否需要引擎有效快速加速,也能使自动变速时变换档位动作更加顺畅,复更能直接节省耗能,值得各该产业尤其现存既有车辆使用,更值得新车设计时采用。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熟悉本实用新型的技艺之人士,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仍应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
Claims (8)
1.一种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其包括至少一具备回复力的单向活门,设于进气口至节气阀门间,使该单向活门与节气阀门以及进气岐管产生相对应的作用,以调整操控引擎,并快速改变引擎的真空度和转速;其特征在于该单向活门包括:
一轴杆;
一固定部,其包括一环形本体,在该本体两端形成两相通的开口,在该固定部相对的两弧形面上则对应设有一可供轴杆置入的穿孔;
一单向部,其包括一对单向活叶,且该对单向活叶分别设有至少一可供轴杆穿入的轴孔;以及
一回力部,其包括至少一弹性体与至少一夹持体,其中该弹性体本体与该夹持体后端是设有一可供轴杆穿入的信道,使弹性体与夹持体可被穿置于轴杆上,而该弹性体本体至少一端向外延伸设有一延伸弹性体,夹持体的前端则可结合于该延伸弹性体上;
在上述轴杆自固定部-弧形面上所设的与轴杆紧配的穿孔置入后,可依序贯穿该两单向活叶的轴孔、弹性体与夹持体的信道,使该单向部与回力部可活动枢接于轴杆上,而使单向部可活动于固定部中,该回力部由弹性体的回复力使单向活叶保持常闭的状态,而在引擎汽缸吸入空气时,可抵压该弹性体而打开单向活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体为-弹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其穿孔一侧设有一凹坑,该凹坑与穿孔间形成一距离,使在装配该可变控流装置之时,当轴杆穿入穿孔、两单向活叶的轴孔及弹性体与夹持体的信道后,以外力向凹坑施力时,该凹坑可往穿孔方向挤压,而使穿孔变形迫紧穿置在穿孔内的轴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轴杆两端设有导角,使外力向凹坑施力后,穿孔可往该轴杆导角的方向变形,而迫紧穿置于穿孔内的轴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上其中一穿孔的孔径与轴杆的轴径相当,以使可与轴杆形成紧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体本体两端均延伸设有该延伸弹性体,且该夹持体设有2个,每一夹持体前端分别结合于弹性体本体两端的延伸弹性体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延伸弹性体是弹性体本体两端向外延伸至少一圈环形体或螺旋形体所形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持体前端形成至少一圈螺旋体,使该螺旋体以旋入方式,结合于弹性体本体两端的延伸弹性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522339U CN201050408Y (zh) | 2007-06-13 | 2007-06-13 | 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522339U CN201050408Y (zh) | 2007-06-13 | 2007-06-13 | 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050408Y true CN201050408Y (zh) | 2008-04-23 |
Family
ID=39336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152233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50408Y (zh) | 2007-06-13 | 2007-06-13 | 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050408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37873A (zh) * | 2013-07-15 | 2013-12-11 | 江苏大学 | 一种基于恒力机构的汽车排气系统阀门 |
CN105715385A (zh) * | 2014-12-05 | 2016-06-29 | 雄和崴有限公司 | 进气系统的负压进吸气调控方法及装置 |
-
2007
- 2007-06-13 CN CNU2007201522339U patent/CN201050408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37873A (zh) * | 2013-07-15 | 2013-12-11 | 江苏大学 | 一种基于恒力机构的汽车排气系统阀门 |
CN103437873B (zh) * | 2013-07-15 | 2016-07-20 | 江苏大学 | 一种基于恒力机构的汽车排气系统阀门 |
CN105715385A (zh) * | 2014-12-05 | 2016-06-29 | 雄和崴有限公司 | 进气系统的负压进吸气调控方法及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60081C (zh) | 具有液压控制系统的汽车动力系 | |
CN101201011B (zh) | 阿特金森循环动力系 | |
US7785230B2 (en) | Variable displacement engine powertrain fuel economy mode | |
US20080146412A1 (en) | Vehicular power output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 |
DE102010021449B4 (de)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Verbrennungsmotors und Verbrennungsmotor | |
CN103147847A (zh) | 米勒循环发动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US8958969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operating a motor vehicle with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 a coasting operating mode | |
DE102005057809A1 (de) | Verfahren zur Schaltsteuerung eines automatisierten Kraftfahrzeug-Schaltgetriebes | |
US20100143156A1 (en) | Fail-Safe Control Method for Oil Pump Control Unit of Hybrid Vehicle | |
EP1950466A1 (en) | Control device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
CN1854567A (zh) | 混合变速器缓冲式闭锁离合器和冷却复用控制系统及方法 | |
WO2008150277A1 (en) | Continuously variabl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heavy trucks, buses and light automobiles | |
DE102007044491A1 (de) | Hybridantrieb | |
EP1607651A3 (en) | Starting clutch control device | |
EP0260723A2 (de) | Antrieb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e | |
CN101915168A (zh) | 改进型电子节气门体 | |
WO2005064134A1 (de) | Turboloch (ladeunterstützung mit speicher) | |
CN201050408Y (zh) | 进气口至节气阀间可变控流装置 | |
CN106347367A (zh) | 用于控制isg车辆的起动的方法 | |
CN100434762C (zh) | 通过改进内燃机控制策略而实现的汽车节油方法 | |
CN110185763A (zh) | 一种无级变速器 | |
WO2004061271A3 (en) | Swash plate combustion engine and method | |
JP2012163128A (ja) | 車両用変速制御装置 | |
CN1760562A (zh) | 双离合器发动机连接减震器 | |
DE102014009732A1 (de) |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Kraftfahrzeugantriebsstrangs, der eine Wandlerüberbrückungskupplung und ein Automatikgetriebe aufweis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23 Termination date: 2015061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