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27122Y - 记录介质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介质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27122Y
CN201027122Y CNU2007201422631U CN200720142263U CN201027122Y CN 201027122 Y CN201027122 Y CN 201027122Y CN U2007201422631 U CNU2007201422631 U CN U2007201422631U CN 200720142263 U CN200720142263 U CN 200720142263U CN 201027122 Y CN201027122 Y CN 20102712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less
belt
recording medium
receiving device
transfer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4226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天信
张政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New Beiy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New Beiy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New Beiy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New Beiy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14226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27122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2712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2712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包括:第一环形皮带组,第二环形皮带组,第三环形皮带组,所述三个环形皮带组至少分别包括一条环形皮带;所述第一环形皮带组与第二环形皮带组之间形成第一运输通道,所述第二环形皮带组与第三环形皮带组之间形成第二运输通道;记录介质在由所述环形皮带组形成的运输通道中进行收集。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最多需要三根环形皮带,降低了皮带的使用数量,节约了整个收集装置的成本;又由于所有环形皮带均为主动皮带,因此解决了收集多张记录介质时介质之间容易打滑的问题,提高了记录介质运输的可靠性;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结构紧凑,有效地节约了空间。

Description

记录介质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的特别涉及一种收集支票、帐单或交易凭证等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各行业自动化服务的提高,自动柜员机或自动售货机等自助式设备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通常用户在自助式设备交易后可以得到交易凭证或帐单,为了保证用户多笔交易的凭证可以无遗漏地被安全取走,现有自助设备不再是一张一张地输出交易凭证,而是通过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将所有交易凭证收集在一起后同时提交给客户,或者在客户不需要交易凭证时,将收集在一起的交易凭证送入回收箱。
美国公开号为20070035084,名称为《具有输送分路的传输装置》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可以收集多张介质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该装置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第一传送单元15、第二传送单元5,第二传送单元5垂直于第一传送单元15。第一传送单元15包括至少两条环形皮带,图1中示出的第一传送单元15包括两条传送皮带,即传送皮带12及其支撑转辊16和18,以及传送皮带14及其支撑转辊20和22。第二传送单元5包括至少一条从动皮带26,至少两条主动皮带,即皮带32及其支撑转辊36,以及皮带38及其支撑转辊42。其中,皮带32和皮带26形成第一传送部分33,皮带38和皮带26形成第二传送部分39,在第一传送单元15和第二传送单元5的皮带之间形成纸币或支票的传送通道。纸前端进入第一传送单元15的传送通道后,随后进入第二传送单元5第一传送部分33还是第二传送部分39,取决于皮带支撑辊的转动方向,由此实现介质在通道中的换向功能,并通过控制转辊的旋转方向,在第二传送单元5的通道内实现收集多张介质的功能。
由上述对现有技术的描述可知,现有的记录介质传输装置虽然可以利用介质运动的换向实现收集多张介质的功能。但是,该记录介质传输装置需要至少五条环形皮带,皮带数量较多使得整个装置的造价成本增大;由于第一传送单元的皮带26为从动皮带,因此仅靠收集的上层记录介质与该皮带间的摩擦力带动皮带运动,容易使上层记录介质和下层记录介质之间产生打滑,使收集起来的介质难以整体传输,降低了介质运输的可靠性;并且由于第一传送单元和第二传送单元垂直分布的结构,增加了整个传输装置的占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介质收集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皮带数量较多相应增加了装置制造成本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包括:第一环形皮带组,第二环形皮带组,第三环形皮带组,所述三个环形皮带组至少分别包括一条环形皮带;
所述第一环形皮带组与第二环形皮带组之间形成第一运输通道,所述第二环形皮带组与第三环形皮带组之间形成第二运输通道;
记录介质在由所述环形皮带组形成的运输通道中进行收集。
所述第一环形皮带组包括第一环形皮带,以及支撑所述第一环形皮带的转辊;
所述第二环形皮带组包括第二环形皮带,以及支撑所述第二环形皮带的转辊;
所述第三环形皮带组包括第三环形皮带,以及支撑所述第三环形皮带的转辊。
所述支撑每一条环形皮带的转辊至少为两个。
所述第一环形皮带组与第二环形皮带组平行,所述第一环形皮带的下表面与第二环形皮带的上表面面接触形成第一运输通道。
在支撑所述第二环形皮带的转辊中,至少一个转辊同时支撑所述第三环形皮带,该支撑部分使所述第二环形皮带与所述第三环形皮带之间面接触形成第二运输通道。
所述三个环形皮带组通过转辊与传动机构相连,所述传动机构通过齿轮间啮合使第一环形皮带组和第三环形皮带组的旋转方向与第二环形皮带组相反。
所述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入纸口位于所述第一环形皮带转辊与第三环形皮带转辊之间;
所述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出纸口位于所述第一环形皮带转辊与第二环形皮带转辊之间。
所述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回收口位于所述第二环形皮带转辊与第三环形皮带转辊之间。
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回收口处的位置传感器,在所述记录介质运动到指定位置时,所述位置传感器指令停止该记录介质的运动。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包括第一环形皮带组,第二环形皮带组,第三环形皮带组以及支撑各个环形皮带的转辊。第一环形皮带与第二环形皮带配合组成第一运输通道,第二环形皮带与第三环形皮带配合组成第二运输通道。第一张记录介质由入纸口首先进入第一运输通道,当该记录介质完全进入第一运输通道后,第二环形皮带逆时针转动,记录介质随后进入第二运输通道,当记录介质到达设定位置后,第二环形皮带再顺时针转动,同时第二张记录介质由入纸口进入,两张记录介质对齐后再同时进入第一运输通道,重复该过程直到完成多张介质的收集。收集记录介质完毕后根据需要将记录介质由出纸口输出或者从回收口进入回收箱。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最多需要三根环形皮带,降低了皮带的使用数量,节约了整个收集装置的成本;又由于收集装置的所有皮带均为主动皮带,这些皮带由传动机构中的电机带动旋转,因此解决了收集多张记录介质时介质之间容易打滑的问题,提高了记录介质运输的可靠性;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第一环形皮带组和第二环形皮带组与第三环形皮带组之间在结构上互相契合,使整个装置的结构紧凑,体积减小,有效地节约了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中传动机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收集第一张记录介质的第一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收集第一张记录介质的第二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收集第二张记录介质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记录介质收集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环形皮带组,第二环形皮带组,第三环形皮带组,所述的三个环形皮带组至少分别包括一条环形皮带;
其中第一环形皮带组与第二环形皮带组之间形成第一运输通道,第二环形皮带组与第三环形皮带组之间形成第二运输通道;
记录介质在由环形皮带面接触形成的运输通道中进行收集。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并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
该第一实施例示出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三个环形皮带组中各包含一条环形皮带,该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三个环形皮带组分别为第一环形皮带组1,第二环形皮带组2,第三环形皮带组3,并且第三环形皮带组由三个转辊支撑。
本实用新型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
其中,第一环形皮带组1由第一环形皮带10,第一主动辊11,第一从动辊12组成,第一环形皮带10包括一条环形皮带,该环形皮带由第一主动辊11和第一从动辊12所支撑,第一环形皮带10可以在两个转辊的支撑下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
第二环形皮带组2由第二环形皮带20,第二主动辊21,第二从动辊22组成,第二环形皮带20包括一条环形皮带,该环形皮带由第二主动辊21和第二从动辊22所支撑,第二环形皮带20可以在两个转辊的支撑下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
第三环形皮带组3由第三环形皮带30,第三主动辊31,第三从动辊32和第四从动辊33组成,第三环形皮带30包括一条环形皮带,该环形皮带由第三主动辊31,第三从动辊32和第四从动辊33所支撑,第三环形皮带30可以在三个转辊的支撑下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
其中,第一环形皮带组1与第二环形皮带组2平行,第二环形皮带组2的一端与第一环形皮带组1对齐,另一端长于第一环形皮带组1,第一环形皮带10的下表面与第二环形皮带20的上表面面接触,该面接触部分形成第一运输通道102,记录介质可以利用第一环形皮带10与第二环形皮带20之间的摩擦力在第一传输通道102中传送。支撑第二环形皮带20的第二主动辊21同时支撑第三环形皮带30,第三主动辊31和第三从动辊32之间的第三环形皮带30的内凹部分表面与第二主动辊21所支撑的第二环形皮带20右侧表面面接触,形成第二运输通道203,记录介质可以利用第二环形皮带20和第三环形皮带30之间的摩擦力在该第二传输通道203中传送。
其中,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入纸口5位于第一主动辊11与第三从动辊32之间;出纸口6位于第一从动辊12和第二从动辊22之间;回收口7位于第三主动辊31与第二环形皮带面接触部分。
本实用新型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该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传动机构部分包括电机40,与电机40通过转轴相连的电机齿轮401,与第一主动辊11通过转轴相连的第一齿轮41,以及与第二主动辊21通过转轴相连的第二齿轮42,第一齿轮41与第二齿轮42之间啮合。该图3还示出了位于装置最左侧的第一从动辊12和位于装置最右侧的第四从动辊33。在该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工作过程中,通过控制电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控制传动机构通过转轴带动各个转辊旋转,从而控制各条环形皮带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使得记录介质在第一运输通道或第二运输通道中运送,从而完成记录介质的收集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俯视图中,传动机构4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该传动机构4包括电机40,电机齿轮401,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以及第三齿轮43。
其中,第一齿轮41位于第一主动辊11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主动辊11相连,第一主动辊11通过旋转带动第一环形皮带10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第二齿轮42位于第二主动辊21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主动辊21相连,第二主动辊21通过旋转带动第二环形皮带20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第三齿轮43位于第三主动辊31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与第三主动辊31相连,第三主动辊31通过旋转带动第三环形皮带30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其中,第一齿轮41与第二齿轮42啮合,第二齿轮42与第三齿轮43啮合,第三齿轮43与电机齿轮401啮合。
该传动机构通过控制电机40顺时针旋转或者逆时针旋转,使该传动机构4的各个齿轮带动各个皮带顺时针转动或者逆时针转动,从而控制第一运输通道和第二运输通道的运动方向,使记录介质在传输通道中按照需要的方向进行收集。
应用本实用新型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收集记录介质的过程结合图5,图6和图7进行详细描述。
其中,该记录介质收集装置收集第一张记录介质的第一步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电机首先顺时针转动,带动传动机构驱动第一环形皮带10顺时针旋转,第二环形皮带20逆时针旋转以及第三环形皮带30顺时针旋转。此时,第一张记录介质a在第一环形皮带10和第二环形皮带20的驱动下从该装置的入纸口5进入第一运输通道102。
该记录介质收集装置收集第一张记录介质的第二步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前述第一张记录介质a全部进入第一运输通道102后,该装置的电机逆时针转动,带动传动机构驱动第一环形皮带10逆时针旋转,第二环形皮带20顺时针旋转,第三环形皮带30逆时针旋转并带动第一张记录介质a由第一运输通道102进入第二运输通道203,在第二运输通道203的回收口处可以设置一个位置传感器,当待收集的记录介质运动到该回收口7的指定位置时,通过该位置传感器指令该记录介质停止运动,至此第一张记录介质a收集完毕。
该记录介质收集装置收集第二张记录介质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当前述第一张记录介质a收集完毕后,该装置电机顺时针转动,带动传动机构驱动第一环形皮带10顺时针旋转,第二环形皮带20逆时针旋转,驱动第二张介质b从进纸口5进入第一运输通道102,同时第三环形皮带30逆时针旋转,第一张记录介质a在第二环形皮带20,第三环形皮带30的驱动下,与第二张记录介质b平齐进入第一运输通道102。此时,第一记录介质a和第二记录介质b平齐地堆叠在一起,共同进入第一运输通道102。然后该装置的电机逆时针旋转,带动传动机构驱动第一环形皮带10逆时针旋转,第二环形皮带顺时针旋转,第三环形皮带30逆时针旋转,带动两张记录介质由第一运输通道102进入第二运输通道203,此时第二张记录介质b收集完毕。
当要进行多张记录介质的收集时,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在此不再赘述。当待收集的记录介质收集完毕后,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将收集的多张记录介质由出纸口6输出,并提供给用户,或者将收集的多张记录介质由回收口7输出,进入回收箱。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
该第二实施例示出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三个环形皮带组中各包含一条环形皮带,该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三个环形皮带组分别为第一环形皮带组1,第二环形皮带组2,第三环形皮带组3,并且第三环形皮带组由二个转辊支撑。
本实用新型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
其中,第一环形皮带组1由第一环形皮带10,第一主动辊11,第一从动辊12组成,第一环形皮带10包括一条环形皮带,该环形皮带由第一主动辊11和第一从动辊12所支撑,第一环形皮带10可以在两个转辊的支撑下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
第二环形皮带组2由第二环形皮带20,第二主动辊21,第二从动辊22组成,第二环形皮带20包括一条环形皮带,该环形皮带由第二主动辊21和第二从动辊22所支撑,第二环形皮带20可以在两个转辊的支撑下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
第三环形皮带组3由第三环形皮带30,第三主动辊31,第三从动辊32组成,第三从动辊32的直径大于第三主动辊31的直径,第三环形皮带30包括一条环形皮带,该环形皮带由第三主动辊31,第三从动辊32所支撑,第三环形皮带30可以在两个转辊的支撑下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
其中,第一环形皮带组1与第二环形皮带组2平行,第二环形皮带组2的一端与第一环形皮带组1对齐,另一端长于第一环形皮带组1,第一环形皮带10的下表面与第二环形皮带20的上表面面接触,该面接触部分形成第一运输通道102,记录介质可以利用第一环形皮带10与第二环形皮带20之间的摩擦力在第一传输通道102中传送。支撑第二环形皮带20的第二主动辊21同时支撑第三环形皮带30,第三主动辊31和第三从动辊32之间的第三环形皮带30的内凹部分表面与第二主动辊21所支撑的第二环形皮带20右侧表面面接触,形成第二运输通道203,记录介质可以利用第二环形皮带20和第三环形皮带30之间的摩擦力在该第二传输通道203中传送。
其中,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入纸口5位于第一主动辊11与第三从动辊32之间;出纸口6位于第一从动辊12和第二从动辊22之间;回收口7位于第三主动辊31与第二环形皮带面接触部分。
应用本实用新型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第二实施例收集记录介质的过程与第一实施例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
该第三实施例示出了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三个环形皮带组中各包含两条环形皮带及两组转辊的情况。由于该实施例中每个环形皮带组的两条环形皮带在侧视图中仅能看到最外侧的一条环形皮带,因此该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与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一致,且记录介质在相应由皮带组成的传输通道中的运送过程也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描述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
该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传动机构部分包括电机40,与电机40通过转轴相连的电机齿轮401。该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以及该图8中未示出的第三齿轮43。其中,第一齿轮41位于第一环形皮带组的的一对主动辊11的一端,第二齿轮42位于第二环形皮带组的一对主动辊21的一端,第三齿轮43位于第三环形皮带组的一对主动辊31的一端,并且第一齿轮41与第二齿轮42啮合,第二齿轮42与第三齿轮43啮合,第三齿轮43与电机齿轮401啮合。
第一对主动辊11通过转轴与第一齿轮41相连,第二对主动辊21通过转轴与第二齿轮42相连,第一齿轮41与第二齿轮42之间啮合。该图9还示出了位于装置最左侧的第一对从动辊12和位于装置最右侧的第四对从动辊33。在该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工作过程中,通过控制电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控制传动机构通过转轴带动各个转辊旋转,从而控制各条环形皮带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使得记录介质在第一运输通道或第二运输通道中运送完成记录介质的收集工作。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分别包括第一环形皮带组,第二环形皮带组,第三环形皮带组以及支撑各个环形皮带的转辊。无论各个皮带组包含几根环形皮带,都由第一环形皮带组与第二环形皮带组配合构成第一运输通道,第二环形皮带组与第三环形皮带组构成第二运输通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最多需要三根环形皮带,降低了皮带的使用数量,节约了整个收集装置的成本;又由于收集装置的所有皮带均为主动皮带,这些皮带由传动机构中的电机带动旋转,因此解决了收集多张记录介质时介质之间容易打滑的问题,提高了记录介质运输的可靠性;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第一环形皮带组和第二环形皮带组与第三环形皮带组之间在结构上互相契合,使整个装置的结构紧凑,有效地节约了空间。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实用新型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Claims (9)

1.一种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环形皮带组,第二环形皮带组,第三环形皮带组,所述三个环形皮带组至少分别包括一条环形皮带;
所述第一环形皮带组与第二环形皮带组之间形成第一运输通道,所述第二环形皮带组与第三环形皮带组之间形成第二运输通道;
记录介质在由所述环形皮带组形成的运输通道中进行收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皮带组包括第一环形皮带,以及支撑所述第一环形皮带的转辊;
所述第二环形皮带组包括第二环形皮带,以及支撑所述第二环形皮带的转辊;
所述第三环形皮带组包括第三环形皮带,以及支撑所述第三环形皮带的转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每一条环形皮带的转辊至少为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皮带组与第二环形皮带组平行,所述第一环形皮带的下表面与第二环形皮带的上表面面接触形成第一运输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支撑所述第二环形皮带的转辊中,至少一个转辊同时支撑所述第三环形皮带,该支撑部分使所述第二环形皮带与所述第三环形皮带之间面接触形成第二运输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环形皮带组通过转辊与传动机构相连,所述传动机构通过齿轮间啮合使第一环形皮带组和第三环形皮带组的旋转方向与第二环形皮带组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入纸口位于所述第一环形皮带转辊与第三环形皮带转辊之间;
所述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出纸口位于所述第一环形皮带转辊与第二环形皮带转辊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介质收集装置的回收口位于所述第二环形皮带转辊与第三环形皮带转辊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介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回收口处的位置传感器,在所述记录介质运动到指定位置时,所述位置传感器指令停止该记录介质的运动。
CNU2007201422631U 2007-04-23 2007-04-23 记录介质收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27122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422631U CN201027122Y (zh) 2007-04-23 2007-04-23 记录介质收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422631U CN201027122Y (zh) 2007-04-23 2007-04-23 记录介质收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27122Y true CN201027122Y (zh) 2008-02-27

Family

ID=39131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42263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27122Y (zh) 2007-04-23 2007-04-23 记录介质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27122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0533A (zh) * 2012-03-15 2013-09-18 黄腾玉 钞券鉴伪穿插机
CN103803330A (zh) * 2014-01-21 2014-05-21 成都三泰电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纸张收集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0533A (zh) * 2012-03-15 2013-09-18 黄腾玉 钞券鉴伪穿插机
CN103310533B (zh) * 2012-03-15 2015-07-08 黄腾玉 钞券鉴伪穿插机
CN103803330A (zh) * 2014-01-21 2014-05-21 成都三泰电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纸张收集装置
CN103803330B (zh) * 2014-01-21 2016-06-15 成都三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纸张收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9910B (zh) 一种薄片类介质处理装置
CN205075472U (zh) 一种打印扫描盖章一体机
CN205788558U (zh) 金融自助设备多容量吞卡退卡及无序发卡装置
CN104200565A (zh) 硬币卷自动计数传动机构
CN201027122Y (zh) 记录介质收集装置
CN106056792A (zh) 多容量吞卡退卡及无序发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465016B (zh) 一种现金交易机
CN202443533U (zh) 一种atm取款机的摩擦分离输送装置
CN101470917A (zh) 一种现金交易机
CN106315314B (zh) 一种分纸机构及使用该分纸机构的薄片类介质处理装置
CN202208194U (zh) 自动滚印双章盖章装置
CN201362521Y (zh) 一种薄片类介质处理装置
CN205721845U (zh) 一种金融自动系统的密码盒发放设备及其回收机构
CN108665612B (zh) 节省空间的公交车用投币机
CN100337887C (zh) 纸币盒
CN205670331U (zh) 一种纸币堆叠机构
CN101206720A (zh) 卡机的储卡方法、使用该方法的进卡机及其配套的出卡机
CN106067230A (zh) 金融自助设备多容量吞卡退卡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01989434U (zh) 一种票据传输装置
CN201292174Y (zh) 一种薄片类介质处理装置
CN108961609B (zh) 一种存折自动读写发放设备
CN207632229U (zh) 一种叠纸机
JPS60188246A (ja) シート材送り装置
CN205788557U (zh) 金融自助设备多容量吞卡退卡装置
JP2011180641A (ja) 紙媒体搬送方法及び紙媒体搬送機構並びに紙媒体取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Weihai New Beiyang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Xiubeiy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Shandong

Contract fulfillment period: 2008.12.18 to 2013.12.17

Contract record no.: 2009370000027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Recording medium receiving device and metho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7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090331

LIC Patent licence contract for exploitation submitted for record

Free format text: EXCLUSIVE LICENSE; TIME LIMIT OF IMPLEMENTING CONTACT: 2008.12.18 TO 2013.12.17; CHANGE OF CONTRACT

Name of requester: WEIHAI XINBEIYANG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90331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7

Termination date: 201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