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02821Y - 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 Google Patents

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02821Y
CN201002821Y CNU2006201647467U CN200620164746U CN201002821Y CN 201002821 Y CN201002821 Y CN 201002821Y CN U2006201647467 U CNU2006201647467 U CN U2006201647467U CN 200620164746 U CN200620164746 U CN 200620164746U CN 201002821 Y CN201002821 Y CN 20100282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ventitia
air
heat
film
column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62016474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耀鑫
廖建华
廖耀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62016474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0282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0282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0282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有一相叠合的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间以及设置在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间的中膜,而中膜的长度短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并将三者的下侧边对齐,使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于一端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而形成充气通道,同时接着第一外膜与中膜而形成第一入气口及多个第一气室,接着中膜与第二外膜而形成第二入气口及多个第二气室。当充气通道内的气体经由第一入气口充入第一气室而胀膨,并同时经由第二入气口充入第二气室而胀膨,且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中任一者破损时,另一者仍可提供缓冲保护的功效。

Description

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空气密封体,特别是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用于缓冲包装物品的方式,多以一塑料片上突设多个凸起小气囊,将此一塑料膜片包覆于物品外周而达到吸震缓冲作用,但小气囊的吸震能力有限,对于较大的震动或冲击负荷便无法达到缓冲吸震的效果,因此便发展出一种以气体包装袋作为包覆用的缓冲材。
然而,以聚乙烯(polyethylene,PE)材料制成的气体包装袋容易受到包装物品尖利的锐角或五金接角所刺破,一但出现小破洞,气体包装袋内的气体即会泄出。请参阅美国第4850912号专利″Container forsealingly containing a fluid″、美国第526166号专利″Process forcontiuously fillig fluid into a plurality of closed bags″及日本实开平第5-95851号专利“流体用密封袋”,其中气体包装袋的每一气柱体均设置有独立的逆向止气阀装置,当部份气柱体破损时,仅限于产生破损的气柱体泄气,而不至于造成其它未破损的气柱体泄气。此种结构虽不因部份气柱体破损而整个气体外泄,但气柱体破损的部份会丧失缓冲保护的功效,容易造成包装物损坏或刮伤。
由此可知,如何改良气体包装袋的结构,解决气体包装袋因破损而气体外泄,造成气体包装袋丧失缓冲保护的问题,为本案的实用新型人以及从事此相关行业的技术领域者亟欲改善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避免因破损而气体外泄所造成缓冲保护丧失的气体包装袋密封体。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第一外膜;第二外膜,与第一外膜相叠合;中膜,介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之间,长度短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且中膜的一侧边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的一侧边对齐;充气通道,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而形成可流通气体的空间;多个第一气室,位于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第一外膜与中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至少一第一入气口,形成于第一外膜与中膜之间,用以连通充气通道与第一气室;多个第二气室,位于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中膜与第二外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及至少一第二入气口,形成于中膜与第二外膜之间,用以连通充气通道与第二气室。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第一外膜;第二外膜,与第一外膜相叠合;中膜,介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之间,长度短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且中膜的一侧边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的一侧边对齐;至少一第一内膜,位于第一外膜与中膜之间;至少一第二内膜,位于中膜与第二外膜之间;充气通道,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第一内膜与第二内膜而形成可流通气体的空间;多个第一气室,位于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第一外膜与中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至少一第一入气口,形成于第一外膜与中膜之间,用以连通充气通道与第一气室;多个第二气室,位于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中膜与第二外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及至少一第二入气口,形成于中膜与第二外膜之间,用以连通充气通道与第二气室。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还包含至少一第一内膜,位于第一外膜与中膜之间,且第一内膜的上侧边与中膜的上侧边对齐。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还包含至少一第二内膜,位于中膜与第二外膜之间,且第二内膜的上侧边与中膜的上侧边对齐。
上述所揭示的结构,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为相互相对应的设置,且第一气室的大小与第二气室的大小相同。
此外,本实用新型于充气通道设有一裁切区,沿着裁切区剪裁而使充气通道二端的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分离,使得空气密封体的产量可以加倍。
当气体充入充气通道后,充气通道内的气体经由第一入气口充入第一气室而胀膨,并同时经由第二入气口充入第二气室而胀膨,借此不但可加快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的充气速度,并使得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其中一者破损时,利用另一者提供缓冲保护而维持吸震缓冲的能力。
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点和优点,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充气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图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1为充气前的平面图,图2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3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连续充气的多段式空气密封体,包含:第一外膜2 a、第二外膜2b、中膜2c、第一内膜1a、第二内膜1b、充气通道9、第一气室11、第二气室12。
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上下叠合。
一片中膜2c介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之间,中膜2c的长度短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且中膜2c的下侧边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下侧边对齐。
二片第一内膜1a位于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且第一内膜1a的上侧边与中膜2c的上侧边对齐。
二片第二内膜1b位于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且第二内膜1b的上侧边与中膜2c的上侧边对齐。
沿着热封线3a、3b、3c、3d、3e以热封手段进行热封,借以接着第一外膜2a、第二外膜2b、中膜2c、二片第一内膜1a及二片第二内膜1b,使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且充气通道9包含一充气口9a连接于外部气体,而热封手段可为热模具印压。
经由热封手段进行热封后,使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第一气室11,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第二气室12,其中第一气室11的设置与第二气室12为相互相对应,且第一气室11的大小与第二气室12的大小相同。
二片第一内膜1a之间为依序间隔涂布有耐热材料1c,例如:以印刷方式打印耐热胶或油墨,经过热封手段,二片第一内膜1a仍不接着而形成第一入气口110,及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而第一气体通道111于曲线部位的气体压力大于二侧的气体压力,使第一入气口110的气体容易进入而不易逸出,于第一气室11内部压力增大时迫紧第一气体通道111的曲线部份而达成锁气效果。再者,第一气体通道111还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进路线。而二片第二内膜1b之间也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气口120与第二气体通道12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进入充气口9a的气体膨胀充气通道9,使二片第一内膜1a向外拉开而开启各个第一入气口110,同时使二片第二内膜1b向外拉开而开启各个第二入气口120,借此可利用充气通道9的气体对各个第一气室11与各个第二气室12进行充气,使各个第一气室11与各个第二气室12充气膨胀。而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二片第一内膜1a而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覆盖第一气体通道111而封闭第一气室11。而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二片第二内膜1b而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覆盖第二气体通道121而封闭第二气室12,借此可使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内气体不外泄而达成闭气的效果。
借此不但可加快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的充气速度,节省充气所需的时间,并由于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分别独立,使得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其中一者破损时,并不会影响另一者而保持气密的状态,而可继续提供缓冲保护而维持吸震缓冲的能力。
上述说明的二片第一内膜1a受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为可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也可不侧贴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而二片第二内膜1b受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为可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也可不侧贴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
请参照图4与图5,图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二实施例,图4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5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一片第一内膜1a,且第一内膜1a的上侧边与中膜2c的上侧边对齐。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设有一片第二内膜1b,且第二内膜1b的上侧边与中膜2c的上侧边对齐。
第一内膜1a于一面涂布耐热材料1c,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第一入气口110,及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而第一气体通道111于曲线部位的气体压力大于二侧的气体压力,使第一入气口110的气体容易进入而不易逸出,于第一气室11内部压力增大时迫紧第一气体通道111的曲线部份而达成锁气效果。再者,第一气体通道111也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进路线。而二片第二内膜1b之间也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气口120与第二气体通道12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进入充气口9a的气体膨胀充气通道9,使第一内膜1a向外拉开而开启各个第一入气口110,同时使第二内膜1b向外拉开而开启各个第二入气口120,借此可利用充气通道9的气体对各个第一气室11与各个第二气室12进行充气,使各个第一气室11与各个第二气室12充气膨胀。而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一内膜1a而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覆盖第一气体通道111而封闭第一气室11。而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二内膜1b而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覆盖第二气体通道121而封闭第二气室12,借此可使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内气体不外泄而达成闭气的效果。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结构,第一内膜1a于靠近第一外膜2a的一面涂布耐热材料1c,经过热封手段,第一内膜1a与第一外膜2a仍不接着而形成第一入气口110,并由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一内膜1a而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覆盖第一气体通道111而封闭第一气室11。而第一内膜1a亦可于靠近中膜2c的一面涂布耐热材料1c,经过热封手段,第一内膜1a与中膜2c仍不接着而形成第一入气口110,并由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一内膜1a而紧密贴压于中膜2c,覆盖第一气体通道111而封闭第一气室11。
请参照图6至图8,图中示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三实施例,图6为充气前的平面图,图7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8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二片第一内膜1a,且位置较靠近第一外膜2a的第一内膜1a的上侧边与第一外膜2a的上侧边对齐。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设有二片第二内膜1b,且位置较靠近第二外膜2a的第二内膜1b的上侧边与第二外膜2b的上侧边对齐。经由热封接着第一外膜2a、第一内膜1a、第二外膜2b及第二内膜1b,使第一内膜1a与第二内膜1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
二片第一内膜1a之间为依序间隔涂布有耐热材料1c,经过热封手段,二片第一内膜1a仍不接着而形成第一入气口110,及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再者,第一气体通道111亦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进路线。而二片第二内膜1b之间亦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气口120与第二气体通道12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其中,当二片第一内膜1a受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二片第一内膜1a可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亦可不侧贴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而二片第二内膜1b受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为可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也可不侧贴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
请参照图9,其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四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一片第一内膜1a,且第一内膜1a的上侧边与第一外膜2a的上侧边对齐。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设有一片第二内膜1b,且第二内膜1b的上侧边与第二外膜2b的上侧边对齐。经由热封接着第一外膜2a、第一内膜1a、第二外膜2b及第二内膜1b,使第一内膜1a与第二内膜1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
第一内膜1a于一面涂布耐热材料1c,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第一入气口110,及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再者,第一气体通道111还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进路线。而二片第二内膜1b之间也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气口120与第二气体通道12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请参照图10,其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五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一片第一内膜1a,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设有一片第二内膜1b。经由热封接着第一外膜2a、第一内膜1a、第二外膜2b及第二内膜1b,使第一内膜1a与第二内膜1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
请参照图11与图12,图中示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六实施例,图11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12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二片第一内膜1a,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设有二片第二内膜1b。经由热封接着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靠近第一外膜2a的第一内膜1 a与靠近第二外膜2 b的第二内膜1b,使第一内膜1a与第二内膜1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
二片第一内膜1a之间为依序间隔涂布有耐热材料1c,经过热封手段,二片第一内膜1a仍不接着而形成第一入气口110,及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再者,第一气体通道111还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进路线。而二片第二内膜1b之间也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气口120与第二气体通道12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其中,当二片第一内膜1a受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二片第一内膜1a可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亦可不侧贴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而二片第二内膜1b受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为可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亦可不侧贴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
请参照图13至图15,图中示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七实施例,图13为充气前的平面图,图14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15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一片第一内膜1a,且第一内膜1a的上侧边与第一外膜2a的上侧边对齐。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设有一片第二内膜1b,且第二内膜1b的上侧边与第二外膜2b的上侧边对齐。经由热封接着第一外膜2a、第一内膜1a、第二外膜2b及第二内膜1b的上侧边,并热封接着第一内膜1a与第二内膜1b的中间位置处,使第一内膜1a与第二内膜1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在此一结构中,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还可设有二片第一内膜1a,且位置较靠近第一外膜2a的第一内膜1a的上侧边与第一外膜2a的上侧边对齐。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还可设有二片第二内膜1b,且位置较靠近第二外膜2b的第二内膜1b的上侧边与第二外膜2b的上侧边对齐。
第一内膜1a于一面涂布耐热材料1c,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第一入气口110,及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再者,第一气体通道111还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进路线。而二片第二内膜1b之间也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气口120与第二气体通道12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进入充气口9a的气体膨胀充气通道9,使第一内膜1a向外拉开而开启第一入气口110,同时使第二内膜1b向外拉开而开启第二入气口120,借此可利用充气通道9的气体对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进行充气,使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充气膨胀。而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一内膜1a而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覆盖第一气体通道111而封闭第一气室11。而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二内膜1b而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覆盖第二气体通道121而封闭第二气室12。再者,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亦会同时压迫第一内膜1a与第二内膜1b,使充气通道9受压迫而封闭。借此可使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内气体不外泄而达成双重的闭气效果。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结构,充气通道9为可连接有一个第一入气口110,亦可连接多个第一入气口110,各第一气室11为可连接有一个第一气体通道111或连接多个第一气体通道111,且各第一气室11之间为可相通连,并进一步可共享一个第一气体通道111或共享多个第一气体通道111。再者,充气通道9为可连接有一个第二入气口120,亦可连接多个第二入气口120,各第二气室12为可连接有一个第二气体通道121或连接多个第二气体通道121,且各第二气室12之间为可相通连,并进一步可共享一个第二气体通道121或共享多个第二气体通道121。
请参照图16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八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二片第一内膜1a,且位置较靠近第一外膜2a的第一内膜1a的上侧边与第一外膜2a的上侧边对齐。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设有二片第二内膜1b,且位置较靠近第二外膜2a的第二内膜1b的上侧边与第二外膜2b的上侧边对齐。经由热封接着第一外膜2a、第一内膜1a、第二外膜2b及第二内膜1b,使第一内膜1a与第二内膜1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
二片第一内膜1a之间为依序间隔涂布有耐热材料1c,经过热封手段,二片第一内膜1a仍不接着而形成第一入气口110,及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再者,第一气体通道111还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进路线。而二片第二内膜1b之间也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气口120与第二气体通道12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进入充气口9a的气体膨胀充气通道9,使二片第一内膜1a向外拉开而开启第一入气口110,同时使二片第二内膜1b向外拉开而开启第二入气口120,借此可利用充气通道9的气体对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进行充气,使各个第一气室11与各个第二气室12充气膨胀。而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一内膜1a而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覆盖第一气体通道111而封闭第一气室11。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二内膜1b而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覆盖第二气体通道121而封闭第二气室12。再者,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亦会同时压迫第一内膜1a与第二内膜1b,使充气通道9受压迫而封闭。借此可使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内气体不外泄而达成双重的闭气效果。
其中,当二片第一内膜1a受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二片第一内膜1a可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亦可不侧贴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而二片第二内膜1b受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为可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亦可不侧贴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
请参照图17与图18,图中示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九实施例,图17为充气前的平面图,图18为充气后的立体示意图。
充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中间位置处,并于充气通道9的两端形成多个第一气室11与多个第二气室12。充气时,充气通道9的气体同时充入两端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达到缩短充气时间的目的。
再者,充气通道9上可设有一裁切区15,当充气完成后,即可沿着裁切区15的裁切线151剪裁,使充气通道9二端的气室分离,使得空气密封体的产量可以加倍。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已经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技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情况下所作的种种的等同的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本申请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4)

1、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
一第一外膜;
一第二外膜,与该第一外膜相叠合;
至少一中膜,介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该中膜的长
度短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且该中膜的一侧边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一侧边对齐;
一充气通道,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而形成可流通气体的空间;
多个第一气室,位于该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
至少一第一入气口,形成于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之间,用以连通该充气通道与该第一气室;
多个第二气室,位于该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及
至少一第二入气口,形成于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用以连通该充气通道与该第二气室;
其中,该充气通道内的气体经由该第一入气口充入该第一气室而胀膨,并同时经由该第二入气口充入该第二气室而胀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第一内膜,位于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之间,其上侧边与该中膜的上侧边对齐,在第一内膜的内面涂布有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该第一入气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一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一内膜而形成该第一入气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一片该第一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该第一气体通道,此通道位于入气口下方,且每一入气口有其专属气体通道。
5、如权利要求4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一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一内膜而形成该第一气体通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第二内膜,位于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且其上侧边与该中膜的上侧边对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一片该第二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该第二入气口。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二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二内膜而形成该第二入气口。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气室包含一第二气体通道,连接于该第二入气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一片该第二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该第二气体通道。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二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二内膜而形成该第二气体通道。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充气通道位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一端,或该充气通道位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中间位置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裁切区,位于充气通道上,沿着该裁切区剪裁而使该充气通道二端的该第一气室与该第二气室分离。
14、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
一第一外膜;
一第二外膜,与该第一外膜相叠合;
至少一中膜,介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该中膜的长度短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且该中膜的一侧边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一侧边对齐;
至少一第一内膜,位于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之间;
至少一第二内膜,位于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
一充气通道,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第一内膜与该第二内膜而形成可流通气体的空间;
多个第一气室,位于该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
至少一第一入气口,形成于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之间,用以连通该充气通道与该第一气室;
多个第二气室,位于该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及
至少一第二入气口,形成于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用以连通该充气通道与该第二气室;
其中,该充气通道内的气体经由该第一入气口充入该第一气室而胀膨,并同时经由该第二入气口充入该第二气室而胀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膜的上侧边与该第一外膜的上侧边对齐。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一片该第一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该第一入气口,并在该第一入气口包含第一气体通道连接该气室,而该气体通道是在一片该第一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他膜而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一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一内膜而形成该第一入气口。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一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一内膜而形成该第一气体通道。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内膜的上侧边与该第二外膜的上侧边对齐,二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他膜而形成该第二入气口。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二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二内膜而形成该第二入气口。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气室包含一第二气体通道,连接于该第二入气口,入气口以下于一片该第二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该第二气体通道。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二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二内膜而形成该第二气体通道。
23、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充气通道位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一端,或位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中间位置处。
24、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裁切区,位于充气通道上,沿着该裁切区剪裁而使该充气通道二端的该第一气室与该第二气室分离。
CNU2006201647467U 2006-12-19 2006-12-19 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0282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6201647467U CN201002821Y (zh) 2006-12-19 2006-12-19 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6201647467U CN201002821Y (zh) 2006-12-19 2006-12-19 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02821Y true CN201002821Y (zh) 2008-01-09

Family

ID=39038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620164746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02821Y (zh) 2006-12-19 2006-12-19 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02821Y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67579B1 (ko) 공기밀봉체
JP4628432B2 (ja) 緊密に物品を挟持する気体包装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00244B2 (ja) 独立式の二層エアチャンバーを持つエアシール体
CN202880106U (zh) 自粘膜止回阀和空气包装装置
US20080121307A1 (en) Air enclosure provided with cut hole type air lock valves and cut hole type air lock valve
JP4468413B2 (ja) 多機能エアーシール体および逆向チョークバルブ装置
US4874093A (en) Clam-like packaging system
JP4367961B2 (ja) 強化した密封機能を持つエアシール体
CN101746564B (zh) 无耐热材料的空气密封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62624B (zh) 真空吸束式气体包装袋及其包装方法
CN100582536C (zh) 止气阀及带有该止气阀的空气密封体
KR20080112912A (ko) 흡출식 공기포장백과 그 포장방법
EP0429562A1 (en) Clam-like packag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1462623B (zh) 紧密夹持物品的气体包装袋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81032A (zh) 充气袋体
CN100586808C (zh) 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CN201002821Y (zh) 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CN101746562A (zh) 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
CN100408446C (zh) 可充气复合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CN212289403U (zh) 一种栅格式流体缓释轮胎
CN102897417A (zh) 具头部平整且可重复装填的气袋
CN210762168U (zh) 一种四层充气袋
TWI309627B (en) Inflatable gas bag having multiple-sections of gas pockets
CN202848348U (zh) 新型充气包装袋
CN221164158U (zh) 一种多结构缓冲气柱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00203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